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文章结合昌都地区60年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昌都地区在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领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生态价值,提出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生态旅游三结合的区域发展观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论文 篇1:

浅析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灌溉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小型水库、水坝、引水工程及灌溉工程等,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做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不仅能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干旱和洪灾,还能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及运行一定要科学合理。本文分析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举例分析

引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水资源,还可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2016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农田水利条例(草案)》,指出要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关乎到农村建设及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等问题,我国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当,导致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1]。因此,查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意义

水利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工程建设的安全,如果水利工程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时会出现恐惧和不安,将会影响施工人员的实际配合能力,从而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施工效率,进而使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质量出现大打折扣的现象[2]。因此,建设单位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能够提高实际施工人员的配合默契度,有助于提升整个施工团队的凝聚力和施工效率。

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工程项目法人责权不到位

在水利工程建设四项制度中,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关键的核心问题,但是,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水利工程项目组建并不规范,甚至根本没有进行项目法人的组建。导致水利工程项目工程建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过于重视工期长短,并不重视项目的实施质量、项目资金不能按时到位、行政干预比较严重等现象。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实践管理工作中,存在部分工程的项目同体现象且问题比较严重。项目同体的发生主要是存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和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大都隶属在同一行政主管部门来进行管理。

2.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都存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约束力不强等问题[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使得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施工现场质量监管,从而导致建设管理问题频繁出现。此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监管难度大,对工程质量的约束力不强,导致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较多。

3.工程立项缺乏科学规范性

水利工程立项事实上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猎的范围十分广,包含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水利工程立项的目标是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实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实施一般要求具有科学全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技术比较方案。但是,部分地区和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并未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也并未对当地的水资源、生产、人文、经济水平、群众意愿进行具体分析,导致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行效益较差,甚至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强烈的反对。部分水利工程项目立项受行政指令干扰,使水利工程的实际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将会脱离实际,从而产生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4.农民对水利设施的防护意识不强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农田,工程建成后设施周边的农田会被重新耕种,但大多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不强,大量取用周边的土,导致地势下降,水利设施被破坏。此外,大量降雨后,地势较低区域的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农作物被淹,不能发挥水利设施对农业增产的效果[3]。

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分析

1. 加强项目法人制的落实

为了加强对项目法人制的落实,政府需要通过加大对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管理,并结合建立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严格约束和规范管理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有关部门需要严格进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资格审查,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将项目法人确定,有关部门需要严格把控负责水利工程建设的单位是否按照规定确认项目法人,若建设单位未落实项目法人制,相关审批工作不予审批。例如,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强制项目单位委托中介服务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省政府在《甘肃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中指出,政府投资的项目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需要对项目策划、项目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等全过程进行全权负责。甘肃省人民政府通过加强项目法人制的落实,有效提升了项目工程的实施效率。

2.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因此,相關部门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过程中,应着重讲解管理技巧及专业知识,使管理人员能顺利开展后续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实践培训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及管理方式运用到实际工作,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技能及综合素质。此外,在管理工作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应及时做好记录,并组建研究小组对疑难问题加以研讨,制定相关应对方案。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各项管理经验,及时查找各项管理措施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

3.提高群众参与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主体是农民,为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效益,应让群众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因此,应做好宣传工作,鼓励群众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维护,使群众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者与受益者。

4.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现象,各地区相关部门须立即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并做好管理责任划分工作,合理分配各项管理工作。同时,要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开展管理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设备磨损、老化现象,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管理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派遣专业的维护人员对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以此延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改革是推动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促进水利工程事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注重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工程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下,将会出现多样化的改进方式和更有效的优化模式,作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人员,应重视自身工程建设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水利事业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敏强.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30):202-203.

[2]杨骕,张冉冉,李佳.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0(15):154-155.

[3]麦浩恒.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和解决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7):191-192.

作者:陶士波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论文 篇2:

西藏昌都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 文章结合昌都地区60年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昌都地区在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领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生态价值,提出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生态旅游三结合的区域发展观点。崐[关键词] 昌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崐[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昌都,从此昌都步入新时代,随之昌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入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规划建设的新局面。昌都地区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山灌丛生态系统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交汇点,是中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横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原多条河流并流区域,是众多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更是水利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昌都不仅是横断山区之主体部分,更是被誉为西藏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源自青藏高原羌塘东北部雪山,并逐渐汇集各路河流,穿过横断山区,流入祖国内地和东南亚。西藏三江流域是世界上岭谷高差悬殊、河流最为密集、垂直自然带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地球上地质作用最强烈、水土流失最严重、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邹联付等:《西藏三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8年第5期,第63页。。由于昌都地处青藏高原关键生态区域,其生态保护和生态健康状态将直接作用于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平衡。故而,在如何保护好该地区的生态资源的同时,又发展当地经济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本文将通过对昌都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分析,提出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生态旅游三结合的区域发展观点。

一、昌都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昌都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通过林业、环保、城建、气象等部门在地区行署的直接领导下完成。1951年1月,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下设政务组兼管全区林业工作以来,林业一直是昌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工作。1965年成立地区农牧局,下设地区林业管理站,在各县逐步设立县林业管理站,1979年成立地区林业局(1980年撤销,林业工作归口农牧局,1984年恢复,并设立各县林业局,1987年再次撤销,设立林业科和林管站),1985年地区和各县成立绿化委员会,负责指导造林绿化工作,1991年设立林业公安科,负责林业案件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同年,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1996年10月恢复昌都地区林业局,下设林政、造林、防火、林业公安等科室。通过60年的摸索和学习,目前昌都林业管理机构相对完整,功能趋于完善,基本能够应对现代保护和建设的需求《昌都地区志》[Z],2005年方志出版社,第171页。。

昌都地区早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由城建部门承担。1952年之前昌都地区城建工作由农牧处主管,随后设立了建筑工程处、建设处、建设管理局、交通建设管理局、经济建设管理科(直属地区计委)、地区建设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城建局(直属地区计委)、基本建设管理科等部门来管理城建和环保工作。1996年10月,正式成立昌都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设环保、规划、建工建材管理等科室《昌都地区志》2005年方志出版社,第471页。。另外,1993年建立地区环境监测站,全面负责水体、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的放射和电磁辐射物质监测,并开展各种环境调查,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报告等业务。

1950年10月,昌都气象站建成,这是西藏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气象站。昌都连续的气象观测资料可以追溯到1951年2月。1951年9月以来,昌都地区陆续在边坝、江达、邦达、丁青、然乌、左贡、类乌齐、洛隆、芒康、八宿等地建立气象站《昌都地区志》2005年方志出版社,第754页。,使气象台站基本覆盖了昌都的主要区域,为昌都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昌都气象观测资料为藏东气候变化和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另外,水利、文物、旅游以及科技管理部门对昌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水文数据、重点文化和地质遗址、资源盘查等方面贡献巨大。

昌都解放以来,昌都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采取林业生态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垃圾清理与污水处理、替代能源以及生态移民和严格执行工程环境评估等工作措施上,并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对生态资源的压力等问题。

森林和森林植被的保护是昌都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上世纪50年代,林业工作基本处于摸底资源、建立管理机构以及局部造林等层面,既没有大规模的保护和建设项目,也没有大规模的砍伐活动,这一时期的木材利用主要体现在小城镇和民房建设用材和樵采薪柴方面。60至70年代间,林业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木材利用和局部绿化上,自1957年筹建昌都林场以来,相继建立了昌都地区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1966年)、昌都地区乡镇企业局澜沧江木材加工厂(1984年)、芒康县木材加工厂(1964年)、洛隆县木材经销公司(1966年)、类乌齐县木材经销公司(1993年)、江达县武装部生产连木材加工厂(1994年)和江达县岗达沟木材加工厂(1986年)。这八个木材加工厂在加工方面的能力和强度非常有限,主要从事砍伐、运储和原木销售等经营活动。起初木材的运输完全依靠水运,1966年以来增加了车辆运输,但水运一直没有停止,类乌齐木材放漂至昌都,芒康、江达、贡觉等县把木材放漂于金沙江,运至攀枝花交货。昌都地区森林砍伐自60年代至90年代末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见图表1),1998年地委、行署根据国务院《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紧急通知》精神,决定从当年10月1日起全面停止金沙江流域天然林采伐。从此,宣告结束了大量砍伐木材的时代,迎来了林业生态规模建设的时机。

同一时期,昌都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以及育苗方面逐步加大力度,并为全面开展森林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人工造林开展于60年代初,封山育林始于70年代,而育苗工作起步于80年代(见图表2和3)。

2000年对昌都林业生态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年,昌都地区完成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前期规划设计,制定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昌都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长江上游西藏自治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一批相关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案和政策文件,关闭了3个县的林区木材加工厂(点)18个,木材交易市场3个,并对120万公顷天然林实施全面管护。同年,昌都地区林业部门针对林木采伐、木材加工、运输、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木材市场专项清理整顿工作,严格控制无证采伐、运输、经营和加工,规范经营和采伐行为,为昌都木材市场和采伐管理奠定了基础,也从法制上为天然林保护工程构筑了保护伞。从此,昌都地区林业生态保护进入了以保护天然林为主,减少人为破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新的林业工作时代。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江达、贡觉、芒康三县实施10年以来,昌都地区对130万公顷森林资源进行了全面管护,并配备了2700多名管护人员,对2500多户居民进行了生态搬迁安置,营造公益林2.2万亩,新增森林面积40万亩边巴次仁、拉巴次仁:《西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10/07/content_1716635.htm。长江上游天然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张敏:《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科学》第41卷,第2期。。工程通过管护天然林、禁止商品性采伐木材、建设公益林等措施,筑起了一道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的屏障。

自2002年以来,昌都地区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工程涉及全地区11个县、108个乡(镇)、481个行政村和10742户农牧民群众。截止2010年初,全地区完成退耕还林9550多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218公顷,荒山荒地造林4333公顷。2005年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国家投入1.33亿元,对4692万亩森林配备了近5000个专职管护员。2006年实施重点区域造林项目,共完成造林7万亩,其中包括经济林、水保林和护路林等。针对昌都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对生态和生产造成极大破坏的事实,“十一五”期间启动了藏东南防沙治沙工程,完成造林6万多亩,围封2万多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昌都在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昌都地区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芒康盐井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类乌齐长毛岭马鹿自然保护区、八宿县然乌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22个。昌都地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县级自然保护区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主要由各县林业局负责保护和管理工作。昌都地区野生动物得到了保护,动物种群不断增加。在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世界濒危物种滇金丝猴的数量逐年增长。目前,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已达600多只,种群数量比10年前明显增加。

通过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加大对原生植被的保护力度。上世纪80—90年代间,昌都地区森林采伐量居高不下,大面积和不规范的采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进入“十五”以来,全地区商品木材生产计划锐减,商品采伐量从2000年的85200m3下降到目前的8000m3。同时,全地区大力实施农牧区替代能源项目,替代能源项目主要通过太阳灶、沼气、水电等能源来实现。全地区有17770户使用沼气,以电代薪项目覆盖33974户、173357人,推广太阳灶1856台。通过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节约管理体系,有效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

昌都地区是三江流域上游地段,因此保护河流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环境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当地群众的民生,更关系到下游地区和国家的水源安全。为了保护水源,改善水质,降低水污染,昌都地区在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各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达到100%,部分乡镇垃圾得到妥善处理。昌都地区在昌都镇建立西藏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厂系中德财政合资项目,包括一座污水处理厂、三座提升泵站、雨污管网及21座公厕,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为近期9000吨、远期18000吨。目前,污水处理厂有18名员工,日处理污水6700吨,基本杜绝了污水直接排入澜沧江的现象,保护澜沧江水质和水生生态起到了显著效果。另外,昌都地区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生活垃圾填埋场9处,这些项目的完成和投入必将进一步减少对三江河流(流域)的污染。

二、昌都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挑战

解放60年以来,昌都地区针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定并实施了相关工程和项目,在天然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草地保护、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昌都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法制建设、宏观规划、国家和地方投入等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为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昌都地处三江流域关键生态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因素,昌都地区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当地生产生活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压力依然很大。昌都地区农牧区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与60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改善,粮食收入、现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通讯、交通等各个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然而,农牧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不突出,依然以传统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缺乏生产和劳动力的转型和转移。农业和牧业的增收方式主要依托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化工肥料,农业现代化只是停留在使用现代农业工具的层面上,农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一些科技示范项目注重形式,无法通过科技手段来改变生产方式和增收渠道。农牧区人口数量的增加直接转化为对资源的压力,人口的增多要求扩大土地资源和牲畜资源,耕地和牲畜的扩大将直接威胁自然植被,造成草场过度使用。目前,我区农村教育和城镇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学校教育来转移农牧区人口的难度很大。昌都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倚重于农牧业经济牛亚菲:《西藏昌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旅游资源开发》[J],《资源科学》24卷,第4期。,农牧业人口还无法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进而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另外,昌都地区能源短缺,每年的薪材采伐量大,昌都能源利用量的95%以上取自森林资源,92%的农牧民以薪材为主要燃料。以电代薪、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普及相对缓慢,薪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比较严重。

——资源管理和保护能力不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职机构和人员的短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不足等方面。昌都地区目前实施长江上游天然保护等六项林业工程,但县、乡(镇)执行和实施项目的长效机制和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各县只有少数人(4—11)组成的林业局,而乡(镇)没有机构和人员。昌都林业行业职工约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4人资料来源:昌都地区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昌都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Z](2010年5月)。,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有效实施和资源管理工作。机构和人员的不足也影响着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昌都地区森林面积大,交通不便,无法有效制止非法盗伐和盗猎行径。另外,该地区矿点和水电等建设工程多,需要环保和林业部门开展严格的监管和审查工作,然而这一方面的工作一直不理想,保护部门无法撼动施工单位的工程计划和方案。

——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与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显著成绩有密切关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保护工作的一个契机,新的政绩观把环境、可持续性以及“潜绩”作为重要指标来提出,其目的就是让大家充分认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西藏应该结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尽快制定和出台考核政绩的科学指标体系。另外,《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为当地政府赋予了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权利和责任,强调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和长期目标。《办法》还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因此,正确对待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严格按项目要求执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是当前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达瓦次仁:《西藏羌塘地区草场管理模式与围栏建设对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的影响》[J],《西藏研究》2009年3期。。

近年来,昌都地区开展实施了不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和工程,但项目和工程相对独立,缺乏统筹协调。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无法体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不能形成项目间的优势互补,缺乏经验交流。另外,项目实施期间缺少监控,项目成果与预期目标间形成明显的差距,甚至出现乱用、误用现象资料来源:昌都地区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昌都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2010年5月)。。总之,缺乏整体建设和保护的长远规划和思路。

——保护任务与投入资金不平衡。昌都地区不仅是我国三江流域重要天然林保护基地,更是横断山区植被和物种保护的核心区域,由于地域广阔,交通不便,资源丰富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非常艰巨,加之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专职机构和人员的不完善,无法开展全面有效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与昌都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生态价值相比,目前所投入的资金是微不足道的,昌都地区生态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可是一旦被破坏,修复和保护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未必能够修复好。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该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并尽快制定生态补偿机制。

三、昌都地区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

昌都地区森林、矿藏、水利、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是区域特有,并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昌都卡若文化至今四五千年,昌都人通过上千年与自然相融相依,对获取和保护自然资源形成了一套实践和理论。自古把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懂得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更懂得可持续利用的内在含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昌都的森林几乎保持原生状态、河流自然流淌、河流生态系统未受破坏、地下资源原封未动。

昌都生态资源的价值和特征决定了昌都在高原的重要生态地位。昌都是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以及特定的自然环境等条件,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点和优势的树种和植被类型,多为北半球的树种和植被类型,主要有亚高山暗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山地柏林、温带松林、温性硬叶常绿栎林、山地落叶阔叶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以及超过600种木本植物。昌都森林具有树龄高、病腐少、生长能量充沛、生态价值高、保持相对原始风貌等特点。昌都地区是我国三江源地区三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而森林植被是该流域保持生态健康的关键指标和因素。

由于昌都地区包含寒带和亚热带气候和相应的生态系统,其野生动物资源具备生境跨度大、种群丰富、珍稀物种多等特征。昌都境内有1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5种二级保护动物,其中棕熊、雪豹、岩羊、盘羊、藏原羚等属于高原寒带动物,滇金丝猴、猕猴、藏酋猴、云豹、扭角羚等栖息于亚热带林间,而猛禽和其他鸟类遍布全境。昌都地区是保护滇金丝猴、黑颈鹤、雪豹等濒危野生物种的基地,也是保障重要国际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流域,江河源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的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昌都地区丰富的植被、冰川积雪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造就了以大小江河、各类湿地、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为主的十分充足的水资源。昌都地区江河流域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数不尽的小溪源于山谷、冰川、沼泽湿地和茂密的丛林,并逐渐汇成河流,最终流入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由此三江得以湿润内陆和南亚。故而,昌都的水不仅是本地区和下游地区以及国家的重要基本资源,是维系其他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元素,也是“西电东送”水利水能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昌都地区淡水资源量达770多亿立方米,水利资源蕴藏量达4046万千瓦。

昌都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其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广、矿种多、储量大等特点。昌都矿产可分为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等,目前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0余种,矿产地360余处,其中铜储量全国第二、西部第一。经多年勘探查明,昌都地区含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以江达的玉龙为中心,跨越江达、贡觉、芒康,长300余公里,宽10公里,已测铜金属储量800多万吨,预测总量达4000多万吨。玉龙铜矿储量65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斑岩铜矿。另外,昌都地区是西藏整体矿藏的储量大户,全区45种主要矿产资源总量的90%以上分布在昌都地区,全区已探明矿产资源价值量的近80%在昌都,其中富铜矿、菱镁矿、脉石英等矿产的储量更高《昌都地区志》2005年方志出版社,第78页。。

昌都的地理位置、生态系统以及气候条件不仅造就了丰富而珍贵的自然资源,而且使得该地区对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昌都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与祖国内陆和东南亚地区的生态、气候、地质、人文的自然屏障和走廊地带,它能够缓解高原恶劣气候对平原的影响,可以筑起高原和平原间的生态屏障,也可以连接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合作。昌都具有地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构成我国横断山区丰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更是建造区域生态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本。昌都庞大的矿产资源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资源保障,也是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资源保障,更是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重要基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高原西北并流于昌都境内,形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高山峡谷三江并流壮举和生态景观,三江流经在昌都境内超过1500公里(金沙江525公里、澜沧江380公里、怒江630公里),三江流域是祖国内地和东南亚诸多国家淡水资源的命脉,是下游地区和国家实现生态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生命线。因此,昌都生态系统和生态资源的极端重要性既体现在对区域、国家和全球生态健康和生态屏障作用方面,也体现在为国家提供和保护重要战略资源方面,更体现在保障国家和区域淡水资源和水生生态系统方面。

四、昌都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思路

——国家投入的必要性:基于昌都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生态价值的极端重要性,以及该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和薄弱的地方财政能力,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应该把昌都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地,其建设和保护资金必须得到中央财政更多支持和直接投入,以确保该地区生态的安全和健康,为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使西藏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昌都正是西藏高原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生态区域。由于昌都地处高原东部与平原结合部位,又是三江流域和高寒草甸植被和森林植被的交汇点,故而昌都在高原与平原间是生态走廊;三江流域,昌都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流域,对水生生态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原植被系统,昌都又是高寒和亚热带的结合点,是保持多重生态系统健康和综合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地区。

由于昌都地区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有限(耕地资源贫乏、草场资源过度使用)等诸多因素,昌都地区要想通过农业和工业来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存在极大的挑战和难度,而且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方面的急功近利必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破坏。GDP和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发展的代价绝不能是环境和生态。昌都地区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严重破坏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导致周边地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灾难和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昌都地区在发展农业和工业等具有较大破坏性行业上必须谨慎,避免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而国家应该加大对昌都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投入必须包括环境建设资金和发展当地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资金,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目标。

——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昌都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非常有限。一直以来,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不断被开发,但受管理、技术以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和农牧民致富贡献微不足道,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近年来,昌都地区不断开采铜矿,仅玉龙铜矿一期就投入了18亿元,二期还将投入45亿元。玉龙铜矿虽然在环保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在某些施工环节理应避免对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然而由于高寒作业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更高,使得加工环节必须面对严峻挑战。当地职能部门必须加大对开发公司的监管,避免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水电是一种既经济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水电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养殖和发展旅游业等综合效益,而且不排放有害气体,不污染水资源,也不消耗水资源。无论在资源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开发水电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昌都特殊的地质结构和密集的河流分布造就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量居西藏自治区第2位,理论蕴藏量约为4046万千瓦,具备发展水利事业的条件。有的专家提出,把昌都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水电能源续接基地,内联西藏腹地,外接四川、云南,以推进“藏电外送”的进程林学峰、胡蓉:《藏东水电能源续接基地开发的构想》[J],《人民长江》第39卷,第1期。。昌都地区开发建设水电能源基地不仅符合我国“西电东送”的电力规划,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优势。但是,水电站的建设必须考虑周边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避免对水生生物和水质造成破坏,要为下游地区和整个流域的生态负责。

另外,昌都地区是澜沧江的重要流域,昌都段的流域健康将直接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状况,虽然澜沧江在中国境内的流量只占澜沧江(湄公河)入海口总量的13.5%,但来自中国的澜沧江水占在老挝边境流量的100%,占在越南流量的60%,占在金边流量的16%,而且来自中国澜沧江的水是老挝、泰国等下游国家干旱季节的主要流量的保障。至少8千多万人生活在澜沧江流域,澜沧江是东南亚诸多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本,故而澜沧江流域管理和水能资源利用等问题已经成为非常敏感的国际问题。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下游国家一直以来指责中国在上游建立大型水坝和水电站,他们认为中国的大坝紊乱和干扰了河流的自然流淌,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了严重旱情,湄公河水位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下降,下游国家的农业、渔业以及饮用水供应都受到了影响。就此,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四国向中国提出交涉,并认为中国的大坝建设导致其旱情加重。因此,澜沧江水能资源利用必须照顾到两个问题,第一,确保澜沧江整体流域的健康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第二,加强与下游国家的沟通与协作,避免因水引起的国际争端。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

——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迎合了游客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出游动机,又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更与西藏大力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相吻合。昌都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昌都交通不便、地质结构复杂,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森林和林间野生动物、茶马古道等都将成为打造生态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必将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使更多群众从传统农牧业中解放出来,而且在充分利用当地生态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为生态和人文的保护和发展创造契机。

生态旅游将是促进昌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性产业。高山峡谷和交通不便是昌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长期以来,昌都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外部和西藏其他地区没有形成较为便利、活跃的流通渠道,由此导致运输成本高,物流、人流不畅、观念相对落后等现实问题。但是,封闭的环境尽管是造成差异性的根本原因,而差异性却是打造生态旅游的吸引点牛亚菲:《西藏昌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旅游资源开发》[J],《资源科学》第24卷,第4期。。要把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民生工程的重要手段,就必须坚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开发一块、破坏一块”的老路,必须坚持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地群众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和旅游服务方面的主动参与,走旅游富民和旅游扶贫的道路杨文凤等:《西藏昌都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开发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第5期。。

[本文责任编辑 央珍]崐--------------------------------------------崐[作者简介] 达瓦次仁,西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从事西藏生态环境研究。

次仁,西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从事西藏农村经济研究。(拉萨 850000)

作者:达瓦次仁 次仁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论文 篇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技术要点探究

摘 要:文章基于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特性和功能的介绍,分析目前常用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技术及其要点,并提出了水生态保护的措施及整改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技术要点

1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同时在我国采取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也存在过度开发采集水资源以及污染和破坏水生态系统等问题,增加了目前我国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压力,也加剧了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因此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水资源需求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有必要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开展有效的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有利于科学合理开发和保护水生态系统。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特性及功能

2.1特性

我国的水生态系统从纵向角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区域形态差异,不同地区的气象和地貌特征各异,同时在横向上也表现出河流与陆地之间显著的过渡带和路域特点,甚至在部分河流横断面上表现出不同的浅滩和深潭等特点。此外,从垂向角度分析,水气两向性以及河流底部的水泥两向性也显著提升了河流对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支持效应,使得河流水生态更加多样性,为生物生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2功能

正如前文所述,水生态系统为生物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为生物提供固着点和营养来源,此外,水文循环加之土壤以及水源等为生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存条件,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也就是在多样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存环境中,有利于多样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也不断增加此区域中的生物种类。

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技术要点分析

3.1人造湿地修复技术

应用此技术所构造的湿地主要包括湿地、微生物以及各种植物,此种生态模式也被称为水流模式,主要类别有复合流人工湿地、地下流人工湿地以及人工湿地三种类型。由于此种湿地的除磷、除氮效果良好,明显高于城市二级处理厂的处理水平,相应的TP清除率、TN清除率以及BOD清除率分别为75%、80%以及70%。在构建人工湿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态农业和景观林,在发挥其修复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2前置库修复技术

此种修复技术主要构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水流导流系统。通过前置库的设置,防止在大雨时出现系统溢漏等问题,在将雨水引入前置库之后,再从旁路系统中流出。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光和水深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滞水2~12d左右短时间内可以将储层上34~61%的正磷酸盐有效去除,其中总磷的去除率也可以达到22~64%。

二是净化系统。经过此修复技术进行创新的净化系统主要有渗水净化区和低水生态区两部分,前者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进行净化,同时还可以净化浮床以及效果比较强的沉水植物,将其中的有机污染物、磷以及氮等元素进行有效去除。

三是沉降带。通过此种修复技术改造沉降带之后通常在沟渠中应用并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比如将大量的芦荟等水生植物种植其中,在沟渠受到反复冲刷的过程中将地表径流中的沉积物和颗粒物起到截留和处理等作用。

3.3人工造流混合技术

此技术就是利用水生态系统对流动混合设备进行驱动,这样就可以使得库区底水和地表水体出现强烈的回流现象,如果在夏季出现温度降低和光照不足的情况,也会降低藻类活性。同时在水交换过程中也由于均匀效应的存在,可以起到稀释底部较高浓度的锰和铁的作用,如果出现锰和铁的浓度升高的现象,就会在水深方向上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也在此方向上逐渐发生再养作用,这就会降低水流污染程度。

4水生态保护的措施及整改意见

4.1完善管理体系

在水生态系统开发和整改过程中,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起到正确引导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基于目前我国的主体功能分区情况以及生态区的规划形式等内容,还要通过管理体系对功能区的定位和空间选择进行明确。比如可以在水生态中具有较为敏感和脆弱的流域中及逆行红线区的设置,对此区域中的污染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还要在城市规划中预留相应的水文流域面积作为水文景观和相应建设工作开展的区域,通过对水总量的控制,将目前挤占河道面积逐渐修复,缓解因此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水系统破坏问题,实现对地下水水位的合理控制。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上中游干支流区采取闸坝水量联合调度控制的方式,对此区域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起到缓解作用。

4.2统筹协调管理

在统筹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从全局进行考虑的方式,比如在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的过程中,要统一规划水量水质,在此基础上对水生態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技术来选择和确定,并制定相应的规划,保证此修复规划工作负荷“生命共同体”的理论要求,在开发和利用流域水资源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其实际的防洪减灾和防治污染等作用。此外,还要结合实际水文情况以及不同河段和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内容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规划其中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功能,在此基础上行建立防污治污机制,这样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

4.3构建生态友好型的水利工程体系

在设计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工程标准和规范性的流程对此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且起到协调的作用,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尽量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之后的河道工程尽量符合天然河道的形态要求,不改变其原有的蜿蜒状态。同时采取清淤疏浚等手段来治理沟渠,结合河流生态需水量来调动和运行现代水坝,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仿生态的友好型水利工程体系,构建河道通畅以及水质清澈的水生态环境。

4.4实现河湖水系连通

为了促进水生态文明的融合和进步,可以通过对水资源配置格局进行优化的方式,将河湖水系连通起来,提升水利工程对水文环境的保护能力。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建设大中型蓄调工程的方式,将其与自然水系融合来构件全新的流域生态水系网络,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逐渐建构起现代化的水系网络,不仅可以增强中部地区的河湖之间的疏通性,而且可以采取人工通道的方式便于清淤疏浚工作的开展,实现对湖泊湿地等水涵养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扩大。

5结语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虽然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同时也导致水生态功能的衰退以及生物多样性退化等水生态问题。为此,想要在目前的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下维持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大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水生态保护策略,在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时,协调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通过科学规划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发展符合水源的自然发展规律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新战, 丁晶. 我国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的分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000(036):2599.

[2] 刘玮钰.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分析[J]. 水能经济, 2018, 000(001):P.101-101.

[3] 马蓉蓉, 黄雨晗, 周伟,等. 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探索与实践[J]. 生态学报, 2019, v.39(23):313-320.

(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48)

作者:刘碧波

上一篇:营造良好教育环境调研论文下一篇:风险管理下的医疗器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