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法制教育在今天已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形成法制意识,从而为其将来出身社会能够依法办事奠定基础。所以,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形成法制观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课堂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课堂法制教育论文 篇1: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在生活中渗透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完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消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同学们都为之叹息,惋惜。大家都说小山村的人们呀,你们真的不该这样做,多么美丽的村庄就这样毁于一旦。使学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讲到了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森林保护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在情感中渗透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骆驼和羊》、《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在案例中渗透

在教学新课《翠鸟》时,学生与我进行了一场辩论。初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翠鸟抓来养着,我们照样给它吃喝,好好保护它,不会伤害它啊?”对于这个疑问,我备课前不曾想到,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国家针对动物保护有专门的法律规则,比如说禁止伤害益鸟;不能随意抓养鸟类。”面对这样我自以为完美的解答,学生还是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不满和疑惑,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但是我们并不伤害它,抓它来是为了保护它啊,这不是更好吗?”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符合道:“就是就是,抓它来又不伤害它,可以与我做伴,挺好啊。”“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学生激动的炫耀:“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抓到好几只鸟呢。”面对孩子们这些突如其来的辩驳,我一时语塞,真想斥责一番,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它是有法律依据的,以后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在发生。然而理智战胜了冲动,因为这童言无忌带给了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谈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能片面的要求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学生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他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还是让学生昧着“良心”,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思想了,我一定做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显然也不是!当一个个对策都被我否定后,我理清思路:应积极面对现实,接受认知冲突,将转变牢牢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从孩子们的喜欢翠鸟体现对翠鸟的爱,再通过一个老渔翁的劝告,体会到孩子们不抓翠鸟并不后悔,而是希望翠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活空间。更深层次体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通过“你赞同孩子们的做法吗?”“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看似简单的“赞同不赞同”、“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却蕴藏着思辩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更是他们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我发问:“你们喜欢这些孩子们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因为他们懂得爱护鸟类。”学生大声回答。我又反问:“可是这样他们就不能天天看见漂亮的翠鸟,多可惜啊。”“但是这样是为了让翠鸟有更幸福的生活。”“对啊对啊,我们也是社会的小公民,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在现代法制社会,教育者应当从小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语文学科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作者:潘越

语文课堂法制教育论文 篇2: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法制教育在今天已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形成法制意识,从而为其将来出身社会能够依法办事奠定基础。所以,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形成法制观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在课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学法守法观念的引导。

今天,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一项治国策略。但社会上依然存在着违法的行为,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加强教育,则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学习《武松打虎》一文中,武松打了六十几拳打死了老虎,为什么不说武松是违法行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了这个社会:这是封建黑暗的旧社会,社会动荡,官府腐败,官官相卫,权钱勾结,民不聊生。

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武松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一个叫汤姆的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思想。

三、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时,结合教材,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違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编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法律宣传、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周芳

语文课堂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借助语文课堂 渗透法制教育

摘 要 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语文教育的功能,还担负人文、法制教育等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了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有让学生体会法律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一、利用教材内容向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

法律知识的渗透并不代表每堂课都要渗透,而是要寻找合适的课堂题材,找到渗透的切入点。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除了理解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激发同学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斑羚飞渡》中,一群斑羚被猎人拿着枪追到了伤心崖,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老斑羚、中年斑羚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抉择。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的行为,人类扮演了什么角色?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回答出要保护动物,人类不应猎杀动物。此时,我顺着这一回答水到渠成地引入《野生动物保护法》,既解决了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又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与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人作斗争,再由课文内容拓展到现实,号召学生做到不吃野生动物,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对于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要向有关部门告发,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语文习作中,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热门话题的思考、讨论,会涉及社会风气、人伦道德、是非善恶的评判,于是,我推荐学生在构思这方面的作文时多关注《今日说法》、《道德与观察》等栏目,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拟题的技巧,抓住特殊典型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善于用法律的标准来明辨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练习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作文时,不少的学生提到了父母偷看自己日记的事例,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权的行为很反感。我在讲评作文时,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扬了他们善于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推荐他们多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把握原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语文课不等于法制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凭借学科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课,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干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疼爱之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这既是美德也是义务。这样,学生们在接受语言教学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律教育。

四、法制教育的渗透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好的行为变成习惯,好的习惯升华为理念,这是教育的最好境界。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学科的本质,但同时也要注意法制观念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嫌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照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在今天,我们国家更是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如果凭个人情感、好恶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无论有任何理由都是犯罪,并必将付出代价。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价值取向、情感取向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不能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其负面影响会远大于成人的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能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加以渗透,寓情于教,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作者:曾常越

上一篇:我国企业税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教师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