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选取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以来的全部355只新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探究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高IPO抑价率主要是由二级市场的投机引起的。而且,IPO发行价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关联性不大,大部分财务指标不影响IPO发行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论文 篇1:

关于上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围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后企业业绩变化展开研究。从理论上说企业进行IPO后资本结构改善,资信等级提高,资金募集变得更加容易,企业业绩应该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上市后经营业绩显著下滑,这被称为“IPO业绩效应”。针对这一问题中西方都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对这些分析做一个文献回顾,以梳理“IPO业绩效应”的研究脉络与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对于“IPO业绩效应”的原因,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几种假说:

一、代理成本假说

企业在上市之后,外部股东数量增多,企业原来的管理层及其大股东股份比例下降,企业外部股东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企业的代理成本增加,管理层的经营投资决策可能更多的偏向自己的利益,与外部股东利益相悖,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下滑趋势。

二、报表粉饰假说

企业为了更好的达到上市目标,会存在美化粉饰企业报表的行为,如通过提高主观应计项目来操控利润,上市年度利润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导致上市之后年度利润难以达到上市年度的利润水平,总体利润呈现下滑趋势。

三、时机窗口假说

根据信息不对称假说,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外部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选择在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上市,以获得较高的股价,而上市之后年份的经营业绩难以维持或超越之前的业绩,所以企业业绩体现出下滑趋势。

四、内部控制失效假说

西方部分学者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企业上市后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管理机制缺陷导致的。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与西方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国学者立足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实际情况,对“IPO业绩效应”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认为IPO后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盈余管理

我國上市企业动机强烈,上市前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来粉饰业绩,提高股票价格,这和西方学者的报表粉饰假说一致。李远鹏(2009)发现,中国独特的IPO发行监管制度会导致严重的公司盈余操纵行为,从而导致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下滑。陈祥有(2010)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在IPO前的盈余操纵程度越大,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幅度也就越大。肖力(2014)运用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IPO前后盈余操纵动机的强度进行检验发现:相比较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IPO后长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二)风险投资

风险资本集融资支持和增值服务、风险资本机构对企业资质的认证作用和财务监控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带来上市公司IPO后业绩的长期增长。周孝华等(2010)研究发现,没有风险资本背景的公司在IPO后经营业绩下降的程度要明显高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梁建敏等(2012)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于提高经营业绩有重要作用,具有国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具有明显优势。仇盼盼(2013)认为有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IPO业绩下降程度要低于无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而且有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IPO的发行价和募集资金数额都高于无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宋芳秀等(2014)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孙建华(2015)研究发现,外商背景的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有助于IPO后公司绩效的上升。

(三)股权结构

关于股权结构对于“IPO业绩效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有股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等方面。朱武祥等(2001)研究表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上市后业绩下滑无明显关系。卢文彬等(2001)年以1996年首次公开募股公司为样本发现不可流通股中的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比例对IPO公司的经营业绩则有较大影响。卢文彬等(2001)指出,股权集中度和IPO后经营业绩下降幅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更为显著。刘谊等(2004)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朱武祥等(2001)研究发现IPO后总资产利息税前收益率水平与管理层持股市值高低呈显著正相关。高莹等(2007)分析了辽宁省A股上市公司业绩,表明国有股权有益于提高公司业绩。蔡宁等(2010)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国有控股背景的企业对于业绩下滑有负面影响。

(四)行业

企业所在行业对于IPO后业绩下滑有无影响也是学者关注的一个点。高莹等(2007)发现IPO后工业类企业的业绩下滑高于其他行业,王军等(2009)发现相比于非高科技行业,高科技行业的业绩下滑更为严重。

(五)其他(投资者法律保护、审计)

张弘等(2003)研究发现,IPO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改革有明显的好转,其下滑趋势逐步减弱。许琳(2006)研究发现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越强,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指标越高,且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下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朱小平等(2007)以审计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非十大”和“十大”审计的IPO公司的经营业绩变化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审批制和核准制下IPO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存在显著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IPO后业绩下滑普遍受到财务会计界的关注。相关学者基于代理成本假说、报表粉饰假说、时机窗口假说、内部控制失效假说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讨论,发现盈余管理、风险投资、股权结构、行业、审计等因素均对其有影响,发展了不同的理论假说,丰富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为实践提供了指导。但其研究方法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及线性分析,仍有待進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远鹏.2009.经济周期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背离之谜[J].经济研究,3:99-109.

[2]陈祥有.2010.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31:62-65.

[3]肖力.2014.终极控制人、盈余管理方式与IPO业绩变化——来自不同市场板块的证据[J].财会月刊,10:3-8.

[4]周孝华,吴宏亮.2010.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19-22.

[5]梁建敏,吴江.2012.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及风险投资的影响[N].证券市场导报,4:65-69.

[6]仇盼盼.2013.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业绩的影响[J].财会月刊,6:34-35.

[7]宋秀芳,李晨晨.2014.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绩效变动的影响[J]财经科学,5:44-54.

作者简介:朱海群(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财务会计;张梅仙(1991-),女,白族,云南剑川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财务会计;段康(1992-),女,汉族,云南保山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会计学。

作者:朱海群 张梅仙 段康

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效率的实证分析

摘要:选取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以来的全部355只新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探究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高IPO抑价率主要是由二级市场的投机引起的。而且,IPO发行价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关联性不大,大部分财务指标不影响IPO发行价。最后,针对IPO定价效率不高的现象以及IPO定价效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创业板;IPO定价效率;IPO抑价率;逐步回归

一、引言

创业板开市四年多来,共有355家企业分别成功上市创业板。这些新股在上市首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炒作现象,明显表现为首日股价涨跌幅度比较大,甚至出现42只股票上市的第一天就跌破了发行价的现象。这使许多新股投资者深度套牢,经济损失较大,导致许多新股投资者直接对创业板市场[PO的定价效率提出了广泛的质疑,甚至对整个创业板市场的信心锐减。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文深入探讨IPO定价合理与否,对降低其错误定价程度,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差异,保持一、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升创业板市场资本配置的有效性、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和创业板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IPO定价效率,普遍将IPO的抑价程度当做衡量IPO定价效率的标准。但衡量IPO定价效率的标准包括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即IPO抑价率,是指新股IPO首日的正收益。在二级市场有效的前提下,IPO抑价率越高,定价效率越低。相对标准是指IPO发行价对企业内在价值和外部因素的反映程度,反映的程度越高,则定价相对就越有效率。张人骥、朱海平、王怀芳、韩星(1999)等学者通过新股发行价与公司基本状况联系和与首日开盘价联系等分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海股市的新股定价的合理性,所以一级市场上普遍的低价发行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因此不能一味地指责发行价过低。但据本文统计,自2009年创业板上市以来,在发行上市的355只股票中,先后有303只新股抑价发行,抑价率最高达到了209.73%。355只股票的平均抑价率为34.41%,这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显著的新股超额收益率。而且如果仅仅使用IPO抑价程度来衡量IPO定价效率,则必须满足一个隐含假设:二级市场的价格是有效的。然而我国股票市场目前还属于新兴市场,二级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够完善,市场的有效程度也不够高。因此,仅根据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程度高,并远高于国外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就得出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不合理的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受此启发,本文从发行价与上市首日收盘价的偏离(即IPO抑价率)和发行价与公司内在价值的偏离这两个方面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的定价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希望本文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证上的支持。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效率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变量设计

选取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以来的全部355只新股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一些数据缺失的公司后,剩余的318只新股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巨潮资讯及大智慧股票交易软件,部分总量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资讯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采用EXCEL2007和SPSS16.0。

1.IPO抑价率的实证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IPO抑价率(IR);解释变量为市场氛围(DPBD)、市净率(PB)、市盈率(PE)、每股费用(sTC)、上市首日换手率(HSL)、中签率(LWR)、发行规模(SIZE),变量含义如表1如示。

2.发行价与公司内在价值的偏离的实证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发行价(Y)。解释变量为:(1)发行前一年速动比率(x1);(2)发行前一年流动比率(x2);(3)发行前一年资产负债率(x3);(4)发行前一年存货周转率(X4);(5)发行前一年应收账款周转率(x5);(6)发行前一年净资产收益率(x6);(7)发行前一年每股收益(x7);(8)发行前一年每股净资产(x8)。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 IPO抑价率的实证分析

以IPO抑价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氛围、市净率、市盈率、每股费用、上市首日换手率、中签率和发行规模为解释变量,采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

IH=-0.208+0.492DPBD-0.036STC+0.011 HSL-0.054LWR-0.000SIZE (1)

回归结果中,R2=0.476,调整R2=0.464,F=26.750,相应的P值为0.000,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代表公司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市净率和市盈率与IPO抑价率都不显著。这说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投资者看重的并不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并不是推高IPO抑价率的主要原因。(2)市场氛围与IPO抑价率正相关,而且是所有解释变量中影响力最大的,这说明新股发行时市场氛围的好坏对投资者的情绪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在行情下跌阶段,投资者投资情绪低落,参与积极性不高,在行情上涨时期,投资情绪高涨,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当新股在市场氛围好的时候发行,一般情况下会获得比较高的超额首日收益。(3)每股发行费用与IPO抑价率负相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股发行费用越高,上市公司支付的承销及保荐费越高,获得的发行价相应就越高,从而使得抑价率较低。(4)首日换手率与IPO抑价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首日换手率越高,说明首日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越高,首日交易的活跃程度也越高,从而推高了首日收盘的股价,直接导致创业板市场的IPO高抑价。(5)中签率与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率存在显著负相关,中签率的高低可以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认可程度,中签率高说明超额认购倍数低,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度低,反映在股价上就表现为上市首日涨幅小。(6)发行规模与IPO抑价率负相关。一般来讲,发行规模越大,股权越分散,股票价格越不容易被投机者操纵,价格的波动幅度就小,新股的抑价程度也就越低。此外,发行规模大的公司受投资群体的关注较高,政府和监管机构对它们的监管也更严格,在信息披露和公司运作上较规范,信息不对称程度低,所以抑价程度相应较低。

由上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高IPO抑价率主要是由二级市场的投机引起的。大家看中的不是公司本身的成长性和盈利性,而是根据市场大氛围的好坏而进行的炒作。这种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性特点和羊群效应,充分反映出我国创业板市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尚不成熟,甚至热衷于盲目跟风投资,直接推高了我国创业板市场IPO的抑价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法通过IP0抑价率绝对值的高低来判断IPO定价是否有效率,因为即使是有效率的定价,也会因二级市场的过度反应推高首日收盘价,导致高抑价率。本文接下来将采用相对定价效率对创业板市场的IPO定价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2.IPO发行价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IPO发行价对公司内在价值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的拟合优度表明IPO的定价效率。公司内在价值量指标选用公司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相关性,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文章使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表3,回归模型为:

Y=3.214+0.462X6+5.239X7+1.951X8 (2)

其中,Y代表发行价格,x6表示净资产收益率,x7表示每股收益,x8表示每股净资产。从表3可以看出,回归拟合度R2=0.321,调整的R2=0.314,回归模型的F检验值为49.419,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通过检验,说明发行价与代表公司内在价值的指标存在线性关系。但是模型的拟合度只有31.4%,少于50%的水平,而且大部分财务指标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公司财务指标对IPO发行价格变异的解释能力有限,表明所选样本期间IPO的定价效率比较低。笔者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和承销商逐利的结果。一方面,一些拟发行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实现融资目的,可能出现粉饰公司财务指标、夸大公司业绩的情况,以期望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使得IPO定价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承销商受聘于拟上市公司,在新股发行过程中的收益来自于拟上市公司支付的承销及保荐费,这些费用占有募集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为此,承销商与发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企求,可能会达成一致的定价协议,即倾向于定较高的发行价,尽可能地为拟发行公司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从而实现了承销商与拟上市公司的双赢。

三、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创业板的IPO抑价率与二级市场因素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最后保留的5个解释变量中,有3个解释变量代表二级市场的过度反应,分别是市场氛围、IPO首日换手率和中签率。市场氛围的高低可以反映投资者对整个市场参与的热情程度,即在大盘处于低位时,大部分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会比较悲观,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们大多离场观望,此时的股市无法吸引人气,即使新股上市也很难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导致IPO发行抑价降低。而当大盘在高位时,说明市场状况良好,大部分投资者投资愿望强烈,上市的新股往往会成为投资者争相抢购的投资对象,此时投机风气会加重,从而助长IPO的抑价程度。而IPO首日换手率和中签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内地创业板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从众效应,表明我国创业板的IPO抑价率明显受到二级市场影响。此外,由于创业板是新生事物,投资者对新股的关注程度高,创业板二级市场又没有达到完全有效,所以我们不能通过IPO抑价率来进行创业板IPO定价效率的判断。

第二,通过对我国创业板市场发行价与公司内在价值的实证分析发现: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财务指标与我国创业板IPO发行价格关联不大,大部分财务指标没有进行模型,说明我国创业板市场新股发行价没有完全反映各类代表公司内在价值的信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考虑得比较少,证实了所研究样本IPO定价效率不高。

(二)建议

综合前文实证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定价效率:

1.加强对保荐人与主承销商的监管,规范IPO定价行为

从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财务指标与我国创业板IPO发行价格关联不大,而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较高可以看出,造成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证券承销与保荐人、上市公司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职业操守,弄虚作假。保荐制度的国际惯例是:保荐人与主承销商相分离。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保荐人与主承销商并未做到真正的分离,很多时候是合二为一的,没有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更不能为证券发行的诚信和公平尽到应有的责任。

因此在将来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修改时,应当将保荐人与主承销商完全分离,如果由保荐人担任主承销商,那么应该增加审核程序,以更好地起到对证券发行上市的核查监督作用,从源头上规范IPO定价行为。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美国和香港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对信息披露有一系列的严格规定,要求在申请上市及上市后,上市公司必须做出全面、及时和经常性的信息披露。为此,我国创业板市场可以积极借鉴国内外创业板市场的方法和经验,完善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以降低风险、维护市场的稳定。同时,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在严格控制操纵股票价格带来的市场投机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从增加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次数,对上市公司业务的计划和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披露,及时披露公司内部治理情况以及一些比较敏感的信息等方面监管规范,真正促进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此外,除了证券监督部门的监管,还应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管体系,可以建立证监会、交易所、企业和其他机构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3.加强中小投资者风险教育,倡导理性投资理念

本文研究表明,造成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主要原因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长期发展等因素并不是特别关注,这些符合中国投资者热衷于“打新”的现象。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中小散户投资者占据绝大比重,而个人投资者由于经验、知识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做出理性的决策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投资者盲目跟风,从而导致创业板IPO抑价过高。因此,本文认为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培育,倡导理性投资,最大限度地抑制二级市场的过度炒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创业板市场的IPO定价效率。

4.完善上市审批制度,提高IPO定价效率

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中签率指标特性来看,投资者普遍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关注度比较高,加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盘子比较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从而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票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无疑推高了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因此,进一步规范和简化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流程,通过缩短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周期等措施以提高审批效率,从而提高创业板市场股票的供应量,并注重进一步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事中事后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我国创业板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尽可能地降低IPO抑价率,进而提高IPO的定价效率。

作者:周亚玲

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论文 篇3:

试论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与估值

摘 要: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出现了成长性降低的情况,为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是针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成长性下降的问题,从净利润增长率的相关因素,来检测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估值情况,从而为公司估值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估值

引言:我国资本市场因为有了创业板而变得更加完善,为我国成长型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的平台,不仅丰富了我国投资机制,也为一些发展中公司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支持。但是,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普遍出现业绩不佳的状况,使得融资市场发生了各种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界定创业板的发行价、市盈率。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估值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期找到更好的方法测定公司的估值,判定更准确的成长区域。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及驱动因素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衡量。所谓公司的成长性就是公司采用一定的方法判断公司成长或者发展的指标。对于这一指标,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财务指标方面,主要采用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及净利润增长率等。这些指标在量测的过程中都能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也表现出不足。本文从估值的角度考虑,从净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主要基于:一方面,净利润增长率会直接影响公司的估值,无论是哪种估值方法,净利润增长率都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净利润增长率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的核心要素,公司经营情况通过净利润增长率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也是投资者们进行投资考虑的重要指标。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变化。成长性是衡量公司规模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成长性的创业板公司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关注,对于公司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创业板的高发行价、高超募率和高市盈率,这些都是需要高成长性来做职称的,一旦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趋缓,那么就有可能有大批质疑的投资者撤资,对于公司发展来说极其不利。

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下滑,在学术上被称为IPO效应。对于IPO的研究也比较多,包括盈余管理理论、机会窗口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等,浙西额都是IPO效应下研究的相关理论,更加丰富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测。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财务驱动因素。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公司成长性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五个,分别是募资净额比例、净利润留存比例、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其中,募资净额比例能够表现出公司股票认购情况,同时能够反映出公司股值的市场中的情况;净利润留存主要反映了股利的分配政策,对于投资人的吸引力;营业净利率充分的表明了公司的经营情况;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公司的营运能力;权益乘数则是公司偿债能力的表现。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估值

(一)PEG估值法。PEG比率就是市盈率相对增长率的比率,是由英国投资大师Jim Slater提出的,公式可以用PEG=

(P/E)/(g*100)表示,这个公式考虑了市盈率与净利润的长期增长率,这样就可以理解为是单位增长所付出的成本,较高的PEG就意味着投资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才能促进公司的净利润的增长,因此,比率能够衡量成长性的重要指标,如果PEG等于1,说明当前的股价定价是合乎公司成长的,如果比值低于1,说明公司此前的股价被低估,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相反如果大于1,那么该公司的估值被高估,此时买入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此时应该选择抛出。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估值。在估值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采用公司最近3年的平均盈利增长率作为预期的长期增长率,还可以用一年的盈利增长率作为预期的长期增长率来计算PEG,经过相关数据显示,如果用3年的增长率,可能会存在IPO效应,那么股价就会被高估,此时不能准确的表示公司的成长率,反而一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更能确切的反映出公司的长期增长率。经过研究,PEG比率较高,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估值明显比中小企业板的估值要高一些,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泡沫。随着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上市的公司数量将会大量增多,本身的估值最终还是会回到正常的轨道,此时投资者应该对公司的成长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规避高估值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合理投资。

结束语:综上所述,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变化直接体现了公司发展和盈利情况,经过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公司成长性和估值方面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了探讨,认为PEG估值法能够反映公司的估值情况,结果显示,创业板上市公司很多被高估,金融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泡沫,长期的话势必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情况,需要对其估值进行理性的调整,从而更好的促进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维爽,张庭发,宋永鹏.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及技术创新贡献分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01).

作者:蒙愿如

上一篇:财务风险管理的跨国公司论文下一篇:边防检查站网络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