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目的:设计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为开展咖啡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 篇1: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摘 要:鉴于传统农业保险因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无法有效地管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作为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工具便应运而生。文章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以利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保险优势;存在的问题;应用研究

一、引 言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是迄今为止对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最为有效的手段。鉴于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弱质性,许多国家除了对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补贴外,都对农业保险也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补贴。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其供给品种逐渐增多,农户的投保热情也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由于当前我国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传统农业保险,传统农业保险因难以有效解决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关联风险、道德风险等诸多缺陷及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理赔难度大、勘查定损难等许多难题,导致农户投保率较低,从而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表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对农业生产风险的管理上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更为有效。我国一些学者也依据国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理论就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试图采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对农业生产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管理。尽管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具有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因而本文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进行研究,试图为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风险的空间关联难题。由于传统农业保险的保险原理来源于财产性保险,财产性保险要求被保险的各个单元是独立的,这样就可以在空间上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然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在空间上是相关联的。当一个地区发生气象灾害风险时通常整个区域内都遭受气象灾害,并且在一些相邻地区也会遭受同样的气象灾害风险,如果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农业生产遭受的气象灾害损失根本无法在空间上进行分散,这导致传统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必然失灵。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恰恰是针对于农业生产中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的关联性设计的,它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关联性以及各种农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设计了在不同区域不同气象指数下各种农作物的损失程度并对其进行赔付,从时间尺度上对各种农作物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的系统性关联难题。

第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能够有效地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难题。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各种保险产品在地域上范围较大,一些承保公司诸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在全国范围内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了解有限,而农户由于在当地生产,对各种农作物遭受的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相当熟悉,这必然导致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的信息不对称。农户愿意投保的肯定是一些遭受气象灾害频繁且灾损率较大的农作物,不愿意投保一些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且灾损率较小的农作物。由于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造成承包公司收取的投保费低于赔付给农户的保险金,使承包公司入不敷出,难以有效经营各种农作物保险。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赔付依据是国家权威气象部门公布的各种气象数据,这样气象数据和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的区域平均产量对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来说都是透明的,不存在信息不对成问题,因而也就可以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大大地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这是因为在采用传统农业保险方式时,承保公司为了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必然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风险监督和信息管理体系。鉴于传统农业保险是逐户进行赔付的,这需要对每户的投保农作物在田间地头进行勘查定损,或者设立相应的样板田以确定不同农作物在遭受各种气象灾害时遭受的实际损失以此来作为赔付依据,这必然导致承保公司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有85%以上的为小规模农户,小规模农户从事的小农经营不仅保单很小而且数量上极为庞大,这无疑会提高承包公司的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当采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时,由于承包公司和投保农户信息透明,不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系统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需根据当地权威气象机构提供各种气象数据,一旦各种气象数据低于或者高于约定气象指数就可以依据实际的气象数据进行赔付,无需住户勘查定损,大大地降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

第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设计透明合理,有利于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管理。鉴于巨灾保险的赔付额度较高,当前我国各个承保公司在设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合约条款时,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回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巨灾保险,以降低灾害发生时的赔付额。鉴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如果不对农户遭受的巨灾进行保险,无疑会降低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也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功能大打折扣。由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客观的各种气象指数对保险合约进行设计的,合约条款透明、客观合理。其赔付依据既可以根据全国权威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种气象数据资料,也可以依据高精度遥感卫星提供的监测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承包公司和农户来说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使设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合约在进行再保险时具有相当客观的再保险优势。比较容易与其他各种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工具衔接,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遭受巨灾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其风险进行管理。

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赔付的精准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理论上需要根据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对气象指数的敏感性制定相应的赔付标准,这种精准性直接关系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投保费率和承包公司的运营收益率。鉴于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且在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地貌地形的多样性,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物候区域。要想针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小物候区域制定精准的赔付标准及各种农作物在遭受双重或者多重灾害下的赔付标准,在我国现有的气象和农作物统计数据下还难以完成。

第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难以有效克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保险合约条款中设定的各种气象指数与约定的赔付指数之间的偏离值进行赔付。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实际运营中,在气候类型相同的农业生产风险区域内,针对同一保险品种一般都按相同的投保费缴纳农业保险费。因此这一区域范围内只要达到约定的赔付指数,所有农户都以同一标准进行赔付。由于不同农户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气象灾害下,不同投保农户遭受的灾损程度也不尽相同。当采用相同的赔付标准进行赔付时,管理水平较低的农户得到的赔付远低于实际的产量损失,势必影响这一部分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投保率。

第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适用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灾损率较高的区域,较高的赔付和投保费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都难以承受。对于这些区域采用农业救灾的方式相对对来说更为有效,因为这些地区的农户收入一般都比较低,较高的农业保险费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农业救灾一方面能够保障他们的灾后损失和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免除了他们缴纳农业保险费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对他们的农业生产损失较轻,诸如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没有气象灾害风险,还有一些地区尽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比较严重,但由于他们的规避水平较高,没有必要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来进行管理,像一些灌溉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尽管干旱灾害较为严重,但他们不需要对其进行保险。

四、我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运行的环境建设。首先,大力加强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宣传力度,使政策性农业保险主管部门、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这些相关参与方充分地认识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和实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健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明白发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必要性。

第二,让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制度建设所需要的相关法制,并逐步规范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运行中的流程及保险产品设计。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有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和操作运营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发展提供从产品研发到组织实施等各方面都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第三,要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运行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和各种农作物产量数据的数据网络建设。农业气象指数实施的关键是气象指数与产量指数的相关性,是根据各种农作物对不同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而制定的赔付指数,只有建立健全的各种气象指数和农作物单产指数,才能够保障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有效运营。

第四,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保险产品设计。鉴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在不同地区不同气象因素下其遭受灾害程度差异不同,因而应针对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气象指数下因地制宜因作物品种不同而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降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便于提高农户投保率。另外在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合约条款设计时,也应充分地考虑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配能力和农户收入水平,便于有效地对其保费进行补贴,使各级政府负担的保费补贴标准和农户个人投保费都在他们各自的经济负担之内,有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峰. 农业保险的发展、挑战与创新——全球天气指数保险的实践探索及政府角色[J]. 区域金融研究,2012(08):62-68.

[2] 魏华林,吴韧强. 天气指数保险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J].财贸经济,2010(03):5-13.

[3] 陈小梅. 天气指数保险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1(09):90-92.

[4] 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

作者:李斌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 篇2:

云南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风险分析

摘 要 目的:设计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为开展咖啡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调研咖啡种植区的采收记录,确定咖啡进入采摘期后遭受低温寒害的产量损失率与低温寒害过程的关系,利用两种低温寒害风险分析模型,设计了两个方案,通过气象资料分别计算两种方案中不同等级低温寒害出现的风险以及对应的咖啡产量损失风险,并分析了两种方案中各咖啡种植区域的低温寒害分布。结果:方案1较为切合实际,考虑了不同采摘期不同程度低温寒害对咖啡产量损失的影响,但对海拔1 000 m以下的低温寒害指标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进行修正。结论:方案1设计的农业保险产品在不计免赔条件下,保险费率的设定与各咖啡种植县实际风险相符,可及时赔付,易为保险公司和农民双方共同接受。

关键词 咖啡;政策性农业保险;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

农业气象灾害是危害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它与农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和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需要一种合适的金融手段,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让广大咖农和咖啡产业从业人员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1]。气象指数保险从气象数据出发建立农业保险模型,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的主要先进模式。国内多个省市在全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气象指数保险以特定的农业气象指标作为触发机制,如果超出了预定的标准,保险人就要负责赔偿的农业保险模式,它与大灾后实际的农作物受损状况无关,无需逐户勘查定损,不需要农场产量的历史数据,仅需要历史气象数据和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2-3]。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搜集整理云南省1989—2015年的统计年鉴,对1988—2014年的云南咖啡作物面积和产量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利用咖啡种植所在地1987年9月至2016年8月共3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低温寒害过程进行分析。

1.2 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合同设计

将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定义在一个事先指定的区域,以咖啡采收时期的低温寒害发生为基础,根据低温寒害造成咖啡的产量损失率和出现风险,确立保险费率和损失理赔支付的合同。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是事先规定的低温寒害气象事件对应的气象指标,每个指数值对应一定的咖啡产量损失率和赔付率。根据所在地气象站观测到的气象数据确定的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进行赔付。

纯保险费率等于保险损失的期望值[4],即:

Pr=E[Loss]/λμ(1)

式(1)中,Pr为纯保险费率,λ为保障比例,μ为预期单产,Loss为作物损失。按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λ和μ取100%,不考虑免赔额,保险人按照受损土地的保险金额与实际损失率的乘积确定赔偿金额。纯保险费率可写为:

Pr=E[Loss]/λμ=E[Loss]=∑(p)(2)

式(2)中,P为不考虑免赔额的出现概率。

1.3 单位面积咖啡产量

单位面积上的咖啡产量(当年产量与3年前的年末实有面积之比)如图1所示,图中对该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2000年和2014年咖啡产量由高于趋势線的状态变为明显的低于趋势线的状态,数据表明咖啡产量的显著减少,减少的原因可能与调查分析的低温寒害气象灾

害有关。

2 结果与分析

2.1 咖啡低温寒害的指标

全国各地对低温寒害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根据普洱市50余年气象资料,结合咖啡的生物学指标及受害的轻重程度,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公开发布的咖啡低温寒害指标见表1。

2015年,云南省气象局根据长期的气候统计资料以及长期的咖啡种植经验,进行了严密的计算论证过程编制了《小粒种咖啡寒害等级》(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679—2015)标准。该标准依据寒害指数的大小,将寒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对应的指数导致的受害率见表2。

2.2 咖啡低温寒害气象保险指数的设计

调查咖啡种植园历年采摘记录情况,总结海拔高于

1 000 m的种植区咖啡采收量与采收时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对于海拔高于1 000 m的种植区,咖啡采收一般从11月中旬开始12月底可以完成采收任务的50%左右,次年3月咖啡采收结束。海拔低于1 000 m

的种植区,咖啡采收时段提前20~30 d。

根据两个咖啡寒害指标,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咖啡低温寒害气象保险指数方案。

1)方案1。根据咖啡庄园咖啡采摘记录统计特征结合咖啡的生物学指标及受害的轻重程度,确定咖啡进入采摘期后,不同海拔高度咖啡种植遭受低温寒害的产量损失与所在地低温寒害强度的关系,见表3。

2)方案2。不考虑采收情况,不区分种植区域海拔,以每年遭受的寒害程度来确定损失,其中寒害指标参考表2。

2.3 风险分布

2.3.1 方案1

统计各咖啡种植县历年不同时段不同等级低温寒害出险的频次,在表4所列各期间内,发生低温寒害触发赔付,每次赔付比例为未赔付金额比例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低温寒害与咖啡产量损失率的乘积即[3]:

PayOffd=∑d∈保险险期(1-Pd)×(Ci,j)(3)

式(3)中,PayOffd为每次赔付的比例;Pd为已赔付的比例,Ci,j为表4中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损失率。

收集云南现有咖啡种区域的气象资料,结合表3中海拔大于1 000 m和小于1 000 m的指标通过(3)式分别计算两套咖啡种植县历年损失率,得出30年平均损失率,并得到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的纯保险费率见表4。

由表4可见,对于海拔大于1 000 m的标准咖啡种植区,云南各咖啡种植县在不计免赔下纯保险费率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30年纯风险费率在1.63%~11.54%,方案是比较适用的。但其中保山、麻栗坡和宾川并不适宜方案1设计的气象保险指数,以此指标指针的这三个地区受低温寒害的影响较为严重,而实际中却大量栽种生产咖啡,所以实际中对这三县的咖啡气象指数设计时需要实地调查,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气象保险指数。

对于1 000 m以下咖啡种植区,依据现在的低温寒害指标,孟连和镇康都能够达到17.56%和53.14%的纯风险费率,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低于1 000 m以下的低温寒害气象指数过于保守和严格,需要调整。通过调查目前试点地区90%以上海拔高于1 000 m,故方案1适用于绝大部分的试点地区。

2.3.2 方案2

方案2并不考虑采收时段,分别计算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的风险出现频率及其纯风险费率得到表5,由表可见,其分析结果与方案1相同,保山、麻栗坡和宾川出现低温寒害的概率较高,主要是轻度寒害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以考虑实地调查,对现有方案依据实际进行调整或者重新设计适宜当地的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

2.4 两个方案的对比分析

图3给出了依据方案1和方案2,计算的云南各咖啡种植县的历年损失率,可以看出由低温寒害引发的损失率,损失较大的年份为2000年、2014年和2016年,对应1.4中对云南咖啡产量历年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2014年低温寒害确实导致了云南咖啡的减产,说明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的设计是较为合理的,方案2计算的损失率平均较方案1高出6.43%。

对比两个方案,方案1从实际生产出发,且对种植区域的海拔进行了划分,较为贴近生产实际,对每一次寒害过程进行判别,可及时按照实际受寒害的情况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做到及时赔付。

方案2每年一个指标寒害指标,实际操作简洁,每年11月至3月进行计算统计寒害指数,而后每一年可进行理赔操作一次,其30年风险测算结果简单明了,由于没有区分采收期中已经收获的产量,大部分咖啡种植区域方案2计算的损失率要高于方案1,并且在计算低温寒害指标时需要主观调整计算参数,对不同海拔种植区域的情况没有区分,没有考虑不同采收时段发生低温寒害对采收的不同影响。

综合考虑,认为采用方案1较为切合实际,但需要对海拔低于的1 000 m以下的低温寒害指标在进行调查研究后进行修正。而对于保山、麻栗坡和宾川县的咖啡气象指数设计时需要实地调查,进行调整或者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气象保险指数。

2.5 保费及保额建议

實际调查中发现咖啡单亩的收益并不高,种植企业和农户压力较大,对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有需求,建议各地依据本地不同低温寒害风险,采用低保费的方式推广咖啡低温寒害政策性农业保险。

3 结论

仅采用县气象站资料,进行各县咖啡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的设计,还有其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但云南省中尺度区域气象站的建设较全国要落后,站点少、资料时间短、资料不完整,使得使用数学方法延长气候资料序列存在困难,同时不能解决气象站点空间密度不大代表性不佳的问题。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区域气站布设的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得气象指数保险将有更好的科学支撑。此外,云南地形复杂,云南省山地、高原、丘陵占总面积的94%,同一次气象灾害过程,气象要素空间变异大,造成灾害后果不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应大于或者等于其保险赔付,同时农户缴纳的保费要与其所在地区的风险水平相匹配。故在云南设计气象指数保险时,应以县为单位,尽可能地使用中尺度气象站资料,使气象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当地的气象气候特征,以降低基差风险。

参考文献:

[1] 宗义湘,李先德,乔立娟.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支持水平演变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3):622-627.

[2] Turvey C G. Weather derivatives for specific event risks in agriculture[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23(2):333-351.

[3] 欧阳再根,魏荣源.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对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72.

[4] 吴利红,娄伟平,姚益平,等.水稻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4942-4950.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戴敏 吴利红  向曦  张智  彭艳秋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论文 篇3:

农业保险条例(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业保险活动,保护农业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业保险,是指保险机构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本条例所称保险机构,是指保险公司以及依法设立的农业互助保险等保险组织。

第三条 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方式强迫、限制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

第四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农业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财政、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税务、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农业保险推进、管理的相关工作。

财政、保险监督管理、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气象等有关部门、机构应当建立农业保险相关信息的共享机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农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农业保险推进、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保险意识,组织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第七条 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保险费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国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采取由地方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等措施,支持发展农业保险。

第八条 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国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九条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国家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对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第二章 农业保险合同

第十条 农业保险可以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行投保,也可以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

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的,保险机构应当在订立农业保险合同时,制定投保清单,详细列明被保险人的投保信息,并由被保险人签字确认。保险机构应当将承保情况予以公示。

第十一条 在农业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合同当事人不得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发生变化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农业保险合同。

第十二条 保险机构接到发生保险事故的通知后,应当及时进行现场查勘,会同被保险人核定保险标的的受损情况。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的,保险机构应当将查勘定损结果予以公示。

保险机构按照农业保险合同约定,可以采取抽样方式或者其他方式核定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采用抽样方式核定损失程度的,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抽样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对受损的农业保险标的的处理有规定的,理赔时应当取得受损保险标的已依法处理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保险机构不得主张对受损的保险标的残余价值的权利,农业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保险机构应当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协议后10日内,将应赔偿的保险金支付给被保险人。农业保险合同对赔偿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机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

第十五条 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农业保险合同约定,根据核定的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足额支付应赔偿的保险金。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机构履行赔偿保险金的义务,不得限制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农民投保的,理赔清单应当由被保险人签字确认,保险机构应当将理赔结果予以公示。

第十六条 本条例对农业保险合同未作规定的,参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

上一篇:水稻制种农业保险论文下一篇:农业保险困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