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内部监督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强化自身内部监督方面加大了力度,但在实践中仍有不足之处,在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着缺陷。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检察机关要按照科学规范的管理分类,健全各项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才能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内部监督工作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法院内部监督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法院内部监督论文 篇1:

新时期参政党的内部监督建设

摘 要:参政党的内部监督建设是其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提高对参政党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正确估计参政党内部监督的现状,立足于健全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进而不断提高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和参政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参政党;内部监督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也在整体推进。为适应新时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需要,更好地担负起参政党的历史重任,民主党派以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对自身建设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工作,就是其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充分认识参政党内部监督的重要意义

参政党内部监督,是指民主党派组织内部对其领导班子、工作班子以及各级组织和所有成员的自我约束和制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奋斗目标、重要任务、基本准则的贯彻实施,保障从中央到基层组织每个成员的合法权益,并督促其履行相应的义务,追究渎职、失职和不履行义务的责任。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是政党建设规律的反映

政党建设规律,就是政党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和规定政党生存、发展、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政党都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参政党已不同于建国前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民主党派,其性质、任务和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参政党建设的现实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社会转型孕育而生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都面临着国际国内多方面的考验,特别是党派成员数量增加、结构变化和思想状况多样的新情况,使“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的历史性课题更为紧迫地摆在参政党面前。任何政党都有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任何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凡政党就必须重视党内监督,执政党如此,参政党亦是如此。参政党内部监督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参政党能够根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定位,切实履行功能,并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功能,以促进基本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为此,参政党也要相应地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制,以便更加有效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带有强烈的时代痕迹。毫无疑问,民主党派要适应政治运作的需要不断科学化、规范化,是参政党建设必然涉及的一个重大问题。参政党内部监督是参政党认识政党建设规律之后所采取的自觉行为,有助于参政党严格规范自己成员的用权行为,保持民主党派组织的进步性和纯洁性,对于更好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责和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二)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是保证国家和社会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需要

监督的实质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就是要对国家和社会公共权力进行科学和合理的配置,使所有的权力机构和执掌权力的人员都受到一定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人民授予的权力能够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控。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各民主党派虽然不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掌握全国政权,面临着为谁掌权和如何用权的巨大考验,但作为参加国家政权的参政党,毕竟不是完全与权力无涉。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下达以后,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被推荐到各级政府机关和法院、检察院担任实职领导职务。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民主党派在政府和政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成员将会日益增多。这些公务员队伍中的民主党派人士都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参政党的一员,又是各级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行使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权力。权力与监督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关系。这些民主党派干部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双重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受到双重约束,既要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又要符合民主党派成员标准;既要受国家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约束,又要受各自政党组织的纪律的约束。虽然担任领导职务的非中共党员干部,都是经过严格程序选拔出来的,但他们中有些不能严于自律的人在手握实权之后,由于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同样也会犯错误,甚至个别的还成为腐败分子。因此,管好这些担任政府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是参政党应尽的责任,也是参政党内部监督的重要内容。

二、参政党内部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监督意识比较淡漠。目前内部监督意识淡漠表现在,一是认为民主党派所拥有的权力有限、党派领导大多廉洁自律而忽视监督;二是对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不愿监督;三是对新形势下党派内部监督工作尚无经验,缺乏研究不善于监督。

(二)内部监督规章制度不健全。与执政党已经建立起党内外的监督机制,并把建立科学、高效的党内监督机制作为党的建设一项重要内容相比,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章程中还没有明确规范的监督机制,从中央到地方组织都没有设置监督检查机构,没有高度权威的、统管全局的监督条例、具体的规章制度、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更没有相应保障机制,缺少对勇于开展监督者的合法权益缺少保护措施和激励机制,对抵制、干扰和破坏内部监督的行为缺少可供操作的惩戒标准。这严重影响了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的规范化轨道,使参政党内部监督可操作性差,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内部监督渠道不畅通。一是党派成员对本党派的重大决策缺乏了解、参与,导致党派成员想监督又无法监督的状况。二是由于没有专门监督机构,监督者向党派组织反映问题,却没有相应部门受理,有的只能向党派领导反映,党派领导一是由于工作繁忙,二是没有处理类似问题的机制,往往导致所反映的事情得不到及时处理,结果就是久拖不决或不了了之。

三、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的主要途径措施

(一)强化参政党内部监督意识,提高内部监督的自觉性。

监督意识虽然受制于监督实践的具体发展,但监督意识对监督实践又有反作用。监督者监督意识淡漠,监督活动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监督者没有监督意识,被监督者就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挠监督。强化监督意识,是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的前提与基础。强化参政党内部监督意识必须立足于教育,着眼于提高自觉性。一是加强参政党的性质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认识到,在“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治格局中,参政党要有所作为,必须进行自觉、主动的内部监督,才能实现自我发展,保证参政地位,从而提高自觉性、主动性,解决“不愿监督”的问题;二是加强内部监督的理论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了解内部监督的一般原理,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参政党内部监督的本质,把握内部监督的规律,指导内部监督的实践,解决“不懂监督”的问题;三是加强参政党内部监督制度的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懂得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及如何保护自己,从而解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四是进行中共党史、民主党派史和多党合作史的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认识内部监督与参政党自身建设成败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增强加强内部监督的紧迫感。

(二)初步构建以各党派章程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内部监督难以操作。民主党派内部监督要有效,水平要提高,这有赖于民主党派制度建设的加强,并建立起权力制约的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具有约束效力的制度。各民主党派的章程对成员作出了履行各种义务的纪律约束、违纪处分规定,对各级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纪律约束和认真履行领导职责、模范履行义务、严于律己、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如民进章程第四十七条规定:“本会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机制,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对履行会务工作职责和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述职,并接受评议。”九三学社章程第三十九条也规定:“建立对社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和评议制度,健全社内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机制。”这些规定有利于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党派实际的监督制度和措施,使领导干部能够自觉接受本党派成员和群众的监督,对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在具体的制度规定上进一步完善,如领导干部学习制度,领导班子会议制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述职、评议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机关办事、办文、办会制度等。同时,通过发挥组织内部的制约和制衡作用来保证党派自身的健康发展,保证政治交接的顺利进行并完成。

中国参政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决定了其内部权力结构是集中型而非分散型的。设置专门监督机构并赋予其权威,是增强内部监督的有效性的办法。然而,政党毕竟不同于国家,监督权完全分立并不符合政党内部运作规律,但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无法进行监督,政党内部的专职监督究竟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仍需探索。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应切实加强与执纪执法机关和审计、信访等部门的协调联系,召开联系会议,就群众反映和组织上调查处理的有关民主党派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问题,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研究对策。

(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展民主党派内部民主。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党内监督机制的建构和运行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内要有充分的民主、党内权力要相互制衡、党的领导体制要完善,是党内监督机制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并能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把党内民主看成是党内监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这个命题所要揭示的是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之间的关系。从参政党内部监督看,若使监督机制在监督实践中有效地运行,参政党内部必须有充分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各民主党派一贯强调必须坚持的组织原则。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是所有领导集体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各民主党派章程都阐明了这一原则,如民进、民盟、民建等还明确规定要“贯彻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程序。这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民主集中制真正得到有效实行,其带根本性的问题是党派内部政治民主的充分发展和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的政治监督需要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这里所说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是指有良好的民主氛围,权力运作顺畅,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形成党内各种关系的良性互动。要充分认识发展民主党派内部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切实保障各级党派组织及其成员的民主监督权利,贯彻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等等,在民主党派内部形成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支持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

总之,参政党内部监督是参政党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改善参政党内部监督,必须提高对参政党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正确估计参政党内部监督的现状,立足于健全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参政党内部监督在参政党建设中的作用,进而不断提高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和参政能力,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魏 方]

作者:张瑞芳

法院内部监督论文 篇2:

优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设想

[摘 要]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强化自身内部监督方面加大了力度,但在实践中仍有不足之处,在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着缺陷。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检察机关要按照科学规范的管理分类,健全各项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才能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内部监督工作体系。

[关键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设想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该条文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一段时期以来,曾有不少党内外、政法机关内外的人士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专门监督别人,可是谁来监督检察机关?这反映出社会上对检察机关如何接受监督十分关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①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决定其本身应当通过加强自律即内部监督实现对外监督的公正性与权威性。近年来,检察机关围绕“强化监督、公正执法”这一检察工作主题,在内部监督方面加强了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制度,但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是确保检察权正确运行、提高检察机关自身执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察机关自身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缺陷分析

检察机关担负着法律监督和惩治腐败的重要职责。作为对检察权行使的重要监督模式,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至关重要。“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指检察机关据以执行或制定的关于我国各级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制约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度体系。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也就是检察机关自律机制。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检察机制中的一项重要机制。”②“检察权的运行内部监督制约主要包括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上级检察院的监督及各个检察环节的相互监督。”③应当说,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配置是比较完备的,但具体运行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

(一)认识不足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检察机关尚未形成良好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氛围,部门之间、检察人员之间缺乏敢于监督、乐于接受监督的观念。

1.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强化法律监督方面开展了不少尝试,法律监督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实际中往往注重的是对外的监督,对自身监督的意识还稍有薄弱。在内部监督方面关注度不高、思考不多、强调不够、制度不严、规定不细、措施不力的情况绝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志认为,法律监督主要是对法院、公安等执法活动的监督,对内部的监督是次要的;有些同志认为,内部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着重在廉洁自律方面;更有同志认为,强化对自身的监督,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影响办案工作的开展。而对来自于人大、政协,社会、媒体和人民监督员等外部的监督意见比较重视和敏感,会迅速研究和采取应对方案或补救措施。但对来自于内部的监督意见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应对速度,或是措施力度等方面与均不如对待来自于外部的监督意见。

2.重监督安全、廉洁问题而轻严格、公正、文明方面的监督。近年来,在绩效考评这一“指挥棒”的指导下,检察机关越来越重视“办案不能出安全事故、队伍不能出廉政问题”,因为在这些方面发生问题不仅会影响办案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一票否决”。而对于检察机关内部能否严格依法、公正司法、文明执法方面的监督相对会忽视一些,放松一些。甚至为了办出案子,纵容和包庇一些不合法的行为、不文明的手段,默许一些所谓的“习惯性做法”。

3.重纪检监察的监督轻其他监督主体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是负责内部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不是唯一的监督部门,上级检察院的监督及各个检察环节的相互监督也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一讲到监督就认为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的现象,忽视了检察机关各执法办案部门和广大检察人员也是履行执法办案内部监督责任的主体。

(二)实践上不足

目前,检察机关开展内部监督的形式看,主要有两种:

1.以专职部门为中心的监督模式。监督的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内设的纪检监察部门,主要是通过受理有关涉及干警执法办案中违法违纪情况的举报以及对干警执法办案情况的检查等,对办案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包括遵守法律法规情况、执行廉洁从检规定情况、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等。这种监督方法由专职部门进行监督,监督的力度比较大,但纪检监察工作由于其不直接参与检察业务管理活动,无法获得关于办案的综合性、真实性的情况,与一线的办案工作实际上处于相脱离的状态,难以深入了解案件的办理情况,对办案活动的监督,经常采取的主要是案后的执法执纪检查,调查核实办案人在办案过程中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而很少在案前、案中去查看办案计划、办案手段是否合理、合法,办案程序是否规范,尤其是对重点的办案环节、办案部门,缺乏相应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结果往往在检察权被滥用、危害结果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得以介入,呈现出事后监督的状态。同样,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通过审查,对案件不符合法定条件或有违反法定程序的,可以不批捕、不起诉、并对侦查活动中出现的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但这种监督也属于事后监督。

2.以办案人员和案件为中心的监督模式,主要是通过检察机关内设部门的自行管理和对各级领导或检察委员会办案人员和案件进行管理和监督。如通过对案件的请示、汇报、审批或决定等环节对案件进行监督。监督模式虽然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具有主动性和经常性,具有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初衷和一定的实践价值,但往往是注重对案件定性和事实的把关,而对一般程序问题缺少严格监督,容易导致监督形式化,在个案处置上难以恰当处理程序审和实体审的关系,有行政权干预司法权的嫌疑,且影响了业务部门提高办案效率。

(三)组织上的不足

1.上级检察机关未能有效发挥对下级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根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这就是说,上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级检察院负有领导和监督下级检察的职责。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上级领导和监督下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往往是在下级遇到问题时向上级请示汇报,上级主动到下级走访的情况不多。在请示答复时,上级对下级的请示答复不够及时,这与上级对下级的业务指导力度不够有关。

2.检委会的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缺失。检委会是检察机关依照《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设立的议事决策机构,是在检察长主持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法定最高决策机构。作为检察机关的决策机构和权力机关的检委会,不仅对检察业务具有决定权,而且对检察长的职权也可以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可以避免出现检察长个人决定事项的情况,在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检委会制度普遍存在着检委委员的结构不合理,行政化倾向明显,议事范围不明确,检委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检委会的法律职责不相适应,其对检察业务和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的职能与随之减弱。

二、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意义

(一)有效制衡权力,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孟德斯鸠认为,权力必须用权力进行制约,制约的目的在于取得权力之间的均衡,以防某项权力的恶性膨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监督原理也告诉我们,要保证无产阶级权力永远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对权力的行使实行有效的监督。权力的行使之所以需要有监督,是因为权力是一种支配他人意志和行为的力量。这种支配可以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利益,也可能造成侵害,任何权力都有善、恶两重性。当权力被正确行使就产生善的效果,反之就产生恶的效果。事实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腐蚀剂,必将导致腐败。检察权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决定其本身应当通过加强自律实现对外监督的公正性与权威性。④检察机关的各项权力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特点,兼具行政权和司法权特征,若不能对之有效监督和制约将严重损害国家权力的权威性。通过加强内部监督,使检察系统内部各权力之间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可以使检察干警的权力得到科学、有效的制衡,保证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保证法制统一实施。另一方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要求必须加强监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依法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同时,必须首先接受监督,切实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在执法办案工作中做到“自身硬”,“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检察权的合理使用和配置。”⑤这样才能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否则强化法律监督成了一句空话,也无法实现依法治国的目的。

(二)有效防止权力滥用,促进检察权正确、公正行使

检察机关的权力是法律监督权,是对整个国家司法活动的监督。法律监督是司法活动的最后底线,是确保公正司法的最后保障。近年来实践证明,检察机关由于重视对自身监督、重视对检察权的控制,检察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检察机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不良风气、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检察官并非生活在“真空”里,也时常面对着各种利益的诱惑,极少数检察人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扭曲,出现了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腐败犯罪案件,损害了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暴露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欠缺、体系不健全的弊端。要维护人民检察院的良好形象,使人民检察院严格依法行使检察监督权,就离不开内部监督。因此,建全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益

2004年我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意味着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开展工作。“司法机关就如医生,会对公民的人身和权益产生影响。”⑥但在检察机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和强调打击犯罪,忽视对诉讼参与人权益的保障等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其多个职能如侦查权、公诉权、批捕权、诉讼监督权与公民的权益息息相关。但是检察官也是普通人,也会受业务水平的限制和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不严格执法、不文明执法的行为甚至一些失误,从而出现一些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通过在检察机关内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对司法行为的有效性、合法性、公正性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可以促使检察人员履行侦查、公诉等职权时做到深思熟虑,以事实为依据,既注意收集对犯罪嫌疑人有利证据材料也注意收集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证据材料,不偏不倚,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发现、查处和纠正执法人员的不当行为,堵塞工作的漏洞,纠正差错,防止不当行为,保障公民的权益。

(四)保证检察系统科学高效运行

“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是十七大报告揭示权力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本质的深刻阐述。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必须用其它权力予以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检察机关作为刑事诉讼主体,必须遵循程序正当原理,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也要彰显程序的力量,体现程序的特征,按照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要求,遵循监督制约的一般原理,使检察系统内部各权力之间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构建和逐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可以使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各权力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制约,保证整个检察系统运行在科学高效的轨道上。

三、优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构想

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涉及检察权运行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涵盖了检察业务、队伍建设、检务保障、机关管理等各项检察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科学规范的管理分类,健全各项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才能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内部监督工作体系。

(一)更新观念,自觉接受监督

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跟着改变,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不断地有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内在需要。“强化内部监督的本质是关爱、是保护、是保证。强化内部监督,不是对干部的不信任,而是对干部政治上的关心,不是对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挫伤,而是对干部的保护,不是对检察工作的束缚,而是促进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⑦要自觉把自己置于各方面监督之下,牢固树立在检察机关内部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没有不受监督的个人的观念,习惯于在监督下行使职权。

(二) 强化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

领导干部特别是检察长,在检察工作中处于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监督者的位置,对内部监督的认知、重视和支持程度,直接关系到内部监督工作的兴衰成败。强化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就成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强化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制度的权威性意识。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任何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服从。”⑧领导干部要带头接受监督,带头落实各项内部监督制度规定,消除内部监督制度是增加工作负担、束缚手脚的认识,对检察干警严格管理,对内部监督制度执行不规范、不到位的行为“零容忍”,领导干部因监督检查责任不落实而发生问题的,要严格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

二是对领导的权力进行合理配置:1.落实检察长分管业务分离制度,将检察长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检察长不能同时分管举报、侦查、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申诉等具有互相制约功能的检察业务和人事、财务和工程项目,使领导班子内部权力配置合理、相互协作、相互制约,防止独断专行;2.健全和完善党组会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对“三重一大”工作必须经过集体充分讨论决定,检察长不得擅自改变;3.加大干部选拔任用改革力度。把好提名关、考察关、决策关,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及时进行廉政谈话;4.严格落实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选配政治素质好、检察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检察官组成检委会委员,相关事项和案件必须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防止检察长一人独断专行,确保检委会议事议案质量。

(三)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1.建立和完善案件质量管理机制

(1)统一受理和移送案件,控制进出口。对公安机关或自侦部门提请或重报的案件统一受理初审,掌握受理时间和基本案情,将不符合受理标准的案件挡在进口外,对各业务部门办结的案件和需要退查、移送其他机关或部门的案件统一登记审查,对有异议的案件提交检察长或检委会研究,把有问题的案件堵在出口内。

(2)统一备案,控制办案环节。对各业务部门的案件统一登记备案,对每起案件填写案件运行表,表随案走,每个办案环节都由承办部门和业务管理中心同时签署交接时间,卡死办案期限,明确办案责任。

(3)统一监督和审查,确保案件质量。业务管理中心利用办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即时监控功能,实现对案件质量的全流程监控。通过办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案件法律文书、摘录证据等材料进行审阅,在不干扰承办人正常办案工作的同时实现对案件质量全方位的监督,将以往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并举,将单一的结果监督转变为结果监督和过程监督同步,将以往的实体监督为主转变为实体监督和程序监督并重。

2.建立健全检察人员执法业绩和廉政档案制度,完善考评机制

建立详实的执法业绩和廉政档案,客观地记录每一名检察执法人员的执法数量、执法质量、执法的社会效果、所办理案件被投诉、举报、信访反映情况、违纪查处和日常考核、专项考核以及廉洁守纪等情况,对检察人员执法监督工作的整个过程的优劣进行考核评估、跟踪管理,全面纳入监督视野,以加强对检察人员执法和廉政工作的动态考核、监督和管理。并把对个案的结果监督变为对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经常性、长久性的动态监督,有利于形成系统科学的长效性内部监督体系,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和能力。在考评时将检察人员执法业绩和廉政情况作为考评标准,通过考评结果的运用,形成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注重品行、崇尚实干、开拓创新、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真正把作风表现作为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加强检察干警作风建设。制定有利于培养干部的激励措施,形成良好的用人选人的长效机制。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执法办案中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案件实体或程序出现差错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建立巡视制度加强对下级监督管理

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改进党的作风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检察机关可以借鉴党内巡视制度的经验,建立巡查制度。巡查的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对下级检察院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检察院决策部署、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勤检廉检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对下级检察院在执法办案工作中执行国家法律和上级检察院决议决定、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落实利民便民措施、创新审判管理机制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对下级检察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纠正损害群众利益和伤害群众感情的不正之风、完善司法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巡查的方式主要包括听取工作汇报、列席相关会议、调阅有关文件资料、组织民主测评和问卷调查、与相关人员个别谈话、走访有关单位和基层检察院、召开各类人员座谈会、对被巡查法院及其辖区法院进行暗访检查等,并将巡查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免参考依据。通过巡查,可以使上级检察院全面客观地掌握被巡视单位的真实情况,为上级院正确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发现并解决被巡视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被巡视单位领导干部接受监督、廉检勤检的意识。

4.健全和规范执法责任制度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进一步健全执法责任制体系,明确执法过错的责任范围,健全执法过错的确认机制,加大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力度。凡发现干警在执法办案活动中故意或者过失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造成案件实体或者程序错误的,都应该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不断完善和落实检察机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追究的内部监督机制。

(四)与外部监督紧密联系,形成监督合力

要真正发挥内部监督的威力,还必须使之与外部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是内部监督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督,才能知道内部监督要真正做些什么。外部监督还是内部监督的一种鞭策、一种压力。”⑨只有通过有效地外部监督,才能使检察机关有危机感,使内部监督在压力下不断变成动力,不断进行完善。

第一,完善接受党委领导、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重大问题向党委、人大及常委会和上级检察机关请示报告,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第二,建立社会监督反馈机制。与其他执法单位联系沟通,建立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监督反馈制度、律师监督反馈制度、社会监督反馈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个别沟通等方式,广泛开展征求意见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整合不同监督渠道、不同监督方式、不同监督力量,提升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强对干警“八小时以外活动”的监督,构筑起外部监督防线网络,推动检察干警自觉遵纪守法,真正为人民掌好检察权、用好检察权。

(五)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强化内部监督

建立完善网上办公、办案系统,实现公文流转、会议管理、个人办公、信息发布以及办案活动的动态管理、跟踪监督。通过网上办公、办案系统,统一工作标准,规范办案流程,办案干警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证人的询问、接访等都纳入监督之下,办案实行过程控制,保障办案人员提高办案质量,更好地规范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促进执法手段的规范化,有效防止各种不规范行为发生和办案的随意性,也为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同步监督提供了平台。

[注释]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154。

②刘赤炜:《解析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载《法制与社会》2008,(6)。

③④赵蕾,郑运国,李海永,赵天会:《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重新整合》,载《当代学术论坛》,2011,(6)。

⑤赵云:《关于深化检察改革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10,(2)。

⑥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71。

⑦曹建明:《曹建明在全国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检察》,2009,(10)。

⑧检察改革与理论实践课题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载《法学》,2011,(3)。

⑨李战国:《解析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载《法制与经济》,2008,(9)。

[作者简介]覃允亮,玉林市人民检察院纪检组长;吕焕玉,玉林市人民检察院监察科。

作者:覃允亮 吕焕玉

法院内部监督论文 篇3:

浅析基层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强化内部监督的改革与完善

摘 要:检察机关加强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工作主题的内在必然要求,现有的内部监督机制还存在着不足,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是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廉洁检察队伍,提升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机制;完善

一、改革与完善我国现有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之必要

1.改革与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是加强检察监督职能的客观需要

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整个国家的一切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肩负着确保司法公平、公正的重大使命,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改革与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是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司法实务中,执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执法公信力程度呈降低趋势,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加剧了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紧张关系,迫切需要检察机关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靠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执法,确保办案人员在各项执法活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努力减少执法随意性,防止执法偏差,充分体现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度和执法认同感,满足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新要求新期待,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检察形象。

3.改革与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法理使然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实质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其中尤其以程序公正为重点。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法的内在精神要求,是由其司法活动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公正司法也是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二、目前基层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内部监督的存在形式和现状

(1)各业务部门按照刑诉法规定基于案件办理流程而存在的部门间平级监督。如侦查监督及公诉部门对自侦部门办理的重大案件可提前介入进行全程监督,并对自侦部门的逮捕、侦察活动及决定、变更或撤销强制措施中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之间可就对方在办案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等,这些都是业务科室办理案件过程中相互拥有的监督制约权力。

(2)上级在审核下级办理的案件过程中形成的自上而下的上下级监督。一是上级检察院各业务部门对下级检察院对口部门业务上的监督检查,如自侦案件逮捕权必须上提一级。二是基层检察院内部科长、局长、主管检察长等对案件逐级审批,对案件事实认定、适用法律及办案人执法行为合法性进行监督审查,也是上下级监督的具体体现。

(3)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组织办案科室填报执法档案、扣押冻结涉案款物表格,对具体案件和具体办案人员进行的点式监督。一是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查办上级交办案件、自行受理案件和其他途径转来的涉检举报案件,就举报人对特定案件办理程序、适用法律和办案人执法廉洁自律等方面反映的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二是通过审查执法档案和扣押冻结涉案款物报表对执法行为的廉洁性进行监督。

三、目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1)部分领导和干警对内部监督工作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监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领导对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是此项工作是否能得到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个别领导出于对单位名誉、自身政绩和年底考核成绩的担忧,使监督工作不能得到全面落实,更对干警监督意识形成了错误的影响和引导。还有的干警错误地认为内部监督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对内部监督工作抱有抵触情绪,这些因素都形成了不良的监督环境和监督氛围,给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障碍。

(2)现行考核机制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使监督者不敢监督,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个别领导及干警对内部执法监督的错误认识和抵触情绪,使负有监督职责的人员在监督工作中倍感压力。且由于民主测评作为个人晋级晋职的重要参考,却不时被个别人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工具,使监督者被动地产生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也是部门间平级监督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3)执法办案监督机构设置不甚合理,使监督主体缺乏监督实力。目前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工作主要由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检务督察的方式进行,此机构设置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非业务科室人员监督办案业务,容易让人感觉有越权之嫌,且综合科室人员对检察业务熟悉程度的不足和办案经验的欠缺,使监督工作存在先天不足;二是所有案件的最后审批者均为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这就形成了由一般干警监督上级领导的不利局面。

(4)个别内部监督考量内容设计不科学,导致监督效率低下。现有监督工作中的部分内容设计不合理,缺乏监督实效。如现行的执法档案,基层检察机关在业务部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办案人感觉填写执法档案增加了工作负重,普遍对此项工作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执法档案经常不能按时上报,办案人员经常以“无、正常、好”等简单字眼进行敷衍填报,使此项监督工作难以收到实效。

四、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作为对权力的一种制衡,监督工作不仅是对权力的再分配,也是保证权力得到公正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监督不能漫无边际、随心所欲,也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

(1)保障执法、促进公正原则。检察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执法,内部执法监督必须围绕检察工作的业务工作核心进行,要以保障执法工作正常开展、保证法律的统一实施、促进执法工作公正准确为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建立监督体系。

(2)讲求效率、减少程序原则。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要求,人民群众的人权思想、人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法律的要求越来越高。

(3)重在实效、符合实际原则。把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列为内部监督和制约的重点,把着眼点放在主要业务部门、主要办案人、主要领导上,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监督制度,搭建內部监督平台。

(4)长效规范、绝对权威原则。执法工作是一项永久工程,规范执法的机制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一致性和持久性。同时,监督能否为正确行使权力起到积极作用,还要看监督是否有权威性和刚性,是否有坚强有力的后盾作保障,是否有保障内部监督权正确行使和充分发挥效力的条件,是否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专门的机构组织实施。因此,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必须以机关内最高层次下发的决定为依据,以机关内最高层次的督促检查来保证落实,以规范执法行为为目的、以长期有效为出发点、以权威作保障,明确规则,划定标准,让执法者在规则范围内完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确立行使内部监督者的地位,给与其充分行使权力的条件,保证执法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内公平、公正进行。

五、进一步加强执法办案内部监督的途径和措施

(1)扭转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和政绩观。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头监督,敢于自爆家丑,才能真正树立起监督的权威性和警戒性,才能为建树政绩打下坚实的队伍基础,不断提高自身执政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同时领导干部也要自觉接受监督,以“其身正,不令而行”,有效引导全体干警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被监督意识,真正发挥监督的预警作用。

(2)优化监督机构的合理设置,为内部监督有效运行打好框架基础。要想使内部监督工作取得实效,首先要保证监督主体行使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3)加强执法规范化的相关制度建设和落实,使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有据可依。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对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节的各项标准和要求进行了规范,为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在严格落实执法规范化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和落实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机制:一是建立落实具有监督制约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如重点业务部门、重点岗位的负责人、干警轮岗制度;二是建立落实执法岗位的责任分工和连带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执法办案过程中的前后阶段和上下级之间监督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三是建立落实科学的执法岗位责任追究制度。以科学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明确案件主办人责任、科室负责人复核责任、主管检察长审批责任、检委会研究决定责任的认定和承担方式,可有效解决职责不清、责任推诿、惩处不力等问题。

(4)科学设计监督内容,使内部监督有的放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涉及全院所办理案件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在时间和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将所办案件全部纳入监督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设计监督范围和内容,选准监督重点。对于一般案件的监督笔者认为应至少涵盖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即程序是否合法、办案或羁押期限是否超期、强制措施及其变更是否得当、扣押冻结涉案款物是否合法、罪名认定是否准确、证据收集是否充分确凿、法律文书是否完备、执法过程是否廉洁公正。而对执法活动中易发执法不公、不廉的关键岗位和重点办案环节,主要包括反貪、反渎、侦监、公诉等部門及其办理案件中不立、不捕、不诉、撤案、改变强制措施、扣押冻结涉案款物、法院判无罪等情况,更应列为执法办案内部监督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试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

[2]闫秀锁,许斯文,王羽菁.《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研究》[J].《天津法学》,2012(2).

[3]李明蓉.《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机制》[N].检察日报,2013年2月1日第3版.

作者:唐王存 张黎

上一篇:国画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工程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