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2024-04-22

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共9篇)

篇1: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2007年05月03日

改革背景

根据财政部关于“金财工程”的建设规划及指导性文件,同时积极贯彻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教兴市的决定,以及市财政关于财政行政管理系统信 息化的战略决策,松江区财政局决定利用先进网 络信息技术,建立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综合应用信息系统。在原来的软硬件平台基础上,构建松江区财政信息应用系统平台,主要建设以下内容:

◇ 以财政预算编制为核心,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集中核算管理(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为一体);◇ 财政计算机信息中心数据库(包括财政部门和所有预算单位业务财务数据),利用政府政务网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从而实现财政管理一体化;

◇ 实行“单一账户体系,资金集中支付,统一核算口径”;

◇ 实现财政业务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和数据分析全过程一体化监控管理;

◇ 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最大限度的支持管理监控及分析的实时性与全面性。项目简介

通过松江区财政局和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在松江区财政局建成了以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为预 算执行主要形式的管理体制,进行财政资金的全面监管理;并利用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设立财政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存储松江区财政和预算单位 数据。

松江区财政局在本次项目建设涉及的业务系统包括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等过程,其中涉及到的系统很多,如预算编制、财政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工资统发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总预算财务管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

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并非孤立,而是有相互紧密的联系。系统的构建需包含资金流转的全过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最后的决算,以及系统内部数据的调用和对外部系统的数据传递,整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图1:信息系统应用架构

一、国库单一账户管理

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松江区财政局在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基础上,实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统一管理。在对所有纳入管理的区级预算单位银 行账户进行统一清理的基础上,为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两个账户,一是收入过渡(只收不付),二是支出账户(只付不收)。特殊的单位开设特设专户,这些账户应 由财政局统一审批开设并监管。为了充分保障各预算单位在新管理模式下可以及时用款,松江区财政局选择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三家商业银行开设了 18个账户用于正常、专项、政府采购、预算外(收支两条线)、工资统发等资金的支付和清算。

各预算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缴入各自收入过渡户,每月自动划转至财政专户。对于统发工资和政府采购支出,由财政国库部门将资金直接从国库单一账 户或财政专户拨付到工资统发专户和政府采购专户,并支付给供应商;对于预算单位其他的日常零星支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将资金从中心结算专户拨付到各单位的 小额零星账户,由单位自动进行支付结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并监督单位资金的收支使用。

松江区财政局通过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能对所有银行账户进行监管,可以及时把握区级财政资金的流向,加强对区本级预算单位资金流向监控力度,可以及时把握区财力情况,从根本上防止问题账户存在,有效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部门预算编制

在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基础上,统一制定本区部门预算编制的政策,参照财政部及其他地区的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及管理经验,并结合松江区的本身的实际特点。制定了一套预算编制流程为“一上一下”,编制方法以零基定额预算为主、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为辅的部门预算编制政策。

图3:部门预算编制流程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采取“集中人员、集中培训、集中编制、现场指导”的措施。将区本级所有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集中组织起来进行部门预算 编制政策及方法的培训和编制,发现问题现场处理解决,并通过新中大预算编制软件的使用,实现了网上报预算、审上预算审批、预算编制自动汇总分析,从根本上 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效率,简化预算编制、审批及汇总人员的工作量,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下一步细化编制部门预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预算执行

深化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保证预算单位及时用款。松江区财政局在借鉴各地财政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松江区自身特点,总结了一 套适合自身发展的预算执行制度。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为应用平台,实现了财政资 金的全过程监管,增强了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使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在有效可控的监督之下。

预算单位在发生用款业务时根据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向财政提出用款申请,由财政业务科室专员根据资金性质进行审核(预算内资金严格按照部门 预算结果进行审核;预算外资金以单位的实际上缴收入为主,部门预算结果为辅进行审核)、业务室负责人审核,特殊资金提交局长进行审核,国库科和支付中心根 据审批通过的用款申请进行支付收款单位或预算单位的支出账户。

所有纳入管理的预算单位用款申请都通过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由网上申报,财政人员在计算机上进行审批,并自动将审批通过的 申请交国库科及支付中心据以支付。整个预算执行过程全部在部门预算和预算外收入监控下进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预算执行工作的效率,提高了预算单位用款 的及时性,实现财政业务办公信息化。

四、财务集中管理

会计核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核算与分析,为最终的决算提供切实依据。松江区财政局在本资项目中共设立了以下账套:松江财政局总预算核算账套、松江财政收支两条线资金核算账套、各纳入管理预算单位财务核算账套。另外,为了全面及时的把握财政资金动向专门设立了松江区国库集中支付账套,用于核算松 江区纳入管理的所有财政资金的活动,对整个财政资金动向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

松江区财政局下属70余家一级预算单位,利用政府政务网,通过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平台,各预算单位财务系统连接到财政数 据中心。做到各预算单位与财政业务科室,进行财政资金的拨款、受款、数据上报、财务检查、监督管理,实现一个数据库存储、统一账户管理、分账户核算、集中 管理。同时,在系统平台上,应用账务处理、网上报表系统、固定资产、资金管理等,并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完成总预算会计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项目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

通过“财政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新中大软件的应用,松江区财政部门可以实时的对每个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和结余情况进行监督查询,扩大了对预 算单位的监管半径,并且所有业务系统都可以自动的生成各预算单位和财政核算账套的记账凭证,真正的实现了财政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管理。

五、其他辅助系统

工资统发管理,执行的是“单位编报,财政统发”管理模式,由各预算单位通过新中大工资统发系统自行编报本单位工资,经区人事局核定工资标准 和人员变动,再由财政支付中心将人事局核定的工资数据通过代发银行进行发放。个人代扣款工作由代发银行根据财政提供的代扣数据划转入指定账号。并开发数据 接口可以将工资发放数据导入市财政的“预算执行系统”。

政府采购管理作为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采购项目的资金来源和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对政采购计划编制和部门预算对其的控制,及采购计划的执行分析进行完整的信息管理。

非税收入实现了从预算单位收费源头开始监管,从各预算单位的票据准购证购买票据,到日常收费上缴财政专户或代收银行收款,以及最终款项使用(通过预算执行进行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控。通过新中大非税收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预算单位、代收银行、财政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管理,数据实时接口,实时 对账。

应用效果

松江区财政局通过本次信息化建设,利用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搭建了一个财政业务信息应用平台的建设,促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松 江区财政管理中的快速应用、普及,使得财政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能力,并逐步改进政府的业务流 程、工作方式,强化财政高效务实的财政资金管理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实现网络化信息服务

推动、完善财政信息化建设,确保财政与各个政府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财政管理,并通过网络实现与预算单位、银行等相关系统及外部单位的数据交互,充分优化资源的利用;

◇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深化预算执行力度

通过新中大软件的应用,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实时监督,集中资金支付,对财政资金实现全过程监管;

◇ 资金流转更透明

通过统一的财政管理平台应用,大大加强了财政收支过程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降低成本,节省政府开支,防治腐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 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对传统财政管理方式的改进,对政府的管理策略、业务流程、规则、组织结构的改革。通过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构建的财政管理平台,大大加强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并使得财政部门与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有了一个良好的应用交流平台,实现财政对单位的实时管理,实现双方信息的互动交流。

松江区通过本次财政信息化的建设,使得财政部门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数据,并实现对数据的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的查 询分析、评估预测、决策支持的管理,提高政府的管理调控能力。它不仅满足了松江区财政目前的管理需求,并为未来的财政管理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篇2: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关键词:财政应用支撑平台,信息系统,政府财政管理

2002年初, 国务院决定将财政部规划建立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定名为“金财工程”, 并把“金财工程”列为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个重点工程之一。

平台是财政部实现中央到地方的数据传输通道、数据采集通道, 是实现财政业务数据“三级贯通”的基础;平台不仅仅是数据标准, 也是财政的业务标准, 对相关财政业务的流程、规则、管理方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梳理, 它覆盖了预算指标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预算指标类账户及控制机制, 可支撑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业务;平台具备可扩展性, 是数据集成的标准化工具, 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传输、系统集成;平台还具备前瞻性, 可以支撑未来财政业务的发展。因此平台依然需要建设。

1 平台的建设背景

1.1 平台建设的业务背景

为了满足财政改革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组织开发和实施了部门预算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工资统一发放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 确保了各项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从全局来看, 系统建设缺乏一体化设计思想, 各自为政, 导致了信息系统“不统一、不系统”, 具体表现在:⑴数据口径不一致, 不能保证业务数据的一致性。⑵业务流程不通畅, 影响了工作协同及预算管理和执行信息的追踪和回溯。⑶信息共享程度不高。⑷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高。

1.2 平台建设的技术背景

现行财政业务系统繁多, 各系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架构、技术路线、数据标准、编码规范, 而导致:⑴系统之间衔接困难, 整体可扩展性差, 不便于升级改造。⑵系统可重用性差, 造成重复开发、浪费资源。⑶系统全局自动化程度低。⑷系统集成度低, 导致硬件重复性投入过大。

1.3 财政应用支撑平台的诞生

为解决目前财政信息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财政部提出了基于应用支撑平台构建大系统的建设思路。

从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和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实践看, 信息化建设必然经历一个系统从独立到整合、数据从分散到集中, 业务从割裂到协同的过程, 财政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2 平台介绍

2.1 平台的概念与作用

财政应用支撑平台是一个集中业务数据的数据平台、处理财政业务的业务平台, 同时也是统一技术标准的技术平台。平台是数据标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承载体。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建立在业务系统之下的集成工具, 也就是说业务人员在操作相关业务软件时并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但它却可以默默地将各个业务系统有效地关联在一起, 实现数据统一、互联互通等等。

平台作为财政业务管理和业务系统建设的底层技术支撑, 可以形象的从以下几方面描述:⑴平台就像一个“翻译器”, 将原本“互不相识”的业务数据, 按照《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的要求进行规范统一, 为业务数据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奠定基础;⑵平台也像一个“多功能插座”, 现有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插头”接入平台实现整合集成, 新系统可以在其之上快速搭建, 为构建一体化财政业务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手段;⑶平台是一个集中共享的“数据中心”, 将财政核心业务数据在平台内高度集中, 形成财政数据综合利用和统计分析的重要数据源;⑷平台还是一个信息交换的“交通枢纽”, 提供财政与同级单位间以及上下级财政部门间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 为实现财政系统的业务、数据贯通创造有利条件。

2.2 平台的建设目标

⑴支撑完整预算。平台支撑完整的国家预算、预算管理、预算执行、财政决算的全过程。⑵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采用应用层、驱动层、数据层三层结构的设计思想, 建设在平台支撑下具有相对稳定和可扩展的财政大系统。⑶以一体化和一致性追求有效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实现一级财政一个会计报告主体、一本总账、一套控制机制、一个数据平台、一套编码体系;支撑预算指标、计划、支付的一体化控制, 实现预算指标的控制级次可灵活设置, 不同的指标允许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⑷平台作为标准的载体, 实现横向与纵向的数据交换平台支持与部门、预算单位、地方财政、银行进行数据交换和查询对账。

3 总结

篇3: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随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财政业务系统日益增多,信息网络日渐庞大。大部分财政部门都建立了预算执行、非税收入、建设资金管理、办公自动化等10多套应用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彼此之间各自相对独立,数据分散。使用多个业务系统的用户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系统间来回切换、登录,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容易产生严重的安全漏洞。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安全可靠的用户身份认证。由于财政信息系统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保密要求,目前我局信息系统基本是采用用户名/口令的身份认证方式,一方面安全性较低,另一方面无法在传输前确认信息收发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对身份认证的高可靠性要求。

(2)缺乏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平台。出于安全考虑,每个用户使用不同业务系统分别使用不同密码,且每个密码可能会不定期更换,以防止被破解。一方面,用户记忆和保管如此繁多复杂的密码非常麻烦,另一方面,对于经常发生的用户权限变更和密码丢失事件,更是需要系统管理员耗费大量时间处理。

(3)缺乏集中统一的用户信息管理和资源访问授权机制。各业务系统内用户信息和权限管理机制各自为政、复杂凌乱,管理员无法集中管理用户信息和访问权限,维护效率低下。

(4)缺乏完善的安全审计机制。涉及资金流转的业务系统需要对数据库访问日志进行记录和审计,以保证出现问题时能通过对日志记录的查询、分析及相关审计操作追踪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为了切实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部署一套可靠、高效的安全管理平台,以提高财政信息网络和电子政务应用的安全,有效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协调”运行。

设计目标

通过分阶段部署,最终实现集中账号(Accounting)管理、统一认证(Authentication)管理、集中授权(Authorization)管理以及集中安全审计(Audit)管理——即4A平台的构建。

(1)一次登录,所有登录:实现多系统、多数据库的单点登录。

(2)采用数字证书认证方式,提供集中身份认证功能,实现可靠的用户统一身份认证。构建信息加密通道,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

(3)实现用户信息与后台各应用系统的自动同步和集中的用户权限管理。对用户权限进行粗粒度控制,实现到角色级别的访问控制。

(4)全面、准确的日志审计,审计结果可以多种图表形式展现。

(5)支持所有的业务系统、平台,且对原有系统的改动尽可能少,并对日后新系统的加入有较好地扩展性。

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建设目标,我局采用了国富安GFA SSO产品为基础的4A安全平台解决方案。GFA SSO产品由智能口令、SSO门户、WEB过滤器、认证服务器、授权服务器组成,实现信息系统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用户信息和权限与应用系统同步和管理等功能。

(1)智能口令程序安装在每一台需要SSO服务的客户机上,系统以服务的形式运行,帮助用户自动完成对B/S、C/S系统的登录过程。智能口令程序向认证服务器核对用户信息,认证成功后返回结果。用户仅需要登录智能口令软件一次,就可实现对已授权资源的任意访问。

(2)SSO门户主要是对B/S结构的应用系统进行单点登录支持。用户在访问应用系统时,首先登录门户系统,由门户签发票据完成身份识别解析。

(3)Web过滤器是通过Web服务器内部的过滤器机制实现SSO功能的一种方式。过滤器能够对系统访问进行安全性检查,判断用户登录状态,完成用户访问信息的审计,对关键敏感资源的访问提供必要的保护。

(4)认证服务器为单点登录门户系统和智能口令客户端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支持。认证通过后为用户签发用户信息票据,作为系统识别用户的标识。同时支持帐号同步功能,可方便的将各业务系统中的帐号信息同步到单点登录数据库系统中。

(5)授权管理服务器主要对GFA SSO产品进行以WEB方式进行的系统管理,包括对用户主帐号的设立、用户主帐号与系统从帐号间的对应、用户权限分配等。

4A安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模块:认证服务、权限管理、安全审计和用户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 认证服务子系统

认证服务子系统提供用户身份认证的相关功能,其功能模块结构图如图2所示。

2、权限管理子系统

权限管理子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对用户使用信息系统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实现不同用户对系统不同资源的访问控制,以改善现有应用系统因角色众多且权限各不相同而带来的用户使用复杂度较高、系统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难题。

权限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3、安全审计子系统

安全审计系统提供全面、集中的安全审计功能,能及时发现非法登录和非法操作,对非法登录和非法操作快速分析、定位和响应,实现系统内部的集中安全审计功能,包括安全审计自动响应、安全审计数据生成及安全审计浏览三个方面。系统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其中日志记录模块完成对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账号管理的日志进行记录;审计分析模块完成对日志记录进行审计和分析,并对非法操作及异常情况发送警报;审计报告模块可随时捕获和查看有关用户的重要访问信息和统计信息;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对安全审计子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4、用户信息管理子系统

用户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对所有用户信息和登录会话信息进行统一保存管理,包括所有关于用户、组、资源、应用、登录参数和访问控制规则等信息。

总之,4A安全管理平台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1)一次登录即可安全访问所有有权访问的信息系统。

(2)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可确保用户身份的安全。

(3)根据用户身份信息,自动完成各系統的权限分配。

(4)全面、精确地记录日志,可按日期、地址、用户、资源等信息对日志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

(5)与用户采用的数字证书无缝集成,具有标准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高的特点。

(6)系统维护管理快速、高效,安全度大大增强。

我们通过部署4A安全管理平台,将所有用户信息都集中到安全管理中心,由安全管理中心自动完成复杂的身份验证与权限分配过程,实现统一环境的单点登录。用户摆脱了过去记忆复杂密码的烦恼,同时可以有效解决身份识别、权限控制、安全审计和单点登录等安全访问问题,我局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该系统的实施经验对加强各政府部门及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管理都具有借鉴意义。

篇4: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云计算提倡协同工作, 通过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点计算机的数据资源以及硬件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上述电力产业面临的问题, 可以通过引入云计算, 构建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平台, 从而在现有电力行业网络硬件设备不变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对当前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和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整合, 极大地提高电力行业的数据处理能力与交互能力, 为未来实现智能电网搭建基础。

1 云计算的概念

目前, 被大众广为接受的云计算概念是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提出的, 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计算终极理念是通过网络把多个计算设备整合成为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计算系统, 通过Saa S、Paa S、Iaa S、MSP等商业应用模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云”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减轻终端用户进行数据计算的负担, 最终将用户终端设备简化成为一个输入输出设备, 同时按需享用“云”提供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2 云计算的特点

2.1 设备规模巨大

“云”中的设备众多, 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超级计算能力。例如, Google云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云”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即使常规的企业私有云通常也拥有成百上千台服务器。

2.2 服务虚拟化

众多身处异地的云计算设备通过网络互联, 在云中运行服务应用, 用户请求的资源也来自云。在使用云时, 用户不需要了解计算设备具体在什么位置或者服务应用具体在哪台设备上运行, 仅仅需要使用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 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需要的一切, 甚至是完成复杂的超级计算等复杂的任务。

2.3 服务可靠性高

云计算运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手段提供比个人本地计算机或本地服务器可靠性更高的计算服务。

2.4 通用性

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建出千变万化的服务应用, 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运行多个不同的应用运行。

2.5 可扩展性与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 “云”的大小可以伸缩, 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规模的变化等动态调整云的大小, 用户则可以像使用自来水、电、煤气一样根据资源占用量缴纳费用。

2.6 价格低廉效益高

“云”具有特殊的容错措施, 因此可以采用相对廉价的节点构成庞大的“云”。“云”采用的集中式管理模式还可以使企事业单位大量节约乃至无需支付日益增加的计算机系统更新与管理成本。“云”中信息数据与资源的共享性与高利用率, 也可以使个人用户享受低成本的“云”服务。

3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3.1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 它将服务器、存储等各种实体计算机资源抽象转换后提供给用户使用, 从而打破了实体设备之间不能分享的障碍, 使用户可以更好地应用各类资源。

与以往的多任务技术不同, 多任务是指在一个操作系统允许多个应用程序同时运行, 而虚拟化技术则可以在云中实现多个操作系统同时运行, 每个操作系统都在一个虚拟化的主机上运行, 同时每个操作系统都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3.2 动态扩展技术

各类应用具有不同的运用周期, 通过云计算的动态扩展技术可以根据应用的实际负载为其分配不同的云资源, 从而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动态扩展技术为不同的应用架设不同的集群类型, 每种集群类型都具有特定的扩展方式, 通过监控应用负载的变化, 自动实现为应用增加或减少资源。

3.3 分布式存储技术

分布式存储可以综合利用多台云服务器存储资源, 以满足单台服务器无法满足的存储需求。Google GFS和HDFS是最典型的云平台分布式文件系统。

3.4 多租户技术

多租户技术能保证大量云用户可以共享同一堆栈的软硬件资源, 每位用户按需使用资源, 能够在不影响其他用户使用的前提下实现对云应用服务的客户化配置。多租户技术的核心技术包括客户化配置、数据隔离、性能定制和框架扩展等。

4 云计算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4.1 搭建云计算基础设施, 实现现有设备整合应用

云计算基础设施包括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其中, 硬件部分包括大规模的计算机群、海量的存储系统以及高速的网络信道;软件部分则包括操作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虚拟化管理软件、分布式管理软件、大型分布式数据库等等。这些软硬件是搭建应用云环境的必须条件, 能够支持异构机群, 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较强的智能自愈功能和灵活的可扩展性。云计算基础设施既可以在一处集中部署, 也可以在不同地点分布部署。

4.2 实现云端数据存储与管理, 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搭建在云数据库和文件系统基础上的云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主要用于电网模型的数据管理, 提供了信息维护、版本管理与日志记录等数据管理功能。

其中信息维护是数据存储与数据管理的基础, 提供有数据编辑、数据核准、数据组合、数据比对等功能。数据编辑包括数据的录入、导入导出、格式转换、修改和保存等功能;数据核准包括核对电网模型规范性、唯一性与合理性等, 从而有效提高数据的精确性;数据比对是将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电网模型和既定参数进行对比, 从而及时了解数据的动态变化, 便于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版本管理可以按照限定时间和约定指定规则定期保存数据, 从而将不同时段的数据保存为不同版本, 当有业务需求时可以根据指定时间按需恢复为旧版本数据, 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日志管理则是对用户的每一次系统操作和数据的每一次变化进行记录, 用于追溯数据操作历史和责任追究。

4.3 开发业务应用, 搭建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工作中常见的计算应用都可以通过云服务应用向客户提供, 从而满足客户提出的相关服务需求。例如, 电压无功优化、最优潮流、状态估计、稳态计算的拓扑分析、静态安全分析、调度员潮流等。

4.4 开展云端协同工作, 提供业务工作效率

通过部署云协同软件以及工作管理、流控制和指挥调度系统, 可以实现身处不同地点的多个电力管理人员同时对电网协同数据进行管理与操作, 从而实现不同地点的多个部门人员共同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功能。

同时, 协同工作软件大多支持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交流方式, 支持屏幕、程序与办公软件的共享, 为身处异地的使用者之间提供了多种实时交流途径,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5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的优势

与传统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相比,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5.1 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与存储能力

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将数据分布存储在不同的计算机上, 并具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的综合计算能力, 大幅度提高了电力数据的计算速度与精确性。

5.2 具有较强的按需扩展特性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可以将包括服务器、存储与系统内网设备在内的硬件虚拟化, 从而建立一个共享的、可按需分配的大型电力系统内部资源池。同时, 信息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分配或自动调整。

5.3 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在传统电力行业信息系统中, 任何一个节点或终端都需要配备显示器、硬盘、CPU、内存等硬件设备, 而且需要按需进行设备更新以确保硬件性能可以满足节点或终端的计算和存储需求。

而基于云计算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仅仅需要为工作人员配置终端访问设备, 无需担心设备的硬件性能, 只要保证可以接入电力系统广域网, 就能实现需要的存储与计算功能。

6 结语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 云计算必将为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提供服务。有了它, 电力系统的信息管理将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要:本文着重从云计算的自身优势与特点出发, 探讨云计算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影响与推动, 浅谈云计算为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平台带来的潜在应用。

篇5: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平台系统;结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职业院校与时俱进的将教学工作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对于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改善工作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建设信息化校园作出重要的贡献。当前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社会,因此建设起数字化校园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化平台系统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作出具体的阐述,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的现状

从目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构建还没有全面的展开,主要集中在几所职业院校中,其他院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依然没有达到标准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思想方面還存在着“重硬轻软”的老旧思想,也就是说仅仅购买了电子设备及其相关产品,却没有充分的利用他们,这并不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虽然在表面上做足了功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没有得到深入的展开。另外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办公过程中传统的习惯始终占据在办公人员的思想头脑中,对于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造成了当前这一构建的不完善,同时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职业院校中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构建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加强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构建不仅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平台系统在构建时对职业院校所产生的功能。首先,在教育功能方面,加强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建设,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多媒体实践激发出来,使其形成图文并茂的交流,这样在第一时间内就能对教学内容作出明确的反应,教师的工作量也减轻了不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可以将更加直观性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令他们充分的掌握教学内容,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加强在信息化平台系统中教学功能的建设。在信息化的系统中,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建设时,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教学条件,令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例如对学习进度进行调整,自己决定学习时间以及学习地点等。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就是在职业院校中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令学生真正的适应教学多样化的发展变化。具体的做法是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起相应的教学资料库,然后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管理系统,其中包含网站注册、学生选课、教师考勤以及成绩查询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上述内容的影响下,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省去了传统教学中复杂的选课过程,将网络教学平台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电子备课系统以及课件开发系统,这些系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信息化平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为实现职业院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三,在信息化平台系统中,管理功能的实现也需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使得职业院校中的办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高了,同时还能实现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为职业院校的办学省去了不少麻烦。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院校党群、后勤以及教学与教辅等各个职能部门形成了紧密连结的关系,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协调发展,通过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行政事务的管理以及对人事的管理,这些管理的实现都是依靠信息化管理平台才能得以实现,真正达到了办公透明化以及现代化管理目标。第四,信息化平台系统在建设中还对门户网站进行了进一步的构建。门户网站是信息化平台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门户网站中,人们可以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到职业院校的发展,所以是重要的窗口之一。在门户网站中,学校可以将最新的消息发布出去,建立起一个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三线一体的构建,这样在无形之中对职业院校起到了一个宣传性的作用,并且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密切了。随着今后的发展,门户网站在信息化平台系统中的作用将会愈发得到凸显,为实现职业院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职业院校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它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是一项覆盖并渗入全校各项工作的系统工程。由于这种特性,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任务不是学校现有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所能够兼管或统筹的。因此,职业院校可考虑直接建立具有较高能级的常设机构,赋予其规划、指导、实施和协调四位一体的职能,使其担当起信息化校园建设策划者、推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

由于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投入方面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有限性,不少职业院校为节约人力和设备资源,往往采用计算中心兼管网络中心职责或者网络中心兼管计算中心职责,把教学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混合在一起。但随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它的效益大打折扣。要使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克服“重硬轻软”的现象,要突出应用性,否则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职业院校中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构建是今后工作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也是实现职业院校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平台系统中包含众多的结构,这些结构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6: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合利用技术63 978人;农户农业、畜牧业新技术培训、示范, 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该项目的建成, 让20多万受灾农民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 有力促进了灾区经济复苏和生态修复。

近日,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IFAD) 派出项目竣工检查团, 对四川省绵阳市实施的紧急优惠贷款灾后重建农村沼气项目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实地验证。竣工检查团专家深入4个项目县, 随机走访项目农户, 采取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 就项目预定目标、效益产出和经验教训开展了大量调查和分析。竣工检查团一致认为, 该项目定位选择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 符合国家灾后重建规划, 符合灾区农户生产生活需求;项目相关各部门分工明确, 省、市、县机构组织健全, 施工建设队伍精锐, 项目实施井然有序;采用模压式玻璃钢拱盖技术, 配套建设农村沼气服务体系, 开展受益农户沼气综合利用培训, 项目运转具有可持续性;农村卫生环境改善, 农民收入增加, 发展“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循环生态农业, 促进农村文明提升, 项目效益显著持久;灾区项目农户积极参与建设过程, 对交付使用的沼气池质量和效益非常满意, 项目社会影响力广泛深远。竣工检查团专家表示, 该项目效益产出已达到或

一、全面摸清全省生姜生产情况

四川省生姜主产自川南片区, 全省生姜种植面积23.6万亩, 产量42.9万吨, 种植品种以本地竹根姜、白口姜和黄口姜为主。病虫害防治, 采取预防为主, 辅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办法。除稻——菜水旱轮作、套作、深沟高厢、深翻改土、选用优良姜种、晒种等农艺措施外, 一般用石灰水、低毒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农用链霉素对种姜消毒防治姜瘟病, 种植中后期使用敌百虫、康宽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辛硫磷等低中毒杀虫剂防治虫害。2012年,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共检测35项农残参数, 生姜的合格率为100%。

二、紧急开展生姜专项监督抽查

篇7:上海松江鲈鱼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1052年,字希文,江苏苏州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至今为人们赞颂。范氏出身贫苦,自幼刻苦读书,考中进士之后做过副宰相等职。他一生为官清廉,主张改革政治,清除宦官,抵抗异族侵扰,建议朝廷和地方官吏广开言路以才取人并对人民轻徭薄赋,著有《范文正公集》一书。他是宋代早期杰出的诗人和有名的散文学者和美食家。

“江上渔者”,是诗人指的在河上打鱼的渔户。渔者,指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江上往来人”一句,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不过这里是范仲淹单指来买好吃的鱼的有钱人。

鲈鱼是生活在近海里的一种鱼类,有时候也游到淡水区域里来觅食,它们常在早春时节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地段产卵。鲈鱼生长较快,且个体肥大,常被黄浦江一带的上海渔民们捕来当美食。

诗中的“一叶舟”,说的是像一片树叶那么小,在河水上轻飘浪荡的小船。“出没”二字胜千语,简明地刻画出渔民劳动的艰险:小船在风浪里隐隐约约,忽上忽下,翻跃似蝴蝶和蝙蝠一般,令人触目惊心。

诗人愤慨地责问:“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出没,让人看起来心惊肉跳,你们这些在江岸上争买鲈鱼的有钱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知不知这鲈鱼是怎样来的吗?渔夫在这惊涛骇浪里拼搏,打鲈鱼上岸要担多大的风险啊!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点活命的钱;正如同唐代诗人李绅说的那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们下河捞鲈鱼,不仅要承受划浆拉网的劳累,而且还要经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江上渔者》一诗通俗典雅,激昂精辟,通过一幅清新动人的渔家江上打鱼图,活生生地描绘出渔者打鱼的艰辛、勤劳和勇敢,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读来催人泪下,感叹万千,一辈子也难以忘记。

上海松江县是一座有名的历史古城,此地的松江鲈鱼个大肥美,肉嫩味鲜。明代有名的《三言》作者冯梦龙品鲈鱼成癖,小说中写食鲈鱼的文章和诗词很多,因为他曾在上海做过县令,所以对鲈鱼有深厚的情感。

明朝还有一名大名鼎鼎以写《三国演义》名噪后世的美食家罗贯中,他在书中就有左慈掷杯戏曹操,固执地申明说松江鲈鱼最美的老龙门阵。有一年冬天曹操驻许昌大宴群僚,谋士左慈因迟到被大家罚酒,吃剩鱼,左慈心头不满,执意说:“中原的鱼腥,味无松江鲈鱼美。”曹操大笑:“左君差矣!中原自古是鱼米乡,豫菜闻名天下,这盘煎扒青鱼头尾这么可口,你还嫌味道不好。许昌离松江千里之遥,谁去取得来呢?”左慈掷去酒盏大叫:“这有何难哉?我取竿与大王钓来。”说罢果真用竿在宴前池中钓上十几条活泼乱蹦的鲈鱼上来。

曹操急忙说:“且慢!我这池中本来就养有鲈鱼,何劳你钓?”左慈说:“丞相且看!中原鲈鱼仅只二腮,松江鲈鱼都是四腮,不信大家来验证。”众官来看果然如此。曹操笑他不会烹制鱼菜,左慈将鱼提去厨下弄些佐料烹好端上来,众臣一尝无不赞美,曹操也点头叹服。从此松江鲈鱼名噪江南,无人不晓。尽管这个故事不免有点荒诞,但松江鲈鱼的确味美无比受世人称赞。

松江鲈鱼与太湖银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同为我国四大名鱼,名扬天下,松江野秀桥饭店曾一度以四腮鲈鱼等名扬四方。现在到上海来旅游的人们,到处都可以品尝到清蒸鲈鱼、红烧鲈鱼、清炖鲈鱼汤、鲈鱼羹、鲈鱼肉丸等佳肴美味,此菜可称是海鱼菜中的一绝。

俗话说:“鲢鱼头,鲤鱼尾,甲鱼美肉在肚里。”而松江鲈鱼的两颊肉和鱼肝味更鲜美。松江鲈鱼的吃法多种多样,大致有红烧、清烩、粉蒸、清蒸、制鱼羹等方法。节假日中做一道松江鲈鱼以饷宾客,可博众人的喝采。

原料:

鲈鱼肉300 g,冬笋丁150 g,熟鸡肉末50 g,熟火腿末50 g,绍酒5 g,麻油5 g,葱丝10 g,姜片10 g,熟猪油50 g,湿淀粉50 g,食盐1 g,鸡汤800 g。

制作方法:

把鲈鱼剔去骨头切成丁,冬笋也切为丁状用沸水汆半熟,沥干水备用。

炒锅上火,倒油烧到五成热,撒入姜、葱爆香捞出来,速倾鱼丁炒几下烹入绍酒、鸡汤、食盐、笋丁,汤沸后用湿淀粉勾入薄芡,淋入少许麻油,铲出锅,撒上熟火腿末、熟鸡脯肉末即可品尝。

篇8: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由于妇幼保健工作是由一系列服务和管理业务活动有机组成, 这些业务活动的具体执行和业务数据产生的源头可能涉及多个医疗服务机构和业务管理部门。为加强信息资源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避免系统功能重复建设和数据重复采集, 应首先打破领域和条块限制。

基于SOA架构的妇幼保健平台, 利用SOA机构灵活部署和服务标准化构建的特点, 能有效实现医院平台间信息的高效交互。同时, 在SOA集成架构中, 企业服务总线 (ESB) 技术的使用, 使得数据标准化进程能切实开展。通过对区域范围内与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相关的各业务领域进行全面的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和职能边界分析与统筹规划, 做好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以及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域重组、数据流程再造以及功能模型的优化设计, 将负责数据采集的服务应用和负责数据分析的管理应用合理地区分开来, 避免底层相关应用系统之间的功能交叉重叠, 改变传统封闭式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格局, 回归领域信息系统的逻辑特性。使逻辑架构下的妇幼保健信息各业务子系统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支撑下, 具备“统一高效、各司其责”的协作能力, 能够共同、有机地参与到妇幼保健业务活动中来, 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是一个由多个业务子系统逻辑组成的领域信息系统。SOA架构能将多个子系统进行解耦, 通过ESB总线进行子系统间的数据交互, 同时对子系统集成构建, 将系统整合成有一系列SOA服务构成的业务流程, 不仅优化了业务流程, 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可复用性, 为后期系统维护和扩展提供了架构保证。

2 总体设计方案

上海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为基础、以医疗行业标准、规范及指南为依据、以企业服务总线为核心、以信息整合为重点、以企业应用门户为工具, 在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服务共享的基础上构建支持上海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见图1。

以SOA体系架构为基础搭建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不仅可以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而且通过平台无关性、更灵活的流程编排、应用管理复杂度的降低、应变能力的提升、软件重用率的提高等特性, 实现新业务新服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从而降低成本, 更好更快地实现业务价值。

在信息整合过程中, 要全面依据医疗行业现有的各种标准、规范或指南来进行, 基于开放的标准实现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协同工作, 例如: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 (IHE) 作为异源、异构系统之间的医疗信息交互与共享的标准, 为医院信息整合提供了依据。根据IHE集成技术框架和规范, 建立医院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从应用级、流程级及数据级进行医疗信息的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HL7) 为业务数据交换标准, 支持HL7标准业务数据与非HL7标准业务数据的转换机制, 形成一套规范的集成接入接口的设计要求规范, 指导未来的系统接入。

ESB是实现医疗信息整合平台SOA架构的核心支撑手段。通过安全、稳定的消息传递、消息路由、协议和数据格式转换等一系列功能, 为医疗信息整合平台提供了简便、高效、安全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通过事件驱动、高分散性和集中管理等特性, 充分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各种需求。

3 服务分析与设计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不是孤立的业务应用系统, 而是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所管理的特定服务对象 (妇女、儿童) 的专项健康数据, 只是服务对象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形成的完整健康信息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 (如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和社区卫生等) 在数据资源建设上的相互衔接和互为补充的协作关系, 在区域层面实现跨领域、跨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 是实现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共同支撑全程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

在为妇幼保健系统构建SOA服务的过程中, 需要从系统整体和全局来构建SOA服务并切分适当的服务粒度, 通过使用SOA服务构建策略和粒度划分方法, 能有效地构建出耦合性低、复用性好的SOA服务。同时, SOA服务的设计与妇幼保健业务紧密相关, 这就使得整合后的SOA接口具有较好的业务相关性, 业务人员可以摒弃原有的技术相关的服务构建策略, 而直接使用具有业务相关的服务接口, 这给系统升级和维护带来了较高的可操作性。

新一代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应在做好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标准化基础上, 将基于“领域业务数据中心”的传统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转变为基于“区域业务数据中心”的SOA集成化开发模式, 实现业务数据中心的“共建共用”, 彻底取消系统间的“数据接口”, 满足“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为支撑健康档案建设而设计的, 用于连接区域内各类业务应用系统, 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是以区域内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和管理为核心、整合各业务领域数据资源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通过基于SOA结构的整合设计, 集成服务间具有通用标准的数据交互接口, 业务服务通过与基础SOA服务间数据交互来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 提高数据通用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方面向区域内所有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服务功能, 如个人身份注册与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等, 另一方面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于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等互联互通功能。实际上, 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各项基础服务和互联互通功能, 能够使业务应用系统所需要的“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得以高效、简捷和十分经济的搭建, 能很方便地实现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可以视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业务子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承担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角色, 逻辑上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主要负责相对静态、结果性的健康档案记录信息的集中存储和服务管理;二是“区域业务数据中心”, 存放业务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交换共享以及健康档案需要的数据, 在“区域业务管理平台”直接控制下, 从连接的各业务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动态抽取和整合。健康档案信息来源于业务应用系统, 但并不直接与业务应用系统发生信息交互, 而是通过搭建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和“区域业务数据中心”间接实现。业务应用系统首先通过“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将采集的数据提交到“区域业务数据中心”, 以完成相关业务活动之间的动态的信息交互、信息整合和协同服务, 待业务活动阶段性完成后再将结果性数据上传到“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完成健康档案数据的静态存储以及提供数据二次利用等服务。

新一代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应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 通过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构建的“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和共享的“区域业务数据中心”, 实现妇幼保健领域信息的收集、整合和综合利用, 以及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同时,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也是健康档案中儿童保健域和妇女保健域的主要信息提供者和信息利用者, 并承担着为其他业务域推送和从中获取共享信息的任务, 在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有机协作过程中实现健康档案的“共建共用”、保证健康档案成为“活档”和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基于电子健康记录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SOA框架作为平台的构建实现, 通过对整体妇幼保健机构信息系统公共服务组建的抽取和分析来确定适合的服务粒度, 并以此构建卫生信息公共服务部分。服务的划分和组合部分在业务服务层进行, 该层分为两种服务类型, 即业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务服务是当前系统针对业务需求构建的服务, 是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中业务部分的抽取和规范;公共服务针对当前平台中管理服务进行抽取和规范, 是当前平台中管理功能和集成应用管理功能的交互, 即对集成应用中相关数据和服务管理功能的抽取和封装 (见图2) 。

4 实施效果

ESB在上海市妇幼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 作为整个平台SOA架构的基础设施, 起到了整合各业务条线系统, 为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底层服务的保障。它为平台解决了底层通信、应用服务接入以及业务功能封装及转发等诸多实际问题;此外, 其服务代理、适配器组件, 为平台接入异构系统的EAI (企业应用集成) 整合, 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处理性能在多应用系统并发接入时, 表现也较为良好。ESB表现出的良好的操作性和扩展性, 为平台快速高效的开发与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SOA架构对妇幼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 实现业务的有效分离, 系统架构进一步解耦, 使可维护性得到保证。在本案例中, SOA架构灵活的分布式部署能力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当市医疗平台需要获得其他地级市医院上传的医疗数据时, 医疗架构可以灵活的部署以适应各个地级市医院的具体需求, 用过ESB总线消息交互和安全机制来实现平台间数据高效安全传输。

ESB产品在上海市妇幼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 作为平台与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底层实现基础, 帮助平台完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居民双向转诊等居民医疗的实际问题。此外, 它还实现了将每年新生儿的数据定期上传到平台进行共享;将上海市实有人口数据库与平台进行对接, 供其他业务应用实现个案调阅;帮助市级的孕产妇保健及婚检应用实现与区县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和整合。

RES ESB专门用于面向服务的集成、管理服务交互并在各种异构IT环境之间代理消息。RES ESB由策略驱动, 降低了服务客户 (即服务使用者) 和业务服务 (服务提供者) 之间的耦合程度。通过配置 (而不是编写代码) 来动态实施服务集成关系的更改, 允许客户改进服务架构的方方面面:安全、服务位置、数据格式、监控以及传输和通信。RES ESB可以满足实施SOA的生产要求, 不仅能满足服务集成需求, 还在公共层提供了智能化的可管理基础架构。RES ESB包含资源注册中心和服务监控中心功能, 可以管理所有注册服务, 通过跟踪消息, 监控性能, 定义和使用SLA来确保服务的交互质量, 并对服务基础架构进行主动管理。RES ESB引入了可管理的ESB基础架构, 简化了服务的供应、集成、部署和管理。它对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隐藏了中断性更改, 并大大简化了日常运行。

5 结语

篇9:上海松江财政局构建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案例

摘要:本文在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议,以实现实践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和最有效的利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经济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1-0059-03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还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结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领域中日益广泛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实验室内模拟经济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已经成为高等实践教学的新亮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突破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安装仿真的实践教学系统,只要学生将计算机联上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成倍增长,我国高等教育也就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以社会实习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种困难集中表现在:(1)企业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增加用人成本,因此将接收实习生视作一种负担,致使高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扩招后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实习要求;(2)由于企业要保守商业机密,致使实习生无法深入、完整地接触企业的运作过程,通常从事外围、简单的工作,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锻炼方面收获甚少,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使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活动突破了原有时空的局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创造了条件。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融入模拟仿真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练习,以达到实习的目的,这样能够成倍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2.提高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经济管理人才是要求具有很强的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更好地结合,尤其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经济管理类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式要有所改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是培养和造就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融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无疑是高效率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捷径。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

1.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多个层面的计算机模拟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即课程单项性计算机模拟实验、课程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践、专业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践、跨专业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验。学生通过这种逐渐增强的计算机模拟实践,对经济管理活动的认识逐渐从理性的抽象过渡到感性的具体,并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渐内化为从事经济管理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计算机中模拟仿真企业环境,让实践者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提供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的功能。通过在企业营运模拟系统模拟大型企业整体运作过程,老师和学生可自行设计数据进行教学与实习,使教学与实习更贴近于实际。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可以通过实习逐步认识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以至于整个管理过程,直观地了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作,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现实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心提供了仿真的会计业务、金融系统、电子商务、外贸业务、银行业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营运等环境,这些“模拟”环境既能让学生以“真实身份”进入角色,消除其工作中的“陌生感觉”,又能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步骤,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习惯。

2.可视化交互式远程实践教学

可视化交互式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网络通讯进行的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具有灵活性、丰富性、新颖性以及传输快捷性等特点,学生可以登录系统,自主学习。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学习内容,系统将会记录学生在线学习的这些行为,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量化统计并作分析。教师通过统计与分析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需求,开发虚拟实践课件,建立优质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将这些实践教学的优秀成果提供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联网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实时学习、协作学习等实践性学习,从而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有效地扩大了实践教学的范围。通过这些扩展的实践教学形式学习实践课程内容,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由于可视化远程实践教学系统在推进教学资源共享、重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等互动式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渠道,使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获取型。

3.在实践报告撰写中的应用

学生在实践课程结束后要填写实践报告,将实践的方法、现象、结果进行阐述和分析。但目前学生普遍采用手写实践报告且填写不规范。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学生手写实践结果、图谱、模型和绘制的标准曲线与图形误差较大。现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标准格式的实践报告及相应的处理软件,通过服务器安装在每台学生机上,学生在自主上机时随时填写电子实践报告,不仅减少了误差,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实践结果。再如在人才测评教学软件中,当被测者提交测验的同时,计算机系统即会自动生成一个测验的报告。通过这份报告,可以对其不同于人群的突出指标进行解释,帮助用户更好地应用结果报告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事实表明,在实践报告撰写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实践教学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分散在各高校的实验室、实习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搭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能实现实践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和最有效的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用于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

通过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开放化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实验室使用、调配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中心日常运作(如人员、设备、实验项目、耗材、共享仪器预约登记等)的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且可通过链接于各实验室的视频系统随时了解各实验室的运行情况,确保各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了专门的网页,提供丰富的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包括中心介绍、实验室介绍、实验课表、规章制度、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开放实验、实践教学信息发布、实验室设备简介、实践教学录像、教学软件下载以及互动交流平台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实验前了解实验内容和要求,可进行网上选课,实现网上课前预习,通过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与网络实验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材与课堂,建立课内创新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用语言、图形等形式再现,建立一整套网上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为实施研究性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把教师新近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案例,使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在实践学时比例中占到较高水平,不断完善现有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资源,建立课外创新平台

“三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实践教学的重点向极富创造性的教学领域转移,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主创造性。为此,我们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带小课题或选择教师的命题或利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进入开放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课外创新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体验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的教学考核平台,对教学效果进行测定与评价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新型的考核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经过量化统计与评价使老师掌握实践教学效果,不断推进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实践,开放实践。例如,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了开放实践预约系统,学生登陆该系统后,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时间预约实践项目,这种大范围与多层次的实践开放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该平台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实践考核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检验这种实践教学方法的效果,不断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5.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

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为我校实践教学中心采取“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的办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上挂”——聘请与我校合作办学的英国、美国、日本、乌克兰等国的国外著名高校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中心的客座教授,以引进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拓展师生的视野;“横联”——与企业联合,聘请我院校外实习基地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与指导实验;“内提”——对现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积极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派出教师和技术人员接受现代实践教学手段的培训,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网络教学等实践教学手段已得到比较广泛的采用;“外引”——继续引进优秀的博士、硕生,以充实中心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大学教学的有机整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在其基础上构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丰富和发展这种实践教学手段,合理规划和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同时我们要有超前意识,积极关注国际实践教学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开拓思路,努力转变单纯面向学科的实践教学方式,不断探索面向任务、项目、系统、问题等跨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能够极大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型的实践教学形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全面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文芳.信息技术在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07(1).

[2]顾文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杨丽萍,毛金波.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5).

[4]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及其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

[5]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

[6]刘永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上一篇:英语作文whyistudy下一篇:创业法律风险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