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机制创新

2024-04-19

投融资机制创新(共6篇)

篇1:投融资机制创新

创新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快水利基础工程建设

一、“九五”和“十五”期间水利投资完成情况和投资结构分析

(一)投资完成情况

“九五”和“十五”期间,某某区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4.5亿元,其中:“九五”期间投资1.36亿元,“十五”期间投资3.14亿元。

1、防洪工程

防洪工程投资1.19亿元,占总投资的26.4%。其中“九五”期间投资0.62亿元,“十五”期间投资0.57亿元。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蓟运河治理工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除险加固工程、应急度汛工程等。

2、供水工程

供水工程投资2.14亿元,占总投资的47.6%。其中“九五”期间投资0.49亿元,“十五”期间投资1.65亿元。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里自沽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应急水场工 程、周良庄地下水自来水厂、牛家牌橡胶坝工程等。

3、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投资0.93亿元,占总投资的20.7%。其中“九五”期间投资0.25亿元,“十五”期间投资0.68亿元。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渠道治理工程、扬水站运行维护、应急排水工程等。

4、污水处理工程

污水处理工程一项,即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0.23亿元,占总投资的5.1%,投资为BOT方式。

(二)投资结构分析

1、投资来源

“九五”和“十五”期间,全区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4.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54亿元,占总投资的12%;天津市投资0.97亿元,占总投资的21.6%;区政府投资1.79亿元,占总投资的39.8%;受益乡村自筹0.97亿元,占总投资的21.6%;BOT方式投资0.23亿元,占总投资的5.1%。

2、投资用向

全区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主要用向为防洪工程、排水工程、供水工程及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工程建设。防洪工程建设主要用于一级 行洪河道治理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排水工程主要用于扬水站更新改造及运行维护、渠道治理、闸涵维修等,供水工程主要用于农业供水工程建设、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城区管网改造、应急水场建设、牛家牌橡胶坝建设等。

3、投资完成的整体成效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某某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①人畜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农村的饮水困难问题;新建了城区应急水场,改造了净水车间,进行了城区平房管网改造,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证。

②防洪安全得到了保障

十年间,我区加强了防洪工程的建设,防洪安全基本有了保障,特别是取得96年抗洪的胜利,我区防洪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同时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防洪圈的建设也形成了雏形。

③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我区是农业大区,多年来一直重视节水工程建设,截止2005年底我区节水灌溉面积已达48.6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9.6%。④农村供排水体系逐步形成

我区农村水利原是“以排为主”的工程体系,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供、蓄、排相结合”的工程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正在不断改善,农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⑤污水处理初见成效

2004年,城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日处理能力1.3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基本得到了处理。

二、水务工作进展情况

某某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于2001年5月14日由水利局更名为水务局,2002年5月相应职能基本理顺,水务局成立以来,促进了我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全面推进了各项水务事业。

(一)水务工作情况总结

某某区水务局共有干部职工966人,其中具有各类技术职称的816人,设有科室9个,基层管理单位11个。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全区水资源管理,负责防汛除涝、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供水节水管理、水工程的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使用、水利科技研究推广应用、水费的收缴,指导乡镇水利工作,承办上级行政及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水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实现了由“农村水利”向“区域水务” 的转变,促进了城市水务和农村水务的协调发展;二是实现了由“工程建设”向“工程管理”的转变,形成了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并重局面;三是实现了由“用水管理”向“水资源管理”的转变,水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各项水务管理制度已逐步形成,水费收缴机制更加完善,水价更趋合理,“水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涉水事务管理职能不断提升,圆满地完成了防洪、除涝、供水、节水等各方面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自来水管理体制不畅

自来水管理所于2002年5月划归水务局,原有贷款1000万元,供水管网漏损率高,水费收缴难度大,虽然我局对自来水管理所加强了管理,但运营依旧困难。城区管网铺设于七、八十年代,设计标准低,老化严重,跑冒漏频繁,急需更新改造。近几年我局虽进行了部分平房管网改造,但资金落实困难,进展缓慢,市局又没有自来水的对口管理部门,投资渠道不畅。

2、城区排水工作难度大

城区排水工作难度大,排水成本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城区排水管理体系不畅。城区排污泵站于2002年5月划归水务局,但排污管网仍隶属建委,管理职能交叉,影响城区排水工作。二是城区雨污水不能分流排除。一方面排水明渠被挤占且淤积严重,极 大地制约了城区沥涝的排除;另一方面城区雨污混流,增加了排污泵站的排水压力。三是排污泵站运行费用高。由于泵站机电设备老化、土建工程损坏、管网老化淤积等原因,延长了城区排水时间,增加了泵站运行成本。

3、供水问题突出

我区供水问题突出,一方面农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水源保障,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的扩大,城区用水将大幅度增加,但我区地上水蓄水能力偏低,水资源紧张,城乡供水问题日趋突出。

4、防洪安全存在隐患

我区防洪安全存在三个重大隐患:一是一级行洪河道泃河、蓟运河没有根本治理。二是青龙湾减河淤积严重。三是由于1981年引滦工程建设后,城区洪沥水出路被截断,城区受洪涝威胁几率增大。

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渠道阻塞

多年来,义务工和积累工政策是我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投资渠道,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款取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落实困难,直接影响了农建工作,因此必须理顺投资渠道,确保今后农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水务基础设施情况(水利工程略)

1、自来水供水能力、改造情况

城区建有净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2.5万吨,为城区12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供水范围达14平方公里,配套管网总长度369.1公里。2003年—2005年我局开展了平房管网改造工程,改造管网总长度160 公里,覆盖面积8平方公里,投入资金1500万元,节水效益明显。几年来,我局虽然加大了自来水管网改造力度,但改造总量偏少,特别是主管网改造严重不足,急需投入大量的资金。

2、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情况

目前城区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1.3万吨,随着城区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用水量的增加,新建污水处理厂势在必行,根据我区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总规模将达7.0万吨/日。

三、近年投融资体制改革情况

十年来,我区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投资主体拓宽,投资总量增加,建设内容更全面,投资收益更显著。主要体现在:

1、国家及市补投资不断增加

“九五”期间国家投资2315.4万元、市里投资3633.5万元,“十五”期间国家投资3074万元、市里投资6112.9万元,投资额分别 增长了32.8%和68.2%,这说明国家和市里对我区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在不断增加。

2、区财政投资显著增加

“九五”期间我区财政投资3588.5万元,“十五”期间投资14295.2万元,投资额增长了两倍,说明区政府对水利工程建设更加重视,特别近三年,在供水、防洪、除涝等基础工程上投资显著增加,促进了我区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

3、“一事一议”成效明显

2003年前,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两工”款1461万元,“两工”款取消后,我区积极推行 “一事一议”政策,2004年,通过“一事一议”共投工150万工日,投资1200万元,促进了全区农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4、投资渠道在拓宽

近年,我区水利工程的投资渠道在不断扩展。2004年我区利用BOT方式投资2300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厂;2005年和港商签定了周良新区自来水厂建设合同,计划明年建成生效;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也投资建设了部分水利设施。这些说明我区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正在拓宽。

四、今后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的建议和思路 为保证今后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推广政策水利、经营水利、民营水利和外资水利,加快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我具体讲四点建议:

1、发挥公共财政的基础作用,继续办好政策水利。争取政府支持,增加财政投入,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抓政策水利,一方面只要做好规划,选准项目,积极争资立项,争取国家、市级财政对我市水利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区县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拿出钱来积极搞水利建设。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基础作用,增加财政投入规模的同时,要用足用好各种政策,建立稳定的水利收费机制。要加大征收力度,对政策规定收取的各项水费,要足额征收到位。

2、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经营水利和民营水利。运用市场法则配置水利资源,寻求水利资金,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委托经营、股份制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开拓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市场,力争做到以水养水、以工程养工程。同时要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设和推广,促进经营水利和民营水利的发展。

3、积极招商引资,努力兴办引资水利。引资水利,就是引进本市(区)之外的资金兴办区域水利,既包括世行贷款和亚行贷款,也包括国内外的各类资金。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打造诚信水利,选准好项目,包装好项目,推介好项目,搭建一个互利双赢的平台,让投资者实现资本的增值,让我市的水利得到快速发展。

4、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力促进“一事一议”办水利。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需求很大,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一事一议”是解决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工和筹资的有效途径。在推行“一事一议”办水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要积极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水利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通过“一事一议”,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和用工难题;三要转变工作机制,将行政命令转变为引导、扶持和服务,水利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握政策,分类指导,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对跨村跨乡工程,可以借鉴“一事一议”的做法,实行“一渠一议”,“一闸一议”,“一点一议”,“一井一议”;也可以由区、乡镇政府提出建设方案,在充分征求受益区各方意见,特别是征求受益农户意见的基础上,由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后,再组织实施。总之,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加快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还很大,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因此,我们必须以水利“十一五”规划为契机,以创建节水型社会为目标,扎实苦干,努力推进水利事业的全面进步。

附:“九五”“十五”期间某某区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一览表

篇2:投融资机制创新

鼓励社会投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2号),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补齐我市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为统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政府投资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着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统一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全市生产力布局,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二、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

(一)交通基础设施领域

1.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对武

—1— 深高速公路惠州段、河惠莞高速公路惠州平潭至潼湖段、惠龙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沿线闲置土地进行整合开发,以开发收益支持高速公路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高速公路发展基金,完善收费公路建设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机制,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公路管理局等单位负责)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运营。以惠州城市轨道1号线、深圳地铁14号线惠州延长段、惠大铁路复线电气化改建工程等铁路项目为重点,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独资、控股、参股以及其他方式参与我市铁路项目建设运营,促进铁路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业务和国家布局的铁路“走出去”项目。积极探索在惠城区、惠阳区、仲恺高新区、大亚湾开发区之间开通市郊(域)铁路运营可行性,综合开发利用铁路周边土地资源及站场毗邻区域商业资源,提高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综合收益。(市发展改革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负责)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港口及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以惠州港马鞭洲主航道扩建工程、东江河源至石龙航道扩能升级工程等项目为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港口及航道建设基金,探索以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改造港口、内河航运、公共航道等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岛旅游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市港务管理局、海洋渔业局、旅游局,省东江航道局等单位负责)

4.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本—2— 参与惠州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二期工程及机场配套服务设施等投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空港产业经济投资基金,支持打造惠州机场空港经济区。(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负责)

5.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惠州市中心客运枢纽、惠州市南部新城综合客运枢纽、惠阳区高铁站客运中心枢纽等客运枢纽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维护。推行客运“一票式”和货运“一单制”运输,实现综合运输一体化服务。(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局等单位负责)

(二)信息基础设施领域

积极推动社会资本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开展业务合作,支持社会资本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接入网业务试点和用户驻地网业务、网络托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电信业务运营牌照,参股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用户管线建设以及通信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数据中心、物联网应用相关基础平台建设和运营。支持社会投资者参与“三网融合”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投资建设,拓展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基于“三网融合”的增值服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等单位负责)

(三)能源基础设施领域

以潼湖生态智慧区等新建工业园区为重点,鼓励社会资本取得地方供电部门支持下参与投资配电业务。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分布式电源工程、储能装置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支持民营

—3— 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等参与配套管道工程建设。支持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全省电力体制改革及配、售、用电侧改革,通过逐步健全的全省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积极参与全省电力市场交易。(市发展改革局、经济信息化局,惠州供电局等单位负责)

(四)生态环保领域

推进造林绿化工程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市级造林补贴机制,鼓励和调动各种社会主体造林积极性。加大碳汇林建设力度,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生态公益林实行“按区位、分级别”进行经济补偿,对重点区位,如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显岗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市属国有林场、城镇周边、高速公路、铁路、省道等交通主干道两侧的第一重山,以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提高补偿标准,进行封山育林,严禁商业性砍伐,自然生长与淘汰的办法经营。对重点区位以外的其它范围内的一般生态公益林,采用一般补偿标准,可适当放宽限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经营。在保障生态效益、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等生态产业。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为重点,通过委托治理服务、托管运营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惠州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监测社会化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推进惠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设。(市环保局、林业局等单位负责)

(五)水利和农业领域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新农村建设,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允许财政补助—4— 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资产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持有和管护。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重大水利工程,与政府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市水务局、农业局等单位负责)

(六)市政基础设施领域

以加快市场竞争性配置为重点,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镇供水、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公园配套服务、城市桥梁隧道、公共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按照“多式衔接、立体开发、功能融合、节约集约”的原则,对道路、桥梁等非经营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周边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稔平半岛供水工程、惠阳大亚湾第二条东江引水管道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等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对已经建成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采用委托经营或移交—经营—移交(TOT)方式,转交社会资本运营管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旧城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环保局、水务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园林局、环卫局等单位负责)

(七)社会事业领域

加快社会事业公立机构分类改革,允许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公立机构股份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投资建设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旅游、文化设施。鼓励政府投资举办和建设的医院、养老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投标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社会资本投资的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旅游、文化项目,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政策。(市发展改革

—5— 局、编办、民政局、财政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和计生局、体育局、旅游局、地税局等单位负责)

(八)重大发展平台领域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进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重大发展平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探索完善跨区域项目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环大亚湾新区管委会,潼湖生态智慧区指挥部,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局等单位负责)

三、政策支持

(一)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1.完善我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的管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在推广PPP模式过程中的领域、流程、遴选等方面予以规范。(市财政局等单位负责)

2.依托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立和完善我市PPP项目库的信息管理,及时通过平台系统向外发布,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市财政局等单位负责)

3.全面准确评估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支出能力论证,切实控制和防范财政风险。(市财政局等单位负责)

4.PPP项目政府支出责任按支出分类纳入同级政府预算,在中长期财政规划中统筹考虑,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切实履行契约精神,增强社会资本信心。(市财政局等单位负责)

(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1.理顺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核算水价成本,建立终端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制定水利工程供非农—6— 业用水价格,并根据供水成本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变化适时调整。价格调整不到位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财政性资金,对运营单位进行合理补偿。(市发展改革局、水务局、财政局等单位负责)

2.健全市政基础设施价格调控机制。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基于保障合理收益原则对收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价格调整不到位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财政性资金对运营企业进行合理补偿。(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单位负责)

3.推进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改革。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简化气价分类,减少交叉补贴。逐步放开工商业用气价格,引导工商业用户与气源供应方通过协商、交易平台竞争等方式确定天然气价格。贯彻落实省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市发展改革局负责)

(三)创新融资方式

1.发挥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政府整合财政性资金以适当方式对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予以支持。适时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优先发展的公共服务领域。(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局等单位负责)

2.加大股权、债权直接融资力度。大力发展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融资工具,延长投资期限,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综合运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集合信托

—7— 计划等工具筹措投资资金,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鼓励发行可续期债券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建设等领域有关专项债券,并促进各类债券进入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进行流通交易。(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银监分局等单位负责)

3.推进资产证券化及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支持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积极探索我市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等资产证券化。充分利用现有全国性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积极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实现融资租赁应收债权、供应商企业及承建企业应收账款等未来收益权再融资,大力推进特许经营权和具有稳定收益现金流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等单位负责)

4.探索创新信贷服务。配合省推动组合融资解决方案,协助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整体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允许利用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配合省担保股权投资基金,寻求与省再担保公司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加快建立健全融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领域投资提供非融资性担保服务。(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银监分局,市发展改革局、金融工作局等单位负责)

5.完善收益权属流转和交易机制。依托省产权交易平台,配合省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特许经营—8— 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权属的流转和交易机制。培育地方性评估和评级机构、人才,协助省完善权属交易市场,为银行机构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权属质押贷款提供畅通的质押物处置保障。(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银监分局,市发展改革局、金融工作局等单位负责)

6.推进农业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农合机构的积极作用,探索采用融资担保和贴息、业务奖励、风险补偿、费用补贴、投资基金,以及互助信用、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方式,增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专业大户、农林业企业的贷款融资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农业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银监分局等单位负责)

7.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无抵押式贷款,探索建立有效的贷款偿还机制,在国家批准的业务范围内,为城镇化建设、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公路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提供长期稳定、利率优惠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中长期融资优势及引领导向作用,积极为地方建设提供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综合金融服务,通过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银监分局,农发行惠州分行,市发展改革局、金融工作局等单位负责)

8.创新国际融资机制。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投融资合作,推进跨境人民币跨境业务,推动粤港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惠州企业赴港上市;积极推进我市与香港联交所沟通联系,鼓励金融机构为惠州“走出去”企业提供跟进投资、信贷、融资担保、风险管理等综合服务,组织协调金融服务于管理机构组建支持企业“走

—9— 出去”的金融服务联盟。(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局、商务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等单位负责)

9.加强政银企社对接。面向金融机构、大型融资租赁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定期发布重点领域投资项目,确保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信息对称,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深入推进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发挥征信系统的融资促进功能。(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等单位负责)

(四)完善重点领域社会投资用地政策

1.保障重点领域社会投资项目用地。采取土地差别化供应措施,加强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坚持“保重点、保民生”的原则,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事业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引导项目单位使用批而未征、批而未供或盘整回收等存量土地。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事业项目的用地。(市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单位负责)

2.完善土地开发利用和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土地综合开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实行“主体运营+经营性配套资源+特许经营权”的整体投资运营模式,建立轨道交通等公交导向型项目建设土地综合利用机制。逐步取消对公益性事业项目划拨供地的制度,采取有偿方式供地,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和市场配置的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等单位负责)

四、保障措施

—10—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是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各县(区)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协调推动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推动政策措施落地,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实施。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时间表,拓宽政策覆盖面,大胆创新运用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发展,确保政策有效落实。

(二)优化政府服务。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并联审批机制,清理精简前置审批条件,规范中介服务。试行信用承诺制,着力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全面加快项目审批速度,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效率。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和投资信息指导,搭建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信息发布平台,汇总重点领域项目,做好政策规划和项目信息定期发布工作,稳定市场预期。

(三)强化监督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明确监管细则。实施责任单位要加强内控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明确社会资本退出路径,健全纠纷解决和风险防范机制,维护社会资本合法权益。限制已列入经营异常企业名录的企业进入重点领域。市发展改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工作方案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检查,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市政府。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篇3:成都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

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其关键在于建立并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富有效率的多层次投融资机制, 这也正是应对城乡经济二元化的“解药”。相当长时期以来, 农村中始终缺乏基于市场机制的投融资机制, 始终无法提高资本积累和资金配置效率, 使得农村经济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与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约束。一方面, 我国农村地区分散化和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导致了农村的投资效率低下, 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 长期“重工抑农”的经济政策使得金融机构从农村抽离了大量的资金, 甚至一些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

因此, 我国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由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作为出发点, 促进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变, 提高农村资本形成能力, 改变金融抑制局面, 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健全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渠道

缺乏有效率投融资机制使得中国农村经济直接表现为金融抑制。近年来的研究文献表明。国内农村金融抑制主要是供给型的 (姚耀军, 2005) 。这意味着农村投融资问题得到解决其突破口是健全完善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渠道, 增加新农村资金有效供给。这种“金融供给领先”模式的有效性已被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一些国家初期发展的经验所证实。

健全多层次的农村融资渠道, 就需要切实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 构建一个职责明确、运转高效、业务灵活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其主要发展趋势应该是建立以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社区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农村融资体系。

(一) 积极发挥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作用

商业性银行的范围主要应是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以及部分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商业性金融的功能定位应是服务于现代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和县域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商业性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调整信贷投放发挥好分支机构的支农作用, 根据需要创新支农业务品种, 加强对农村社区信贷机构的支持, 构建有实力的竞争性商业金融。

(二)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发挥其主导作用

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以明晰产权为主要目标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全国农信社存贷款总量不断增加, 支农力度明显加强, 支农贷款覆盖率增加到32.6%。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成型, 但公司治理能力仍然较弱;资产质量不如人意, 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最主要力量, 其改革必须深入下去, 务必规范治理机制, 加强内控与风险管理能力, 使之发挥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 积极鼓励发展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机构

社区金融机构具有局部打破自然垄断, 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天然优势。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社区微型金融机构的创设可以吸纳民间信贷资本进而规范非正规信贷市场, 适度的竞争可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效率, 有效减少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因此, 应当允许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社区金融机构, 尤其是对金融服务设施不足的地区。为保证新型农村社区金融机构规范、稳健、可持续发展, 需要认真总结经验,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四) 加强征信环境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 改善生态能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就国内农村而言, 最为重要的就是完善农村征信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信用素质教育。目前, 农村信用意识淡薄, 涉农企业和农村集体、农户逃废银行债务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在农村地区, 要尽快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多种形式的信用评价标准, 通过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推动农村经济形成重诺守信的信用文化。

二、创新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机制

(一) 政府主导型投融资模式

政府主导型投融资, 指在各级政府财政的直接领导下, 或者是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农业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 作为财政性投融资代理人主导的, 以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为投资目的的投融资活动。具体而言, 包括财政支农和政策性投融资。

对于财政支农, 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分税制的施行和农业税的取消后, 各级地方财政预算有限使得财政支农力度不足, 相关部门权责不清、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因此, 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 合适的地区可以利用债券筹措资金, 加强财政资金的调度和运用管理, 强化项目的评估和审计工作。

政策性金融是指国家信用支持下服务于特定产业政策的优惠信贷行为。一些具有较强外部性、周期长、风险大的农村公共品投资和基建项目, 亟待发挥政策性投融资的杠杆作用。首先是要调整并积极开拓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理顺同商业银行关系;其次是尝试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 保持其业务的持续运营, 更大发挥其杠杆作用;最后积极引入社会从事开放性项目和一些公共产品项目, 根据具体情况创新投融资形式。

(二) 农村合作投融资模式

农村合作投融资模式, 是指在农户间或者同涉农企业之间的双方或多方合作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形式。

农户间的合作形式采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即类似经营农户间的自愿、民主、互助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经济组织重新整合了农村生产资源, 可以通过集体互保或担保信贷的方式获得融资, 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 使之享受风险管理上的便利。

客户与企业的合作是以订单农业等形式存在的, 这样有利于标准化生产,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企业的征信作用可以使农户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信贷资金。农户订单具有不完全性,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地推行农业订单的规范文本,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行业协调机制, 保障双方的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对于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农产品而言, 可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 由双方分摊合约费用。

产业链合作, 则是更深入地将农户合作组织与订单企业链接形成了“农户—合作组织—企业”的多方合作投资链。如可能, 还可以在投资链上加上对企业或合作组织的 (担保) 授信环节, 以及农业保险或期货合约的市场风险保障环节。2006年初, 资阳就采用这种“农户+合作组织+企业+银行+担保机构”的订单合作投融资模式进行猪肉产业化的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 农村小额信贷模式

农村小额信贷是对特定的低收入农户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 提供小额、短期的担保和抵押的流动资金贷款。就国内而言, 主要存在四种模式, 即直接对农户的小额信贷、小组互保下的联保小额信贷、邮储银行退出的存单质押小额信贷以及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

小额信贷是一种商业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 必须坚持市场化利率来覆盖风险成本 (汤敏, 2003) 。此外, 一些情况下, 应当对贷款农户 (小组) 提供培训和技术、信息支持方面的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形成和延伸, 提高贷款户合理有效使用贷款的能力。

三、成都市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 经过8年多的创新性实验, 初步探索出一条城市与乡村共繁荣、经济与社会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路径, 实现了以“三个集中”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这一进程中,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成都市在农村投融资机制方面的创新性实践则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一) 成都市进行农村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做法

1. 建立起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体系。

长期以来, 农村担保物的缺失与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不重视农村业务.为解决农村有限担保物不足的问题, 成都市于2008年先后成立了互为配套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和农村产权交易所, 并于2009年出台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总体方案及管理办法》等文件。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逐步完善, 正式启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融资方案。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农村投融资机制的创新, 从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

2. 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

一方面, 成都银行经过努力已完成增资扩股工作 (资本充足率达到15%左右) , 跨区域经营加快进行, 广安分行、重庆分行相继营业。同时, 成都银行与马来西亚丰隆银行联合组建了锦程消费金融公司, 是全国首家中外合资消费金融公司, 是全国3个试点城市之一。另一方面, 成都最大金融机构———成都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筹建成都市农村商业银行, 总股本为58.98亿股, 仅小于上海农商银行 (70亿股) 和广州农商银行 (60亿股) , 股本规模在全国农商行中列第三位, 在西部地区列第一位。这些改革大大增强了地方金融机构对成都“三农”服务的功能。

3. 搭建农村投融资平台。

成都市政府先后出资成立了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政策性投资 (担保) 公司, 成都各区县也在陆续成立类似的公司与之对接。这两类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和政府其它涉农资金, 通过贷款贴息、委托贷款等多种方式, 为“三农”发展搭建融资平台, 引导大量金融资源投入“三农”。就郫县而言, 一是县财政投入3.4亿元注册资金组建了成都惠农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现已实现融资8.6亿元, 带动社会资金近80亿元投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二是财政投入1亿元组建了成都惠农产权留转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已为32家农业产业化老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提供担保融资贷款12450万元。

4.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 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大力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目前邛崃、彭州、都江堰、双流、金堂、新津等7家银行已相继开业, 并于2011年共同成立了“四川省银行业协会村镇工作委员会”, 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截至2010年12月底, 成都市已有27家小额贷款公司筹建, 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向农户发放贷款余额7137万元, 占发放贷款余额总额的2.5%, 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94个百分点, 对“三农”客户的贷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5. 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成都市近年来正在积极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通过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引导和鼓励全市政策性保险, 支持范围由玉米、大豆、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扩大至生猪、奶牛、烟草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例如, 由成都市农投公司和郫县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了食用菌风险基金450万元, 专项用于食用菌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食用菌种植保险费补贴。同时, 成都市还引进了农险经营较为成功的法国安盟保险公司。2010年, 安盟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5.74亿元, 总保费收入2921.72万元, 赔付金额为1253.5万元, 共计4.8万农户收益。安盟现以成功竞标水产养植和食用菌种植保险等特色农险, 分别在5个乡镇进行试点。

(二) 成都市进行农村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后的情况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与创新, 成都市农村金融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城乡金融体系日益完善。不仅成都市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在西部地区最齐全、最多, 而且成都市各项金融业务量持续上升。

2010年, 成都市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277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23.1%,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139亿元, 增长23.0%,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 成都市2010年全年共发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和林权抵押融资513笔, 融资金额9.7亿元, 较前几年水平大大提高。一方面, 成都市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着力构建以产权为纽带、以农户自愿联合为基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劳务公司等新型市场经济组织, 扶持培育农村龙头企业, 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截止2010年底,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5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家, 累计达412家。另一方面, 成都市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到2010年, 成都市用于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为1.3589亿元, 赔付支出为1.0014亿元。

(三) 当前成都农村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成都市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有效地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 其在实践操作和运行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1. 农村产权职能不充分, 农村投融资机制改革效果打折。

由于农村产权职能依然不充分, 使得以农村产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 作为农村投融资中的替代抵押品这一机制尚不完善, 制约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

农村产权职能的不充分, 主要是由制度、法律和流通环节等因素决定的。首先, 我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产权职能的先天缺陷。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这四种权利可以合并使用, 也可以分割开来。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 不明晰的产权划分使得农村产权的所有权得不到有效表达。其次, 法律风险的存在使得农村产权其他权益的获得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国家政策和法规对土地用途的限制, 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投资人获得其它权益的保障方面并不充分。同时农民也面临着产权入股后的退出问题。最后, 农村产权流转的局限性导致权能表达不充分。由于前两个因素的存在, 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有限, 而无法处理的农村小产权房问题使得宅基地流转仅成为理论上的可能。

2. 现有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大的风险。

由于我国地方债务不确定的巨额数字, 地方债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可以说, 地方债务的产生是和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不可割裂的。巴曙松 (2011) 就曾指出,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以“土地财政”为支撑, 搭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筹建资金, 一度成为城镇化建设融资的主要模式和资金来源。统筹城乡发展一样如此, 不可否认是成都市地方支出的大部头都是由土地财政提供, 这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加大成都各市县乃至乡镇一级的债务风险。

另一方面, 农村产权抵押债权保障机制的设立, 使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大贷款的风险,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地方债务风险。抵押物的市场化处置存在问题, 抵押融资风险基金更是政府牵头融资而成, 而地方司法机制受到《担保法》和《物权法》的约束, 这些都是保障机制运行加大风险的缘由。例如, 成都市财政从2007年起就安排资金6亿元, 之后每年安排资金增幅不低于10%。而风险基金每年的筹集规模按上年度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余额的4%筹集, 通常损失的80%由基金承担, 银行只承担20%。这无疑将由地方债务支撑。

另外, 政府承担过大风险的同时实际上是给予了农民一种违约的激励, 农民在自身风险被转嫁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3. 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仅以正规金融为主导, 缺乏非正规金融参与。

我国典型的农村金融二元机构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相结合。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不但存在着正规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垂直联系, 而私人借贷中相当比例的借贷资金来源于正规金融部门, 而且非正规金融之间还存在着横向联系, 如一些农业大户充当着农户与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收购商之间的金融中介。然而, 现阶段成都农村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实践中, 缺乏非正规金融的有力参与。

一方面, 由于统筹城乡发展是政府主导推进, 政策性金融远大于商业性金融的参与。虽然商业性金融机构如成都农商银行、邮政银行、农业银行均积极参与, 还涵盖了大量村镇银行、小额农贷公司, 但政府主导意义过重, 涉农业务在各机构总业务中占比过低。同时合作金融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而新兴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也还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缺失, 也使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滞后。另一方面, 非正规金融发展不足。虽然在民间特别是农村这种小农经济盛行的区域, 广泛存在着民间借贷, 然而其非正规的地位往往让人们忽视它的重要性。

四、完善成都市农村投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要素流动市场, 保障农村产权的各项职能

在制度不可能改变的前提下, 农村产权能否顺利流转, 对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作为替代抵押物的农村产权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流通, 才能保证融资活动的有效进行。一旦流通环节失败, 其市场价值等于零, 抵押物的处置必然存在问题, 这将使融资活动变成纯政府行为, 违背市场原则并带来各种风险。因此, 要正常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必须保证产权这类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综合来看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要从“确权”走向全面的“还权赋能”, 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 赋予农村土地与城市同等的权利, 充分保障农民对农村土地和房屋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处置权, 释放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虽然农村和城市土地是两套体系, 但根本所在均是所有权不明晰, 这并不能成为影响农村房屋不能如城市房屋进行交易的原因。二是应逐步开放全域内的自由流转, 实现充分的要素自由流动, 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产权市场价值的实现。四要注意农村产权, 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涵盖的土地收益的周期长和风险不确定等特性, 避免过度金融化而忽视这些特性。例如, 发展“农业订单+期货+保险”的生产模式, 可以有效防范土地收益的风险。

(二) 建立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角色弱化及退出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政府承担过大风险, 以及主导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所带来的违约激励, 应逐步建立并形成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角色弱化、退出机制。虽然成都当前的改革始终坚持着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但政府仍是主导角色,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深化, 继而全面铺开, 政府应当谋求角色转变, 及角色弱化或者寻求退出。由于农村发展水平有差异, 金融需求多样化, 一定不能用单一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 因此让政府引导市场配置, 是成都市城乡统筹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还市于民”, 让市场逐步发挥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扩大, 减少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在具体的做法上, 则应该尝试建立动态风险分担机制, 而非现有金融基金实行的一刀切、二八开。在市场化程度比较强的、金融机构愿意涉足的领域, 政府的作用可以弱一些, 相反就需要强一些, 否则金融创新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同时应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不能仅以财政资金陪着投资方“下水”的态度推进改革, 而是要用政策激励社会投资投向农村, 同时更要约束其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总之, 政府只能以“看门人”的身份保证农村金融改革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三) “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加快探索非正规性金融的发展道路

非正规性金融通常指民间借贷。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民间借贷”这一概念, 它是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相比, 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 手续便捷、方式灵活、交易成本低等特点和优势, 加之灵活的贷款方式和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等, 有利于形成多层次信贷市场, 是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一个补充渠道。

摘要:成都市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 必须对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进行创新, 形成多层次的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渠道。近年来成都市对农村投融资机制进行了改革创新, 搭建了农村投融资平台, 加快了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 积极探索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了进一步完善成都市的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 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都市,农业农村,投融资,小额贷款,产权抵押

参考文献

[1]汤敏.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J].中国审计, 2003 (8) .

[2]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4) .

[3]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从交易费用视觉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基于成都案例的分析[J].西南金融, 2011 (2) .

[4]钟怀宇.成都经济区协同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5]曾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发展与政府支持[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 (3) .

[6]巴曙松, 王劲松, 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模式[J].中国金融, 2011 (19) .

[7]2011年成都市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8]高连和.论和谐发展中的金融生态、科学金融与循环金融[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篇4:投融资机制创新

有少数人把“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按冷战思维来解说,是完全错误的。这里有必要追溯上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明确作出的战略判断:我们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其实际解决的问题是否定了毛泽东主席“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战略判断,二战以来核威慑时代的全球发展,证明了邓小平的判断的“实事求是”性质。习主席的表述,是各国为“命运共同体”,要“摒弃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就是鲜明地肯定和平发展时代的基本判断、基本哲理和共赢性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之说也可能误解,因那时有冷战背景,如今完全不同了)。

在各经济体的互惠互利、多赢之外,还有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的共赢与多羸。在这个战略的实施推进过程中,一大机制创新点是多元筹资与运用PP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机制,或意译为“政府与社会资本、企业合作机制”)。新近,PPP已得到了决策与管理部门前所未有的高程度重视与高力度推行,它正是一个亟应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而充分发挥其用武之地的新机制。这对于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提升建设、运营绩效和培育市场主体,在“一带一路”系统工程实施中实现各国政治、公众、企业的共赢多赢,具有重大的意义。

具体考虑,我们至少可以把如下若干方面作为相关机制创新的要点:

一,结合法治建设的推进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在现阶段必然需将作为过渡的“暂行条例”等形式纳入法规内容之中(一直包括到各级政府的“红头文件”),有所针对地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力求(即使是低水平的)“有法可依”,再积极动态优化、提升相关立法的层次。

二,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些重要节点上,由规划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有意识地做出几个主要类型的PPP创新方案(如项目的、园区的、服务打包的),向企业提供尽可能充分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准备和尽快进入招标实操。

三,借鉴有关企业的成功经验,如华为公司在非洲最欠发达区域也可以于艰苦奋斗中跨越式发展无门店的“手机银行”等经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率先试行通讯、金融等的“后发优势”方略,鼓励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与政府合作而大胆开拓新的方式与技术路线,超常规发展。

四,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筹建、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要部分的“一带一路”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贷基金及其政府引导基金,并与可能的PPP项目,探求相互协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财税等部门应给予必要的优惠倾斜支持政策。

五,外交、商贸、发改、财税等有关部门密切协同、高效配合,与国外相关方面磋商和促成一批国外民间投资为主的“一带一路”PPP项目。

六,积极培育和促进国内专业机构、中介组织、智库平台和高校研究中心等,开展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相关PPP机制创新的科研、咨询服务和专业团队定向支持。

篇5:投融资机制创新

作者:王珏帅

2009年12月23日 摘自:《中国金融》 2009年第24期共有0条评论

打印Email评论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改善中小企业自身的状况外,还必须从中小企业投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中小企业一般生存期较短,美国只有13%的中小企业能存活10年以上,我国近年来每年都有5%~10%的小企业倒闭。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商业银行体系的融资支持以外,还需要专门的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战略转型,从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落后、技术落后向低耗能、环保、产能先进、技术升级转变,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纺织等行业的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因此,政府应该有责任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较好的资金支持环境,通过建立专门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融资平台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代理地方政府筹集的中小企业产业转移与升级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满足中小企业在创业和产业升级方面的融资需求。

建立专业服务的贷款银行——中小企业银行

篇6:投融资机制创新

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黄政发〔2011〕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经济开发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类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投融资管理、提高投融资效益,有利于突破资金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发挥投融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现就推进“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投融资决策管理体制机制

1、创新政府投融资决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决策体系。切实加强政府投融资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和投融资主体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投融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决定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加强投融资规划、计划的咨询论证,成立政府投融资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投融资决策的科学性。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须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政府金融办、财政、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组织编制。

2、创新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下放项目管理权限,赋予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市级项目管理权限,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均可按规定自行审批、核准、备案。坚持“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向民间资本开放。加快推进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电信、市政公用、农林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政策性住房等社会事业及民生领域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改造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产业,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体制机制。整合市县财政预算内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建设资金,建立预算内统筹投资基金,作为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引导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建设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和放大效应,有效化解政府投资资金难题。

4、创新国家和省政策性投资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市厅合作、市部合作,积极争取省直和国家部委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涉

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对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住建、文化、计生、环保等部门的涉农政策性投资,根据试验区建设规划,统一组织、分头衔接申报项目,项目资金下达后,在不改变资金投向的前提下,整体调度、突出重点、依法使用、统一实施,使各项涉农政策性投资发挥最大作用。

二、构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5、完善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顺应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和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不断增加的要求,大力发展县域银行业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主体,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必要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以黄冈农村信用联社为主体,吸收民间资本入股,积极组建湖北大别山商业银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完善和延伸县域分支机构、营业网点,不断提升网点服务功能。推进村组金融服务站网建设。支持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法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每个县(市、区)都成立1家村镇银行、1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总股本达到10亿元以上。鼓励和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业务,扩大对大别山试验区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面。

6、建立地方性的融资平台体系。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做大做强现有市、县城市投资公司、市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新的投资公司,为市区一体开发提供融资服务。整合现有交通资源,组建大别山交通投资公司;整合水利资源,组建大别山水利投资公司;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组建大别山文化投资公司。制定财政投入、土地收储、民资入股等办法筹集资本,通过依法划入国有或集体资产充实平台资产,提升平台融资能力。做大做实做强各类投融资平台,为政府直接投资逐步退出创造条件。

7、完善信用融资担保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原则,建立完善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现有黄冈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发起设立黄冈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集团公司,组建3—5家担保公司,不断提升担保公司的服务能力,成立融资担保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担保服务行为,不断提升担保行业服务水平。

8、加快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出台专项政策措施,成立强有力的企业上市工作专班,配套专项工作经费,开展专题调研,建立信息档案,统筹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进程。培育更多企业进入省市两级上市后备方案,力争每年实现1—2家企业上柜或上市。加大企业上市奖励力度,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企业有功人员按融资额度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9、培育债券发行主体。积极培育和支持资产质量好、信用等级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按照“统一冠名、统一申报、统一组织、统一评级、统一发行、分别负债”的方式,组织市内骨干企业申请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加快市县城投公司规范发展步伐,提高运行质效,积极申报争取发行城投债券。积极研究推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城投等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外政府贷款。

10、建立地方性互助保险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个人从事地方性互助保险事业,允许地方性保险事业进入各险种,鼓励互助保险事业的赔付准备金进入投融资领域。

11、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以园区整体招商、BT、BOT、“飞地经济”等方式,引进央企和知名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12、创新土地经营体制机制。按照“统一储备,有序投放”的原则,不断完善土地储备和开发制度,建立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由此带来的土地净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

三、创新投融资服务机制

13、创新银行信贷投入服务与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银行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制订信贷投放计划,逐年提高信贷投放量和存贷比。全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要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在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各地吸收的存款要全部用于当地;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各地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的比例不低于60%,其他商业银行不低于50%。全市各金融机构当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量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对涉农信贷投入增幅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市政府继续执行对黄冈市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考核奖励办法,并逐年提高奖励额度。各县(市、区)比照市政府奖励办法,制订本地的考核奖励办法。

14、推进金融服务,支持“三农”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不同的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形成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产品和抵押办法。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林地所有权、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

15、建立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设立经济发展公司,各行政职能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要积极支持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优化行政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投融资服务活动社会化、市场化,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要求,健全工程咨询、融资顾问、产权交易、评估、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体系,为投融资活动提供全面、科学、方便、可靠的服务。

16、畅通信息通道。建立完善投融资信息发布体系与投融资招标信息系统,为投资者提供了解试验区投融资信息和项目选择意向的信息通道。发展改革部门每年公布试验区产业政策和重点建设项目,各金融机构定期公布优先支持的产业和项目目录。

四、建立投融资保障机制

17、建立完善投融资考核奖励机制。出台投融资考核奖励办法,按投融资目标和工作方案,对全市投融资工作进行考核,对在推进企业上市、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债券发行、争取上级资金等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全社会促进投融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8、建设完善投融资人才体系。研究制订投融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与各金融机构合作、高校联合、党校培训等方式,定期对政府机关和金融机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全市

广大干部投融资理论水平。出台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办法和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投融资高端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专业理论素养高、市场运作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投融资人才队伍。

19、建立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采取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方式,科学慎重决策。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认真做好项目跟踪审计和检查,加强对项目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建立健全项目跟踪问效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

20、优化投融资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长效机制,不断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

上一篇:哄女朋友睡觉的故事有什么下一篇:婚迁户口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