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生态保护管理论文

2022-04-19

三江源國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坚持开放建园理念,吸引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者、科研机构等积极投身到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中来,逐渐形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同盟军”。经过五年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遵循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原则,初步建立起众多企业与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际、国内及科研院校合作的新机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牧区生态保护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牧区生态保护管理论文 篇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有序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总体看,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仍然偏小、标准偏低,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行动的成效。为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权责统一、合理补偿。谁受益、谁补偿。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和沟通协调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补偿渠道,通过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统筹兼顾、转型发展。将生态保护补偿与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逐步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其转型绿色发展。

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将试点先行与逐步推广、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有机结合,大胆探索,稳步推进不同领域、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成效。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分领域重点任务

(四)森林。健全国家和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合理安排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奖励资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五)草原。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适时研究提高补助标准,逐步加大对人工饲草地和牲畜棚圈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根据牧区发展和中央财力状况,合理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充实草原管护公益岗位。(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湿地。稳步推进退耕还湿试点,适时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率先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开展补偿试点。(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七)荒漠。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将生态保护补偿作为试点重要内容。加强沙区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相关权益。(国家林业局、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八)海洋。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助政策,提高转产转业补助标准。继续执行海洋伏季休渔渔民低保制度。健全增殖放流和水產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研究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农业部、国家海洋局、水利部、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九)水流。在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大江大河重要蓄滞洪区以及具有重要饮用水源或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力度。(水利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耕地。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农民给予资金补助。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逐步将25度以上陡坡地退出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范围。研究制定鼓励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和低毒生物农药的补助政策。(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十一)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中央财政考虑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因素和支出成本差异,通过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予以倾斜。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省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支持力度。完善森林、草原、海洋、渔业、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收费基金和各类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征收管理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允许相关收入用于开展相关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负责)

(十二)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继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统筹各类补偿资金,探索综合性补偿办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研究制定相关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健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各类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将青藏高原等重要生态屏障作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重点区域。将生态保护补偿作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负责)

(十三)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制定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办法。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鼓励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受各种污染危害或威胁严重的典型流域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在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探索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支援、新安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推动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广西广东九洲江、福建广东汀江一韩江、江西广东东江、云南贵州广西广东西江等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负责)

(十四)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根据各领域、不同类型地区特点,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完善测算方法,分别制定补偿标准。加强森林、草原、耕地等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跨省流域断面水量水质国家重点监控点位布局和自動监测网络,制定和完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效益评估,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机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和权责明确的产权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理论和生态服务价值等课题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负责)

(十五)创新政策协同机制。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制。稳妥有序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形成损害生态者赔偿的运行机制。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保护者通过生态产品的交易获得收益,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完善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平台。探索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等水权交易方式。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排污权交易,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落实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负责)

(十六)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在生存条件差、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要考虑贫困地区实际状况,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保有量。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能源局负责)

(十七)加快推进法制建设。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鼓励各地出台相关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不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负责)

四、加强组织实施

(十八)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的部际协调机制,加强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指导协调,组织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项任务的统筹推进和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补偿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及时总结试点情况,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十九)加强督促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每年向国务院报告。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审计和监察。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督察行动和结果要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有机结合。对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落实不力的,启动追责机制。

(二十)加强舆论宣传。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营造珍惜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2016年4月28日

作者:国办发[2016]31号

牧区生态保护管理论文 篇2:

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社会力量

三江源國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坚持开放建园理念,吸引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者、科研机构等积极投身到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中来,逐渐形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同盟军”。经过五年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遵循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原则,初步建立起众多企业与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际、国内及科研院校合作的新机制。

8月3日到7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阿拉善SEE基金会、中国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悦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青海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宁举行。

这次活动分为“长江溯源”“黄河寻源”“澜沧江探源”三条线路,以及公益晚会等,以“同饮一江水,致敬抗‘疫’人”为主题,通过组织抗疫英雄、企业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公益人士踏勘三江流域,观测野生动植物,体验人文地理,感受民俗文化,从直观到感官、从外到内、从过去到现在,全面触碰三江源。通过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纯正的三江源生态文化,感受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保护三江源,动员全社会共同保护中国生态安全大屏障,持续有效地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尽一份力。

其实,今年的这次活动是在2019年“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公益活动成功举办后的再一次拓展。这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开放办园理念,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江源的基金会

今年3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赫万成参与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交流座谈会。赫万成对基金会近年来的工作予以了高度肯定,他说,基金会在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2019年,无论是资金募集还是项目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斐然成绩。尤其是三江源生态专业班的开设,对农牧民群众素质提升、农牧民家庭脱贫增收等方面意义重大。这些举措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的总体规划是相适应、相符合的,充分体现了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基金会重要的社会公益平台作用。

西宁市城西区文景街32号,从国投广场5楼一走出电梯口,一个绿色圆形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标志牌扑面而来。办公区域8块工作展示牌简明扼要地将基金会发展历程与近几年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

据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成立于2012年10月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是为了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三江源保护公益事业,为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提供支持而成立的。其宗旨就是凝聚社会力量,支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果洛洲杂多县黄河源头核心保护区鄂陵湖湖畔的擦泽村,工人们正在忙着给一排新修建的木屋子安装门窗。这个村子经批准将成为黄河源区生态体验点,也是基金会项目管理部牵头的三江源生态体验活动之一。之所以选择这个村子,是因为擦泽村背靠黄河源头第一山日尕则顶峰,“黄河源头”牛头纪念碑就在此处,村子旁边鄂陵湖湖滩相传是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的柏海滩,当年修建的迎亲滩遗址依然留存。

这个体验点完全符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尝试将以“三江之源”自然生态体验为主体,结合生态人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体验,开展三江源地区的高原户外探险体验、自然环境观光体验、野生动植物资源观测识别体验、民族宗教文化体验、科学考察以及相关衍生体验等项目的要求。

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在擦泽村开展了生态保护建设村项目,这个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人居环境美化、志愿者协会(村级社区生态共管组织)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图书室、宣传牌建设、生态节能燃料等五个方面。基金会将会为这个村子投放环保焚烧炉1台,吸粪车1辆,环保垃圾桶24个,投影仪1个,配套音响2个,书架3个,图书300册。

据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基金会的基本工作范畴大都包含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开放办园的工作范围之内。而基金会从2018年4月归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后,整体工作有了方向性的调整。一方面搭建社会融资平台,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平台,让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同时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到2019年年底,已募集近3000万元资金,其中饮水思源活动公益晚会募集资金925万元。

另一方面,调动企业参与,牵手多方力量呵护美丽江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共享机制。2018年,恒源祥集团举行了“益起遇见可可西里”公益活动捐赠仪式,为可可西里管理工作人员捐赠了量身定制的具有科技智能御寒的装备和生活用品。与此同时,还分批在上海为可可西里保护站工作人员提供健康体检服务。

2018年7月,广汽传祺公司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捐赠了20台GS8巡查巡护专用车,用于国家公园工作人员日常巡查巡护工作。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鉴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特殊的环境,专门开发了针对性很强的生态类保险项目。另外在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园区责任、财产损失等方面也与国家公园展开了全方位合作。2018年10月,捐赠生态管护员保险保费163.20万元,为1.7万多名生态管护员提供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总额达55亿元。2019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定向捐助资金1900多万元,创下了基金会年度募资新纪录。

项目带动结硕果

2019年9月18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组织开展的“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义诊——曲麻莱行”活动启动仪式在玉树州曲麻莱县举行。中国妇女儿童保健协会,中国投资协会健康产业公益扶贫促进中心大力支持这次活动,并为“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行动”捐赠总价值30万元的仪器设备。青海大美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及青海健康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这次义诊筛查活动捐赠价值10万元的仪器设备及药剂药械。

这是基金会所做的民生改善项目之一。

基金会工作人员将近几年的工作总结为“442211”,即:四大项目、四大公益活动、两个基地建设、两个宣传平台建设,以及一个生态班和一个生态体验公司。

据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四个品牌项目中最主要的是生态小区建设项目。基金会编制完成了针对国家公园范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小区项目建议书》,项目主要针对当前三江源地区村镇牧民聚集地周边一些小范围、小区域、小面积的生态疮疤和小生态瘢痕进行修复和治理。目前,该项目正在多方筹集资金,按照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步实施。2019年已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合作共同实施了局部地区的草原治理小区建设,同时经积极沟通协商,初步与中国绿化基金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

其次是生态村建设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共完成投资277万元。其为中达日县窝赛乡康巴、直却、依隆三个村投资120万元,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投资87万元,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投资70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含六个方面:村域内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储存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焚烧炉配置;非集中定居点环保卫生厕所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图书馆建设;节能设备配备;生态环保专业知识培训;成立村级生态环保协会或志愿者。在项目执行中,基金会多次对项目进行了实地勘察调研,并与当地主管领导和村两委进行了对接,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需求规划布局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加大督导力度力求项目显成效。

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行动也是一个重要项目。基金会投资50多万元实施了曲麻莱县“关爱三江源地区妇女健康行动”,为三江源地区妇女送医送药送设备,组织医疗专家团队深入全县5乡1镇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健康宣教和妇科病筛查工作。活动宣教受众2000多人次,筛查患者394人,并为每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将所有检查结果反馈当地卫生部门,为危重病人在省第四人民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通过项目实施,宣传和普及了健康理念,提升了牧区妇女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在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上,基金会通过梳理和调研,在青海省文旅厅、社会协会与民间团体、考古专家的指导建议下确立项目方向,重点编制完成了《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项目建议书》。同时,积极寻求项目合作,募集项目资金。向青海省文旅厅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上报了《关于支持开展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的申请》,与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根据资金募集情况逐步推进。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效斐然。2019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功举办。整场论坛讲座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内容详实,学术氛围浓厚。通过论坛,增强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重要生态地位的认识,提高了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意识,坚定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公园的即将成立,也让三江源区的生态体验活动蓄势待发。以生态示范、自然体验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试点方案,基金会编制规划了《三江源自然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方案》,这是为向社会各界提供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途径,提供原住文化体验的机会,展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实践,推广生态保护经验,为全社会深入了解三江源的原生景观、原住文化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搭建平台。目前生态体验项目已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范围,正在探索实施。

为了夯实生态科研基础,基金会建立了两个科研基地。2019年10月23日,由基金会与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在贵南县过马营镇直亥村圆满落成。基地将依托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合作开展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研究、自然生物资源与生态探险体验融合发展探索及生態文明建设示范村等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同时,基金会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班玛县玛可河流域建立了野生动物监测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一期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在近4800个相机工作日中共拍摄到18种兽类和9种鸟类,并首次记录到黄喉貂影像。此外,还记录到马麝、中华斑羚、水鹿等其他珍稀物种,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采集到了大量的影像资料。目前正在开展二期监测,布设红外相机200台,今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数据采集。

基金会还创办了《三江源生态》杂志和基金会网站。《三江源生态》已出刊6期,分别送至省、州、县相关单位、大专院校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金会网站改版扩容后,网站更加符合新的宣传和资金募集要求,打通了网站与金融机构的渠道,实现了线上捐资募集。通过改版升级,实现了PC端门户网站、手机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多端点融合,访问量达50万人次。

为提高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综合素质,培养生态专业人才,基金会与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三江源生态专业班”学历教育,学制三年。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培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畜牧业、旅游文化、互联网、电商等三江源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资助对象主要为三江源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将资助生态班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补助及各项杂费,每届资助总额在50万元左右。2019首届生态班共资助学生42名。

为进一步拓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业务范围,不断发展和壮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经济实体,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多种途径,基金会联合创办了“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拓展基金会自身造血功能,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生态资源经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通过组织访客开展生态体验、科学研究、探险探秘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参与生态向导和提供相关体验服务,辐射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收益将全部用于生态公益项目建设。

民间合作力量大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澜沧江源头昂赛保护区里,一些黄色的木屋非常醒目。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木屋是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山水自然”)的工作站,这个工作站主要是用来做雪豹的研究与保护。

资料显示,从2018年开始,山水自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了国家公园试点、草原可持续管理、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与保护、雪豹研究与保护四个项目。该组织还与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长江源园区管委会联合制作了《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培训手册》,并在杂多县、治多县先后开展三次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培训,培训了3500名牧民管护员。

山水自然在杂多县昂赛乡成立了自然体验试点,对选拔出的自然体验接待家庭开展了8次集中向导培训以及数十次入户培训。完成了《昂赛乡年都村生态旅游扶贫合作社管理章程草案》《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管护站自然体验管理办法草案》《自然体验者守则》等管理制度,设计中英法三语种《自然观察手册》、中藏双语《接待家庭手册》以及自然体验接待家庭资料,并建立了昂赛自然体验项目宣传和预约网站“大猫谷”。

据山水自然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昂赛乡22户自然体验接待家庭共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1个体验团队,为社区带来43.2万元的收益。其中45%属于接待家庭,45%属于社区,10%用于自然保护。昂赛合作社于2019年3月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特许经营权评审,获得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内的第一个特许经营权,为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8年,山水自然在称多县3个相邻的放牧单元内设立了33个草地样方开展生态监测,累计收集1177条畜产品产量记录。通过分析研究结果,该组织设立了玉树州牧民学校,对合作社成员及其领导人员开展培训,鼓励可持续性放牧、发展替代生计。全年共完成3次培训和1次跨省游学,培训了7个合作社、16名学员。对称多县、治多县的45位老牧人进行访谈。共积累84条关于草场和放牧的口述信息,丰富了对于草场生态系统传统视角的理解,为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的对话、决策体系的优化奠定基础。为了解气候变化(如增温、增湿及极端天气)对于牧民生活的影响并采取适应性措施,他们还于2016-2018年在杂多县、称多县、囊谦县、丁青县和久治县开展89次入户访谈。相关结果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的两场边会进行了分享与传播。

2018年,山水自然还在青海省玉树市全面启动了欧亚水獭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布设红外相机21台,共计1280个红外相机工作日,建立水獭栖息地恢复试点4处。在玉树市称多县嘉塘草原核心区域累计进行了28次黑颈鹤调查,并对嘉塘草原社区监测员进行了监测培训。

今年8月,三位来自青海的牧民摄影师在上海举办了摄影展,他们拍摄的雪豹、岩羊、赤狐、旱獭等三江源野生动物和这些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在国内外引发高度关注。这三位摄影师中的次丁就曾是山水自然在当地招募的野生动物监测员之一。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救助了一头小雪豹,从而让他和朋友走上了拍摄这些身边野生动物的摄影之路。

山水自然还举办了20次红外相机和奥维地图操作培训活动,超过1500人次当地牧民参加培训。完成区域生物多样性报告3篇,即《称多县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昂赛乡红外相机群覆盖及物种多样性快速调查报告》和《东仲林场核心区红外相机全覆盖及物种多样性快速调查报告》。

据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体制试点以来,尝试采取让多家公益组织从多个领域参与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其中山水自然项目最具代表性。

阿拉善SEE基金会三江源保护项目中心(以下简称“SEE项目”)于2012年成立,旨在守护7亿中国人的水源地,主要是通过寻找、孵化、培训和资助基层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开展以社区為主体的濒危物种监测与保护、垃圾清理、自然影像拍摄等活动,应对濒危物种盗猎、水源垃圾污染等问题,从而形成以农牧民为主体的保护示范模式。目前,SEE项目已资助1500余万元,带动三江源当地100余家基层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开展水源保护、垃圾清理、野生动植物监测与保护等环保活动,有效守护三江源保护区中的60000平方公里。

SEE项目还支持三江源本地的环保组织开展水源地保护和以雪豹为主的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活动,并为其提供小额资助、项目执行培训、财务管理培训等支持。下一步,SEE项目将继续联合更多环保公益组织,推广复制有效的本土化保护模式,探索多元的生计发展方式,推动公众关注,并与政府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三江源地区的长久保护。

与此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项目还获得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项目于2019年5月启动。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设立4个示范村,开展包括保护地管理人员培训、人兽冲突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援助、为示范村生态旅游和特许经营提供技术扶持,为开展公众参与和环境提供技术扶持等内容。

GEF与广汽传祺大力合作,共同发布了《“诞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创行”项目阶段性成果手册。还开展了“湿地使者行”“保源有我”等志愿者环保公益活动。

三江源国家公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出版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解说手册(2019版)》。

另外,三江源国家公园还与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三江源思源1号慈善信托计划”,首期募集资金50万元,在果洛州3个村实施了“三江源生态环保示范村”试点项目。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澜沧江园区尖作村开展参与式保护试点,以水源地、水文化保护为主体,引导牧民群众、修行人员和外来游客不使用塑料制品,“打包”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努力将尖作村打造成青藏高原第一个“零废弃”村落。2019年,该协会还在措池村和当曲村启动了“绿色社区综合保护发展与共管模式项目”。

北京巧女基金会赴园区实地调研考察后与园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组织编制《国家公园擦泽示范村村落建设概念性规划》。

青海省物产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和新科技有限公司、探路者公司、恒源祥集团等多家公司捐赠了野外巡护车辆、巡护设备、保护站光伏电站、卫星通信装备等,解决了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野外巡护不足、卓乃湖保护站无电源和网络通信等问题。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的资料显示,还有一些公益组织,比如原上草、雪境等非政府环保组织,都积极参与到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共同推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各项工作。

科技支撑显威力

生态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秉持科技建园的理念,三江源国家公园从体制试点开始,就鼓励全国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入三江源开展资源调查和科学考察活动。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充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生态监测。

青海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强化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和技术水平。对国家公园内各级干部、生态管理员、技术人员开展了全员培训。青海大学与诸多单位联合开展了黄河源区科学考察活动,完成了《三江源黄河源区科学考察报告》。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还开设了国家公园方向相关课程。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体制试点以来,管理局依据法律和国家公园管理要求,同意了申请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科研团队近百批次。科研团队在园区内主要开展了地质调查、地质标本采集、冻土监测、水文观测、水质采样、生物多样性调查、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监测、生态环境地面监测、草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矿区生态恢复、人类对高寒缺氧环境适应研究、生态移民调研、无人机航拍等活动。这些科研活动为摸清园区自然资源现状、生态环境现状、人类生产活动和其它状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也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三江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扶持,为加速三江源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智力扶持。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规范化保护与建设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黄河源区湖泊调查工作初步报告》、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与模式》(进展报告)、《三江源国家公园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和开发应用》(进展报告)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江源国家公园考察报告》等。

在此基础上,三江源国家公园还组织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及管理》《草地建设成就及建设》《2018-2019年冬春雪灾对三江源区草地畜牧业影响的遥感监测评估及加强雪灾应对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等研究报告。

依托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力量,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已初步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玛多县、曲麻莱县建成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野外长期试验样地。完成了可可西里海拔4600米系留气球试飞试验,对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精准测量。完成了《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发展规划》,承担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及模式”等重大项目。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也是值得借鉴的。在开放办园这一理念指导下,三江源国家公园面向世界开放建园,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和推介。国家公园成立以来,派出管理人员对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韩国国立生态园等10个全世界最具名气的国家公园参观考察,引进了最前沿的国际生态保护理念和管理技能。三江源国家公园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厄瓜多尔国家公园、智利国家公园正式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

2019年,又選派各层级管理人员6批36人,到美国、俄罗斯、尼泊尔、丹麦、智利、厄瓜多尔等国参加国家公园管理与建设培训,并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同时,管理局还邀请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瑞士、韩国、南非等15个国家近百名大使、议员、专家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实地考查,并就生态保护、公园发展理念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征求意见和建议。

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立了澜湄合作机制,将国家公园体制机制与未来发展融入国家战略。

正是开放办园的理念,让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了全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样本,同时也为提高三江源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探索“以园哺园”和“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公园群”等创新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部分图片由青海省三江源保护基金会提供,特此致谢!)

作者:呼东方

牧区生态保护管理论文 篇3: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意识调查

摘要:旨在调查当地人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以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的祁连县县城为例,随机选取祁连县县城流动人口及固定商户,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岁以下调查对象生态保护意识较低,其再受教育水平空间较大,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空间较大;46~60岁年龄阶段学历层次及政策性知识了解程度较高,对生态保护意识较强;60岁以上调查对象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其对生态保护知识及相关政策性知识了解较旧。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伴随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变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生态保护意识最显著的因素,可针对性提出政策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及保护意识,积极推动国家公园生态发展。

关键词:问卷调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意识;对策;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县

Survey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Qilian Mountain National Park: Taking Qil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Ma Yujun1, Liu Deming2, Wang Qing3, Jiang Gang1, Zhang Mengyao1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Qinghai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 Xining 810008, Qinghai, China;2China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Qinghai, China;3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Qinghai, China)

0引言

祁連山平均海拔在4000~5000 m之间,年降水约420 mm,有着宽阔的冰川地貌,中部山区流水侵蚀较为明显,为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垂直差异大,由于低温高寒,降水的一部分以冰和雪的固体形式被储藏起来[1],有现代冰川分布。祁连县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面积约1.4万km2,境内平均海拔3169 m,有丰富的原始森林分布,野生动植物较多,多为国家级保护名录种类,草原面积丰富,产业以畜牧产业为主;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特殊影响,使夏季来自亚洲季风的湿润气流得以北进西伸,波及本区[2];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干冷空气、西北寒冷气流的影响,致使本区冬季降温幅度大,气温年较差较大,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加之特殊的气候现象,区内自然景观宜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3]。

张广海等[4]研究表明,国家公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保护地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为活动的严重破坏现象,冰川退缩、植被退化及野生动植物破坏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愈加严重,这其中缺少相应的中国国家公园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考察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可以看出对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关注度。2018年10月,祁連山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其目的在于保护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守旭等[5]调查了河北省东部小城镇生态意识,主要研究生态意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虽然考虑到了文化水平,但只以高中文化水平为基准,分级不够明显;对大专院校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较多,其研究生源单一,主要结合课程研究进行。本研究区域为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对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意识调查研究不足,笔者以祁连县县城常住人口及广场流动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口为调查对象,调查与了解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状况,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段生态保护意识水平,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以期正确认识国家公园定位及功能,真正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建设和推动国家公园发展,为后期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问卷设计

为更好地了解祁连县县城居民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意识,将问卷内容设计分为4大块,第1块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主要了解其学历及知识储备水平,关乎到对第二板块相关问题的影响。第2块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及生态保护政策情况,这里涉及是否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成立情况,及出台的相应禁牧、禁猎、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第3块关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相关活动参与程度,生态保护获取的渠道对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以及自己的看法等。第4块为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意见及建议,对已做的宣传及现有的生态保护方法有何看法,或对政府部门有何建议等。

1.2问卷调查方法

2019年7月22—26日,在祁连县县城展开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其中部分问卷调查来自随机固定商户,部分来自大街游散人员;问卷印制300份,按照年龄分布:18岁及以下、19~30岁、31~45岁、46~60岁、60岁以上分成5个阶段进行调查,各个年龄段调查问卷60份,调查问题共30个,为严格保证质量,在做问卷时,由工作人员耐心劝说解析,问卷中问答题均有答复,剔除不合格问卷20份,主要原因是调查对象为游客,对祁连山国家公园毫不知情;最终有效问卷达280份,合格率达93.33%。

1.3统计分析

此次问卷数据统计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分析采用SPASS 1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由图1可知,随机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是中学教育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2%,其年龄阶段主要分布于61岁以上,而大专以上主要集中于31~45岁人群,19~ 30岁阶段受教育人群数差距不大。

2.2调查对象对各生态保护基本政策情况了解程度

第2块中设计有如下问题:(1)请问您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了解程度如何?(2)您是否了解国家或地方对祁连山的生态保护政策?(3)对于生态保护问题,您觉得当地的居民的关注度如何?(4)祁连县的环境和前几年相比是否有一定的改善?(5)与现在变化情况感受最大的地方在哪?(6)若有改善能否具体说明改善在哪些方面?

对以上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见图2)发现,年龄在31~45岁之间人群对生态保护政策性知识较为了解,有6人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及生态保护政策相当熟知,其受教育程度均在大专以上,通过对这一阶段问卷详细分析,调查对象对国家公园及生态保护知识了解较多,也对祁连县生态保护关注度较高,对于祁连县环境现状改变最大的地方有统一感受,超80%的人认为生态保护现状相比之前有所改善,多体现于草地、林地保护措施加大,政府对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均为看得见的工程。

2.3相关活动的参与程度

第3块相关问题如下:(1)如果有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你会参加吗?(2)您是否认同对于环境保护坚持“从点滴做起”就能质变引起量变的说法?(3)您觉得环境保护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吗?(4)您觉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哪些人的事情?(5)在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方式上,你认为最有效的是?

根据第3块调查数据分析(见图3),18岁以下调查对象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获取渠道来源均为学校教育及各种生态保护活动的参与,知识获取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该年龄段人员对生态保护意识较为低下,其知识获取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对生态保护政策性知识了解情况较为单薄,但对生态保护相关活动参与度较为积极,对于该年龄段的人员,考虑其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灌输教育,教育渠道不应只单纯停留于课本知识,还应让其积极参与各项生态保护活动或进行野外生态保护现场教育,不单单只是停留在保护水资源或不乱扔垃圾等事件,还应拓宽生态保护面,自小培养形成保护意识,成为生态保护潜力军;19~30岁人群除获取渠道除学校外,更多一部分来自于网络新闻,来源占比近82%,该类人群学历水平整体不高,但已经初步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对相关政策较为了解,其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度不仅来自于宣传知识,还来自祖辈言传教育,进行再宣传,可加深其保护意识;31~60岁人群获取该类知识除网络渠道外,少部分获取来源于工作单位的学习,占比23%;总体来看,18~60岁调查对象超80%以上的人员均愿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环境,但61岁以上人员有25%人员拒绝参与,在调查中发现,除一部分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力活动外,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失,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紧迫性,认为生态保护毫无必要,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调节平衡性,未有人为影响造成的破坏现象,再者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生存逐渐从依赖于自然转向自给自足的状态,不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时代。

2.4生态保护意见及建议

第4块问卷有如下问题:(1)您觉得祁连山生态环境怎么样?(2)你发现身边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3)您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最主要是依靠什么得到保障?(4)您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后期建设什么建议?(5)您觉得政府層面哪方面做得还不够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在对问卷进行整合分析,有76%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对祁连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力度越来越大,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手段也在增多,针对出现的个别破坏生态环境的人惩罚力度也大,对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祁连县现有生态环境质量相比之前呈持续好转的趋势,主要原因为退牧还草及各种形式的大力宣传;但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每年4—5月的冬虫夏草的采挖,对草地破坏较为严重;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较低,还存在禁牧区偷割草、猎捕野生动物的现象,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效果,从城市至农村,深入每一户,涉及每一人;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加强监管力度和保护措施,提倡全民参加,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打击力度,动员全社会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祁连县县城为研究区,采用问卷调查后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受调查对象80%以上生态保护意识较高,但不同年龄段人员生态保护意识水平相差较大。生态保护意识与调查人员年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调查人员受教育水平相关性明显,受调查人员教育水平越高,其生态保护意识也越强。

对于此类问题研究,以往研究者侧重于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以不同年龄段下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展开,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保护意识的政策性知识。

在问卷调查中,有20份问卷受调查对象为游客,对祁连山国家公园情况不了解,提出祁连县原始自然景观较为丰富,但各景点人为改造项目较多,对原始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应保持其原始自然景观,避免画蛇添足。

此次研究区域为祁连县县城,接受调查的人员普遍生活于县城,其生活方式现代化,对于生态保护知识的了解及参与不落地,问卷调查应覆盖祁连县及周边村庄,涵盖生活方式为牧民及农民的调查数据佐证可能更具说服力;问卷的设计中未涉及对于生态保护的基础性政策性知识了解程度调查,可在以后的调查中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别强,赵传燕,强文丽,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近四十年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4):176-180.

[2]蒋大林,曹晓峰,匡鸿海,等.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浅析[J].资源科学,2015,37(9):1755-1764.

[3]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整治办公室.责任扛在肩上整改落到实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与保护整改工作开展纪实[J],甘肃农业,2019(5).

[4]张广海,曲正.我国国家公园研究与实践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19.

[5]王志琴,李守旭.小城镇公众生态意识现状及策略——河北省东部小城镇生态意识调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89-90.

[6]关春江,张帆,林勇,等.大连新港7.16溢油事件的公众问卷调查[J].海洋环境管理,2015,34(2):317-320.

[7]付意成,张春玲,阮本清,等.生态补偿实现机理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209-214.

[8]谷宇辰,李文军.禁牧政策对草场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牧户尺度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2):288-296.

[9]魏虹,汪飞杰.五大牧区草业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12(4):300-305.

[10]杨春,王明利.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185-188.

[11]樊胜岳,马丽梅,殷志刚.基于农户的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8,31(4):572-579.

[12]王学恭,白洁,赵世明.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28(12):1093-1077.

[13]郭欢欢,李波,于海跃,等.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10-114.

[14]陈洁,苏永玲.禁牧对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和生计的影响——对宁夏盐池县2乡4村80个农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08(6):73-79.

[15]杨春,王明利.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185-188.

[16]毕莹竹,李丽娟,张玉钧.三江源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3):35-39.

[17]温煜华.祁连山国家公园发展路径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12-19.

[18]黄国勤.论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J],农学学报,2019,9(4):95-100.

[19]汪金英,权莉.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问题[J].安顺学院学报, 2016,18(5):28-30.

[20]黄立洪.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构想[J].农学学报,2017,7(9):74-79.

[21]周岩.关于国家公园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9, 56(10):59-62.

[22]史静珮,苏志珠.晋西北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农学学报,2015,5(11):58-62.

[23]常学向,刘贤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及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动态,2000,25(4):45-62.

[24]陈秋红.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牧民生态意识调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6):1265-1272.

作者:马玉军 刘德铭 王清 蒋刚 张梦瑶

上一篇:高职高专儿科护理论文下一篇:税收流失原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