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竞争通信设备论文

2022-04-16

[关键词]投资形势;矛盾和问题;政策建议[摘要]2007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在高位回落的趋势下,仍然呈现出高位运行、复杂易变的特征,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低价竞争通信设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低价竞争通信设备论文 篇1:

华为在光伏领域何以迅速成功?

有着全球顶尜通信设备企业的光环,华为于2013年通过推出组串式逆变器产品进入光伏行业,首年合同出货量达到1GW,成为中国前五,占当年国内出货总量的7%。此后,华为逆变器出货量持续攀升,其全球出货量排名也逐渐提升。据IHS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华为新增订单量超过3.5GW,首次跻身“全球十大”光伏逆变器供应商之列,并成为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上榜企业。

短短一年之后,华为以4GW出货量问鼎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并改变了以集中式逆变器为主的原有市场格局,其积极的营销策略与创新的商业模式也引得光伏行业大呼“狼来了”。在跨界发展成为大趋势、企业纷纷尝试进入新领域的今天,华为迅速开拓新领域并取得成功的经验能够带来有价值的启示,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华为光伏缘何迅速崛起

华为跨界做光伏却能够快速崛起是有其秘诀所在的。

第一,华为选择的是属性相似相通的领域为切入点。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设备、原辅材料、应用系统等环节。华为选择应用系统环节中的光伏逆变器这种单一产品为切入点,是因为光伏逆变器属于电力电子器件,与华为的传统优势业务具有相似相通之处。

在硬件层面,华为不仅能够将多年积累的室外基站防雷经验应用于逆变器产品,以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还能够将经过百万站点实际应用检验后的自然冷模块设计能力导入逆变器产品的开发,以提升其稳定性。软件层面,华为可以将终端芯片与数字技术融入逆变器产品,提升其精确控制能力与可靠性。此外,华为在中小功率段电源方面的优势,为其选择组串式光伏逆变器作为主流技术方向奠定了基础;在数据中心领域的长期积累,也为其推出智能光伏电站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可见,选择相似相通领域作为切入点,对华为跨界光伏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充分复用已有技术,显著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二是能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供应链优势,在零部件采购方面获得更好的价格,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就使得华为的组串式逆变器成本虽然并不算低,但其组串式逆变器解决方案的初始投资成本却能做到与集中式逆变器方案的成本差别不大。

第二,实施科学的产品策略与商业模式。一方面,选用不同产品路线——组串式逆变器。目前商用化的光伏逆变器产品包括组串式、集中式与微型逆变器三种,其中集中式逆变器的市场份额最大。据《2013年中国光伏逆变器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集中式逆变器出货量占比达89%,组串式占比仅为11%。

华为选择发展与主流技术不同的组串式光伏逆变器产品,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适应我国光伏终端应用市场的新变化。一是正由大型光伏电站向分布式转变。随着国家对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政策拉动,行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分布式光伏装机量也出现增长。2014年,我国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占总装机量的19.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单一分布式光伏系统装机规模较小,组串式逆变器较集中式有一定优势。二是正由关注初始投资成本向关注每瓦发电量转变。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初期,系统开发商与电站运营商往往关注低初始投资成本,选用价格较低的集中式逆变器。随着市场发展逐步成熟,业主的关注度开始转向如何提高光伏电站的每瓦发电量以提升投资回报率。采用组串式逆变器虽然初始投资成本较高,但在全生命周期内能产生更大的发电量,提升整体投资回报率。

其次,避免陷入同质化低价竞争。国内逆变器企业多以生产集中式为主,且随着逆变器核心元器件逐步摆脱进口依赖,行业进入门槛逐步降低,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逆变器生产企业在2011年为150多家,至2013年已有近300家。参与者众多且企业实力良莠不齐,使逆变器市场价格大幅下滑,2014年的价格较2010年下滑90%。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形势严峻,企业盈利能力逐步走低,SMA等部分国际大厂已退出我国市场。为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陷入同质化低价竞争,华为选择组串式逆变器作为主要业务方向。

另一方面,创新商业模式,推出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传统的逆变器企业以提供产品为主,华为根据组串式逆变器的运行特点,拓展了监控、数据采集、运维分析等服务,引入了云监控、云管理服务,提出了智能电站的概念,从零部件提供商转变为专业的电站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颠覆了传统厂家的经营理念,提升了整个电站的运维效率,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

第三,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尽管已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华为仍坚持在光伏逆变器产品研发上投入很大力量。在正式推出逆变器产品之前,华为已经进行了两年前期研发,还聘请了大量行业内高端技术人才,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逆变器算法与拓扑研究中心,在德国纽伦堡设立逆变器架构与设计中心,构建起完整的逆变器人才梯队。

为提升光伏逆变器产品的性能、易维护性及可靠性,华为围绕产品内部设计进行了三大技术创新:无外置风扇、无熔丝、硅进铜退。无外置风扇的设计大大降低了由于风扇故障所导致的系统失效;无熔丝设计降低了传统逆变器采用“熔丝+负荷开关”设计所增加的维护成本;硅进铜退提升了功率半导体器件和控制芯片用量,减少了电感、电容等传统“含铜”器件的使用,以实现更高转化效率、更优电能质量、更小的产品体积和更长的系统寿命。通过这些措施,华为逆变器产品实现了更高的发电量、简便的安装维护、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更长久的质量保证。这也帮助华为逆变器产品迅速获得了业界认可。

第四,采用主动积极的营销手段。组串式逆变器已发展多年,但由于每瓦价格较集中式高以及可靠性问题,一直未被大型电站市场所接受。因此,华为在进入市场初期就给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以快速提升产品关注度。

同时,为打消客户疑虑,华为低价甚至免费赠送相关设备给客户,通过实际运行显示产品性能。2014年,华为与中广核太阳能合作开发的嘉兴21MW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一期8.93MW建成并网后,发电量及可靠性均属于行业优秀水平,这使得华为的影响迅速蔓延到整个光伏行业。华为还经常邀请客户对其产品进行现场展示。今年1月,华为邀请了国内外近80家电力设计院、EPC厂家、电站业主等共200多名嘉宾参观其位于攀枝花盐边县万家山的30MW光伏电站现场,现场展示智能逆变器、无风扇设计、智能组串检测、防PID、大数据分析、无线专用技术等功能,进一步扩大了其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华为光伏为企业跨界提供新思路

华为在光伏领域的成功也给想要跨界其他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快速崛起的新思路。

首先,要认清企业基因,选择合适领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包括行业属性、产品优势、管理架构、组织模式、企业文化、品牌认知等方面。此次华为跨界进入光伏行业看似出乎意料之外,但其选择的业务拓展领域逆变器在技术原理、供应链结构、行业属性等方面均未超出华为的企业基因。因此,企业跨界首先得认清自身基因,并基于此选择进入属性类似的行业与领域,以降低产品开发与运营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业务的无缝延伸。同时,可充分利用企业已建立的供应链、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网络等资源,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

其次,实施差异化战略,抓住跨界关键点。华为从时机、产品以及商业模式上抓住了切入光伏逆变器行业的关键点。企业在跨界时,也需根据市场及产业发展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策略和商业模式。一方面,抓住不同细分市场需求,在产品技术路线选择、功能性、性能等方面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美国光伏租赁服务商SolarCity通过收购赛昂进入光伏组件生产领域,其产品HIT高效组件直接针对高端市场,避免了在低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不能墨守行业领域内传统商业模式,要积极通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互联网+”等新模式、新思路创新商业模式,乃至颠覆传统的行业盈利手段。

再次,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保障产品质量。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是提升产品性能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优秀的产品性能和质量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前提。企业跨界进入其他行业领域后,往往会面临业界质疑,研发实力和产品质量则是对质疑最有力的回击。华为也正是凭借可靠性高、寿命长、质量稳定等产品特性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对于光伏行业而言,由于技术与工艺高度集成于设备中,部分跨界企业购置相关设备后即进行生产,忽视了产品研发,造成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发。光伏电站运营时间长达25年,劣质的产品质量不仅损害了企业品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最后,创新营销方式,提升市场关注度。“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市场新进入者,为了让更多客户发现、了解自己,企业需创新性地开发多样化营销策略,以期吸引市场关注度,迅速打开市场。华为通过拉伸账期或免费试用的形式推广自主品牌的光伏逆变器产品。小米作为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制造业,以高配置低价格、网上直销的方式,在降低渠道成本的同时迅速提升手机销量。这些都是通过创新营销模式迅速打开市场的有效尝试。企业要深入洞察客户群体需求与特点,在广告宣传、价格制定、销售渠道等多方面采取创新性的营销策略,迅速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与影响力。

微观点

@财新一无所不能:不仅是光伏企业急着要“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全面拥抱光伏。华为、阿里、苹果等互联网公司纷纷以不一样的形式切入光伏,只是切入点不一样,有从设备、数据切入的,有从清洁能源、碳排放切入的,也有从融资的角度切入的,各有各的布局。

@杨字:阿里、IBM、华为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光伏行业。互联网企业会看中光伏的原因是现在做光伏挣钱。光伏现在挣钱的本质是设备成本急剧下降。光伏行业不要一概而论,一种分法是分为制造业部分、光伏应用部分(EPC)和金融类部分。相比制造业部分的红海市场,光伏应用领域现在是大有可为的蓝海市场。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华为与其他巨头的重要区别在于更重视“智能光伏”。在黄河上游水电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上,华为就将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发电技术相融合,通过“智能化”,提升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和运营管理效率。

作者:江华 安晖

低价竞争通信设备论文 篇2: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投资形势;矛盾和问题;政策建议

[摘 要] 2007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在高位回落的趋势下,仍然呈现出高位运行、复杂易变的特征,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当前宏观调控的立足点应放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上;适度控制投资规模和投资增幅,但不可一味打压投资;注重调整投资结构,转变投资增长方式;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投资项目融资结构。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一向被市场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各地方、各部门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加强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指导,严格市场准入标准,遏制投资需求膨胀和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正在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当前投资形势仍然呈现出高位运行、复杂易变的特征,必须密切跟踪各项指标的运行态势,科学准确地把握当前的投资形势,采取合理有效的调控措施。

一、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

从投资增长看,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报告,1—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6 078亿元,同比增长26.7%。1—6月投资增幅比1—5月高0.8个百分点,比1—4月高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增速加快的风险,预示着可能的投资反弹,但总的来看,仍然保持了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增幅高位回落的趋势(见表1)。

从投资的先行指标看,未来投资反弹的压力可能加大,一是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加较快。1—6月份的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加11 519个,而1—5月同比增加7 282个,1—4月仅同比增加2 121个,1—3月份是减少2 294个。二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继续同比增长。1—6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6.4%,延续了1—5月份的增长势头,而1—4月份则是同比减少2.2%。可见企业的投资冲动仍然很强,未来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率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存在投资增长率加速的可能性。

从投资结构看,投资结构既出现了可喜的转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与隐忧。产业结构上,1—6月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499亿元、20 794亿元和24 7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29%、和24.6%,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较快体现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农林牧渔业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行业结构上,薄弱瓶颈部门的投资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的投资延续高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当前投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区结构上,近年来中央实施的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促进了全国投资重心逐步转移,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在加快,例如安徽、广西、河南今年1—5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达到53.8%,43.6%,37.6%。

也有一些投资增速值得关注,一是地方投资热情有所上升,1—6月地方项目投资41 770亿元,增长28.1%,增速比1—5月提高0.8个百分点,比1—4月提高2.3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业投资在国家不断加强调控的情况下,1—6月仍增长了28.5%,房地产业投资能否实现平稳适度的增长,关系到整个投资的增长平稳与否,因此,房地产投资增势,仍属不确定因素,需要进一步的关注。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55 009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4%,利用外资增长13.2%,自筹资金增长30.2%。可见,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的反弹、流动性过剩和企业盈利性改善导致自筹资金丰裕;另外,从投资主体看,内资企业投资40 789亿元,同比增长27.1%;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分别完成2 287亿元和2 768亿元,分别增长32.4%和16.4%,均比年初有所上升。

二、当前投资领域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投资增幅高位运行、反弹压力与经济发展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尽管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总的来看呈现出回落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在今年初以来逐渐弱化,尤其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强的反弹信号。投资需求显著扩张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使得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能源、动力等供求矛盾突出,使得国民经济中结构性矛盾尖锐化,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在总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过快的投资需求增长本身对消费需求增长存在排斥效应。根据分析,如果经济增长率在9.6%,而总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速相应降低0.56个百分点;如果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速超过23%后,再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则减少0.8个百分点;如果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速度超过30%后,再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消费需求出现负增长。[1]

但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速度较快有经济发展阶段性所带来的客观性。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投资需求旺盛,而淘汰落后产能本身也需要投资支持,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相对于其他发展阶段有着更快的速度。这一点在其他国家历史上也曾有所体现,例如日本和韩国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年增长率也曾保持较高水平,有些年份也高达30%—40%。其次,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7%的增长速度,投资高速增长存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内需和外需的双双走强也使产能得到消化。现阶段的流动性过剩使资金供给充裕,也支撑了较高的投资增长。

2.固定资产投资“只快不好”,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

在高投资率带动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其结构不合理问题也凸显出来,表现出“只快不好”的特征。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经济建设投资,轻公共服务投资;重经济效益目标,轻资源环境成本;重改建扩建投资,轻技术改造投资;重短期见效项目,轻瓶颈产业投入;重发达地区建设,轻落后地区扶持;重投资速度规模,轻要素合理配置;重出口导向投资,轻消费导向投资等问题。投资领域中的投资总量易于过热、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都与这一系列的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目前推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是房地产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其中房地产一个行业就占到了20%以上。即便在国家严格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所占份额仍然处于高位。当前房地产业的主体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大约占到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99%。对于就业人员中只有140万人、就业比重不足全国千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业来说,其投资就占到了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都能从中获得巨额利益,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利益驱动下博弈的结果。

3.宏观投资效益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微观投资效益持续向好。

我国在宏、微观投资效益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现象,投资的宏观效益不断下降,但是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效益却持续向好。从投资宏观效益看,近年来单位GDP所需投资额增量(ICOR)有不断攀升之势,目前已达5—7之间,即5—7元的投资增量才能产生1元的GDP产出。[2]这说明了我国投资增长从整体上看是粗放的,资源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率不高(见表2)。

从微观投资主体看,近几年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投资项目的盈利预期持续向好。用中国内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和利润进行比较,计算净资产回报率,结果发现,从1999年以来,中国内地的投资回报率处于不断攀升状态,从1999年的6%左右一直上升到了18%以上(图1),正处于空前高涨的水平。[3]投资回报率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内地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很快,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成本却处于较低水平。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报告(2007年1月)

4.在投资资金来源方面,存在直接融资比重过小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比例过小,间接融资比重过大,固定资产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从今年数据看,自筹资金也有所上升)。这一方面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加大了筹资难度,提高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削弱了对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后续监督,而从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债券融资大于股票融资,股票融资又大于银行贷款。去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使得融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仍极不发达,尤其是市政债券与企业债券发行渠道尚未真正打开,使得直接融资比重仍然非常之低。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资本市场的发展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的融资结构。

三、政策建议

1.宏观调控的立足点应放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上。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一个宽松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尤其是市场不能出现大的波动。这就要求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稳定,政策取向不要有大的变化,具体措施安排也要更加讲究策略和技巧,加速和减速都应平稳。有必要采取“微撞”模式,即小幅度改变总需求,其后有一个等待观测期,根据政策效果决定下一步措施。在企业和市场出现盲目和狂热倾向时,宏观决策应以冷静态度和中长期目标控制微观非理性行为的蔓延,在促使经济减速和市场降温时应注意控制节奏,在出台紧缩措施后,要有一个观察期,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的措施选择,既要控制扩张趋势,又要防止刹车用力过猛。

2.适度控制投资规模和投资增幅,但不可一味打压投资。

结合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可以看出,实现投资的合理增长,切实防范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仍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控制城市建设规模。

但总量控制政策应保持适度,不可一味打压投资。本次经济扩张阶段的实际GDP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3年至2006年的GDP增长分别高达10%、10.2%、10.4%、10.7%,2007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11.5%,连续突破了对GDP增长速度事前估计的心理界限,可见中国经济的生产率进步以及潜在总供给增长是出乎意料的,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投资高速增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味强调打压投资并非明智之举。另外,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有其漫长的演进轨迹,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投资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当前应避免政策偏好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速度饥渴逆转为市场经济时代的速度恐慌,从而导致非理性的、不必要的经济萧条,在高速经济增长和剧烈结构转型时期低估潜在总供给能力而实行非合意的紧缩性需求管理的政策风险是存在的。[4]

3.更加注重调整投资结构,转变投资增长方式。

要解决目前我国增长模式中所暗含的资源环境成本代价高、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增长等影响 经济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隐忧,就要在调整投资结构上做大文章,解决好上文中提出的几个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当前投资的主要方向应是节能型、环境友好型、协调型和可持续发展型;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房地产业等过热行业投资,继续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建设,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推进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高水平、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服务业投资,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加强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投资,为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保证。4.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改变地区间在要素成本方面低价竞争的局面。

宏观投资效益的低下表明我国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低效率的,微观投资效益向好的原因也并不乐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这要求我们逐步改变增长模式,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使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真实反映其稀缺性;改变收入分配中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占得过多,劳动力工资报酬占得过少的局面。要素成本的逐步提高,有利于新的地区间竞争格局的形成,促使地区逐步从要素成本低价竞争转向提升本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政府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准等投资软环境。各种要素成本的“归位”也将迫使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走集约化、内涵式、节能型的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抑制低效率投资扩张的目标。

5.优化投资项目融资结构,发展直接融资,引进高质量外资,消除民营投资发展的障碍。

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投资项目融资大量来源于银行贷款的局面,银行贷款支撑的投资增长本身带来了种种弊端,从今年的数据看,自筹资金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银行贷款难度在加大。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向投资领域,发展直接融资是必由之路。首先,要推动市政债券、企业债券、项目融资的发展,为股票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引进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进步的高质量外资,同时限制外资进入产能过剩行业,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再次,加大对民营资本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创业门槛与创业成本,解决其发展难、束缚多的问题,使民营资金有更多的资金出路,也有助于优化投资项目融资结构,转变投资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与核算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林勇明.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N] .中国证券报,20070402.

[3] 宋国青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报告[Z].20070111.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62007[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

作者:任淮秀 钱谱丰

低价竞争通信设备论文 篇3:

任正非为何自扒老底给全世界看?

任正非和华为从低调神秘变得越来越高调开放。

1月22日,在达沃斯分论坛上,面对全世界的媒体和政商学界名流精英,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用低调的方式对华为进行了高调的公关。

任正非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毫无背景、完全依靠个人奋斗成功的励志人物:从童年没钱买盐吃,到当兵为了穿衣吃饭;创业是因为国家对军队实行大精简,迫不得已下海经商;再到自己以前之所以低调,是因为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所以只能躲在背后。

任正非可以称得上是最伟大的编剧、贩卖情感营销的世界级大师。他讲的每个故事,都是想借助达沃斯和全球媒体讲给特定的受众听。他阐明自己与军队的关系,明显是想讲给美国政府和国会听,为华为成功进入美国电信业站台吆喝;而屌丝逆袭式的成功创业经历是为了赢得大众消费者的同情和欢心,为华为手机站台吆喝。

从封闭走向开放,其实是形势所迫。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电信运营商及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冲击,华为业绩也受到影响。

全球电信设备行业的市场总规模在1200亿美元左右,增长性几乎为零。此时,华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向第一的宝座攀爬时,它遭遇了更强大的阻力。后面的追兵,中兴、三星等也在用低价策略蚕食华为的市场份额,而这曾经是华为的杀手锏。所以从2010年开始,华为严格收紧价格审批权,不愿意再牺牲利润挑起无谓的战争。

此后华为遭遇了比较严峻的生存形势,据CFO孟晚舟公开讲话资料,2011、2012年华为营收增长明显放缓,利润甚至有所下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2011年初,华为最高管理层齐聚意大利黑手党发源地西西里岛召开内部会议。凶悍的西西里给华为带来更强大的狠劲。经过激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同意,华为应该大力拓展运营商之外的市场。

华为业务板块重塑后,任正非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用他自己的话讲,以前做运营商市场,面对的是三百多个客服,可以实现个人沟通,但做企业和大众消费者市场,必须学会与公众沟通。
2012年10月,美国国会给华为和中兴贴上“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标签,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Mike Rogers公开呼吁美国政府部门和私人公司抵制华为和中兴。2013年3月,奥巴马签署法案,要求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不得私自购买信息技术系统,尤其要对中国IT设备正式评估。

2011至2012年是华为的转型换挡期。华为在运营商市场逐渐触摸到天花板,而企业和消费者市场还处于启动阶段。华为已经确立了在新兴经济体和欧洲市场的竞争优势,美国市场成了华为最后需要攻克的堡垒。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电信运营商引领着全球电信行业的发展趋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LTE市场,采购了全球将近一半的相关设备,华为因为政治阻力被挡在美国市场门外。美国政府和国会始终怀疑华为与中国军方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种怀疑随着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逐步升级。

虽然华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但面临的竞争在加剧,业绩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所以任正非给竞争对手们传话,华为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当成朋友,强调华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以此安抚人心。

而华为手机也是任正非曲线进入美国市场的一步棋,通过手机影响美国消费者,进而对美国政治发挥影响力,为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布局。华为手机品牌在美国开始赞助各种活动,比如,2013年7月,它赞助了美国迪斯尼摇滚乐队乔纳斯兄弟在芝加哥回归巡演的首场表演。

任正非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华为的业绩和利益,这无可厚非。

作者:王小荼

上一篇:工商管理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