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争论文

2024-04-11

论竞争论文(精选6篇)

篇1:论竞争论文

学视角的“竞争”与管视角的“竞争”,在企业实践中往往是统一的。譬如,依据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就是竞争思维下财务的典型体现。为了突出“竞争”,企业在制定管理科学的财务战略,谋求竞争优势时,往往需要结合外部经济的竞争特性去认识和把握。换言之,市场经济作为竞争型经济,其竞争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公平性和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在竞争主体多元化、竞争对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培育竞争意识和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

一、财务管理需要竞争意识

增强竞争意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竞争战略与财务管理的融合,促进了竞争意识的深入,并具体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战略之中。主要包括:

1.强化竞争对手分析。影响企业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包括:参与竞争的企业数;竞争企业间相对地位的稳定性;竞争的冲突性;竞争行为的敏感性;竞争资源的可靠性;潜在竞争企业;竞争企业开工率;政府政策等。体现企业财务实力的主要因素有:财务形象;资金筹措能力;资金占用结构合理性;负债水平;系统有效性;费用控制水平;资金周转率;资金运用效率等。竞争对手分析的关键是要找出企业与行业竞争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从资源、有形生产服务资源、市场开发、技术开发、无形资产管理等几个方面去识别竞争对手。

2.确立财务管理的竞争战略。企业实践表明,财务管理与竞争战略是紧密结合的。确立财务管理的竞争战略,必须特别重视资金战略的筹划,突出竞争性的利润战略。利润战略被认为是竞争战略的核心。在制定竞争利润战略时,要综合考虑竞争各方的实力对比。最佳竞争时机、最佳竞争环节。最佳竞争手段的选择、企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各项具体问题。财务管理需要在企业长短期利益权衡的基础上,以长期利益为重来安排利润的规模和水平,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以实现企业长期的竞争利润战略目标。

基于竞争思维的财务战略,往往具有全面性、盈利性、战斗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能在竞争性的财务战略安排中,通盘考虑进攻与防御、有利和不利、机会和风险、收益和损失等因素,周密规划各方面的资金需要。竞争性的财务战略本身在安排收益指标的同时,也把偿债能力、流动性等与风险密切相关的指标予以合理安排,这就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安全性的提高,把竞争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压缩到最低限度,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施全面性的竞争财务管理,必须培育众多的具有竞争意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财务管理需要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定位

随着市场全球化趋势增强,企业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采取措施通过提高核心业务的比重,即借助于业务外包或扩展企业等形式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并据此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动竞争力。

1.核心业务是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其作用在于用动态的整合资源的优势,提供和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为了维持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突出自身的核心业务,并采取相应的维护与发展策略。从竞争性的财务管理视角看,企业采取产品主流化市场竞争战略可以说是一条有效的措施。就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产品主流化战略的基本要点是,在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率先向市场推出自主开发的核心产品,并且通过向产品的第一代用户低价提供或使用产品,来固定企业的用户群体,以便向其提供后续的升级产品。在当今技术进步不断加速的情况下,一家企业只有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且率先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不断巩固和扩展自身的核心业务,才能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2.寻求增值业务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财务管理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除了要树立核心能力观外,明确战略价值流的思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战略价值流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开发流程,包括战略素质的确定与再建,战略素质的塑造和整合,以及关键价值流的维护与改造。为了寻求增值的业务领域,财务管理要从企业核心能力与战略价值流的观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产品利润率及其销售收入增长比例的趋势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业务(产品或产品组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及获利前景,结合部门的产品线分析,帮助企业最高经营者确定企业核心业务的转移方向;同时,通过企业各职能部门成本与收入的配比,寻找供应、生产、储运、营销、服务和科技开发等部门中效益较低的职能部门,并对其展开深入的成本结构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竞争性的财务。

在确定了核心业务以后,企业为提高业务价值链中的增值业务份额,往往会采用一系列竞争战略,譬如对于成本领先战略,其对策是:生产部门通过扩大生产设备、场地和人员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以获取低成本优势;供应部门,通过提高供方的控制力,来达到更低的进货成本;科技开发部门,通过采取适用的创新技术,达到低生产成本和低质量成本的目的;营销部门通过强化购方的控制力,减少广告促销费用。再如,当采用差异化战略时,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就需要通过优化生产设备与人员来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通过提高对供应方的控制力,来促进原料的高质量;通过采用适用的创新技术,来促进产品功能的更进一步完善;借助于对购方的控制力实现更加直接灵活的促销;通过整合服务机构与人员,实现企业更完善的配套服务。

3.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经理人素质。现代经理必须培养竞争性财务战略的技能和态度,结合企业财务观念的转变,实现管理职能的再造。这种职能再造的核心,是价值观、能力观和企业的彻底更新,其集中表现就是由过去单纯追求财务价值,变成崇尚并实践平衡人的价值和核心能力。竞争压力造就了世界级的大企业,这些企业极度依赖于顾客的支持。他们了解自身的市场和产品,致力于不断地改善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这些公司能在全球环境中和那些堪称王中之王的优秀企业相竞争。实际上所有的财务管理实务,最初都是为了帮助企业经营者达到利润最大化,传统观点是企业经营业绩压倒一切。但经营者尤其是财务经理在关注利润的同时,还必须采用合乎和职业的手段来促进财务管理效益和效率的提高。

三、必须在财务管理中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

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其在发展核心业务,培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展管理手段上具有十分显著的竞争思维特性。

1.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发展核心业务。

财务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变革,即借助于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减少了企业运行的人为干扰,大大提高了企业理财的效率。譬如,传统的财务管理,其责任人大部分时间放在记账和算账上。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他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财务战略的安排上,就可以有时间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上市等资本运作。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机遇,极大地提升了财务负责人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能力,并且使企业财务更加精确和可控。

2.网络时代增进了财务管理的竞争意识。网络时代和时代在管理上的主要不同,概括地说,就是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属于分层管理,而在互联网时代是扁平化管理。无论是分层管理还是扁平化管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既要分工,又要协调。而现在这种论识被彻底打破了,互联网时代不通过分层就可以实现协调的功能。

相应地,企业管理也从具体的事务性操作跃升到战略目标的管理。财务经理从原来的具体财务管理跃升到企业的资本运作,体现了网络时代企业管理革命的变迁。财务部门的竞争意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增强。例如,由一个非变成一个上市公司,就必须有高级财务经理。一个企业在全国分散很多不同的核算单位的时候,网络的特性就体现出来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的应用,将极大提升财务负责人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能力,并且使企业财务更加精确和可控。

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一个根本特点在于削减高交易费用。现在许多企业都在强调企业资源规划(ERP),但从竞争财务管理的角度加以分析可能会有新的认识。ERP的核心思想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结构扁平化。这个思想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实际中的问题是它本来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却因为自己系统的庞大反而带来更多的交易费用,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管理结构并不复杂,如果用这种成熟的、适合大企业的管理软件,肯定成本非常高,所以企业在进行资源规划重组过程中不能求大、求全。对于软件公司,其在设计和规划时结构可以大,但是在提供给客户的时候未必大,原因在于他要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交易费用,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加重了交易费用或者管理成本,就会与企业规划的初始设想背道而驰。如果能用交易这种最低成本的方式达成车间与其他公司车间间的联合和合作就没有必要采用组织结构的方式,即不一定用企业的方式运作。

篇2:论竞争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及知识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因素,以知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知识及知识管理的一个综合体。

保罗·罗默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 4要素理论中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第一,知识能提高收益;第二,知识需要 投资 ;第三,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在今天由高科技主导的信息时代,企业的价值除了拥有的固定资产和产品之外,更大地体现在知识资源上,这些资源包括企业的商誉、品牌、知识产权、客户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企业的IT系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拥有的 人力 资本等,因此企业中最大的资产应该是继资本、劳动力之后脱颖而出的“第三资源”——知识资源。

一、知识领先

1.信息过载。通常企业已拥有它所需的知识,但却迷失在信息过载之中。财富1000家企业的员工每天平均要接发178条信息和文件,有84%的员工每小时会被信息打扰3~4次。71%的员工认为信息多得难以承受。

2.合作与协调。企业的工作和任务越多,它让所有部分一起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工作也就越不容易协调。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地域,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员工、部门和企业进行合作与协调。

3.产品和流程创新。要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技术革新的速度,微观顾客的划分和大规模定制的服务使企业只有跑的更快,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

二、知识管理

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信息不等同于知识,但信息中蕴涵着知识。知识是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 总结 ,是这些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挖掘和认知企业和企业 环境 的框架总和。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有两大类工作要做,其一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隐含着的知识管理,这类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科学管理和管理规范化。其二是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再认识,再评价,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开发。

墨西哥的Cemex公司是一家水泥企业,水泥行业的特点是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低,受政策、经济、天气和 交通 影响大。墨西哥又是发展中国家,各种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都存在很多问题。从直观上看Cemex公司发展前景不大。但该公司在1985年由Zambrano接手任总裁后(斯坦福MBA毕业),首先聘请了Iniguez任CEO(沃顿MBA毕业)。Zambrano和Iniguez对Cemex公司的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采用卫星通讯、客户定货管理系统和网络供应商管理系统对其旗下的工厂,卡车车队和供应商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结果Cemex公司成了世界级的水泥企业,营业额全球第三,而利润则世界第一。

三、依靠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1.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是企业 发展战略 所选择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论是否易于被别人所模仿,首先必须是企业本身所特别擅长的,企业可以据此获得市场准人证,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此来换取生存的资本。一个企业会有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唯有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所选的重点。 3.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相一致。20xx年1月22日,拥有上百年的经营 历史 的美国大零售商凯马特公司向法院 申请 破产保护,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寻求破产保护的最大零售商。凯马特在 60年代率先进入折扣销售网,成为当时美国的第二大零售商,凯马特在传统 营销 的方法和策略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甚至至今仍是营销教学的典范。但是在进入80年代后,凯马特没有能够继续把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因而丧失了竞争优势。

4.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主要表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核心竞争能力存在于人、组织机构、资产和设备等多种载体中,其对外的具体的表征就是企业文化。GE的宣传口号是“让我们为生活带来美好的东西”,在这个朴实无华的口号背后是GE人对企业的自豪和对技术创新的热爱。GE的数一数二 哲学 奠定了GE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GE通过出售和并购策略,具体实施了数一数二哲学,把这个哲学观念转化成了可操作的GE发展战略。这个观念的具体化,就是内部激励机制创造的GE人的高效率,组织结构的无边界化,低 成本 和全球化的协作。这些运做实际上就是GE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

5.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知本的大小。在 工业 社会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运做,尤其在金 融资 本完全介入市场之后,谁拥有资本,谁就可以控制市场,掌握未来。在今天的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IT和其他高科技居于领导地位之后,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知本大小,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未来。我们又重新回到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或者说企业的知本厚度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2.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J)现代情报 20xx年02期

3.刘谷金、高波,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关系三者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xx年07期

4.盛小平、巩丽娟、刘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 20xx年02期

5.李东才,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J) 特区经济20xx年04期

6.张宏远,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xx年

篇3:浅论企业竞争情报

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对竞争情报的定义是:“竞争情报是对对手和环境的系统的、合法的监视过程。通过合法手段, 利用数据库和公开信息, 收集、整理、分析商业竞争中的行为的优势、劣势和目标, 并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刘荣认为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等的信息, 包括竞争对手、销售方式、服务、销售的渠道、价格、市场、产品、技术、消费者等。竞争情报也包括对上述内容的收集和甄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与信息发布。笔者认为, 企业竞争情报是企业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所需要的有关宏观环境、同行业状况和企业自身的各种信息以及取得这些信息的行为的总和。竞争情报是对宏观环境、同行业状况和企业自身的各种信息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的各种行为的优势 (S) 、劣势 (W) 、机会 (O) 和威胁 (T) 等信息来了解各方面情况, 分析这些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的方法。

2 企业竞争情报的特征

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①明确的目的性, 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即通过对宏观环境、同行业状况和企业自身的各种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 形成有价值的信息, 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为企业制定各种战略、策略等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 帮助企业战胜竞争对手, 从而取得商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②鲜明的敌对性, 企业竞争情报活动通常在各种竞争对手互相防范、不愿意合作、甚至是敌对斗争的情况下秘密发生的, 因此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有非常鲜明的敌对性;③突出的优势性, 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是商业竞争的产物, 没有商业竞争就没有竞争情报活动, 所以企业要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企业竞争情报活动必须具有突出的优势性;④极高的价值性, 企业竞争情报中所凝聚的智慧和适用范围远超过一般信息, 所以具有极高的价值性;⑤相对的隐秘性, 企业竞争情报活动都有一定范围和时间的保密性, 否则就失去了竞争力, 因此具有相对的隐秘性。

3 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内容

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①针对竞争对手的研究, 涉及在行业中怎样识别哪些企业属于竞争对手、分析与评估竞争对手的综合实力, 对竞争对手将要发生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测等;②企业战略相关的研究, 涉及企业决策者怎样在特殊的情况下制定、实施、评价和修正竞争战略战术, 以使企业利用自身核心竞争力, 抓住外部机会和避开内外威胁因素, 在竞争中取胜, 达到预期的目标;③企业在行业的优势的研究, 从市场、技术、组织、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资本等方面分析企业在行业的优势, 以便更好的利用这些优势;④反竞争对手的研究, 即对企业自身信息进行保护, 破坏与防止竞争对手进行企业竞争情报活动;⑤企业竞争文化相关的研究, 包括企业竞争的意识、伦理、道德、理念等问题;⑥企业竞争情报机构与人员相关的研究, 包括竞争情报产业、竞争情报市场、竞争情报机构、情报研究机构、竞争情报人员结构、竞争情报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⑦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相关的研究, 包括竞争情报系统的开发、建立、管理以及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⑧企业竞争情报的基本问题研究, 包括国内外企业竞争情报理论、发展概况、学会协会等的研究;⑨企业竞争情报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 包括企业竞争情报法制环境、立法、实施等问题的研究。

4 企业竞争情报的工作程序

企业竞争情报的工作程序主要包含五个阶段:①规划与设计企业竞争情报行为, 即确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目标、过程、具体操作指南等;②收集企业竞争情报相关的信息, 即采用适当的方法, 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收集企业内外相关信息;③整理企业竞争情报相关的信息, 即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 分类、转化为统一的格式、排序等;④分析企业竞争情报相关的信息, 即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 生产出产品——企业竞争情报;⑤发布企业竞争情报, 即将企业竞争情报传递给用户, 为其决策提供支持, 同时接受反馈信息, 对企业竞争情报进行再生产。

5 企业竞争情报的人员

企业竞争情报的人员主要包括企业竞争情报专职人员和企业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企业竞争情报专职人员是专业从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人员。竞争情报专职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 即要有强烈的竞争情报意识, 对各种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性, 具备较强的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同时要有一门或几门与所在企业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 以及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信息管理方法、现代竞争情报技术手段, 最好要掌握一门以上外语, 以应对国际化的商业环境。企业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由结点和联系两大部分组成。结点即网络中的人或组织, 联系即结点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信息交流的内容。企业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由企业内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和企业外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构成。企业内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是指由企业内部员工形成的人际网络, 结点包括企业竞争情报专职人员、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竞争情报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等。企业外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主要是指由企业外部人员形成的人际网络, 包括竞争对手的员工、供应商、经销商、客户、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等。企业内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和企业外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 组成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 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永林, 陈荣.企业竞争情报入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延飞.竞争情报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论企业人才竞争的实质

关键词:企业;人才;竞争;实质

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从现象上看,是企业用种种手段争夺人才,以求得企业自身发发展的机会,那么,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应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一、人才竞争是知识的竞争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本身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好,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好,由于人才就是掌握、控制和使用知识的人,因此,从内容上看,就是知识上的差距,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争夺就企业来而言,不是做摆式,而是要他用知识为企业服务。在16世纪,著名英国科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企业争夺人才就是争夺知识,就是争夺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说知识就是财富,我们争夺人才就是争夺财富;知识决定企业和国家未来的命运,我们争夺人才,就是争夺知识,就是争夺自己命运的把握权。

人才竞争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才竞争的根本原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目前已经出现了全球性的人才危机爆发,根据2000年美国微软公司和IDC两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预测,全球在21世纪前10年的人才缺口情况如下:美国当年缺新型工厂人才84万人,日本10年内缺科技人才160万到445万人,欧洲3年缺170万人,新加坡到第2年缺16万人。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国的人才缺口在前五六年内会更大。(注:见浩南、古太:《21世纪人才争夺战,中国准备好了吗》,载于《中国集体经济》2000年第12月)。北京、上海和广州人才缺口也十分大,(注:见《北京青年报》2003年1月14日)。面对世界人才大战残酷的形势,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才对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的振兴都是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人才争夺秩序不规范,谁抢先谁就得到人才,而且极容易进入一种“循环”之中,谁抢先一步,谁就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反之,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因此人才大战愈演愈烈。

其实,市场本身是有缺陷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才资源的调节主要是靠市场进行的,因此必然导致人才供求上的激烈的矛盾。加上,各国总是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动用了比市场手段还要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调节、安排人才资源,必然加剧了世界人才大战的激烈程度。

教育与经济发展相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造成了人才供求的紧张性。新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要是越来越大,许多新型的产业只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补充大量的新型的人才。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面临着大量的人才老龄化,面临着大量的人才要退出工作或研究岗位,这样,就更造成了人才的缺乏与紧张。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管理中,管理者更加重视人的作用,特别是人中的佼佼者人才的作用,因此,企业大量需要的不是人力而是人才。中国加入WTO,必然卷入世界人才竞争的旋涡之中,这必然加剧中国企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我国人才资源原本不足,国外企业的优厚待遇必然会很快夺走中国企业的大量人才,我们会处在一种“不平等”人才大战中,会更感“风寒”。

二、人才竞争是关键的竞争

1. 从与其他种类竞争的比较来看。

企业竞争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产品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除了对老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外,就是花大力气开发新产品,不管是改造老产品,还是开发新产品,都必须以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作后盾。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和发挥作用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能运用科学技术并在企业进行大胆创新,谁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谁能把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企业的新产品设计中,谁就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获胜,而这一切是由人才来保证的。在1948~1982年美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中,有1/3是通过提高劳工队伍科技水平取得的。国外资料表明,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一个等级,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提高10%~20%。 因此,成功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是把目标只对准产品或由此所需要的科学技术,而是主要对准科学技术人才,我们企业应该用各种方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后,又应该最合理地使用人才,用各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应该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人才,从事业上激励人才,从各个方面保护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当企业拥有了这些有用的科学技术人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有了自信。因此,企业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是关键的竞争。

2. 从企业危机的角度来看。

在今天这个时代,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这时我们有些企业仍然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那就说明在我们企业已经蕴藏了最大的危机。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要正常运行,必须有外部环境的安全和内部经营管理的安全,除了在外部会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因素不可抗力的危机外,还可能发生战争、金融风波等社会因素不可抗力的危机,而大量的危机发生在企业内部,如:企业资产资金危机、生产与产品质量危机、原材料危机、经营与销售危机、社会信誉危机、管理危机和人才危机等等。撇开自然因素的危机不谈,企业面临的这些危机主要根源于3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凶猛发展,新、优产品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若不注意技术创新,就会陷入危机境地;二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企业不断涌现,各种关系日趋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危机的因素;三是社会问题,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新问题,都会导致企业危机的概率大幅度加大。在这种环境中,即使企业不出国门,若不注意防范,危机也会到来。WTO和电脑网络会把机遇和危机送到企业门上,看你是要机遇,还是要危机。

我们把危机讲得很“恐怖”,其实,只要正确对待,危机并不可怕,甚至,我们还可以变坏事为好事,使企业“东山再起”。但这一切都得在我们正确认识这些危机的性质的基础,找到最根本的危机才能办到。在上文所列的诸多危机中,最根本的危机是人才危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人才发生了危机,比如,企业的极重要岗位上的、确有很大作用的经营管理者突然死亡或跳槽,且没有及时补上合适的人选,整个企业的管理可能出现混乱,可能会引发系列危机。再如,企业的营销人才突然离开企业,随即出现企业营销危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即使各类危机悄悄袭来,但是,应对这些危机的人才一个没少,危机会被消除,甚至会变危机为机遇。比如,自然受害的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有真正的人才在,就必然会考虑对策,防御其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再如,有对待危机的高级人才,当危机没有到来时,主动实施危机管理,事前预防危机,用危机不断提醒企业所有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提高企业防范危机的能力。当危机到来时,能充分研究、正确面对、科学利用,如果搞得好,甚至可以乘机号召企业全体员工,抛开各种厉害关系,同舟共济、共同奋斗,提高企业团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美国,消费额在65亿美元以上的法国碧绿液矿泉水公司,1990年2月被查处其矿泉水会有超过规定量2~3倍的苯,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这时企业发生重大的产品质量危机,但公司领导人(注:他们是应对危机的高级人才),立刻作出如下决定:立即把公司已经出售的矿泉水收回,进行当众销毁,并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并公之于世。(注:见《经济日报》1999年10月20日)。结果:虽然造成了一笔很大的资金的损失,但挽回了信誉,很快就渡过危机,并由此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也有很多。

3. 从竞争的循环和发展环节来看。

事物发展的循环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良性循环,一种是恶性循环,企业的人才竞争很容易进入事物发展的循环中。如果某企业越有人才就越容易引进和留住人才,反之亦然。

人才竞争是最后的竞争,人才竞争是完整利益的竞争,人才竞争是生死存亡的竞争,其它竞争可以言败,人才竞争不可言败,人才竞争失败,就意味着企业在各类竞争中最后失败,人才竞争的失败是彻底的失败。

三、人才竞争是国家之间的“战争”

从企业角度看,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形式上是企业的竞争,实质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对技术创新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已经不只是企业单独的行为,而必须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不管企业之间如何争夺人才,地区之间如何吸引人才,这都不是人才竞争的实质,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在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国家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思维的不断变化,国家之间的战争也在发生各种变化,而人才竞争其实质就是国家战争的变种。

从国家自身的角度来看,人才对于一国的科技安全、进而对于一国整体上的经济安全、甚至政治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许多国家一般采取3种措施:一是在本国加紧开发人才;二是设法从国外引进人才,如果引进不了人才,也要设法借助适当政策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三是尽可能地合理限制人才输出。

为了国家的安全,我国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国内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不要让他们流到国外去,如果流到国外去,也要让人才心记祖国,不能制定绝对禁止人才输出的政策,任何事情都可能物极必反;创造更好的环境,大量吸引人才,包括吸引滞留国外的人才和外国的人才,形式要灵活多样;加快自己培养的步伐,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为人才具有国家性、民族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袁坤.哈佛人才管理学.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2.(美)鲁思·纽曼.企业用人大策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3.陈惠湘.中国企业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篇5:论竞争论文

一、人力资源对监理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监理企业的竞争力包括:人员的综合素质、高层的管理水平、以往的从业经验、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试验检测的手段等等。其中,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如下:

1.直接影响监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能接到业务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一定数量高素质的监理人员为支撑,即使把监理业务接到手了,也很难按业主的要求有质量地完成。假若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总监等骨干人员,一定会影响监理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企业今后监理业务的承接。一些有经验的业主,在挑选监理单位时,往往会把总监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甚至超过报价的地位,因为总监的管理能力以及预见性往往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2.直接影响监理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和社会影响。现场监理人员的一举一动,是影响监理企业外部形象的关键因素。如果监理人员有发生不良行为,那么不但会给企业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给社会和人民的安定和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监理企业身上,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而有力的。

3.直接影响企业资质等级。监理行业是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监理企业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除了对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和企业业绩有要求外,对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数量以及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资质也有相应的要求,这也是所有监理企业求贤若渴的原因。监理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更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基石。

二、我国监理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以路信监理公司为例,公司的监理人员按年龄可划分为三类:一是20-30岁年龄段,二是30-55岁年龄段,三是55岁以上年龄段。

第一类人员多是学校刚毕业的年轻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出于收入原因首选了施工单位,但还有一部分出于怕苦怕累,不想面对太大的工作压力,“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监理单位。还有的是想以监理单位作为跳板,等熟悉了相关业务,拿到了证书,再跳到建设单位。这类人员大多素质不高,而稳定性差。第二类人员是青壮年员工,他们来公司应聘时,多数并不是建设行业的精英,有的缺乏理论,有的实践不足。但是他们在监理企业中经过大工程的历练,积累了理论和实战经验后,会跳到建设单位,也有的会去设计或造价单位,或者是施工单位。第三类人员是55岁以上的老员工。他们多是企业改制后的内退员工或正式退休员工,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稳定性也比较强。但由于身体和年龄原因,工作上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特别当前电脑和网络在监理行业中的运用极为普遍,银发一族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趋势。

综上,监理企业往往面临成为建设行业的培训基地的尴尬局面。如何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各单位管理层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如何从人力资源角度入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一个完善的薪酬体系,两个标准来衡量:一是员工所得的薪酬在同行业内处于何种水平;二是员工的收入与付出是否成正比,相比其它同事是否公平。标准一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稳定性,标准二会影响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而绩效考核,正是保证公司内部薪酬公平的基础。在实行绩效考核的同时,特别要避免两种现象:一是“无原则一团和气”、“老好人现象”,二是“看证书不看能力”现象,这两种现象都会对员工的积极性会造成伤害。工作业绩必须与个人收益挂勾,才能最大地发挥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按不同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企业要按照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侧重地抓好各类培训。对于新上岗的青年员工,要进行企业发展史和行业特点的教育。让他们做好在一线工地吃苦的心理准备,重点讲解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树立他们的工作信心;对于中年员工,关键是进行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教育,再加上“三控一管”等专业技能培训,这些是监理工作的基础;对于老员工,可以建立“一帮一”的师徒模式,让懂电脑、文字能力强、肯跑腿的年轻员工给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当徒弟,这样既能解决监理现场的一些工作难题,又可以加速新员工的成长。

3.用人性化的企业环境留住人才

在监理企业的员工中,分为长期聘用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他们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监理行业工资水平并没有明显优势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帮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凝聚力的关键。企业文化是柔性的,它是管理层对员工关怀的直接体现,更是员工所接受的隐性规则,常常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情绪,用柔性的沟通去了解和尊重员工,去化解一些刚性管理带来的负面情绪,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和管理者一道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结语

监理行业是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是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必须做到制度与和文化两手抓,有公平的考核竞争机制、有让优秀人才尽情展示的平台、有温暖和谐的企业环境,才能始终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与高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国雄,刘玉俊.工程监理企业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因素与对策[J].建设监理,20xx(1).

篇6:论竞争论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系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出现得比较晚的两个法律部门。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一个构成部分已成为通说,而根据考证,不正当竞争法最初源于民法中的侵权法,这两者天然具有某种亲缘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这两种法律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互动的。早在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10条之2第1款便规定:“本联盟成员国必须对各该国国民保证予以取缔不正当竞争的有效保护”,此规定开了将反不正当竞争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一项技能的先河,此后的国际条约、公约乃至各国国内法无不深受此规定之影响而或多或少地效仿了这一立法,这已成为世界一大立法趋势。

在上述世界立法趋势的影响下,在理论界中也形成了一种影响颇广的观点:知识产权法包括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后者仅为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观点,它混淆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这种混淆则必然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乃至立法上的偏差,因此,理顺这两者的关系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必须澄清一点: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除了包括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外,尚包括限制竞争行为;而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指行为本身为一种竞争行为,但不正当。限制竞争行为当然与知识产权法挂不上钩,而狭义的竞争行为中尚有大量的与知识产权法无涉的行为,这些行为与知识产权法的区别是甚为明显的,单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便可明显发现上述论断是极为错误的。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谈不正当竞争行为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这也正是引起混淆之关键之所在。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亲缘关系

1.立法目的的相似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于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从而保护竞争者、消费者的利益乃至社会的公共利益;而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则在于保护企业、个人对其智力成果、商业标记及其它相关成就的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其最终目的也在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正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共同追求造成了这两种法律存在着诸多的共性。

2.指导原则的相通性

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依赖于外力的干预,同时,它更依赖于市场信用的形成,而在市场信用的形成过程中,市民之间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进行自律是其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从这一条规定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家权力的介入较多,在众多的领域中,市民的自律是至关重要的,而市民的自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显然深深地打下了民法基本原则的烙印,这与知识产权法是相通的。正是在共同原则的指导下,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才能完成其共同的立 法目的,这是一脉相承的。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差异

1.权利保护方式的差异

知识产权是一种包括“行”与“禁”两方面权能的权利:它既可自己或授权他人实施其权利,另一方面,他人如未经其允许而实施其权利,则他可自己或请求国家权力进行禁止;而在不正当竞争法中,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方式显然与此不同。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名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其立法目的及精神均在于“反”,也即只有在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时候,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当事人的权利才能启动,才能去禁止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这种权利必须依赖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才能存在,并且,它只有“禁”的内容而无“行”的内容,也即是说,“不正当竞争法能够给智力和工商业成果开发者带来的只是一利有限的、相对的、几乎没有什么排他性质的利益。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保护,只有在个案发生时经法院确认才能发挥效力”,而知识产权法则在为智力和工商业成果开发者带来消极的被动的保护的同时,更带来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保护,而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例如版权,只有在版权人的权益受到他人违反版权法行为的侵害时,版权人才能在提起诉讼加以制止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权利人的地位”,事实上,“禁”的方面仅是知识产权权能的一部分,作为私法,知识产权法更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行”的权利,这一点可以从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得到印证: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条文几乎均为禁止性规范,而知识产权法则更多为授权性规范,这正是这两者的不同立法基点与切入点。

2.保护利益的侧重点不同

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是作者、发明人、商业标志所有权人以及其它相关权利人的智力成果或其它成果权,其侧重点在于保护权利人的权益,翻开我国新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第一条,我们便可领会到这种立法精神。虽然在知识产权法中也存在着保护消费者,公众等其它人的利益的条款,然而,知识产权法作为私法这一定位便决定了这种条款的数目是极其有限的;而不正当竞争法则不然,不正当竞争法更多的被定位为经济法,在这个前提下,不管它属于市场行为法也好,也不管它属于市场调控法也罢,这决定了它更多的侧重于国家权力的介入,而这种介入的目的不单在于保护权利人、竞争者的利益,还在于维护其它社会公众的利益,“不正当竞争法有三种保护方向:保护竞争者———单个或集团企业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尤其是最终消费者的利益;保护公众即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点也可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中得到反映。”总之,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利益范围远远广于知识产权法,同时,它更侧重于社会公益的保护,这也是与知识产权法相异的。

3.维权主体的差异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这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的维权程序只能由权利人提起,而国家机关仅仅起一种消极的作用,也即不主动介入权利的争议解决过程;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经济法特性决定了国家力量直接介入争议的处理是这种法律的主要特征,国家机关在此间的作

用是积极的、主动的。不可否认,因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着诸多的重叠之处,并且这两种法律存在着融合的现象,这导致上述的差异正在缩小,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至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种差异仍然存在。

4.侵权的判断标准不同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以是否引起“混淆”为标准;而知识产权法除了商标法外,在著作权法及专利法中,是否侵权的判断标准更多的以是否存在着复制等雷同行为为准。从这一点区别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标准更为严格,而反不正当竞争中的违法认定则更为宽松,并且后者的认定标准当然包含了前者,也即雷同行为当然包括在混淆行为之内,这也导致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更为广泛。

5.立法技术的不同

对比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在知识产权法中,法律更多地采取了一种列举式的立法;只有法律列举的权利,权利人才能行使实施权与禁止权,否则权利人不得禁止他人实施,比如在我国著作权法修改以前,权利人是不享有出租权的,因此,如其它人将其作品出租,则权利人是无权禁止的,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赋予了权利人以出租权,因此,权利人便取得了禁止他人将其作品出租的权利。笔者认为,这种立法是利益平衡的产物,也即为了促进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而这个限度又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状况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了权利人可享有哪些权利,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一些权能,其它人可自由地利用。因此,知识产权法只能通过列举的、具体的规定方式赋予权利人以一定的权利;反不正当竞争法则不同,由于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是不可穷尽的,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便不可能采有列举的方式,否则,便会造成立法目的落空。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更多的采取一种概括式的立法技术以期穷尽一切不正当竞争行为,比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便规定了何谓“不正当竞争”,而一切符合这一定义的行为都应归属于该法的调整范围。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是存在着交叉的,“有人曾形象地把传统知识产权的三项主要法律(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比作三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把反不正当竞争法比作在下面托着这三座山的水”,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方式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仅包括这三座山下的水,而且还应包括这三座冰山,这三座冰山仅仅是水在特定形态下的表现罢了,这三座冰山乃至其它冰山均为知识产权法与不正当竞争法的交叉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可优先适用知识产权法的规定,但笔者不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在法律适用上,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应优于不正当竞争法,它们之间是特别法和普通法的关系”,因为在这个交叉领域中,由于这两种法律提供了上文所述的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因此,权利人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法律以最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只能选择知识产权法的规定进行救济,并且,在这个交叉领域之外尚存在着广阔的领域为知识产权法所无法触及,这也正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优势之所在,而这个优势正是由于上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区别与联系所决定的:两者具有相似的立法目的与原则,然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更为概括、原则,它的保护范围更广,这决定了在知识产权法中,无具体规定时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性的规定,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它可为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一种兜底性的保护,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保护。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兜底保护

知识产权法只能保护那些独创性的智力成果或者具有显著性的商业标记,而对于那些尚不能达到这一条件而又有相当价值的其它知识成果,知识产权法是无力顾及的,即使是知识产权产品也不是各个方面均能获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而所有这些领域,均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补充保护。

(一)著作权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使用与他人作品相同或类似的名称、装潢,造成与他人作品的相混淆,使购买者误以为是他人作品的行为。

单纯的作品名称、装潢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而当这些行为足以在市场上引起混淆时,便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可由反不正当竞争调整。

2.侵害他人抽象著作权的行为。

所谓抽象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享有的对通过自己的创作而形成的可超脱于特定作品而存在的声誉进行支配的权利。这种声誉是创作者辛勤创作的结晶,任何利用这种声誉而引起市场混淆的竞争行为均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禁止在美术作品上仿冒他人姓名的行为即为此类行为,这就是因为虽然作品为仿冒者所作,然而,他利用了他人姓名所联系着的特有声誉,从而侵犯了他人的抽象著作权并引起了市场混淆,因此,这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同样,在其他作品上署上他人的姓名的行为也应为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另外,现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新兴的所谓“商品化权”或者称为“商业形象权”,笔者认为其也可归于抽象著作权,对此,除了一些独创性明显的形象会受著作权法保护(如米老鼠等形象)之外,其他一些形象不可能均受著作权的保护,如果他人利用这些形象进行商业使用,这也可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可由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特别是在我国,商品化权尚处于未定型、未定性阶段,因此,对这一权利采用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很有意义。

3.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行为。在我国,计算机软件采用了著作权法进行保护,然而,“用版权法保护软件仅是一种‘应急措施’”,基于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单纯用著作权法保护软件是存在着缺陷的。现在流行的趋势是对软件进行立体化的保护,《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第9条第1款便规定:本《指令》的规定与有关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和半导体产品的法律规定及合法的规定并不矛盾,同时,笔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作为其它方式保护的补充,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仅能依据著作权法对软件进行保护,因此,运用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是弥补法律漏洞的必需,诸如软件的功能性使用行为,对于算法的不正当利用等行为均可援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而得以制止。

(二)技术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行为。

&n

bsp;这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目前尚无单行的商业秘密法或技术秘密法,因此,这类行为也只能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调整,这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已有详细规定,在此不再赘述。

2.用不正当手段抢注专利的行为。

我国专利法实行先申请原则,这是建立市场秩序的必须,然而这并不是鼓励用不正当手段去抢注他人专利,因此,采用窍取、欺骗等手段取得他人专利而进行抢注的行为应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制止。

3.经营者在自己的物品上作出虚假的专利标志或恶意利用他人的专利,造成市场混淆的行为。

这类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较多,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并不侵犯某特定人的专利而扰乱市场秩序、危害消费者等广大公众的行为,如冒充专利的行为,将专利申请号,爱理号用于广告并刻意引起误解从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等等。另一类是侵犯某特定人的专利的行为,如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利人著名发明人姓名的行为;刻意与他人专利产品造成混淆的行为等等。

(三)商业标记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用不正当手段抢注商标的行为。

与专利注册同理,在商标注册过程中,如在先注册人违背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等原则而采用盗窃、欺骗等手段取得他人商标而注册者,该注册行为应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归于无效,否则必然会引起市场的混乱。其实,这一点在我国刚修改的商标法第31条中已有规定,但这一规定仅限于那些没有注册但已有一定影响的商标才能适用,而在此之外的一些商标,如正处于生产试验期的商标,正在完善设计的一些商标,即使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也应受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否则,使会滋长不劳而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在不同商品上使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从而引起混淆的行为。

我国的商标法仅禁止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类似商标的行为,但对于在不同商品上使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从而引起混淆的行为是无能为力的(当然,除了驰名商标之外),而这种行为则完全可以由不正当竞争法调整。

3.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

4.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5.将他人商标甚至是弛名商标注册为自己的商号、域名或将他人知名商号注册为自己商标、域名的行为。

这些行为都是传统知识产权法所无法解决的,特别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种行为的影响更为恶劣,在尚无有效单行法对之进行制裁的今天,运用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调整可使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韦之 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报),1999,(6)。

郑成思 知识产权法[M] 法律出版社,1997,(7)。

[德]格 施里克尔 欧洲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新发展[J] 乔云译,外国法译评,1995,(4)。

上一篇:制动摩擦材料研究现状下一篇:壳体零件加工工艺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