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工作室为研究对象,在物流管理工作室建设的意义、目标、运行模式、建设内容、应有效益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关键词:物流管理工作室建设物流管理教师工作室主要是指通过成立教师工作室,“教师承接真实物流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首先对物流能力进行简单概述,包括其基本含义和主要构成要素。接着对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物流能力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物流构成要素的研究,和物流能力整体认识的研究。其主要发展方向大致为细分化发展、推动企业的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能力 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在新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优化企业服务、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减少成本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供应链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物流能力也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实现了完善和进步。但从目前来看,在物流能力的运用过程中,仍旧有许多技术性问题,或者实用性问题存在。因此,对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物流能力概述

1.物流能力基本含义。所谓物流能力,是指公司在运行过程中,为客户创造出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所必要的功能,包括通过运输设施实现的运输,对产品进行规划、掌控以及配送等内容。当前,物流能力的界定依据主要在企业层面。也就是说,物流能力的描述是针对公司中与物流有关的运行内容而言的。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物流能力不仅包含产品的运输,还包含企业的原材料获取过程,以及企业对服务、半成品等的存储和配送。在企业角度的物流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特定性,并能够实现长远发展。达到这一指标,物流能力才能有机会成为公司的核心部分。

2.物流能力构成要素。从宏观角度来说,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要素,主要是指物流装置所拥有的自主处理功能、存储功能等,是物流能力中能够明显展示出的功能。二是无形要素,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与物流相关的组织能力或管理能力等。三是综合要素,也就是前面两种要素的综合,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拥有的物流能力。例如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等,目前在企业运行中,涉及到的重要物流要素几乎都是物流综合能力。同样地,供应链物流能力也包括以上三个要素,但相对来说,供应链的内涵更加多样化。

二、基于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

1.关于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对物流能力的三大要素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帮助掌握物流能力的本质内涵。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能力的研究,应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从物流能力的整体情况入手,对物流能力的关键要素进行重点研究。可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处理能力和价值增值,重点研究两者与相关要素的关系。经过研究结果表明,物流能力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有明显的关联。企业若要实现有效的经济效益,须将企业能力和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结合。以差异化为发展理念的企业,尽量通过物理环节的增值服务来提升综合实力,以提高竞争力。而以降低成本为提高竞争实力的企业,须尽量保持物流能力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保证能够掌控公司运行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物流能力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关于物流能力的整体认识。从供应链物流的角度来说,可依据物流能力的不同要素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为战略层要素、战术层要素以及作业层要素等。通过对其进行大致的划分,能够发现在供应链物流中,大部分的有形功能都处于作业层面。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学者也会从战略角度来研究仓储和配送等问题,以及其与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讲,企业的信息化包含了物流系统的全面性、与物流设备的配合度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综合要素主要反映企业在某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涉及到了物流整体层面。包括信息交流、运输、库存以及对市场的相应等。例如企业外部的交流,包含了企业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企业运行重要数据的获得,以及与供应方的交流等。

三、物流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其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物流能力的重点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战略方面,而关于供应链的物流能力的相关内容,专业的研究内容则相对较少。第二,从当前来看,为了体现研究的实用性,大部分的研究范围都比较小,多集中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具体的企业,缺乏整体性的研究。第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个部分,缺乏专业的、全面性的供应链物流研究。例如以供应链分销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等。缺乏以供應链的产品供应和制作等方面的研究。第四,研究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研究的主要方式是对实际调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索,缺乏对物流的相关理念,以及提升物流能力的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第五,企业层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发展的某一方面,大多是与企业的实际绩效有关的内容,缺乏更深层次的物流能力的研究。

四、物流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1.完善企业层面的研究。上文有述,关于企业层面的许多物流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出两个问题,一是集中于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研究,二是集中于与企业绩效有紧密联系的方面。总的来说,当前的物流能力的研究难以体现出一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因此,对物流能力进行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是完善在企业层面的相关研究,包括研究的范围、内容以及研究方式等。为了完善企业层面的研究,一方面可充分借鉴相关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关于企业物流能力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可重点研究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的物流能力,进一步深化企业物流的研究,以逐渐形成体系化。

2.细分化发展。针对当前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某一部分的研究,为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可适当将供应链的研究内容进行扩大。但需注意的是,在扩大供应链的研究范围之后,更加优化的研究方法,是进行有所侧重的研究。将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划分为更加细化的内容。例如根据不同的特征,将供应链划分为供应、生产、分销以及回收四个部分,对四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进行具体研究,以实现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细分化发展。另外,还可将不同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更加精确的研究数据,进而得出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能力的关键内容。

3.理论与实践结合。由于当前的许多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大多偏理论性,或者依据实际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该研究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体现出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在未来的物流能力的研究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若是只注重对实证的研究,仅仅强调物流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企业的整体生产过程,或者是全面性的物流环节的研究。则极有可能导致物流能力的研究呈现片面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出供应链物流的相关重要信息。另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可对研究得出的理论数据和信息进行总结分析,以得到其潜在的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相关要素。

4.建立评估体系。只有制定合理的评估制度,才能对供应链物流的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制度,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从而正确地认识到企业当前的供应链物流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时进行改进措施,并制定针对性的企业发展反向,在保证成本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五、结语

虽然对物流能力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并且许多研究理论和成果都对企业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能力的研究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从完善企业层面的研究、实现细分化发展、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等方面转变。

参考文献:

[1]汤伟.港口供应链物流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协调策略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05:97-101.

[2]刘星余.研究供应链物流能力及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154.

[3]邱婷.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厦门港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J].经营管理者,2015,18:168-169.

[4]崔忠付.我国煤炭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现状和趋势[J].煤炭经济研究,2014,09:5-7.

作者简介:邓振华(1983—),男,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工作,供应链管理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邓振华

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研究论文 篇2:

基于高职背景的物流管理工作室的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工作室为研究对象,在物流管理工作室建设的意义、目标、运行模式、建设内容、应有效益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物流管理 工作室 建设

物流管理教师工作室主要是指通过成立教师工作室,“教师承接真实物流项目”,“ 组织学生参与”,“师生共同完成项目”。 把真实物流任务融入到日常教学,切实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它是培养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平台,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工作室建设的必要性

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角度讲,物流管理工作室的建立是1)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2)是物流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3)是面向社会进行服务的需要;4)是解决工学结合及企业问题的需要。专业开办早期,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只关注专业面临的普遍矛盾,重点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而不致力于专业差异化的构建,就容易引起教育个性化与人才培养上的大偏差。而构建物流管理教师工作室,可以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问题。,

从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讲,物流管理工作室的建立是深入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文件精神,都要求加强工作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快经济和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

2.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工作室建设的条件

物流管理师工作室建设需要一定的条件:

2.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初见成效。专业要依托省和市物流协会,率先成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本专业改革与建设。由于本专业紧贴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意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最好通过对返回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的统计来进行的,统计结果可以反映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2.2要有校企合作的人才基础。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增强, 一般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1-2名、专业骨干教师3-4名;专任教师队伍数量足够,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要达40%以上。另最好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逐步探索实践技能课程和顶岗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和能工巧匠指导的机制。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2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历,为校企合作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2.3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础。专业要开展产学研结合,深入到社会企业与学校和教研科研三位一体,专业共建、课程共建、专业师资队伍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技术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等方面,达到双赢互惠。如某高职院校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等组成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企业,开展《物流优化与效益提升》的课题。以团队形式驻点,开创了基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新模式。

3.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工作室建设目标和运行模式

3.1物流管理工作室建设目标应该符合实际,建成地区乃至全国院校中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物流教师工作室,结合学校及企业,成为物流新技术应用、服务、交流平台。能整体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能针对社会提供生活、生产性物流服务、针对行业提供管理咨询及技术研发服务。

3.2物流管理工作室运行模式:以实训室为平台,依托学校实训室建设,以企业工程师与高职院校教学名师为双导师,带领师生,以落实生产性实践教学和进行企业技术改造为目标,达到产学研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教师的研发能力,企业经济效益得以落实,最终使师生、企业及学校共同获益,形成一种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建共享的运行模式。

4.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工作室具体建设内容

4.1物流管理工作室应该承接企业项目

探讨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校外学生实训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以其进一步建成功能齐全的以物流信息技术为主的“产学研合作中心”,服务区域内高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实行区域内职业学校资源共享。面向企业开展物流应用技术开发与服务,提供技术推广服务或经营策划服务。

4.2工作室应该承担社会服务功能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工作室延伸的实习实训场地,以满足本专业领域在校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点),能完成物流师技能鉴定工作和其它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为企业管理员工、教师指导学生提供平台,为学生考证、零距离就业提供便利。

4.3物流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

以物流管理工作室骨干教师为核心,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队伍,生师比在18:1以内。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工作室内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或高级职业资格,全部为“双师型”教师;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外聘技术人员具有中级以上中级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5.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工作室建成后的预期效益

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工作室建成后的预期效益有以下方面:

5.1物流技能鉴定。可以是物流相关工种鉴定,如物流仿真工程师、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工程師等。

5.2开展职业培训:企业物流仿真培训、仿真高级应用培训、仿真研究和开发、物流仿真教学培训

5.3教科研项目编写:物流仿真教学教材、新物流中心仿真分析、现有物流中心仿真分析改善、生产线模拟仿真研究、物流规划设计研究、物流仿真与规划设计关联研究

5.4校企合作项目共同仿真研究和开发:共同完成仿真服务项目、共同完成规划设计项目、共同进行仿真技术培训、举办仿真设计大赛

5.5社会服务项目:生产型企业物流改善和优化、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业流程优化、厂区物流运作流程优化、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物流项目实施规划设计、优化生产线,提高效率

6.物流工作室管理机制

6.1学院要制定的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工作室实施教师申报个人负责制,对建设教师工作室的目的、意义、总体发展目标以及工作室工作组织、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规划。

6.2 出台教师工作室引进企业专项项目实施办法,便于工作室对接企业需求推进工学结合,便于企业项目进入学校教学,利于教师主动引入企业项目。

6.3完善工作室考核细则,按期组织对立项建设的工作室从多方面进行年度考核建设绩效: 技术创新成果是否获得产品专利,是否产生吸引企业参与; 教师社会服务成效,或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是否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 徐健锐,杨新,龚婷婷,李婷,杨凌霞,张维,徐磊,廖维俊.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6)

[2] 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14(09)

[项目来源] 2014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编号 KY2014031

作者:蔡松林 湛任远 刘迎春

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研究论文 篇3:

我国煤炭物流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 要:煤炭物流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相关的研究逐步增加。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煤炭物流发展定位、煤炭物流管理方法、煤炭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总结了现有研究,并结合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煤炭物流;物流管理;物流发展对策

我国的煤炭资源由于其地理分布以及中间环节的复杂性等问题,使得煤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所以煤炭物流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物流”概念的界定最早是在1935年,由美国销售协会提出的,1991年由马谦杰将物流引入到了煤炭经济中,此后与煤炭物流研究相关的文献逐渐增加。本文在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相关文献的最新进展,从煤炭物流定位及发展理念、煤炭物流管理方法和我国煤炭物流发展对策研究这三个方面,总结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对煤炭物流进行深入研究。

1 对煤炭物流系统及运作的研究

煤炭物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面,广义的煤炭物流是包含了煤炭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物流。而狭义的煤炭物流仅指其销售环节发生的物流。我国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地区的分布状况,使得我国的煤炭物流形成了一种“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也决定了煤炭物流在煤炭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马谦杰在1991年较早从物流和煤炭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角度出发,探究了煤炭企业如何进行物流管理[1]。物流引入到煤炭经济中后,学者们开始对煤炭物流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并主要针对煤炭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绿色物流的发展定位以及战略联盟运营形式等问题进行研究,相关研究如下:

1.1 煤炭物流系统研究

对煤炭物流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对物流中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使得整体效率得到提高,降低煤炭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益。在煤炭物流的系统研究方面,汤希峰、余静(2004)将煤炭物流系统概括为五个部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形成煤炭物流的闭合回路[2]。邵建堂、李子明(2005)明确了建设物流体系的意义,提出应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并进行产业化经营以形成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企业[3]。

现代物流是通过研究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将物流过程中所有环节综合起来管理的一种集成式管理,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为终端用户提供良好服务,获取最大利益。刘庆玉(2006)通过对现代物流的理念及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煤炭企业物流产业化发展格局的战略定位,阐述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意义[4]。王文平(2007)通过研究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构成,对煤炭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提出了具体措施,将物流优化系统分为整体规划、仓库运作、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管理系统五个部分,分别对此进行优化改进[5]。文章通过结合案例分析了煤炭的生产和供应系统,并提出了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意见,为以后的研究发展垫定了基础。

1.2 煤炭物流运作研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煤炭物流的运作过程应深入贯彻“绿色运作”的理念,但是在复杂的煤炭物流系统中仍包含着一系列的“非绿色因素”。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在2000年外国学者Paul R·Murphy和Richard F·Poist从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实施绿色物流的动机并提出了实施绿色物流的策略。国内学者胡晓(2007)提出,实现“绿色物流”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将煤炭物流中开采、运输环节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同时还要增大对于煤炭废弃物流的回收力度,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6]。宋效红(2008)对于煤炭的逆向物流即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建立完善的废旧、积压物资回收处理系统和独立的退换货流程等[7]。进一步对绿色物流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补充和完善。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是未来应着重关注的一个领域,煤炭开采技术的改进、物流最短路径的实行、回收环节的再利用等都需要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煤炭物流战略联盟的运营方式是一个较为热门的研究内容。战略联盟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的J·Hopland和R·Nigel提出的。战略联盟是在某一时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长期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模式,而煤炭物流的战略联盟主要就是之煤炭的供需双方的合作。梁美健、吴慧香(2009)提出煤炭物流的战略联盟形式主要是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是一种共同治理的结构,能够发挥其制度优势,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提高效益[8]。

2 对煤炭物流管理方法的研究

2.1 煤炭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

物流成本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煤炭企业的物流成本是由管理成本、保管成本、运输成本构成的,其中运输成本占据比例最高,约占52.5%。煤炭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下游行业的盈利水平,所以对于煤炭物流成本的管理是必要的。

丁日佳(2007)通过探究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以期达到降低煤炭物流整体成本的目的,讨论比较了市场治理、双边治理、单边治理三种治理结构,通过选择模型比较出双边治理模式更优于其他两种模式,而其中战略联盟就是属于双边治理结构[9]。何帅(2007)对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成本控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煤炭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10]。王赵宾(2014)对煤炭物流成本进行了分析,提出现在的物流仍然存在运力滞后、煤炭物流各自为政、各环节税率不统一等问题,今后的物流趋势成本仍将上涨,并提出输煤可以通过转换成输电的形式以缓解运力紧张的问题,我国铁路市场化将加强,未来政府会着重加强物流信息化的建设[11]。

对于煤炭物流成本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物流管理过程中各成本的控制研究方面,而对于煤炭物流成本的具体的核算方式规范化的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可以围绕煤炭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方面进行展开。

2.2 煤炭物流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煤炭物流的各个环节中,科学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对风险的预测和规避,可以降低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获取最大的收益。学者们对风险的研究主要是从风险的识别,运用如风险矩阵图、灰色关联度法、决策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模型对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以及对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研究这几方面进行。

管小俊(2009)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与六阶段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煤炭物流的网络系统进行了风险评价[12]。蔡琎辉(2011)通过构建煤炭运输网络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然后运用Floyd算法对最佳路径的选择进行了研究[13]。赵鲁华、曹庆贵(2012)同样对我国煤炭物流运输网络的风险进行了相关性研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风险评价,然后完善了煤炭物流网络节点企业职能及布局[14]。他们都是运用具体的方法模型来对风险加以分析研究,这种定量研究或是半定量半定性研究使得风险评价结果更为具体可信。

贺卫民和王萍是在理论层次上对煤炭物流风险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贺卫民(2012)提出煤炭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15],而王萍(2013)将风险分成了九种细分风险:经济环境风险、资源风险、意外灾害风险、战略风险、物流风险、财务风险、贸易风险、业务结构风险、法律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16]。风险防范和应对突发风险是每个企业保持持续、健康、迅速发展的必要环节。

2.3 煤炭物流供应链管理方法的研究

一般来说,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厂家、分销商、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构成,只有将整个供应链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于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用户的整条供应链的集成式管理,并执行其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赵阳、杨贺(2010)提出煤炭供应链是由其资源勘探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用煤企业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一些物流部门构成的[17]。李润漍在2011年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析了煤炭物流模式,提出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煤炭物流模式必须由传统的企业内部物流发展模式转变成企业间协同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18]。2014年许金立以供应链的视角研究了煤炭物流运营,认为当前的煤炭物流仍然缺乏能够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企业,所以这就要求我国煤炭企业改变传统的物流理念,创新物流运营模式,实行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19]。在今后的研究中,供应链管理依旧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领域。

2.4 煤炭物流库存管理方法的研究

合理的库存管理能够及时满足用户对于煤炭的需求,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此确定库存水平和补货周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常用的库存管理方法有:ABC分类法、客户管理库存(CMI)、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联合库存管理(JMI)等方法。

龚波、李艳丽、邓傲寒(2008)探讨了煤炭企业库存管理的相关方法策略,分析了目前煤炭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20]。汪文生、郭佳、黄绍东(2012)研究了基于JIT-VMI的煤炭企业库存控制策略的模式和流程,分析了运用这种策略所需的必要条件[21]。纪璐(2012)根据总订货点与总库存水平的关系,使用多层次库存控制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建立了订货模型和调拨模型,提出应把订货着眼点放在对需求的反应上,同时还利用了信息协调中心的作用,以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22]。

3 对我国煤炭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2004年到2014年期间,众多学者针对煤炭物流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煤炭物流以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秦子龙(2004)提出目前煤炭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23]。于妍(2010)提出,煤炭物流过程中存在非绿色因素、服务过于单一化、自营物流运营效率低、煤炭物流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24]。王德占、张华明、蒋伶俐、李润漍分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煤炭物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提高煤炭企业的自主

性[25]。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煤炭物流的合理化,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实行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建设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化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管理,实现标准化和高效化的运营。

(3)强化物流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26]。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物流工作进行计划、控制、协调,实现成本最低化,使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转。

(4)建立区域性煤炭配送中心,积极开展配送业务[27]。让用户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快捷、有效的满足,提高顾客满意度。

(5)健全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竞争水平[28]。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提高工作质量,建立客户满意度测评系统,建立良好的信誉度。

4 总 结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煤炭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及应用层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煤炭物流领域的理论层次已经渐趋成熟,但是应用层次的研究仍是相对较少。对于煤炭物流有以下几个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1)对于现代物流的实施,仍然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实施现代物流的发展以及实现煤炭物流向现代物流地转型的相关研究并不系统。

(2)在煤炭物流实战方面研究过多地停留在网络布局问题上,研究内容结构单一。

(3)对于煤炭物流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物流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成本的研究方面,而对于如何使煤炭物流成本的核算方式的选择和规范化的研究较少。

(4)对于煤炭物流供应链的研究,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获得更高的利益水平仍是以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5)环保是目前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煤炭的环保和清洁开采以及降低物流各环节中的污染状况仍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谦杰. 试论煤炭企业物流[J]. 煤炭经济研究,1991(4):28-30.

[2] 汤希峰,余静. 煤炭物流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J]. 物流技术,2004(10):16-18.

[3] 邵建堂,李子明. 煤炭企业加强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J]. 煤炭经济研究,2005(6):52-53.

[4] 刘庆玉. 浅论煤炭企业集团物流业的发展定位[J]. 中国煤炭,2006(4):26-28.

[5] 王文平. 煤炭企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胡晓,辛文昉,付江伟. 煤炭物流中的“非绿色因素”分析[J]. 煤炭经济研究,2007(8):20-22.

[7] 宋效红. 煤炭企业物资供应逆向物流研究[J]. 中国煤炭,2008(11):37-39.

[8] 梁美健,吴慧香. 煤炭物流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机制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0-83.

[9] 丁日佳,仝金正,吴慧香. 煤炭物流交易模式选择模型[J]. 煤炭学报,2007(7):781-784.

[10] 何帅.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方法研究[D]. 青岛: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 王赵宾. 煤炭物流成本分析报告[J]. 能源,2014(5):80

-87.

[12] 管小俊,王喜富,赵婧. 煤炭物流网络系统风险评价分析研究[J]. 物流技术,2009(12):67-69.

[13] 蔡琎辉.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煤炭物流运输网络风险管理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 赵鲁华,曹庆贵,亓玉礼. 我国煤炭物流运输网络风险评价与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92-97.

[15] 贺卫民. 煤炭物流企业风险及对策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6):16-17.

[16] 王萍. 煤炭物流企业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3(11):60-62.

[17] 赵阳,杨贺. 煤炭供应链界面关系分析[J]. 商业时代,2010(31):23-25.

[18] 李润漍.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煤炭物流模式探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11(12):27-34.

[19] 许金立. 供应链视角下的煤炭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创新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2014(3):5-8.

[20] 龚波,李艳丽,邓傲寒. 我国煤炭企业物流中的库存问题探讨[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2):33-35.

[21] 汪文生,曾志猛,王娟. 多级煤炭物流网络优化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煤炭学报,2011(6):1060-1064.

[22] 纪璐. 动力煤供应链多级库存控制模型研究[D]. 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3] 秦子龙. 煤炭物流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流通经济,2004(11):18-21.

[24] 于妍. 关于现代物流若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以煤炭物流为例[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3):62-63.

[25] 王德占,何世伟,姜丽莉. 发展煤炭物流业的思考与对策[J]. 物流技术,2005(9):162-165.

[26] 张华明,焦斌龙. 我国煤炭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现代化再造对策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11(1):22-27.

[27] 蒋伶俐,阎洪. 关于煤炭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考[J]. 煤炭经济研究,2011(6):12-15.

[28] 李润漍.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53-56.

作者:马有才 程慧锦 张凤英

上一篇:审计准则经济后果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