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也是实现农村人口回流、促进地区性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论述了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和常见模式,分析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乡村旅游高效益产业化扶贫共建模式的创新。旨在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精准扶贫提供一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1:

浅论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现况及策略

摘要: 乡村旅游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又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做大、做好、做活乡村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需要提质升级,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的产业化道路,持久地发挥其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農民的作用。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关键点产业化发展

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所谓乡村旅游,是把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多;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二)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三)从经营管理来看,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四)从资源开发来看,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二、在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过程要把握好的关键点

(一)以旅游者为导向,始终把旅游者排在首位,以此牵引各方的积极力量。

(二)直接面向市场,规范乡村旅游企业的规则和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企业成员的素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摸索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模式,不可盲目照搬其他企业、地区与国家的发展经验。

(四)寻求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多为个体经营,在寻求规范化、规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做出变革,变革重点在于旅游者导向基础上的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乡村旅游应关注的内容

(一)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政府加强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二)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主体应围绕乡村旅游这个龙头开展各项产业活动,并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提高组织化程度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根本途径。乡村旅游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顾客满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然而,由于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其组织化意识不足,且乡村旅游企业年限均较短,因此,提高乡村旅游企业组织化程度将是一个长期的阶段,离不开政府的主导。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

作者:宗驰鸣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2:

贫困地区在乡村旅游扶贫下的共建模式探究

[摘 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也是实现农村人口回流、促进地区性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论述了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和常见模式,分析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乡村旅游高效益产业化扶贫共建模式的创新。旨在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精准扶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共建模式探究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七十年的演进,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使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多,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相对于城市建筑、人口、交通的高密集化和环境的污染化,乡村人口、景观、基础设施密度相对较低,森林、农田等自然景观所占比例较大,拥有相对静谧、清新、生态的自然环境。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闲钱和闲时间,却无处宣泄压力、放松身心。与生活压力同时存在的,还有较高的发病率。乡村生态宜居的环境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民族特色等,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利用乡村特色及生态来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又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休憩休闲场所,丰富我国的旅游产业结构,可谓一举两得。贫困地区生态性好,旅游开发价值相对较高。研究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对新时期实现精准扶贫和全面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

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密度低、自然资源生态性好、环境及气候条件相对宜人、社会文化及民族特點显著,是旅游开发的主战场。加之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乡村农村旅游资源差异化较大,为乡村旅游产业化、特色化规划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因此,我国乡村的旅游资源类型非常丰富,常见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族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等等。因各区域、各民族人民文化及生产生活的差异、地区性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差异性,各地农村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较大,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中,特色是旅游市场永远的主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建设共建模式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把握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是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化扶贫经济效益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2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展能够深入到每村每户,针对性地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且它和一般的输入式的扶贫方式不同,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低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来说,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借助其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来获得发展动力,农户们也最终实现增收的目标,因此其主要作用体现子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可以将家家户户闲置的土地由旅游项目开发业主充分利用起来取得租金收入,收入稳定且是长期的;二是农户可以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旅游项目获得的股权收入,并且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而不断提高收入;三是务工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餐饮、交通等大量岗位的出现,农户们可以通过务工获得稳定的收入;四是特的工艺品的收入,对于一些有特殊手艺的农户来说,其完全可以通过制作工艺品进行销售来获得收入;五是农家乐所得的收入,农户们不需要缴纳房租,经营成本较低,收入自然更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户们的收入渠道,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精准扶贫的目的,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夯实了基础。

3乡村旅游的常见模式

3.1村集体模式

村集体模式是我国乡村旅游最常见的村民共建模式之一。村集体模式由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及管理,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参与。这种模式投资启动资金由村集体出资,筹集形式包括村民资金入股、实物入股、劳资入股等。参与村民接受村集体的监督与管理,遵守村规民约。获得的利益由村集体所有,并由村集体按照事先的约定统一向农户分配,如常熟的蒋巷村。村集体开发模式投资规模小、市场竞争优势弱、缺乏专业性、长期开发的资金难以保障,适合短期的乡村旅游开发。长期开发需要政府或企业的支持,进行整体性规划的改造,大力推介宣传,并实施高水平、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以此激发游客们的二次旅游热情。

3.2公司制模式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入组织结构及公司经营模式,政府与集体不参与开发及经营管理。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农民以个体身份加入,以劳动形式获取收益。主要作用是增加乡村就业、吸引农村人口回乡,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如上海龙跃村。公司模式下开发、经营、管理更具科学性,发展规模相对较大,乡村旅游生命周期有所延长,但农民参与性低、获得的收益较少,且经济带动存在分层性。这种模式需要引入政府或农民合作社参与管理,多采纳农户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高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来确保农村的收入。[2]

3.3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

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指公司与村委会合作,由农户通过村委会间接参与,公司为农户提供服务培训,由公司与村委会共同管理。相对而言,投资保障更大,一体化规划性更强,但经营管理期间公司与村委会易发生矛盾,后期利益分红也容易产生矛盾,如上海崇明前卫生态村。这种模式需要提高农民的直接参与度,公司与村委会需采取农民的意见,并提高农村的收益比。在规划与经营管理中,要多整合村民的资源,了解村落特色及农户特长,以农户入股的方式多投资一些富有特色的、农户熟悉的产业带动经济,增加农户的收入。

4传统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早,最初的人们只是因为这一乡村中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去,因此在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缺乏产业联动性,而且以旅游资源而发展旅游无法充分的利用起乡村中的其他旅游资源,无法真正对特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二是没有长期规划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旅游景区及资源比较单一化,缺乏长效吸引机制,而且农户资源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各个乡村规划都是复合式的应付性规划,项目大同小异、覆盖全面、毫无特色,各个乡村千篇一律;三是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附加产业和附加商品缺乏创新性,很难发挥旅游商品的经济带动性,不少旅游商品千篇一律,缺乏消费者认可度,缺乏广阔的市场;四是部分乡村的复合型旅游产业开发缺乏多样化的旅游文化元素,缺乏对地区性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保护性,造成复合型旅游开业效果与理论效果不符;五十旅游服务管理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香醋旅游带动起来的交通、医疗、餐饮、住宿等多种行业也必然会发生融合,而融合过程中就会产生利益上的争议,在服务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就会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5乡村旅游扶贫下的共建模式创新

5.1村落小镇联合开发的特色文化模式

特色村落小镇联合开发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常见模式。特色村落开发强调的是特色,主要是文化特色、村落建筑特色、景观特色、服务特色、娱乐项目特色等。在开发特色村落小鎮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市场长期需要的生态性。鉴于贫困地区乡村人口少、分布分散的特征,可以将周边的特色村落集中联合开发,取各个村落的一部分特色作为一个村的旅游吸引点,打造区域性竞争力较强的特色村落小镇。各个村落的小镇要包含山区特有的药旅、文旅、养生旅、产业旅等形式。一个特色村落小镇要引入地区性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核心要素,围绕特色文化进行扩展,打造集文化参观、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现、运动拓展等一体化的复合型旅游小镇。如贵州茅台镇可以围绕酒文化为主线,联合周边村落整合资源,将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由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发展,由文化旅游资源及产业带动经济,打造资源多元化、功能服务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3]

5.2村集体+企业联动的产业项目模式

村集体+企业联动的产业项目模式是企业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支持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共建模式。该模式重在由产业项目及其产业链带动贫困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工业、轻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利用产业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村集体可以与当地的林业企业、种植企业、养殖企业等联合,通过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如内蒙古的养马企业可以与村集体联合举行地区性一年一度的赛马节、羊文化节、斗牛节等,增加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特色。

村集体+企业联动的产业项目模式建设时,要因地制宜的确定旅游合作的产业。旅游产业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等特色,还要使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特色。在蒙古草原地区,可以与当地的那达慕大会、赛马、斗羊等项目相结合;在客家山区地区,可以与当地的客家山歌、担丁酒、纸马舞等项目相结合。旅游商品也要与产业项目相一致,突显特色旅游商品,如羊腿、牛肉干、乳制品、高山茶等。在药材产区,可以设置采药线路旅行、药材培育参观等,一些围绕中药材开展的项目活动。[4]

6结论

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重在乡村全面发展和合理的开发建设,其是基于各贫困地区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分析地区性条件和经营的可行性,进行产业化建设的旅游开发模式。要实现高效益的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就要充分把握好贫困地区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资源选择的针对性和规划的统一性原则。相对于传统的农户自己经营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由农户模式、个体农庄向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的集体模式转型。在扶贫建设模式上,还要结合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产业模式创新,从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均引入了科学机制。在资源上,重视优化配置和长效利用,在资源及管理投入上采用一体化或系统化的模式,根据各地产业扶贫的实际情况,将农业、林业、牧业、文化、民族特色等相结合,各环节互相融合与渗透,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性特色,综合性的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陈明辉,陈睿,许英豪,等.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J].商业经济,2019(10):10-11.

[2]喻玲,黄河,洪灏源.宜宾市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与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4):168-169.

[3]鲍青青,郭传燕.广西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新模式探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6):113-116.

[4]刘化雨.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26-28.

作者:丘丽红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3:

荥阳市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竞争已向产业链竞争迈进,不再局限于产品间的竞争。只有优化整合产业链条,加速推动产业化发展才能做强现代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河阴石榴作为河南省荥阳市特色农产品同样需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本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首先简述了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的内涵与现实意义,接着分别从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两方面结合陈述了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现状,最后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深化产业链、推广科学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发展对策,目的是更好地推动荥阳市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河阴石榴;产业化;对策

文献标识码:A

D0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81220

河阴石榴最初栽培于河阴县(今河南省属荥阳市高村乡、广武镇一带),始种于距今2100多年的汉朝,唐朝至明清时期一直被用作皇室贡品,现今位于我国十大石榴产地之一——荥阳市。区别于其他石榴品种,河阴石榴不仅具有石榴本身的高营养食用价值和高效用药物价值,而且其色泽红艳、鲜甜可口、无核软渣食用起来更方便,深受人们喜爱。随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规划被提上议程。同样的,顺应这一政策背景进行荥阳市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和相关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1 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日标,以龙头企业为纽带连接分散经营的石榴种植户和国内外广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构建专业化生产以及区域化经营体系。在区域化商品基地确立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销售与研发各个部门的紧密相连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增收和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1.2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对荥阳市的意义

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石榴生产大国,河阴石榴作为7大栽培群体的组成部分,其年产量占河南石榴的2/3,是荥阳的农业支柱性产业,其发展将牵系千家万户的农户,是我国关切的“三农”问题范畴。

1.2.1加速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荥阳市提出依托河阴石榴产业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规划:结合当地水源充沛、土质松软及适宜地势高度的优越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河阴石榴基地化种植,以高村乡刘沟村为生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多个行政村发展河阴石榴产业;在打牢守稳石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优势、村落分布特点、村民及游客的需要、产业前景规划诸多方面继续挖掘河阴石榴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借助政府资金支持和大范围招商引资建立石榴观光生态园区、举办石榴博览会与石榴文化节(石榴花节、石榴丰收节)、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1.2.2积极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河阴石榴种植历史悠久,更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家家户户都喜爱种植河阴石榴,种植面积已遍布北部邙岭山脉,果实销往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受人们称赞,现今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石榴文化,每年吸引人们去观光采摘。

2005年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开始对该产业投入关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林业重点保护范围内的土地给予3450元/公顷的补贴,其余补助1500元/公顷。同时成立了项目专项小组,在技术指导方面给予了许多支持,并在种植户遇到困难时协调解决。如今,荥阳市河阴石榴的种植面积扩大至3 000多公顷,石榴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表1为荥阳河阴石榴生产情况,据表1可知,2014-2018年荥阳河阴石榴的年产量均处于22 500千克/公顷以上水平,售价约为20~30元/千克,因石榴品质与销售时节不同而导致价格有所差异;成本投入方面,由于每家每户大都选择白耕白产,所以人工费用不固定,投入在75000~105000元/公顷,相关具体项目如打药、浇地、除草等的花费在表2中有具体体现。河阴石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衍生出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们就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2 荥阳市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现状

2.1 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2.1.1 获多种认证提升品牌认可度

自1984年河阴石榴被评为“中州名果”以来,知名度和认同度一并迅速上升:2002-2003年,以河阴石榴为主角策划的两部系列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等栏目进行了播出,使河阴石榴声名祖国大江南北。随后在200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2008年经农业部质量安全评定后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3年河阴石榴基地又获得“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2.1.2 创“互联网+石榴”破解销售难题

2016年10月22日,以“互联网+石榴”为主题的河阴石榴青年创业联盟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主要针对河阴石榴的网络销售和产业化规模建设进行讨论。2004年荥阳市河阴石榴的种植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多年来种植面积扩大至近2.6万公顷,本地需求力度大大降低,新型“互联网+石榴”的营销模式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河阴石榴产品与文化,拓宽销售渠道、填补了该产业在电商营销方面的空缺,破解了销售难题。截至2018年,该产品销售市场总额的1/3都是通过互联网推进的,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纷纷投入河阴石榴互联网销售行业。

2.1.3 推“价格保险”保障小农户利益

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两方面的影響很大,干旱天气或者雨雪灾害都会造成农业大量减产,如遇市场波动,遭遇同类替代品的冲击,价格也将大幅下跌。河阴石榴亦是如此,据走访调查得知,由于2018年受台风影响冷空气提前进入且强度猛烈,气温骤降和大风雨水天气导致大批即将成熟的头花石榴果落地,减产将近50%,同时又在市场销售方面受到其他品种石榴的冲击,出现2018年石榴产量减少和价格偏低的被动局面。

为提高石榴种植户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荥阳市政府出台了石榴价格保护政策:石榴离地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理赔系统将自动触发理赔、白助报案,以月结形式发放至农户手中,避免了长期亏损导致的资金链中断而无法持续经营。10月26日,河南省900多户农民参与保险并总共获得了120多万元的理赔金,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3]。

2.2 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链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不深

(1)后续产业链加工技术断层。现阶段,河阴石榴产业收入主要源于石榴果及其浅层次加工品的销售,但效果不太理想。一方面是新鲜石榴果若未及时出售或储存不当造成易裂口变质而滞销或是贱卖,另一方面是相关浅层次加工品附加值低,特指小农户自身或小农户联系工厂加工酿制的石榴酒,每瓶售价约为30元,利润低且市场需求量小。河阴石榴产业发展依然处在初始产品农业阶段,没有通过深加工挖掘河阴石榴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研发附加值较高的系列产品,例如石榴茶、石榴籽油等[4-8]。

(2)产业化发展没有完全贴合一、二、三产业融合观点进行优化升级:未结合紧邻风景秀丽的黄河游览区和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优越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发展“3+1”产业融合,推广以小群体规模化的石榴观光园为基础的集休闲采摘与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模式从而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

2.2.2 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限

(1)缺乏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例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均没有被采用,生产过程中依然坚持“轻防重治”的传统方式阻碍了结实率的提高。

(2)贮存锁鲜技术落后。当地普遍将河阴石榴在常温环境下放置窑洞或埋沙储存,冷藏室个数少且面积有限,整体储存条件落后,石榴容易腐烂变质[9]。

(3)果品质量参差不齐。现今,河阴石榴处于较低程度的标准化生产:栽培管理体系不完善,存在树形不规范、树体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标准化生产普及度低,果农未严格遵循河南省地方标准育苗建园,部分村民农药喷洒剂量偏多,施肥次数不当等都会影响果品质量。

2.2.3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设备不全

荥阳市河阴石榴产业集聚区分布在黄河南岸的邙岭山区,此地区属于浅山丘陵地区,大小不一的沟壑穿过,一块块耕地将其分割,地形较平原地区更为复杂,而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设施的不健全进一步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近些年在省、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殷切关注和扶持之下,荥阳市的石榴种植产业日渐成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如果追求经济增速和村民增收迈向更高水平,那么迫切需要解决在河阴石榴产出过程中影响其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相对落后的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和道路交通建设与布局。在走访调查中,农户大都提出存在道路狭窄而通行不便、灌溉用并不够而水源供给不足、变压器负荷过小等方面的问题[10]。

3 推动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深化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3.1.1 完善石榴深加工,拓宽产业链条

河阴石榴产业链构成较为单一,主要包含石榴鲜果销售、石榴酒加工以及石榴皮制药。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因此顺应时代特征完善石榴深加工拓宽产业链条是提升该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及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充分利用河阴石榴口感甘甜、药用价值高的产品优势完善深加工,开发研制出石榴果汁或含有石榴成分的保健品等新型衍生晶,提高河阴石榴的产品附加值,同时扩大其生产规模。其次在加工制造环节,要主动加强与汇源、农夫山泉等果汁饮品制造企业的联系,争取促成石榴果汁产品的开发合作;对致力于石榴养生酒开发生产的河南省郑氏酒业公司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对有意愿合作的制药企业保持积极联系与沟通。最后,政府要加强管理监督,增强果农及石榴种植基地与该项目龙头企业、石榴初制厂、石榴精制厂、进出口经营公司之间的联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联合体,促进农民增收与规模效应的形成。石榴产业主体之间的基本交易关系见图1。

3.1.2 加固功能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

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态势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行业。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荥阳市北部邙岭山区凭借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日照、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石榴产业,天然的环境蕴含着民俗文化、黄河文化以及窑洞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结合地理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促进“1+3”产业融合,结合消费者实际需求开拓出以大型休闲度假园、民俗体验园和历史文化园等产业项目为框架,以河阴石榴观光、采摘、品尝为优势内容填充的精品旅游经营模式,将会更大程度发挥河阴石榴产业集群化优势[11]。

借助河阴石榴种植产业与历史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将会形成产业融合形式下的新兴农业产业链,既提升了产品知名度、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处风景秀丽休闲观光胜地。

3.2 推广新技术,发展科学合理种植

3.2.1 加大科研攻关力,实现“科技兴榴”

加强新技术投入生产第一线的示范性引进力度,使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果农的日常生产与管理。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着重提高河阴石榴应对冬季冻害的能力,系统研究抗寒软籽石榴的品种选育;不断普及科学化施肥技术、合理化栽培技术,扩大标准化种植面积;推广冷藏集装箱和冷藏货架等冷链系统贮藏技术,延长成品果的保鲜期,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与浪费。

3.2.2 推广农业实践技术,培育新型農民

据统计,作为荥阳市河阴石榴生产基地的刘沟村在2014年拥有留村剩余劳动力人口870人,其余的110人选择外出务工。留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9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8.3%;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共4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1%;初中以下23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7%,整体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广大果农是实现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与涉农本专科院校取得联系合作,建立田间学校,开展河阴石榴种植技术与计算机能力的培训课程,提高果农运用高新技术生产的水平与互联网销售能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这句话推及农业生产方面,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利器”。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河阴石榴产业化扶持力度,有选择有目的性地修补完善河阴石榴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方面,增建深机井、配备变压器、全面覆盖林田滴水灌溉;生产加工方面,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和粘虫板、建设多座大型果品存储冷库、扩大深加工企业数量与规模;交通运输方面,开拓、延展道路,优化道路安排设置,为石榴销售提供良好的运输环境;配套设施方面,努力改善并丰富休闲采摘配套设施,推进产业功能拓展与升级。借助以上多类别基础设施的完善措施将会更好、更快地推动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

4 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比如创新性地应用农业保险推出价格保险政策、时效性地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河阴石榴网络营销。但依然存在产业链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不到位、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欠缺、基础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未来需要努力完善相关问题并开辟新的发展视角与思路,实现石榴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企业现代化、销售品牌化的河阴石榴产业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HONG XIE SHOU. A study on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of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Development,2003(11):33-34

[2] WANG ZHENG,G LIN. A new business model to Chinese styl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J].Emerging Markets Case StudiesCollection,2013(14):334-337

[3]姜春艳.荥阳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精心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城[J].乡村科技,2014 (17):38.

[4]李璐洋,河阴石榴发展现状带来的思考[J]商,2015 (29):278.

[5]李文峰.以河阴石榴产业为依托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荥阳市刘沟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 (4):43-44.

[6]路娜,李娜.河陰石榴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园艺,2015(8):21.

[7]吴新辉.关于荥阳市观光体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13 (6):61-63.

[8]杨宗渠,李长看,曲金柱.河阴石榴的采后保鲜技术[J]食品科学,2015 (18):267-271.

[9]姚新爱,唐淑红.为中原林业产业插上飞翔翅膀[J].中国林业产业.2014 (11):64-65

[10]张朝阳.浅谈“以科技促进河阴石榴产业的发展”[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6 (4):41-43.

[11]周军,周瑶敏,丁建.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 (11):178-180.

作者:尹伊君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