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原则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是当前学校德育人本化的发展趋势,关怀取向是对教育体系发展的合理补充。所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保持一颗爱心。为此本文根据关爱教育的相关要求,对于如何进行关爱教学,让老师保持一颗爱心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关爱原则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爱原则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如何使语文教学激情燃烧

【摘要】关爱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认真钻研教材,这都是激情点燃语文教学的源泉。课堂上更需要老师的激情燃烧。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激情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课,有位教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她上得很认真,让你很难找出明显的失误,但总觉得课堂效果不佳,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后来细细一对比,才明白她的课堂缺少的就是激情。因为缺少了激情,所以课堂教学显得有些平淡;因为缺少了激情,所以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些被动。曾经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我:“上语文课很容易,但要上好却非常难,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激情。”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激情燃烧呢?我针对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并借用专家学者的话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爱”是点燃教师激情的源泉

1、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使学生热爱你的教学,你就得对他们有激情,这激情就是—学会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体贴与温暖后,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也只有建立在这种情感基础之上,教师的课堂讲解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与自己达到共鸣。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反之,如果教师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爱心,而只是靠仅仅在课堂上用情感去打动学生,往往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无私的真诚的爱学生,才能使我们产生教学的激情。对学生有了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容纳学生的种种过失;对学生有了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对学生有了爱,也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爱”是语文教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好语文教学,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激情那就得—学会爱语文教学。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书这一职业,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职业中去。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语文,以当语文教师为荣,才能以这自豪感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去培养学生丰润的语文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才能把汉语的魅力用最璀璨的语言、最激情的文字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奇妙无比的享受。

二、课堂是检验激情的主要阵地

所有课前准备说到底都要拿到课堂上检验是否有效,而课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存在许多课前无法预知的因素与可能性,学生的反应课堂可能产生的氛围都是无法预知的,这就需要一个老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与驾驭能力来对课堂进行调控。经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长,只占15-20分钟。如果一堂课始终高度紧张,节奏单一,学生便会出现“大脑疲劳”的状态、教学效果也不好,而学生对于老师课外话题的反应一般较为感兴趣、怎样做到张弛有度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大胆进行创新尝试,本着“一课一得”“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我便采用了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

1、激情的导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教演讲词的有关知识,她首先是做了三分钟即兴演讲,内容是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当她慷慨激昂地说完最后一句话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学生纷纷要求上台演讲并自己归纳出了演讲词的特点。试想,这样的课怎么能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进行语文课堂导人时,老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比如猜谜、幽默、号召等等,这些也都可以激发感情.吸引学生。

2、带表情诵读。诵读是进行语文教学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而绘声绘色地朗读则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在课文中,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句话,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甚至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会蕴涵不同的意思。所以.老师要想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必须在读或者教学生读这些文字时,带上恰当的情感,根据文字描述的内容,不时地变换情感。比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时,“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但是每次现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情;第一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无比愤恨之情;最后一次,则抒发了作者决心为祖国而战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感情不同,所以朗读时用的语气、语调、语速也应该稍有差别,读第一次时,应该深情、缓慢;读第二次时,要含蓄些;而读第三次时.则要深情、坚定,语调也可以适当提高。

3、用激情做课堂小结。教学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如果设计得巧妙、精彩,无疑将会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巧妙的结尾,仍然应该以推动学生的情绪为目标。越是离下课的时间近,学生走神的现象就越严重。而课堂结尾多是总结性的,具有统筹整堂课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这几分钟走神,仍然会降低听课效果。所以,老师仍然应该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心。具体实践方法可以是美好地畅想未来、激情地讲述明天、有趣地拓展思路等等。比如,教《校园的那篇树林》一课时,老师可以提出“在校园的树林,我们还会做什么?”“在校园的------,我们-----------”这样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交流。

充满激情的课堂,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课程任务。在教学中,老师的激情不是肤浅地铺垫,不是声嘶力竭地叫喊,不是矫揉造作地表演,而是一种真实的、由衷的、感人的、振奋人心的情感流露与释放。

语文是一门陶冶人性情、提高人修养的学科,也是各学科中最具有情感性的学科。这个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更需要有激情。审视了激情,充分认识了激情对整个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真正關注语文课堂的生命和命运,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让我们都满怀激情徜徉于本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神圣的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激情燃烧吧!

作者:罗黄花

关爱原则语文教学论文 篇2:

教学中老师要有一颗爱心

摘 要: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是当前学校德育人本化的发展趋势,关怀取向是对教育体系发展的合理补充。所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保持一颗爱心。为此本文根据关爱教育的相关要求,对于如何进行关爱教学,让老师保持一颗爱心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师;学生;爱心;教师能力;修养

一、教学过程中关爱教育特征分析

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是以价值关怀为取向,以对学生的情感关爱为先导,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爱,形成对学生的社会态度与人格特征的形成。关爱教育不仅要强调对教育的客观性、理性和逻辑性,更多地与道德思维相关。同时因为关爱教育会较多地与教师的个人直觉有关,因此难以避免的带有浓厚的主观成分与情感色彩。因而,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关爱教育是教师内心产生的学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教师合理使用关爱教育,保持一颗爱心,就会对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教师关爱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保持有一颗爱心,倾入对学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是对学生的同情和体验,而“感”是对学生情感变化的感觉和感受。情感关爱需要对学生感情变化过程进行及时体验和感受。关爱教育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教学方法,其本质上属于体验式学习。因而,关爱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需要以情感体验为特征,需要老师保有一颗爱心。情感体验是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或意识活动,情绪体验是大脑的感受状态,因而体验式学习的发生机制与认知学习有着本质不同,情感体验式学习需要个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关爱教育需要以个体关爱为目标,建构合理的心理结构,通过开展对学生的关爱活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和体验,进而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表达爱和创造爱,这是关爱教育的实践体现。

二、加强对学生关爱教育的建议措施

教师保持一颗爱心,将这份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实施关爱教育,实施对学生的关爱教育应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合理的凸现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

1、实施对学生的情感渗透策略

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一方面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特点,进行情感渗透性策略。以情感为中介,实现知识向信念的转化。

在认知过程中实现情意发展与道德提升。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化为学生的信念才能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所以情感教育是知识向信念转化的重要媒介。建立起以信任、关怀、合作为特点的师生关系,以丰富的教学媒体科学合理的创设教育情境,进而有效的实施情感化教学这是实现情感渗透教育的重要条件。只有合理运用情感渗透性策略,以情感目标来合理引导学生的认知目标,促使学生的求知过程成为情意并举与精神完善的过程,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与道德实践的一体化。最后,由于不同学科由于其特色不同,所以德育渗透点也应当不同,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实现教学过程中真善美的融合。

2、实施品德教育策略

德育教育区别于智育教育,德育教学可以揭示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感受是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这也是实施关爱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关注学生道德生活质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实现充分合理的集体生活,使学校里人与人的接触道德内化的最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就需要不断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讲究场合,注重方式和方法。当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以最大的耐心和冷静态度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而鼓励实现学习的进步,用关爱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信任、互爱关系。

3、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

在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过程中要建立起以人文关怀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质量。营造校园关爱文化,创造特殊氛围,提升精神境界,可以使关爱理念具体化,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心的需要,进而诱导和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潜能。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需要不断要一视同仁的关爱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无论男生、女生,都没有亲疏优劣,对学生都是一样关怀和一样要求。在关爱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觉得教师始终都能做到公正无私和值得信赖。同时关爱学生还要做到宽严结合和严慈相济,也就是说,教师对待学生要严而不苛和宽而不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鼓励学生形成探究精神和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使观念层面的东西可以通过活动形式进行外显化和稳固化,进而形成求知求真求实的高尚人格,让学生能够以博爱之心,营造德育品格。

三、结语

关爱教育实际上属于情感教育,通过情感化的体验,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实践进而构筑起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更应该注重关爱教育和保持一颗爱心,在实施教学的同时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2] 阿衣古力·乌斯曼.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八卷)[C].2014.

[3]李瑞英.谈语文教学中关爱教育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5(33).

作者:吉鸿英

关爱原则语文教学论文 篇3: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纳人类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大纲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要求教师不仅把语文课堂教学当成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的主渠道,还要求教师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客观就是世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你只能去认识它,去适应它,进而去改造它。要使自己适应客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培养他们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要懂礼仪、知荣辱、明孝道,培养他们良好的气质涵养和健康的人格修养。

价值观是行动的基准。价值观的扭曲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和道德价值的失范,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左右。如何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而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有助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方向。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保障。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有极大影响,而且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非常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展现在外表上,要穿戴得体,朴素大方,讲求优美;仪态端庄自然,谈吐文雅,言行文明。展现在行为上,待人亲切,和蔼谦逊,宽容大度,团结友善。展现在思想上,要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其次,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特别是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知识纳入到人文背景中去,对人文知识进行及时的点化和升华,做到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对学生人文关爱

人文关爱,是人际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性的关怀和爱护,既具有人文属性,又具有艺术属性。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建立,亟需全体国民具有这种人文关爱并付诸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爱,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的爱,它还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这种关爱像一种无形的电波,恒久地传递在师生的心灵之间。从小得到关爱的人,长大后他们会关爱别人,这种对应关系也同样成立。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

自觉性原则即是说必须强化老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人文精神的培养能成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意识,那就是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使这种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作者:李开蕴

上一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农业公司农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