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社会对营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是,营销人才总体上却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论文 篇1:

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在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以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深度影响,形成了数字经济的新业态,强调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培育数字转型人才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符合新文科建设发展要求

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传统文科教育基础上,提倡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将新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纳入文科训练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重塑文科思维体系。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摇篮,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必然从新文科建设理念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面向数字经济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多样化专业人才。

满足经济发展模式变化中的人才需求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革。“互联网+”、“直播+”“电商运营”等新兴模式促进了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新经济模式下的人才特点提出了新的需求,知识方面,强调文理结合、加强学科交叉,深化数字技术与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融合;在能力方面,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信息技术掌握与应用能力,强调学生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多样化实践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人才具备创造性思维体系,即具有传统营销人才的扎实理论内涵、又具有理工人才缜密的逻辑思维。新经济发展状态下,企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

国内各高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成果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OBE理念为指导,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第二,注重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第三,定向需求为主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人才培养上以订单式培养为核心,即增强专业发展特色,又满足社会特殊领域专业人才需求。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强调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因此以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形势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营销专业基础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发展。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实现符合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学科交差

新文科建设以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研究融合为导向,强调多学科协同以契合现在社会发展需要。数字经济的产生对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传统营销渠道的建设与完善,新媒体运营下的营销渠道建设日新月异,数字技术与市场营销课程的深入融合正契合营销专业学生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符合“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征。

构建学生多样化知识体系和复合性技术技能

人才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在市场营销传统理论基础上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知识,强化数字技术与市场营销理论的学科交叉,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多样化理论框架,打牢学生全面知识储备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企业实习,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线上与线下营销推广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打破技术壁垒与学科障碍,夯实学生实践技能。全面构建适合新经济发展的人才知识体系、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

塑造学生数字营销的创新思维体系

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科的内部融合,重塑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使其更好地理解科技进步促进营销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加速营销内涵转变的逻辑关联。在思维体系培养过程中,必然通过数字技术与营销问题的整合训练,塑造学生以营销专业视角、利用新媒体技术及科技手段解决营销问题的数字营销思维体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技思维和开阔的创新思维。
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营销人才基础教学模块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从事市场营销行业的基本前提,学生专业知识的夯实程度,决定了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但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理论知识必须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中所需理论基础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既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在“国标”中,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程中增加了“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显示出市场营销专业在传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增加了工商管理类通识课程,强调了人才经济管理知识的全面性。

数字技术应用模块

依据新文科建设思想,在基础教学方面,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知识,强化学科交叉。学科交叉不是简单的“营销+数字”,在基础教学中增加数字技术理论知识教育,需要确定好学科交叉点,并实现跨专业知识的逐渐渗透和有效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市场营销人才具備数字分析、互联网应用及推广、物联网管理等能力,因此在学科交叉重点强调适用于市场营销人员在市场分析、运营推广、综合管理等方面数字技术的结合与补充。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新文科人才发展特点进行课程调整,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建设数字技术课程群,增加云数据分析、物联网管理、人工智能应用、新媒体运营等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中强调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融通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营销实践问题的能力。

作者:郭爽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论文 篇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 随着社会对营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是,营销人才总体上却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培养模式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 就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成为社会上十大热门专业之首,市场营销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人才。面对庞大的市场营销用人需求,再加上市场营销专业办学方式灵活,投入相对较低,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的高职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各类毕业生应在20万以上,加上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中专毕业生,每年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各类毕业生应在40万人以上。然而,这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得原本应当有着广阔就业前景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犹如“明日黄花”,就业率直线下降。据调查,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各高校所有专业的就业率排名中几乎都是靠后,远远低于社会上70%的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为什么会出现企业营销人才需求高涨与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呢?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原因分析

1.定位不清,未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掌握市场营销、市场策划、营销管理及售后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企业营销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市场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未突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办学的不同之处,忽视了高职院校修学年限相对较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在营销课程教学上的优势和特点这一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上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做法,将对学生适应实际就业需求的技能培养抛诸脑后。此种做法所培养出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理论水平的塑造上不如本科生扎实,在动手技能的操作上,又不如中专学生能干。使高职学生完全丧失了自身的优势,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中专教育的膨胀馒头”。

2.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全而不精”、过于陈旧的问题

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体。但是,就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做法看,并没有摆脱“通才教育”桎梏的束缚,未考虑不同行业的专业背景各异,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依旧是采取但凡与营销、与管理类有关的课程都开设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的知识零散,学生的感受是学的知识很“宽泛”,但又什么不“精通”。此外,某些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未采取与时俱进的方针,造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的课程依旧被开设,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紧跟市场形势,更别说指导企业实践了,而且往往被实践所指导。

3.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

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延用了满堂灌的形式,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即使老师采用了案例教学穿插于课堂理论的讲授过程,但老师们并未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而是仍然采用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未能达到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充分表达自己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看,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及在企业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以理论为主,只能帮助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形成认知的作用,而对于营销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老师们却很难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当然,有少部分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了具备相关实践经验的营销员,以开设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传递市场营销的一线技能,这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应用性人才,只是杯水车薪的作用。此外,在高职学生实训过程中,最需要各行业一线营销人员来对学生实训起指导作用的环节,各高职院校也基本上选择了理论型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并未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

5.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训留于形式

尽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就实际情况看,这些实训基地基本上都不稳定,且并未使学生真正在实训基地中得到锻炼。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企业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它们觉得自己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的场所。再加上企业出于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企业更加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二是企业的自身要求与学校的需求存在偏差。高职院校借用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提供学生在课余实践,学习营销技能的场所,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础的顶岗实践真正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一线工作相结合,使自己真正能学到并掌握营销技能,改变未来就业时出现的“有经验者优先”的尴尬局面。然而,有些企业却以招不到高素质营销人才为名,将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这与学校借用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营销技能的出发点大相径庭。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要想取得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应是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设计适合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计划,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的营销人才,改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的“压缩饼干”,中专学生的“膨胀馒头”的尴尬局面。

2.以学生为主体,不断革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只注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本科生不同,本科生要求深入地掌握各种相关理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只需达到“够用”和“实用”即可。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是面向生产经营一线,企业的基层员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蓝领”或“灰领”,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娴熟的技能和操作动手能力。我们要改变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钩的情况,就必须打通理论与实践紧密连接的通道,把企业“搬进”课堂,改变传统教学的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可选择情景模拟教学法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独角唱戏”的角色,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有限的课堂45分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用。

3.调整专业方向,提高课程设置的标准和质量

学校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应从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原有的笼统的课程进行进一步地细化与调整,充分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学校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某一行业的感兴趣程度,适时开设市场营销+某产品营销课程。通过结合某一行业开设的营销课程,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该行业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该行业的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改变营销专业学生在从事某一行业的营销工作时,对该行业的专业知识缺乏认知的劣势,使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真正办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当然,学校还必须根据市场各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尽量避免出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钩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知”更好地转化为“识”,使学生在就业时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实现学校培养工作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的结合。

4.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动理论与实践对接的第一动力,教师自身经验缺乏,实践经验和创造能力不足,也就不可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推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不但要重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鼓励教师以进修或者攻读硕博士研究生的方式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学校提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运用到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去。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纠正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零距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从企业中聘请资深营销人员来学校担任理论课的兼课教师及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这些资深营销人员都掌握着行业较领先的营销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帮助。此外,学校还可以把这些营销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保留下来,为学校今后在该行业的市场营销实训中提供高质量的教材和资料。

5.大力推进实训基础的建设

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学校不仅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学校自建实训基地的形式来建设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应当与企业加强沟通,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训,即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从学校一厢情愿给企业“找麻烦”变为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使企业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把学校作为企业“生产”人才的“第一车间”。另一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内资源,建设校内超市,让营销专业的学生到校内超市充当不同岗位的角色,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不同方式的锻炼,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目的,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商道德规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将来从事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锐,董洪日,郝克宁.加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提高营销人才的有效供给[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3):103-105.

[2]王水平.就业冷遇背景下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新走向[J].经济导刊,2007,(12):152-153.

[3]赵敬明.实习公司——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模式的探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

[4]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1).

作者:施 芬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论文 篇3:

创新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市场营销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具有综合性、特殊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回答“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基本问题。每个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特定的组合形式、操作原理和運作方式,有特定的指向目标。就具体操作而言,它包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几个要素。就某一所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业务方向、服务领域、优势与特色的确定等方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类型);培养途径、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具体的教学管理方式等等。

地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求。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的高层次教育,不同类别、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不同,各个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结构、地理环境、发展战略及优势、发展方式和途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各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的差异;产业结构及地理环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高等学校的科类结构;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方式的差异,也会对高校专业设置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其历史、层次类型和所处地区不同,各地高等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文化氛围也各具特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时,必须强调和利用自己的特色,培养出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条件来确定办学指导思想,主动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本地区的需要为依据,不断调整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关系,培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中求得专业自身的发展,办出特色。

二、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拟就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来确立。与此同时,也要立足高校自身的办学思想、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确定的专业口径对专业或者专业大类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并且在业务方向、服务方向、人才类型与质量等方面,都应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性。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的研究性人才。因此,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应根据国家的“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进行“拓宽专业,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2.以拓宽口径、加强基础为思路,构建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拓宽面的调整,必须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上来,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实施宽口径分流培养,核心的问题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和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因此,课程体系应围绕拓宽专业、加强基础进行构建。

(1)加强基础。①专业基础课程要宽。拓宽基础,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就是让学生不仅打好数学、英语的基础,也要打好社会科学基础,同时要打好工具性学科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根据区域社会发展对应用性、复合性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的选择可根据“拓宽基础面,夯实基础层”原则,按宽口径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设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比较适宜。②基础课程提供的理论、知识、技能要坚实,并有相当的深度。基础科学是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只有高度重视基础教学,才能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就业的需求和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求。③教学内容应当以基础性内容为主。也就是说,课程的内容应加强包括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口径宽、适应性强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须加强经济数学与统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及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外语以及相关学科等知识的基础,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

(2)设立多而灵活的应用方向课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中,双方都希望获得最佳选择。对于地方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希望选择到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通才,又具有一定功力、能够随时上岗的专才性的毕业生。因此,地方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课的设立要考虑到人才培养既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又有一定的职业针对性。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课程体系必须设立多而灵活的应用方向课程,在课程设立上应当形成一个宽基础、多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并且专业方向要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就可以设立市场营销策划、产品营销、服务营销、物流管理等多个方向备选,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短期(1至2年)预测,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灵活而主动地适应社会对各种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

(3)课程内容要优化。课程体系能否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整合与凝炼。课程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市场营销的学科发展,新的学科知识取代旧的学科知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灵敏地反映出知识和社会的进步,要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渗透到课程中去。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更要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为着眼点,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出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

3.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复合性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如何,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上岗适应能力和换岗应变能力的关系甚大,影响甚深。因此,只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但是,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地方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质量滑坡的现象更为严重。目前地方高校的情况大都是:实验经费缺乏、实验人员不足、实验手段落后、实验课开出率低、实验质量不高。又比如,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但同样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及地脆弱、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链因素之一,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当前,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建设,应求质保量,即追求质量的提高,保证有足够实践教学时间。同时,扩大地方高等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横向联系,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

除此之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还可以利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训练计划,如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大赛、市场调查报告大赛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4.以人为本,改革教学管理体系,以满足市场营销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

(1)重视个性化培养分级教学。分级教学、因材施教,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按不同的层次编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重在兴趣培养、加强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为更深层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则重点要求理解各门课程基木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力求能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2)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流培养。针对拟考研的学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英语综合训练、数学综合训练、专业基础综合训练,夯实基础,为考研做准备;针对拟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设置专业方向和专业对口的课程,使这部分学生在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多引导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某一领域或专业方向有所特长,以适应社会需求“多元化”与就业岗位“专门化”特点,为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完善弹性学习机制疏通渠道。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计划,提前完成规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能在标准学制内完成学业可以延期毕业。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根本。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因其专业的特点,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有其特殊性,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地方性高校在培养高级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瓶颈是缺乏大量的“双师”人才。所谓“双师”人才,就是既是具备教学理论功底的教师,同时,又是具备实践能力的技师。因此,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也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而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是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关键环节。

(1)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通过鼓励教师自身学习与高等学校培养相结合,在自身学习上,高等学校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引导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探索自己所研究领域内更前沿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师培养上,一是把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学习访问培训或与国外高校联手培养或把国外专家请入校园做重点指导;二是强化外语培训,对40岁以下的教师分批送出校外进行外语培训,在有限的时间内,部分课程用外语授课,逐步实现双语教学;三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带动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企业的各種营销策划和咨询等工作,密切专业教师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学和实践的良好的互动。总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竞争能力。

(2)在吸引人才方面,重点是制定好高等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规划,以事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以待遇留住人才,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吸引人才制度,实施“人才工程”;创造宽松、和谐、真诚的校园人际环境。

(3)在使用人才方面,要发现人才,进而用好人才;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用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另外,敢于打破常规,破格选拔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

(4)加强管理方面,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从严规范管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例如,可以设置不同比例的关键岗位,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探索教师挂牌授课制度,学生自主选择授课老师,对教师队伍管理实行考核、聘任、流动一体化等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向军郭奉元: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24)

[2]李淼淼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3]赵艳丽: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整合的基本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作者:何京蓉 颜帮全

上一篇: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论文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