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农业保险论文

2022-04-20

象辑创始人兼CEO邱珩今年2月,连绵的阴雨天气给不少行业带来了变化:由于“洗车出门转一圈,回来又是一车泥”,洗车行生意格外惨淡;“宅家一族”增多,外卖行业大热;受雨天影响,出租车、网约车生意也格外火爆。天气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家越来越渴望去准确捕捉,甚至预知它的动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气象服务农业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做好县级气象服务

摘要:对正安县气象局开展气象服务工作的做法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做好县级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县级;气象服务;思考

在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气象服务的内容、手段、方式都要适应百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何从“面向决策、面向生产、面向民生”三个方面来做好气象服务,是各级气象部门考虑和探讨的问题。该文对正安县气象局在气象服务上的一些调整方法进行总结,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更好地开展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1、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定位

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渠道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的过程。气象服务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是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县级气象局处于气象部门工作的最基层,是气象服务的最前沿阵地,也是与工农牧业生产接触最直接、气象服务见效最明显的机构。县气象局应提高服务敏锐性和前瞻性,认真分析各行各业与气象工作的关系,准确把握服务切入点,千方百计把公共气象服务的触角伸向国民经济生产的各行各业,有针对性地提供精细化、人性化程度较高气象服务产品。

2、正安县气象服务工作与实践

2.1 保障开展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 正安县气象局在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上,如在2011年举行的“5.23中国农民工节”、建党90周年庆活动和正安县“两会”期间,正安县气象局应用气象现代化技术,严密跟踪监视天气形势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制定服务预案,加强加密天气会商、明确专人负责,强化应急值守,加密天气会商,指定专人呈报。以“重大活动保障专题气象服务”形式提供气象服务产品,提前发布活动期间预报,并在活动中及时发布跟踪或订正预报。开展了以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天气预报、县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介进行服务。切实为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等提供准确、优质的天气预报,保障每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每年中考、高考期间,正安县气象局制定中考专题预报和高考专题预报,每天向教育部门滚动发布中考、高考之间天气趋势,并从考前、考中、考后给予考生不同的温馨提示。

2.2 积极做好农业的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较大,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落实气象部门的“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正安县气象局开展“点对点”的气象跟踪服务,有效落实提前科学处置,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好地服务地方现代农业,提高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2.2.1 加强气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围绕正安县粮食生产实际以及未来粮食增产规划,开展粮食产量气候生产力动态监测、调研和评估。提高农作物长势和面积、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能力,开展农业遥感动态监测评估与服务。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报服务,逐步实现大面积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对策业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的动态影响评价、农田土壤墒情动态监测、作物长势动态监测与评价,充分科学地利用气候资源和空中云水资源。

2.2.2 改善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业。开展全县主要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气候资源适应性及精细化灾害风险区划,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提质增效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特色种养殖等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开展特色农业的产量与品质预报。结合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布局,建设茶叶、烟叶、野木瓜、方竹笋、畜牧业、设施蔬菜等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并开展专项服务。创新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发挥气象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中的作用,开展农业气象保险指数推广试点。

2.2.3 提升气象服务,支撑科技农业。科学规划并建立人工增雨防雹站,土壤墒情自动站、区域自动站、地质灾害监测站以及改进农业气象观测手段,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能力。建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重点区域的防灾抗灾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气象技术支撑,着重开展农村预防洪涝、暴雨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气象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的防灾抗灾设施建设。加强对乡镇两要素的监控,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强降水自动监测和报警。

2.2.4 提高气象服务,针对专业性农业。正安县气象局与烟草、农业、畜牧业点对点的进行气象服务工作,每周向烟草公司、县畜产办、县农林畜牧局的管理技术人员收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防疫等技术,将收集来的烟草、农业、畜牧业的专业技术知识或需要提醒农户的注意事项结合天气情况,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相关领导和烟农、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手中。点对点的进行专业气象服务,使气象服务更贴近农户生产生活。在每年粮食作物的“春播、秋收、秋种”关键农事季节,县气象局提前制作关键农事季节预报,组织气象服务人员深入大田调查农作物生长情况,随时了解近期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春季是种植的关键时期,土壤墒情是制约农作物出苗和前期生长的关键因子。县局组织服务人员深入农田对全县农田土壤墒情进行测定,着重分析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播种和出苗的影响,并给农民提出建议。县气象局利用大田调查的机会向广大农民讲解气象科普、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和应急避险方面的知识,既能使广大农民应用气象知识科学种田,合理避灾。

2.3 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服务 在2011年6~8月的几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中,正安县气象局在天气系统来临之前提前做好预报服务材料,通过传真、媒体、网络、乡村电子显示屏发布临近天气预报。通过正安县19个乡镇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两要素站了解雨情,实时发布“雨情通报”手机短信,并电话通知各乡镇气象信息员注意防范由强降雨天气所带来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通知各乡镇领导注意防范气象灾害和紧急情况时安排人员转移。除了强降雨天气过程,气象局还对雪凝、干旱、转折性天气过程进行专门的气象专题服务,减少损失。

3、建议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是最直接的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部门,其业务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的好坏是评价整个气象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评价优劣和认可程度。经过实践,气象服务在县级需要改进以下几点:

(1)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气象服务的瓶颈。国民经济生产的各行各业与气象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真分析气象服务与各行业的之间的关系,找到服务切入点。

(2)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让农民可以从更广泛的渠道获取气象服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12121电话等渠道开展常规气象服务;开展短信群呼和小区短信广播、广播电视插播和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开展突发、灾害性预警信息的发布。

(3)积极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扩展气象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气象服务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4)提升气象服务品质。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丰富产品内容,加强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拓展专业气象服务。

(5)通过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合理布设气象监测站点;加强气象灾情、情报收集;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联防,特别是做好干旱、雪灾、雷电等重大灾害天气监测。依靠雷达、卫星、加密站探测资料,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I临近预报服务体系建设,以发展精细化天气预报为突破口,做到定点、定时、定量相结合,增强突发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

作者:秦仁艳 陈开洪 何明远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论文 篇2:

天气服务是好生意


象辑创始人兼CEO邱珩

今年2月,连绵的阴雨天气给不少行业带来了变化:由于“洗车出门转一圈,回来又是一车泥”,洗车行生意格外惨淡;“宅家一族”增多,外卖行业大热;受雨天影响,出租车、网约车生意也格外火爆。

天气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家越来越渴望去准确捕捉,甚至预知它的动向。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依靠商业气象服务的力量。

“如果把气象服务想象成一盘菜,那官方气象部门好比种植基地,普适性的天气预报是‘公共食堂’提供的平价菜肴,而商业气象公司则属于‘小炒’,针对不同商业场景提供特色服务。”武汉市科创板后备企业、象辑知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象辑”)创始人兼CEO邱珩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商业气象服务在国外市场已经成熟,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在于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保护,企业对气象服务的认知不深等。

但从2014年开始,行业内已有了不少“吃螃蟹”的人,2014年11月在光谷注册成立的象辑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该公司估值为8亿元,邱珩表示,2019年公司目标是营收达1.5亿元、净利润达3000万元以上。
信息开放创造的机遇

跑到山上,手持测风仪捕捉风向、风速,下山后用软件把测算数据进行算法处理后,就能推断风电装置装在哪能达到最佳效果。

毕业于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邱珩和毕业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林忠曾长期在龙源电力集团担任气象分析师,以上是他们日常工作之一。

“风电装置排布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经济价值。相比按照传统设计院的方案排布发电机,实地调研后的方案能让项目营收大大增加。”邱珩说。
象辑开发的铁路气象服务系统

为了给风电装置选址,邱珩与林忠每年会花不少时间去实地调查。这些经历让他们的关系越来越“铁”,也让他们真切地感知到国内商业气象服务的市场前景。

美国和日本,是全世界范围内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得最好的国家。

在美国有350家以上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市场超过60亿美元,并保持着每年近25%的增长率。

在日本,每天有超过6000艘货轮、7000次航班都在使用着著名气象服务公司Weather news提供的气象服务。

“国内气象技术不比国外逊色,以南京气象学院为代表的学府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在商业气象服务环节一直有所欠缺。”邱珩说。

一方面,国内气象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国企手中,民营企业要做商业服务首先要做的就是获取数据。

但在过去,这些数据的获取难度相对较大,没有形成支持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

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气象服务一直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主要为大众化产品,缺乏为个人、企业等领域提供的个性化产品。

譬如,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会告诉“明天有阵雨”,但不会告知雨持续多久、具体在哪下、对用户将产生什么影响;互聯网企业在天气预报的IT指标上有不少要求,但缺乏第三方来做这件事。

以上因素叠加下,使国内商业气象服务近乎空白。不过,邱珩与林忠依然感觉国内气象数据会朝着开放方向发展。

尤其在2014年,中国气象局连续发布多份文件,表示将逐步向公众和商业企业开放气象数据。于是,经常一起翻山越岭、一起弹吉他的邱珩和林忠在2014年11月成立象辑,成为商业化气象服务行业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

“象辑者,气象之逻辑也。”公司之所以注册于武汉,是因象辑天使投资人包括为东科创星和投资过ofo的唯猎资本,而前者总部位于武汉。

就如他们所预见的,2015年6月中国气象局颁布27号令: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并于2020年完全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

因此,2015年被认为是“商业气象服务元年”。2015-2016年,国内气象创业公司一下就出现了数十家。气象信息的开放,创造了巨大创业机会。

“商业气象是个新兴行业,而我们跟上了时代趋势。”邱珩如是说。
曾砍掉C端业务

象辑也曾走过一些弯路。

2015年4月,在象辑创立近半年后,天气家正式上线,这是象辑创立后推出的首个“天气家”APP,主要面向C端用户。

彼时,市场上的天气预报大多都是冷冰冰的数字,甚至偷懒到把原始云图、雷达图全盘放在界面上,只有“看得懂气象语言”的开发者才能理解其意义。

“要覆盖大部分用户就不能走这个路子,必须优化呈现界面,重新设计为用户耳熟能详的话语和界面。”邱珩说。

2015年4月,象辑创立近半年后,天气家正式上线。

传统天气预报不针对特定人群,而天气家试图做到差异化。如天气会影响小孩子感冒,就为家长提供“医疗气象”;会影响农作物,就为农户提供“农业气象”;会影响工程作业,就为施工队提供“施工气象”。

然而,才运作几个月,团队明显感受到天气类APP“大势已去”。

“那时移动红利已被瓜分完毕,流量成本越来越贵,而天气APP用户停留时间短、黏性不强,靠广告也很难变现。”邱珩说。

象辑曾计算过,即使砸钱做到亿级用户,每年营收也只能达到千万量级。而且仅通过APP,面向垂直行业的预报也很难直触目标。

2015年底,邱珩决定减少对天气家的投入,把重心放在B端客户,“我们的强项是数据分析,最想做的是2B业务,没必要也不适宜赚C端广告的钱。”

在此之后,象辑与不少互联网渠道方面合作。象辑为其提供数据、技术,后者支付服务费用。这其中,最难拿下的客户便是百度。

作为互联网企业中出名的“技术控”,百度在服务丢包率、响应时间上都提出了严苛要求。“当时有家知名手机企业甚至提出,只要你们拿下百度,我们就立马签约,直接套用百度的合作方案和技术参数。”邱珩说。

历经半年磨合,邱珩与百度最终达成合作。如今当用户打开百度搜索天气,内中的预报数据都由象辑所提供。那家手机客户也遵守约定,成为了公司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B端战略也成为了其他友商的选择。支点财经记者发现,2015年年底,专注c端的天气预报APP“墨迹天气”也开始加码B端。
以能源行业为重点

在象辑客户名单中,最知名的无疑是百度、新浪、春雨医生这类互联网企业,但营收贡献最大的客户却在邱珩的老本行——能源领域。

很多电网设施都建在偏僻地区,当地恶劣天气可能损害线路,让电网瘫痪,而电网公司要提前判断哪些地区会出现风险,提前预防或派人到现场检修。

过去缺少专业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类企业唯有依靠购买官方渠道的气象数据,招聘气象工程师自己开发。

象辑等商业气象服务公司的出现,让这些企业能在节省成本的情况下避免重复开发。

据了解,象辑与国网下属单位共同建立了电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空间上最高可精确到l平方公里,能输出对温度、湿度、风、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时间上,可以预报未来一段时间分钟级的天气状况。

基于行业特性,象辑还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的计算模型系统。

电网负荷是有限的,但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的产电量却会随着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因子变化而产生电量波动。

因此,风电厂每隔15分钟都要向国家电网上传电量数据,电网以此来调控产电量相对稳定的火电发电量。

围绕这一需求,象辑IT和气象团队开发出一套标准化的电网功率气象预测模型。当气象信息被上传到象辑平台上,便能实现产电预测。

不过,拿下能源、农业、物流等存量客户相对容易,邱珩更看重的是发掘增量市场,如户外乐园、服装、医院和生鲜等领域。

2015年底,某大型游乐园购买了象辑的天气预报服务,客流增减受天气影响,游乐园要根据天气预报配备人员等。

象辑用历史游览数据建模,发现30%流量会受天气影响。最终公司结合人流趋势、供求关系等因素,为游乐园提供未来14-30天的决策参考。

譬如,大型魔术表演、游园活动安排在天气晴朗时,从而调控工作人员的排班等,还能配套相应的营销活动。

某服装品牌在中国有6900多家门店,从一线城市一直开到小县城。每年设计新款、安排生产要考虑天气,不同城市如何安排上架下架也需考虑天气。

对此,象辑结合天气预报和企业供应链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能精准安排每个城市、每个产品的上货和下架时间。

类似需求还有很多:基于当地天气状况,为景区酒店提供的分析及预警服务;基于各路段气象条件,为物流业提供的路线优化、运输时间测算、调配资源服务。

2015年11月,砍掉c端产品半年多,象辑拿到东科创星、唯猎资本、春晓资本和真格基金的2800万元A轮融资,估值也一口气翻了3倍。截至目前,象輯共有200多家B端客户,头部客户有70多家,客单价在60万-70万元之间。
“气象+保险”有望创造千亿产值

气象是个科技含量、使用价值和投入产出比都非常高的行业。2014年国家气象局、国家统计局进行的调查表明:气象服务市场价值将达到3000亿元。

在邱珩看来,最大的市场蛋糕极有可能出现在金融气象这一新兴领域。

金融气象核心方向是天气指数保险,指以风速、降雨量、温度等气象要素为触发条件。达到条件后,无论受保者是否受灾,保险公司都将向保户支付保险金。

“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6%,按2018年基数计算,损失金额超过2.7万亿元。转化为保险产品,市场规模可达数干亿元。”邱珩说。

象辑设有由农业、金融、統计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的金融事业部,通过天气数据预测可能对产业造成的损失,与保险公司一起设计、推出相应品种。

“象辑主要为保险公司提供设计产品所需的精算条款,并通过气象数据监控,为最终的理赔定损提供依据。”邱珩说。

2016年下半年,象辑先后与太平洋产险、永诚保险达成合作,为两家公司提供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和天气风险管理服务。

农业是象辑深度切入的领域。

传统农业保险以挨家挨户现场勘察为主,道德风险高,理赔过程繁琐。气象指数保险的定损不是看农民真实损耗,而是“赌天气”,更具可操作性。

例如茶叶种植,最怕就是倒春寒。2017年初,在贵州茶叶产区安顺市普定县,象辑为4400多亩茶园提供了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和配套风险管理服务。

贵州气象部门对倒春寒的标准是每年3月21日到4月30日,若出现日平均气温≤10.0℃,并持续3天以上的时段。

按此标准,当2017年3月当地出现了倒春寒后,保险公司即行赔付354万元。到2018年,普定县大面积推广这一服务,投保面积超过:万余亩。

这类产品需要基于气象站数据进行运作。在平原地区,一个气象站就能检测周边几十平方公里的气候情况,但山区也许翻座山就是另一种气候。

问题来了——如果当地经常“东边太阳西边雨”,但气象站数量又极其有限,如何避免不同站点数据误差导致的理赔纠纷?

邱珩表示,保险公司推广产品时会强调所参考的天气值具体是当地哪个位置的气象站的观测结果。譬如是县里的站还是镇上的站,由农民判断是否购买。

“当然,在双方需求对等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也可以在当地建立个全新的气象站以便观测。”邱珩说。

2018年,象辑金融事业部收入约590万元。邱珩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在保监会备案的跟天气相关的险种中,有一半均由象辑参与。

“说实在,在能源领域,我们面对的竞争很激烈,但保险气象服务在国内是个新鲜事物,我们有绝对的先发优势,未来会进一步深挖。”邱珩说。
如何形成行业壁垒

到如今,象辑构筑了怎样的行业门槛?

其一是数据源的壁垒。

2015年8月,象辑与气象局旗下華风集团合资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华风象辑”,这增强了象辑的数据获取能力。

在中国气象局数据开放的大背景之下,该数据源并非绝对壁垒。好在,象辑如今拥有的数据渠道已趋于多样化。

除中国气象局外,交通、航空、能源相关部门均建设了大量气象站,彼此数据一直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但由于以上部门不少是象辑客户,这意味着象辑这个第三方平台会汇集来自各方数据,“借用户力量来丰富观测网”。

如今,象辑70%数据源于中国气象局数据库,其余30%数据来自全球各中心气象预报、物联网众包气象观测、行业运营监测四个维度的数据。

第二个门槛则是数据处理及平台运营能力。

“数据与算法一脉相承,不断沉淀的数据在训练、优化着算法,算法反过来会促进数据转化。有了数据源及相匹配的算法,才能形成真正壁垒。”邱珩说。

象辑首个数据平台取名MMDP,试图促进象辑和中国气象局之间的数据获取、存储和计算。但MMDP建成后他们慢慢发现,其实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气象局与一大批商业气象公司之间的问题。

2018年1月,象辑推出Gavial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向开发者和商业用户开放,内部逐渐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在为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同时,综合构建气象数据大数据基础云平台。

“如果大家都没积累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竞争对手把这些人挖走就行了。但随着时间沉淀,当我们在数据、算法、平台方面都有大量积累后,门槛便会难以逾越。”邱珩说。

不过,支点财经记者采访的不少技术型创业团队在商业运作上都有可挖掘的潜力,象辑也不例外。

创立初期,几位创始人亲自上阵谈业务,而邱珩往往都冲在最前端。到如今,尽管商务开发已有成型体系,但在他看来依然不够“给力”。

“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有商务洽谈资源的人才无论在哪都是‘稀缺产品’。”这段时间,邱珩一直在努力引进相关人才,“谈了十多个人。”

要应对这一面对挑战,“弹药”还是相对充裕的。

邱珩表示,象辑一直坚持“边赚钱、边投入”,2017年便做到了盈亏平衡。在2018年初B轮融资时,公司更拿到了1.16亿元的融资。

“不同行业用户需求可谓五花八样。”未来,邱珩希望象辑能覆盖更多行业用户,在气象服务的长尾市场挖掘更多商机。

作者:蒋李 杨佑安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论文 篇3:

对推动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章摘要】

气象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的创新险种,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补充,能够有效地保障农业生产,保护农民权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气象指数保险在我国还处在局部探索阶段,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本文简单介绍了气象指数保险的原理,阐述了开展气象指数保险的意义,在总结目前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气象指数保险;农业保险;创新

2013年11月18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编制完成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战略》中提出要求扩大农业灾害保险试点与险种范围,探索适合国情的农业保险灾害制度,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农业、林业等领域开发保险产品和开展相关保险业务,开展和促进气象指数产品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战略》为推动我国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 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原理简介

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某一个反映在一段时期内天气状况的综合指数来决定是否对被保险人进行赔偿,其赔付标准建立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气象指数(如气温、风速、降水等)的基础上,即保险合同以这种气象指数为基础,在指数达到一定标准或水平时,被保险人即可得到约定标准的赔偿。

气象指数保险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的风险管理工具,该产品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区域农作物产量损失与区域某种灾害性气象条件(比如干旱、高温、低温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相关性比较大,则可以以历史灾害性气象条件导致区域农作物产量损失变化情况的资料为依据,在剔除其它因素对区域农作物产量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将区域农作物产量损害程度和区域气象要素数据的相关性指数化,保险合同设计就以这种指数为基础,每个指数对应一定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在保险合同约定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如果气象部门公布的实际已发生的天气指数超过保险合同约定的指数,即灾害气象达到一定程度时,保险合同中约定的赔付责任即开始生效,保险公司将根据实际天气指数和事先合同约定的赔付标准,对被保险人给予约定标准的赔偿。

2 开展气象指数保险的意义

2.1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农业保险创新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创新不足也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气象指数保险既是农业保险的创新,也符合国际保险从“风险因子—损失—理赔”模式向“风险因子—理赔”模式发展的趋势。商业保险公司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展气象指数保险,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能够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满足农业和林业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拓展保险服务“三农”的新领域。

2.2 有利于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一直是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难题,而气象指数保险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道德风险。由于气象指数保险最终的赔付与实际的指数有关,人为无法控制或改变,所以气象指数保险可以较好地规避道德风险问题。而且气象指数保险也具有透明性好,易操作的优势,传统农业保险的保单术语繁多,复杂难懂,难以被农民所接受认可。天气指数保险的原理则相对简单,易于农民理解,有利于其推广,促进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2.3 有利于降低农业保险业务成本

与传统的农业保险不同,天气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农场进行监督,也不需要逐村逐户进行“地头”查勘定损,而是根据权威第三方(如气象部门)测定的气象指数来支付赔偿。这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农业保险实践中存在的查勘工作量大、成本高、精确定损难等诸多难题。同时气象指数保险赔偿操作快速便捷,在赔付时使用纯粹的指数保险赔付方式,节省大量查勘理赔费用,有效降低了公司农险业务成本。

3 目前我国气象指数保险的开展情况

美国于1997年推出了世界最早的气象指数保险,到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多年的运作经验。从2002年开始,墨西哥、印度等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将天气指数保险引入农业保险市场,开发了针对多种天气的指数化保险产品,如墨西哥和印度的干旱指数保险、越南的洪水指数保险、加勒比群岛的飓风指数保险等。我国的气象指数保险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在部分地区进行了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早的气象指数保险试点是在2007年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上海地区开展了的全国首个天气指数保险——西瓜天气指数保险,当强降雨或连阴雨达到约定指数,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2009年,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在安徽长丰县开展了水稻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当特定的时间段降雨量低于约定的降雨量指数,或是累积高温差高于约定的温差指数,保险公司进行赔偿。2011年,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在安徽宿州开展了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当实际天气情况达到干旱指数、倒春寒指数、热风指数或是阴雨日指数时,保险公司予以赔偿。2011年,人保财险在江西抚州南丰县开展了蜜桔冻害气象指数保险,当气温低于预先設定的低温指数时,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2011年,人保财险在北京昌平区和密云县开展了蜂业干旱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根据不同气象因素对蜂蜜产量的影响大小,当实际累计降水量小于气象干旱指数标准、或连阴天数达到约定天数以上时,保险公司进行赔偿。2012年,人寿财险在福建龙岩市几个乡镇开展了烟草种植天气指数保险,当冻灾指数或水灾指数达到约定的指数值,保险公司进行赔偿。2013年,人保财险在大连獐子岛开展了风力指数型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当风力等级达到一定标准时,保险公司对养殖户进行赔偿。

除了上述几个区域,目前我国还没有其他地区开展气象指数保险,这也说明我国的气象指数保险发展还是比较薄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如何更好的开展,为农业分散天气风险创造新途径。

4 推动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农业保险的补贴是其允许的“绿箱政策”,根据农业保险的发展规律,财政补贴是农业保险发展最好的助推器,建议财政为气象指数保险提供适度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购买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规模,将现有的险种做大做强。或是通过加大气象站建设投入等投资公共品的方式为气象指数保险开展提供支持。目前我国气象部门气象预报和检测的技术完全能够满足气象指数保险的需要,而且积累的大量历史气象数据也为天气指数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政府部门也可以对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或数据支持,为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帮助。

4.2 认真总结国内试点经验,扩大试点区域

根据气象指数保险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成功实践的经验,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应当走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道路。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气象指数保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商业保险公司应当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推动气象指数保险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农作物品种,适时进行动态调整,科学合理地设定相关指数,使气象指数保险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全国推广。

4.3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强风险管控

从世界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農业保险创新正向指数保险方向发展,保险公司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但不管如何创新,其产品必须站在农户需求的角度去设计和开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农户对气象指数保险的需求情况,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目前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保额较低,难以覆盖物化成本,保险责任偏少,赔付相对繁琐等问题。除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之外,目前农户对主要农作物保险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农业保险的风险还需要进一步分散。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将防范风险规范经营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工作的过程之中,既要有详实的情况调研和科学严谨的理算,还要严把承保数量这一关。

4.4 争取相关单位支持,做好产品宣传

保险公司应当同农业、气象、灾害等多个相关单位积极沟通、密切合作,为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销售、理赔、宣传、以及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一定要做好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宣传工作,使地方政府、投保农户充分了解到气象指数产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以确保该业务承保、理赔工作的平稳有序。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J].保险研究,2013,(2):11-17.

[2]朱平安,都蒙浩.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农业灾害保险中的运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3,(9):83-84.

[3]武翔宇,兰庆高.促进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若干建议[J].农业经济,2012,(3):94-95.

[4]促进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试点[N].中国保险报,2013-12-11.

【作者简介】

黄玉娟(1978-),女,汉族,甘肃民勤人,硕士,济南职业学院,讲师

王传慧(1975-),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济南职业学院,讲师

作者:黄玉娟 王传慧

上一篇:农业保险发展探析论文下一篇:医疗保险体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