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平台的医院护理论文

2022-04-28

构建信息平台的医院护理论文 篇1:

新媒体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多维规制探讨

[摘 要] 近年来,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了中医养生保健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然而新媒体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为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媒体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不良现象,深入分析滋生此类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多维途径规制新媒体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原因;对策

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1]。2011年初,腾讯公司打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宣传语。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2]。与此同时,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4亿,手机网民达到4.64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互联网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3]。从网民浏览网站到刷微博和微信,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时代的转变,并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通过密集的数据流形成了一种以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多媒体生活方式。在物质社会飞速发展、民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时代,“养生”一词也开始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工作闲暇之时,在彼此熟稔的朋友同事之间,还有什么比一则养生信息更受欢迎的呢?毕竟病贵在防而不在治,体贵在养不在医,不学习养生,一辈子养医生。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上的养生信息随手拈来,一条条头头是道,一则则简易可行,诸如独家秘方、日常养颜、防癌健体的各种信息化成一条条数据渗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新媒体大数据的攻占下,人们才恍然觉悟到原来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皆是良方。当中医养生保健遇上新媒体,犹如茂密森林喜获甘霖,开始重现其蓬勃生命力。然而,由于利益驱动、科普不全和监管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新媒体领域中的养生保健信息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和真假难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的良好形象,扰乱了正常的养生保健行业秩序,更有甚者侵害患者和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亟需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和解决。

一、新媒体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现象分析

(一)养生保健网站中的别样乾坤

只要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XX养生网”、“XX健康网”,立即能跳出许多关联网站,往往冠以“中国最专业的养生网站”、“中国养生第一门户”、“权威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库”等主题词,网站中设置有膳食养生、心理养生、典型病例、对症自测、论坛甚至在线咨询和预约挂号等版块,甚是丰富、专业和强大。然而,当你真正打开某一吸引眼球的话题链接进入访问时,你会发现这些网站却另有乾坤,在各种真假难辨的养生保健文章后面往往充斥着大量的对某医院、药物、养生保健会所的广告营销信息或在线购买某种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支付链接。比如,“养生教母”马悦凌在她的个人“健康养生网”上讲述了多个关于“土豆抗过敏显神威”的故事,宣传“生吃泥鳅的神奇功效”,并大肆推销她的“马悦凌糕”和“固元膏”等[4]。究其目的,不过是伪专家们通过开设养生保健网站进行各种掩人耳目的兜售行骗行为,以牟取善良民众的钱财。

(二)养生保健微博中的植入式营销

微博具有即时资讯和移动社交的强大功能,能用简短精炼的语言达到即时分享和互动的效果,能为民众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自媒体平台。然而,在微博首页搜索有关养生、保健的帖子,可谓铺天盖地,大部分有科学依据,但也鱼龙混杂,像“牛奶有害健康”、“喝骨头汤补钙”、“酸碱体质”等一些早已被正规学者批驳的“伪养生”观点,还时不时出现,混淆视听[5]。微博的最大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一旦被某个有影响力的“大V”转发,受众往往呈几何级增长。如一个ID为“生活小智慧”的新浪微博账号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359万,如今由这个微博账号发布的每一条养生微博都会被网友转发千余次[6]。仔细考究,当前所注册的中医养生保健微博大都为营销类微博,其并非是真正出于公益目的来传播科学养生保健知识。微博中的很多养生保健信息多数为转发或网上搜集而来,很多内容是重复和雷同的,且没有注明出处,既未经权威专家认证不能保证它的权威性,也未经临床试验不能保证它的实效性[7]。一些营销帐号往往都是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工具,转发一些未经核实的养生保健信息或是一些涉嫌欺诈甚至非法行医的诊疗广告信息等,大肆进行各种“挂羊头卖狗肉”式隐性营销或虚假宣传,诱导民众陷入商家微博营销的围城之中。

(三)微信中的病毒式传播

众所周知,微信朋友圈主要由相识或亲密的朋友、同事和家人等组成,这些成员所传播的信息通常是真实可靠的,其所介绍的养生窍门也是值得一试的。很多养生保健机构就是利用了民众的这种“熟人心理”,纷纷在帖子上冠以“偏方”、“秘方”等字眼来吸引大家的眼球,造成很多不懂养生保健知识的人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阅读、转发甚至学习推广,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精心策划的养生保健广告营销陷阱,形成了“病毒式传播”。与微博的植入式广告营销相比,微信基于其技术特点,显得更加私密,也更难以受到监管。因为微信用户大多相互之间是朋友,更容易相信不实信息并传播。此外,微信传播的“健康养生保健”信息更易哗众取宠。微信上不少类似的健康养生页面都含有隐形广告,一般在页面的最下方会提示你关注公众账号,最终诱导民众购买某某产品或服务等[8]。然而,往往这些产品或服务都存在潜在的各类问题,比如养生保健信息虚假错误、产品或服务质量低劣等。

二、新媒体时代下中医养生保健信息传播乱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在一夜之间仿佛成了别有用心的中医养生保健信息传播者的得力“帮凶”,形成了新媒体肆意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各种乱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病难”与“看病贵”痼疾的长期存在

当前由于国家公共财政在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正规的医疗资源日趋紧张,老百姓医疗保障的范围和程度受限,造成“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痼疾长期存在。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中老年人在患有各种慢性病时,因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和护理费用,基于“治病心切”的心理,盲目听信某些新媒体散布的各类养生和保健“偏方”和“秘方”,觉得既便宜实惠,又方便可行,不惜以身试药,还转发给身边的同类患者,集体自行医治,引发各种荒唐怪诞的群体性事件和中毒、致残甚至死亡事件。

(二)养生保健产业链条中名利的诱惑

众所周知,当前养生保健产业属于健康产业利益链条中的“大头戏”。在这一产业利益链条中包含着一对利益攸关和互惠共存的主体,即新媒体和商家。某些新媒体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大量制作各种养生保健节目,从而提高其收视率和发行量,增加广告收入。商家为了推销各类养生保健产品和器械,不惜支付价格不菲的广告费用,用以开展铺天盖地和无孔不入式的广告,或者聘请略懂养生保健知识的伪专家,并对其进行精包装,参加主流健康网站中的采访类栏目,披着科普宣传的羊皮,变相为商家进行广告宣传和产品推销。正是养生保健产业链条中新媒体和商家的这种捆绑式利益驱动,造成了某些新媒体助纣为虐,推波助澜,肆意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误导民众。

(三)相关部门对中医养生保健监管疲软乏力

目前,养生专家资质混乱,缺少监管,缺少统一有效的行业规则,养生保健市场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监管机构。现有的通信管理部门只负责对企业媒体的网络准入备案,无法监管企业媒体在网络上发布的具体内容;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虽然曾于2009年出台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也只是针对网站提供的医疗保健信息服务进行监管,而对随后新兴的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从国家到地方,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因此无法监管。对于养生类电子书籍和网站节目,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审查标准进行把关,导致某些错误或虚假的养生保健观念已经造成群体效应后,有关部门才进行滞后性的纠错[9]。

(四)养生专家集体沉默以致助长养生乱象

养生保健的医学专家在面对社会上散播的各类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时,本应挺身而出,去识破各种虚假、错误养生保健骗局,揭穿养生保健伪专家的丑恶嘴脸,然而,有的专家们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认为只要虚假、错误的养生保健信息没有侵害到自身利益,便没有必要去惹上这种麻烦事。孰不知,这种散播的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正在无形地影响和摧毁着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科学在民众中的形象和权威。真正的养生保健专家们的沉默在放纵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传播者肆意占领自己地盘的同时,也助长了各种养生保健乱象。

(五)民众缺乏养生保健知识易被新媒体误导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健康科普教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民众对于养生保健宣传缺乏自主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中医养生保健信息传播者误导。与此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指引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选择和养生保健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体[10]。特别是那些离退休老人,病痛增多,加上儿女工作忙,不得已要自我寻医觅药,极容易被各种养生保健的骗术所诱,盲目听从各种养生保健“伪科学”知识,购买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和器材导致既被骗取钱财又伤身。由此可见,当前民众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也在很大层面上折射出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苍白甚至空白, 被“伪专家”们占据了普及科学养生保健医学知识的阵地[11]。

三、多维规制新媒体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对策思考

慈继伟教授曾在《正义的两面性》一书中写到:“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者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些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12]如今,传播虚假养生保健信息的行为正在逐渐侵蚀着我们捍卫民众生命健康和营造国家正常养生保健公共秩序的正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及时、有效地打击利用新媒体进行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传播和提供假冒伪劣的养生保健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引导新媒体与养生保健行业朝着良性合作和有序互动的方向发展。

(一)理顺新媒体与养生保健业间的利益关系

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商业行为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媒体之间抢占市场、攫取利益的竞争异常激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谁获得了更多的受众,谁就抢占了攫取商业利益的制高点。因此,要规制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传播乱象,就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强行切断新媒体和商业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应明确理顺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两者走向良性合作与发展的道路。新媒体应在恪守基本职业道德和遵守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基础上,注重新闻精神与媒体的独立性,创新开拓能迎合市场需求的业务和产品,实行内涵式盈利发展战略,摒弃以往将内容与广告嫁接盈利的模式。养生保健产品商家也应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研发和品质提升方面,真正通过优良品质和良好售后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并借助新媒体的这股“东风”,将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推向市场,从而最终在商家和新媒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颁布规范养生保健信息传播的部门规章

为规范新媒体养生保健信息服务活动,保证新媒体养生保健信息的科学、准确性,促进新媒体养生保健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我们认为,亟需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起草和颁布《新媒体养生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开办养生保健知识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在综合网站设立预防、养生和保健类频道向民众提供养生保健信息的服务活动进行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监管的主体及其职责(主要是各级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等)、明确申请提供新媒体养生保健信息服务的设立条件、服务内容、禁止事项、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从而引导新媒体合法提供养生保健信息服务,并增强后期执法的可操作性。此外,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将假借养生保健蛊惑欺骗民众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纳入到非法行医处罚中,从而提高打击的威慑力。

(三)改革完善养生保健行政监管工作

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开展部际合作监管的方式,在明确各自监管职责和范围的前提下,构建一套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和事后完善处理的全程行政监管机制。即一方面,在事前由相关监管部门对公开上线的养生保健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服务资格和资质审查,特别是对运营主体、养生专家资质和保健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尤其应提高新媒体发布养生保健类节目、信息和电子书刊等的准入门槛,严厉打击伪专家以养生保健为幌子借助新媒体实施欺诈的行为。早在2011年,北京市卫生局为了规范养生保健行业,防止“张悟本”事件重演,就采取了遴选官方养生保健专家(条件为:就职或曾就职于“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公布入库名单接受公众监督的办法。入库专家将享有“出镜特权”和微博加“V”的待遇,被优先推选至网络媒体的健康养生保健科普传播工作中。同时所有入库专家将接受卫生部门的动态管理和公众监督,一旦发现违规情况,并经查实,将被取消此项专家资格[13]。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养生保健信息的运行阶段应开展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并构建公众健康信息预警机制,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当发现新媒体疏忽大意、故意放纵或恶意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时,首先应及时邀请专家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平台进行科学解释、说理和澄清,避免公众受到误导和蒙骗。其次,应构建各监管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1+1>2的监管效果。即迅速通告卫生、药监、公安、工商和工信等部门以及新媒体所依托的门户网站,采取关停新媒体、删除或屏蔽虚假错误信息、暂扣营业执照和立案处罚等监管办法,有效遏制和打击不良养生保健信息的肆意扩散。最后,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对养生保健网站所办讲座、微博和微信宣传、电子图书上线等活动进行实时动态跟踪评查,强化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过滤技术的运用。即养生保健机构在新媒体上所发布的信息首先要经过系统敏感词检测,如果发现敏感词汇后,再经过专业人士的人工检测,确保内容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公共安全。如果发布的是明显的广告信息或已证实虚假的养生信息应采取屏蔽的措施,若是长时间发布虚假养生信息,对此新媒体账号应采取停用的制裁办法[14]。此外,应明确养生保健类图书(包括电子版)出版资质的管理,要求出版社必须有相应的编辑资质及严格的审读程序和制度,书稿应经有关专家审读合格后才能出版,出版物质量检测中心应定期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内容和编校质量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图书将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由出版社采取召回、停售和下线等措施[15]。

此外,可以采取聘请养生保健专家参与协助的执法模式,为执法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与技术顾问,确保执法的科学、合理和公正,从而为养生保健行业的监管和执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相关部门应针对此类监管和执法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构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预防应对机制。

(四)强化养生保健专家的责任意识,提升专家科普能力

专家闭口不言,外行指手画脚,对名家名方断章取义,不仅对养生保健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损害了民众对养生保健的信赖。因此,一方面,养生保健专家内部要积极联合,发出和传播科学的声音,以正视听,勇敢地揭穿伪专家的面纱,对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坚决驳斥,拨乱反正,共同抵制张悟本、林光常之类的害群之马。另一方面,经过卫生、中医和药监等部门资格认证的养生保健专家应当洁身自好,自觉遵守行业纪律和基本职业道德,严禁给养生保健商家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广告代言,否则对因其代言直接导致民众身心受损的后果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外,养生保健专家应讲究健康养生保健科普知识的传播技术与技巧,不能将晦涩难懂、玄乎其玄的中医理论和养生保健知识照搬荧屏,而应当进行专业话语的转换,将货真价实的专业养生保健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普通民众,并在养生保健类新媒体中增强与观众的密切互动。

(五)实施和推广政府中医养生保健工程,提高民众养生科普知识

针对当前民众的养生保健意识不断提升而养生保健知识匮乏的现状,我们认为,一方面,政府应当将养生保健作为疾病预防和辅助治疗手段纳入公共卫生规划之中,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中医药学会、医学科研机构、医学院校等机构宣传普及医学知识和健康教育的作用。应培养一大批科普型的养生保健专家,解决当前中医养生医学普及不够、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给老百姓送去正确通俗的健康知识[16]。另一方面,应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和推广中医养生保健工程。早在2009年,中国中医药科学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中医养生保健工程。该工程以弘扬中医养生文化、维护与增进民众健康为宗旨,以中医养生科普宣传、成果推广、健康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17]。该工程正在推广过程中,但推广力度和效果还有待增强和提高。建议各级政府统筹专项经费,投入到城乡居民养生保健工程中,定期组织当地经过官方认证的养生保健专家深入社区和村庄,进行中医养生科普知识讲座,在指定合作医院和乡村诊所对中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并为参与活动的每个中老年人制订个性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出版中医养生保健工程系列科普读物,传授如何甄别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基本技能,从而切实提高广大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六)民众应自学养生保健知识,提升甄别养生保健信息真伪的能力

应养成浏览知名、主流健康养生保健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习惯,比如“好大夫在线”、“寻医问药”等网站和大型医院的网络平台上都会有知名医生在线咨询的功能,民众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在线的免费咨询平台。尽量少光顾那些无工信和公安部门备案号、广告链接较多、信息粗制滥造、提供免费试用保健品、保健器材货到付款或具有网上支付链接平台的网站,不轻易在此类网站登记个人信息。对于微博和微信中传播的养生保健信息应持理性、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对没有注明出处的非官方机构或非认证专家发布的养生保健信息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转发、不收藏、不做微信养生党、更不做养生保健产品的‘托’”。看见与自己所掌握的养生保健知识相矛盾或冲突的信息时,最好多方求证,再来决定是否采信,切忌对养生保健信息不分良莠,看到就信,收到就转,以讹传讹。正如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所言:“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也没有一种食物有完全的营养,盲目偏听偏信不可取。”[18]

四、结语

养生保健有着悠久历史,也有很多讲究,如何正确识别养生保健信息的真伪是民众能否真正从中医养生保健中受益的首要前提。由于“看病难”与“看病贵”痼疾的长期存在,养生保健产业链条中利益的驱动,相关部门对中医养生保健监管疲软乏力,某些养生专家的集体沉默以及民众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大量民众不仅没有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反而伤财又伤身。面对如此现状,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引起深刻反思,强化养生保健部门立法和行政监管的职能,理顺新媒体与养生保健业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养生保健专家的责任感,强化养生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民众也应自学养生保健知识,提升甄别养生保健信息真伪的能力,从而有效打击新媒体肆意传播虚假、错误养生保健信息的行为。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严甜、邹奇桂、熊颖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郭胜习同学提供了诸多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微博用户超5亿国内服务器逼近饱和[N].深圳晚报,2013-6-17(A14).

[2]何峰.微信从2亿到3亿用户耗时4月 公众平台福祸相依[EB/OL].[2014-5-8].http://it.sohu.com/20121214/n360453251.shtml

[3]徐硙.中国手机网民达4.64亿 手机成第一大上网终端[EB/OL].[ 2014-5-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

11/28/c_118337432.htm.

[4]巩一璇.“养生教母”马悦凌的“土豆养生说”遭批驳[N].广州日报,2011-3-11(AII8).

[5]本报记者.警惕伪养生抢占新媒体[N].生命时报,2014-1-14(02).

[6]本报记者.微博上的养生之道到底信得不?[N].成都商报,2011-12-3(21).

[7]王若韫.女性中医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p42.

[8]陈松.微信养生 只能“微信”[N].成都商报,2014-3-12(42).

[9]孙燕燕,蔡虹,谭娜.“神医”前赴后继 “养生大师”为何全线沉默?[N].北京科技报,2010-6-22(8).

[10]许怡勤.透视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浅析传媒与消费关系的新发展[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p34~35.

[11]梁思奇.“大师”“教母”迭出折射公共卫生服务缺失[EB/OL]. [2014-5-15].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

2011-07/19/c_121684187.htm.

[1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p12~13.

[13]车辉.民间养生乱象带来的拷问[N].工人日报,2011-8-15(03).

[14]赵锦飞.养生信息满天飞,您能相信吗?[N].福建日报,2013-9-27(09).

[15]卜昌伟,李铁铮.新闻出版总署:养生类图书经专家审读方可出版.[N]京华时报.2010-6-8(34).

[16]刘元旭.养生乱象还要乱多久?[J].半月谈,2010(14):p23.

[17]杨进欣.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工程启动 弘扬中医文化[EB/OL]. [2014-5-15].http://finance.sina.com.cn/roll/

20090915/15533056165.shtml.

[18]柳君.没有不好的食物 只有不合理的膳食[J].医药与保健.2007(8):p60.

作者:邓勇

构建信息平台的医院护理论文 篇2: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当前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还使医疗更加具有信息化的特征,不断地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因此当前在医疗领域中,物联网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相关研发人员应当不断地提高物联网系统的效率和质量,使物联网可以和医疗服务进行深度的融合,不断地推动我国医疗领域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医疗领域;医疗信息化

0  引  言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正在从临床信息化走向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再加上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更加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并且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相关医疗工作者应当全面地了解物联网的特征。例如,我校积极研究并推动本地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利用物联网智慧养老平台作为养老服务中的一种新模式,给养老护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希望更多的医疗机构和组织将物联网作为常规内部工具,使物联网可以真正地推动医疗领域的持续性发展,凸显我国当前信息化的特征。

1  物联网的简介

物联网主要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创新而得到的一种新型产物,物联网主要是指各种信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等各种装置和技术,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实时搜集,并且还可以对相关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在物联网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光和热来对一些生物和化学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并且通过互联网的连入实现物与物或者是物与人之间的广泛连接[1]。物联网是基于传统电信网信息载体的一个新兴产物,并且物联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根据人类的需求来寻找相关的物理对象,形成较为完善的互联互通网络。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创新,使物联网具有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从医疗领域来看,物联网主要是指可以帮助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智能化医疗的实施,并且还可以对医院的运行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工作,在将物联网应用于医院内部时,可以将医疗信息和药品信息等重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处理和储存,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院中时可以全面地对医患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病史、各种检查治疗记录以及藥物过敏等电子档案,医生和护士可以对病患生命体征以及治疗等内容进行实时的监测,防止在后续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用错药的情况,并且物联网技术还可以自动提醒护士到了一定时间内要给病人发药,全面实现了医院管理的智能化。因此,相关医院的工作人员应当全面地了解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和医疗系统进行深度的融合,从而促进医疗领域的智能化发展。

2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困境

将物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中,最主要的优势是物联网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并且对一些信息的感知功能也是较为完善的。在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层,核心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在网络传输层通过一些基础性的物联网技术也可以满足医疗领域的需求,在当前时代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尽快根据医疗行业对物联网技术的要求来对物联网应用体系和应用系统进行规范化的建立,针对当前医疗行业物联网技术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建立该系统时,既要依托各行业的技术标准,又要凸显医疗行业的特色[2]。例如,在物联网系统中要包含体系架构、组网通信协议或者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具体的建设标准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医疗水平来进行系统的构建,例如,一些区域的医院为了使医疗设备的干扰最小,可以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并且还要对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例如,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相关领导人员根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对传感器网络标准委员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尽快完成并且提交面向医疗行业的物联网系统标准研究报告,其他区域的医院应当看到这一形势,尽快地构建较为完善的物联网系统和物联网标准化体系。

除此之外,在医疗领域中,物联网应用于电子病历时还存在诸多问题。电子病历在医疗物联网中的重要程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在一些医院中,电子病历的储存和流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当前物联网环境下,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构建较为完善的物联网医疗信息化体系,从而实现电子病历的移动效果。将物联网融入医院的电子病历中,应当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疗信息等,并且还要对病人的就诊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在将病人的信息进行收集之后,应当进行妥善的储存,这样才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将病例读出。从中可以看出,电子病历是当前医疗物联网的研究重点,相关细节性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储存介质、储存容量和格式化数据等内容,并且还需要相关医疗工作者根据医院电子病历的格式来进行物联网系统的设置。在后期,还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利用物联网数据库随时收集和下载有关病人的信息,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性特征。

3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中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来对物联网系统和物联网体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在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突出物联网的特征,并且还要明确医疗物联网的对象以及信息的交互系统,例如,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提出物联网这种全新的诊疗系统可以使患者的被动治疗转换为及早主动质量模式,并且还可以将整个整治工作的成本降到最低,特别是对于一些发达地区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3]。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也在当前时代下提出了健康物联网,并且指出在近几年医疗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人类疾病进行健康的联网管理模式,并且将物联网融入医疗领域中还可以构建相对便利的网络系统,使人民群众出现一些小病时通过网络就可以解决。上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当前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相关研发人员应当根据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来加大对物联网的研发力度,例如,采用物联网的无线传感技术将医院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信息沟通的高效化,并且采用统一的感知医院标准规范层和信息层,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物联网管理体系,并且在这一物联网系统中还可以实现无边界的会诊,对于病人的一些疑难病种问题可以进行在线讨论以及提前预警,从而建立一种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促进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

4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4.1  病人身份匹配和监护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医疗行业中,一些医院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并且医疗行业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行业,不允许在日常工作中出现任何错误,正是由于医疗领域的特征才使物联网得到了广泛运用。将物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中,病人身份匹配和监护管理系统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4]。病人身份匹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病人在入院时通过入院注册系统进行身份信息的录入,并且还要佩戴唯一的电子标签腕带,当病人戴上之后,电子腕带发出的信息可以随时被无线物联网网络探测到,并且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物联网系统随时调取病人的身份信息,方便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良好管理。与此同时,电子标签还有远距离识别性的特征,病人在戴上这一标签之后,当发生了非正常的脱落之后,这一信息可以及时上传到监控台,并且引发报警,当病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离开护理区域时,也可以引发预警,这样可以实现对病人的良好管理。随着物联网探测系统在医疗领域的广泛运用,病人在佩戴标签时可以实时地处于医疗监护状态下,这样医院才可以为病人提供良好服务。并且在夜间,假如病人在无人陪伴的场景下,相关医护人员也可以了解病人的状态,从而给病人提供良好的监护和关怀。当病人在医院中发生了一些紧急情况时,腕带也会发出相关的提示,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关的急救措施。

4.2  血液管理系统

血液是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也是多种疾病传播的渠道,因此为了防止血液传染情况的发生,大多数工作人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中来加强对血液的管理,并且血液管理问题也是一个不能出错的工作,但是在血液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可变的因素,因此在将物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中,加强对血液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医疗领域中,对血液进行管理,主要是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和处理。这项技术可以对血液采集和储存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使整个血液保护工作具有透明性的特征,可以有效预防血液出现感染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3  移动医疗

为了满足当前时代下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将物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中,最受好评的是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是为了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医疗体系,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可以通过腾讯的微信智慧医疗或者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在線沟通和交流,在移动医疗体系中,可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远程救助,并且还可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实时的监控,当患者通过物联网和医生进行一对一沟通和交流时,整个对话过程以及病人的信息会全面录入到物联网体系中,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开展后续的治疗。

5  结  论

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中的病人身份匹配和监护管理系统、血液管理系统、移动医疗等,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使我国的医疗领域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展现了信息化时代下的医疗发展水平。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化,以及医疗设备与用品方面的需求,从而有效地解决医疗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刘晓静,杜春玲,陈智鸿,等.物联网医学在哮喘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9,46(1):98-102.

[2] 曹茂诚,王军敬,杨云智.超宽带位置服务技术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12):115-118+123.

[3] 李浩源,贾纳尔,孙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J].数码世界,2016(10):66-69.

[4] 陈茜.物联网时代智能医疗在健康检测仪中的应用研究 [J].工业设计,2016(11):95+97.

作者简介:严林淯(1998-),男,汉族,江西新余人,本科,研究方向:物联网;通讯作者:林治(1972-),女,汉族,江西新余人,讲师,就职于护理与康复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医学。

作者:严林淯 林治

构建信息平台的医院护理论文 篇3: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直接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而对于传感器的有效运用能够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作为一种过程检测装置,传感器能够对被测量信息,并将所采集的信息进行输出。现阶段,随着智能化物联网的构建,普通的传感器已经无法满足于系统运行的实际需求,就需要依靠智能传感器来全面促进物联网系统的智能化与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物联网    智能传感器    应用

引言: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战略产业,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众多方面被广泛应用。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基础与核心技术,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前提,就需要对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对于物联网的不断优化升级。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其本质是对物品进行有效连接的网络,并且其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内涵,首先互联网一直都是物联网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其运行原理是以互联网作为重要基础,从而让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有效的互通互联,因此,物联网同样也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并且也代表了互联网进行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其次,物联网用户端能够有效扩展,并延伸至所有物品与物品之间,其最终目标是有效实现物与人、物与物,通过网络与所有物品的有效连接,能够有效进行信息的交换,进而实现有效的识别、管理与控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物联网自身所拥有独特优势也在逐步凸显。

二、智能传感器的概念与特点

(一)智能传感器概念与实现方式

传感器的本质是一种检测装置,其能够对需要被测量的信息进行准确感知,并将相关信息有效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息来进行有效传播。此外,为了能够对信息进行更加全面的加工处理,传感器的类型十分众多,并且其特点也不同,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数字化与网络化等都是其主要特点。在传感器的有效支持下,自动检测与控制能够获取全面增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获得有效发展,为了能够充分满足物联网发展需求,通过将智能技术与高性能微处理器在传统传感器的运用,从而衍生出全新的智能传感器,作为当前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实现智能传感器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首先是依靠非集成化方式,将传统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与微处理器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从而实现对智能传感系统的创建。其次,就是通过集成化方式,通过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与微机械加工技术将信号处理电路、敏感元件与微处理单元有效集成,进而完成智能传感,基于此种特性,又被称为集成智能传感器。最后,就是依靠混合的方式,来对智能传感有效实现,其主要方式是将传感系统的各个关节来进行集成,将微处理单元、信号电路与敏感单元等重要元件集成在多个芯片之上,并依靠总线接口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连接,最终完成智能传感。

(二)智能传感器特点

智能传感器能够有效实现自动校零、自动标定与自动校正的功能。在对相关运行数据的处理之上,智能传感器也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与记忆,并将所采集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预处理,自动补偿功能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除此之外,智能传感器也能够对运行流程进行自动化的检测,对于发生的故障也能够进行自动定位,之所以能够有效完成此类工作内容,是因为智能传感器自身具备重要的逻辑判断与决策处理功能,最后,智能传感器同样具备重要的标准化数字输出与双向通信功能。以上都是智能传感器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这也是其被广泛应用与物联网领域的重要原因。

三、智能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应用

(一)智能传感器在农业中的应用

为了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就需要加强对于农作物生长环境与土壤的实时监测,从而对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有效解决。为了实现这一重要发展目标,就需要将智能传感器技术有效运用于环境监测工作之中,提升环境监测效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农业物联网依靠终端传感器来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对温度、湿度与光照等环境因子,依靠数据处理中心对环境因子进行全面分析,來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并对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解决。此外智能传感器也能够对病虫害的发生因子进行监控,对于病虫害发生倾向也能够有效发掘,并且也能够在后台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诊断,最终降低农作物的损失。最后,在蔬菜大棚之中,通过对智能传感器的有效运用,能够实现对温度与湿度的调节,依靠对通风机、滴灌设备与加热器等相关设备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降低工作人员自身工作量,确保农作物的稳定生长。

(二)智能传感器在工业生产监控的应用

工业生产一直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在工业生产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相关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如此才能确保工业生产的有序运行。但工业生产中的相关机械普遍都需要保持不间断的运行,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各类故障问题或者是隐藏着各种安全隐患。如此一来,就会对工业生产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将智能传感器有效融入工业生产之中,以此来实现对于相关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智能传感器的运行方式是依靠网络来实现对相关机械设备的在线监测与实时的监控,进而实现对相关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记录、依靠远程监控来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并为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有效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为工业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除此之外,在煤矿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矿用粉尘智能传感器,其是以物联网作为基础,依靠处理器、温度传感器与粉尘传感器的有效配合,以此来对矿内粉尘量与湿度进行有效收集,之后在利用物联网进行无线传输。整个系统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与数据处理组成,重要的数据处理则是对相关命令进行有效处理,一旦超过标定值就会自动报警。

(三)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全面的科技也在不断地融入到智能家居之中,这其中智能传感器的功能尤为凸显。在智能家电中对于智能传感器的有效引入,能够对振动、温度、气压与幅度等焦点自身工作状态进行感应,之后再将相关数据有效传递至云平台,平台就会依据用户所设置的条件来进行自动触发控制。此外通过对智能传感器的运用帮助用户能够在相应时空下的需求进行有效控制,也促使家电制造商能够依据用户喜好来对多元化的产品进行有效设计。

(四)医疗护理方面

在医疗领域,智能传感器网络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功能价值则是体现在健康护理与医疗系统之中的有效运用,通过对智能传感器网络的合理运用,能够完成对人体的各种生理数据监测,并对医院内患者与医生的行动进行全面的监控与跟踪。此外,智能传感器网络还能够实现对于医院药物的管理。现阶段,随着智能传感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医院领域之中,已经有以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为基础的远程健康监测、药品管理与监控、住院患者管理与一环人员跟踪定位系统,并且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智能传感器网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推动医疗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智能传感器对于物联网的作用

(一)应用智能传感器能够提升物联网性能

无线网络、人工智能、RFID与传感技术这四项是组成物联网系统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来不开这四项核心技术的支撑。物联网系统稳定运行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通过有效的组合共同构成了整个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物联网系统依靠此类感知层能够有效获取外界各种信息,从而有效完成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并且智能传感器也是物联网系统对于外界信息获取的重要方式,所以,智能传感器能够对相关外界信息进行准确、可靠与实时的采集,最终会对物联网系统对于信息的传输与处理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基于此,物联网系统通过对智能传感器的有效运用能够将其自身的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全面提升,最终为物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二)智能传感器能够有效拓展物联网系统运行功能

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智能传感器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系统自身的运行功能有效拓展。信息自动采集、数据存储、自动补偿、自主决策与量程自主选择等都是智能传感器的重要功能,并且传感器精度与成本之间有效极为紧密的联系,传感器精度越高,其使用成本也就越高,基于此前提,在对智能传感器应用过程中,需要具体分析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而对符合相应标准的智能传感器进行选择,不需要对传感器采集、监测的精准性过于追求。通过对不同精准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在智能手机、GPS导航与运动手环领域主要使用的是低精度传感器,汽车稳定系统、工业生产与机器人领域则主要使用中精度传感器,而国防与航空等则必须使用高精度传感器。

(三) 智能传感器对于物联网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提升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了防止传感器高频率的出现故障问题,就会通过对故障排队计数器的设置,来对传感器的稳定值进行测量。传统温度传感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种外界不可控因素会极易对其造成影响,并且传统的传感器,只能够依照设定完成的程序与规则来对信息进行采取,这就导致智能化物联网系统的创建受到严重阻碍,而对于温度智能传感器的有效运用,除了能够将传感器运行稳定性提升之外,还能够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除此之外,由于静电保护的设置,也能够确保智能传感器在实际运行阶段不会受到静电的影响。最后,对于温度智能传感器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当前传感器除了具备基本的开关机功能之外,还能够自主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进而实现自动化的转变,并且也能够对传感器的待机与运行模式来回切换。

(四)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推动物联网系统的更新升级

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也有效推动了智能技术与微处理器的发展,进而去全面推动了智能传感器的优化升级。现阶段,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其专用的集成电路、传感器芯片与高性能微处理器,使其能够实现对外进行模拟与数字两种信号输出。除此之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还能够依据用途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改进调整,从而使其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在石油、矿山与航天等多个行业得到有效推广。并且其也能够对各种液体或气体的压强、压力、流量与重量等重要数据进行有效的测量。与此同时,智能传感器的有效发展,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物联网系统的升级换代,为物联网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我国新兴的重要支柱产业,物联网系统的飞速發展,也使得国家不断加强对于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力度,推动了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稳定发展。并且,国家也不断加强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我国物联网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五)智能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系统的发展瓶颈

作为物联网系统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当前物联网系统发展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智能传感器技术已经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进行有效的解决。例如,我国目前所拥有的智能传感器种类相对较少,并且其稳定性与可靠性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与高层次人才缺失之上。此外,相较于物联网系统其他三项核心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则始终落后与前者,但这也使得智能传感器技术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智能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五、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系统之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挥,但其仍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有待解决,为此就需继续加强对于智能传感技术的优化创新。

(一)微型化

智能传感器自身的体形体积会对其未来的应用领域与空间造成直接影响,为了全面提升智能传感器的应用范围,提升其应用效果,就需要加强对于智能化传感器的微型化研究,并有效借助半导体等先进技术,来对传感器进行微型化的设计,如此才能够将智能传感器的成本有效降低,并提升其实际应用空间。

(二)多功能化

多功能化发展对于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就需要不断加强对于传感器功能的深入研究,并按照不同领域的实际发展需求,将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元件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将智能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必要性全面提升。以农业发展举例,传感器检测技术是相对较为成熟的技术,这也使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作物的土壤水分检测中。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依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时域反射型、时域传输型、频域反射型、中子水分监测仪与电阻仪器等。随着近些年农业生产土壤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对于农田土壤之中重金属的检测也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土壤重金属检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以期望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现阶段,对于农田重金属污染传感器检测的主要技术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与生物传感器等。

六、结束语

作为传感技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有机结合的全新产物,智能传感器同样也是物联网系统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物联网系统对外界信息有效获取的感知层,物联网系统通过对智能传感器的有效运用能够将自身的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全面提升。此外,虽然智能传感器技术已经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解决,这也说明智能传感器技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就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智能传感其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从而在物联网系统发展中将智能传感技术的功能价值充分发挥,并明确其微型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赵朝.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展探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0):129-130.

[2]  齐爽.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领域中的应用[J]. 消费导刊, 2018.

[3] 陈威铭. 浅谈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下), 2017,(2).

[4] 罗欢, 韩琳.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应用的研究与分析[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02):97-97.

作者:王泳鋆 杨志红 贾蒙蒙

上一篇:护士长护理安全防范分析论文下一篇:门诊静脉输液临床护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