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2022-04-27

摘要: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双方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然而,双方经济发展水平,資源和技术各具差异,在农产品贸易中带来一些问题。本文探究了中国—东盟农产品合作贸易的基础和现状,指出了现阶段的问题,给出对策。希望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合作有参考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1:

农产品双边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农产品流通加速。该文从中泰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出发,结合两国现状,通过贸易理论对中泰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中泰农产品贸易存在农产品贸易结构不平衡、农产品质量不高、交通运输条件限制、贸易政策缺乏以及农产品品牌建设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产品双边贸易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中泰农产品的贸易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发展对策;双边贸易

1 中泰农产品双边贸易现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的越来越深入。并且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突出,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两国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和加强,并且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泰国将通过中泰铁路开发项目,实现本国“东部经济走廊”计划对接中国“一带一路”,从而促进双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中泰贸易初期主要集中于石油和大米2种主要产品,当时的双边贸易额为2500万美元,而201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新的历史纪录917亿美元。中国和泰国由于土地較为适合种植农作物,且农业人口较多,一直是农业大国。虽然中泰两国农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优势,但目前中泰农产品贸易上仍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和政府的良好带头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2009—2019年10年间,中国与泰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呈快速增长态势,农产品贸易总额也由2009年的26.19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06.92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率远高于大部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增长率。具体来看,2009—2015年双方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处于递增态势,2015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88.05亿美元的高位,较2009年增长3.36倍;2015—2017年,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增速,中泰农产品贸易总额也呈波动趋势,但随着经济的恢复,2019年双边贸易总额又达到了新的高位。

对于中国与泰国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而言,其波动趋势与贸易总额波动趋势一致。随着泰国对农产品贸易重视程度的加强,泰国农合部鼓励农民种植作物,配合市场需求生产优质高档的农产品,中国也逐步加大对泰国农产品的进口,导致中国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已经由2009年的9.09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32.62亿美元。

2 中泰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贸易发展不平衡,中国贸易逆差扩大 通过以上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中泰农产品贸易中大致有5类农产品是相同的,这也间接表明中泰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相似度之高,使得两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导致这些相似度过高的农产品对各自国家的市场产生挤占效应。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此外,从中泰农产品双边贸易额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国农产品贸易额上涨速度不断加快,而泰国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国对泰国农产品的出口,导致中国在中泰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不断扩大,逆差最大时达到了32.62亿美元。

2.2 农产品贸易政策缺乏,便利化程度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以及中泰农产品贸易零关税的签订,使得中国和泰国之间的贸易额迅速扩大,中泰农产品贸易也受到了双方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是中泰农产品贸易中仍旧存在一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尤其是在初期的政策红利消退之后,泰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注册、检验检疫等技术壁垒来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入泰国市场,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对泰国出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贸易摩擦和问题。同时,由于泰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时有变动,导致泰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政策不具有稳定性,农产品双边贸易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贸易政策的实施有待加强。

2.3 农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竞争力较弱 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是首要的问题,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各国纷纷建立了有效的质量检测机制。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国际贸易环境迅速改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我国种植区域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广难度较大,从而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生产与管理技术标准不达标,导致我国对贸易国设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措施等技术壁垒难以应对,安全农产品数量不能满足农产品出口国的需求,对贸易国农产品无法产生过大的威胁,产品竞争性较弱。

2.4 农产品品牌建设较为落后,外部竞争愈加激烈 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和泰国在出口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相对落后,存在依赖各自国家的商家销售农产品的现象。尽管近年来中泰农产品贸易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由于双方缺乏对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观念和意识,使得双方出口的农产品不仅要面对贸易国内部的品牌威胁,也要面对世界其他农产品出口大国的有力竞争,并且随着外部竞争愈加激烈,这一缺点将更加突出。此外,泰国农产品过度依赖中国内地商家的销售渠道,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和长期发展。

2.5 运输条件的限制,农产品出口成本较高 大部分农产品的存储时间较短,对保鲜的要求较高,而中国和泰国由于地域上不接壤、距离较远,且中泰两国之间适宜运输大宗商品的水陆运输且不发达,导致双方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价格优势受到损失。此外,由于长途运输导致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受到影响,从而对竞争产生了消极影响。

3 促进中泰农产品双边贸易的发展对策

3.1 扬长避短,摆脱相似性,提升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一方面,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已签订的农产品贸易零关税协议,发展如蔬菜、玉米、大蒜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温带经济作物,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泰国农产品出口的种类产生重合,摆脱相似性。同时,通过提高温带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中国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规模,进而增加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量和出口金额,降低中国贸易出口逆差。另一方面,泰国继续在热带水果、橡胶等大宗农产品上维持并逐渐加大生产优势,提升产品质量,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适当减少竞争性产品的贸易,并借助农产品贸易零关税这一重大利好,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既可以弥补中国农副产品供应点不足,也可以与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形成互补优势。

3.2 加强农产品贸易国双边沟通,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 中泰两国相关组织机构要加强商检信息、市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市场特点和农产品进口检验、检疫的要求,补充和完善两国有关贸易的法律规定,通过法律法规逐渐覆盖更多的农产品种类,并制定合理的通关制度,以便于执法人员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执法,规范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标准,简化报关程序,提升进出口效率。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首先,各国政府要制定严格的、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通过法律手段在國内对安全标准进行推广,在农村地区也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宣讲,坚决做到把控所有市场标准,这样在农产品出口时不会因为农产品质量检验不合格而面临技术壁垒的尴尬情形。其次,农产品出口企业要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标准,严控产品质量问题,并积极扩宽农产品国际贸易渠道,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利用其优势扩大在贸易国的市场份额。

3.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双方贸易通道建设 首先,中泰双方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有利的政策条件,加强交流、合作与沟通,凭借自身产品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经贸平台,扩大农产品宣传,培养出忠实的消费群体,夯实市场基础,增强本国农产品在贸易国的竞争能力,同时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政策,确保本国产品在贸易国范围内得以扩张和长期发展,进而实现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其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加快,泰国应积极融入其中,并加快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海陆空3种交通网,积极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提高中泰农产品互贸的便利性,优化农产品运输线路和运输送货方式,减少农产品在运输环节的成本,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晓灿.中国与泰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提升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155-158.

[2]夏天.中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11):208.

[3]张雅,李捷.“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泰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J].对外经贸,2018(08):19-21.

[4]鄢波,刘字娟.中国-泰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竞争力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06):159-168.

[5]廖东声,周媛.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分析[J].学术论坛,2014,37(03):76-80. (责编:张宏民)

作者:雷鸣 龙辉

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2: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双方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然而,双方经济发展水平,資源和技术各具差异,在农产品贸易中带来一些问题。本文探究了中国—东盟农产品合作贸易的基础和现状,指出了现阶段的问题,给出对策。希望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合作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产业内贸易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与东盟农业状况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带丰富。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我国都有种植,其中以温带农产品为主[1]。其次,我国农业起步很早, 具有农业技术优势。同时中国是畜牧禽业生产和加工大国。畜种结构与世界畜种结构大体一致,也基本建立起以现代肉类加工业为核心,包含各环节的产业链。关于水产业中国江湖海面积广阔,水产资源丰富,海洋水产数量庞大。

东盟大多数国家处于热带地区, 气候温暖而湿润,具有生产热带农作物的优势。但是东盟部分国家农业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此外当地的农用基础设施落后,农机产品、农用化工产品均难以自足还需进口[2]。

(二)中国东盟农业互补性

一方面东盟国家处于热带,适合种植热带农产品;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所以主要生产温带农产品,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了我国有强烈的粮食进口需求。因此,中国和东盟在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种类方面可以互补[3]。

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可耕地面积较少,人地矛盾突出。但中国有大批的农业高科技人才[4]。东盟十国,虽然人均土地较多,但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国家劳动力不足。因此中国可以发挥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优势,跟东盟国家合作[5]。

(三)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特点

1、贸易额增长迅速

自 2002 年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贸易额得到迅速增长,如表1,2002 年為 38.1 亿美元,到 2012 年增长了近 6 倍。2006年中国-东盟农产品零关税的全面实施,降低了双方各自的农产品出口成本,极大地激励了双方进出口的积极性,因此2005-2008 年为农产品贸易的第一个高速增长期。2009-2011 年为农产品贸易的第二个高速增长期, 2011年已然突破了200亿美元。经济危机后,自贸区内国家对危机做出了应对措施,自由贸易区的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了充分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双方进行贸易往来的意愿[6]。

2、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好

同一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或消费替代的产品的双向贸易活动被认为是产业内贸易。

表示国和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示国对国某产业出口;表示国向国某产业进口[7]。

若产业内贸易指数,表明该产品的双边贸易全部为产业间贸易;若 介于 0-0.5 之间,表明该产品的双边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若介于 0.5-1 之间,表明该产品的双边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若,则表明该产品的双边贸易全部为产业内贸易。

从2006年到2011年这六年数据来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平稳,业内贸易指数在0.75左右表明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内贸易为主 [8]。

中国与越南、新加坡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相对较高。新加坡在2009年和2010年高达0.99和0.96达到历史最高这与新加坡是一个中转港口分不开;越南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在0.9左右,原因在于中国从越南大量进口原油;中国与文莱的农产品GL指数为0说明中国与文莱之间无产业内贸易;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GL指数比较稳定[9]。而柬埔寨、缅甸、老挝的GL指数波动较大,但所占比例不大,如表2。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可以见图1。

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方面

自2004年中国-东盟实施“早期收获”方案以来,中国-东盟农产品的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率高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率,因此中国-东盟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出口

15779.3亿美元,进口 13948.3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整体是顺差[10]。但是中国农产品在全球的贸易中却是持续逆差, 东盟成了中国农产品主要逆差国,2010年中国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逆差231. 4亿美元,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就达32.51亿美元, 占全球贸易逆差的14.05%。

我国所处的气候带、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以及关税减让政策,使我国热带农产品出口不占优势。其次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和自贸区的正式成立,使我国多数农产品关税减让速度和幅度都高于东盟国家,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变得有优势。

中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还是粗放式的。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集中在初级产品上。2010年中国向东盟出口前三位农产品是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及水产品这些产品绝大多数鲜销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二)东盟方面

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打破了传统的关税壁垒。但东盟国家会利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比如印度尼西亚规定,进口食品必须在印尼食品药品监督局注册但注册程序繁琐。

东盟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都面临技术低下,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的情况,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加工食品所占的比例不高,易腐产品经过冷链化处理的比例还不到 3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90%以上[11]。

三、推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建议

(一)中国方面

1、優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东盟国家要发挥自身处于热带的优势,以生产和出口热带农产品为主;而中国可以调整国内的农业结构。重视中国温带地区的农产品生产研发先进的高科技,加大对温带农产品的研究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由土地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此外,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农业合作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但是中国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潜力巨大,随着农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可以促进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优势。

2、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行科技创新

农产品质量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影响深远,只有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才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东盟各国市场准入标准,大力扶持企业获得东盟市场的准入资格。如:重新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质量和生产过程监督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重新再利用农产品加工后剩下的边角料。一方面提高果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环保事业,两全其美。

(二)东盟方面

1、进一步消除非关税壁垒

近几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额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双方也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很多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上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一步消除非关税壁垒,促进双方贸易加速发展。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国际市场农产品竞争其实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才能增强东盟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当前,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秀人才。

四、总结

在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仍得到快速发展,双方在农产品进出口、农业技术输出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尤其巨大。通过建立良好互信关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产品贸易合作在关系发展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双方应该积极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共同开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彭茵.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杨培芝.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

[3]刘仲石.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前景[D].云南大学,2010.

[4]方菲.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5]王小军.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分析[D].贵州财经学院,2011.

[6]姚运肖.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与拓展策略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1(12):180-181.

[7]刘珊.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1(12):83-84.

[8]黄莹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2.

[9]張莎.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0]冯阳.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4(5):000587-590.

[11]朱诗萌,冯中朝,王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4):6157-6162.

作者:杨楠

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3:

加入WTO十年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与竞争力问题研究

摘 要: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在农产品加入WTO十年中,由于成功地运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性发展格局,带来了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等原因,中国农产品的未来发展仍面临种种问题,因而,制定相应政策目标和政策优化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加入WTO十年;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随着中国农产品的加入WTO,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已突破千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另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贸易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美元频繁贬值的情况下,贸易逆差成为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日显弱化的现实问题,因而,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显得极为必要。

一、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进出口基本情况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在2000年的进出口总额达268.2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2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达156.2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16%;农产品进口额112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37.3%,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顺差44.2亿美元。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208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32.2%,其中,农产品出口额达488.8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24.7%;农产品进口额719.2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37.9%,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逆差230.4亿美元。很显然,中国加入WTO十年(2001—2010年)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进出口主要特点

1.农产品贸易额度持续增长。200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从27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 208亿美元,除了2009年农产品贸易增长额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下跌而外,其余年份均是处于正增长状态。目前,中国已是世界农产品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业生产大国和农产品贸易大国。

2.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大。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就进一步扩大,从2004年的46.4亿美元上升到230.4亿美元。从主要进口的农产品来看,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大量进口是造成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豆进口5 479.6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58%,进口额250.7亿美元;食用植物油进口量922.3万吨,进口额82.3亿美元;棉花进口量283.7万吨,进口额56.6亿美元。这三种农产品的逆差占全部农产品逆差额的167.5% [1]。

3.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市场同步波动。近年来美国为了从经济危机中复苏,频繁贬值美元,造成了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随之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这是近年来全球农产品价格被刺激上涨的主要原因。据农业部发布的信息:2010年12月13—17日,国际市场的玉米、食糖和棉花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6%、14%和111%,大豆、豆油和棕榈油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5%、39%和57% [2]。商务部公布的信息:2010年1—12月农产品进口价格同比指数为118.1,物量同比指数为94.5 [3]。以上数据表明:农产品国际贸易价格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农产品贸易数量上升幅度,同时也显示了随着中国的加入WTO,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呈现同步波动状况。

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格局。按贸易额大小顺序,以各州为统计对象,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形成了以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以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依次格局;以国家或地区为统计对象,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德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依次为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市场格局 [4]。可见,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范围广,农产品出口和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国家却又相对集中。

二、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经济晴雨表直接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走势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正值世界经济逐渐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之际。2002—2008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上升和较为繁荣的发展时期,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也呈直线上升的态势,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致使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度出现大幅下滑。随着2009—2010年世界经济的渐进恢复和升温,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额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2010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报告:2010年1—9月世界商品贸易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3%,特别是2010年前两个季度同比增长25.8%,总体上看,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32.2%,成为近十年增长最快的年份 [1]。

(二)多种原因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

1.国内有限水土资源制约了农产品国内需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农业大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明显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这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剧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紧张状况,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以及工业用水量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上升。同时,随着国内经济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和畜禽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最终导致土地密集型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消费量持续增长。所以,从供给和需求来看,国内资源难以支撑农产品需求,选择进口部分农产品已成为一种长期趋势。

2.国际农产品价格造成了贸易逆差。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对农产品贸易逆差具有重要影响,这是中国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的性质决定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6—12月,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粮价指数达223.1,超过了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高点。2010年下半年国际大豆价格也连续上涨,加重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程度。按2009年进口大豆单价计算,2010年仅大豆进口一项就因价格上涨多支付8.68亿美元 [1]。可见,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农产品进口成本,造成了农产品贸易逆差值。

3.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贸易的负面影响。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该政策对改善本国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许多其他国家却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这一政策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包括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导致了热钱流向新兴经济体,加大了这些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风险。对于其他农产品出口国而言,由于国际市场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美元频繁贬值导致这些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增加了农产品出口难度。中国是受到这种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

4.贸易保护主义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2011年1月,联合国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2010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1.6%和2.7%,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1%、8.4%和7.6% [5]。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低于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改善其就业和保护经济缓慢回升。以美国、日本实施有关措施为例,2010年1月,日本对中国养殖虾含药残、莲子含黄曲霉毒素实施命令检查;2010年3月,日本加强对中国香菇含农药残留实施检查;2010年5月,日本对中国大葱及加工品实施氟硅唑项目强化进口监控检查;2010年12月,美国通过《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将对外国进口食品,特别是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食品实施更为严格的检查[1]。

三、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来,水产品、园艺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等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造成粮食、油料作物、棉花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下降。农产品竞争力受到制约的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

(一)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尚未显著增强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较快,2002—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平均增长率达13.2%。从贸易位次上看,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排在欧盟和美国之后,位居第三。其中,农产品进口额排在欧盟和美国之后,居第三位;农产品出口额排在欧盟、美国、巴西、加拿大之后,居第五位。从贸易额上看,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占世界农产品进口额的5.06%,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76% [6]。但是,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生产效率偏低等问题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村土地、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逐步升值等,这些因素明显制约着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初级农产品仍占较大比例。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中,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占24.3%,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仍占大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尚未充分开发 [1]。这说明虽然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是农产品竞争力并未得到显著增强。

(二)主要粮食品种仍然保持高自给率

在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和强调粮食生产的政策下,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13亿多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可靠保证。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有关国内粮食自给率进行了测算,国产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9.8%、98.9%和99.1%,这三种主粮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达到了95%以上 [1]。但是从粮食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小麦和大豆生产明显缺乏比较优势,玉米生产有比较优势但在减弱,水稻有比较优势但有波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在国内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土地、水资源存量不足造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玉米从净出口逐步转变为净进口,是否将会出现类似大豆那样不断增长、自给率不断下降的问题;二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节奏加快,当世界粮食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时,对国内粮食生产形成一定的冲击,当世界粮食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时,提高了粮食的进口成本,在大量进口粮食时出现财富流失效应。

(三)棉花、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较大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纺织生产明显加速,棉花供求矛盾突出造成棉花价格飙升。2010年中国进口棉花283万吨,比上年增长85.5%。2007—2010年中国的棉花自给率分别为63%、58%、78%和70% [1]。在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棉花自给率变化较大。中国不仅棉花自给率不稳定,而且对外依存度并不低,一是国内耕地比较紧张,大幅度增加棉花播种面积难度较大。2010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为485万公顷,如果要从棉花产量上保证基本自给,需要新增300多万公顷耕地种植棉花;二是国内棉花生产缺乏比较优势,棉花生产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见上页表3),这是种植规模偏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原因造成的。

中国在大量进口大豆等食用油的同时,大量进口食用植物油。2007—2010年,中国进口食用植物油分别为839.7万吨、817.1万吨、950.3万吨和922.3万吨。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约为42%,其中棕榈油、豆油和菜籽油进口量合计约占世界食用植物油贸易量的21%[1],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直接导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增长;二是国内耕地紧张难以大规模增加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三是油料作物生产缺乏比较优势(见上页表3)。

(四)蔬菜、水果出口贸易保持稳定趋势

蔬菜、水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2002—2010年,中国蔬菜出口量增加1倍,水果出口量增加2倍,这体现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作用。蔬菜、水果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发挥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和蔬菜、水果品种繁多的优势。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蔬菜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见上页表3)。同时,出口蔬菜的质量安全性不断提高,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有所增强,这也有利于保持蔬菜国际竞争力。

从蔬菜的产品结构看,2009年蔬菜出口以新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为主的格局未发生变化。蔬菜产品出口前十位的有:新鲜蒜头、番茄酱罐头、姜、干香菇、小白蘑菇罐头、新鲜胡萝卜及萝卜、干燥大蒜、新鲜洋葱、辣椒干、新鲜马铃薯。从贸易区域看,亚洲是中国蔬菜出口的最大市场,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额的60.5%,其余依次为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6]。从竞争优势看,一是具有关税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中国享受零关税待遇,占有价格优势;二是产能优势,中国蔬菜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蔬菜产业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足,形成了品种齐全、常年供应和价格较低的竞争优势;三是区位优势,中国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东盟国家接壤,这便于运输和保证质量。但是,中国蔬菜品牌缺乏限制了出口效益,特别是行业管理和质量监管不足,如何按照规模化、科学化、企业化组织蔬菜生产,进一步提高蔬菜国际竞争力,仍需经过艰苦努力。

从水果的产品结构看,2009年水果出口包括新鲜冷冻水果、果汁、罐头和加工品等。新鲜冷冻水果出口332.6万吨,出口额19.2亿美元,其中以鲜苹果、鲜柑橘、鲜梨为主要品种;果汁出口88.18万吨,出口额7.38亿美元,其中以苹果汁为主要品种;水果罐头出口58.98万吨,出口额4.97亿美元,其中以柑橘罐头和桃罐头为主要品种。从贸易区域看,越南、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日本是中国水果出口的5大主要市场,这些市场占中国水果出口总量的51%。从竞争优势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水果出口带来了关税、区位和产能优势,对东盟的水果出口量占中国水果出口总量的36.6% [6]。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水果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性,仍需要从生物技术、栽培技术、防止病虫害、加工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不断努力。

四、政策目标及政策建议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形势,中国政府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适时适度地调控农产品进出口,这对农产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以及稳步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又要在开放中注意趋利避害,加强政策调控,加强对农业的合理保护,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确保农业产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目标

1.保护农业产业安全。在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外资的同时,保证国内产业健康发展,防止行业主导权的丧失,防范化解产业风险。

2.转变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过度依赖低成本低效益的数量速度型贸易增长,牢牢把握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扩大优势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合理调整进出口结构,为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3.增创国际竞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4.保护好农业政策和产业升级空间。通过积极参加国际磋商谈判,施加影响,争取农业支持调控和扩大贸易空间,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贯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农业对外与国内经济发展两个大局。

为完成上述任务目标,深入推进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贸易,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政策需要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二)政策建议

1.强化政策研究和战略规划制定。系统研究涉农国际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的基本规则和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国别研究,结合国内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容量、进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市场环境等的研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战略,明确农产品贸易发展原则和目标,确定主要农产品合理的进出口规模,科学制定优势农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提出推动进出口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支持农产品的重大政策建议。

2.进一步提高制定和利用世贸规则的能力。加大贸易谈判和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的参与力度。在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同时,维护国内产业利益,争取农业支持政策和贸易调控的空间。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对中国农业有利的结果,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政策审议工作。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可行性研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农业方略形成国家间共识。

3.推动建立统一、稳定、规范、高效的农产品外贸管理和调控体制。加大产业部门在贸易决策中的工作力度和话语权,确保农业贸易政策与国内农业发展政策统一协调。充分调动地方农业部门、主产区和农业行业协会、专业组织以及企业广泛参与贸易政策制定,构建畅通高效的农产品贸易信息体系。发挥好WTO部级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积极参与国务院税委会协调机制,密切配合商务部谈判协调、贸易政策审议工作以及海关、质监等部门牵头的合作机制。

4.加强农业产业损害评估机制建设和贸易救济工作。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机制、农业产业损害补偿机制等,逐步实现长期有效检测、及时准确预警贸易和投资对农业产业的损害,科学评估产业安全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农业产业安全,有效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合法手段,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及时实施贸易救济,合理运用技术手段调控农产品贸易。

5.提升农业国际信息和农产品国际营销促销的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通畅高效的农产品贸易信息体系,形成稳定的农业国外信息分析研究队伍和体系,加强对外协作和部门间沟通,逐步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农产品进出口信息服务体系,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参考。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品牌建设、质量提升和国际宣传推介,引导企业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健全国内农业展会等级评价体系,继续做大做强现有优秀品牌展会,探索打造新的展会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2011)[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119.

[2] 农业部信息中心.2010年第51周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周报.

[3] 商务部外贸司.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农产品)[R],2010:12.

[4]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0-30.

[5]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10-12-01.

[6]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0-162.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fter Decade of Accession to WTO

PU Wen-bi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China)

Key words:China;decade of accession to WTO;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tudy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蒲文彬

上一篇: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制造业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