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美育原则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4

校际联盟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对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矛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现代教育中推进学校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作文美育原则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文美育原则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南菁高级中学: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美学范式

2017年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改革”,对新时代的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新的教育承载了新的育人方式。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认可的时代,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调整,需要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系统的反思。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在传承百年书院文化和对教育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紧扣“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这一教育哲学主张,以审美精神引领课程改革和学校育人实践,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学校确立了“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发展路径,进而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与课堂教学的审美改造实现对校园生活的重构,从整体上深度探索普通高中发展方式和育人模式的立足点和创新点。
立足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

当前,高中教育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怪圈”。学生在回忆高中生活的时候,常常是堆满讲义的课桌、鲜红的分数和惺忪的睡眼,青春的活力、智慧的光芒、思想的锤炼、素养的提升都淹没在层层叠叠的试卷、讲义当中。这样的青春是黯淡的,这样的高中生活是令人生厌的。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其设置的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实施的规范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将影响学生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美育实践、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南菁高中努力从现实中突围,构建一个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以美育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成为学校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

1.从目标到理论模型:顶层设计引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

育人目标是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规划校本化、特色化的重要起点。学校重新梳理了办学历史,提出“培养南菁气质,培育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循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路径,构建起大美育课程体系,树立起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南菁高中的美育是面向全人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程渗透的美育。学校对所有课程都实施了审美化淬炼,研究提出了“Y型模式”(如下图),以“学生个性”为中心,将美育课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通识课程,需要进行审美渗透;下层为专业艺术类课程,天然具有审美素质。在课程建构中,审美经验的传递应由下层通往上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从上层向下层传递,在“学生个性”上实现连接。

2.从课程综合开发到形成美育特色课程群:关注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如果说目标和理论模型是基础与方向,那么课程结构就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支柱。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既能体现课程目标,又是进一步开发开设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的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在2011年获准创建“江苏省普通高中美育课程基地”后,学校依托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按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审美性”三个原则,整体构建了“两轴五域三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两轴”代表南菁教育“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基本立意,这一源自校园空间建设中历史和现代两条轴线的创想,隐喻了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域”是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公民社会等五大领域;“三类”是指学校美育课程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三种分层类型,力求通过美育实现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创设一段丰富美好的教育经历。以“大美育”综合改革的视野来破解普通高中学校教育功利倾向严重以及学生负担过重的发展困境,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涵养每一个学生具备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基础。

随着美育校本课程综合开发的不断完善,学校形成了一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美育特色课程群,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具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塑造学生,让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二是发展学校,力求“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如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这一课程模块中,学生要对世界各国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对该国文化进行生动演绎,编写剧本进行表演,剧本创作和现场表演的过程就是多元文化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在表演中,有的班级选择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主题,以人神对话诠释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精神。选择中国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生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今天中国“一带一路”的宏伟画卷。这些课程活动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3.从普通校园到美学空间:以书院文化培育师生文化自觉

课程是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校园则是师生生活进行“催化”的物质空间,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作为一所具有136年历史的名校,南菁高中在新校建设中充分挖掘校史文化资源,将书院文化有机融入校园环境文化的整体设计中。从讲学碑刻到课生名录,从书院楹联到旧式校门,特别是整座新校区的规划采用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相交织的轴线形式,保留了旧有的南菁书院历史风貌,彰显出南菁高中跨越3个世纪的历史沧桑,传承了具有南菁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又从中寻找到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学校的文化景观处处蕴含着教育追求,充满着文化内涵和美感。
立足課堂教学审美改造建设,实施育人为本的教学文化落地路径

与以往以知识点为体系的教学不同,育人为本的教学文化关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由此具化为提升人的素养。在美育课程体系整体建构的基础上,学校将美育实践的重心下沉至“课堂”,把“审美课堂”建设作为美育实施的主阵地。

1.促使大美育实践落地需要学科课程的整合与渗透

南菁高中的“审美课堂”强调充分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教学内容的审美价值,积极引导教师围绕学科内涵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如化学教研组开设的“印染工艺”课,主要包括对民间印染染料的化学成分解读、扎染的手工实践等,经过不断建构整合,现已成为一门“中国传统工艺与化学”的整合课程,包括丝绸与印染、陶瓷鉴赏与陶器制作、酿酒原理与酒文化、茶叶与茶道等。“在课堂上,我不仅能了解到中国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还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感悟”,这些来自学生的课后总结,正体现了审美课堂所营造的审美教学生态对于激发学生内在生命活力的价值。

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程体验,让学生在审美的生活中丰富情感,懂得包容和理解。如学生毕业课程的综合设计、运动与健康课程的系统开发,包括生活与生存交往的艺术、生活的技能、运动与健康在内的生活实践课程,等等。戏剧课程则包含历史组开发的“中学生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语文组的“语文课本剧”,外语组的“英语小品”等元素,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创作剧本,排练剧目,租借服装,登台表演,最后将优秀剧本汇编成册。必修课程的校本化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使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思维再到学科价值的梯度教学有了具体承载的同时,让学生“超越自我的牢笼,得到自由和解放,进而成就豁达和有价值的人生”。

2.促使大美育课程实践落地需要课堂教学审美的跟进

“审美课堂”强调学科课程活动的审美化建构,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实现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统一。通过创设促进教与学转化的教学情境,呈现、描绘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简单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开展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思维和行为参与的机会,引领学生对各种问题敢于质疑和批判,乐于反思和探究,以达成学生思维的开放。

如语文组推出的课本剧大赛,将文本研读、学生体验、艺术设计、舞台表演等有机统整,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将科学认知与人文精神融化在学习者的心灵深处,融入他们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之中,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培养他们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3.促使大美育课程实践落地需要课堂教学生态的变革

“审美课堂”的立意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通过课堂教学强化课程意识和价值引领,从注重知识传承转向全面育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深度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审美课堂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由封闭式、接受式、输入式、讲解式向开放式、体验式、发现式与合作式(即非认知式)转变,力图构建互动交融、简约唯美的课堂教学样态。

在我们看来,要让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让学生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课堂就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场所,也应是情感交往的空间,师生都能够在其问实现自我与他者的情感融合,使内在的生长动力得到激发。这就是审美课堂。这就要求高中教育真正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情境化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

历史学科基于历史教学文化生态重构开发了系列审美课程。如探究品鉴类课程突出历史研究的科学意识,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物鉴赏,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从历史遗迹以及器物的形状、造型、功用方面理解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建筑模型赏析与创造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的美学空间,学生陶醉于渗透着文化表达的空间美学之中,尽情地追求和表达自我对文化艺术的独特理解。地理、化学学科开发了酿酒、豆花制作、野生海带中碘的提取、水的净化及水资源保护等多门拓展课程,与学校地处江南的地域风貌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彰显教学的美学旨趣。
立足师生自主为先管理体系建设,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

人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于价值探索、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进而走向完美的生命体验。南菁高中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实施富有人文意蕴、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本化管理,让师生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能感受到尊重和温暖,都有美好的故事值得回味和讲述。

1.管理理念充满人文情怀

在经历权威管理、制度管理之后,从人的情感、需要、尊严和发展的角度思考管理的方式—-^、文管理成为必然。它体现了尊重、理解、激发和教育的人本理念,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南菁高中J人文管理的基本理念是“目标激励人,榜样教育人,事业提高人,情感温暖人,活动感染人,生活关心人,制度规范人,氛围熏陶人”,提倡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契合,情与情的沟通,思与思的碰撞,理与理的晤对,努力让广大教师对教育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学校充满感情、对学生充满真隋。

在教学上表现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认知冲突,师生同是课堂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一节物理课上,学生对相对论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教师没有因为“教学进度和教学大纲”的限制而转移话题,而是又向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接下来学生们走进图书馆、微机房,读起了《相对论》的原著,教师又“顺水推舟”开发出物理校本课程,让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南菁高中,教师从不因学生的问题“古怪”而加以打击,而是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學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把学生从理性禁锢中解放出来,拒斥对知识的同质理解,走向宽容、生成、开放、自主建构,回归多元丰富、内在创造、差异融合的教学生活世界,并在师生交互主体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个性。

2.管理体制富含人文意蕴

学校构建了高效和谐的组织管理机构。由校长室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组成了高效运行的年级管理团队。针对高三毕业班,还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高三毕业工作指导小组。在全体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了管理层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形成了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

南菁高中提出“低重心高效率的管理”和“低起点高质量的教学”主张。所谓“低重心”,是指将教学管理基层单位由备课组调整为具体班级,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适切的帮助。所谓“低起点”,是指将教学关注点由面向大多数调整为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体现了教学对人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权利。

基于这样的认识,南菁高中在试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走班制、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突出亮点和教育生长点,具体做法是:集体辅导与个人研读相结合,以个人研读为主;知识拓宽与内涵深化并举,以内涵深化为主;技能技巧指导与方法策略点拨共进,以方法策略点拨为主;几门同修与专攻一科双飞,以专攻一科为主;校内研修与高校受训联结,以校内研修为主。近年来,南菁高中的质量效益逐年提升。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南菁高中连续两年均有学生闯入特等奖行列。不仅如此,学生的创造发明也逐年增加。目前学校有学生专利近20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有学生被授予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和最美中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3.管理机制注重心灵感受

南菁高中积极从精神层面让广大教师与学校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让教师专业发展有“迹”可循。学校一方面继续推进青年教师“成才工程”,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向青年教师提出“一年熟悉课堂,两年能力初成,三年形成个人专长,五年能挑大梁”的具体目标;实施“结对子、压担子、拉场子、树样子、摘果子”的“五子登科”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传、帮、带”机制,让富有经验的名师帮助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学校教师成长的良性循环。另—方面大力实施中年教师“成名工程”,积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注重对教师成长过程的管理。

学校依托中国教科院和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每年组织全国性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師到外省市上课、交流;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锤炼和积淀个人的教学智慧,在课堂教学领域研有所成,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经过几年的积淀,南菁教师发展呈现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仅2018年就有两位教师通过无锡市考核成功入围教授级高级教师的评选,12位教师通过无锡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几年来,几乎每门学科都有教师在省优质课评比或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近3年,南菁教师应邀外出上课、讲座180多人次,各地校长、教师来校交流、挂职人数超过500X。

南菁高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适当减轻教师的压力,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监测、维护与预警机制,学校还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师过有文化的专业生活、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以文化的态度、文化的内容、文化的气韵来培育教师,实现教师的身心和谐统一。用文化的精气神凝聚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激发教师的旺盛精力,发展教师的健全心智,催生教师的灵动个性,提升教师的崇高境界。

教育是关乎未来的事业,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普通高中发展方式和育人模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南菁高中通过课程、课堂、管理三大体系切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而富有生机的学校文化氛围,依托课程变革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让学生在主体参与、情感体验与积极创造中不断成长;传承创新,以美育人,让每位教师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让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关照和发挥,去追求教育的浪漫气息和让师生幸福成长的教育生活。

(作者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 任国平

作者:杨培明

作文美育原则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校际联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际联盟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对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矛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现代教育中推进学校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柳林川学区(宝塔区实验小学为中心校,柳林小学和村七里铺小学为成员校)按照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及区教育局校际联盟工作要求,立足学区实际,精心安排部署、夯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柳林川学区校际联盟工作协调发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以中心校校长为学区长的领导小组和相配套的工作小组,制订了明确的工作职责,为校际联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二是召开专题会议,自校际联盟工作开展以来,柳林川学区召开了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三级管理会议,三校联席会议,“一室三中心”会议等累计126次之多,有力地推动了校际联盟工作顺利实施。三是制定制度方案,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柳林川学区制定了校际联盟工作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发展规划等十八项制度和方案,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二、教师交流,深度融合。一是跨校兼课交流。柳林川学区深入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区实验小学先后有1名中层和1名业务骨干交流到柳林小学,3名中层和8名业务骨干交流到村七里铺小学;柳林小学1名中层和1名一线教师交流到区实验小学;村七里铺小学2名中层和3名一线教师交流到区实验小学,自2013年后半年校际联盟工作开展年以来,跨校兼课交流累计中层6人次、教师11人次。二是名师引领交流。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引领课、精品展示课、高效课堂、送教活动、专题讲座等活动,累计19次84节、讲座15次,充分发挥了学区名师优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师深度交流。

三、管理统一,教学同步。柳林川学区实行学校管理“九统一”(即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教育科研、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教学管理“五同步”(即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评比、同步应用)。一是统一教学活动,实现课程设置互通有无、课程资源同步使用、教育科研同步实施,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每月一次的大教研、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论坛及按阶段开展的学区教师赛教,教案作业、听课记录、业务笔记、读书笔记的展评等,促进了学区优质资源共享,构建柳林川学区教学活动新常态。学区累计开展教学活动43次。二是统一质量检测,柳林川学区各年级质量检测和六年级月考同步开展,同一时间不同校区对同一年级同一科目进行检测,每次使用的试卷均由中心校提供,检测结束后对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多媒体设备搭建三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分析研讨会,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总结成败得失,以全面提高学区的教学质量。三是统一教师培训。柳林川学区通过技术培训、业务学习、学历提升、青蓝结对、名师引领等形式,构建学区教师自主培训新模式;通过专题讲座、观看视频、片段赏析、教育科研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校本培训;通过为学区教师搭建省、市、区等各级各类外出培训平台,助推教师梯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几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教师培训26次,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如,2016年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二届“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聚焦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柳林川学区安排校际联盟三校语、数、英各科共97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四是统一资源共享,校际联盟工作开展以来,柳林川学区中心校先后为学区三校提供教案、听课记录、学习笔记、业务笔记、政治笔记等累计1150册;为村七里铺小学提供广播设备1套,学生课桌凳150套,教师办公桌椅15套;设计提炼了中心校“四三二一”的校园文化,“四”指的是革命传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三”指的是主题教育、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二”指的是主题实践活动和“两节一会”活动,“一”指的是一个办学理念;柳林川学区还多方协调为村七里铺小学争取资金4万元,改善了学区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校际联盟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区多校”的管理思路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确保校际联盟工作有效推进。

四、规范机构,盘活资源。一是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职能作用,组建了名师工作团队,建立了名师引领机制,开展了名师送教、名师带徒、名师课题研究等活动,吸纳校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为学区教师做示范课18节、观摩课8节,带动学区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二是以素质教育管理中心为依托打造德育共同体,以“学雷锋”“清明祭扫”“两节一会”(即艺术节、科技节、趣味运动会)“革命传统进校园”等活动为抓手,统一安排、同步开展,拓宽了学区育人渠道,搭建了师生才艺展示的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校际联盟工作的开展,柳林川学区打造了“家长培训”“班主任论坛”“两节一会”3个德育活动共同体,在定期开展的活动中,不断交流研讨,不断完善学区素质教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优化教学管理中心活动,科学规划大学区课程计划、教学进度、质量检测及综合评价,以学区为单位,统一组织教学质量检测72次。四是统筹安排教研管理中心活动,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创造全面开放、共同发展的教研环境,科学规划大学区的课题研究工作,共同承担课题5个,其中市级3个、区级2个,个人承担的微型课题52个,开展校级活动8次。

五、统筹招生,均衡发展。为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柳林川学区坚持“就近入学、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工作,制定了《柳林川学区幼升小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展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新生招生工作中,区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人数始终控制在60人以内,村七里铺小学一年级新生人数逐年增多,促进教育均衡,带动薄弱校全面发展。

六、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一是通过电台、报纸、展板、画册、简报、电子屏、校讯通平台以及媒体网络等形式宣传报道100多次,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对校际联盟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制作《“两节一会”画册》《学生征文集》《教师论文集》《文明礼仪伴我行》《美育童心—艺术教育成果荟萃》《德润人生—学校班级风采展》等校本教材和活动画册共计15册,这些校本教材和活动画册收录了校际联盟三校教师和学生的作品,有论文、随笔、案例、学生作文及学区活动图片等,促进校际联盟工作不断向前。

七、硕果累累,扬帆远航。柳林川学区校际联盟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与领导下,在学区三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度、2015年度柳林川学区连续两次被宝塔区教育局评为延安城区校际联盟综合考评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度柳林川学区中心校——实验小学被延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被宝塔区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成绩仅仅代表过去,我们要以这些成绩为动力,立足学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更新工作形式,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使柳林川学区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推行校际联盟中,柳林川学区在前行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巩固成果,深化提高,并确立了今后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即实现“两个基本”(明确“志同道合聚心智,资源共享促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基本要求),突出“两个转变”(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体现课程和活动的可选择性;突出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力求学校本身发展,而且还追求学校发展与校际间发展的相互影响,争取联盟学校共同发展,既着眼学校内部发展,更注重学校外部的发展),依托“两个支撑”(依托学校文化支撑,将学校自身文化作为隐性课堂,定位在学生和教师对学校氛围的创设上,关注师生的实践行动,形成联盟学校共同文化;依托学科教学和美育教学的艺术特色,支撑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构筑“两大平台”(构筑教师交流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育者心灵碰撞、思想交流和智慧融合;构筑联盟学校制度建设平台,促进三校共同发展),充分挖掘学区教育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机制、盘活资源,努力实现深度联盟、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校际联盟新格局,打造宝塔区柳林川学区优质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作者:雷新梅

作文美育原则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教学工作管理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有质量,才有生命。因此,学校领导、一线的教师一定要抓住教学管理这一关键性的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经常进行反思,作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注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有两大方面: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在教学管理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义不容辞的工作,这一点,学校的领导、老师都是认同的,大家都孜孜不倦地在为此努力奋斗。但是,在提高效率方面,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

据某市教科所对700多所中小学的8000余节课的调查,小学好课占23%~28%,中等水平的课占50%~53%,差的和比较差的占20%~23%;另据某区最近的分析统计,课堂教学效率较高的课只占5%~10%,课堂教学效率一般的课占60%,而课堂教学低下的竟达30%。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学校和老师存在着不重视提高教学效率的现象:加班加点,随意延长教学时间,搞“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集体留堂补课等,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不喜欢学校搞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不喜欢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等各种兴趣班,不喜欢学生看课外书。结果,分数可能上去了,升学率也提高了,却出现了不少的“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受到损害。

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仍然普遍不高已是教育领域人所共知的严峻事实。认真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切实采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已成为教育领域里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校近两年来,在课堂效率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是借助“教研合作体”的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在与佛山九小、肇庆七小、张槎古灶小学等兄弟学校合作开展的“三地七校”的教学研究交流中,对我校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大家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系列性的研究,从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理解,到如何在备课中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到上课时如何体现。“三地七校”的教研活动,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加大了教师有效教学的研究力度,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使有效教学的研究落到实处。

其次是在教学管理中,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意识到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前准备,“功在课前”,才能“利在课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效率意识,坚持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自己可以有能力学懂的不教,学生自己学不懂的教师才教,抓住重难点、抓住关键;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所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做到心中有数;要注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收获。

再就是作为学校管理的层面,以评价促效率。在课堂评价的指标上加进教学效率的评价,看整堂课是否高效: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浪费时间的现象,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如其分,课堂时间内学生学习的知识容量是否恰到好处等。

最后是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加强老师“教”的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学”的管理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依靠教师教好,靠教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在教学工作管理中,要十分注意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要抓教导学,抓学促教。既要加强教师“教”的工作管理,又要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要经常研究教师怎样教得好,学生怎样学得好,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现实往往出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特别是从现在很多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过分指向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或只是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否“活跃”,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在变化。如,某堂课上一位教师为了贯彻学生主体原则,请学生发言人数多达一半,显得非常热闹,而专家却说不是好课,说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空间,出现“一秒钟问题”——个问题只有一秒钟时间思考。事实上,那些没有积极举手或发言较少的同学取得的进步未必小于“积极”的同学,启发式也绝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十分重要,而且更普遍。如,《XX市青年教师阅读观摩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估项目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等几个大项,教学效果只占25%,其中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远远少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这样的导向肯定导致老师重视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其实,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能否在评价中加大学生“学”的评价权重,如,把“教学目标”的评价改为“学习目标”的评价,把“教学过程”评价改为“学习过程”的评价等等,以学生的学习促教师的教。

我校从2007年开始,在教学管理上作了一些改进,在不放松对教师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监控,其目的是要让学校领导了解学生学得怎样,怎样学,也促使教师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每天由任课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关注学生学习态度,记录在册,作为班风、学风的评价指标。每天由值日行政检查学生的堂上听课情况,关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记录在册,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每次单元测验后,由科长与主管行政检查学生的考试情况,特别对考试的“三率”作重点关注:优秀率、低分率、平均分。尤其是“低分率”,我个人认为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有力的证据: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把握教材、全面关注学生能力与态度。每学期有教导处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作为教师考核的参考指标,同时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特色教学的管理

常规教学是一定要常抓不懈的。但是,有特色才有个性,有特色才有风格。我们要舍得花大力气培养一批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特别在我们这些办学规模不小,教师平均教龄较高的合并学校,教师的培养绝不能齐步走,一定要进行分层进行。新教师抓常规,有经验的教师抓特色,在骨干教师中培养名教师、特级教师。

以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既不是新教师,又不是骨干教师和名教师,而是处在中间层的教师占大多数。对于

这部分教师的培养,学校领导要善于做“伯乐”,挖掘他们的教学优势,扬长避短,使优势逐步形成特色。如,语文科的低段的识字教学特色、朗读教学特色、作文教学特色;英语科的游戏教学特色、对话教学特色、语境教学特色……让中间层这部分的教师教学特色更明显了,就能形成有个性的、有独特风格、富于创新的教师群体。就能带动科组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学科骨干,学校要为他们创造相对较多的学习机会,给予相对较多的工作项目、搭建相对较多的舞台,促使他们更多地迈向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行列。同时,也让这些学科带头人负担起培养新教师、培养学科尖子教师的重任。让他们的教学经验在校园里开花、结果。

加强教学业务的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学思想的管理

教学思想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情形怎样,除业务水平外,归根到底是他的教学思想在起作用。

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应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使领导和教师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社会上的一些人因为不正确的质量观,导致他们仍然以升学率(特别是以考重点中学的人数)来衡量一间学校。我们切忌被他们的偏颇的认识影响了我们的质量观。纠正只重视毕业班,忽视起始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的观点和做法。

加强对教学思想的管理,首先要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对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定期开展学术讨论,通过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相互切磋,促进教师的观念的更新。

其次,我们的管理要着眼于提高,总结经验教训,要注意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设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奖”,使教师努力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逐步获得全面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奖”,能促使教师有全局的观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奖”,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教书育人奖”,鼓励老师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育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可以设立更多的奖项,如围绕教学效率方面设奖等等,使教学管理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且有吸引力。教学思想的管理也是教学工作管理中的弱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只要我们心中确立了“有效”乃至“高效”的管理目标,我们的行动就有了准则。为质量而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作者:谭美景

上一篇: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设计论文下一篇:建筑结构设计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