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通过短短50年不到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经历的发展阶段,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但从国内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区域产业分布不均问题,情况依然复杂,任务依然繁重,还需要长期努力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浅谈“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呈现不均衡状态,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普遍呈现东部发展较快而西部发展较慢的状况。西部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的条件较为恶劣,尤其是西北地区。而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带,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高,同时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也要有更加适合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影响;重塑

基于这样的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构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我们可以发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渐呈现上升的态势。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的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情况,探究在“一带一路”的构建之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在“一带一路”的构建之下,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格局。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我国西部地区虽然自然条件恶劣,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但是从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方面来看,西部地区蕴含的自然资源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同时西部地区还具有较多的可再生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开发。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所以在很多产业方面,西部地区的市场都呈现一个相对空缺的现象,“一带一路”的提出更使得西部地区成为了我国市场开拓的最前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实不仅仅是我国西部地区,还包括我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等区域的发展,都呈现了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所以说,“一带一路”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进一步提升了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不断转变,尤其是自“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从以往的第二产业转向了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不仅仅对于环境的消耗率降低,同时还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所以说,“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就是促进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另外,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所以经济发展速度极为迅猛,现阶段可带动我国内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我国能够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二、“一带一路”构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之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进行独立发展。随着各国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比如说,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众多,所以我们对于某些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就会较大,同时在我国国内也具有非常庞大的生产力,因此我們经常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而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阶段,并且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我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区别。这样一来,我国国内的产能过剩,资源紧缺等困难,就能够通过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和地域进行经济交流来弥补。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深深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同时也注意到了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首先在政治方面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我国与周边国家和比邻国家的友谊将会进一步加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任程度也将会进一步加深,在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之下,才能够促进各国的经济共同发展。第二,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较快。“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我国无论是由西挺进还是向东出海,都形成了非常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所以说“一带一路”的构建不仅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

(二)“一带一路”有利于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计划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使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达到由要素引入为主转化为要素输出与输入相结合的发展目标,即在加大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相关产业“走出去”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引入资源、能源和高新技术。具体来说,“一带一路”对进一步增大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化解过剩产能的空间,推动区域转移低端制造业,拉动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不断优化沿海地区外贸结构,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增强电力、高铁、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等相对成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最终在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与经济交流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促进我国经济。

三、“一带一路”发展对于世界格局重塑的重要意义阐述

(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改变了人类命运共同的方向

纵观全球局势,各个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国家利益的冲突,但是从全人类的命运发展方向来看,整个人类事实上是具备一定的共同利益的。随着人类命运的不断演进,我们共同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数不胜数的局部热战和冷战等等。这些威胁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因素,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全人类团结起来才能共同克服。而“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使得我国的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而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也逐渐确立。正是这种在外交上以及经济方面的深度交往,才逐渐提升了国与国之间的信任,进一步促进了全人类的团结,也使得我们具有更强大的合力来对抗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健康的因素。

(二)促进世界局势的去中心化

纵观全球化发展的局势,在全球化发展第一阶段的时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依赖的就是枪炮竞争,那时候也就是以枪炮为核心;随后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加丰厚的物质基础,所以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核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层面;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西方列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同时西方列强国家的对外扩张也进一步加强,在这种对外扩张的过程当中,很多西方国家也逐渐将资本输出向自己的殖民地区,所以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核心为资本;美苏冷战之后,大部分西方列强国家都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各国纷纷进行了经济发展方向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自此以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核心就变成了资本和信息双重核心。纵观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都会依赖某一个“中心”,这种单纯依赖某一个中心所进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甚至会促进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对抗。而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主要提倡大力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基础设施共建,通过这种基础设施的大力兴建,逐渐形成全球共同发展的公开、公平、合作、共赢的态势。也就是说随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沟通,多方面的人员往来进一步密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也会进一步加强,这将会促进“去中心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的构建不仅仅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加强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等方面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一带一路”的构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带一路”构想的影响之下,我国与周围毗邻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将会进一步加深,在这种友好关系之下,我们也能够取得更多对外合作的机会,对外开放水平,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都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局势的重构,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的构建,同时还应该始终保持着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进行对外关系的扩展,以具備中国特色的独特构想方式来改变世界格局,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小南.“一带一路”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新格局[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65-72.

[2]董彥岭.区成经济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兼 论山东的融入对策[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125):99-111.

[3]雷冠男.基于“一带一路”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新趋势[J].智富时代,2019(01):33.

[4]王秀娟.“一带一路”对我国中西部出口贸易影响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9(20):9-10.

[5]李国青,齐贤刚.关于“一带一路”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9(01):8-11.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潘保海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摘 要: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通过短短50年不到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经历的发展阶段,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但从国内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区域产业分布不均问题,情况依然复杂,任务依然繁重,还需要长期努力探索。本文围绕上述问题,从经济区域构成、劳动力要素供求、区域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劳动力要素;区域政策; 经济学分析

在我国,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空间,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引入了区域经济的管理理念,采取了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管理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背景

(一)区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基本情况

在经济学领域,区域经济学算是一门新型学科,特别是在我国,总体发展时间不过30年左右。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在推动经济全面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将地域因素作为关键的内生变量考虑进去,增加一个新的观察维度,使经济发展规律更具边界性,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具针对性,经济发展成果推广更具方向性。当然,也可以使得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同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占有量各不相同,致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家财富的创造、供给、消费和再循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别。这种差别,虽然客观上难以完全消除,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但如果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的内在关键因素,引发各类直接或间接矛盾,相应产生各类负面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量的不断加大,如何建立一套全面科学、便于实践、富有成效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效用的高效发挥,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区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经历的主要阶段

区域经济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华南、华中、华北的提法经常出现在政府文件或各类经济活动中,实质上就是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管理思想。特别是1978年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沿边、沿海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开放领域、开放程度、开放条件和开放时间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很强的多样性,完全不具备同样范围、同等程度和同样时间的条件,客观上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以地域特征为划分依据,无论是对外开放管理和对内经济建设管理,都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突出的合理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所取得成果的不断积累,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特征更为明显,更加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制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分级管理、分步推进,统筹安排,才能内外协同,标本兼治,整体受益。以此为背景,1986年3月国家制定发布“七五”规划时,正式提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区域划分标准;时隔30年,201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将东北三省独立出来,形成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四区域划分标准。标志着区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四区域划分标准,在经济学研究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三区域划分方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区域经济发展本质的认识。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几个具体问题的初步思考

(一)经济区域的划分层次问题

前已述及,2016年“十一五”规划时,我国将经济区域划分为四个部分,最大的变化是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单独列为东北部,以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策略。东北部地区占地126万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13%,土地肥沃,气候偏冷,适宜大面积农林作业,同时具备比较完备的传统工业基础设施。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方向更为明确,政策更为完善,资源更为丰富,发展潜力不断显现,区域优势正在集中形成,可以说,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路子是对的,成效是好的。以此为鉴,我们可以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上再做进一步的探索,就是将东部地区的10个省市进行二级分类,这样,可以使地理特点更为鲜明、人口资源更为丰富、发展实力更为雄厚的区域成员的发展空间更大,节奏更快,对周边乃至全国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更强,实质上也是改革的步子更大了,层次更深了。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分别占据全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问题解决了,全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就解决了。比如:农村劳动力人口问题,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也是变得日益突出的问题。关键在于,随着全国人口出生数量的加速减少,城镇化策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低和就业难度大等原因,留在或回到农村地区从事传统农业活动的年轻人数量急剧减少,并且,即便回去了,也对农田作业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更没有实际参与耕种的任何经历。目前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均在55岁上下,已经过了青壮年时期,更为严重的是,即便留在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例极低。

(三)农产品的市场输出问题

目前,农村經济与城市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依托,不是彼此独立运作,这一点与20年、30年前的城乡市场结构完全不同。那时,两个市场相对独立,市场双向流入流出的产品和服务相对稳定,包括数量和形式。特别是农村市场,除了一定的互补性或替代性产品外,基本上可以做到供需平衡,投入产出平衡,价值循环平衡。但是,近20年来,虽然全国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建成,以及物流行业体系的日趋完整,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输出存在困难,或者商品化市场运作方面经验不足,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规模化消费渠道,或者农产品生产可持续性不强,导致产品输出难、创收难、产业链形成难。

(四)农村持续发展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平衡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看,农村的稳定发展与全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矛盾。城镇化意味着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要以不同形式转为城镇,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占主体、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的人口大国而言,如何在实施过程中统筹好农村资源释放与城镇化带来的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具风险、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归根结底,城市的发展也要依托基本的物质资源保障,而源于农村的最原始国民财富的创造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一切上层物质财富创造和消费的源头所在,解决难度之大,敏感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三、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充分做好顶层设计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本质是顶层设计的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期间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历史情况和现实要求的原则。历史上,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生活习惯、文化理念和物质基础形态各异,千差万别,决定了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也是存在差别、富有层次的,因此,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做到目标务实、过程稳步、进退可控;二是坚持动态调整、全局联动的原则。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再过10年、20年左右的时间,人工智能时代将走入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变化,会对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变化节奏快,变化幅度大,将成为极其显著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眼疾手快,灵活响应,动态控制,既要顾及到全国一盘棋,又要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时施策。

(二)牢牢抓好基础环节

当前,我们已经在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来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化的道路一经确定,则应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使包括区域经济在内的整个宏观经济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平稳的运行轨道,这既有不可替代的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作用。在这个运行体系中,保持基礎资源的完整、安全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保证基本经济要素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比例,把握基本的国民财富公平分配原则,以及保证最大多数人基本公平正义的实现至关重要,必须时刻抓稳、抓牢、抓实,这样,实现区域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和外在主要条件就会真正得到满足,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真实意义所在。

(三)积极谋求经济发展成果和谐共享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本质在于相互满足,共同受益,而不是财富的单向流入或流出,这是由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需求理论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积极谋求资源互补、市场互联、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新经济发展形态,一方面在区域内各成员间相互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各区域间也要有机结合,在相互给予中实现各自长足发展。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经济的最突出特征是开放经济,而且是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经济体成员,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直接或间接借助国际市场环境,也会通过我国对外经济体系的通道让国际市场受益。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政策制定难度大,实施过程复杂,从某种程度上看,既是政府意志的体现,也是实现公众利益的根本性途径之一。同时,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取得明显成效,而是一个长期实践、逐渐逼近的过程,此点应成为社会广泛认知。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56–61。

[2].郑小六,农业结构调整中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16。

作者:王洋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3:

“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源于中国在历史上的伟大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在新时期促进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贡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引发新挑战,中国应当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完善技术创新与科研教育机制,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下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课题

“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消费需求和社会就业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有交通条件,进而拉动内需,为沿线城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也可以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属于“一带一路”中的远东经济圈,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开展合作,有利于发挥其优势资源,加快当地的产业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沿线区域经济体带来以下需要在实践中着力探索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是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这些区域经济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利益诉求各有不同,如何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争取“最大公约数”,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制度安排面临的最大挑战。

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资金投入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的问题。我国如果不能确定资金回报时间,就容易被潜在的毁约现象拖累,增大资金投入风险。若投入资金长期无法获得收益,必然会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我国进行经济援助之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是如何突破传统思想观念与保护主义思维。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东部与中部地区,除了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优势不足外,还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差异。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内陆地区,长期以来在对外开放方面意识比较保守。依靠农业发展经济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科技创新型企业较少,传统产业占据主要市场,难以摆脱传统思维的影响,束缚了产业发展活力。另外,地方官员管理模式较为陈旧,创新意识缺乏,外商投资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优势。因此,我国西部地区亟需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立足地区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利用政策优惠,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各省之间缺乏协作机制与协作措施。“一带一路”倡导沿线国家团结协作,实现共赢,国内也应当如是。我国沿线省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各省发展战略,但是目前来看沿线省份缺乏协同合作,主要体现在各省过分强调自身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按照各自特点制定发展规划,而忽略了与其他省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接。例如,西部省份没有考虑如何结合东部地区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布局新趋势,东部地区则过分强调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总体上在与西部各省之间的政策协调,省际之间的合作内容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仍有待于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必然成为沿线众多国家中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成为遵循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弘扬丝路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肩负起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与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格局下,沿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如下:

一、中国具有制度优势。在新的环境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存在诸多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互联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回应了当代需求。一方面,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新丝绸之路汇通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以及贯通亚欧大陆,具有实现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强调互利共赢、团结协作。在生物安全、环境问题频发的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通过国家合作,互利互惠,能最大程度抵消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多数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各区域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现象,同时也存在着巨大潜力。西部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枢纽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要道。以陕西省为例,陕西拥有深厚的文化与教育资源,在历史、饮食等方面潜力巨大,有利于创新陕西经济发展形态,依托“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机制,加大文化产业的对外输出力度。东北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有所滞后,但仍然具有深厚的工业基础,而且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也具备自身的优势和机会。

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深化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交通設施建设,必须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作用,细化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商业贸易合作,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落后地区缩小差距,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历史机遇,可以采取以下促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各区域之间开放水平差距明显。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下,各省应当抓住契机,关注与周边省份和国家的资源互补,进行深度合作。同时扩大开放,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转化发展思路,改善营商投资环境,依托国家战略吸引外资。另外,落后地区应当改变以往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格局。国家层面,在重大投资项目上应更多地向西部省区倾斜,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引导东部、南部地区有条件的大企业进行投资,争取更多发展机遇。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我国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但是具有天然气、石油、太阳能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各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使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大,这就为西部地区的能源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除了石油化工资源,西部地区的牧业也具有优势,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行业规范,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东部地区一直以来具有良好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环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依托于其开放的贸易体制。尤其是长江平原与珠江三角洲,这两个地区近年来已经建立了多个自由贸易区。未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会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自由贸易区的开放程度,更加适应全球化下自由贸易的发展。当然,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也将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三是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一带一路”也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多重影响和促进作用,要抓住这些机遇必须坚持改革,完善技术创新与科研教育机制。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以2018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19%,与发达国家的投入强度相比仍有差距。

改善科研创新环境,企业应当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着眼于长远布局,持续扩大技术研发投入。政府也应当鼓励创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一批具有熟悉国际贸易合作,具有技术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高校也应当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另外,提高优秀人才福利待遇,也是解决人力资源供应不足,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西部地区。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和新课题,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国际合作。

作者:李志轩

上一篇:中国武术审美文化论文下一篇:农村经济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