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2024-04-07

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精选7篇)

篇1: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2011年,XXX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活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核心,选准培训角度,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科技培训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为农牧民搭起了“致富桥”。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为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市政府下发的《全市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安排意见》和全旗科技培训工作总体计划,及时调整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苏木镇“一把手”任成员的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培训纵横管理,注重“三实”(实际、实作、实效),“四明确”(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对象),“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标准、定规模、定责任),并将农牧民科技培训纳入苏木镇目标实绩考核工作中。形成了苏木镇、嘎查村具体负责召集农牧民、提供场所,部门联动负责整合培训资源的事事有人抓、点面有专人的工作机制,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为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广大农牧民乐于接收、易于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用成果转化

(一)按照“四个原则”,做到“三个紧密结合”,扎实推进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要求和地方实际,2011年xxx科技培训工作按照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农牧民培训。做到与市场要求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适销对路的农畜产品生产适用技术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熟配套技术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产业化工程技术需求紧密结合,根据全旗优势农牧产品区域布局,抓好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生产技术的培训,抓好基础农户的经营管理知识,实现以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培训。做到与农牧民需求紧 1

密结合。培训前都进行抽样调查,征求他们的意见,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确定什么授课内容,在满足农牧民的近切需要上下功夫,围绕农牧民富裕要求作安排。

(二)细化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确保科技培训有实效

1、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

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广大农牧民、突出干部、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妇女及村级防疫员、信息员为培训对象。围绕我旗特色产业、新品种应用、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动物疫病、家畜改良、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农牧业标准化、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技术、家庭生态牧场新技术、农家乐牧家游的开发和管理、沼气生产与管理等相关培训、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新技术、农牧业生产管理、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以及市场信息等适用新技术,以培训新型农牧民为重点,采用专题培训班、现场指导示范、送科技下乡、“手把手”、“面对面”等培训方式,加强农牧民培训。同时注重发挥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在实用技术培训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科技培训。

2、劳动力转移培训

与旗就业局合作,重点开展以农村牧区新增劳动力和有转移意愿的农牧区劳动力为培训对象,大力实施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坚持以转移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人员和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按照培训内容合理确定培训期限,对驾驶、修理、电气、电焊等工种要适当延长培训周期,真正使能牧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

3、生活常识、生态保护与建设技能培训

以草地保护、草场围栏及毒杂草防治技术和节水抗旱、水土保持、林木育种、林草种植、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种植技术、保护性耕作、村镇规划、计生服务和发展后续产业技能等为主要培训内容,致力于提高农牧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同时,在科技培训中新增多方面知识,使转移后农牧民了解和掌握基本权益保护、法律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牧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三)注重培训方式更新,突出工作亮点,切实提高科技培训实效

1、继续推行基础培训方式

一是多层次开展,农牧、科技、扶贫、卫生、林业等部门深入村嘎查实施科技培训,进行咨询答疑、现场指导,送科技到户,对苏木镇科技人员、骨干农牧民进行系统性科技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发放实用技术、科技知识手册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利用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户等开展农牧民实地培训,强化实践技能培训。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大力使用VCD光盘和投影仪、“远程教育”系统等,继续开展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四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年龄在18-45岁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文化程度较低的退牧转移牧民,开展引导性培训,继续实施对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的职业技能培训。

2、挖掘新资源

自2009年4月以来,聘请2名大学生“村官”为科普宣传员、民情调查员和远程教育操作员,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可以随时向大学生“村官”索要实用技术材料,大学生“村官”经走访调查,将农牧民实际生产中急需实用技术情况汇总及时反馈到科技培训工作办公室,为科技培训工作办公室科学制定和更新科技培训内容提供了依据,有效提高了科技培训实效。在巴音镇东升村、三支渠村,大学生“村官”刘鑫、田涛在走访中积极收集农牧民对技术培训需求情况,及时与我局科普股工作人员沟通联系,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服务站点,通过点击下载种养殖实用技术刻科普知识为农牧民播放、发放相关培训资料、讲解示范等形式,大大激发了农牧民学用结合的热情,从而促进了科技培训成果的转化。

3、创新方式方法

针对农村牧区有转移意愿的农牧区劳动力、复原退伍军人和企业新招农牧民工增多且大多数缺乏创业技能。我局积极与旗就业局

协调,会同联合开展“创业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授课教师由旗就业局聘请的自治区拥有创业培训师资格证的专业培训师和科技局聘请的市、旗两级农牧业专家、技术人员出任,师资力量雄厚,平均每期15天。内容主要是外出务工尝试、劳动法律法规、城镇生活常识、基础农牧业生产技能等创业知识和家政服务、餐饮服务、驾驶修理、电气电焊、建筑安装等急需工种技能。自旗就业局、科技局联合办“创业培训”班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截止2010年,共办16期,培训593人,实现创业456人,带动就业843人。

(四)强化科技培训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1年科技培训工作会议上,局领导班子树立了以“宣传提形象,宣传促工作”的思路,切实把科技培训宣传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来抓。完善了信息宣传考核机制,依托网络平台,创新信息报送方式,充分调动了科技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选派科技信息员到旗委信调室、宣传部调训,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员的写作能力,促进了科技培训动态信息报道和综合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共编发科技培训动态和综合信息12期,其中自治区媒体采用1篇,市级媒体采用4篇,旗级媒体采用12篇。为科技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培训,全旗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较以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农牧民”,进一步加强了农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有效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动了旗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一)明确目标

今冬明春,我局将继续聘请市内外专家教授,组织涉科部门科技人员开展集中送科技下乡活动和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计划开展各类科技培训110场次以上,培训农牧民1.55万人次(其中技术骨干1000人次以上),发放科技培训资料、明白纸4万份以上。力求使每户掌握2-3项实用技术,户均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科技入户率达82%以上。

(二)强化措施

一是争取加大科技培训经费的投入。采取用向上级部门争取、地方财政多投、各部门积极筹措等办法,使全旗科技培训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成效地开展。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与苏木镇、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技人员全力抓,苏木镇乡村技术人员配合抓的良好格局。三是丰富培训形式。科技培训工作要因地制宜、有较强针对性地开展,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技园区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三下乡”等,提高科技信息网、科技服务热线“12396”等平台的利用率,以一些群众易接受、实用性强、操作性强、见效快点的种、养、加工、产销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切实提高科技培训实效,有力促进全旗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篇2: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2012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点围绕以“创先争优迎十八大”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央在创先争优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自治区推进实施的“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以“健全组织体系、强化班子队伍、巩固创先争优、完善基本制度、落实组织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五项建设”,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示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品牌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我旗“十二五”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覆盖体系。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为目标,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积极探索推行“一统三化”(一统:即在村民小组、产业链、示范园区、行业协会、重大工程项目一线,按照党员数量或分布情况以及个人特长等下设若干党小组,由镇党委统一领导;三化:即党支部管理区域化、党小组活动常态化、党员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党建工作新模式,各镇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要在村村联建、村企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嘎查村和社区联合党组织,实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适应农村牧区社区化发展趋势。在产业园区(企业)与相邻嘎查村、社区建立区域性党组织,整体发展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组织部要成立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提升全旗社会管理创新水平,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转向强化社会管理、服务

人民群众、解决信访问题和化解基层矛盾方面。今年,要成立进城农牧民务工服务中心,全力帮助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从而实现新农村人口“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围绕以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以“两委”班子为核心,以党员和乡土人才为主体,以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补充的班子队伍建设,切实建强基层班子、优化党员队伍。抓好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全面推行嘎查村支、书主任“一肩挑”和两委交叉任职,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基层干部、党员群众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从行动上积极拥护和支持“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力争通过换届选举实现嘎查村“一肩挑”占到50%。提高村委会主任党员比例,力争在年底达到97%及以上,到2013年底,实现村委会主任党员100%。结合“两委”换届,及时调整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激励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要认真实施基层党员增强党性、提高能力“双育”计划,按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管理有序、作用明显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在回乡创业青年、本土大学生及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发挥好嘎查村活动场所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统筹推进、整体开发的要求,加强村“两委”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农村牧区乡土人才、回乡创业青年、农村大学生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两委”班子后备干部库、乡土人才库、回乡创

业青年库、农牧区大学生库、入党积极分子库等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按照储备充足、动态管理、备用结合的要求,及时更新信息资源,保证正常联系。

——巩固创先争优活动。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要重点围绕以“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得实施意见》,着力深化“五联一包”和“城乡互联、村企共建、百村结对、万户帮扶”活动,选派一批40岁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和30岁以下年轻干部组成的1+1服务梯队,以“察民情、听民意,排民忧、解民难,惠民生、谋民利,兴民业、帮民富”为内容,开展为期一年的驻村入户活动。既解决农村牧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使年轻干部接受了帮带,得到了实践锻炼,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为民办事的能力,进而肩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全旗120个农村牧区党支部都要建立一项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努力使每个支部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基本制度。坚持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核心,结合实际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党内生活、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责任体系,制定出台《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考核办法》、《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制度》,完善以“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以党员培训教育、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内表彰、关怀帮扶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等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制度;以“四权四制”工作法为核心,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等。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引导领导干部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完善培养、管理、使用政策,促进作用发挥。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要深入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完善嘎查村各项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基层组织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调到广大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建立科学完善务实管用的嘎查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嘎查干部管理办法,配套完善学习培训、管理监督、工作考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行嘎查干部任期目标和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量化考评,采取各镇按月督查、通报;组织部门按季督查、通报;旗委年终考核验收。今年,组织部要将季度督查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表优的重要依据,各镇要将每年的嘎查村实绩考核结果纳入到村干部三年任职规划中,作为下一届换届选举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稳定规范适度增长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使用为辅、党员基金关爱为补充的多元化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基本场所实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的要求,建好管好用好基层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筹集20万元,设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新建18个村级活动场所。各镇可结合实际,在基本报酬发放以外,采取以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等方式,提高嘎查村干部待遇,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建立科学完善公正合理的嘎查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以“定职责目标、收

篇3: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一) 基层政府体制改革不完善, 科技服务淡化。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基层政府体制改革展开, 就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而言, 传统的农技推广站、畜牧站走向市场, 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 理论上解决了政事分开, 既压缩了财政开支、减轻财政负担, 又提高行政效率、保证管理质量。但在实践中, 出现了科技服务人员不足且工作条件差、服务作用弱化,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据了解, 内蒙古自治区在2005年开始实行撤乡并镇机构改革, 以旗县为单位, 将乡镇机构与人员精简合并50%左右。至2006年8月份, 各地苏木乡镇机构撤并工作基本结束, 新的苏木乡镇各项工作相继步入正常运行轨道。从调查的牧区旗县实际情况看, 苏木乡镇的大幅度撤并, 在机构改革方面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实现了基层政府机构的“瘦身”和职能转变, 然而这一改变带来的现实问题就是苏木乡镇机构中原有的农经站、畜牧站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减少, 服务意识弱化, 财政支出降低。如以调研的A旗为例, 其土地面积达到8137.5平方公里, 且农牧民居住比较分散, 农村路况和交通条件都比较差, 在撤乡并镇改革后, 全旗下派到地方苏木乡镇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却只有12人 (平均每个苏木乡镇下派一人) , 乡镇政府内负责供养的农牧业的科技人员平均不足4人, 仅仅依靠这些科技人员是无法深入到千家万户进行卓有成效的农业指导, 根本不可能满足农牧民的生产需要。

(二)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缺乏现代信息手段, 农业信息体系不完善。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许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还没有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尤其是乡镇级服务组织多数没有配备计算机, 几乎很少有人使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科技信息。只有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 才能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 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 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 农牧区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乡镇的大部分农牧业支出都用于行政人员费用支出, 地方机构仍改变不了“吃饭财政”的局面, 社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辽阔, 但是大部分土地贫瘠, 农牧民可支配收入构成单一, 过分依赖于第一产业, 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根据统计显示, 苏木乡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创造的GDP占乡镇收入总GDP比率分别为52.2%、18.1%和29.7%。取消农业税以后, 乡镇财政几乎没有收入来源。而大部分的农业方面的转移支付也几乎都用于人员经费支出, 农业总支出仅占乡镇财政总支出的2.5%左右。从实际的情况了解到, 旗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基本健全, 苏木乡镇一级农业推广站实际上并不履行任何职能, 而相对农业推广部门, 最为关键的就是乡镇一级, 从而形成苏木乡镇中的农牧业部门实际上就是“吃饭财政”的局面, 因此在财政上用于农牧区新技术推广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

(四) 地方性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良。

农村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空间狭小, 经费不足, 人员素质偏低, 技术落后, 经营水平不高, 不能够发挥良好的公共服务职能, 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目前苏木乡镇科技中介机构的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加之自身的人员素质不高, 普遍都在高中以下, 经营水平落后, 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营销手段和获取信息途径, 致使他们信息摄入量较少, 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差, 缺乏对新技术的推广的翔实论证。大部分苏木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组织采取的是“官办、官营”的模式, 往往采取的是压迫式的推广方法, 泛行政化色彩严重。例如一些苏木乡镇政府主导下推广的万亩果林基地、奶牛养殖基地等类似的科技示范区, 虽然政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也没有有效地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地连接, 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所以从实际的收益效果来看, 农牧民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实惠, 因此这些科技园区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政府形象工程的“代言人”。所以, 地方的中介组织的功能并不能得到广大农牧民的认同, 很难使农牧民的生产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其信息获得, 如表1所示。

关于农村中介组织的设立, 我国的立法工作还是比较滞后的, 其申请设立都是比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民企的管理规定, 由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而一部分行业协会则是由工商部门注册, 更有一部分行业协会根本就没有注册登记, 只是由农民自发组成。但这些专门的行业协会大都是规模小、人数少、实力弱、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 而且大部分行业协会缺乏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正常渠道。一般都是由基层农技部门带头, 农民自发组建的, 同时这些行业协会的作用也只能停留在技术交流阶段, 并不能提供农牧民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 更不能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尽管农民积极参与, 热情高涨, 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预算会计, 大部分因为财务混乱而自生自灭, 同时对于这些行业协会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农民、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都没有相应的政策, 示范章程等予以明确的界限, 因此这些行业协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运行不流畅, 财务混乱, 发展动力不足, 随意性很大, 不能很好地、有序地发展下去。

二、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特点

(一)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特点。

健全、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以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为主导, 结合研究与教育部门, 联合实施。这一类型在美国和以色列做的颇为成功。第二类是依靠市场, 形成社会化的服务组织, 通过农民自已组织协会、合作社等形式, 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例如日本政府从上到下, 层层建立农协组织, 农协从四个方面为农民服务:生产指导、组织流通、信用服务和开展互助共济, 成为农民信赖和依靠的服务组织。丹麦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是农民通过自己的组织——丹麦农民联合会和丹麦家庭农民协会建立和管理的。从管理体制来看, 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地方级的农业咨询服务中心和国家级的丹麦农业咨询服务中心。两个层次的服务职责明晰、相互补充、运转协调, 构成一个遍布全国、面向每个农户的高效农业咨询服务体系。正是这支专门从事咨询服务的队伍作为桥梁和纽带, 每日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信息和管理方法传递给千家万户的农民, 对推动丹麦农业高效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类是根据市场需求按商业化模式运作的服务企业和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主要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产品, 如信息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 有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机械工具, 如种苗、农药、化肥、现代化的整地播种采收机械等。

(二) 国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特点。

1.农村专业合作社。

目前我国有五种提法, 即农产品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但在法律上我国对合作社组织尚未进行机构界定和认定。农产品合作社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中介组织, 它内联农户, 外联市场和各种各样的企业, 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指农户、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在保持经营独立的前提下, 按照自愿平等原则组建, 以促进行业或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等为重要服务内容的经济组织, 包括目前在农村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协会、专业研究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

3.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是以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率, 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形成市场化的经济实体为主要发展方向, 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 以科技专家为主体, 以农民为直接对象, 扎根农村一线, 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的新机制, 是全国各地新形势下进行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的一个创新。

4.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是指依托该龙头企业, 基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基础, 立足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而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龙头企业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上规模乡镇企业等, 这些企业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联系较为紧密, 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 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 具有相对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 并依靠科技推广与应用获得发展。

5.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指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的市场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通过将从实验室获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开发、配套、组装、示范、推广等后续研发活动, 最终将它们传递给农民及企业, 并对农村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6.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异向, 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完善运行机制, 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使农业科技园区真正成为农业科技的辐射源, 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 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

7.农村信息化基地。

农村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应用和渗透的过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丰富的农村信息资源、发达的农村信息服务业为主要特征, 主要包括农村生产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三、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建议

(一) 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适当下放地方政府的权限。

内蒙古属于较落后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落后地区百姓的“官本位”意识表现突出。因此, 应切实转变基层苏木乡镇政府的角色, 把政府改革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事业单位尤其是苏木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尽快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变。在机构改革方面首先应把苏木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由旗政府统一管理, 这样有利于保障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机构有稳定资金来源, 同时对于科技人员由旗政府进行统一的培训, 提高科技人员业务素质。

(二) 加强少数民族科技人员的培养, 为新牧区的发展提供科技援助。

(1) 首先应全面加强少数民族科技人员的培训, 提高科技特派员的业务水平, 培养民族科技人员有利于与当地少数民族农牧民进行语言和情感的交流, 可以使农牧民更容易接受新技术的推广。 (2) 其次把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牧区的乡、村基层, 提高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待遇, 改善工作条件, 以激发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同时可以有效地吸收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来到基层工作。 (3) 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宣传, 及时地让农牧民了解国家的政策。从调查中了解, 有超过90%的农牧民希望能及时地了解国家的农牧业政策和农业科技信息, 但是苏木乡镇政府和村政府的传达信息力度有限, 所以, 通过科技特派员多向农牧民传达农牧业信息, 帮助农牧民进行现场生产指导, 及时解决农牧民生产中的问题, 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 加强对苏木乡镇专业协会的指导和管理, 实现中介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专业协会作为国家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补充, 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农牧业地区缺少资金、技术、人才, 因此应以政府指导为主, 农民参与为辅。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 单纯地依靠政府的科技人员是不够的, 因此把发展专业协会纳入到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专业协会在结构调整中可以超越家庭经营的局限性, 有利于将分散的家庭经营形成区域的专业化规模。可以实现将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可以及时向农牧民传递市场需求信息, 迅速作出生产结构调整。二是考虑到当前农牧民承受能力和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 乡镇政府应为其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 在税收、信贷、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三是专业协会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通过政府主导建立与高校连接的科技示范园, 以实现新品种的开发、应用, 专业协会可以随时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 鼓励和引导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

篇4: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开展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联动实施。多年来,尽管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庞大的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队伍而言,差距还很大,培训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资金缺口大和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的重要意义,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把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放到加强农村牧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采取措施,务求实效。

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必须抓好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农牧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群体,传统经营意识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差,就业竞争力弱,组织培训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把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向抓正轨教育一样抓落实,切实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的组织和引导。特别是旗县、苏木乡镇政府要组织工作组深入农村牧区调查研究,摸清劳动力素质状况,了解农牧民对劳动技能培训的意愿,实行农村牧区劳动力培训档案式管理,一村一册,一户一卡。同时,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动作战,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做好培训计划实施和劳动技能资格认证、资格证书颁发工作。

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必须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要按照专业化、特色化、信息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劳动力培训体系,尽快形成教育培训、中介服务和信息经营管理的产业化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农业广播学校、乡镇科技培训站、农村夜校等培训机构,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基地。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以及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下,而对于农村牧区急需培训的劳动力而言,又存在着缺乏培训基地的问题,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培训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各级政府要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部门与劳动部门、用人单位等,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使农村牧区劳动力培训和学校的市场化办学得以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工作。

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认证培训,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取向合理确定培训方向。开展农村牧区劳动力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实现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必须有的放矢。一是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抓好转移劳动力对外界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之长期受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对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和转产就业问题认识不足,应将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作为第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及外出就业基本常识的教育,使剩余劳动力消除思想顾虑,勇敢地走出家门谋求发展。二是以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目标,抓好劳动技能培训。要以定向和订单培训为主要途径,根据社会需求安排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对象因材施教,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力求使每个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学有所得,在取得结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对于转移不转产的剩余劳动力,要抓好以农牧业适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培训,合格者给予发放绿色证书。

篇5: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1、申报农社项目取得新进展。

今年,我县申报国家、省、市农社科技项目共9项。其中国家级1项:xx县有机胖姜种植加工产业化(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省级5项:高效多功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中试和有机农产品胖姜种植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示范项目和星火科技富民示范企业“双百”认定项目)、斑嘴鸭人工繁育和生姜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化(省农业科技支撑和星火计划)、义门陈历史文化研究(省社会发展项目);市级3项:酱菜种植加工产业化(市科技示范村项目)、12万羽斑嘴鸭养殖及深加工和多功能秸杆燃气炉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市星火计划)。

2、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取得新成效。

在组织实施农业项目方面,一是结合我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着力搞好生态农业,组织实施了“有机农产品胖姜种植加工产业化”、“年产100吨鹅肥肝20万羽朗德鹅及鹅产品深加工”等国家星火项目;二是瞄准我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组织实施了“葛饮料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酱菜种植加工产业化”等一般星火项目;三是积极推进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和科学育种工作,组织实施了“万亩强优势超级稻Y两优2号基地建设”、“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四是根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了“xx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农村科技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项目跟踪管理及鉴定验收方面,一是对国家星火项目和被省市列入科技计划的农业项目进行了跟踪管理。为了客观如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发现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对实施期间的农业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并按时填报了项目实施情况调查表。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项目都能按照合同的规定如期实施,能完成合同的考核指标,科技三项费使用合理。二是协助省厅专家组对《xx站培训体系》、《小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安全饮用水》、《葡萄产业化》、《早熟梨产业化》、《高效生态鸡粪肥研制》、《矿区复垦及水土保持》等八个生态农业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

在科技示范村建设方面,我局投入x万元在xx乡xx村xx畲族村民小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共涉及xx户xxx人。科技示范村的建设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除了改善该村的村容村貌外,还结合该村实际,重点发展xxx、xxx、xxx、xxx、xxx等蔬菜种植及畲味酱、泡菜加工。目前,xxx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xxx食品有限公司业已竣工投产。

3、农村星火科技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内容需要,通过集中办班授课、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发放书籍资料、赠送音像光盘等科普活动,利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惠民服务工程,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星火科技培训工作。

一是开展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高产棉花、xxx超级稻、丰产油菜、早熟梨、大黄李、巨峰葡萄、绿色蔬菜等。我局牵头组织县经济作物技术站和xxx早熟梨专业合作社、xxx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共举办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班3期、技术讲座2次,向农民发放专业书籍200多册、技术资料2000余份、赠送音像光盘40多碟,培训农民200多人,受益农民达2000多人,受益户亩增收300—400元。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二 是开展了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生态养猪(鸡)、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推广、畜禽疾病防治与防疫、鱼类产品养殖技术等。我局牵头组织县畜牧水产技术站和xxx养猪专业合作社、xxx蛋鸡专业合作社等单位通过短训班、现场会等形式,面对面向农民传授技术,共举办畜禽养殖技术与畜禽防疫培训班2期、技术咨询现场会1次,向农民发放专业书籍100多

册、技术资料1000余份、赠送音像光盘20多碟,培训农民100多人,受益农民达1000多人,受益农民户均增收2000—3000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养殖业的发展。

三是开展了返乡农民务工技术培训。我局依托xxx电脑培训中心,联合县社保局职业培训中心和xxx持续农业技术推广站(xxx星火培训学校)等单位围绕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流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共举办返乡农民工培训班2期,培训返乡农民200多人。有的返乡农民掌握了xxx技术在本地从事xxx业务,其经营收入为打工工资的2-3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工作取得新成就。

一是加速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我县共有科技特派员3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7人,大专学历以上25人,并分别派驻到农村经济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工作,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开展创业致富行动,实现了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科技特派员共引进农业新技术11项,农业新品种13个,实施农业科技开发项目5个,组建利益共同体19家,形成龙头企业3家,年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实现年利润780万元;适用技术现场指导、咨询200余场次,直接培训农民总人数为2200余人,辐射带动农民3000余人,发放科普资料6000份,农民人均纯收入5563元,比上年人均收入增长10.5%。促进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特派员积极帮助农民确定产业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有效地组织起了农民发展专业化生产。我县科技特派员xxx原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凭着自学的养鸡技术,成为当地有名的蛋鸡养殖大户和致富能人。他无偿向周边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帮助村周边农民共同走上科技致富路。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已有100余户农民加入蛋鸡养殖行列,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促进农业科技宣传和技术培训上了新台阶。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宣传,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素质,是科技特派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特派员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按需培训、学以致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立足当地生产和经济、科普现状及特点,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他们采取集中讲授、现场指导、入户咨询等各种途径,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育了一大批乡土人才和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xxx、xxx两人经常深入水稻主产区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使用农技设配,完成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了水稻育秧、耕整、插秧、植保、排灌、收获全过程“一条龙”式机械作业。为了强化示范基地建设,他们两人狠抓农机服务培训。目前,在各示范基地共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2场次,培训农民、村组干部50多人次,举办现场演示会10次。科技特派员的培训不拘一格,既有正规的课堂式教学又有田间的实地技术指导;既有专题技术讲座又有田间地头的技术答疑;既有定期的技术指导又有不定期的跟踪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四是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始终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放在突出位置,依托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xxx的生猪养殖协会、科技特派员xxx的早熟梨种植技术协会、科技特派员xxx成立的xxx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不但在技术上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在产品的销售和深加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2011年主要工作思路

1、认真抓好农业科技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星火计划项目和社会与发展攻关项目,力争获得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支撑和星火计划的支持。

2、继续抓好科技示范村建设和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引领产业发展,夯实基地建设,打造优质品牌,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索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繁荣发展。

3、积极做好医卫及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点做好人口、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科技和农副产品标准化等工作。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对涉及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给予积极培育。

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引导力度,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及时解决优质蛋鸡养殖中的防疫技术难题,促进优质蛋鸡养殖稳步发展。三是积极配合工信委、农发办等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壮大。

篇6:农村牧区共青团工作要点

2012年是我**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动全**共青团工作出成果、见成效、上水平的创新发展年。全**农村牧区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团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带团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建团90周年为契机,全面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四项职能,加强全**农村共青团组织建设,增强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工作影响及覆盖青年的效果,打基础,抓工程、创品牌,团结带领全**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和谐富裕新**的实践中贡献力量。

一、全面推进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共青团全部工作的基础,按照把全团面向基层工作的桥头堡推进到乡镇一级的目标,各苏木镇团组织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抓住机遇、整体推进、夯实基础、探索创新,切实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1、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加强各乡镇团委建设,逐步发挥乡镇团委农村团的工作主体作用,按照“组织共建、人员共管、工作共促、资源共享”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牧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委员“专兼职、编内外”格局的作用,拓宽联系青年渠道、丰富工作资源、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任务,合理设计工作内容,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在制度建设和工作内容设计上都有所创新,在创造“点”上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向全**推广。年内,将重点抓出10个团建工作突出的团支部,整顿提高20个中间水平的团支部,带动30个甚至更多的相对后进团支部。

2、加强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等青年组织建设。利用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增强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各苏木镇团组织力争消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建工作空白点,确保完成上级团组织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强与农牧业部门合作,培训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青年专业人才,创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促进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建团步伐,年底前,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建团率力争达到50%;不符合建团条件,但又有团员青年的,采取联建共建等方式,扩大团的组织覆盖。明确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中团组织的职责和任务,促进作用发挥。

3、加强农村基层团的队伍建设。各苏木镇团组织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团员管理模式,加强农村流动团员管理,推动流出地与流入地团组织有效衔接。扎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做好农村基层团干部选配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青年能人。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各级团校等培训机构,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加强团干部培训,提高农村团干部的素质和工作创新能力。

4、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加强与大学生村干部的联系,积极参与培训、服务、管理工作,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干部的典型事迹。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服务,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乡土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青年文化品牌。推动大学生村干部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或村团支部书记,充分发挥他们在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二、全面实施“彩虹计划”,服务农村牧区青年就业创业

(一)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共青团**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东西互助”行动为统带,各级团组织依托团**委实施“彩虹计划”为载体,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服务农村青年的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按照上级团组织文件精神,各级团组织要摸清本村青年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从业状况、就业意向、专业技能等基本情况,建卡立档,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提供准确的依据。

1、要抓住春节农闲等有利时机开展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专项调研,掌握详实情况,建立本区域内的统一台帐、统一信息簿、统一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随时登录和掌握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情况。

2、根据青年意愿和需求,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地进行政策宣传、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市场就业方针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通过走访企业,签订用工“订单”,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大力实施“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青年劳动力,要积极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技巧和管理知识培训,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业。

3、输入与输出地有效对接。争取劳动就业部门支持,建立与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的协作互助网络,将各级团组织的工作内容纳入其中,不断提高青年劳动力输出组织化程度。在青年劳动力供需相对集中的盟市、**县区、乡镇苏木街道、嘎查村开展结对互助,适时举行仪式,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的组织和联络制度。形成输入地提供岗位“菜单”,输出地按照“菜单”和青年劳动力意愿组织人员的良性互动。

4、加强协调和跟踪服务。定期与相关部门、用人单位、青年劳动力举办座谈会,畅通联系渠道,积极协调用人单位和青年劳动力之间关系,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合同、工资、保险等各种矛盾和问题。

5、培养表彰一批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使广大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农村牧区青年劳动力了解政策,更新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输出地团组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切实为转移就业青年劳动力解决后顾之忧。

(二)大力扶持属地青年创业就业。各级团组织通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科技支农支牧、致富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大力扶持属地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引导农村牧区青年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做贡献。

1、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开展培训。开展“科技下乡专家行”、“创业英雄会”活动,举办**级“科技播火”活动5场次,深入农村开展科技讲座及现场指导,并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农业科研专家联合农牧、扶贫、科技等部门组建专家服务团,按产业、分层次定期开展送科技、送理论、送政策下乡,采取集中办班、巡回培训的方式,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开展好“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青年创业标兵宣讲”、“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等活动,力争全年创建2个以上农村青年培训示范基地,提供100个以上见习岗位,培训青年农牧民2000人次,上岗率超过80%。聘请农业科研专家、直接从事农村生产的实践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按产业、分层次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

2、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继续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坚持注重实效,扩大贷款青年覆盖面,力争使小额贷款工作覆盖全部乡镇,使更多的青年受益并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联合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就业局等部门,结合实际出台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政策,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助推农村青年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就业创业。开展“送金融知识、科技服务下乡”、“金融知识、科技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帮助团干部和农村牧区青年熟悉、掌握有关金融知识和实用科技知识。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创新小额贷款担保方式,落实贷款贴息、创业奖励等优惠政策,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依托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数据管理系统,加强数据核查分析和工作月报。通过小额信贷、技术服务、农牧业信息指导等手段,年内力争实现“双百”目标,即协调300万元信贷资金,重点扶持100户项目示范户,打造一个小额贷款示范村。

3、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扶持项目。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收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适合于农村实施的就业创业项目信息,集中向青年发布。利用各类青年能人产业链延伸的需求,推动就业创业项目合作。

4、加强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帮助农村牧区青年创业致富,壮大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群体。继续培养和选树“六个带头人”(即产业化带头人、工商业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科技兴农带头人、生态建设带头人和文明风尚带头人),引导青年农牧民增收致富。积极向上级部门举荐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继续与科技部门合作做好以农村牧区青年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重点的科技支农工作。

三、启动实施农村青年乡风文明工程

各苏木镇团组织要抓好各类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按照“诚信守法好、尊老爱幼好、家庭和谐好、邻里和睦好、积极作为好”的标准,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选树活动。

1、以“绿化家园”为主题,开展青春装点新农村活动。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一条街”、创建青年文明示范路、创建“文明庭院”等活动,引导乡村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

2、进一步完善青年中心建设。采取重点投入、专项推进等方式,培育青年中心典型,年内,团**委将重点抓出2--3个成型的农村青年中心示范点,发挥农村青年中心在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中的积极作用。

篇7:农村牧区工作会议讲话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和鄂尔多斯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旗委八届七次全委会暨全旗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分析研究当前我旗农村牧区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经济新常态下全旗“三农三牧”工作。

刚刚过去的20**年,是我旗城乡统筹试点巩固提升的关键一年,也是提升农牧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区环境取得较大成效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旗委、政府始终坚持“三农三牧”工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动摇,抓完善、抓提升、抓改革、抓保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农村牧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始终把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农牧业发展的根本,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抓手,规划先行、分类指导,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实施了一批事关农牧业发展的基础项目,农村牧区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完成投资1.8亿元,新修布拉格至上海庙等6条通村柏油路168公里,硬化农牧区街巷道路40.7公里,先期打通了重点嘎查村断头路、环线路;架设农网线路452公里,新增网电用户280户,改造缺电嘎查村变压器130台。创新培育阿日赖、玛拉迪、克珠日、八一村等公共服务典型,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城市文明逐步延伸。

二是现代农牧业进程加快。 致力于抓完善、抓提升,对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再明确、再定位,完成土地整合1万亩,启运肉羊养殖园区2个,养殖规模达到4万头,阿日赖、哈日根图、糜地梁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新亮点。注重项目均衡保障、协调推进,农牧业基础条件全面改善,新建标准化养殖棚圈240套,新增肉羊养殖大户60户,牧业年度牲畜饲养量227万头只,辣椒、土豆、西瓜等种植规模突破5万亩,牲畜交易量148万头只。引进吉泰、蒙力、亿利等农牧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一体化项目快速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为产业化发展方向。改扩建三段地牲畜交易市场,市场规模和功能不断完善,实现牲畜市场交易120万头只。

三是生态环境持续巩固。 树立生态“红线”理念,坚定不移执行禁牧休牧、以草定畜政策,严格执法、打击非法。特别是针对非法开荒扩灌蔓延的趋势,“疏”“堵”结合,通过制度规范、严厉查处、严肃问责等举措,有效遏制了非法开垦行为。高度重视发展、生态与水资源动态平衡,制定农牧业发展规划,启动水资源采补平衡试点。坚持建管并重、以奖代补,完成造林13万亩,重点区域绿化5.02万亩,落实草原生态补奖面积1661.88万亩,发放生态奖励资金80余万元,对12个先进集体、202户典型农牧户进行集中表彰,营造起了全民投身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是改革稳步推进。 率先在全区范围内推进草原确权工作,外业打点、信息采集、矛盾调处、内业录入模式卓有成效,累计确权面积1778万亩,确权率97%,工作模式得到农业部认可,并在全区、全国草原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率先在6个新型村庄推行草原承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草牧场经营权证、林权证抵押登记工作稳步推开,农村牧区宅基地确权登记外业工作全面完成。

五是困难群众保障更加有力。 启动精准扶贫工程,完成投资4781.4万元,累计建成养殖棚圈312套,改造危房280套,为702户贫困户每户补贴产业发展资金5000元,469户1606人稳定脱贫。发放金融扶贫贷款5000万元,解决近1000户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困难;集中改造各类危旧房876户、节能住房160户;新建安全饮水工程7处,重点缺水地区2000人喝上了放心水;为7871户农牧户发放取暖1吨煤补贴495万元。“一卡通”直接补贴达1.9亿元,农牧民户均政策性收入14960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7元,增长10.8%。

农牧业兴则百业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为全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旗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旗委、政府,向辛勤工作在“三农三牧”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也发生深刻变化,农牧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价格趋向合理区间,利润空间收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增强,依靠资源消耗、扩大规模提高产出的动力明显减弱,依靠创新驱动来提质增效已成为农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说白了,这就是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在这一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牧业既是基本方向也是根本路径。面对新常态,客观分析我旗农牧业发展现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具体来讲就是“三个不相称”“三个不协调”和“三个不到位”。

“ 三个不相称 ” , 一是资源占有与产业发展不相称。 我旗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人均占有水浇地、草牧场分别为19亩、516亩,牧业年度牲畜饲养量227万头只,均居全区33个牧业旗县前列。但产业发展层次相对较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不足,农牧业比较效益发挥不充分,农畜产品仅局限于原料输出,就地转化率不足10%。 二是装备水平与产业发展不相称。 全旗农机总动力26.7万千瓦,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耕种播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农牧业规模经营水平较低,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不足10%,100亩以上仅为40%,小打小闹、零散经营、形不成规模。 三是从业主体与产业发展不相称。 从事农牧业人口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劳动力占70%,且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小富即安。特别是受农耕文化影响深远,对土地草牧场等资源过于依赖,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认识不够,用现代理念武装农牧民头脑、推进规模化经营任重道远。

“ 三个不协调 ” : 一是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基础保障产业发展能力还相对较弱,有近20个嘎查村没有通柏油路,农牧民出行难、农畜产品卖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水浇地的30%,传统粗放式灌溉仍占主导,农牧业资源消耗过度;农网改造项目欠账多,现代农牧业发展地区配变增容需求较大,供需矛盾突出。 二是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不协调。草原面积广阔但生态环境脆弱,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农牧业以量取胜、粗放经营仍是现状,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任务艰巨。 三是水资源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水资源存量小,我旗地下水开发利用指标为1.2亿立方米,上海庙、敖镇、城川地区严重超采,年实际利用水量1.5亿立方米,超采25%。土地扩灌、非法开垦等问题虽然经过集中整治有所好转,但仍不同程度存在,地下水开发利用形势异常严峻。

“ 三个不到位 ” : 一是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服务人员短缺,熟悉“三农三牧”、有农村牧区工作经验的干部逐年减少,科技服务严重滞后,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不足30%。三元杂交、羔羊育肥、山羊增绒等适用技术还处于实验推广阶段,实际运用率不足20%,科技成果还未真正转化增值、发挥效益。 二是金融支持不到位。 金融贷款门槛依然较高,农牧民贷款程序较为繁琐,且贷款数额少、还款周期短,金融对农牧业促进作用还未有效发挥。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点设置偏少,农牧民存取款难的问题还未根本改善。 三是改革措施不到位。 试点建设以来,旗本级首创的生态恢复区草原再利用、农村牧区产权制度、金融制度等改革措施10多项,还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形成成果、转化为实践。特别是试点经过3年多的集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结提炼不到位,还未形成可资借鉴、复制推广的经验。

深入分析困难和不足,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找准发展差距,为推进农牧业转型发展定好调子、把好方向。当然,也要看到我旗农牧业发展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较长,空气、水质、土壤洁净度高,是天然的高品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在当前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绿色、优质、安全的农畜产品更显难能可贵,更具市场竞争力;市场体系健全,三段地、城川等市场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农畜产品流通快、且价格相对稳定;区位优势明显,毗邻陕西、宁夏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宁夏要建设全国清真食品基地和西部畜产品出口检验区,陕西定边、靖边地区反季节蔬菜供应规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这为我旗发展肉羊、肉牛、反季节蔬菜等产业,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实现区域一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我旗农牧业基础、规模、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显著提升,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条件基本成熟,为我们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划“三农三牧”工作创造了条件。

对此,我们必须发挥优势,突破制约,善于从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中把握主动,在改革发展的紧要关头有所作为,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农村牧区各项工作。今年,全旗一产增加值增长6.1%,达到12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达到15094元。

具体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 “ 十个全覆盖 ” 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牧区基础承载能力。 基础是农牧业发展的最大根本,只有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才能助力农牧业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重点,规划先行、六位一体,找准重点、突破难点、集中攻坚,下大力气破解水电路讯等基础制约,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最为坚强的保障。 一要在“水”上下功夫。 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解决“水”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控制和约束相结合。 “控制”, 就是要加快推进水资源确权,摸清地下水存量和开发利用现状,尽快开展以嘎查村为主的“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开发”试点,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各镇、旗水务部门要尽快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选好试点、探索推进,总结经验、全面推开。 “约束”, 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提升广大农牧民节水意识,促进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这方面旗里将制定专门政策,实行“先建后补”,鼓励农牧民发展以滴灌为主的节水措施,达到省工省水又增收的目的,年内新增滴灌面积10万亩。同时,要把干旱硬梁地区人畜饮水作为重点,统筹谋划好井位、管线布置,让更多群众喝上放心水。 二要在“电”上下功夫。 农网改造项目上级投入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项目资金最大化,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难题。下一步,要切实转变农网项目投入方式,适当提高农牧民自筹比例,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同时,要尽快制定农网投入规划,重点向禁止开发区“无电户”倾斜,统筹谋划好老旧线路改造、配变增容、新增用户等不同需求,力争到全面消除“无电户”,切实满足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今年,要架设农网线路629公里,解决500户农牧户用电困难,改造缺电嘎查村变压器300台。 三要在“路”上下功夫。 要尽快制定通村公路建设规划,理清建设任务和投资重点,分年度、分步骤予以建设,集中力量打通断头路、环线路,力争3年内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形成互联互通、互为补充的路网格局。今年,重点实施阿日赖至乌提、玛拉迪至克仁格图等通村油路74公里,续建珠和至二道川等通村公路83公里。交通部门要提早谋划,尽快完善招投标报批等前期工作,确保早开工、早建成投用。这里强调一点,通村公路建设要与街巷硬化工程统筹谋划、共同推进,决不能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四要在“讯”上下功夫。 当前,我旗仍有部分地区没有手机信号,一些偏远地区广播电视信号还未实现全覆盖。下一步,要把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基站等设施重点向这些区域布置,实现偏远地区广播电视、移动信号全覆盖,搭建起群众与外界连接的桥梁纽带。今年,要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5600套,建设移动基站4个。

二、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核心是规模经营、市场营销、品牌增收、产销一体。当前,我旗正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阶段,推动农牧业向绿色高端、以质取胜、品牌增收方向发展,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至关重要。一要明确产业方向。 要依据立地条件、居住布局、自然禀赋,分类指导、凸显特色。在北部,要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有机肉牛、肉羊等生态养殖业,推进合作经营、联户经营,实现家庭分散养殖向园区集中养殖转变,建设草原畜牧业经济带;在南部,要推进“种养结合”大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羔羊育肥、反季节特色种植产业,并与定边、靖边市场实现产销一体 化 ,建设现代农牧业经济带。年内发展规模肉羊养殖园区2个,建设现代家庭牧场150户。要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把绿色、无公害品牌作为地方特色,加快亿利、吉泰、蒙力等加工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有机草牧场认证面积达到草原总面积的60%以上,逐步将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要注重均衡发展。 当前,我旗农村牧区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依然存在,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0%,10万元到30万元的占45%,剩余45%的农牧户受先天条件不足、项目投入少等原因,经营效益偏低。现代农牧业不是少数人的产业,只有多数人的共同发展、实现整体提升,才能为农畜产品加工输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才能在农牧业新常态下抢占制高点、赢得先机。今年,旗财政要设立农牧业发展资金,集中捆绑农口项目,降低实施门槛,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按需安排,集中投向积极性高、发展不充分的农牧户,逐步带动产业均衡发展,实现农牧民共同致富。年内新建标准化养殖棚圈100套,补贴农机具1000余台套。同时,要鼓励发展以新型村庄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牧民采取入股、出租、联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农牧业资源向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让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要合理运作资金。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是重点。新常态下,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仓储、危房改造等项目,加大对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自治区、市政府已将“十个全覆盖”工程本级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投资规模和比重都将超过去年。这对我旗来讲,是一次重大机遇。各级领导、各镇各部门要提早对接,积极争取,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区市整体规划。同时,要谋划争取一批事关农牧民增收的温室、小拱棚、小粮仓等配套项目,为现代农 牧 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这里再强调一下资金监管问题,农牧口项目投资多,事关农牧民切身利益,工程质量、资金投向必须要严格把关。旗审计局、农口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项目实施程序,实行全程跟踪审计,决不能在项目资金上出任何问题。

三、全力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 当前,我旗农牧业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科技、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创新,加快建立起服务农牧业、惠及农牧民的新型服务体系。 一要强化科技服务体系。 国务院汪洋副在与“全国十佳农民”座谈时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就我旗来看,抓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对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 就是要设立奖励基金,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创新主体发挥作用,自主研发、提高产出、均衡受益。科技创新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重点围绕肉羊、肉牛、特色种植产业,释放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潜能,加快形成一批农牧业科研成果,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科技服务, 就是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聘请专家指导、组建服务团队等形式,将科技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贯穿到种养加销全过程,解决农牧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大力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采取定向委培、集中培训等措施,着力塑造一批农牧民身边的“土专家”和实用人才,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科技支农 、 富农的比较效益。当然,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端化、名优化,要大力推广本土化、适用型技术,比如,我旗马鞍桥地区羔羊养殖技术,60只基础母畜年可出栏羔羊150—160只; 还有 节能改造、太阳能提水等农牧民自主研发的适用技术,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技术,必须要加快转化运用,切实发挥效益。 二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业务,降低担保准入,年内实现农村牧区“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发挥强农、惠农、利农、便农作用,切实改善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环境。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农资经销企业、农技服务公司、专业合作社等从事农牧业服务,大力培养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种经营的新型农牧业服务体系。这里强调一点,现在已进入春季,春节过后是农资销售的高峰期,旗供销社、农牧部门要早行动、早部署,加强农资调运、稳控市场价格,保障春耕备耕。同时,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喷灌、滴灌及配套设施等坑农害农行为,决不能让农牧民的辛苦“打了水漂”。 三要强化市场营销体系。 要继续完善农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重点提升三段地市场功能、规模和档次,修通环线公路,缓解交通压力。要围绕市场和企业,加快建立城川、昂素市场冷链配送体系,提升市场集聚资源、服务客商的能力,将我旗打造成覆盖蒙陕宁的农畜产品集散地。年内牲畜出栏量突破160万头只,辣椒、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产量突破10万吨。要探索建立农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实现从种养、加工到物流配送、终端消费全程监管,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切实保护好原产地品牌声誉。今年,要为每个镇配备一台综合监督执法车,强化农牧业各领域监督执法,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要谋划新型经营体系。 当前,受流通因素影响,产品与消费者走向“两个极端”,消费者不能购买到最优质、最放心的农畜产品,而真正绿色、无公害的产品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就目前来看,“电商”平台是破解这种局面的有效措施。今年,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将在“电商”发展上给予大力支持,我们要尽快建立起以羊肉、炒米、优质蔬菜为主的电商交易平台,整合零散交易业态,实现农畜产品与交易平台的无缝对接,打造独具特色的“鄂前旗品牌”,推动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尽快走出前旗、走向全国。会后,由旗经信局牵头,发改、农牧等部门全力配合,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典型经验,制定我旗电商平台发展规划。

四、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延伸。近年来,通过集中建设,我旗农村牧区发展环境极大改善。但相对于城镇,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居住环境,都有较大反差,改善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任务非常艰巨,也十分紧迫。今年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实施好乡风文明工程。 当前,我旗农村牧区柴草乱堆、垃圾乱倒、酒瓶乱扔现象依然存在,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处于“管理盲区”,白色垃圾、建筑废弃物等污染严重,必须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要加强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调动全旗上下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农村牧区“户种百树”工程,加快新型村庄和散居户房前屋后绿化、美化,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户种百树”工程要与林业项目相结合,实行资金捆绑、集中投入,坚持适地适树,突出各镇主体、包扶部门协调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柠条、沙柳等乡土树种,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绿一片。要强化人口集聚区、重点交通干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设立统一垃圾回收站点,建设美丽乡村。同时,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文明节俭、邻里互助、勤劳致富风尚,建设文明、幸福、美丽的新农村新牧区。 二要实施好生态文明工程。 去年和今年以来,我们对严厉打击非法开荒做了多次部署,也下发了多个文件。但就近期调研情况看,还有部分基层干部对此认识不够、仍有部分农牧民群众大面积开荒。非法开荒的第一责任人是各镇党政主要领导,第一管理人是嘎查村“两委”,大家要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决不能当太平官、老好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不管哪个地方出了问题,都要严肃查处、严厉问责,形成生态保护的高压态势。近期,要针对春耕期间违法扩灌、非法开荒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早发现、早处置,严厉打击大面积开荒。今年,要在每个镇选择2—3名反面典型,形成震慑。要严格执行禁休牧、以草定畜和智能化管理措施,实现草牧场资源动态监测、实时管理。要认真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项目,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水土保持治理5.9万亩,严守生态红线。

最后,我再重点强调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农村牧区改革。近期,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全面推行草牧场承包权、经营权“两权”分离,各镇、旗农牧、草原执法部门要尽快研究具体措施,抓紧组织实施。要加快重点区域草原确权工作,力争年底前确权率达到100%。要全面总结城乡统筹试点建设成果,加快水资源动态平衡管理、生态自然恢复区草原再利用等改革步伐,激发创新驱动效益。要坚持依法治旗,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发挥仲裁、复议等司法职能,有效化解各类草牧场纠纷,保障农村牧区和谐稳定。要探索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落实草牧场经营权证、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全面盘活农牧业资源效益。 二是更加注重关注弱势群体。 当前,我旗农村牧区还有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重点民生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要坚持“雪中送炭”,下大气力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帮助各族群众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要加大精准扶贫力度,集中产业、项目、金融等扶持措施,确保748户2504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要集中投放金融扶贫贷款5000万元,解决1000户农牧民资金困难;实施嘎查村互助资金项目5个,通过民用、民管、民享,实现周转使用、滚动发展。要认真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进一步梳理整合现有惠民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全市提出的各项惠民工程,特别要把养老、医疗、低保等兜底性政策落实好,切实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绝不能让1名困难群众掉队。 三是加强“三农三牧”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镇、各部门要切实把握提出的“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的深刻内涵,真正把现代农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农村牧区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上全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办法,加大推进力度,跟踪督促检查,确保今年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要结合新一轮嘎查村“两委”换届,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两委”带头人,增强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的战斗堡垒作用。

上一篇:经理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左晓敏2017年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