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2022-04-27

摘要:综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分析目前国内高校信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研究实际,提出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建议。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财经特色一、信管专业发展综述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首先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1:

多元化专业改革在培养网络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探究

摘 要: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市场需求和产业调整升级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技工院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发展新目标。为推动各技工院校新发展,本文以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背景,以学院网络专业的多元化专业改革为导向,探索了如何培养网络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多元化 专业改革 网络专业 高技能人才

一、近四年来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毕业生调研共回收有效答卷172份,其中中级班106份,高级班66份;其中2008级44人、2009级55人、2010级25人、2011级48人,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参加顶岗实习并于次年毕业。

从图1可看出笔者学院近四年学生的就业岗位抽样调查的结构。可以看到在中级班的学生就业分布:市场营销岗位的比例最高,达22%;办公文档处理其次,占14%;软硬件测试占12%;个体户占10%;普工占8%;系统集成占4%;综合布线占3%;其他占9%;而待业的占5%。

图1 近四年学生的就业岗位抽样调查结果

而高级班的学生就业分布为:办公文档处理最高,占22%;市场营销占19%;网站编辑占9%;网络管理占8%;网页及美工占5%;电子商务占5%;综合布线占5%;系统集成占5%;其他占15%。

无论是中级工的学生还是高级工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对口率都不高,这样就不能明显体现出专业的优势及其特色,应该寻找一条提高就业对口率的途径。

二、当前IT企业用人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印证为何当前网络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不高情况,我们对当地与计算机相关的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研究,得出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工作人员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的专业能力缺陷”响应的数据显示,专业知识不够精的提及率为82.1%,另外系统集成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在企业的评判里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的专业能力缺陷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IT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IT高技能人才要突出一个“专”字

高技能人才在整个系列培养过程,要直接体现一个字:专。它的培养模式是专一的,目的性很强;它的培养方向是专一的,主攻方向很明确,应对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的培养过程是专一的,专业针对性很明显,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以实际运用为目标。

2.培养IT高技能人才要关注一个多元化整合能力特征

即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目标和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掌握创新性理论和方法,能融入大的应用背景,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并应用,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让每个个体的贡献最终都能有效促进所在领域的共同进步。

3.培养IT高技能人才要关注就业与专业高度对口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最专业的技术工人中的高层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每位高技能人才都将得到量大面宽、内容系统深入的课程学习,研究的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三、应对措施——多元化专业改革探究

从上文近四年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看,IT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征相距甚远。那么如何在网络专业培养技术工人中的高技能人才,我们的应对措施如下。

1.对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改革

部分学生在校园里遇到老师、来宾不会主动问好,在公共场合有不雅的拍拖行为,甚至有些学生发生矛盾就大打出手;在学生毕业后,学生的校园情结荡然无存,没有校友会概念,不懂感恩学校的培养。同时在调研时发现,在毕业生面临高压就业的情况下,还是经常会出现跳槽现象。学生要真正成为网络高技能人才、成为有高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需要通过如下措施改变上述现象及行为。

(1)重视德育的多元化渗透。

第一,与传统文化融合。导致学生出现上述行为的原因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成长有深刻影响,所以,运用传统文化去教化、感化学生,将是最根本的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广大青年要勤学、要修德、要明辨、要笃实;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强调要培养可信、可爱、可为、可贵的四可人才。作为一名高技能人才也要“可信、可爱、可为、可贵”“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就要求一所学校在培养网络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时,要大力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有精神支柱,让学生既有高技能,也有高品行。

第二,与心理健康知识融合。人的行为模式与个人的心理健康品质息息相关。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将是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基本条件,将是快乐生活的源泉,将是稳定工作的坚强保障。因此,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

第三,与专业特色文化融合。高技能人才必须体现出专业文化特色,这才有优势。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就要把网络专业特色文化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专业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长、出彩。

(2)重视专长的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专长,能够体现出该专业最新、最前沿、最精的技术。因此定制培养目标时,不能笼统地概括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目标,以达到专长标准。

如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要明确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哪些专业技能(特长或专长),不要笼统化、模糊化。因此,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就要培养具有综合布线工作能力、具有企业网络管理能力(维护与安全管理)的人才;计算机维护专业就要培养具有软硬件调试及维护能力,具有系统集成、支持、测试能力的人才;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就要培养具有WEB开发能力,具有WEB美工能力,具有网络数据库管理能力的人才。

2.对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多元化改革

当前,在多数的技工院校中,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习惯性地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来开展教育教学,遵循着先基础文化理论,然后专业基础,最后专业技术三个层次开展教育教学。

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捕捉到学习重心,不利于学生更快地了解专业的培养特色,不利于学生很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所以,在新入学学生中就会出现退学潮,慢慢地在老生中出现厌学群。缺乏学习兴趣,对传统教学失去信心,来学校目的就是拿文凭;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学习应付考试,混及格了事;迟到早退旷课成为常见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依据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拿来就用”,培养模式理应进行多元化改革,采取“先培养兴趣,再选择方向,后推行网络导师工作室”的培养模式。

(1)培养兴趣。当前学生的退学、厌学也与学生没有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所在密切相关。为改变现状,提高网络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可以先培养网络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即第一学年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先进行网络课程专业基础的学习,学生在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后,可以比较明确地知道本专业学什么内容、自己对专业哪方面内容有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确定一个方向,第二学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行专长培养。

(2)选择方向。选择方向就是再次分流,确定学生的就业方向。再次选择方向也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因为选择方向后开始进行一个小班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近,学习方向稳定。这样也更利于现代师徒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例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后,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第一学年的学习情况,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个更为具体的专业方向进行专攻,可以分流为专门学习网页开发的方向,专门学习网站后台数据库开发的方向,或是3G开发等方向。

(3)推行网络导师工作室。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方向,如果学生再能够有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并在其中不断地得到锻炼,这有助于学生离开学校后能马上进入相应工作角色,这就需要推行网络导师工作室。

工作室模拟企业真实环境,企业人员作为职业导师,学生先在网络导师工作室中实践自己所学的技能,然后经过双层老师(学校老师和职业导师)的指导,再次提升技术技能,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网络高技能人才。

3.对网络专业的课程进行多元化改革

目前,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个现象。一是课堂表现消极,学生即便是到教室上课,在课堂上也是睡觉、玩手机、看小说,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二是学习不积极、甚至不参与小组学习;三是参与教学活动时会偷懒、耍滑,应付老师。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整,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首先,根据当前社会产业最需要的技术、最需要的岗位对专业课程进行多元化改革,在调研的基础上,开设最合适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技能技术需求。其次,开发课程的新教材,融合地方特色,如把惠州的龙门画放到网络专业的网站美工专业教材中。最后,利用新技术,开展微课教学。

4.对网络专业的校企合作进行多元化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企业工作模式,能符合网络高技能人才的标准,网络专业的校企合作也理应进行多元化改革、进行精细化改革。

对每一个网络专业方向都可以引进一个或多个企业建立现代师徒式的导师工作室并进行教学,或者采用订单式的校企双制模式,这也可以为第三学年的学生顶岗实习提供选择。如打造网络导师工作室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惠州市技师学院的优讯网络导师工作室),与联想合作开通订单班高技能人才培养,开设服务器与PC+(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维修订单班的校企合作模式。

5.对网络专业的师资进行适应多元化改革需求的培训

师资是支撑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第一主力军,学生的需求改变了,那么对师资的技能水平也应随之而改变。

(1)每位老师适时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根据自己专业特长,依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好自己的主攻方向。此方向必须是可以满足培养学生培训需要的方向,因为老师将是高技能人才的导师。

(2)每位老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因为专业具体化,目标标准化,技能标准就高,学生掌握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就要求更多、更广、更精,所以老师应该努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好所带的学生。

(3)每位老师应多下企业锻炼。企业是检验学生所学技能的最终途径,而学生所学的技能来自老师。因此,老师要重视到企业锻炼的实践机会,从企业中所学的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典型案例,让自己和学生直接受益。

(4)每位老师应加强教学方法创新。为了学生能学到更多技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足够的清醒。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还有现在正在流行的创意性一体化教学法和微课教学。特别是微课教学,非常适合网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老师要积极学会微课教学,让自己的课堂变得轻松、变得活跃,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为了实现更多、更好地培养网络技术工人中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借鉴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培养思路、培养模式,把它的特色移植到当前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笔者认为率先进行网络多元化专业改革,将是开启培养网络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杨琳.浅谈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革新[J].企业技术开发,2013(3).

[2]李萃.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3(3).

[3]阎琦.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作者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作者:张余别

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2: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综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分析目前国内高校信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研究实际,提出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财经特色

一、信管专业发展综述

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首先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20世纪70年代,规范定专业名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开设此专业。国内而言,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办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9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其中有5个与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经济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1998 年教育部将这5个专业整合成现在的信管专业,归属于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截至目前,中国开设信管专业的院校已达500多个,包括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层次。

目前,国内高校信管专业建设呈三种方向。第一种侧重技术方面,以理工科院校为主(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第二种侧重情报学、信息学方面,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第三种侧重经管方面,以财经类院校为主(如东北财大、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等)。

1998年,教育部确定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1999年,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5所高校对信管专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2]。这两个培养目标均说明信管专业旨在培养管理、技术兼顾的跨学科复合人才。

二、信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陈旧。部分院校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更新,不能准确把握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不能反映管理新理念和技术新趋势,进而影响毕业生的专业素养,造成就业压力。

2.专业特色不鲜明。部分院校的信管专业方向不明确。学生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专业,无法将所学内容融合为一个知识体系。他们觉得自己学得多,但学得不深入,通才不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专。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管理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严重影响学习热情与兴趣。

3.专业建设重理论轻实践。多数院校很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与考核,但忽视实验课程与实践环节。由于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系统应用与开发难。

4.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师资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知识交叉性不足。很多信管专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领域转来的(如计算机、管理等),他们自身的知识不全面、广度不够,导致教学时内容有侧重。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结合案例、切合实际开展教学。

三、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发展研究

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系。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信息技术主流、地方经济需要等因素,确定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教学课程更趋合理化。合理平衡信管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 [3]。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如英语、计算机、中文写作、心理学、哲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通过经管类基础课的学习(如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经管类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观察能力;通过计算机类基础课的学习(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较强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如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能力。

2.突出财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从自身特色出发,建设具有财经特色的信管专业。着眼点在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经济管理展开,培养经济管理及社会各领域需要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人才。具体而言,在开设上述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经管类课程,尤其是经管类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课程(如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金融类信息系统应用与设计等);增加经管类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经济管理方面的素养。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基础上,熟悉经管领域实际的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理解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长为既懂管理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又具备经管领域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

3.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信管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实习、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1)课程实验。信管专业的部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都很强,单纯理论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就业。因此,要适当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多开设一些实验课程,对重要的专业课设置课程实习。(2)校内实习。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模拟企业实际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开展一些校园内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3)校外实习。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实习基地学习和实践。如利用财经学院在财经行业的影响力和优势,与财政厅及下属单位、会计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一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实现双赢。(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中间环节,作用重大。传统“导师命题、学生接受”式的被动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选题主动性,与就业孤立。因此,提倡侧重实际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选题的毕业设计(学生也可从参与的教师课题中选题)。(5)其他实践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参与教师课题、到企业内顶岗实习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实践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4.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1)重视教学手段的完善与更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学互动平台;交流各具特色的教学文件;开发专业教学应用软件包;建立专业知识数据库;编写适合财经院校的教材,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2)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营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引导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新方法[4]。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多数系统性、理论性、知识交叉性强,案例法、启发法、讨论法等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技能。

5.改革考核体系。传统“笔试为考核形式、课程基本知识为考核内容”的考核机制下,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高分低能,不利于就业与今后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考核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如在MIS、IRM、ERP、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系统展示与讲解等形式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6.加强师资建设。优秀的师资力量与教研团队是专业建设的保证[5]。信管专业知识交叉性强、技术更新快,对教师水平要求更高。可以通过培养在校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行业专家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而言,第一,在校教师要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科研水平;第二,引进人才,吸引优秀的信管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到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扩充教师队伍;第三,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讲授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和在校教师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机会。

7.加强沟通。(1)加强校内不同专业间的沟通:信管专业与其他专业间互通有无,互相促进,互相协助。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开设有电子商务、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等12个专业,部分专业设有专业实验室,信管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验室了解经管领域的业务流程,熟悉相应信息系统的操作,培养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尤其是电子商务专业,与信管专业关系更为密切,两专业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加强不同院校间信管专业的沟通:信息社会,封闭孤立地办学和建设专业很难取得较大成绩。信管专业以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支柱,更需加强对外交流。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邀请其他院校专家讲学传经验等方法学习其他财经类、综合类、理工类院校信管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新进展。(3)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系,进而开展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机会,而且,企业可为学校提供科研素材和经费支持,学校也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四、结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急需信息化人才,作为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信管专业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阳向军.西部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8,(1).

[4]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4).

[5]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1).[责任编辑 魏杰]

作者:徐生菊

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协同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协同的模式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协同来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分析了目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欠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双师队伍、设置科学课程体系、注重市场导向、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实训演练+成果转化”的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考评机制等措施,以期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校企协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引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规模达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全国网上零售额、农村网络零售额、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电子商务服务业营收规模、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在内的六组核心数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2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5%。其中,商品类电商交易额27.95万亿元,服务业电商交易额8.08万亿元,合约类电商交易额1.18万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农产品零售额达4158.9亿元,同比增长26.2%。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出口商品总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进口商品总额达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电子商务服务业营收规模达5.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营收规模达1.15万亿元,同比增长36.3%。由此可见,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广阔,电商行业的发展欣欣向荣,同时可以看出,电商领域人才需求旺盛,市场对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电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到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电子商务专业又是一门跨学科、实操性强、复合型的学科,高校在培养电商人才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电商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双赢模式”,注重培养质量,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实习基地、原料、设备,企业解决了人才培养场地不足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在电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实习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这种方式,电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极大提高,电子商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数量将不断提高。

一、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欠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对人才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需要良好的師资团队。然而在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有能力全面指导学生并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电子商务教师很少,部分教师常把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只是片面地传授理论知识,教学观念落后,忽视案例教学和实操训练,致使学生只了解书本知识,动手能力下降,使学生的技能和企业需求不符。部分的电子商务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缺少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自身实践能力也存在不足,造成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学习成果差。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处于一个初探的阶段,对于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例如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市场导向对课程划分清楚;课程更新换代慢;课程较单一;内容较抽象;教学内容滞后,没有市场作为导向,没有形成专门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电商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持续开展。

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的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其学科交叉复合性较强,学生的学习方向广泛,所以大多数院校对其定位模糊。许多高校没有根据市场导向来培养电商人才,而是把电子商务专业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关联,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要求的课程不同,一些院校注重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有一些院校会把课程重点放在商务模式上面,主要体现在专业所在的院系,有在软件学院的,有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还有在管理学院、商学院的,每个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区别。然而,即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广泛,培养出来的电商学生的就业率还是较低,没有对接市场需求,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仍然很难。

4.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才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实际上,很多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还有许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足,认为创业成功即收获物质与金钱,而忽视了其真正价值——精神价值,只是将创新创业比赛作为比赛参与,把想象的企业框架变成文字描述出来,但不会把创新创业计划用在现实中,因此错失了许多真正有用的东西。除此以外,高校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一般笼统地采取创业培训、实训的教育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历层次的差异,对所有学生进行相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产生偏差,难以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减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兴趣。

二、校企协同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办法

1.提高师资力量,构建双师队伍

若想加快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素质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教师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教师的创新创业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决定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真正得到发展。当前,许多高校的电子商务师资力量较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因此对电子商务教师的培训十分关键。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学校的教师引进企业,亲身感受最新的市场发展情况和动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了解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提升教师的实战经验,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可以将企业内富有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引入,为学生和教师反馈行业内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市场需求信息,让师生体会真实的电子商务实例,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就业方向指导,与高校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对企业而言,能够时刻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将企业文化理念传输给学生,引导高校培育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商人才,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进展。构建双师队伍能够结合校企合作实际,加强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加快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2.加快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相匹配,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高校大胆改革课程。电子商务是注重实践与理论更新学习的行业,尤其是实操经验和能力。电子商务专业的内涵是“电子+商务”的方式,电子是形式,商务才是本质,而电子技术与商务课程的比例多少,应该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对该专业的需求来定。高校要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特色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教学结合,根据市场导向和企业发展状况,配合学校自身优势,调整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形成专门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列为必修课程,注意进行考核,拓展更新电子商务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别,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电子商务专业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实践教学是关键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增加实践技能强化课程,构建实验体系,使学生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项目实战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类课程的构建,其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需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和要求,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逐步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3.注重市场导向,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实训演练+成果转化”的培养模式

“互联网+”时代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社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即便电子商务的发展领域广阔,真正有能力的电商人才仍然很少。作为高校要注意市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整合社會资源,有方向有针对性的改革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模式,让学生了解市场所需,有意识地向企业所需人才发展,努力为社会提供创新意识高、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电商复合性人才。

在结合市场导向的前提下,建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实训演练+成果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注重开发学生持续、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任务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注重引导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能力,进而提升创新创业意识。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应用型平台,开设实践平台为现在提供创新创业实操课程和项目,帮助其进行创新设计和创业模拟,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训中提高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经过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确保学生比较掌握创新创业流程后,可以让企业电商类的实战项目外包给合作院校优秀的电商学生团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才智和勇气,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如果项目成熟,还可以将其推向市场,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4.建立完整的考评机制

实现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考核体系,才能清楚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监控教学质量。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是说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考核评价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关怀、体贴和爱护教师,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实现“以人为本、‘严’‘和’兼融”的管理思想,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责任心得到充分发挥,激发教师自发的、创造性的、高效的工作热情,保证学校教师的良好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要注意与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推动电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注重对创新力和实操应用能力的评价,增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把创新创业竞赛、校外学习、课题研究等内容列为加分项,创新创业课程进入学分管理,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信心。此外,也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可以将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教学观念是否先进等内容列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中,同样需建设相应奖惩机制,提醒教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深入发展,电子商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旺盛需求。高校要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应市场所需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逐渐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高校要持续探索电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加快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市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意识+实训演练+成果转化”的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强创新的新型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智瀚.创新创业教育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9(07):141-142.

[2]唐红涛,向宇腾,张俊英.校企协同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电子商务,2019(12):73-74.

[3]谭建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393+471.

[4]何建华.“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5):31-34.

[5]李敏.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五闭环”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4):28-33.

[6]沈洪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50-151.

[7]左海春.“互联网+”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精英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170-171.

[8]吴南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0).

作者:陈清?邓海艳

上一篇:工程施工视域下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学生主体性初中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