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UbD理论认为,为达到“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最好的设计应该“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预期目标)开始逆向思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论文 篇1:

声光合一考点凸现 层次分明胜券在握

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的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概念性比较强,结合生活实际的题目比较常见,注重了知识的应用、从探究过程中领悟知识的考查,光的反射与折射等综合性强的知识的比例也在增大。

部分地区中考试卷知识点分布情况统计

(一)解读基础——声、光概念

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声音的三个特征、控制噪声的方法、声音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光速、光的反射、光的三原色、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例1“……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声B.锣鼓声响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解析:“威风锣鼓”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声音不断向外发散,所以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离声源越远,分散得越多,所以才会出现“隐隐传来”的现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答案为D。

中考题型总结与预测: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哈尔滨市第10题(填空),孝感市第1题(填空),扬州市第11题(填空)、株洲市第14题(选择),广安市第17题(填空)等。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注重对基础知识(包括概念、规律、原理、特点等)的考查也将是2009年中考的重点,一般以选题、填空题为主,分值大约为4~6分。

(二)抓住关键——光的三种现象

正确辨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是学好光学的关键。应区分并明确各种光现象的原理及规律,可以把看似相同的问题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理解现象的实质。比如,以“影”为例,将“皮影,手影,立竿见影等”作为一类;将“水中倒影等”作为一类;将“电影,摄影,投影等”作为一类,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光的三种现象。

例2下列4种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人的影子

B.蜡烛通过小孔成像

C.荷花在水中的倒影

D.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解析:影子的实质是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铅笔弯折的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出现的。答案为C。

中考题型总结与预测: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贵阳市第2题(选择),成都市第6题(选择),南京事第5题(选择)等。在2009年中考中,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其分值大约为2~3分。

(三)把握重点——三个探究实验

探究与声有关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这三大实验是本部分内容的重点。

1.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方法:放大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和类比法等。

2. 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决定因素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分析归纳法等。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明确实验器材、实验环境、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方法(如等效替代法),多次实验获得普遍性规律。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注意调高、注意两个特殊点(焦点与2倍焦距点),以及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

例3图1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2)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

(3)如果在图a中蜡烛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的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

解析:在实验操作中,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否则在后面的试验中,蜡烛不能与像完全重合;在选择器材时,要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并且一支点燃,另一支不应点燃,这样才能研究像的大小关系并且使看到的像更清晰;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从玻璃板的一侧看上去,蜡烛A的像与蜡烛B重合,根据等效替代法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答案:(1)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2)形状相同(大小相等);(3)没有;(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中考题型总结与预测: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上海市第20题(实验题),北京市第30题(实验题),鸡西市第22题(实验题),南通市第25题(实验题),柳州市第28题(实验题)等。由于此类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因此仍将是2009年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一般以实验题为主,分值大约为4~10分。

(四)突破难点——光学作图

光学作图大体分为光的直线传播作图、平面镜作图、光的折射作图、透镜作图等。掌握相应的原理是作图的根本,同事应注意:

1.画光线时,一定要带有箭头。

2.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法线应是经过入射点并且与镜面垂直的虚线。

3.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时,要注意等大、等距、物像连线垂直镜面,即物像对称。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时,应特别注意角的大小,根据“空气中的角大”的原则来判断。

5.透镜作图涉及到成像问题,应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或利用“虚拟法” 确定折射光线、入射光线、透镜、像以及焦点的位置等,必须掌握特殊光线的做法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例4如图2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析:在作图时要注意各种规律、原理、性质的运用,可根据几何知识、建模等方法来分析;要注意光线的虚实、箭头的存在、角度的大小等细节。对于本题,首先过入射点O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出反射光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空气中的角大”的特点作出折射光线。值得注意的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答案:如图3。

中考题型总结与预测: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辽宁市第20题(作图题),柳州市第32题(作图题),恩施市第25题(作图题),上海市第11题(作图)等。作图题可以考查基本作图能力及分析、建模能力,并且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因此仍将成为2009年中考的热点和重点,分值大约为4~6分。

(五)防范易错点——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光的反射类别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影响因素不同。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要正确区分生活、生产中这两类反射。

例52008年CCTV青年歌手太奖赛中有一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的判断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C.响度 D.三者均可

解析:在声音的三个特征中,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依据音色的不同可以辨别出乐器的不通。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与预测: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厦门市第3题(选择题),扬州市第11题(填空题),淮安市第16题(填空题),长春市第1题(填空题)等。这部分知识常常被选做基础题,在2009年中考中仍是重点,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分值大约为2~4分。

(六)追踪热点——透镜的应用

生活中的透镜包括照相机、放大镜和投影仪、显微镜等,应学会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去解释相应的现象,比如可解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

1.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调节的原则“物近像远像变大”。

2.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调节的原则是“物近像远像变大”。

3.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调节的原则是“物远像变大”。

4.显微镜是通过凸透镜两次放大后成像,而望远镜是通过凸透镜一次缩小一次放大后成像。

5.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凹透镜矫正。

6.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凸透镜矫正。

例6下图是有关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的示意图,其中表示近视眼矫正的是( )。

解析: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过强,所以应戴凹透镜起到使光线发散作用,延迟光的会聚,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A表示近视眼的成因;B表示近视眼的矫正;C表示远视眼的成因,D表示远视眼的矫正。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与预测:在2008年的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成都市第1题(选择),杭州市第12题(选择),宜昌市第31题(实验题)、福州市第19题(填空题),义乌市第31题(填空题),济宁市第2题(填空题),潍坊市第16题(填空题),淮安市第30题(实验题)等。近年中考物理试卷中高频率出现的“透镜的应用”问题不仅考查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而且考查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仍将是2009年各地中考命题的一个方向,且出现的几率有上升趋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崔胜春

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论文 篇2:

基于UbD理论开展初中物理教学

摘要:UbD理论认为,为达到“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最好的设计应该“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预期目标)开始逆向思考。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为例,阐释基于UbD理论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步骤: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习目标的确定,可立足课标及“教”与“学”的分析;匹配合适的评估证据,即发掘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的显化证据;设计学习活动,即制订指向目标、基于证据的学习活动计划,可规划利于实践的问题链与实验项目。

关键词:UbD理论;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本文系江苏省第十三期教研课题“基于课堂四要素的学校教学变革”(编号:2019JK13L062)、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单元设计视域下的项目开发与实践研究”(批准号:D/D/2018/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意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在继承与创新“目标导向”模式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教学设计框架。UbD理论认为,为达到“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最好的设计应该“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预期目标)开始逆向思考,即“逆向教学设计”。其基本步骤为: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习目标的确定;匹配合适的评估证据,即发掘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的显化证据(包括收集的数据、探究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等);设计学习活动,即制订指向目标、基于证据的学习活动计划。下面,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基于UbD理论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目标设计:立足课标及“教”与“学”的分析

课时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概念、规律以及获取相关知识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同时明确获取概念和规律的相关过程以及评价指标。在设计课时目标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相关知识在整个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然后,通过单元分析,在普通概念的基础上,提炼核心概念以及大概念;最后,通过“教”与“学”的分析,确定概念、规律在建构过程中的进阶路径。这样,就能从上位的视角把握概念、规律的建构过程,使教学更有整体感,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体系化、结构化。

(一)课标分析

“光”主题的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科学内容”中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声和光”。《课标》中对这部分内容的相关要求与建议详见表1。

由《课标》的描述可知,“光”主题的内容是按照图1所示的层级结构展开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光”主题内容的大概念为“光学规律的实践应用”,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物理概念与实践应用的桥梁。

(二)“教”与“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光”主题中的基本内容,透镜是光的折射的主要应用之一。苏科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包括“光的折射”“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望远镜与显微镜”等。探究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就能解释投影仪、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就能分析眼球的成像規律,而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理解为人眼视力向宏观和微观的延伸。对此,教材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1)初识光的折射现象;(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3)初识凸透镜和凹透镜;(4)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7)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8)自制水滴显微镜。同样可以发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物理概念与实践应用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规律的内容尤其是规律的得出过程理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经历了《光现象》一章以及《光的折射》《透镜》两节的学习,对光线、像、反射规律、折射特点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透镜的区分方法。方法层面,经过对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常见物理研究方法;也经历了初步的数据分析,有基于数据(证据)得出规律的意识。实践层面,学生已经意识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会尝试用学科知识解释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确定学习目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的引入环节,需要用到《透镜》一课中成像情况的相关知识;成像规律得出后,可以通过特殊光线来建构物理模型,解释成像特点及其成因;可以利用成像规律解释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望远镜及显微镜等光学元件的成像原理。由此,《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的学习目标拟制如下:

1.利用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能清晰描述成像情况。

2.通过探究活动,能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自主得到成像特点与物距间的关系。

3.讨论使用LED光源以及蜡烛进行实验的优劣,养成分析评估、交流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粗略辨别不同焦距凸透镜的活动,形成对成像规律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设计:匹配指向目标的评估证据

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一般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行为为主要形式,具体包括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收集及分析的合理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度、评估与反思的深度等。

学习目标1中涉及两个行为动词:“观察”和“描述”。评估证据可以表述为:(1)观察不同的情境,能清晰描述成像特点(学生对像的描述清晰与否为主要的评价指标);(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 “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

学习目标2明确了需要设计相应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引导”是教师的行为,“自主”是学生的行为。评估证据可以表述为:(1)能根据现象,猜想成像特点与物距有关(更精准的描述为:物距较小时成正立的像,物距较大时成倒立的像)。(2)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能够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分析出实验注意点;能够初步设计出实验的几个主要环节,明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3)能正确摆放实验器材的位置,会调节“三心”,注意实验安全;能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探究,动脑思考,细心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会读取、计算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知道所记录的数据能够为规律的得出提供依据,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4)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能表述正确,还能经过讨论得出其他规律。

学习目标3强调了学生对探究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评估与反思。评估证据表述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目标4明确了具体应用规律的学习活动。评估证据表述为:能利用所学知识说出至少三种辨别不同焦距凸透镜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设计:规划利于实践的问题链与实验项目

要达成学习目标,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当依循评估证据。核心问题以及问题链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是评价学生是否形成物理观念的关键;实验项目的设计表现为学习活动发生的载体,是学生物理思维的具象化。因此,规划利于实践的问题链和实验项目,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

(一)操作与观察:有趣的成像游戏

学习活动:(1)利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2)将凸透镜正对窗户,在白纸上承接像;(3)利用投影玩具在白墙上成像。

问题1:观察到的像有何不同?凸透镜成像有哪几种情况?

[评价与反思: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获取预设的成像情况,学习兴趣得到增强;但是描述成像特点不够精准,如不能准确描述出实像或虚像。这表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像的成因及判定方式。对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1】 猜想与假设

问题2: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具体关系如何?

[评价与反思:在猜想环节,学生根据成像游戏很容易发现“成像与物距有关”,这表明活动设计是有效的。]

【环节2】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3:需要哪些器材?各器材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习活动:选择焦距f=10 cm的凸透镜,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评价与反思:在实验设计环节,学生更多是在教师引导下边讨论边设计。这是因为本实验是初中阶段学生经历的较为完整且操作要求较高的探究实验。]

【环节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习活动:固定凸透镜的位置,调整物距,多次实验使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物距和像距——本实验分为蜡烛和LED光源两大类。

学生的典型数据如下页表2所示。

学习活动:根据表中数据,用彩色箭头代表物和像,在黑板上完成贴图游戏(最终板书如图2所示)。

问题4:何种情况下得到倒立、等大的像?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像距、焦距分别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到的典型数据如表3所示。

问题5: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看到烛焰的像吗?通过凸透镜观察,能看到烛焰的像吗?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能直接在光屏上看到像吗?

[评价与反思: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完成放大和缩小的实像各两组。教师在收集和展示证据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数据,以帮助学生养成基于证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贴图游戏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形成“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模型建构”的探究逻辑;放大和缩小的像用不同颜色区分,为发现等大实像的特殊位置提供形象的指引。贴有方格纸的光屏很好地解决了像和物大小比较的问题,为顺利找到两倍焦距的位置提供了证据支持。]

【环节4】 分析与论证

问题6:分析上述数据可知,不同的成像情況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预设:物距较大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问题7:物距较大可以哪一个距离作为标准?为什么?

预设: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由实验数据可知,一倍焦距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是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学习活动:通过填空的方式,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内容如下:

当物距________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________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________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________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评价与反思:学生在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过程中,较难将物距与一倍焦距(f)以及两倍焦距(2f)进行联系和比较,这就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在之前的实验中,学生已经获取了两个特殊点,因此将物距和两倍焦距做比较就变得水到渠成。]

【环节5】 交流与评估

学习活动:讨论探究过程及相关现象。

问题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这里,像距是否可以等于0?如果不可以,那么像距最小大约是多少?

预设:由实验现象可知,物距越大,像距越接近焦距。

学习活动:归纳得到测量焦距的方法——当物体距离凸透镜足够远(大于十倍焦距)时,像距约等于焦距。

问题9:探究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问题10:实验中,一半同学使用了LED光源,一半同学使用了蜡烛光源,二者在使用过程中有何优缺点?

预设:使用LED光源更好,因为LED光源稳定,且更易比较像和物的大小;使用蜡烛时,烛焰的大小难以测量,且蜡烛燃烧后,长度会变短,像的位置就不在光屏中央了,熄灭后还会产生烟雾,污染环境等。

[评价与反思:在评估环节,除了一些常规的知识内容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思考探究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回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对探究内容、探究方法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之所以设计蜡烛和LED灯两种光源,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如:LED灯可以认为是面光源,而烛焰可以认为是点光源,等等。这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身见解,发展评估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如蜡烛虽然有上述缺点,但有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等优点。]

(三)实践应用:辨别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学习活动: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尝试辨别给出的两个焦距不同(5 cm和10 cm)的凸透镜,阐述具体的方案。

预设:方法1,直接测量;方法2,利用两倍焦距处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规律;方法3,利用推理规律……

[评价与反思:在实践应用环节,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度,也可以通过作图的方式形成物理模型,促进学生理解成像的原理,如利用学生贴图的作品,结合成像光路来判定像所贴的位置是否精确。]

实践发现,基于UbD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可使教学流程变得更加顺畅。同时,由于学习活动都指向评估证据,因此,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更有目的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学生知识的形成具有更完整的结构和逻辑。这也使学生在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芸,柳丰,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 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12).

作者:彭夷

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论文 篇3:

陕西省五年(2011年—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摘 要: 本文对陕西省近5年的中考物理试卷进行了梳理,对试卷的整体结构及近5年各题型中考查的知识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陕西省 中考物理试题 知识点

1.试卷总体结构分析

表1 2011—2015年试卷结构

从表一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11年到2015年,陕西省中考物理试卷总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试题的题型、题号、题量及总分都没有改变。只是在填空题与实验探究题及计算题中的各个小题的分值分配稍有变动。

2.试卷各部分知识点分布情况比较

2.1选择题部分

表2 选择题部分知识点分值分布情况

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题中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难度较小。重点主要分布在热学、力学、电学三个部分。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声学中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控制及声音的利用等;光学中的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凹凸透镜及其应用等;热学中的物态变化、分子热运动、做功与热传递、比热容、热机、热值;力学中的质量的测量、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杠杆、压强、重力势能及其与动能的相互转化。电学中的电路分析、安全用电常识、家庭电路故障分析及电磁感应等。

2.2填空题部分

表3 填空题部分知识点分值分布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考查的是光学、力学、电学三部分的知识,各部分所占分值比例有所变动。2013—2015年没有对热学的内容进行考查。光学部分考查的内容有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反射、色光混合等;力学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密度的计算、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重力、杠杆的分类、滑轮组、大气压强、流体压强、浮力的大小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功等;电学主要涉及串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的规律、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安培定则、电磁继电器的原理、电动机的原理、发电机的原理及构造、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

2.3作图题部分

表4 作图题部分知识点分值分布情况

作图题主要考查的是光学、力学、电学三个部分的知识。光学部分主要考查反射与折射光线的作图、凹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图;力学主要考查力的示意图、杠杆中的力臂作图、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等;电学组要考查电路图的设计与连接、滑动变阻器的连接、通电螺线管的极性的判断等。

2.4实验与探究题部分

此部分考查的重点内容是力学与电学的知识,涉及的实验题型有实验初步认知题、实验基本操作题、实验故障分析排除题、实验方法探究题等四类实验题型。初步认知类实验题有声音的产生原理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现象的考查、分子热运动等;基本操作类实验题有温度计的读数、固体密度的测量、量筒的读数方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平均速度的测量等;故障分析排除类实验题主要是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探究题主要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为主。

表5 实验与探究题部分知识点分值分布情况

2.5计算题部分

计算题涉及力学与电学两部分的知识,力学部分主要是重力、浮力、密度、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电学方面主要是电流、电功率、热量的计算。

表6 计算题部分知识点分值分布情况

3.结论及关于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五年陕西的中考物理题稳中有变,知识点覆盖较广,考查重点集中在力学、电学两个部分。关于中考复习有以下几点建议:

3.1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从试卷的分析来看,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尤其是声学、光学、热学三个部分,在复习时应该牢记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

3.2在复习时加强将物理规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试题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平时应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3.3注重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试题突出了对实验原理、物理过程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的考查,特别重视实验研究的方法。因此,在复习时应加强对物理实验过程、方法及原理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兰志华.中考物理试题题型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2):59-60.

作者:邢明静

上一篇:电力自动化中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