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对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强调学生德才兼备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系统,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1:

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为了对MPAcc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MPAcc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论文利用DEMATEL方法,从学生个人素质、导师个人素质、学校管理机制、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五个维度建立分析模型,根据二级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大小,得出是否安排学生实习、导师指导力度以及学生自身素质是MPAcc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并据此从学生自身、导师、学校三个方面提出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MPAcc 培养质量 影响因素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PAcc Training Quality

MA Jie, DONG Xiaon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Key words MPAcc, Training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加强,使得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国企业大规模进入我国。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这些因素使我国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故此,专业会计硕士(MPAcc)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我国MPAcc教育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0多家MPAcc人才培养单位。但由于MPAcc的招生数量快速增加,MPAcc的质量不能满足各层次企业的要求。为了在不影响招生规模的前提下解决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MPAcc培养院校的质量评价与认证。

基于此,许多学者和培养单位纷纷开展有關于MPAcc培养质量的研究。孙建华(2013)通过对高端会计人才的能力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MPAcc培养模式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市场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MPAcc培养模式提出改进。[1]胡国强等(2014)认为要提高MPAcc的培养质量,规范培养、创新教育、贴近实际是关键,并设计出新的MPAcc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MPAcc指标评价体系。[2]程平等(2015)构建了MPAcc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的总体框架,详细分析了战略协同、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和知识协同等四个协同过程的内涵,并针对招生宣传、校外导师选择、培养方案修订等关键培养环节重点阐述了相应的协同创新改革路径。[3]张建平(2016)认为目前MPAcc教育的现状是竞争激烈与同质化并存,因此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应该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MPAcc教育品牌,以院校特色准确定位品牌,设立“以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4]

综观上述文献,学者们对MPAcc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但是对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鉴于此,在分析了目前国内MPAcc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MPAcc培养质量受到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众多因素的影响。[5]据此,本文将利用DEMATEL方法,对MPAcc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判定,为制定有效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1.1 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选取

为了系统全面地分析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文将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学生个人素质、导师个人素质、学校管理机制、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五个一级指标。五个一级指标内共包含了20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生个人素质包括入学质量、入学动机、学术道德、学习和实践能力;导师个人素质包括导师资历、导师道德、导师指导力度、导师监管力度;学校管理机制包括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习安排、是否聘请校外导师;国家政策包括扩招计划、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认知度、社会薪资待遇、舆论导向。如表1所示。

1.2 MPAcc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作用关系分析

MPAcc培养质量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错综复杂,为确定各因素之间联系的紧密和影响的大小,本文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通过制作问卷并向国内多所MPAcc院校的学生和国内从事MPAcc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导师及专家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其中,本次共发放学生问卷750份,收回问卷694份,有效问卷671份,问卷合格率88.671%;共发放导师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9份,有效问卷181份,问卷合格率90.5%。调查分析以有效问卷的数据为基础,如表2所示,若是i因素对j因素有影响,则第i行第j列的空格中填写√,否则填写€住?杉夜鶰PAcc培养质量的各影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难以确定哪些因素影响程度大,应当重点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为确定MPAcc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制定有效提高其培养质量的对策,基于DEMATE方法构建我国MPAcc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MPAcc培养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1 建立MPAcc培养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基于DEM ATEL方法的MPAcc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建模步骤如下:

(1)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将MPAcc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设为单独的因素个体,再将“MPAcc培养质量”作为总体因素,设为F1,F2,…,Fn,n=20。

(2)构建培养质量影响因素间直接影响关系矩阵:即用矩阵表示各个因素间是否存在直接可见的影响关系,设n阶矩阵A=(aij)n,如果影响因素Fi对Fj有直接影响,则定义aij=1,否则aij=0。

(3)计算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为了使计算的误差降到最小,对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矩阵A的各元素除以矩阵A各行之和的最大值,即

(4)确定综合影响矩阵:经过上述计算操作,我们得到了一个规范的综合影响矩阵,。其中tij表示影响因素i对影响因素j产生的影响程度,或是因素j从因素i 处受到的影响程度。

(5)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将综合影响矩阵T中的各元素按行相加,得到了各影响要素的影响度,即,表明各行对应的MPAcc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对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将综合影响矩阵T中的各元素按列相加,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度,即,表明各列对应的MPAcc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

(6)计算MPAcc培养质量各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因素Fi的中心度为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和,即,根据中心度可判断出该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因素Fi的原因度为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即,根据原因度可判断出該因素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位置。[6]原因度大于零的影响因素为原因因素,表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原因度小于零的影响因素为结果因素,表明该影响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大。

根据表2所示的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MPAcc培养质量各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得到各影响因素对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及其原因度和中心度,[7]见表3。

2.2 MPAcc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来判断,数值较高的指标主要有是否安排学生实习、是否聘请校外导师、导师指导力度、学习和实践能力、导师资质、导师监管力度、培养计划等,表明这些指标对MPAcc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较高,并且这些影响程度较高的指标大多属于导师个人素质和学校管理机制,说明导师方面的因素和学校方面的因素在MPAcc培养的过程中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这些指标中,“是否安排学生实习”和“是否聘请校外导师”的影响程度为1.1,位居第一,这说明MPAcc的培养有别于其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校外导师和强制实习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帮助MPAcc学生分享和体验企业管理的经验,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类知识。这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和顺应社会认知导向。

中心度是各影响因素之间影响程度和被影响程度的总和,所以可以通过中心度的高低来判断哪些指标是影响MPAcc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将大部分数值较低的中心度指标剔除,筛选出数值最高的五个指标:是否安排学生实习、导师指导力度、是否聘请校外导师、导师监管力度、学习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知,是否安排学生实习和导师指导力度是MPAcc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MPAcc的培养要求培养单位能够校企结合,校内导师既能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实习经历又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8]从表2以及影响矩阵中可以分析出,导师指导力度、导师监管力度、考核机制、培养计划、教学资源分配和是否聘请校外导师对“是否安排学生实习”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都比较大;而“导师指导能力”受到导师资历、导师道德、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培养计划、教学资源分配、是否安排学生实习和是否聘请校外导师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大,可以说这两个关键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故此,培养单位应该加强以上指标的管理,重视导师和实习两大因素在MPAcc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导师、实习以及校外导师的关键性应该得到重视以外,我们不能忽略MPAcc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影响到MPAcc培养质量。从影响矩阵中得知,入学质量、入学动机、导师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都会对学生本身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造成不小的影响。培养单位还可以从把握生源质量、改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加强MPAcc的培养质量。

3 提高MPAcc培养质量对策研究

结合MPAcc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DEMATEL的计算分析结果,这里从学生自身、导师、学校三个方面提出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对策。

3.1 提高MPAcc自身的综合素质

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整个培养质量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学生自身的基础好、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MPAcc。首先,培养单位要注重对生源质量的控制,制定严格的研究生入学标准,不仅考察其知识储备,更要考核其综合素质,从源头控制MPAcc的培养质量。其次,MPAcc和普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不同,MPAcc培养的是能够快速服务社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学生自身应该把研究生期间学习的重点从科研能力转移到实践能力上,在学分完成之后应该尽早加入社会实习。

3.2 加强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培养单位应该意识到,导师队伍的建设对MPAcc培养质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培养单位应该严格把控导师遴选关,把握导师的道德素质和学识资历,并完善导师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针对MPAcc的特点调整课程安排和授课模式,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对导师队伍进行科学的规划,不断提升导师队伍的质量。[9]其次,MPAcc的导师不应该只有校内导师,培养单位应该为每位MPAcc学生配备至少一名具有相应资历的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应该要做到同校内导师相互沟通,密切关注MPAcc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通过举行专业知识讲座、走进课堂等方式,把社会上最新的企业管理思想与经营模式呈现给MPAcc学生。另外在培养后期,校外导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企业资源,给MPAcc学生安排必要的实习,告诉学生实习时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实习工作怎样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等等。

3.3 加强学校主管部门对MPAcc的管理工作

学校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为MPAcc的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要认识到管理和培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作为培养单位,应该认识到MPAcc的培养和普通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有所不同,主管部門应该针对MPAcc重实践、轻科研的特点,制定出适合MPAcc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适当调整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MACC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得分和社会实习考核结果来衡量。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XYJG-2014-105)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导向[J].财会月刊,2013(16):122-124.

[2] 吴征宇,胡国强.对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4(5):104-106.

[3] 程平,黎明.基于协同创新的MPAcc培养模式改革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5(21):50-53.

[4] 张建平.MPAcc教育品牌建设探究[J].财会月刊,2016(30):116-119.

[5] 程平,张卢.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构建[J].商业会计,2016(16):8-10+113.

[6] 李洪伟,任盈盈,陶敏.基于DEMATEL方法的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4(17):209-212+214.

[7] 秦思思.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MATEL方法[J].中国商贸,2015(3):139-141.

[8] 钟定国,李明.“双导师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5(8):209-210.

[9] 金立标.浅谈高校研究生导师的选任与考核[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4):65-66.

作者:马杰 董筱宁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2:

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对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强调学生德才兼备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系统,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备。以会计专业为例,进一步厘清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定位和改革思路,构建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关键词:综合素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引领地位,侧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既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求,也能系统化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发达国家各国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在衔接方式上无非是通过学历衔接和教育内容衔接两种方式完成,但对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并强调学生德才兼备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极为少见。中高职教育衔接在我国发展30多年,其理论研究从浅到深、从分散化到综合化、从表象到内涵,不断进行变化,涉及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了问题与对策、中高职的衔接模式、制度和政策、中外理论对比等方面,也涉及到了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具体举措,虽已经形成了形式上的对接,然而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来看,中高职衔接虽然成果显著,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山东省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和相关配套制度,涉及到专业设置、双证互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课程标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办学联盟等一系列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我省从机构设立、制度保障、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但中高职衔接效果不理想。以会计专业为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时,文化课学习比较吃力,影响了高职课程的实际进度,降低了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动力;第二,多数中高职院校因没有一体化设计的课程体系,造成课程内容不对接,专业课程不匹配,教材严重重复等现象,浪费了教学资源,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感到所学内容缺乏深度; 第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与技能学习,忽略了德育,德育是人心和灵魂的教育,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德育不到位,会造成学生失去动力和方向,容易犯错,难以成功。由此来看,中高职衔接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基于综合素质建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山东省新高考政策实施后,中职生将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新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1)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发挥中高职协调育人及资源共享优势,实现有效衔接。中高职协调发展,实现教学资源、师资团队、实践基地等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畅通及时效性,形成合力,在减少两个层次衔接教学投入的同时,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高效地实现。

(2)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所有的课程都关乎德育,德育渗透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促进就业、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3)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同类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项目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中高职一体化设计课程、文化、实践、资源体系,将德育贯彻于整个专业建设,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可为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形成有借鉴意义的框架体系,弥补国内研究空白,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三、基于综合素质,确立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整体思路

(1)深入研究国内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相关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从“三全”育人格局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明确定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育人环境、教师能力、资源配置等因素,突出立德树人中心,创新理念,遵循规律,基于综合素质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设计。

(2)结合布鲁纳课程理论,探索和建构会计专业课程“课程链”,对课程进行递进和系统地衔接处理,贯通中高职所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以育人为核心、促进中高职有效联结和层次递进的课程链条。

(3)研究创建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针对该平台的使用主体中职教师、高职教师和学生,设置学生信息、教学管理、考试管理、过程考核、转段管理及综合评价等模块,使中高职院校通过该平台实现中高职院校间的无缝衔接及有效资源共享。

(4)构建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三全”育人格局,确立评价体系的构建导向,研究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评价主体,丰富完善评价内容,以多种评价形式、手段,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形式,公开、公平、透明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结果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切实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紧密结合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发展现状和目前会计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目标后,构建了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山东省中高职院校的实际,明晰学生顺利完成中高职阶段学习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企业对初级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学生的初级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立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德育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中高职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资源体系,机制创新,课程规范,要素整合,构建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专业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构建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

布鲁纳课程理论体现一个规律:教育必须要与学生的认知阶段相适应,学科结构要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匹配,要注重“阶梯性”,做到螺旋上升和分层递进。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话,就必须做到沟通交流、融合贯通,合理设置课程,构建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不能使其断档,更要避免无用的重复。所以,要重新设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会计专业课程“课程链”,以育人为核心,贯通中高职所学专业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递进和系统地衔接处理,最终形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衔接课程在内的促进中高职有效联结和层次递进的课程链条。

2.构建和谐统一、多样互融的文化体系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的影响作用,而文化又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构建和谐统一、多样互融的人才培养文化体系,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学校文化、职业文化融入到中高职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获得发展的长足动力。

3.构建优质高效、富有特色的实践体系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若是脱离实践,我们的教育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让学生知而有疑、学而有思,不断反躬自省加强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构建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紧密结合中高职教育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包含公共实践、课程实践、专业集中实践、企业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实践体系,充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构建丰富完善、调配有序资源体系

教育资源在所有的中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都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师资源、广泛的信息资源、强硬的专家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育人资源。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都在影响着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和实践基础。若缺少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作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改变,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学生成长要求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促使中高职院校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创新教育教学资源等,以不断滿足人才培养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中高职院校因为区域和层次等各方面的差异也或多或少会出现办学基础和育人基础的差异,再加上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完善和创新不是靠单个院校或某一个区域的院校的力量就能够完全实现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托一定模式整合资源结构,让中高职院校紧密配合,协同完成,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中职与高职教育未实现一体化有效衔接,教育资源出现重复浪费,教学管理方面也没有实现良性沟通、有效互融。要基于联合培养的视角,通过系统分析与梳理,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归纳出符合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管理特点,创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的使用主体可设置为中职教师、高职教师及学生,设置学生信息、教学管理、考试管理、过程考核、转段管理及综合评价等模块,中高职院校通过该平台的使用实现中高职院校间的无缝衔接及有效的资源共享。

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突破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界线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等难题,确保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无缝衔接,促进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项目优化发展,最终推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加快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茜.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商论,2020(24):193-195.

[2]刘伯超,倪慧,王子琦,夏平.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04):84-85.

[3]覃聪.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业教育学历衔接培养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30-31+40.

作者简介:魏亚丽(1974—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赵倩(1992—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讲师,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助理,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魏亚丽 赵倩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3:

会计专业专本衔接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会计专业专本衔接培养模式,论述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重要性,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模块化体系化教学来加强课程衔接、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专本衔接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许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涌出。其中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知识实际运用能力。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会计专本衔接培养模式。

一、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专本衔接试点工作是指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在校学生,在高等教育自學考试主考高校的指导下实施助学辅导,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为高职高专在校生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取得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专业学历的机会。它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成功转型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应市场、适应企业环境,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与时俱进、现实意义很强的创新教学模式,是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2010年,广西自考委、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在我区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以下称专本衔接)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2010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广西自考委、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我区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开启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绿色通道。该学院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现已与广西财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原广西工学院)、广西大学四所本科高校合作办专本衔接自考助学班。利用本科院校资源,成就高职高专在校生的另一条成才之路,专本衔接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实现本科梦想,提升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学生如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参加专本衔接学习,一般在两年内即可修完本科课程,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有较好的衔接性,现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相关具体课程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会计高职阶段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是用于培养高职高专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专本衔接其相关课程与高职的课程进行了有效紧密的对接,专本衔接课程包括沟通课程与衔接课程两大类,沟通课程一般为公共政治课和公共基础课。衔接课程分为两部分:其一,与专科衔接的课程。主要是专科专业已开设,并在内容上作进一步延伸与拓展的、与本科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该类课程设置一般不超过5门,学生通过完成专科学校组织的教学环节获得过程性学习考核成绩。其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主要是本科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参加主考高校协助高职高专院校组织的教学环节获得过程性学习考核成绩,所有衔接课程均需按自考本科考试计划参加国家统考获得相应课程的考试成绩。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课程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发给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申请授予学士学位。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待遇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相同,可以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本科与专科院校都建有完善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数量充足、结构完善、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普遍理论知识扎实,更关注理论知识的研究与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可塑性;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本科院校与专业院校双方的侧重点不同,针对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会计专业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加强两种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开课探讨,合作申报项目,从对方身上取长补短,从而让自己成为骨干教师,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质量。虽然学历不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专科院校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立足于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来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专科学生而言,在专本衔接“3+2”分段教学模式下,能将自己的学历提升一个档次,通过两年的学历,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从而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众所周知,会计专业知识复杂、系统、涉及领域广,因此,要想提高人才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水平。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考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具有竞争性的考试能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还能对教学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有利于本科与专科两类院校教学资源的深入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大部分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与专科学校多处在同一个城市,大大方便了两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等资源的共享,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成本,还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会计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实践性、技能型、就业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专科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熟练运用各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会计职业素养;本科阶段,注重培养可塑性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对从事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人事需求。对于参加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来说,必须通过学习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学生会计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最终成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采用模块化、体系化教学来加强课程衔接。具体如下:

第一,要想提高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质量,必须建立“岗位结合,德能一体、逐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特别是高职阶段的课程教学体系,严格贯彻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专科学习中,学习内容以会计职业岗位需求内容为主,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会计岗位的技能操作与行业证书培训,实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高度统一。学校应根据会计岗位、会计证书的实际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实现能力提升与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的高度结合,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重塑课程内容,从而培养能直接上手的初级会计人才。在两年制的本科阶段,学校加强必修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辟多门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如哲學、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网络课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本科阶段的选修课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其次,专科阶段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而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理论性较强,以研究型课程为主,更具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不断满足企业对人才日益变化的要求。

第二,会计专业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方式,采用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强对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及顶岗实训的监管,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其次,构建学校、家庭、企业综合评价系统,不断完善考核标准,从企业的角度去考查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高度重视学校实践训练、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不断满足企业会计岗位对人事的要求。

(三)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具体如下:

第一,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应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时空的限制,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渠道与途径,导致很多专科院校的学生无法理解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因此,为了打破时空的限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引入了超星泛雅平台,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计划在两年内将全部课程都纳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学生利用网络进入本科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空间开放课程进行学习,利用其中大量的共享资源,如授课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资源,大大提高了专科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游戏课件,“互联网+”模式下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能让学生随时随地上线学习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本科院校教师、学生进行互动,大大提高学习有效性,成为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

第二,学校应高度重视提高师资力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具有超强的实践能力,德育方面也非常突出。总的来说,就是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高度重视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引导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邀请相关会计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学校召开座谈会和讲座,聘请行业精英来校教书、讲学,不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水平,加强不同院校之间教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到一些重点本科院校进行学习访问,取长补短,从而打造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有效确保转本衔接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新形势下,采用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学生的会计道德职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微课、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辅助设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与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质量。

总之,采用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职业素养、可塑性,以及全面发展能力。因此,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充分结合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学与职业,2011(16)

[2]殷侠,孙丽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孙永清.关于高职高专“专本衔接”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杜静.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J].中国商贸,2015(11)

【作者简介】盘洋华(1979—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审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实践教学。

(责编 卢 雯)

作者:盘洋华

上一篇: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试析论文下一篇:农村ELES模型居民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