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

2022-04-21

随着我国改革開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加速推进,特别是在注册制下,对于企业来说,应当深刻认识到IPO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IPO,以期能够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发展能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上市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摘要:文章对中国13家上市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做评价分析,选取2011~2015年相关数据,构建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做因子分析。评价体系从盈余水平、安全水平、成长水平三个角度选择9个指标,构建因子分析二级指标,提取3个公因子来综合评价各银行竞争力,计算出各家银行因子得分,发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竞争力强于五大行,但差距缩小。最后,考虑到上市大中型股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影响因素与国情,提出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上市;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因子分析;SPSS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金融领域,国内各大银行IPO竞市,银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使金融环境日趋紧张。因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银行当前发展的着力点。目前,我国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5家,分别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八大全国性商业银行(平安、浦发、民生、中信、兴业、招商、光大、华夏)及1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这当中,五大行被称为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八大全国性商行被称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城市商行影响力、竞争力有限,故不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上述13家上市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竞争力进行研究,寻求提高其竞争力的途径,同时研究结果对同行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一)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指从变量群体当中提取少数公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一定的算法,将不同的变量分组比较,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变量之间组建的基本单元,可以看做是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模型的具体描述:

1. X=(x1,....,xn)是可观测的随机向量,均值向量E(X)=0,协方差阵Cov(X) =Σ,且Σ与R(相关矩阵)是相等的。

2. F=(F1,…,Fn)(m

3. e=(e1,…,en)与F之间独立,而且e的协方差阵∑与E(e)=0是对角矩阵的关系,说明各分量e之间独立,因此:

X1=a11F1+a12F2+…+a1mFm+e1

X2=a21F1+a22F2+…+a2mFm+e2

……

Xn=an1F1+an2F2+…+anmFm+en

称作:因子分析模型。

其矩阵形式为:x=AF+e

其中:1. m

2. Cov(F,e)=0,即F和e是不相关的;

3. D(F)=Im,F1,F2,…,Fm不相关且方差均为1;

4. D(e)=n,即e1,…,en不相关,且方差不同。

X公共因子:F。因子载荷矩阵:矩阵A。X特殊因子:e。A=(aij),aij为因子载荷。aij表示的意思为第i个变量和第j个因子的相关系数。

(二)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各银行年报,运用SPSS19.0做分析。本文選取指标大多是比率性指标,但也有如人均利润这样的指标量,对其做无量纲化处理后再与其他指标一起做分析。

(四)实证分析

1. 因子分析的前提

运用SPSS19.0软件,观测相关数据能否适配该方法。

(1)Bartlett球度检验

该检验的目的是分析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如果是的话,说明该方法不合适。零假设:相关矩阵为单位阵,如果接受原假设,则因子分析法不可取。显著水平值越小(通常小于5%),则:原始变量之间可能建立着某种联系,反之则不适宜于因子分析。

(2)KMO测度

KMO的测值越接近于1,变量之间的共同因子就越多,说明相关数据适配于因子分析法。当KMO>0.5时,则使用因子分析是合适的。反之小于0.5,说明样本观测值偏小,应该扩充样本容量。

由表2可知,KMO值为0.591大于0.5,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足够小,近似卡方值足够大,则:原始变量建立着某种相关联系,即适配于因子分析方法。

接着,提取共同因子,进而确认因子数目、求因子解的步骤。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公因子,表3显示的是与公因子方差相对照的原始变量的提取程度。

2. 结果分析

根据表4显示结果,前3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89.795%,大于80%,足够解释原有变量表达的相关含义,也就是说有足够程度来描述银行的竞争力水平。

表5是旋转后的3个因子的负载值表格,从表5可知,因子1在X3、X4、X5、X7、X8、X9上均有较大载荷,说明因子1对这五个变量影响较大,定义为生长盈余因子。同理,因子2在X1、X2、X6上有较大载荷,定义为安全盈余因子;因子3在X2、X3上有较大载荷,定义为盈余因子。在这3个因子对总体目标的解释程度当中,因子1与因子2的解释能力显然要更强。

表6是各个因子对照的原始变量得分系数矩阵。由此可知上述3个因子与9个指标(X1-X9)之间的线性组合如下:

F1=-0.110x1+0.200x2+0.042x3-0.262x4+0.289x5+0.065x6-0.265x7+0.243x8+0.194x9

F2=0.423x1-0.099x2-0.137x3+0.204x4-0.175x5-0.416x6-0.003x7+0.061x8+0.142x9 F3=-0.086x1+0.615x2+0.493x3+0.028x4+0.028x5+0.105x6-0.164x7+0.091x8-0.006x9

由上述组合式子,可取2011年各银行相关数据,经计算可得各银行的公因子得分,接着以各个因子方差的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的贡献率比率(见表4)做权重来加权汇总,可以计算出F(综合竞争力得分),即:

F=(39.520*F1+28.655*F2+21.620*F3)/89.795

从表7可知,2011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后,表现最好的交通银行仅位列第9,说明五大行的综合竞争力较弱,说明五大行机构设置重叠,员工工作效率与业务附加值相对较低,导致规模不经济。而其他股份制银行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如排名第1的平安银行与排名第8的光大银行,两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成长性(发展能力)。

但是,仅仅是基于2011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可能会受到外在不可控环境的扰乱。因此为了全面客观反映竞争力的实际情况,选取2011~2015年的数据来分析,观察各家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发展趋势变化。参照2011年的计算方法,我们同理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2012~2015年的因子得分排名,并形成排名汇总,如表8所示。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看到,2011~2015年,五大行竞争力基本上保持着稳健且持续攀升的态势,除农行竞争力较弱外,工中建交行排名都有进步,尤其是工行、建行竞争力已跃居行业前四名。反观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较起伏,说明它们经营管理风格、业务发展模式相对激进。其中,平安银行竞争力表现最起伏,2011年其前身深发展银行竞争力较强的缘由是2010年财务数据异动,使2011年生长水平指标表现出色。中信银行2012年排名骤降是因为其恰逢银行业竞争发展期,而中信银行发展面临业务扩张瓶颈,从而使其利润额与市场份额“双骤降”。不过,浦发、兴业两家银行表现出色,较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生长水平更好,排名稳居前列。

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可知,首先,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存在差距,后者竞争力整体要优于前者;其次,五大行与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距不断缩小,工行、建行已经实现完美“逆袭”。就以上分析,下文对怎样提高各银行竞争力提出建议。

(五)提升我国上市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途径

1. 深化各银行改革

我国上市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加大资产结构改革力度,积极加快网点布局进程,同时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进一步扩充资本金,最终实现规模效益。不过,银行应该注重经營的稳健性,实现内部管理的高效性,达到最佳规模效益。

2. 加快各银行金融创新

在现今的银行业发展环境下,商业银行凭借利差生存的模式显然已不能立足。互联网金融、P2P行业快速发展,利于激活金融市场,但是会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因此,加快银行业务创新步伐有利于银行的转型、升级。各银行应审时度势,积极推出理财类产品,通过PC、手机端布局移动互联网电子金融业务,全力打造银行网络商城,利用大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 提高各银行管理效率

相较于五大行规模不经济,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行由于企业氛围的不同、利润增长极的实现及管理制度的规范,员工人均利润率比较高,比如浦发银行2015年的人均利润几乎是农业银行的3倍。因此,我国上市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着力精简部门,提升银行协同管理运营效率,同时还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简化业务操作流程,提升员工效率。

三、总结

本文把我国上市的13家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它们的竞争力做实证分析,目的是寻找出其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五大行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比,可知前者的整体竞争力明显不如后者,但两者差距明显缩小;同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起伏程度较为明显。最后,探讨提升我国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Farrell 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

[2]高波,于良春.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评论,2003(01).

[3]郭翠荣,刘亮.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2(01).

[4]黄朝阳,李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研究[J].浙江金融,2014(07).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R].2014.

[6]归波.基于DEA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银行竞争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万奕.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辛榛 周雪梅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 篇2:

IPO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及注册制下如何实现IPO

随着我国改革開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加速推进,特别是在注册制下,对于企业来说,应当深刻认识到IPO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IPO,以期能够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发展能力。本文在分析IPO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注册制对企业IPO的影响,最后就注册制下如何实现IPO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旨在为促进企业深刻认识IPO以及顺利实现注册制下IPO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国企业改革、创新、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募集资金的方式,IPO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而且也有很多企业成功实现IPO,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优化、完善企业制度具有很强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从当前IPO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尽管企业普遍认识到IPO的重要性,而且也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参与、推动和实施IPO,但仍然有一些企业在IPO的过程中缺乏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特别是对注册制缺乏深入的理解,无法顺利实现IPO,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认识到IPO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更要切实加强对IPO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切实做好注册制下的IPO工作,努力使企业顺利实现IPO,走上资本道路。

一、IPO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IPO对企业战略发展的意义

IPO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作为一种募集资金的重要方式,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很多企业通过IPO实现了自身的科学、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对IPO的审核程序日益规范,一些优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能够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使IPO取得成功。IPO对企业战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实现IPO就是一个质的飞跃,从此可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有能力实现企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意图。

(二)IPO对企业财务的意义

IPO能有效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能够使企业募集资金的模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很多企业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商业银行,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银行融资这种方式不再成为企业的最优选择。而企业通过IPO之后,能够使企业融资能力和财务管理实现根本性变化,企业自身的资金募集能力将显著提升,这也将使企业融资管理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也要看到,企业IPO之后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更加重视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

(三)IPO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IPO对企业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根本的就是能够推动企业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IPO之后对企业管理的要求随之提高,因而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IPO还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于优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会使企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IPO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意义

IPO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强化员工认同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如企业成功IPO之后,部分员工会成为股东,激励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更高,通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能够使自身价值获得更高的认可。

(五)IPO对企业品牌的意义

IPO还能够使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当企业成功实现IPO之后,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显著提升,这对于企业打造品牌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如一些高科技企业顺利实现IPO之后,其在行业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其产品也更具有竞争力,品牌效应很快实现。

二、注册制对企业IPO的影响

(一)IPO审核制度的变化

自1990年沪深交易所相继成立后,经过30年的发展,IPO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审批制、核准制、询价制。此后经历了新股发行定价由证监会窗口指导、2009年取消窗口指导、2014年指导新股定价23倍市盈率等阶段。2019年以后,我国IPO实现注册制,“科创板”在注册制下建立了“五套上市标准”,2020年创业板也实现注册制,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入。

(二)国家推出注册制的意义

注册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是重大的,意味着未来的新股标的和发行新股会更加以市场导向为主,同样也更为接近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美国、香港等)的上市制度。在注册制下,更加重视市场化和信息披露,使企业IPO的条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更为主要的则是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上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财务指标以及利润考核要求,这对于促进部分重视研发和创新而暂时无法实现盈利的企业实施IPO是个重大利好。国家推出注册制后,有利于形成市场良性循环,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优质企业通过IPO实现更快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注册制和审核制下企业IPO的侧重点区别

通过对IPO注册制和审核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企业在IPO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注册制和审核制的侧重点区别。审核制较为严格,注册制则与审核制不同,原则上企业披露的情况真实有效即可允许注册。注册制对企业IPO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备核心竞争力,满足上市市值要求是IPO的核心内容,因而要求企业在实施IPO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自身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对于想要实施IPO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视提升自身的经营与管理能力,强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苦练“内功”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真实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可,进而顺利实现IPO。

注冊制也有利于更多的企业实现IPO,注册制减少了许多限制性条件和要求,只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发展能力都可以寻求IPO,如很多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尽管自身尚未盈利,但其发展潜力可期,因而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对此应当有新的认识,既要加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制定更加科学、规范、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还要在信息披露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注册制也有利于企业持续保持规范科学的企业治理,注册制下壳资源不再奇货可居,一些企业即使顺利实现IPO,但由于后期经营不善或者不具备发展潜力,也会成为“垃圾上市公司”,进而最终被市场所淘汰,不再像过去还可以卖壳求存。。

三、注册制下企业实现IPO的实施策略

(一)策略一:重视信披

注册制与以往的IPO有所不同,企业要想顺利实现IPO,首先要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注册制下顺利实现IPO。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拓展财务信息披露领域和范围、改进财务报告体系以及其他的相关辅助信息,切实加大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力度,强化对财务报表审计的针对性,并且对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给予重视。企业还要进一步转变信息披露理念,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自愿披露意识,不断健全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拓展信息披露渠道,完善信息披露体制,对各支机构、各部门涉及到的财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编制会计报表、统一进行披露等等。

(二)策略二: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想顺利实现注册制下的IPO,必须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应当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特别是要更加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和研发体系建设,否则即使企业已经IPO,也会被市场所淘汰。在强化自身竞争力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合理进行战略设计和规划,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在人力和技术储备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确保企业具备长远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策略三:规范企业治理

企业要想顺利实现IPO,还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治理能力,努力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设,优化自身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求企业对注册制进行深入理解,使得企业制度符合监管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主管机关做出准确价值判断,进而顺利上市。由于注册制对发发行数量与价值、企业素质及发展前景、发行人财力、发行人营业性质等实质条件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因而企业应努力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同时还要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进行优化和完善。要着眼于提升自身的战略发展能力,大力加强战略规划体系建设,并且要不断提升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各类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募集资金的方式,IPO对于解决企业资金困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以及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性、保障性和战略性作用。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对于企业来说,要对注册制对企业IPO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实施IPO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效能性。这就需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更加重视自身企业经营与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注册制下企业实现IPO的有效路径,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运用系统思维和改革措施,重点在重视信披、培育企业合核心竞争力、规范企业治理等诸多方面努力,为顺利实现IPO、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单位: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许龙飞

商业银行IPO分析论文 篇3:

IPO终结颓势

全球资本市场正如沐浴春风一般,焕发新枝。

经过调整之后,国内股市终于告别了史上最长的14个月的IPO暂停期。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经历了金融危机和中概股危机的华尔街也再次焕发魅力。至于港股,则是一直活跃,即使在全球资本市场最糟糕的情况下,依旧都是最耀眼的市场。

甲午马年,对于很多蛰伏了漫长资本寒冬的企业来说,“马上IP0”成为一个关键主题词。

1月30日除夕之夜,一直坚称2015年前不上市融资的中国B2C市场大型3C网购专业平台京东商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招股书,计划融资15亿美元。但据传言,由于美国投资机构对京东商城估值较低,京东商城多场预路演活动遭遇投资者冷场,目前IPO局势相对被动。

有人把2013年中国企业IPO称为“转折年”,并看好2014年的强势反弹。来自安永的调研报告显示,与2012年比较,2013年全球IPO融资总额总计1630亿美元,上升27%;宗数总计864,上升3%。按市场计算,全球IPO融资额与交易宗数以美国市场最高,包括港股和A股市场在内的大中华区位于次席。由此可见,对于企业IPO而言,美国、中国香港和正在解冻中的国内股票市场仍具有积极的吸引力。

当然无论怎样, IPO的数据还是十分的“骨感”。2013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IPO企业数量及规模持续下滑,仅有80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各个资本市场完成IPO,数量占2012年IPO总量的35.6%。

春寒料峭,但这似乎并未挡住中国企业对美国股票市场的IPO热情。据悉,阿里巴巴、迅雷、聚美优品以及新浪微博等一批互联网业者纷纷启动美国上市的计划。

中国企业这波IPO的热潮当然不只局限在美国市场,港股市场以其国际资本市场、本土地缘效应,2013年共筹资1620亿港元,IPO筹资额较2012年增加80%。2014新春伊始,以哈尔滨银行为代表的内地金融城市商行、以屈臣士为代表的消费品与零售业者都向港股市场频繁示好。

自2012年11月2日“浙江世宝”上市后,A股IPO停摆已超14个月。2014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消息不啻于暂停的国内A股市场IPO将开闸重启,虽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预计要到3月份“两会”之后才会启动具体工作。但根据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通过发审会已有88家申请IPO企业,仍有694家企业正在排队等待IPO。从进程来看,证监会的审查效率正在加快中。

2014年的动向源自2013年的累积,分别回顾三地市场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信息。

解冻华尔街

美国资本市场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仅次于中国香港的第二大阵地。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有34宗,这些IPO中有11宗最终花落美股市场。并且美股市场IPO融资总额远超占到全球IPO融资规模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大中华区和英国的融资总额总和。

受美国QE3“宽松量化货币政策”以及美国经济环境复苏影响,2013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开始解冻,截至2013年12月13日,中国企业融资金额达到8.44亿美元、全年共赴美IPO8宗,虽然远低于2010年高峰期39.29亿美元和42宗的数量级,但还是走出了2012年只有3宗且融资金额只有1.54亿美元的低谷(如图1所示)。而且2013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平均首日回报率为53%,远高于2012年的-4%和2011年的16%。

2013年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仍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TMT(指科技、传媒与通信行业)企业为代表,其特点表现在定价估值较高和拥有较为宽松的上市标准上。伴随着京东商城以及热身中的阿里巴巴、聚美优品等在新年伊始就向美国资本市场频抛绣球的中国企业的新一波集体亮相,这一热点行业的分布特点也将在2014年得到延续。

2013年在全球股市中,美国三大股指的表现可谓亮眼,涨幅均超过了20%,道琼斯指数上涨了20%,而标准普尔上涨了25%,并于2013年5月21日创出历史最高收盘水平,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美国资本市场自2012年年底至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2013年更是成为一场投资者的盛宴,这些都极大改善了中国概念股上市的外部环境。同时,此前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在过去一年间表现良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例如“欢聚时代”股价从最初的发行价10.5美元/股,升至目前的27美元/股;而“唯品会”更是从6.5美元/股的发行价涨至目前的28.6美元/股。

此外之前国内A股市场IPO一直暂停,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在排队多年无果而返后,再次涌入赴美上市的这一通道。特别是进入2013年下半年,以中国互联网等TMT企业为代表,中国概念股IPO迎来一个小井喷。准确而言,有着高科技和海归高管团队背景的中国互联网等TMT企业,一直以来就是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的热点行业,从2009年起至今无论是融资规模和IPO宗数上都占绝对比重(如图2、3对比所示)。

在2013年集中登陆华尔街的8家中国概念股中,除去“中国商务信贷”属于中国在美上市的第一家小额信贷公司外,互联网企业占到5家,融资额以“亿美元”单位起跳的三家企业中,互联网企业占满二席(如表1所示)。并且这些互联网中国概念股基本上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上市首日均表现优异。来自投中集团的数据显示,“去哪儿网”、“汽车之家”、“500彩票网”、“58同城”、“兰亭集势”上市首日股价分别较发行价上涨89.3%、76.9%、53.9%、41.9%、22.2%。此外,“去哪儿网”、“58同城”、“久邦数码”为其背后VC/PE带来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倍数分别高达26.15倍、21.33倍和20.01倍。

热潮背后,正如很多投行的专家所指出的,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中国概念股注定会有优异的表现,如同硬币的两面一样,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IPO不确定性始终存在。

首先,众所周知,美国资本市场易进难守,与国内A股比较,海外市场具有上市审批容易但融资难的特点,美国证监会针对上市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有着严格的监管机制,这让登陆华尔街的中国概念股面临巨大压力;其次,此前爆出中国概念股的财务造假、协议控制(VIE)架构、盈利短板等诸多危机,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消除投资者的担心;再次,互联网等TMT企业重复以“中国式消费”、“互联网人口红利”等概念进行包装的营收宣传,以及凭借营收高速增长的预期来包并现实亏损、营利手段单一的模式,也很难受到美国投资界认可(如今京东商城在美国的路演遭遇即可佐证);最后,对美国股市IPO定价偏于保守的普遍担心,也成为中国企业进军华尔街的阻碍。

但是至于未来中国企业能否再现2010年美国IPO热潮的关键因素,却不可断言。一方面,美国投资人对中国概念股的诚信仍旧担忧;另一面,中国企业也正在向精细化运作转型,未来能否在投资者面前展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性以及成长的可持续性也还是个未知数。

弃“A”转“H”

港股历来是中国企业初涉资本市场的重要基地,而且中国香港IPO市场的表现与全球及中国内地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据统计,2013年共有96家中资公司选择香港市场作为首发上市地,较上年增长60%。几乎是中国企业登陆华尔街的翻版,仅2013年前11个月,就有67家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占前11个月中企IPO总规模的90.64%。2013年全年中国企业在港股市场共筹资1688亿港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80%。从季度来看,第四季度继续成为香港新股发行的高峰期,也成为中国企业香港IPO的黄金窗口,单季实现融资1020亿港元,恒生指数也创两年半的新高。

另一方面,2013年港股IPO平均筹资规模却处于10年以来的低位,仅比2004年和2012年略高(如图4所示)。

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首先,2013年年度多为中小型民企在港上市,大部分大型国企业已完成上市,因此2013年上市的国企规模较少;其次,为了顺利实现发行,大部分国内企业减少了筹资规模,拟定待上市后再增发的计划。

尽管如此,从中国企业港股前十大IPO分析来看(如表2所示):金融行业占据前十中的五席,筹资额也排名第一,2013年前十大港股IPO中有5家内地金融服务企业共筹资约658亿港元。另外细化金融行业的IPO可以发现,与2005年、2006年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内地银行赴港上市潮不同,今年在港上市的银行多为内地城市商行,快速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和体制转型、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等促使城市商行赴港上市。必须承认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方向及放开民间资本银行业的投资,为内地的银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在深层次加速了内地银行来港上市步伐。

集中观察2013年港股十大IPO中的金融业者,不难发现“光大银行”表现抢眼,成为“2013年香港IPO集资王”。虽然H股上市努力已有三年,但最终仍以最后一名登陆香港主板市场的中央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身份,成为2013年亚洲市场(除日本外)最大IPO和2013年中资企业全球最大IPO(“光大银行”融资额为34亿美元,折算成港币约为263.81亿)。“中国银河证券”最终融资金额为85.15亿港元,成为继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之后第三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券商。此外,筹划A股上市多年未成行、波折如光大银行的“重庆银行”,弃A股市场而转投H股上市,融资43.38亿港元,成为2013年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城市商行。同月“徽商银行”紧随其后,融资106.07亿港元。虽然不属于H股2013年“主战者”金融行业阵营,但成功吸引伊利参股投资的“中国辉山乳业”与分拆上市的“中石化炼化工程”(前11个月规模最大的IPO案例)也为香港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能量与活力。

一直以来,香港股票市场总体表现良好,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此外A股IPO持续冰封、内地企业融资需求迫切、PE机构退出压力增大,也使得一部分A股拟上市内地企业船头掉转香港。当然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报文件及审核程序的监管指引》降低了中资企业赴港上市的财务门槛,简化了申报、审核程序,为企业赴港上市创造了条件。

A股之“惑”

“事故不断”,成为2013年A股市场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关键词。

2012年年末时节,针对上市公司不断冒出的财务造假与丑闻,证监会启动“史上最严厉IPO财务核查”。来自安永统计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13日,其间共有622家企业提交自查报告,40家企业被抽查,298家企业终止审查申请。造成的结果是,A股市场自2012年11月新股发行暂停至2013年,没有一家企业A股上市。

3月初,肖钢接掌证监会主席的帅印,证监会随即启动286起案件调查,重罚“造假上市公司”万福生科和为其保荐机构平安证券,监管机构整肃市场的姿态加剧了A股市场IPO核查风暴。

中国股市在短暂的二十多年历史里,共计停发了8次IPO,2013年停发一年多之久,持续时间历史最长。关于IPO新年重启的消息,市场上实际已经喊了多次,从2013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征求公众建议开始算起,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注册制的新股发行改革的方向,再至11月30日证监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至此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正式稿及配套规定等七项政策正式坐实。此外,在加强信息披露、明晰新股发行各方主体责任、加大欺诈上市惩罚力度、市场化定价等方面都体现出改进的意向。

20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提出推进股票发行向注册制过渡。12月13日,证监会修订并发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12月30日晚间,“纽威阀门”等5家已过会企业率先获得IPO的发行批文。至此,A股告别史上最长IPO暂停。

但是紧接着而来的“奥赛康”事件无疑给监管层一计响亮的耳光。定价72.99元/股,控股股东转让4360.35万股老股,预计发售所得31.83亿元,“奥赛康”的IPO之路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论,并在一片议论声中于1月10日暂缓发行。紧随奥赛康之后,被称为“中国体检第一股”的“慈铭体检”也停下了登陆资本市场的脚步。1月13日凌晨,“慈铭体检”发布了“暂缓发行”的公告。

很多业内人士公认,A股IPO正处于黎明前的黑夜之中,但A股的黎明会在何时到来?成为企业准备IPO的最大困惑。对于急于“输血”的企业来说,仅仅从目前的排队阵容来看,等待的成本的确“伤不起”。

复苏的2014

很多业内人士乐于用“复苏”来形容2014年中国企业的IPO情况。但实际情况可能也不容乐观,例如刚过去的2月,由于传统假期效应的影响,中国企业IPO进入市场空窗期。据清科数据最新统计,境内共有4家企业实现登陆香港主板、扣起A股市场的IPO目标,美股则本月零上市(如表3所示),多数中国企业仍处于IPO的准备与市场的匹配度的抉择之中。

当然未来仍旧值得期待。首先美国股票市场的强劲势头,将带动全球IPO市场持续复苏,并将于2014年持续;其次,中国国内A股市场的重启,以及香港等大中华地区市场IPO交易宗数增多,因此2014年可能是亚洲区资本交易的丰收年(如表4所示);第三,风险投资支持的IPO仍然是推动全球IPO活动的主要困素。更好的估值和最新上市企业良好的业绩是促使私募基金投资者协助企业上市的关键因素。

无论如何,持续两年的IPO下降趋势已终结。全球经济改善,投资者信心上升带动的上升势头必将是2014年的主流。对于企业而言,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所需环境,寻找到自己合适的IPO“Mr. Right”。

上一篇: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