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贸易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为了追求全球生态文明,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关税绿化的总体构想和理论阐述。它们涉及关税功能、关税种类、关税税率、附加税和商品具体关税等5方面的全面变革、这个关税变革构想,从WTO的根本宗旨、有关原则、独特作用及其国际贸易的实际趋势四方面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而这里主张的生态关税同目前出现的所谓碳关税有着七个方面的显著差别。

第一篇:国际贸易学论文范文

关于扩展和深化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思考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学传统的理论、政策、实务“老三块”内容已不能全面的反映贸易发展的现实和理论建设的需要,当今的国际贸易学已赋予新的内涵。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对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研究内容;扩展;思考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贸易实务“三大模块”。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 国内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国际贸易学教材中关于其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普遍观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它几乎没有变化和创新。由于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因此这一观点已不能反映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和理论建设的需要。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对外贸易的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原始氏族公社、部落的劳动产品在维持最低生存之后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也开始在氏族公社之间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狩猎和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后来,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从手工业分离出来,先后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和第三次大分工。特别是货币的产生,使商品流通形式发生部分质变即从商品的物物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从而较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剩余产品成为经常性的现象,这样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具备了商品国际移动产生的几个条件:(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2)产生了私有制和“国家”即当时的社会实体;(3)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之间为了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剩余产品交换。可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商品国际移动的根本动因和物质基础。但是, 从世界范围角度讲,那时的商品国际移动,还仅能称之为一般意义的国际贸易,只能称为对外贸易而已。

2.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微不足道。同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交通工具的简陋,商品的国际移动(对外贸易)范围十分有限。在奴隶社会,对外贸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也十分有限,主要商品是奴隶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等。

3.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时期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在封建社会中期,封建地租由劳役和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地租,使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封建社会晚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生长,对外贸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的国际移动范围也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我国对外贸易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开始的“丝绸之路”起,到明朝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扩大海上贸易,表明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

4.资本主义的对外贸易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商品国际移动,无论从其规模和范围上讲,都只能称谓对外贸易,而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和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地理大发现,商品的国际移动在范围和规模上都有显著的扩大,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征服殖民地和贩运奴隶等超经济的掠夺性手段提供了大量货币资本和广阔市场。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我们认为,当今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如下七大方面: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的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早和最为关注的国际经济问题之一。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要讲述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历史,阐明伴随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规模、内容和范围等,特别是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国际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且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2.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的研究

对国际贸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而理论的发展又服务于实践并推动着国际贸易实践发展。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国际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有成就的经济理论之一,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以及后来西方其他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理论可以概括为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和超保护贸易理论等理论和学说,各种派别的经济学家们都不同程度的对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发展规律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吸收这些理论精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理论的研究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也是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3.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研究

国际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具体实现保障。各种贸易政策、措施对进口和出口都有直接的影响,国际贸易不仅涉及各国贸易利益,也与各国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情况下,研究各国的贸易政策、措施,不仅与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4.国际贸易制度和协调机制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任何一个国家若离开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和规则,就不可能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必须了解和研究多边国际贸易体系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是当今国际贸易课程必须强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5.国际贸易的运行方式和操作手段研究

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贸易范围、种类的不断增多,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段也愈来愈复杂化和多样化,除了传统进出口贸易方式外,又出现了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和电子商务国际化等新的贸易方式,特别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无纸化替代传统式的单证贸易方式,极大地提高经济高效益,使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通过电子商务国际化进行国际贸易既属于国际贸易实务,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新课题,因此,掌握这些贸易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段的方法、特点,对于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大有裨益。

6.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社会生活等问题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如国际支付、国际结算和国际信贷等有关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实际问题与国际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国际贸易关系更是须臾不可分的,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7.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贸易大国的贸易特点、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这些国家贸易特点和有关的适应法律就十分必要。而发展中国家一些贸易大国,它们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为改善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也要认真研究各国的贸易政策、法规。

三、扩展和深化其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现实意义

扩展和深化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理论意义和教学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这里主要说明一下现实意义,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作为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尽力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把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较晚,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一般说来,这是我国参与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当然,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比它早,但它比较松散)。2005年进入实质性阶段,实行部份关税减让。并采取分别与东盟10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方式加速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进程,计划到2010年实现关税同盟,意义十分重大。

还有当前我国频繁遭受外国反倾销、反补贴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应享受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问题,必须通过讲“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章给予较多说明,否则就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等等。这些问题既是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若不给学生讲解或讲解不清楚,仅仅限于“老三块”的内容,没有新意,更没有满足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求给予回答的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师也就不会成为学生很满意和很喜欢的园丁。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78-81.

[2]朱钟棣,高羽诞.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3]陈宪,韦金鸾.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267.

[4]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78-180.

[5]贾恩卡洛·甘道夫,王根培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162-163.

作者:张海荣

第二篇:国际贸易学中的关税绿化

摘要:为了追求全球生态文明,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关税绿化的总体构想和理论阐述。它们涉及关税功能、关税种类、关税税率、附加税和商品具体关税等5方面的全面变革、这个关税变革构想,从WTO的根本宗旨、有关原则、独特作用及其国际贸易的实际趋势四方面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而这里主张的生态关税同目前出现的所谓碳关税有着七个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绿色关税;生态文明;生态税;碳关税

文献标识码:A

国际贸易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当展望和预测全球经贸的未来趋势,引领人们建立各种新的理论认识和制度安排。当今,追求全球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呼唤。因之,国际贸易学中的关税绿化问题理应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关税绿化需要全方位展开

按照传统国际贸易学的阐述,一国关税措施完全是一种单纯的贸易政策手段,服务于本国对外经贸活动的相关目标,如贸易保护等。目前,各国大都实施进口正税为主、辅之以进口附加税和出口税的关税品种,同时运用不同类型的税率以应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产品,或应对违规的贸易行为。一句话,它通常是处置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手段。在笔者看来,国际贸易学的今后发展,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关税制度与政策,大致可以确定这样一个总体的变革框架:

第一,在征收关税的目的上,在原先只强调财政收入、贸易保护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等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项生态关税,从而将维护和提升全球生态文叫水平作为设置关税壁垒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样,WTO在其根本宗旨中凸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在关税制度与政策的具体运作中得以具体落实。

之所以要这样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年来各国关税措施已经对那些有害生态环境的产品与行为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但是,它们(或许涉及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措施可以除外)大多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局部性。即它们的设置与实施并不是高屋建瓴地进行全局性考虑与安排的结果,常常是一种带有局部性或个案性的处置手段。其二,被动性。即它们通常不可能发挥主动遏制有害生态环境行为的“攻击性”功能,而只是面对这类危害行为所作的“防御性”应对,因而常常显露出一定的被动性质。其三,权宜性。即这类关税的征收缺乏战略性思路的支配,也不大有其他相关措施的配合和呼应,往往体现出一种就事论事、见招拆招的风格。其四,主观性。这是指,这类关税多是进口国凭借自己的判断和规定而实施的,有时它们确实具有一些站得住脚的理由,不过总体上讲并无非常充足的国际经贸规范依据。这一来,就可能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提供着一定的空间。

相反,作为具有生态功能的关税手段,则着眼于力图摆脱关税手段的上述这些特征,建设那些恰好与此相反的新型特质,即全局性、主动性、持久性和规范性。而这正是要在关税功能层面上凸显维护生态文明之作用的重要考虑。

第二,在总体约束手段上,对关税种类增设一项生态税。该关税种类将从进出口两方面来限制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贸易行为。它可以包括资源税、环境税等多项具体品种。其基本实施标,既要积极体现具有一定高度的原则,即确实在有效推进当今世界的生态文明程度,又要严格履行切实可行的原则,其起点不宜脱离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现状。如果这两大基本原则中任一条不被充分关注和认真遵循,那么,这项生态税或者根本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了也纯然流于形式。

它主要着眼于生态环境的补偿,具体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如果出口企业无视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出口国主管当局可以对该企业出口产品加征一项以生态税为名的出口关税,即便该企业产品此前已被征收过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内税。另一方面,它更多地是针对出口国或出口企业无视和忽略生态环境成本的政策与行为而设置的。具体地说,如果出口国对某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出口产品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没有通过国内税收或法制与行政手段予以相应的环境补偿,那么,进口国就需要通过生态税的形式加以约束,发挥补偿环境成本的独有功能,以起到全球力量共同维护和监督的作用。

实际的做法可以是,通过WTO设立一个以生态环境货物为名义的关税税号,把一切可能需要征收这种生态税的货物单独列出清单:这份清单的范围要相对集中而不宜太广泛,第一步应按货物的最终用途加以确定,决不能将生产工艺过程与方法问题一并纳入考虑。如APEC分为10大类的环境货物清单就颇具参考价值。具体税额可以根据该国际贸易产品给予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收取一定比例的从价税。不过,其具体衡量标准最终应依据WTO的相关规定加以确定。

第三,在正向鼓励手段上,在现有的五种进口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再增设一项生态优惠税率。这是指,对于一切有利于生态环境且符合WTO相关规定的贸易行为,进口国都应对相关进口产品以生态优惠税率征收关税。这项税率给予的优惠待遇明显高于最惠国税率所提供的,接近于或等同于特惠税率、普惠制税率和协定税率所给予的优惠待遇,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实在的经济利益来激励一切努力体现生态文明前进方向的企业行为。

这种税率优惠至少涉及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属于总体资格的,凡是达到国际公认所涉标准的国家总体上彼此可以享受这类待遇。这类标准应该南WTO统一制定,有权享受这类优惠待遇的资格也由其依据相关程序确认。这类标准首先当然包括产品出口国自身维护和推进生态文明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必须包括该国海关是否有效实施生态进口税等WTO所规定的征税义务情况。例如,那些不能有效遵循国际规定去维护和推进生态文明水平的周家,那些为了有利于本国贸易而不征收或少征税生态关税的国家,都不得享受其他国家给予的这种优惠税率。可是,相关的进入门槛既要坚守一定的高度,又不宜脱离实际地显得过高,至少使得大多数国家经过努力能够跨入。

另一个层面是属于技术性质的,即具有享受资格国家的出口产品能否最终获得该待遇,还要观察其行业对于生态文明的贡献程度。这就是说,即便获得享受资格的国家,其每一种具体出口产品能否实际获取这种优惠税率,还要看其所属该国行业是否达到生态文明的国际标准。相对而言,这里的衡量尺度可能会稍微严格些,将确保若干核心指标的应有高度。至于其具体实施程序,则大致同普惠制所实施的相类似。

第四,在反向打击手段上,进一步强化进口附加税所具的独特功能。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比较强有力的惩罚手段,用以打击和震慑一切无视国际经贸规则的、明显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比较恶劣的贸易行为。这样,可以考虑增加进口附加税的具体品种,建立一种类似于报复关税和惩罚关税的具有惩处性质的附加税,而其实施理由则来自于该类进口产品违反国际社会已认可的生态文明标准。其运作

程序则可参考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做法:或者,也可在现有的惩罚关税或报复关税的范同之内,明确列入一项针对违反生态文明的恶劣行为的规定,以体现它们相关的打击或震慑功能。

第五,在实施具体约束上,酌情提高一切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它的重点立足于督促和推动那些环境不友好产品和产业朝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不断进步。例如,要按照进口产品环保能力的强弱,按照进口产品本身对于环境的不同影响,按照统一的生态文明思路,分别来确定各种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另外,资源类产品低进口关税的做法也要彻底改变(石士钧,2002)。这样,那种传统的关税结构思路,即原材料进口被征收低关税、加工程度越高的制成品被征收越高关税的做法,就需要实施颠覆性的变革。

可以看出,在这个关税变革的总体框架之内,设置生态关税是为了大力提高生态文明在关税制度与政策运作中的战略地位,而另外四方面的关税手段则分别担任着监督、鼓励、打击和约束的具体功能,各自的侧重面并不一样,却又相辅相成。这意味着,这类关税制度与政策的变动,已使得关税这种传统的贸易政策手段在基本性质上发生了变化,演变为一种促进国际贸易与生态文明进行有效互动的新型政策工具。

二、关税绿化反映国际经贸发展潮流

应该看到,作为一种带有一定前瞻性的国际贸易学思考,上述关税变革思路不仅顺应着生态文明的客观需求,而且也可以得到现行多边贸易体制和众多国家的实际支持。因此,它们并非为随意臆想的空中楼阁,而是能够逐步实施的变革举措,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首先,它是对WTO根本宗旨的具体落实和有效深化。

《WTO协议》的序言明确指出:“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寻求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与它们各自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强为此采取的措施”(石广生,2002)。这是其前身GATT没有强调过的。WTO推动了SPS和TBT两个协议的形成和实施,亦为落实自己这方面的宗旨迈出了实在的步伐。同时,WTO内部一直围绕贸易与环境议题在进行酝酿和谈判,可惜前进的速度还比较迟缓。不能不指出,同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紧迫局面相比,WTO所作出的上述努力自然远为不够,有时甚至还让人感觉它是推动全球生态文明的后进者。显然,进一步具体落实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宗旨,是WTO亟需正视的一大任务。事实上,多哈回合关于贸易与环境议题的谈判并未真正涉及关税手段(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所以,如果它能切实推进基于生态文明的关税变革,则不仅在有效落实甚至是深化着这个根本宗旨。

其次,它是对WTO关税优先原则的具体呼应和有效履行。

WTO强调指出:一国在需要适度进行贸易保护时,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关税手段,而尽量不要使用非关税壁垒。这是因为,在损害社会经济福利和导致腐败行为等方面,关税比非关税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小。所以,从总体上说,WTO正在大力制约各国的非关税壁垒,不仅其多个具体协定都有明确约束非关税手段的诸多规定,并且还对各国进口配额一类做法直接加以限制。可见,关税优先是WTO十分强调的一大贸易原则。

不难看出,这里对关税变革的阐述和凸显,恰恰就是试图首先通过比较适当和完备的关税壁垒,既达到维护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水平的目的,又避免显著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应该说,这个设想符合多边贸易体制所竭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因此,这种关税变革构想完全可能不够缜密完善,却明显是对关税优先原则的具体呼应和有效履行,因而有着得以实现的制度基础和可行性。

再者,它是对国际贸易关税变动趋势的具体顺应和有效推进。总的看来,关税特别是进口正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正在逐步有所减退。例如,美国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WTO贸易谈判时甚至提出过一个并不现实的激进方案,即到2015年所有关税要削减为零。但是,有两类关税运作则还可能进一步加强,因为它们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功能相对地继续被凸现。这可以视为当今国际贸易关税变动的一种趋势。

一个涉及关税税率的应用。国际贸易学一般会提及5种关税税率,即普通税率、优惠税率、普惠税率、特惠税率和协定税率,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海关税则只实行较少种类的税率。比方说,20世纪90年度中期之前,美国海关的进口税率也只有3种。可现在它已实施了5种税率。我国在2002年之前进口税只有2种税率,现在也已推行4栏税则(即具有4种税率)。在这种情势下,善于利用不同关税税率对于贸易活动的制约或刺激作用,便成为各国在国际经济舞台展开贸易博弈的一大内容。

例如,当今各国出口产品一般都能享受贸易最惠国待遇,即只被征收优惠税率,因而那些被征普通关税税率的产品根本就没有国际竞争力,必然难以出口。换言之,获取贸易最惠国待遇已成为一国产品能够正常进入其他国家的必要条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在进入部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约接近30个)时,还可能享受更加优惠的普惠制待遇,而已经在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国家更可以得到特殊优惠的待遇,包括特惠关税(它甚至可能是零关税)。

另一个则是进口附加税的合理应用。不能不看到,它在当今世界的关税壁垒中已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WTO规则体系的影响力日益巨大,用于正常贸易活动的进口正税在不断地被削减,它所构筑的关税壁垒已难以充分发挥贸易保护功能。相反,进口附加税的功能则明显强化。比方说,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的功能就非常突出,而紧急关税、报复关税和惩罚关税等形式也时有出现。美国的伯德修正案因违反WTO公平竞争原则而最后被迫取消,就同WTO专家组的最终裁决及其授权欧盟可以采取报复措施直接相关。

可见,上述比较突出关税税率和进口附加税作用的关税变革构想,完全顺应了关税变动的实际趋势。因此,将其付诸具体实践所遭遇的实际障碍,也必然地会相对较少。最后,它有利于体现WTO在维护和推进生态文明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这些年来,世界环境组织尽心竭力地推动着全球生态文明,而大多数国家也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可是,生态环境继续加速恶化的严酷现实告诫人们,人类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反思以往的相关国际作为,缺乏全面周到的国际规范,缺乏果敢有力的经济手段,恐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软肋。实际上,这方面恰恰是WTO有可能大显身手的地方。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抑或其他非经济领域里,WTO都称得上是有效制定和履行国际规范的一个典型,而其强有力的法宝之一亦就是经济手段。所以,如果WTO能够以关税变革为突破口,较以往更为强劲地投身于同贸易有关的生态文明事业,那么,它不但将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全方位地推进全球“绿

化”,从而有望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正是尤其着眼于这一点,笔者对这类关税变革的前景及后果寄予了甚高的期盼。

由此可见,无论是多边贸易体制,抑或各国的对外经贸活动,都没有理由或借口去阻挠和反对这样的关税变革。同样,简单指责这种变革构想完全不具可行性,似乎也有点武断了。很显然,既然追求生态文明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那么国际贸易活动自然只能顺应而为,努力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这一来,现行关税体制与政策的变革自然势在必行,不过WTO的相关谈判似乎对此未予足够重视(程路连,2005)。所以,基于生态文明的视域来分析和展望涉及关税体制与政策的现行理论阐述和实际运作,并进一步付诸经贸实践,不仅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的紧迫课题,同样也应该提上各国经贸政策的研究议程。据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应该会接受和配合这类关税变革的探索和实践。

三、关税绿化不能陷入“碳关税”模式

还要强调,这里主张加征的生态税同目前有些国家热衷于推行的碳关税有着实质性的差别。所谓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在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名义下,积极主张和试图推行的一种新关税种类。它要对排放高数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进口产品征收高关税,而这类产品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至于其实际依据的衡量标准和实施的关税水平,并未经过广大国家的磋商和WTO的认可。毫无疑问,这种碳关税的制定和实施,完全可能背离WTO的相关精神和原则,夹杂着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私货。因此,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和抵制。简言之,碳关税总体上具有两重性,既有着利于推动全球生态文明的合理一面,又具备弊端甚多的特性。相反,这里主张的生态税,在维护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水平这个基本宗旨支配之下,有着与碳关税迥然相异的如下特点。

第一,它必须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下统一运作。这是指,任何WTO成员征收这种生态税的指导思路、相关原则和运作程序都必须由WTO统一规定,并在它的严格监督之下予以实施。这样,在制定和实施生态税的具体过程中,可以真正体现WTO根本宗旨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可以让各类成员比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可以形成一个既坚定追求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而又充分兼顾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够在全球有效合理推行的关税架构。强调这种统一运作,显然包含着不允许少数国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借口下自行其是、另搞一套的明确意思。否则,那些在维护生态环境具有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就可能利用这类关税夹杂贸易保护主义的私货,从而把一种追求生态文明的神圣使命演化为没完没了的贸易纠纷。

第二,它相当强调同其他相关国际协定的协调运作。生态关税的具体征收对象,一定需要同不少多边环境协定的基本约束要求相吻合或协调。例如,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就对与贸易有关的7方面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作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它们首先就力图同许多现行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定相协调。它明确强调,所有WTO成员都必须认真遵守那些涉及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比如说,就它的第二、三、四部分而言,WTO成员必须遵守《巴黎公约》(关于保护工业产权)的第1条至第12条以及第19条的规定。而它的第一至第四部分的规定不能规避其在《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关于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罗马公约》与《华盛顿公约》(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中所承担的义务。这就把它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统一了起来。同样,生态税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以依据这种基本思路来进行。

第三,它充分关注不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需要与诉求的差异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世界上不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具体需要和诉求大相径庭,较长时期里根本无法完全统一。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面对的巨大实际困难,必须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有效的化解。其中,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生态文明过程中面临的三大基本困难,一定要在制定和实施生态税当中得以体现。它们是:当维护生态文明与本国人民的生存权发生尖锐的冲突时,他们只得痛苦地首先选择自己的生存权;当全球共同在为生态文明尽心竭力地奋斗时,他们却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所致,不得不在较低或很低的起点上开始启动这项工作,从而呈现一种投入不少而差距还在保持甚或扩大的尴尬局面;当发展中国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态文明事业时,他们却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客观制约,对自己想努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力不从心。换言之,WTO关于发展中成员有差别的特殊待遇重要原则,必须在这种新设置的生态税中间得到有效的落实。

第四,它有效防范着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从中作祟。既然这种关税的征收完全出于生态功能的考虑,而贸易保护主义又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可用手段,那么,如何防范这种关税手段被不当使用而走样变味,进而悖逆其设置的初衷和毁坏其应有的声誉,自然成了实施这种关税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事实上,有些国家在所谓绿色壁垒上的某些作为,已经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训。这样,对外国相关产品征收生态税,需要严格依据WTO所确定的原则和条件,需要认真遵循一定的运作程序,需要自觉接受WTO相关机构的有效监督。

第五,它十分注重各国经济贸易利益的相对平衡。就其实质而言,这项关税的设置主要是从国际贸易环境方面来约束各国出口产品可能出现无视生态文明的行为,主要在于弥补或应对有关出口国的相关环保措施不力而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倘若出口国政府自身已经在为推动生态文明而开设了一些相关的国内税或出口税,那么,它必须同出口国的这些措施相互协调和配合,并无必要进一步实行类似措施,以避免各国经济贸易利益的明显不平衡。毕竟,在这种情况下还对外国相关产品征收生态税,会产生两种有害于利益平衡的后果:一是增加了进口产品的税收负担,从而不公平地削弱了其价格竞争力;二是不恰当地增加了进口国的关税收益,从而间接损害了其他相关国家的贸易利益。于是,WTO应当辅之以一些具体机制和做法来防止这种利益不平衡现象,以避免它最终导致一些国家对这类关税措施采取消极态度。例如,可以考虑推行这样一个方案,各国将征收生态税数额的一定比例转交给WTO所设的基金会,再由其依据有利于生态文明和贸易利益相对平衡的精神,对相关国家进行再分配。

第六,它覆盖的范围明显要广泛得多。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全面丰富,要在全球范围行之有效地加以推动和提升,势必须从多种视角来审察和约束各种相悖逆的经济行为。而所谓的碳关税毕竟只是立足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可忧局面而对节能减排的促进措施,其涉及的具体范围和实际的影响力都无法同生态税相提并论。更必须指出,这种适用范围相对较小的碳关税,其背后恰恰隐藏着一种实质的经济不公平,即它将贸易限制手段主要对准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让发达国家那些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劣做法(如大量掠取他国的自然资源、大搞环境污染的跨国转移等)较大程度上逃避了本应更受惩处的结果。这正是要用生态税取代碳关税的又一个重要考虑。

第七,它特别具有双向发挥作用的特性。这是指,生态税是对进出口产品都可以加以征收的一种关税。具体地说,当发现本国某些出口产品存在有害于生态环境与文明的作为时,该出口国同样能以生态税名义的某种出口税加以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国则无须再征收以生态文明为由的同类关税。之所以强调生态税同时包括着出口税和进口税,其主旨在于突出一个基本思路:通过关税手段来推动各国贸易品自觉维护全球生态文明水平,是所有出口国和进口国共同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征收生态税,自然也不是单方面赋予进口国的一种权利。一定要强调,把握与操作这种生态关税务必不能悖逆这个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程路连,2005 WTO与多边环境协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 WTO新一轮谈判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4-25、49-65、10-112、124-134

何娟2010,碳关税: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抑或WTO环境保护豁免[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3)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和英联邦秘书处2001,世界贸易体系商务指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石士钧,2002可持续国际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石广生200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6

(责任编校 罗远航)

作者:石士钧

第三篇: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既缩短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教育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变革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学如何在全球化大进程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大学发展的现实和挑战。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障碍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大学教育国际化也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IAu(国际大学协会)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从特征上看,大学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观念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观念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确立现代化的改革观、发展观、质量观、价值观、人才观、合作观等;教学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国际化,应该着力于人才知识和市场观念的掌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心理状态和沟通能力的拓展上。从外在含义上来讲,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是移植西方大学制度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学的发展就是在交流和开放中对西方大学某种标准的择取。面对新一轮的教育国际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教育国际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方法等议题。我们在借鉴西方大学国际化经验的同时,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总结我国大学国际化的不足,挖掘国际化潜力和优势,制定教育国际化策略。但是,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层层障碍,这其中既有组织层面的也有来自个人层面的因素。例如,国家和学校没有独立的针对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政策和策略支持,缺乏国际合作的沟通机制和共享国际资源的平台,教师和学生缺乏参与国际化所必需的兴趣和热情等。那么,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发展体制,我们究竟该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推进教育国际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教育国际化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教育国际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国际化。培养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并能把握国际大势的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学生国际化就是指国际大学间的学生流动,包括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其中有长期留学和短期留学,前者一般是为了取得学位或因课题研究,后者则多属于校际交换或短期研修,主要在于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共同战略,也愈来愈成为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次应该考虑的是教师国际化,也就是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另一重要因素,教育的国际流动也成为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教师可以到外国进行一些前沿的高深研究,从事某项特定的研究项目或钻研某种专门的学科,可以有助于充实教师的经历,提高其技能,进而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大学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或交流,汲取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感受新的技术,学习使用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最后是课程体系国际化。要做到课程国际化,首先是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国际适应能力,大学应将课程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体现国际教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如开设世界哲学、艺术、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开发与建设并重,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国际元素,如国际教育、国别研究、国际网络课程等。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开展普遍关注的国际重大课题研究等。只有在国际化课程观念指導下开展课程建设,才能紧跟时代和世界的步伐,大学课程国际化才能顺利进行。然后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应与国际通行课程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接轨,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在任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往往会变成加快这一发展的催化剂。高等教育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提高社会和人们相互依赖的意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作者:赵昕宇

上一篇:经济学家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