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职业院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使命。在职业院校教育实施过程中,理应推进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压力大,引起心态浮躁进而呈现犯罪率逐年走高的态势。究其原因,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缺失是其中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院校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1: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是贯彻“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的需要,更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法制教育;依法治国

《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强调指出:“青少年是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中的重中之重。” “要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公民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对新形势下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大中小学学生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法教育以来,青少年一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二十多年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客观上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法制教育方面,作为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环节,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目前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布局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功利性强、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教育形式和手段呆板等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重视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体现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进了现行宪法,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纵观80年代中期以来历年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文件,都把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进行“一五” “二五” “三五” “四五”“五五” “六五”普法的决定。可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法制宣传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普法工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许多著名法学家都认为,人对社会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过法治体现出来的。法律与道德虽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两者的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然是道德所不容许的,法律所提倡的行为必然是道德所赞许的。当道德无法发挥其功能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求助于法律。由此可见,法律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起着极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道德极易出现偏差,此时,加强法律教育,比单纯提倡个人道德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换而言之,并非学校德育工作不重要,而是法制教育更能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所以说,加强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他们互相交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些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逐渐模糊甚至荡然无存了。对青少年而言,这种负面现象的存在不仅可能会使他们效仿这些不良行为,更直接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职业院校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仅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成才与自身发展,更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他们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壮大。为了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居高不下,据调查,青少年犯罪人员中,年龄在15-16岁的占7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呈现出逐年上扬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即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是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时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低,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未成熟,是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危险阶段。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利用学校的主阵地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扼制青少年犯罪。

五、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而实际上,我国国人的规则意识十分匮乏,且不论走后门、托关系、贪污腐败等,单是违反交通规则、公共场所乱挤、插队的现象就比比皆是,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与规则意识的欠缺有关。在法治社会,人们之间的行为依赖于必要的事前规则的规范和约束,而不可能决定于某些个人的意志,或者取决于人们的自律。法治社会实际上就是规则的社会。法制教育的基本取向也应当包括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规则意识。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法制教育,逐步引导青少年树立规则意识,将对遏制此类不良现象、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加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结合,与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生产、经营或服务的第一线,所以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日渐增加,在校期间他们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毕业以后作为劳动者直接参与社会劳动,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光有技术而不懂法律,就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日益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对职业院校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法律素养,已把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要求自己。法律素质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职业院校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更要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社会各方面都有责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培养和教育人才的职业院校,应当肩负起重任,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长远意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创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徐继超.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3.

[3]施特劳斯.柏拉图《法义》的论辩与情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4]张恒山.西方法学名著精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赵玲,秦 .浅析学校德育预防青少年犯罪[J].法制与社会,2009,(17).

[6]周顺娥.论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19).

[7]杨进军.对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0,(4).

责任编辑 陈春阳

作者:欧阳燕侠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2: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缺失与优化对策探究

摘 要:职业院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使命。在职业院校教育实施过程中,理应推进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压力大,引起心态浮躁进而呈现犯罪率逐年走高的态势。究其原因,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缺失是其中之一。为此,可以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入手寻求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 法制教育 有效性 对策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即指职业院校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对学生所实施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与遵守法纪习惯的养成。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究其本质就是对法制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社会、个人的客观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高低的一种判断。在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改变的程度。

1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缺失

1.1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与普通高校法制教育的差异分析

虽说都是面向校园、面向教育对象的法制教育,但是普通高校法制教育与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通常面向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包括社会、学校和自我教育三个层面。而在学校教育中,普通高校法制教育更倾向于理论教育,即理性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等文字理论方面的灌输。大学生要懂得公平与争议、自由与法律、道德与义务、包括自己所拥有的权利等,这些均是普通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

1.2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分析

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它是由于法制教育活动功能性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换言之,如果法制教育活动不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性、规范性和解惑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行为上得到正向的结果,它就会使人对法制教育乃至法制本身的价值产生疑问。职业院校学生处于情绪的不稳定期,对社会的认知还并不完善,容易产生一些对法制规范与社会制度的偏见。如若不能强化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那么职业教育输送给社会的人才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因素。所以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来探讨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缘由所在[1]。

2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反思

职业院校是法制教育的关键阵地,它直接承载着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所以他们应该率先且不遗余力的投入大量资源,将法制教育普及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看,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存在较为严重的局限性,进而导致降低了其有效性。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 教学内容方面

我国职业院校法律课程的建设存在较大局限性,它不仅仅体现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首先,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尽管许多职业院校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置一些法律基础课程,但这些课程除了堆积一些理论概念外,内容的趣味性与教学形式都存在问题。一般学生都认为,法制教育属于附属科目。加之课程内容枯燥难懂且教师未将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想树立法律观念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所以,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特点和兴趣来因材施教,没有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进来,更没有将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如果说其有效性有所丧失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实践教学方面。虽然法制教育重视理论性,但实践性也应体现,毕竟法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理论,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目前,职业院校法律课程普遍存在仅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缺乏实践课程的现实问题。同时仅有的法制安全讲座课程在形式上也偏重于理论性。这对于职业院校众多的非法律专业学生来说是牵强附会的,它既没有实用性也没有针对性。所以,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其首要原因就是理论的枯燥与实践的匮乏,且两者是完全脱节的[2]。

2.2 教学方式方面

职业院校有没有必要将原有的封闭式课堂开放,实施开放性的法制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作为强调实践技术操作的职业院校来说,“知行分离”的道理每个教育者都明白。而在法制教育方面,职业院校却很难将开放性这一属性渗透到实际教育当中,顺理成章地造成了法制教育“轻权利,重义务”的不正确观念。即,目前的职业院校在法制教育中更认可义务本位,比如对法律义务、禁令的宣传教育,而忘却了权利本位教育这一法制教育的关键点。它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懂得法律可以作为自身权利保护的工具,而只注重它的义务性,这是一种畸形的单向灌输方式。它必然会引导学生产生消极守法的观念,使学生产生“我不违法就可以不学法”的心理定势。

3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优化对策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化对策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系统完整的法制教育。职业院校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地方,它的教育拥有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在法制教育内容上一定要掌握好度,做到够用即可。不要追求过于高深的法律理论知识体系,而要把所讲授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作到适量。其次,就课堂讲授的内容应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增进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动力。考虑到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课时有限,所以应考虑专业的差异性,结合专业设置专业法律课程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旅游管理开设《旅游法规》课程,物流管理开设《物流法规》课程等。此举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3.2 教学方式方面的优化对策

如今是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育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法制教育,也可以契合学生的生活兴趣需求。比如说利用多媒体教学和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丰富平台资源,展开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做到教育的因势利导和趋利避害。同时,教师也应该将学生带出校园,参与法律实践,练就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开展社区法律知识宣传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传播给更多人;或者在学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寓教于乐。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法庭旁听,结合真实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4 结语

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法律素养,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所有教育者一直以来的夙愿,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特别是对于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培养机制和培养内容的不同,对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则更显关键。所以,提升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将会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创新发展的关注点,也将成为提升人才输送质量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4-19.

[2] 胡俊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与提升途径研究[J].社科纵横,2008,23(5):90-92.

[3] 张灵.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有效性的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22-34.

作者:刘大鹏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几点探讨

职业教育承担着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重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必须在将法制教育定位为法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法律知识的储备,增强学生的法律理念和法律情感,鼓励学生主动维护法律,教育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到实际行动中。

一、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法制教育教学重点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教学重点,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同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是向学生传授应用性法律知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讲授应用性较强的法律基础知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却常常被忽略。对教学重点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严重影响到法制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同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关键是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重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对于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需要法制观念。如果没有法制观念的支撑,就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即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仍可能经受不住私欲的诱惑而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有些学生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决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知识的匮乏,而是因为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的缺失。因此,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决不能以为课程整合了,法制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篇幅减少了,就感觉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降低了。二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有道德方面的,也有法律方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共同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任务。其中的法制教育,应该着重在涉法问题上,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增强他们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正确处理在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的法律难题。

二、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把单向灌输式转向多种教学环节并用的启发式教学,在搞好课堂讲授的同时,帮助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实效。因此,为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课时分为两部分,主要部分用于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组织专题讨论、辩论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部分课时可用于实践教育,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实践教育可以灵活多样,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旁听庭审、法律讲座、社会调查等,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待人的态度和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使之真正变成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一部分。

要充分利用反面典型教育学生,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和预防是法律的两个重要功能。对学生中出现的违法犯罪案件,学校可请有关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到校介绍情况,并结合具体案件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努力拓展法制教育的途径。法制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学生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习惯。为此,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拓展法制教育的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法律理论培训和法制讲座,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辟网络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实施学生全面素质教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三、 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

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文明、健康、安全、稳定、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是法制健全的表现,也是法制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每一个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各管理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例如,学校的保卫部门应依法保护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的教务部门应严格管理教学工作,严肃处理考试作弊者,颁发文凭时把好关。各部门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才能在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学校应通过优良校风的熏陶和传承,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校园安静、文明、健康、有序和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中。因此,不论大环境小环境、硬环境软环境,各级领导都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效和作用,树立大法制教育观。

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大学生法制教育事半功倍。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学生的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他们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学校的行为应当符合行政合理性原则,学校建章立制要合法、合理,必须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必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教育法治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校规可能对学生的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学校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例如,学校没有权利对仅有道德违规行为的学生予以勒令退学,否则学校就可能构成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侵犯。即便学校有这类处罚权,处罚权的行使也必须合理、合适,要尽量做到过错与责任相当,要考虑人性关怀,要兼顾到教育的严谨与宽容,还要考虑到制度的执行成本和风险。

(黑龙江技师学院)

作者:张 霞

上一篇: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下一篇:现代酒店薪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