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基础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18

一、个人简介皇甫晓涛,男,汉族,河南商丘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艺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艺基础理论研究论文 篇1:

牢记使命勇担当 凝心聚力写新篇

春到人间万物新。伴随着三月的春风,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档案等事业。”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撐性工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担当新的使命任务,档案工作大有可为。

随着国内档案学学术研究的不断拓展,档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档案学的研究方法却依然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争论。究竟什么是档案学的研究方法?怎样描述档案学的研究方法?本期“理论探讨”栏目下的《谈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层次、体系与基本原则》一文,从档案学本体论出发,就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层次与体系进行了探讨,首次提出了“实践本体皈依法”这一档案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基本原则的内涵。《基于物联网的档案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特征与问题探析》一文则针对当前物联网环境下档案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个性化档案知识服务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数字转型深化的背景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电子档案的管理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才能有效指导实践工作。本期“法规标准”栏目下的《〈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内容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就该办法的亮点和价值、基本内容以及维护建议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效率,促进项目电子档案资源信息共享,维护项目电子档案凭证体系完整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档案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利用社会网络对社交媒体档案进行挖掘,理清不同主体之间的关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业务研究”栏目下的《基于社会网络的微博档案特征分析》一文运用统计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微博发布的档案信息及其主体进行了细致分析。《探析破解城市建设档案馆档案接收难题之策》一文则围绕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档案馆在档案接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为更好地留存城市建设档案资料提供了参考。

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确保档案安全,事关党和国家的核心利益,事关档案事业的永续发展,是每一名档案工作者的重要政治责任。本期“域外采风”栏目的《警钟长鸣于心安全重于泰山——伊朗档案失窃事件引发的思考》一文对档案失窃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针对档案安全问题给出了对策建议。

首都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期“档案文化”栏目中的《分赔、降级与罚俸——探寻乾隆时期历代帝王庙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家走进历代帝王庙,探寻在发展进程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已经到来,一段波澜壮阔、充满希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全市档案工作者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认真履行好档案工作各项职能。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让我们聚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水平,开创档案事业的新局面。

(卢艳霄)

文艺基础理论研究论文 篇2:

国家跨部委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皇甫晓涛

一、个人简介

皇甫晓涛,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化产业与金融价格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后,曾先后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维也纳大学访问学习,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类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曾任辽宁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做过多次文化产业专题讲座培训。兼职北京领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深圳创意文化科学院院长,广东创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任,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光明日报社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顾问,光彩集团文化事业部部长,哈尔滨马迭尔集团顾问,青岛保税港区顾问,伊春市人民政府顾问。

二、研究领域

皇甫晓涛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文化资本与资本理论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与学科背景为管理科学与规划科学,鉴识科学与认知科学,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城市文化与文化治理,文化教育与教育科学,人类学与文化科学,美学与文化哲学,传播学与新媒体研究,信息科学与生态科学,并为跨部委、跨区域政府做多方面规划、咨询、智库研究。

三、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表CSSCI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20余篇,被中国期刊数据库引用50余篇。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项,主持教育部、建设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撰写著作16部,参编教材两部,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与优秀著作奖多项,并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20世纪中华英才奖,博鳌论坛国家生态理论贡献奖,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银奖,辽宁师大等高校多项优秀教师奖及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与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十余项。

皇甫晓涛研究成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基于跨部委国家科研项目的文化、文化产业、产业经济学与金融、管理科学与文化管理、生态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学术与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研究;第二,基于跨区域、领域的政府、企业创新研发与规划、智库研究;第三,文学、美学、比较文学、哲学、史学、传播学、人类学、教育学人文科学与文化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

四、主要论著

1、开放的本土性与重写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2、中华性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

3、文化产业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清华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研究,远东经贸评论,2006年第2期。

5、文化产业要重视内容生产,光明日报,2006年3月18日。

6、文化创新与产权市场,文艺报,2006年12月12日,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7、城市文化与产业哲学,人大复印期刊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

8、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创新问题的思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28日。

9、让版权实现价值,光明日报,2010年4月15日。

10、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重构,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人大复印期刊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第6期。

11、城市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城市化的自主创新基础,北大文化产业论坛,2011年下卷。

12、关于文化产权交易的理论思考,中国美术,2011年第6期。

13、如何确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规范标准——中国工艺文化城的文化启示(下),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部内参专题,总第280期,光明日报总编办,2011年8月29日。

14、泛媒介革命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的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研究,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15、最宝贵的文化资本,光明日报,2012年11月。

16、文化再造与新型城镇化的安康社会构建,中国文化产业,2013年第7期。

文艺基础理论研究论文 篇3: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确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条件。传承红色文化中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源泉,也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余 伟(1960—),男,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西南昌 33006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红色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用路径研究”(项目编号:MKS1144)的阶段性成果。

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及意识形态面临国内外多元化社会思潮和自由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与挑战面前,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指明了方向。分析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传承红色文化核心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红色文化核心价值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源泉就是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关于文化的传承,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1](P585)因此,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十分迫切的课题。

(一)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启蒙与发展

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华,是在毛泽东等革命前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剥削压迫,为追求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投身中国革命长期实践过程中凝练出来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和灵魂。

红色文化启蒙于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是红色文化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得以启蒙的标志。在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在外强入侵、军阀割据、连年内战的生存环境中,生活苦不堪言的劳动人民积聚了巨大的变革力量。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发起了五四运动,开启了红色文化的启蒙。

红色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自发反抗到群体自觉斗争的过程。以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标志的广大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成为红色文化发展的土壤。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为追求自由平等而奋起反抗剥削、反抗压迫,打土豪、分田地,这些斗争形式都带有人民群众核心利益诉求的文化属性。从“三湾改编”创建第一支不侵害人民利益的军队开始,苏区人人平等、公平交易、减租减息、消灭剥削、成立穷苦人民当家做主的基层农会等每一件涉及民权民生意义重大的“小事”,都代表着人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需要和追求;还有高举抗日大旗,建立统一战线的延安红色政权,推行土地改革、基层民主选举、婚姻法、红色文艺、广播事业等一系列以人民共同利益为主体的核心价值需要和追求,才最终形成了全面反映劳动人民核心利益诉求和民族共同利益价值追求的红色文化。

(二)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思想道德基础

1.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的民权价值。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与劳动人民表达基本权利诉求相关的规定、制度和政策,就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传承的民权价值要素。例如:取消一切剥削压迫制度,实行基层人民民主选举,实行官兵官民人人平等自由的新型人际关系,保障人民享有土地及基本生产资料使用权的民权法律制度等。

2.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的民生价值。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规定、制度和政策,就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传承的民生价值要素。例如: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农民耕种交公粮的多劳多得分配制度等;实行消灭剥削压迫、破除两极分化的农民协会管理制度等;铲除欺行霸市,实行公平、自由的物质交易的公平市场原则等。

3.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的人民民主立场。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一切基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和观点,与人民文化生活和民主政治相关的规定、制度和政策,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传承的立场和观点。例如:建立基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立场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基于一切权力归劳动人民所有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基于劳动人民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新型婚姻法等。

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中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早期探索和实践,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巨大动力,是不能丢弃的宝贵源泉。

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因此,营造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社会意识形态氛围,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中的核心作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开展相关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标准和立场观点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应用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文化的应用理论主要有指导思想、行动原则、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等方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理论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础理论研究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开展上述四方面应用理论及方法研究,也要推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场观点的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应用理论研究总的价值标准,是判断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一切应用理论研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要求总的价值标准。这可以从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谁、为什么、是什么”三个方面来理解。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共同选择,其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一切社会成果,归根结底都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体现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围绕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观点,都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共同利益的观点,也就是为人民的观点。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体现民权民生的需要和追求,这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民群众共同的需要和追求,就是在红色文化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民权民生需要和追求。

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基础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总评价和总看法的本质就是看问题总的立场观点。由此,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定为:基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理论的社会意识形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标准,考量一切社会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意义及重要性总的人民立场和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界定为:基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理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评价一切事物或现象能否满足人民对民权民生需要和追求总的核心价值标准。

三、传承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就是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阶段的继续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具体任务的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其目的主要是解决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世界,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其目的主要是解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和民族发展方向等问题。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物质文明,这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决定和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才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必然建立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必须坚持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维护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只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才能避免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最终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在社会主义文化应用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其支撑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和观点,才能全面营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治局面。只有传承了红色文化中“人民平等,公平自由”的价值理念,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标准;只有传承了红色文化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中“人民民主,人民专政”的价值理念,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立场观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责任编辑:龚剑飞】

作者:余伟

上一篇:民间美术油画艺术论文下一篇:寿险公司客户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