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文化理论论文

2022-04-20

摘要:陈云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重要领导人,陈云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陈云的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重新梳理和领会陈云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艺作品文化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文艺作品文化理论论文 篇1:

对提升军事题材曲艺作品质量的

近年来,军事题材或者准军事、类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颇多。客观而言,其中当然有品质上佳之作,但更多的则是过江之鲫,为盲目跟风的产物。它们除了在传播平台上制造话题、流量与视听垃圾外别无它用。更可耻的是,这种“垃圾围城”不但被国人吐槽,其影响力更是圆转广播,“泽”被海外,“抗日神剧”在日本的倏忽蹿热就是例证。

此类作品的甚嚣尘上在极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部分文艺工作者对军事题材文艺作品的宣教功能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只是单纯将军事或者战争当成噱头。目前相关部门对此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类作品的惯性很大,刹车殊为不易。从另一方面来说,管控固然重要,文艺工作者从根本上认识到军事的严肃性和军事题材作品的重要性才是根本。

就目前情况而言,曲艺中可能还没有出现类似的“神剧”。但这不是曲艺人站在干岸上看电影电视笑话的理由,对军事题材认识的不足在曲艺圈中同样存在。重视故事而相对轻视细节,重视人物情感而相对轻视故事合理性等问题总不时冒出苗头。就我个人观感而言,有浓厚曲艺色彩、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曲艺作品的优秀军事文艺作品《炊事班的故事》之后,军事题材曲艺作品实在已经沉寂了多年。

曲艺曾伴随着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硝烟中一路走来。譬如快板,它曾是我党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的伟大征途上最好的精神传播工具。在长征路上、在抗日前线中、在解放战争的铿锵步伐里、在保家卫国的正义枪声中,快板均以其鲜明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词句,为指战员和群众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奇袭白虎团》《劫刑车》等都是优秀代表。而山东快书中更是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军事作品。

珠玉在前,后人决不能瞠乎其后。就目前来看,军事题材曲艺作品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         全面提升对军事曲艺文化的认知程度

加强对军事曲艺文化的内涵、外延、构成、意义等研究是必需的。军事是门科学,也是政治的延伸。这一特性决定了军事发展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也要求军事文艺在具有艺术性同时具备严肃性和一定程度的全局性。这应同时成为军事曲艺发展的规划和最终目标。而现有相当一部分军事题材曲艺作品多数是介绍性的和描述性的,富于温情但缺乏对军事的深刻理解和对类型题目创演的全面观视。所以这样的作品往往容易就事论事,每每只是根据军事要求而创作,并没有或者说从认识上就没有考虑如何与社会大众心理相契合,使之有较大的影响力。

军事题材作品的魅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故事性,不论是战争或是和平年代,军事的话题性总是非常丰富的;二是知识性,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往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群众渴望了解本国军事发展程度,并借此获得相对应的安全体会和心理自豪。以此而言,军事曲艺作品应当在目前重视温情,重视军“人”展现同时,酌情增加“军”人分量,在合规合理深刻认识我军近年来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将信息资源整理并艺术性地加工成能够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的宣传品和满足受众(军营本身以及对社会大众的正确的,广泛的传播)精神需求以及求知欲的传媒品,从而用坚定的意识形态、正向的文化传播和崇高的道德展示影响目标受众。

二         全面拓展对军事曲艺文化的宣传广度

充分认识军事曲艺并端正创演态度,除展现军事题材曲艺与军事建构同样的“良好的组织力”外,还应该着力体现“强大的渗透力”和“卓越的攻击力”。今天,中国已经率先迈入了“5G”时代,以网络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传媒发展的里程碑,在带来信息传播模式跨越性变化同时,也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这引起了我军文宣部门相当程度的重视,军事新闻的播报(包括可公开的军事装备,军事动作的视频等)、军营生活的日常以及军营文艺演出等场景的渐次增多,让新传播平台上渐渐有了“军味”。但令人稍觉遗憾的是,军事曲艺在这方面似乎有些滞后。所以曲艺人应当奋起直追,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军事曲艺所承担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特别是在某些“文艺作品”忽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文化的深厚土壤和军事题材作品在历史发展、运作方式、审美特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一般的文化的不同,一味“创新”“创造”、而在实际上消减军事题材严肃性甚至我军光辉形象时,曲艺人更应该站出来,在老一辈曲艺人的精神指引下,在我国军事发展辉煌成就的真实激励下,坚守曲艺的民间立场,坚持主旋律文化的严肃立场,适度借鉴流行文化的包装手法,着力扩大军事曲艺作品的影响力。

三         全面增强对军事曲艺文化的研究力度

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是影响曲艺在新时代向前发展的重大阻碍。所以中国曲协在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动曲艺学科体系建设、有效提升曲艺创演理论性和系统性是应有之举动,也是必需之举动。但就目前来看,对军事曲艺文化理论的研究落后于形势的需要。个体研究、“单兵作战”是主要工作模式,实际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具体化和微观化,成规模的军事曲艺文化研究相对较少,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缺失。

针对这一缺憾,曲艺界、军事曲艺工作者,特别是中国曲协应该相应加强顶层设计,针对目前曲艺作者对军队情况不了解、不明白的情况,酌情加强与军队文宣部门的合作,探索加强交流的路径。

曲艺工作者要把军事曲艺发展放在大众军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在对军事思想文化、 军事创作文化和军事文化心理建立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军事传媒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方式。

加强对军事文化领域已有成果的搜集和整理,曲艺人也该总结经验,从前辈艺人的好作品中汲取经验,总结创演规律,留心解放军的公开发展动态,不断推动自我完善,为创演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打好基础。

我们的军事曲艺文化在过去曾有辉煌成就,而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在我国军事建设井喷式发展的当下,我们曲艺工作者更不能缺席。我们要在深入思考如何创演符合时代精神的军事曲艺文化作品、杜绝伪军事文化负面作用的基础上,以更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切实而充分地发挥曲艺在军事文化中的功能,推动作品与社会大众文化进行有机地结合,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高部队官兵素质、增强我军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马瑜)

作者:半杯馊茶

文艺作品文化理论论文 篇2:

陈云的文化思想与先进文化建设

摘要:陈云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重要领导人,陈云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陈云的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重新梳理和领会陈云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云;文化思想;先进文化

陈云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重要领导人,陈云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陈云的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重新梳理和领会陈云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深厚根基,优秀的民族艺术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评弹、曲艺等早期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是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陈云十分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张保持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对传统艺术繼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1981年4月5日,陈云在同上海市评弹团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对于你们来说,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钱的问题是第二位的。”[1](P.287)陈云提出的“出人”,就是要大力培养艺术人才;“出书”,就是要生产优秀的文艺作品;“走正路”,就是指要在书目和表演上,既讲娱乐性,又讲思想性,不搞低级趣味和歪门邪道。陈云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文艺界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坏作品、坏节目,对社会、对青年起了不好的作用。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和完善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提出要在文艺界内部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并特别强调这是文艺繁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陈云对评弹事业的继承发展充满希望和热忱,他说:“评弹要像评弹”,“评弹的特点不能丢掉”。 [2](P.81)陈云认为,艺术革新的前提是保存和发扬评弹艺术的固有特色,因此评弹要按照自身固有的艺术特征和规律保存、发展。他还指出,随着时代的不同,传统民间艺术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立足于革新,揭示了“后来必须居上,才能发展;后来不居上,就要倒退”[2](P.108)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题材的新书,陈云主张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他不仅鼓励编演新书,而且满腔热情、身体力行地予以支持和扶植。对于编写和排演新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特别是由于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在编演中容易碰到的问题与困难,陈云是很理解和体谅的。他有一段名言:“新事物开始时,往往不像样子,但有强盛的生命力”,“对老书,有七分好才鼓掌;对新书,有三分好就要鼓掌。”[2](P.2)无论是“出人、出书、走正路”,还是“后来必须居上”,陈云主张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传统艺术适应时代的需要、群众的需要,使民族艺术能够不断发展,日益繁荣。陈云的这一观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陈云的正确主张,保持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创作导向,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学习和建设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党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文化。陈云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高瞻远瞩,早在1939年就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文化。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陈云指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这是因为 “革命事业是一种伟大的艰巨的工作,特别是中国革命的环境和革命运动更是万分复杂,变化多端,而领导革命的共产党,它之所以能在变化的、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一切伟大的革命运动,并且指导各个运动使之走向胜利,是因为有革命理论的指导。”[2](P.142)

因此,身为党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文化。这样才能“从复杂万分的事情中弄出一个头绪,从不断变化的运动中找出一个方向来,才能把革命的工作做好。”[3](P.142)陈云强调:“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3](P.142)共产党员的口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3](P.144) 在陈云看来,学习不仅是党员的标准,还是党员的责任。1939年12月,陈云在延安写了一篇题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文稿。文中指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党员干部没有文化、没有知识,革命是不能成功的。虽然我们的老干部参加革命时间长、有宝贵的革命经验,但是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水平还不够,而文化和政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文化的提高,想要提高政治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陈云强调:党内的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挤出时间来读书。陈云建议要根据各人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像我们这样没有什么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人,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要将现有的主要教科书一本一本地读,既不是弛怠,也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3](P.189)陈云强调这种一本一本书读懂的办法很重要;同时还提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要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工作,但前提还是要先把书上的东西读懂。他建议党员们读书要做笔记,以便加深了解;最好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告他们要与懒惰作斗争,要制定读书计划,坚持不懈。陈云特别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革命所负的责任重大,必须加强对文化理论的学习。陈云的这一正确思想,仍然符合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新的形势面前,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作为党员,必须要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优秀的党内文化,这是共产党员保持思想先进性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才能在文化创新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的主体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的主体属于人民。文化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首先,文化的创造主体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任何文化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陈云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认识和智慧的源泉,“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3](P.169)曲艺是我国早期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云对民间曲艺的发展十分重视。陈云指出,曲艺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就必须繁荣社会主义的曲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和地区都涌现出许多出色的民间艺人,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人民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陈云特别强调:“曲艺这种有历史传统又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应该好好发展。”[3](P.45)“评弹是群众性的艺术” [2](P.46)任何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源广大人民群众智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其次,文化的享有主体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理所当然地享有文化,文化理所当然地要为人民群众服务。1961年2月14日,陈云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的谈话时提出:“曲艺创作和演出人员要懂得听众的心理,群众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不是来上政治课。目前有些节目噱头、穿插太少,过分严肃。相声、滑稽等艺术形式也要注意趣味的特点。[2](P.51)因此,要发动评弹艺人进行创作,作品可以由短到长、由粗到精,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的优秀作品;同时,评弹艺术还要反映我们党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鼓励和教育群众,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再次,文化的表现主体属于人民。陈云认为,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风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因此,他鼓励曲艺工作者编演新书,积极创作出各种题材、多种样式的节目,创造具有时代精神、贴近人们生活的作品;同时要增加在农村演出的比重,面向农村,到农村去,为农民说书,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表现主体,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文化的主体属于人民,这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进行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对群众文化进行再创造,建设先进文化;由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有者,所以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要坚决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树立群众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服务的对象;而同时人民群众又是文化的表现主体,所以我們要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关心群众疾苦,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各种优秀的文艺作品表现出来,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愿望、让人民成为文化的主角,从而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M].北京:中国曲 艺出版社,1983.

[3]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胡 悦]

作者:焦宇 ,董一冰

文艺作品文化理论论文 篇3:

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于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要专门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14位文化工作者,请他们谈谈应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高地

要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文化产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力作,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文化的品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蒯大申——要让文化产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一个民族,其文化核心就是这个民族所认同的共同价值。为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看书读报、唱唱跳跳等求知求乐的需求,而且还要通过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等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培育,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艺作品的创作之中。优秀文艺作品所体现的理想追求、价值导向,引导并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文化企业肩负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中国的文化企业应当通过产业的平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里应强调的是,文化产业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来说,如何使文化产品喜闻乐见和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坚持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是衡量文化产业效益的关键所在。

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文化的品质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一些西方学者正在致力于认识和发掘中国文化思想的宝藏,希望从中国文化中发现对全世界有益的文化因素,以解决面临的危机。同时,西方文化正以海量向中国涌入,并试图让中国全盘接受。

显然,这些背景使中国文化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然而,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展示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文化的基因,保持中国文化特性,并确保中国文化安全。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

然而,一种文化只有根和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开花结果。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对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和流向有深切的了解,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我们则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发展总趋势,以便对中国思想文化作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最好的诠释。

传承和创新不能割裂,只有深入寻找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才能适时地开拓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大剧院品牌推广中心部长朱敬——要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力作

国家大剧院开幕到现在3年半了,我们共组织了4600多场演出,每年的销售票房在3个亿左右,有620多万人次走进大剧院,使得大剧院真正成为人民艺术的殿堂、文艺大家的殿堂。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是我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国家大剧院的员工进来,我们就强调两个意识,一个是国家意识,一个是创新意识。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达到世界一流歌剧院的制作演出水平。因而,在剧目制作生产上,我们既考虑市场状况,更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在选题上,我们注重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并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先后创作了《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等一批优秀作品。我们还注重与国外高端剧院合作,广泛吸收一批外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均佳的世界优秀剧目,如《伊戈尔王》《蝴蝶夫人》等作品,努力为全国人民奉献精美的文艺佳作。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赵士林——要避免文化走进“过度商业化”的误区

文化有着娱乐消遣功能。然而,目前社会上出现少数颠覆一切权威,否定一切传统,推崇享乐主义,主张玩世不恭,“过把瘾”就死,一切都可以恶搞等文化现象,这些都是文化“过度商业化”的“恶之花”,迎合的是人性中低层次欲望。

“过度商业化”的侵蚀是多方位的,如在学术教育这个高端文化领域,出现一些学术文化品位低下,学术道德底线崩溃的现象;一些高校也出现评价体系急功近利、浮躁盲目、教育逐利等现象。在低端大众文化领域,出现粗制滥造横行、金钱至上,甚至公然宣扬“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泣”现象,使文化市场充斥着精神的“地沟油”。

对于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应该针对不同文化层面和文化领域的不同表现,全方位地加以匡正。如,对于文化造假和诈骗行为,国家应立法予以制裁。对于剽窃抄袭等颠覆学术基本规则的问题,应采取一票否决制。对某些专业性强、专业素质要求高的领域,诸如国学教育、健康养生领域,应实行准入制。在娱乐文化领域,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在文化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媒体引导方面形成合力,营造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以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文化批评的功能,培育从业者的良知,引导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翔海——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当前,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虚无主义”或“狂妄自大的民族主义”误区,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时代任务。为此,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做到文化自觉,有三种意识不可或缺: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立足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开放意识;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予以审视、择拣与取舍的批判意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一起被

公认为人类三大主流文化传统之一,正因为它有着自身独异而优良的精神特质。从启蒙时代狄尔泰等欧洲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大力推崇,到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以及李约瑟等英美思想家表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对外来文化优良成分的融合、吸纳,不断增强了自身的内在生命力。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人,为现代中国文化注入了更为强健的生命活力。“中国道路”强韧的生机活力正是今天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以及对如何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释放中国文化的生产力

要探索创新推进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型,构建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的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要探索创新推进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型

西方文化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总结出文化影响经济结构的方式:文化会影响经济效益,会影响公平,会影响甚至决定群体欲追求的经济或社会目标。目前,发达国家率先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并将其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全力推动。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是文化领域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文化理论和文化发展方式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推进文化发展转型,首先是观念的转型,就是由以前的单纯的经济为主、文化为仆的形态,转变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上来。这里,要重视发展新的文化业态,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要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先进生产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低碳环保、生态发展的基本特征。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升值空间大的“潜力股”。

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启动和满足内需的重要产业形态。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公民的文化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我国电影电视市场、游戏市场火爆,黄金周文化旅游屡创新高,尤其是三网合一后的数字文化产品不断创新,推动了文化市场新的繁荣。

推进文化发展转型,关键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提升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要构建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改革的成败如何,不仅将从根本上影响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机制,而且还将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能力和国家文化安全维护能力。

对此,首先要疏解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的心理障碍和路径选择困境。必须明确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的本质是在社会的历史进步中回归这些单位的历史主体地位,不能把经营性文化单位在转企改制后,一推了之,不管不顾。回归这些单位的“经营型”本质属性后,人员身份本质上还是“文艺工作者”。同时,提倡创造性和多样化,应当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的不同发展情况选择有利于本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改革路径。

其次,要从我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战略需求出发,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明确政策,进一步回归其事业本性。要积极消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体制内”和“体制外”二元结构,继承和发扬我国民间兴办“乡学”的文化传统,大力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兴办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从而建立互动有序的竞争机制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其三,坚决消除集团垄断所形成的市场阻隔,通过国家制度设置,消除文化产品在流通领域里的准入壁垒。在执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过程中,非公资本应当享有同等的竞争参与权。同时,培育文化产业的社会战略投资主体,以战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力量组合,以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东青——要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作为一家原创动漫公司,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开始探索把玩具与动漫结合,实现文化与产业深度结缘的文化企业发展之路。

要依托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推进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我们起初利用市场来推广动画片产品,并以其盈利反哺文化业务;待文化内容品牌逐步培育成熟以后,再通过内容做产业整合,走文化与产业互动成长的经营模式,最终实现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目前,每年能推出5至6部的优秀作品,其中,《火力少年王》因为其系列剧推出,被中国动画学会评选为2010年度“最具产业价值奖”。

要注重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快产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2009年9月10日奥飞动漫成为登陆A股的第一家动漫企业。在资本带动下,收购嘉佳卡通频道,使奥飞动漫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卫星频道经营权的民营上市企业,实现了“内容创作、媒体播放、品牌授权、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动漫全产业链运营。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关注电影、互联网、新媒体等动漫相关领域,将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能力发挥到最大。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要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的权益

文化的阳光应当沐及每一位群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的权益,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

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包含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创造成果受保护的权利。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典型示范和制度设计,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统筹职责和作用,在全国东、中、西部地级市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导向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继续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加大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支撑。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力度,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高新技术作为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要构建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思维方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重视文化产品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探索跨文化传播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倪宁——要构建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战略

坦率地说,中国文化现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不相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充分而又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究其原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缺乏全方位、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当前,我们对中国文化如何形成世界影响力,战术讲得多,战略讲得少,还没有形成战略系统。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运会,都是展现、宣扬中国文化的极好机会,然而推广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不足,其产生的影响还没有最大化。比如,我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致力于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是中国文化底蕴所散发出来的生命力,更值得关注和传播。

另外,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策略、方法的运用也需要检讨。跨文化传播有其规律和科学,我们不能仅仅按照自身的话语体系对外进行沟通,应该努力搭建相互能够理解、进行对话的平台,否则只能对牛弹琴。

这里可结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当前和今后长远时期内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所涉及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效果等问题。实施长期系统规划,可以确保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下一步战略全面明确。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郭可——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方式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占43%的份额,欧盟占34%。从中我们可以感知这样一个事实: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文化影响力是不够的。

要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首先要改变我们对文化影响力的认知和思维模式,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思维方式,以为只要把大量文化产品输出到国外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文化产品吸引力不足,其效果便打了折扣。

但要真正改变这种思维定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可能更多希望展示我们中华灿烂历史文化,但真正的文化影响力却可能来自中国目前真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状。对此,我们要开展国外受众接受中国文化产品和内容的研究。如果我们能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展示目前我们真实的甚至可能有点缺点的文化现状,将是提升我们世界文化影响力最为有效的渠道。

从唐朝吸引诸多外国留学生来看,文化吸引力其实就是文化的影响力。换言之,我们在实现我们文化“走出去”战略之前,首先需要从我们的文化历史和底蕴中提炼最具生命力和时代感强的文化要素,并使这些文化要素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也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要重视文化产品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国家形象具有品牌效应。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一国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利益;负面的国家形象则有可能使国家面临重重阻力,最终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此聚合民心,形成内部共识,然后借助适当的表现形式向外传播,使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否则,将形象塑造仅仅当做表面文章来做,把它视为技术技巧层面的事情,那么即使花费再多的资金、投入再大的气力,也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包括对国家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长期以来,在国家形象的定位和传播方面,我们主打历史牌,把对外宣传的重点放在历史文化传统的介绍与展示上,力求将中华文明中人无我有的部分呈现给世人。目前需要做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将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与未来的中国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感的国家形象符号系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有针对性。在目前世界上“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着力突出国家形象的亲和力和亲近感,从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挖掘那些与世界各国文化、与世界价值观相通的部分,以情动人,引起外部世界的共鸣。其实很多国家的形象片也都是这样做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要探索跨文化传播新路径

目前,我国对一艘从国外引进的废旧航母进行改装实验,却引起了他国高度的警戒,而拥有十几艘超级航母的美国则被视为当然。这说明,中国文化传播存在令人忧心的问题:国内与国外公众存在着巨大的认识鸿沟。

对此,我们要积极探索跨文化传播新路径:一是改革与宣传要并重。国家形象的改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推进国家的改革开放,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有效的对外宣传,是对国家形象传播提升的重要跨径。二是要拓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国家形象的传播不能仅仅依赖于官方的主流媒介,非主流媒体、非专业性的媒体、文化交流、旅游、体育比赛、影视剧等,都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传播。三是要发展国民教育,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同时,提升传媒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专业对话。

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蔓仪——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的传播是需要载体的,而很多时候载体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和作品。一方面做好作品内容的创作,一方面做好内容的传播,才能切实提高一个民族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

我们公司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视动画片自2005年在全国播出至今已超过700余集,一直保持良好的收视率,并登陆美国迪士尼国际频道,在海外52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英语及超过17种当地语言播出,成功实现了文化“走出去”的目标。

要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要坚持以专业做专业的原则制定品牌经营路线,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文化精髓融入作品之中,让文化产品具有“走出去”的内在生命力。这里,“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原创的作品之一《宋代足球小将》,讲的是足球的起源在中国,中国古代把踢足球称之为蹴鞠。作品在海外受到文化消费者的欢迎,这说明文化的历史积淀对现在的文化产品输出存在深远的影响。

要注意文化品牌的国际化运作。现代的文化作品要走得更远,就要用国际视野去运作内容和市场,提高文化产品的艺术性,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或者受众易于接受。而这其中能够融会中西文化视野,具有现代市场运作能力的人才将对国内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发挥重要的作用。

要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原创性。要激励创作,以资助、补贴、奖励的形式对有潜质的创作者给予适度的扶持。要创造条件,让更多有潜力的创意人才拓宽国际视野,施展才华,同时,要保护原创,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机制。

作者:翁淮南 张少义 刘文韬 冯静 武淳

上一篇:铁路客运营销措施论文下一篇:题材电影文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