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作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体育与中国行政管理关系现状,重点在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对体育领域的管理现状做一调查,目的为寻找我国在发展体育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及将要如何改善中国体育发展现状的方法做出研究,以使国内在体育发展中道路更加顺畅,更好的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比赛成绩,改善国家管理制度陋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工作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工作行政管理论文 篇1:

问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机制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颁布二十年,鉴于学校体育、卫生改革发展的实际状况特别是中央7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主导下,两个条例的修订工作已经启动,这是一件非常迫切和值得期待的工作。

一、两个条例实施十年成效显著

作为学校体育、学校卫生的基本法规,颁布于1990年的两个条例,对于二十年来学校体育、学校卫生工作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两个条例颁布后,迅速成为指导全国学校体育、学校卫生工作的依据。

1.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两个条例颁布实施,明确了一个学校在体育、卫生工作中的法定责任、具体要求和任务。比如,学校体育教师、卫生人员的配备,学校场地器材的配置,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学校体检制度的建立等等。

2.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用法律的形式终结了当时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中的一些争议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如何开设,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活动是否应当计算工作量,学校卫生技术人员如何评定职称等等问题,曾经是困扰学校的复杂问题。两个条例的颁布,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明确了操作方法和途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必须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评定,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3.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为解决学校体育卫生的难点问题奠定了基础

体育课是否是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否成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不仅是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能否得到贯彻的问题,更涉及体育学科的地位和体育教师的职业基础。在两个条例实施之前,体育课作为升学考试一部分的规定难以推行。但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出台后,体育课作为升学和毕业成绩评定依据的做法,逐步得到落实。目前,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在全国得到实施和推广。

二、两个条例实施二十年后其滞后性逐步显现

1.学校体育卫生的改革发展超越了两个条例的规定

尽管两个条例的许多规定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有的条款对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于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两个条例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减少。

比如,我国在2001年开始推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这导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规定已不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不同年级体育课时的规定(小学1至2年级、小学3年级至初中3年级、高中阶段每周体育课时分别为4节、3节和2节),这个规定远远超越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不同类型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的规定。

再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有“学校应当在学生中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活动……”的规定,事实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已经被2002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代。

又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和粮食定量。”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看,部分规定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保护体育教师劳动权益的诉求出现了新的情况。

另外,从2009年开始逐步推行的教师绩效工资,也使得两个条例中有关体育教师、学校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工资待遇等的规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中央7号文件提出了学校体育卫生新的更高目标

2007年颁布的中央7号文件,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下发的文件。中央7号文件中,提出了许多要求远远高于两个条例的规定。

1)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比《条例》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为了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而中央7号文件在严格的课时规定外,还要求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显然,中央7号文件比《条例》更加细化。

再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而中央7号文件则要求:“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另外,中央7号文件指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根据这个要求,教育部发布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体系——《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显然,为了深入贯彻中央7号文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法。如果将这些实施方法纳入条例的法治轨道,将更加有利于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

2)中央7号文件提出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举措

条例的作用不仅在于规范当前的工作,使得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法规的制定,要同时起到规范和推进学校体育卫生改革的作用。两个条例颁布二十年,在许多方面已经落后于学校体育卫生发展的实际,在学校体育卫生实践中已经很难起到推进作用,有的规定,由于脱离实际,甚至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卫生改革发展的阻碍。

与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相比,两个条例的有关规定显然存在滞后性。而中央7号文件则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要求。

比如,根据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央7号文件指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

再如,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中央7号文件指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又如,为保障学生安全,解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中央7号文件指出:“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

还有,为更好监督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央7号文件指出:“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他学生由省级政府制定统一的费用标准和解决办法。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

这些要求,是依据当前学校体育卫生发展状况和对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卫生改革发展预期提出的新的措施,其中许多内容在以往的两个条例中并没有涉及,是全新的内容,并且,这些措施非常具体,可执行性强,是两个条例修订可以直接吸纳的重要内容。

三、新的条例必须加强“奖励与处罚”规定

分析两个条例中“奖励与处罚”规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处罚条款存在明显的不足。

1.处罚力度过轻

对于有关违背两个条例的规定,两个条例的处罚条款只有类似“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的处罚规定。

从责罚相当原则出发,这样的规定是相对滞后的。处罚力度太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不能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处罚的范围有限

两个条例对学校体育、学校卫生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定,涉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是,两个条例中的处罚条款,只涉及了其中的很少部分,这大大削弱了作为学校体育、卫生法制建设重要标志的法规性作用。

比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设置了体育课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的规定,也设置了有计划培训教师的规定以及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配备规定,但是在处罚规定中,都没有相应的条款。

处罚条款不清晰、不明确,其后果是使得两个条例的相关规定只能流于形式。

四、新的条例应该设置问责条款

两个条例中,尽管设置有“奖励与处罚”的规定,但是,很明显,由于历史的局限,没有有关问责的规定。无论是对学校的,还是对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

1.对校长的责任追究和问责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我们从《条例》的“奖励与处罚”规定看,都是针对学校的,但是,并没有明确对学校负有领导责任的校长的责任追究条款,更没有相应的问责措施。

调查显示,为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标准和要求,这些政策几乎覆盖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果这些规定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施,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但是,学校体育不能正常开展、体育教师的权益不能得到保证,最大的阻力之一来自校长群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可能就是:校长如果不执行、不贯彻条例,是不会被追究责任的,也没有任何问责制度给予惩治。

因此,新的《条例》应该有对不执行国家规定、不履行责任的校长设置责任追究和问责规定。

2.对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和问责

不难发现,两个条例中设定了许多对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比如,《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

同时,两个条例还规定了具体的责任。比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 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体育经费, 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等等。但是,在两个条例中,却没有任何承担责任的规定。对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无论是不履行这些责任,还是不正确履行这些责任,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学校卫生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没有任何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规定。两个条例中更没有设置对违背规定或者不执行规定的行政部门负责人的任何问责条款。

另外,分析发现,相对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奖励与处罚”的规定比较具体,但是,两个条例对学校卫生负有管理、监督责任的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也并没有设定责任追究规定。比如,《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行使监督职权”。但是,如果县卫生部门不监督,或者监督后发现问题并不采取任何措施,是没有明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责任追究规定的,更没有对负责人的问责机制。

因为两个条例在1990年颁布,因此,不能苛求其设置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但是,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特别是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在今后的条例中充实这个重要内容。

从我国学校体育卫生的发展历程看,如果没有与条例各个规定对接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将大大削减条例的效果。因为没有责任追究、没有严格的问责,就没有严格监督,就没有强力的政策执行,条例就有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所以,推进学校体育卫生改革,制定新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最重要的是增加行政责任追究和校长问责机制。这将不仅仅是新条例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只有在机制、程序安排上更加完备,才能够使新的条例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才能避免新条例变成一纸空文。

作者:吴 键

体育工作行政管理论文 篇2:

体育与我国行政管理关系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体育与中国行政管理关系现状,重点在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对体育领域的管理现状做一调查,目的为寻找我国在发展体育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及将要如何改善中国体育发展现状的方法做出研究,以使国内在体育发展中道路更加顺畅,更好的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比赛成绩,改善国家管理制度陋习。方法: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著作和检索中国知网核心期刊(2004—2014年)有关竞技体育与行政管理关系的文献8篇,体育与行政管理关系文献83篇,并对其中15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了解国内外体育制度的行政管理模式,告诉我们国家体育发展的现状,体育受限制的因素,如何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及国家发展体育所应该采取的措施及对策,使我国能够寻求在更高水平上和全新意义上体育管理的新模式。结论:我国应该重视体育训练中的科学性,将国家“二元训练理论”逐步转向“一元训练理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织机构单设出来的利大于弊等。

【关键词】体育;行政管理

现如今国家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重点建设体育事业,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竞技水平的提高,造就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就造成有人会问我国将如何发展体育?从哪些方面入手?我国将会通过哪些部门对体育进行管理,我国体育管理制度上与其他国家有没有区别?本篇综述将会对前人对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上的研究進行整理,总结。行政管理:又称公务管理(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从广义的角度,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从狭义的角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要想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到更好,关键在于体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系统,以行政管理和体育作为关键词,检索国内核心期刊及SCI期刊2004—2014年刊载的论文,根据所写综述内容对所搜到的83篇论文进行筛选,最终采用15篇论文,占总论文的18.1%,并对这15篇论文进行认真研读,做出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体育行政管理制度

2.1.1 美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美国采用社会管理型的管理权力,在体制上运用分权型体制。其特点是体育主要由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管理,而并非政府管理,政府方面一般不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政府对体育运动的开展与进行很少介入,并不进行过多干预。即使必须需要参与,美国也是采取立法或者社会经济补助烦的方式间接进行。美国将体育行政管理权力分散到社会各体育组织中。在美国主管体育的部门是总统健康与运动咨询委员会,行政部门是各州及地方政府的公园文化娱乐科,而总统健康与运动咨询委员会只是进行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的咨询和指导地方政府实施体育[1]。除了“总统健康委员会”,美国农务部、法律部、内务部、教育部分别也对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的土地咨询、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实施体育独立法、公园体育及恢复精神病患者的体育运动进行着管理,充分体现出美国体育社会管理制度。

2.1.2 英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英国也采用的是社会管理型管理权力,但在体制上采用结合型管理体制,即政府设有专门的体制管理机构,或派几个有关部门负责管理体育事务。英国主管体育部门为文化媒体体育部,由文化部门兼管体育事务。其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了体育文化娱乐科,并在科室内设立具体分组,即A—D组分管不同体育事项。其中文化娱乐A组主要负责体育委员会的监督及开展女性体育运动。B组进行残疾人体育运动和体育伦理的活动。C组则负责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基金财务管理[1]。D组则是促进国际体育比赛,专门进行足球运动的发展。而在其他国家部门中环境部、教育部、农水产食品部、内务部和外务部分别对国家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地方利用,闲置的农地为体育娱乐所用,和对运动员出国比赛及秩序安全作出专门管理。

2.1.3 德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采用政府管理型管理权力,体制上采用结合型管理。其特点是由政府和社会体育组织共同管理体育的管理体制。政府对体育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方针政策,发挥协调、监督的作用。社会体育组织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负责体育的业务管理[1]。德国体育主管部门是内务部,体育行政部门如英国的组织机构相似,由体育媒体局分为一科——六科。一二科负责制定体育及媒体有关政策、国际体育上的交流工作。三四科主要负责备战奥运会,管理国家队一级的教练员及运动员。五六科重点实行残疾人运动及学校体育。此种方法对体育的分类管理较为明确,管理上容易进行。但是对群众体育和民间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不是非常健全。在德国有体育建设有关的部门设置有劳动社会部、交通、邮政、通讯部、国土利用、建设、城市规划部、经济合作、开发部,他们分别对残疾人运动、国营铁路公司、邮政厅、电信厅体育团体、体育设施建设、落后国的体育进行管理[2]。他们这种单位负责制对体育能够更好的把握及管理。

2.1.4 日本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日本采用与德国类似的管理体制方法,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同管理体育的管理体制[3],日本主管体育的部门是文部省,行政部门有三个地方,体育局体育科,终身体育科,竞技体育科。其中体育科负责学校教育以及学术研究活动,终身体育科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科重点抓体育赛事,培养,管理高水平教练及运动员。这种组织机构设置对体育发展具有监督,管理,责任到部门,任务较为明确。其他行政部门如管理调整厅、厚生厅、通商产业省、邮政部对地方体育、国民体育、体育产业、广播体操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管理。

2.1.5 中国台湾地区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台湾地区体育管理机制和西方的机制较为相似,它采用混合型体育管理机制,其中个人认为其地方性社团独立性较强,政府没有对其进行直属领导,可以使其体育社团根据民间体育进行自由式管理及进行。台湾在群众体育上立法较早,法规条文较多,涵盖范围广,这样的立法对台湾现在的群众体育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台湾的社区体育采用立项,网上公开报名、招标,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提高群众体育社团的积极性及竞争性[4]。在台湾较好的一点是台湾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投入非常巨大,体育锻炼场所非常广泛,并且场馆使用率很高,对群众开放。这点认为大陆地区的政府管理上可以借鉴下。

综合来看,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体育管理制度上虽有些不同,并且有些国家、地区对体育的管理采取政府管理,但是他们体育发展主要靠的是社会,在体育组织机构上分设的恰到好处,而不是仅仅靠政府部门一人集权,权力、管理可以分散到各个地区由自己管理。他们对群众体育、社区体育非常重视,并且在场馆利用上的开放程度是非常正确的决策。

2.2 当前我国体育体育发展现状

2.2.1 当前我国采用的体育制度为政府型管理,政府一人独大,对全国各地区的体育由省级、地市级、县级等体育政府主管部门管理,这就给中国体育的发展、训练实践中产生无形的行政约束力,地方体育的发展无法做到全民健身,社区体育发展不明显。

2.2.2 半世纪以来,我国体坛领导层与国际体坛所认定的训练理论基本上一致,都认同“二元训练理论”,即运动成绩由体能+技术构成。现在国际体坛训练实践进化运动的发展走势,是从“二元训练理论”潜在的趋向“一元训练理论”,即把体能与技术彼此不分离,而中国体育行政却仍然持“二元训练理论” [5]。

2.2.3 由于训练理论的不同,使中国体坛的训练方法对于国际体坛来说处于“被迫追随”的局面,这在高含金量项目上表现突出,以至于不得不采取引進洋教练的办法[6]。但是由于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所以引进的洋教练只是缓解、并没有扭转“被迫尾随”的局面。

2.2.4 有些体育学者针对中国体育所很出现的一些问题向有关部门反应,而得到的结果,大都杳无音讯,即使有个别领导给出回复则是“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因此现在我国体育中在创新训练与训练实践者之间,横亘着不止一道闸门:体育行政、以及行政决策服务的有关部门[5]。

2.2.5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基本矛盾:群众体育的开展方式适应“块块”横向负责,而竞技体育的人才选拔路线倾向于“条条”纵向管理。目前我国政治环境,很难找到一种非政府的,可以实行“条块结合”管理的、高效整合的作用[7]。

2.2.6 我国正在进行体育管理改革,党中央提出了政府机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大部制。所谓大部制即整合只能部门和管辖范围相近、业务性质雷同的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更大部门的管理体制,其管辖范围较宽,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7]。

2.2.7 一些专家建议“目前国务院有28个部委,加上国务院直属局和直属机构等,共有66个部门。为了来要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体制,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28个部委,要在66个部门范围内统筹考虑。对目前较多国务院直属局,要大量整合撤并,同时要裁剪目前过多的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提出将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文物等部门建立为一个大文化部[8]。

2.2.8 现在国家体育总局即是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又是兼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及各体育协会于一身,国家政府管理体育。而“总会”、“奥委会”不过是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国际司对外的一种名义,实属一个空牌子。中国的体育属于就是这种一个机构,双重身份、双重职能。

2.2.9 根据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巡视,反馈赛事行业不正之风突出,赛事审批和运动员裁判员选拔选派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比赛违背公平原则、弄虚作假、破坏赛风赛纪现象比较严重,赛事开发经营混乱,缺少必要的规范和监督,总局直属单位行政、事业、社会、企业四位一体,权力高度集中,干部兼职普遍,利益关系复杂。总局党组和纪检组连个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问责力度不够大违法违纪问题突出。

2.3 中国体育出现此种现状的原因

2.3.1 促进竞技水平进步的主要原因有二: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训练方法的改进[5]。而中国现在主要靠充分的国家投入,而获得很多具有较低含金量项目的奖牌。在西方基本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国在训练方法上的落后则体现了出来。训练方法上的差距,导致了我国在高含金量项目成绩产生了差距。

2.3.2 中国体育在行政上对民间的的“一元训练理论”萌芽时期进行了又规模、有声势的“大批判”,更加加大了对于训练进化运动的阻断力度,加深了与国际训练实践相反的发展动向。实际运用中“二元训练理论”并不能给运动员带来好的训练成绩,而“一元训练理论”则可以,对于这点,我国体育领导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

2.3.3 中国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现状的不重视,出现的问题不予正确对待,不予理会,没有进行时效性的实施措施,过于安于现状,管理制度延续前任的方式、方法,没有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在我国面临任何体育活动困难,群众总是盼望圣人和救世主的出现,并不是解放自己的创新精神去解决[10]。

2.3.4 历史上训练工作表现出经历训练、经验训练、科研训练三种状态,经历训练就是第二次照着第一次重复,徒弟照着师父重复[11]。在国际训练工作中,主要处于经验训练状态,在重复中有改进,并非简单的重复。而中国则是主要处于经历训练状态,之所以如此,因为在行政干预下,“二元训练理论”具有极强的行政约束力。一句话,就是中国体育职能部门,训练部门参与体育活动管理的事情过多,无法使体育在社团中、民间组织中更优质的发展。

2.3.5 我国训练方式采用“三从一大”方式,单一强调对于训练耐受性的无节制的蛮拼,排斥多侧面、多层次知识与智慧的选取、富集、运作,这是不符合人体特性的[12]。因此无法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也会造成运动员产生伤病的几率增加。使运动员终身留有遗憾。

2.3.6 我国正在进行体育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两方面难点,一是来自部门的利益的阻挡,二是权力分化后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9]。主要在第一方面,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一开始就背负着既得利益包袱,改革只是在承认、改善既得利益上逐步的进行。因此这种改革效果并不会非常明显。例如现在国家体育总局既有行政权力,又兼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这一民间体育组织的管理,对总会并不放手。

2.4 针对体育出现问题所需做出的措施

2.4.1 我国应该从“二元训练理论”转变成“一元训练理论”,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更加科学的训练模式,将技能与体能融为一体,提高我国高质量、高含金量的比赛成绩。

2.4.2 体育行政对于训练理论在创新上不能漠不关心,不能下意识的拒斥,应该敏锐的尊重训练实践判别。科学真理是必须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原来的学术权威来进行判断的。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找到更好的训练及管理方法。

2.4.3 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应该允许、欢迎并鼓励理論与知识、训练、管理上的创新,尝试解决实践难题。要创立新型体育管理制度。

2.4.4 行政管理应该尊重创新和教练员的自主权,在培养出的部分教练员中取消创新的行政干预,训练方法上由单个教练自己做出。如果需要,只是在目标性质的方针,就是在身体健康,更快、更强、更高这样一类,不要制定限定了训练方法的政策、方针。

2.4.5 体育总局对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信息非常闭塞,建议总局设立关于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信息网站,包括信息流通、历史信息、信息分析等分支,为领导了解情况以及多方面的沟通服务[5]。

2.4.6 多在地方地区培养优秀运动员及教练员,并应该长期对其进行监督、关注、教育。可在这些优秀教练中挑选出比赛裁判、志愿者,或将其派遣出去学习,教学。

2.4.7 我国应该重视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及幼儿体育的发展,从娃娃抓起,重点建设好各自、必须的前期培育基地,引导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发展。

2.4.8 中国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应该多关注历史上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及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应该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进行重点关注,发展。

2.4.9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在一些训练队伍中准备至少不止一支的接力队伍,并适当安排多次交锋机会,从中选出更加优秀的运动员,如现在的中国国足及中国足协。这些需要一个具有坚强而细致的行政管理队伍来进行。

2.4.10 针对巡视组对体育总局巡视后给出的建议有,一、总局领导班子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党的规矩和制度意识,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正切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关系,建立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创造条件,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跨越。二、总局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要从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的高度,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敢于担当,敢于碰硬,破除利益藩篱,支持纪检监察工作,下决心整治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纪检组、监察局要认真履行监督责任,健全系统监督网络,强化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用足用好纪检监察办案手段,严格执纪。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围绕赛事以权谋私问题。清理规范赛事收费,建立完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选拔选派工作的制度体系,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加强对各中心及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捐赠物资管理。规范围绕赛事的各项商务活动,严格监督合作商、赞助商和中介公司的招标选用。对假赛黑哨、操纵比赛等行为严厉打击,公开处理。四、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国务院的部署,解放思想,下大决心,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认真解决行政、事业、社团、企业不分问题,实现政事、政社、政企分离,管办分离,规范干部在协会、企业大量兼职等问题。

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3.1.1 在行政管理与训练关系领域中的文献未作出详细的介绍。

3.1.2 由于中国体制的局限性,为能对体育体制内部的情况作出相应介绍,解释,缺少创新点及创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3.1.3 研究本论文的文献较少,更新性不强,多为2004—2010年间的研究成果。

3.2 研究展望

3.2.1 深入了解体育与行政管理体制内部的运营模式,敢于揭露事实,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中国体育体制内的情况。

3.2.2 调查范围要广,不应只局限在哪一部分或哪一部门出现的情况。

4 小结

我国应该重视体育训练中的科学性,将国家“二元训练理论”逐步转向“一元训练理论”且我个人认为可以将国家体育总局与其他相关部门融合到一个大部门中,改革后的体育行政部门,减少其事务性职能,主要把握好中国体育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方向,以及相关的政策投入。地方体育管理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群众体育上,更好的实施全民健身教育。另一点我认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这一组织应该单独设立,改为具有单独编制的实体机构,撤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的管理、指导、监督会员组织职能,建立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会体育管理系统,完善体总会员制度,重点去抓全国各级地方的事务性及群众、社区体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斌. 外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2:104—105.

[2] 申全进. 对地方性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创新的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6).

[3] 梁超英,黄羡仪. 论政府扶植下的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之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5(3):47.

[4] 骆积强,方熙嫦. 台湾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

[5] 茅鹏. 运动训练与行政管理[J].体育与科学,2007,(3).

[6] 陈最新,胡宝萍. 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因素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5(1).

[7] 马德浩,季浏. 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11,31(5):15—17.

[8] 郭建军. 对我国正式开展体育项目设立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4,9:6.

[9] 陈海燕. 我国体育行政管理改革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0:1—2.

[10] 韩坤,于可红.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5.

[11] 洪熊,朱桂林. 新形势下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类),2010,(11).

[12] 王若光,孙庆祝. 纯化体育对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的批判与梳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

[13] 董众鸣,朱桂林,何志林. 转型期我国政府对高校竞技体育的规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

[14] 周志忍. 后奥运公共管理的三个发展趋势[J]. 新视野(公共管理科学),2009,1.

[15] 于文谦,王乐.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产权的形成与分配策略[J]. 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

作者:张驰

体育工作行政管理论文 篇3:

谈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策略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工作者根据本国实际,借鉴外国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创造了一整套群众体育工作的管理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战略方针指引下,群众体育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一、 确定政策,把握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我国群众体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使我国体育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发展,并使之符合实际,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制订各项政策。在总政策指导下,各级各部门又制订具体政策,指导群众体育健康地发展。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有了政策,不仅使群众体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使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在施行管理时,具有鲜明的权威性和针对性。因此,确定政策,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管理的首要任务。

二、制订规划,明确目标规划

规划大都是原则性指标,计划则较为具体化,制订规划时,要对党和政府同一时期总的方针政策及体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对所管辖范围内群众体育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估价,对未来发展作出恰如其份的分析。规划要留有充分的余地。规划大体分为对过去情况的估价、指导思想、总指标、各项具体指标、完成规划指标的措施等部分。规划要通过有实践经验者充分讨论之后经主管部门批准才发布。

三、加强宣传,深化意识

自我宣传:通过群众体育部门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产生影响效应。例如成功地组织规模较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形成“热点”;树立典型,使人们“学有榜样”;卓在成效地工作,提高群众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鼓励群众体育工作者努力奋斗,提高群众体育工作者的自豪感。

社会大众传播: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实践,从体育锻炼中尝到甜头,“现身说法”;社会成员亲眼看到自己周围的人因体育锻炼而增强了体质,便会向他人介绍,等等。新闻媒介渠道:大体有文字媒介、语言媒介和形象媒介等。

这条渠道传播快、影响广,群众体育工作者要与新闻单位取得密切联系,经常向新闻单位提供群众体育活动信息,提供情况;要主动为新闻单位创造条件;要积极撰写新闻稿件。

四、协调关系,疏通渠道

群众体育是全民性的体育运动,必须理顺关系,疏通渠道。

首先,要理顺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群众体育工作系统的关系,疏通“主航道”。统一群众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完善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机构,加强群众体育工作队伍的管理。第二,理顺体育管理部门对其他系统体育工作指导、协调、督促的关系。做到部门体育以部门为主,体育部门主动指导、积极支持、互相配合。第三,理顺体育系统与行业、企业体育组织的关系。行业体育组织一般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双重关系。企业中的体育组织除了纵向、横向隶属关系外,往往还有斜向领导关系,关系协调,渠道畅通,群众体育工作便能更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五、培养骨干,壮大队伍

群众体育工作,实际上是体育群众工作,靠发动群众才能办好。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体育骨干,壮大群众体育工作队伍。要健全体育系统群众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干部;要提高体育系统群众体育干部的素质,使之成为群众体育系统工程中的主干,通过他们去培养大批群众体育骨干。

六、组织竞赛,激发情感

竞赛,是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群众体育中的竞赛活动,对群众有着极大的鼓舞、激励、宣传和号召作用,是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掀起群众体育高潮的“杠杆”。按部门来分,有体育系统举办的、其他系统和部门举办的、行业举办的、协会举办的;按规模分,有单项比赛、综合性运动会。群众体育的竞赛活动,要认真准备,精心组织。较大型的、正规的竞赛活动,要严格按规程、规则办事;组织好队伍,安排好裁判;场地设备要与竞赛规模相适应;要加强思想教育,严禁弄虚作假。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得不好,对群众体育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绝对不可低估。

七、建立法规,完善制度

为了实现目标和任务,必须建立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法规,以保证群众体育工作这部机器有序地运转。体育是关系到全民族健康的大事,应该做到“有法可依”。规章制度制订出来之后,一定要坚决执行。要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改其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规章制度要形成文件,做到“立字为据”,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八、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没有重点,便没有政策;没有重点,便没有立体感。整个群众体育工作要有重点;每个时期的工作,也要有重点。通过重点,带动一般。施行全民健身计划,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现阶段,农村体育工作,以争创体育先进县为重点。在农村开展体育活动,以富裕乡镇为重点。重点确定之后,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予以保证,并制订保证重点的政策。所谓分类指导,就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不搞一刀切,要分析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九、总结经验,研究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情况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指导群众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并且上升到新的台阶,为了防止少走或不走弯路,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成功的经验,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了经验,还要继续研究,使之升华为理论。经验只能指出方法,理论才能指引方向。

群众体育工作者不仅要当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还应当成为耳聪目明的理论家。不仅要掌握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技术,更应当掌握指挥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现代领导艺术。现代领导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决断的艺术、应变的艺术、用人的艺术等等。应用这些领导艺术,主要靠唯物的和辩证的头脑和方法。倘若头脑不能同客观相一致,头脑不能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头脑看不到事物对象的相互关系、运动变化、转化发展、对立统一,头脑不能及时地既有原则又能灵活敏锐地对发生的问题作出反应,就根本谈不上现代领导艺术。而没有现代领导艺术,就不可能科学地指导群众体育使之适合现代客观实际。领导艺术只能从理论中来,理论从研究经验中来,经验从总结实践体会中来。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要发动群众大家来办。比如经验交流会、理论探讨会、论文报告会,这些活动能大大提高群众体育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文体站

作者:施春华

上一篇:商业银行经济增长论文下一篇:提高对外贸易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