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形成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考察了1994~2009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存在服务和营销差异,主要是信誉化差异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各主体产品的客观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存在产品同质化、交易币种偏置等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形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形成论文 篇1:

我国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有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Archie B. Carroll (1995)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道德以及慈善等四个部分,提出四个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见表1)。

以下本文将采用Archie B. Carroll的社会责任模型来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二、我国金融机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做法

1.金融机构经济责任方面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时,应不忘谋求经济责任,追求合理的利润。我国金融机构履行经济责任的做法主要有:(1)提供好的商品给予消费者;(2)建立通畅的申诉制度及渠道;(3)提升营运绩效与社会责任。

2.金融机构法律责任方面

主要包括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自行防治环境公害以及支持环保资源回收等,金融机构已能在业务拓展中顾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浦发银行的《2005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出:该行“以无纸化办公作为践行环保的先锋者”。该行建立了“电子公文流转制度,每年为社会节约纸张总重量约为200吨”;开通了“内部及时消息工具,大大降低了异地之间的通信花费,使全行每年减少占用社会通讯资源300万分钟以上”;启用了“视频会议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差旅开销,而且也减少了对社会资源的占用”;以及改进对账单的寄送方式,“原先通过纸质信函寄送对账单,消耗了大量的纸质资源,现在通过网银提供的各类明细对账服务,大大节约了纸质对账单的使用。

3.金融机构伦理责任方面

主要包括:对员工的培训、支持鼓励员工做个社区好公民、支持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更新等。浦发银行的《2005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记载了该行在履行金融机构伦理责任方面所做的行动:(1)JA志愿者活动;(2)上海分行的社区志愿者活动;(3)加强员工培训,关注员工成长。此外,还组织了多期由国外著名大学教授和资深银行专家来行讲学的高级研讨班,大力推动网络培训。我行在主要专业岗位开始实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为各岗位设定了清晰的职业成长路径,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和成才欲望。

4.金融机构自发责任方面

金融机构自发责任包括:(1)建立捐赠制度及从事慈善活动;(2)雇用身心障碍者或弱势族群;(3)改善社会问题看法;(4)企业经营理念。多年以来,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先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救助活动。2006年3月份,民生银行出资在电视台办节目,为农民免费宜传好项目、好产品。2006年7月,招商银行发起的“天使之翼百万助学行动”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捐助涵盖云南、广西、新疆等地的1000余名失学儿童。

三、我国金融机构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来讲,随着我国金融法规和政策的不断调整,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逐步确立,金融机构也正在向商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很少有金融机构像外国同行那样建立有明确的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制度。据了解,我国金融机构(除了部分外资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外)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在公司目标管理中有明确的社会责任发展规划并逐年对外公布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目前仅有浦东发展银行发布了同业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承诺每年对社会发布更新版本,以承担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这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在经营战略层面上大都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定位,重视力度不够。

2.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盲目,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例如:我国一些银行曾经违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合理控制信贷增长,如继续支持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导致一些产业发展过冷或过热;有些银行忽视信贷投放的“乘数效应”及其对整个社会安全可能带来的严重风险后果,盲目投放信贷资金,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3.一些金融机构缺乏公平竞争意识,特别是一些占有市场统治地位的商业银行,试图继续控制金融市场,继续赚取“垄断”利润,极力排斥市场竞争。有些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试图通过大量融资安排暗中操纵股市,控制市场信息透明度,榨取非正常利润;有些银行采取回扣、请客等非正常方式争揽其它银行客户,破坏公平竞争原则。

4.一些金融机构缺乏健康和诚信经营原则。如在管理方面,一些银行高层管理出现严重的贪污腐化问题,或贷款给亲信开办企业,或行贿受贿发放贷款;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一些银行出现乱收费、收费不透明等问题。

5.支持慈善事业力度不够。例如,根据以《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而闻名的英国人胡润所首次在中国大陆推出的“2005年中国慈善企业排行榜”的排名,可以看出,在前十名慈善企业名次中,只有一家为商业银行。而就这一家银行还是汇丰银行这样一个外资银行。如果按照企业资产规模排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总资产最多的企业排名前5位的清一色的都是银行,首位是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总额为52791亿元,资产总额排在第2名至第5名的企业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这些数据说明,商业银行仅就支持慈善事业一个方面的表现,与其自身实力就极不相称,与其它中外企业相比更是远远落在后面。

四、提升我国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国外金融机构行之有效的经验,努力强化我国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强化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金融机构、政府、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内外合力,才能逐步实现预期目标。

1.完善金融机构的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为其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1)法律制度是确保金融机构承担法定社会责任的根本保障。例如,外国公司立法中大都对公司社会责任给予明确的定义。建议我国也应该修改我国公司立法的宗旨,把社会责任明确写入法律责任内容,强调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法律保护,明确公司的经营目的是赢利和社会责任并重。同时,在《商业银行法》条款中,明确规定公司的定义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兼顾社会利益的企业法人”,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兼顾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势人群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等。

(2)政府应在构建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为社会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建立社会稽查制度,监督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利用舆论宣传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社会多做贡献;运用经济手段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义务;建立社会责任指数或可持续发展指数,发挥市场机制调解作用,调动公开上市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等。

(3)发挥行业与非政府组织作用。这里的行业组织主要是指对金融机构等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可以产生制约和影响或提供服务的一些组织,如国内行业工会组织、国际多边社会责任协会、国际劳工组织、人权组织、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宗教团体以及其它民间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等.要使行业组织真正发挥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作用,就必须真正发挥行业工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机构的督导作用;积极鼓励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总之,法规、政府和行业组织可以为金融机构构建社会责任观提供一个外部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就是从法规机制上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外部的公司治理机构。

2.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为其构建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文化价值观。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例子,结合我国实际,规范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真正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原则,即控股股东不能直接担任管理者,而应由董事会以市场化方式聘任高级管理者。清晰界定金融机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管理层和党委会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规范和清晰界定董事长 (党委书记)、行长的职责和授权范围,以建立责权明晰、相互制约、协调畅通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培育全行认可的社会责任文化价值观。

(1)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的质量,让董事会对更广泛的利益主题负责,授权董事在作出经营决策时适当考虑非股东利害关系人利益,而不是仅仅只对股东们负责。在董事会组成方面,应减少内部董事,适当增加具有较高专业、管理水平的外部独立董事,形成占有多数的独立董事团队,以有效监督商业银行的运行。另外,在董事会内部划分几个外部董事参与的职能委员会,监控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投资行为,确保决策顾及更加广泛的相关利益者的根本利益。

(2)明确社会责任目标。除完善董事会结构外,金融机构还须在董事会公司治理战略目标中将社会责任目标具体化,例如,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公司治理目标应该包括如下具体内容: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平衡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并建立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各方利益的冲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表现的均衡发展,努力成为一个最佳企业公民等。在董事会公司治理目标中,明确规定这些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一方面可以为银行经营管理指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评价经营管理业绩提供评价标准。

(3)建立商业银行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该机制必须规定商业银行不仅仅是单纯提高经营者的物质利益,更应该将银行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与银行的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机制上实现对银行经营者行为的规范,从而降低委托一代理成本,并促使其自觉关注经济利益以外的社会责任。

(4)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确立监事会检察金融机构业务运转的约束作用,确保监事会监督权的独立性,是确保监督效率、防止权力滥用的根本保证。金融机构必须努力实现监事会成员的职业化和资格合理化,不允许在监事会与董事会共同兼职,以使监事会与董事会和经营者团体在利益上实现完全的相互分离。具体来讲,可以规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地位可以在董事会之上),并将监事会的组成规定为由股东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及职工代表共同组成的组织,即成立一个相当于公司利害关系人的代表大会,这样有利于保护职工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5)健全严格的问责机制。金融机构必须健全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经营者选拔机构、董事会、管理层、监管机构等各相关利益者都制定明确的与之相匹配的具体责任。根据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现违背社会责任等问题,立即进行严厉查处。

(6)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重大决策信息,每年公布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确保财务和重大决策的透明度,以使银行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处于严密的公众监督之中,从而有效保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7)培育社会责任文化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建立金融结构企业社会责任观起着强化和加固的作用。当代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中应该融入公益责任,倡导“企业回馈社会”的经营理念。培育社会责任文化价值观,一是需制定出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行为标准,让所有员工对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或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是加强培训和教育,灌输企业文化精神或道德行为准则;三是发挥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感染员工,从而在整个组织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如设立“见义勇为奖”或“爱心奉献奖)”,以调动管理层和员工为社会多做贡献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张 婧 陈 曦

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形成论文 篇2: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研究

摘要:本文考察了1994~2009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存在服务和营销差异,主要是信誉化差异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各主体产品的客观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存在产品同质化、交易币种偏置等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因此,应采取措施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

关键词:银行间外汇市场;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

银行间外汇市场是连接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纽带,是调节外汇供求关系以及形成市场汇率的重要场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有效搭配和汇率风险管理的微观基础。无论是从微观角度还是从宏观角度分析,银行间外汇市场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外汇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其迅猛发展的背后还存在诸多不足,其深度和广度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外汇市场结构的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外汇市场的有效性。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产品差异化是反映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差异化的不足会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特征的研究,探讨其差异化不足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扩大产品差异化程度、完善外汇市场结构的对策。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特点

产品差异化指企业使买方将其提供的产品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产品差异化包含客观产品差异和主观产品差异二个层面。客观的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产品性能差异、设计差异以及销售的地理位置差异;主观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买方的知识差异、卖方的推销行为造成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市场垄断性越高,表现在产品差异化较高的市场上,先进入企业可通过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而后进入企业可以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原有的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可见,产品差异化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产品主观差异来自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实现差异化目的;客观差异源于两方面:一是通过研究与开发实现金融产品创新,二是以银行分支网点的不同地理位置实现差异。商业银行产品既存在主观差异也存在客观差异,但主观差异在银行业发展早期占据主要地位,随着银行业进一步的市场化,客观差异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影响了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差异化造成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利润的分化,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进入的壁垒越大,形成垄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分析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主观差异分析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产品差异化是市场主体抢占市场份额、争夺利润的手段。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技术进步、改进人力资源、增强信誉等方式形成了产品差异化。在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之初,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是买方垄断和卖方极高寡占,所以银行产品的营销意识和营销行为很薄弱。随着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在逐步增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营销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一些市场经营主体开始重视市场细分,推出自己的优势服务项目。但南于市场营销推广在我国时间还太短,市场主体还缺乏真正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市场主体缺乏品牌营销差异化。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主要表现为信誉差异化。参与市场主体信誉(尤其是在清偿能力方面的声誉)是我国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清偿能力绝对优于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信誉差异化。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客观差异分析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包括人民币和外币交易及外币之间的交易,交易形式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一般从理论上说,一国外汇市场的币种结构应与该国与和我国贸易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的币种相匹配。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和俄罗斯是当前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有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而即期交易是最早的交易类型,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也在逐渐丰富和完善。

1.汇率即期产品的创新。包括:第一,推出欧元对人民币交易。1994年4月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当时市场只有美元对人民币交易,1995年推出日元对人民币和港币对人民币的即期交易,在2002年4月1日又成功推出人民币对欧元即期交易。第二,推出外币之间的交易。2005年5月18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外币对交易,便于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货币之间的交易。交易的货币对为欧元对美元、澳大利亚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拿大元、美元对日元和欧元对日元。第三,增加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2006年8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包括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

2.汇率衍生品的创新。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为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的外汇衍生品。

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5年8月15日推出外汇远期交易。自上线运行以来,人民币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远期外汇各币种共成交277笔,全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共有98个交易日,各币种、各期限合计成交量为26.90亿美元,日均成交2745万美元;2006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笔数为1476笔,总成交金额140.6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5786万美元,较2005年下半年日均成交量增长108.64%;2007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2 945笔,总成交金额223.8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0.92亿美元,较2006年日均成交量增长58.6%;2008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量有所下降,升值预期逐渐减弱,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173.7亿美元,同比下降22.4%;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累计成交782笔,成交金额折合31.9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日均成交0.27亿美元,交易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增长迅速。银行间外汇

市场于2006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掉期交易推出后大受欢迎,交易增长迅速。2006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累计成交2732笔,交易金额508.5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2.99亿美元,2006年12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日均交易量达5.67亿美元;2009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1.1万笔,成交金额达2887.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33%和29%,日均成交24.5亿美元,交易量实现历史最高。

引入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根据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情况,我国于2007年8月17日发布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的通知,于2007年12月10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系统上线,截至2007年末,成交8000万美元。货币掉期交易的推出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形成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及货币掉期等从基础业务到衍生品、从短期到长期衍生品的产品系列,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服务。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特征及成因

与发达国家产品多样化相比,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存在服务和营销差异,尤其是信誉化差异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各主体产品的客观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由于较高寡占性的市场结构,使市场主体缺乏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导致整体外汇市场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慢、品种较少,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交易币种偏置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以来,很长时间只有人民币兑美元、港元、日元及欧元的即期交易,直到2005年5月18日才推出了8种外币货币之间的交易,2006年又推出了人民币兑英镑交易。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在过去10年里,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95年开始美元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差异化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因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特点是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而国有银行产权不清,银行从根本上没有承担相应金融风险的动力,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受制于国有银行较为陈旧的管理理念,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不足,影响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的力度。

(二)即期交易比重大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即期交易是市场上唯一的交易形式,2005年8月才推出远期外汇交易,2006年4月开办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且交易规模很小。2008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接近30000亿美元,其中,远期市场交易量为173.7亿美元,掉期交易为4403.0亿美元,远落后于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很显然,即期交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交易类型偏置严重。而据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数据可知,即期交易占市场交易量的32.62%,远期交易为11.75%,掉期交易为55.63%。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准入、汇率水平、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导致因创新而可能产生的银行产品差异不明显。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服务营销环节薄弱

产品服务的差异基本上属于主观差异,营销是形成主观差异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主体营销理念的薄弱,缺乏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意识,所以还不能利用产品差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市场竞争不充分,抑制市场主体的创新。由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方较高垄断和卖方较高寡占,加之还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的竞争不充分,尤其表现在争取市场份额、开拓金融产品工具上。这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明显少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事实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二,严格的金融管制压抑了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由于我国存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银监会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严格而复杂的审批,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就必然会受到严重抑制,这就会导致市场主体在业务种类上的趋同而在宏观上聚集系统性风险,最终造成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

四、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路径

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缺乏的原因分析中可推导出若要客户得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最主要的办法是增加市场竞争,减少对市场的人为干预,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发挥市场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确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占主导的银行机构在市场定位上一直存在趋同化现象,所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同质、同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因此,各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二)加强金融创新以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市场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业务特点,不断推出创新性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产品。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和货币互换等传统交易产品,同时也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相结合的混合互换、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我国的外汇交易产品主要是即期交易,2005年才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其交易规模还很小。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频率将会增加,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会增大,因此,为适应管理汇率风险的要求,应尽快进行外汇市场产品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作为外汇衍生工具的开发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为客户外汇风险管理服务的个性化的外汇衍生产品。为此,首先,应进一步扩大交易的货币种类,由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港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交易扩展到可自由兑换所有货币,并进一步扩展外币之间的交易,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其次,应进一步丰富产品形式。如在远期交易基础上,适时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最后,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改革,并鼓励中资银行参与非交割远期(NDF)交易,增强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市场化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的形成。

(三)提高营销水平以增加差异化服务的优势

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其市场营销雷同化严重。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加强,参与市场主体应逐步建立市场营销差异化意识,以客户为中心,了解顾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以建立与顾客的长期稳定关系作为市场营销的首要目标,实施市场细分战略,推动业务经营的发展。

(四)加强产品品牌建设

产品差异化可通过品牌产品表现出来。长期以来,由于市场主体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品牌形象模糊,品牌营销意识薄弱,形成了现实中消费者选择银行及其产品的不确定性。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树立品牌意识,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晓轩)

作者:栗书茵 牛冬梅

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形成论文 篇3:

试论权力因素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摘要】我国现阶段财富差距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市场的力量解释不了这一现象。由政府掌握或控制大量的经济资源及其配置,虽然在特定的阶段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但是对财富的分配产生了一些恶劣的影响,加剧了财富不公。现阶段权力不仅客观上主导了财富分配秩序和方向,而且在有些地方自身也参与财富的分割,造成财富分配的扭曲;不同社会群体政治权利诉说和保障机制的差异客观上影响了他们以及整个社会对相关要素价格水平的预期的形成,从而也影响了财富分配。

【关键词】 财富分配 财富差距 权力 价格水平 预期

一、我国现阶段财富差距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性

近年来,我国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由此产生了其他新的社会矛盾威胁着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面对这种危机,人们开始思考我国的财富分配机制。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这种财富分配格局和贫富分化现象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是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必然表现。

不可否认,市场竞争导致社会成员出现财富差距。但我国的财富分配差距的形成原因远没有这么简单。仅仅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适用于理想市场经济模型中的逻辑无法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这种得不到人们普遍认可财富差距。分析概括我国的财富差距,主要表现为这些状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之间的分化和差距(见表1、表2、表3)。

这些分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群体性,以职业、身份、地区、职位等为标示。纯粹市场的优胜劣汰是以个体为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区分的,优胜者和遭淘汰者往往同属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群体整体优胜,另一个群体被淘汰。同种职业,强者胜出,变得富裕,劣者遭淘汰,相对穷困。市场机制下贫富的区分不应该有如此明显的群体标示。这就反过来说明,我国社会成员目前的贫富分化和财富差距不是由个体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素质决定的,不是因为市场的筛选,更多的是由个体所属的群体的特征所决定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非市场的力量。

二、产生财富差距作用的非市场力量

1、宏观层面

各级政府控制着资金、土地、重要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开发权等大量资源。从而政府公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资源的配置,进而主导着财富在部分层面的分配。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获取资源也就获取了发展和赚取财富的机会,也就容易富有。政府权力掌握资源和主导资源配置,实质上掌握和配置的是发展和致富的机会。

政府主导大量资源的配置,本质上是计划体制的思路,但对政府而言,信息是不可能充分的,于是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效率的损失以及人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政府本身存在道德风险,尤其在我国目前缺乏公权力制约机制、缺乏民主问责机制的现状下,政府道德风险难以避免,资源配置不公平难以避免,并最终加大财富分配差距。以投融资制度为例,政府通过对银行金融系统的控制,人为地控制了资金的配置,客观上造成了地区贫富差距,加大了城乡财富不均衡。

一方面,政府直接通过向国有银行发行公债,将社会储蓄转移到自己手中,结果这些资金受政府官员的个人主观偏好左右,流向官员喜好的地区和项目,其中大部分用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政绩工程上面;另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向抽水机一样,将农村、小城镇的资金抽走,再输入大城市。使得本来就缺乏资金的农村雪上加霜,因为缺少这样一种重要的资源而发展乏力,农村人口的依靠本土的力量致富乃至谋生的可能性大为减小。

政府的经济职责是什么?首先,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保证社会成员有公平的利用各种资源的机会。其次,因为市场有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市场虽然有一个公平的要求,但不会导致大家都相等的结果,为了防止社会成员的差距过大,现代政府就有了这样的职责:通过事后的补偿机制来缩减和缓解这种差距。概括说来,政府的作用是:事前创造环境和平等机会,事后尽量补偿弱者,缓解社会差距。任何旨在通过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以缓解财富差距的思想都把政府想象得过于理想,现实的政府无论是能力还是道德都是有缺陷的。

2、微观层面

我国一定程度上有一些权力参与财富分割的现象,权力并不是一种必须的生产要素,并不具有参与财富分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权力一旦参与财富分割,必然形成对其他要素合理回报的压迫和剥夺,扰乱其他生产要素间内在的平衡关系。

权力参与财富分割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显性的,制度化的途径,比如国有企事业单位按行政职位等级确定工资、福利等报酬,而且这些等级间差别越来越大,行政级别高往往意味着掌握的权力大。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权力大责任就大,作为一种强化责任的激励机制,工资福利等报酬高一点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这种制度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责任与权力相匹配,以及严厉的问责机制。与其说报酬是针对官职而定的,不如说是针对责任而定的,责任大则回报高,责任小则回报低,职位高往往责任大,所以报酬高。我国目前的现实恰恰是对权力的使用普遍缺乏一种民主问责机制,即权力掌握者有权力而没有实质或足够的责任负担。在责任缺失或不足的状况下,高报酬就成了对权力的馈赠,而不是对责任的合理回报,其实质是权力对财富的摄取,势必扭曲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等级社会和特权社会视人是有高贵低贱等级区分的,因而根据等级、权力等身份象征确定财富分配被认为是自然的、合理的。但这一分配逻辑在现代社会早已失去了其社会观念基础。

二是通过隐蔽的,非法的途径,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公权力的掌控者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有些甚至可以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司法系统对腐败行为的惩罚极为轻微,对这些行为起不到有效的威慑作用,客观上助长了公权力腐败的动机。少部分掌握权力的企事业官员通过权力寻租的方式,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他人利益换取个人的高额回报。这种凭借权力,在整体上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社会财富的相当部分通过这种权力私用的方式被少数的权势阶层所瓜分,形成了一个富有的贪官阶层。

微观层面的另一影响财富分配的现象是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在与资本、土地、劳动、技术、信息等要素之间的分配比较中,劳动力分配所得过少。

不管是以前说的按劳分配,还是现在鼓励和提倡按要素分配,现实的财富分配中劳动力都是作为一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而不是决定收入的唯一依据。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裕,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低下,以及社会缺乏下层劳动者表达和主张自己利益的有效渠道,政治以及基本生活的双重压力逼迫劳动力要素的所有和供给者接受一个极低的市场价格。劳动力、尤其是非高技术体力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所得份额都被极度压缩。

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劳动力价格是根据供求关系形成的。一般的观点认为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低廉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充裕,供给远大于需求。实际上,除了劳动力自然数量的因素之外,社会成员权利诉求和保障机制、社会氛围和人们的贫富状况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社会缺乏普通劳动力供给者主张和捍卫自己利益的有效机制和渠道,劳动者长期处于较低的社会层次和没有获得实质的经济利益,没有人们普遍凭借辛勤劳动赚取富裕生活的历史和范例。整个社会以及普通劳动者就会产生一种宿命的观念:劳动力就只值这个价格。即政治权利诉说和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的社会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劳动力价格水平的心理预期。另外,劳动力要素所有者的生活境况也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迫于基本生活的压力,即使劳动力需求价格再低,劳动者除了接受之外还是别无选择。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机制和氛围,以及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压力影响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而这种有效供给并不是只由社会的自然禀赋和生产力水平确定。这个社会的政治结构、权利博弈和对话机制对其也有深刻影响。

三、缓解我国目前财富差距的根本出路

综上所述,权力和权利因素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很容易形成对财富分配的影响。有的影响是直接的,有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但都是深刻的。因此,从政治层面,而不是仅仅从经济层面采取措施才是调整和缓解这一趋势的有效对策。

权力以及权利问题产生了机会的差距,机会的差距导致而且加剧了财富的差距,财富的差距反过来可能引起更大的机会差距,我们的政府对财富的差距产生了警惕,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是这都是些事后措施,对缓解由于市场力量造成的财富差距有效一定效果。对于根本解决我国现阶段的财富不公没有太大的作用。也解决不了因此而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断裂。

有效的策略应该包含以下方面:首先要反对超经济的强势政治力量规定或主导经济运行。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有必要进行调控,要尽可能地减少权力之手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一要规范权力,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严厉违背责任的事后惩罚。二要减少权力,即减少由政府掌控和调配的经济资源。市场的完善和开放是实现财富分配之关键。其次,改善社会公众对话,主张自己权益的机制,完善底层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公平分配。因为,要素提供者以及这个社会对相关要素比如劳动力价格水平的预期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财富分配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对要素的使用效率也会变化。

【参考文献】

[1]白暴力: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偏大分析——宏观效应、核心机制与解决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6(1).

[2]周其仁:收入分配的一个倾向和另一个倾向[J],党政干部文摘,2006(12).

[3]王琴、谭春兰: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究[J],当代经理人,2006(21).

作者:卓纳新 樊安红

上一篇: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防范论文下一篇:融资租赁业务信用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