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论文

2022-07-03

摘要:文章探讨科学与法学意义上自然资源概念的差异,聚焦自然资源法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领域的规制本质与主要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论文 篇1:

浅议资源与环境法的建立与发展

摘要:资源与环境法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解决环境资源的问题除了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外,还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本文从资源与环境法地位及作用作为切入点,浅要介绍了我国资源与环境法律法规建设的概况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资源与环境法的发展展望。

关键词: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建立与发展

自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后,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性发展就在不断进行中。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建立,要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小康,就必须走一条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间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同时,还要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

一、资源与环境法的地位与作用

(一)资源与环境科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类已经意识到实施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关系着人类的生存。资源与环境的科学是综合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技术。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演化发展规律以及针对发展中的各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能够科学合理使用资源及环境保护方式。资源与环境科学的提出表明了人类对自身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认识都更加深入,并上升到探求地球环境对人类健康、安全及居住的影响的高度。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源与环境科学已经成为人类在利用或改造自然的基础指导科学,以及制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

(二)对保障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建设发展,导致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储备量不断减少。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应危机也时有发生。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些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也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加强对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分析,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资源与环境法的建立发展概况

通过对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我国资源与环境法律法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82年之前的奠基阶段、1982年至1992年间的发展形成阶段、1992年至今的持续完善阶段。

我国在参加了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正式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过不断地讨论分析通过了我国第一个规范性的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高山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在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一次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理发提供了宪法基础。并于1979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试行)》。在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至此我国资源与环境法律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为今后的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至1992期间属于我国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不断形成完善的阶段。在1989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一时期是我国资源环境立法数量最多的时期,出台近二十多部资源与环境的法律法规,从而逐渐扩大了我国公民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认识范围,加快了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发展。

1992年至今是我国资源与环境法律法规及保护体系持续发展完善的阶段。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在1996年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第四次会议上以及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四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法的建立与完善。在此之后我国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占战略已经成为资源与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的重要导向,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以往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在这一时期修改并制定了7部资源与环境法及大量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促进了我国资源与环境法的细化。另一方面,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加深了对其他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在随后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或多会少的包含有资源与环境法律法规,如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就增加了对破坏资源与环境的刑事法律规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我国的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就一些法律个案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

三、当下我国资源与环境法建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与环境法研究的对象与自然资源法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资源与环境研究的对象一直都是环境资源法中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间的关系立法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建设朝着科学化、综合化、完整化、独立化体系发展的基本理论。在这种调整上主要以间接调整为主,直接调整为辅,且其调整方式必须要建立在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上。也有学者将争论的焦点放在资源环境法研究与自然资源法的关系上,其认为环境与自然资源法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形成了我国完善的法律体系。换言之,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两者融为一体从而组成了较为科学与完善的法律体系——环境自然资源法,即环境法。

(二)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环境资源法在可持续发展上的研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在1999年召开了由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组织的研讨会,在会议上就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观点认为,我国西部环境与资源的特征对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的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加强对西部环境与资源的法律建立保护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有的认为,要解决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其中包括现行环境资源法的变革与完善,以此将环境资源发与可持续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国内环境资源法与国际法的衔接问题

现阶段对我国环境资源法与国际法衔接的问题的讨论只要集中在我国环境贸易的问题。部份学者认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环境资源法建立的问题上,应该以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我国应当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并能够将国际标准不断转化为国家标准。

在环境资源法的制定上要参照国际标准并基于我国实际情况,落实环境资源法的实施,加大依法治国的力度。当然在全球环境资源的问题上,我国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对环境问题上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从而促进全球环保问题的解决。

四、完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途径

(一)环境税法制度的完善

环境税指的是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或是对环境进行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及个人,根据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污染环境的程度征收的税收总称。加强对环境税法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培养环保观念。同时对控制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排放污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下述内容:

1、改革消费税。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加大对一切自然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大的消费行为的限制,如煤炭、一次性泡沫餐具、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等都应当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中。其次,要根据不同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或是自然资源消耗水平进行税率的调整。如增加对煤炭资源消费税,降低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的税率。此外,改变汽车以排量为税率划分的单一依据,实行排放指标与排气量的有机结合等等。

2、通过环境税税率的调整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是一种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依靠市场经济的调节,还必须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采用政策扶持的方式激发资本及投资者参与绿色产业的热情。因此,通过在环境税法上给予适当的减免补偿能够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带来正面的效应,从而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二)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

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缺少的部分,是人类生存及生产活动的一切动力来源,资源的有限性及稀缺性已经成为了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加强资源环境制度的完善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关于土地资源的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完善,务必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土地责任制;建立健全土地保护的补偿机制,严格确保农田总量的不减、用途不变的原则;要切实落实农村土地的产权明晰、用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及流转的制度,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经营主体;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依法进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规范改革。

其次是水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要明确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主体,不断完善对《水法》的完善与变革。进一步加强合理区分基本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及经济用水的界限与使用标准。针对水资源,也应当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和统一的规划,运用宏观调配的方式解决水资源的利用与其生态的保护。当前,在我国制定的《水法》中规定,水资源的利用、开发、节约及保护,应当按照流于或区域进行统一的规划。

结束语:

资源与环境法的建立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而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及管理程序。不断加强对资源与环境法的讨论与研究制定,是保持其先进性、权威性、规范性、完整性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杜群.我国环境与资源法范畴若干问题再探讨[J].法学评论,2001(02).

[2]卢炯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02).

[3]卢炯星,罗雪光.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

[4]朱晓燕.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J].河北法学,2003(04).

作者:钟沛芳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论文 篇2:

试论自然资源法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文章探讨科学与法学意义上自然资源概念的差异,聚焦自然资源法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领域的规制本质与主要特征。当前国内外对自然资源法内涵与外延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自然资源法中的“通用性”内容却是稳定存在的,这有助于在理论和实务中理解和运用自然资源法;与自然资源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都应该或可以归入自然资源法范畴;应当根据具体适用领域,区分自然资源法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自然资源法奉行一定的价值标准,必须考虑发展价值与保护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或阶段性侧重;应科学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加快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法;概念;内涵;外延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Natural resource law,Concept,Connotation,Extension

0 引言

2018年正式启动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国家自然资源治理领域实现深刻变革,这为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战略方向,同时也必将推动自然资源领域一系列法律制度的重构、完善与发展。当前,加快自然资源法治体系建设,是全国自然资源系统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更好履行“两统一”职责,实现陆海资源统一、高效管理的必然选择。加强自然资源法学研究,不仅是资源法学面对环境法学、生态法学大发展所必须及时做出的战略回应,更是“转职能、转方式”背景下依法实现自然资源科学管理的迫切需求。

1 自然资源法的内涵

1.1 自然资源的科学与法学含义

从法理逻辑上看,探讨自然资源法,必须首先厘清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性经济资源。从理论上看,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概念和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行业视野中的自然资源概念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例如:在海洋空间资源领域,科学上的大陆架概念和法学上的大陆架概念就存在重大差别。

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包罗万象,囊括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水流、动物、植被、空气、无线电频率、太阳能等,目前尚没有完全获得公认的权威定义或统一概念,多由专家学者按照特定的学科需求或分类标准予以界定,形成一系列相互交叉但又不尽相同的学理性概念和次级概念、外围概念。地理上的空间(如空域)是否全部属于自然资源,学界可能还有争议;但是,将海洋空间(内海与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与底土,大陆架,国际海底区域)纳入海洋自然資源范畴,已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有学者提出,从广义的视角来看,资源和环境实际难以区分,资源无疑是环境的构成要素,而环境在宏观上也是一种资源[1],完全将资源和环境割裂甚至对立是不科学的。这些科学上的概念有助于人类认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因缺少精确性、权威性而难以辅助人们更为有效地解决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问题。

关于自然资源法律问题的学说集合,构成了自然资源法学。一般来讲,法学意义上的概念,可以基于法律规定确立,也可以综合法律规定和相关法理进行综合界定。大体上,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是基于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的基本内涵和社会管理的具体需求而形成的一种规则化界定,其核心是实然法对自然资源的定义。这种界定构成了自然资源行政管理、自然资源行政执法和自然资源司法的基本依据或重要参考。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既可以采用综合性的、高度抽象化的、囊括全部或部分自然资源类型的统一型定义方式,也可以采用单行法化的、相对具体的、逐一界定各类自然资源的分散型定义方式。从文献梳理结果来看,当前统一型定义方式主要呈现于法理之中,各国实体法中普遍采用分散型定义方式,即由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与畜牧法、无线电法等分别定义什么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无线电资源等,这在美国等国的自然资源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当前在中国,尚没有综合性的自然资源法,自然资源单行法较多,分别规范具体的自然资源。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关于自然资源的法学定义,大多分散于相应的自然资源法律规范文件和关于自然资源的法学著作中,尚没有形成权威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法学定义。

需要指出,法律定义一般是指实然法(不限于制定法)上的法律概念界定;法学概念一般是指法理上的法学理论概念界定。法学概念一般基于法律定义但又可能不限于法律定义,尤其是在实然法中缺乏相关法律定义的情况下,法学概念往往对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实然法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最为权威的自然资源法律性定义,是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中确立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2]。该定义直接引用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决定辅导读本》,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方式,赋予该读本中“自然资源”概念以一定的法律地位。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最为明确的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约束力的综合性自然资源定义,但其法律位阶很低,定义的权威性和内容的稳定性不足。不过,从总体上看,其法律地位依旧超越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一般学理性定义。该定义加上法理上的相关概念,有助于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规范化。

1.2 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内涵

从法理和实践角度看,自然资源法是调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活动所引发的各类社会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自然资源法作为一类法律,本质上调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国家(人的集合体)与公民(含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与上述调整范围不同,自然资源技术标准调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确立的相关技术参数、操作流程等可以对自然资源法的适用构成制度性支撑(如用作判定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的证据),但其本身并不是自然资源法的组成部分[3]。自然资源法主要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间接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一理论标准,也决定了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和自然资源标准研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技术标准尤其是强制性自然资源技术标准通过要求人们遵守相关技术规则,从而维持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构成人类自然资源活动的规范之一,因此强制性自然资源技术标准是自然资源法的组成部分[4]。本研究认为,后一种说法仍需结合法理和司法实务做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

从大陆法系角度来看,自然资源法属于部门法序列,是重要的部门法分支,但学界对其具体所属的法律部门似乎存有一定争议。自然资源法在我国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理论地位和实体法地位。从法律文件来看,自然资源法是官方认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七大部门之一的经济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等规范重要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法律,均是明确纳入经济法部门的重要行业法律[5]。也正因此,自然资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法律资源。同时,由自然资源法构成的自然资源法治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具体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法律法规”及“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等[6],这决定了自然资源法治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地位,自然资源法治理论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自然资源治理角度来看,自然资源法是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权威依据,是自然资源执法机构开展自然资源执法的权力来源,是保护国家自然资源权益的重要武器,是维护国家自然资源安全的制度工具,更是优化自然资源经济秩序的首要抓手。

近年来从经济法中分离并快速兴起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已经在学理上获得了单独的部门法地位,自然资源法更多地被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领域,开始具有更为专业和独立的地位。但自然资源法依旧是传统经济法领域探讨的重要法律议题,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进行了更多的关注,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侧重于自然资源保护视角。不过,后者为了突破学理上的局限,正在扩展为“环境与资源法”或“资源与环境法”,通过超越“保护”视角,努力在学科内涵上涵盖人类自然资源利用活动的更多维度。

从学科角度来看,目前环境与资源法是一个整体。从实务角度来看,大部分环境问题由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大部分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接受环境法的规制,所谓的环境法和资源法,在行政监管实务领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态势,完全将两者分离,将破坏法理上逻辑和规则的完整性,在許多时候也不符合实务工作中的业务逻辑,即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不可能仅仅依靠自然资源法就能够管理好、开发好自然资源,环境方面亦同此理。但从行政法视角来看,科学管理要求必要的职能划分,为了有效厘清职责边界,必须进行法律上的必要授权和分割。当前,我国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背后均有主体性法律在支撑。自然资源部的职责“涉及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涵盖陆地和海洋、地上和地下”[7],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应领域的自然资源单行法。当然,这些法律在环境与资源规制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也有资源法律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也有环境法律规则。不过,按照分清职能、依法行政的改革要求,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主要依据这些法律中的资源法律规则履行职责、开展业务。

自然资源法可以表现为法典(如可以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法》),也可以表现为一些单行法的集合。同时,自然资源法也可以以非制定法形式存在。例如:英美法系采用自然资源的制定法与判例法的双轨制。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自然资源制定法、判例法双轨制国家,仅了解美国自然资源制定法,无法掌握美国自然资源法的全貌。作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自然资源权益保护制度很细致,资产化运营法治化程度也很高,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判例法实现的。美国等国自然资源法领域的相关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2 自然资源法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分析所解决的是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探讨一个概念的外延,实际上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学术任务。“某某概念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批评的便是一些概念的过度泛化现象。的确,如果一个概念在内容上包罗万象,那么这个概念往往会因指代不明而失去实用价值。这要求我们在探讨自然资源法的外延时,必须依靠一定的合理分析工具。由于实然法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法及其相关法发展尚不够充分,本研究借助“自然资源法学”这一理论工具,有限探讨自然资源法的外延问题,希望通过分析自然资源法学的外延,推动建立关于自然资源法外延的认知。

理论上,自然资源法学可以划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所重点支持發展的“自然资源管理科学”[8],并且是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法律研究的“行业驱动”动力学特征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行业主管部门重点推进与本行业有关的法律研究工作,其通过对外招标、委托大量的行业科研课题或进行专门资助,有效地形成了对应的行业性研究力量。不同行业主管部门的学科侧重点推动了多元化法律研究的演进,部分学者专注于环境法领域,部分学者专注于资源法领域,部分学者专注于其他相关领域,他们分别试图提升各自领域的学科地位和相对独立性。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正在依托不同的“行业驱动”机制,逐渐细分为环境法学、资源法学、生态法学,分别服务于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或同时服务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同业务领域。

其中,环境法学领域的自然资源开发环境规制,可以被视为具有环境法和资源法的双重学科属性,但具体行政管理权力由生态环境部门行使。少数未基于所有权的自然资源保护,一般可纳入环境法领域。例如:空气是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源要素的集合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本质上也是一部空气资源保护法,具有环境法和资源法的双重学科属性,但由于其行政管理权力由生态环境部门行使,将其划入环境法更为合适。此外,由于生态和环境在科学上有“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等意义上的重大区别,部分学者认为,生态法学不完全等同于甚至不等同于环境法学[9]。从法理上看,其可以细分为生态保护法学、生态修复法学、生态开发利用法学等。其中,生态法学领域的生态修复法学、生态开发利用法学与广义的自然资源法学存在交叉。

学术上,资源法学又可分为自然资源法学和非自然资源法学,后者主要涉及人工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置等问题。而自然资源法学又细分为生物自然资源法学与非生物自然资源法学。当前,自然资源部职责所涉及的主要是非生物自然资源法学(矿产、水流等大部分非生物自然资源规制领域)和部分生物资源法学(森林、草原、陆生野生动物等生物自然资源规制领域),主要包括陆地非生物自然资源法学、部分陆生生物资源法学和海洋非生物资源法学,但同时也涉及国际法上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的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等问题。其他自然资源法学领域归属于农业农村部(如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渔业资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如无线电资源)、国家能源局(如太阳能)等。部分自然资源所有者代表职责和业务管理职责分离,如自然资源部和水利部之间的水资源行政管理权配置方式。

当前,国内外对自然资源法内涵与外延的看法不尽一致。国际上,1951年美国学者马茨[10]出版专著《自然资源法律案例与资料》,这标志着自然资源法开始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领域兴起。不过,美国自然资源法学中,或者将“自然资源与环境法”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者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领域的环境法律工具甚至环境法本身视为自然资源法的组成部分。例如:美国知名自然资源法学家莱托斯[11]便认为,自然资源法包括环境法(污染法、环境评估法、野生动物法)、公共土地法(牧场法、休闲和保护地法)和资源法(采矿法、林木法和水法)规制的内容。

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资源的存在,也导致自然资源法与能源法存在交叉。从功能性划分理论视角来看,自然资源法应当主要负责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规制,而能源法应当主要负责能源资源转化为能源和能源本身的利用、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规制。但在行政管理领域的行业化分割背景下,部分能源资源(如可用于燃烧发电的林木)的法律规制职责完全或基本属于A行政管理部门(如自然资源部),部分能源资源(如太阳能)的法律规制职责则完全或基本属于B行政管理部门(如国家能源局),部分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法律规制职责则分别属于A、B行政管理部门(如自然资源部、国家能源局)。水利资源作为能源资源时甚至涉及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能源局3个部门职责领域的法律规制。也正因为环境与资源、资源与能源之间在法律规则领域的复杂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等新型法学概念应运而生。同时,《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等国际法上的月球自然资源,还可能需要外交部门和航天部门参与规制,甚至未来需要航天部队承担相应的保护与执法职能。

现行管理体制下,根据行政管理权的行业归属来确定相关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归属,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例如: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和推动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生态修复法等,正在成为广义的自然资源法的一部分。

随着党内法规被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自然资源党内法规也在成为自然资源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规范性政策文件的形式成为自然资源法的重要补充。

3 把握自然资源法概念的技术路线

由于缺乏明确的、权威的实体法律定义,同时自然资源法学理论又尚在发展完善过程当中,自然资源法的法学概念目前仅是一种基本性的、相对化的界定,也就是说,在判定“究竟什么是自然资源法”这个问题上,各方可能是有争议的。但是,自然资源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却是不可否认的,或者说自然资源法中的一些“通用性”内容是稳定存在的。把握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理论和实务中理解和运用自然资源法。

(1)自然资源法主要是规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活动的法律规范,自然资源是一种物质实体或物理实体(包括相关物理空间),与环境等抽象的要素集合体具有本质性和物理上的区别。一般来说,凡是与这种实体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都应该或可以归入自然资源法的范畴。

(2)根据具体适用领域区分自然资源法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在实务领域,可以适用狭义的自然资源法,即自然资源法可以仅指全国自然资源系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集合,而将无线电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直接定性为其他领域法律规范。基于此,“自然资源法治体系”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当前的“自然資源法治体系”可能主要是指“自然资源系统/行业”领域的狭义体系概念,未来可能需要扩展至其他自然资源(如无线电、太阳能)领域。毕竟,合理化的“广义的自然资源法治体系”才是完整的自然资源法治体系。

(3)自然资源法作为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具有拘束力的规则载体,必然奉行一定的价值标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自然资源法不是一种“利用自然发财的法”,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财富管理法”,而更是一种“国家与社会的自然权益保障法”。来自经济法的发展主义、规范主义和来自环境法的保护主义,构成了自然资源法的核心价值取向,即自然资源法既不能只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能只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而必须考虑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或阶段性侧重,避免从一个价值极端走向另一个价值极端。换句话说,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需要。保持客观、理性、平衡,是自然资源法在规制哲学领域的特点,也是其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当前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多可视为根源于或部分根源于自然资源法律价值体系中发展与保护价值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4)自然资源法呈现出专门立法和边缘性立法相结合的特点。不能仅关注自然资源单行法,还应关注散见于其他部门法尤其是环境法中的自然资源法律规则、原则与制度,从而完整把握自然资源法的内容。

4 结语

2019年全国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包括初步完善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管理秩序等重要指标[12]。这要求我们必须在自然资源法治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加快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法治理论研究,通过进一步科学界定和明确自然资源法的基本范畴,合理设计和构建自然资源法治制度体系,从而推动自然资源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文华.环境也是一种资源[EB/OL].(2014-10-15)[2020-03-01].http://nb.wenming.cn/sdpl/201410/t20141015_2232430.shtml.

[2]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EB/OL].(2020-01-17)[2020-03-01].http://gi.mnr.gov.cn/202001/t20200117_2498071.html.

[3]宋华琳.论技术标准的法律性质:从行政法规范体系角度的定位[J].行政法学研究,2008(3):36-42.

[4]申利静.技术标准及其法律性质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2(24):264-265.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EB/OL].(2011-10-27)[2020-03-01].http://www.china.com.cn/ch-book/node_7137686.htm.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7]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EB/OL].(2020-01-17)[2020-03-01].http://gi.mnr.gov.cn/202001/t20200117_2498071.html.

[8]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8-11-06)[2020-03-01].http://www.mnr.gov.cn/gk/tzgg/201811/t20181113_2364664.html.

[9]杨朝霞.生态文明建设观的框架和要点:兼谈环境、资源与生态的法学辨析[J].环境保护,2018,46(13):47-52.

[10]MARTZ C O.Cases and materials on the law of natural resources[M].1951.

[11]LAITOS J G.Natural resources law[M].West Group,2002.

[12]刘超,宋梅.全国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12-19(1).

作者:白续辉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论文 篇3:

关于理工类高等院校的环境法课程设置的思考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理工类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也逐步成长起来,成为法学教育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理工类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应当同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走特色培养的道路,应当以培养实用型法学人才为目标,依托学校行业资源,面向工程建设领域诸如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构建应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特色教学体系。而环境法学本身的科学技术性决定了环境法课程比其他法学课程与工程建设领域有着更天然的联系。在环境法的内容方面,环境标准、环境保护技术规程甚至具体的技术性规范既体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又是环境法律规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工程建设领域严格执行环境法规范本身又是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目标。

因此,理工类高等院校的环境法课程设置应坚持普适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

环境法课程的设置应具有普适性。普适性主要体现为全面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全面性是指环境法课程的基本内容应当能够涵盖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法学研究和环境法律实践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性是指这些课程应当能够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相互协调的内洽的体系。环境法课程的普适性确保学生能够受到系统全面的环境法学教育,从而为其毕业之后的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论观念、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上的训练。同时,环境法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特色性。特色性是指开课院系基于自身学科优势和学生择业需求,开设一些具有本院系特色的环境法课程,或者在环境法基础课程中视情况增加具有特色的内容。对理工类院校而言,在讲授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环境法基本课的基础上,可以增加电力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环境法基础课中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自己所学专业之中。

依照这一原则,笔者认为,理工类高等院校的环境法课程设置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环境法课程

“环境法”课程是环境法教学最基础的课程之一,有时也被称为“环境保护法”课程。环境法课程一般由四部分构成:环境法总论,包括环境法概述、理念基础、环境管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等内容;污染防治法,主要按照环境要素的类别讲授我国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自然保护法,主要按照生态系统的类别进行讲授;资源保护法,主要按照自然资源的类别进行讲授。

2 自然资源法课程

从目前高等院校的环境法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许多院校都将环境资源法或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甚至编写的教材也是“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学”或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此,王灿发教授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学科名称,而并不是一门课程的名称。一个学科应当由一系列的课程组成,并组成一个完成的课程体系。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虽然在内容上有许多交叉点,但二者的立法原则和制度体系有很大不同。如果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就会产生许多不协调之处。因此应将环境法与资源法作为两门课程开设。自然资源法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总论部分,即自然资源法概述、自然资源法的性质和理念基础、自然资源法的演进、自然资源法的体系和渊源、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自然资源法律责任等;分论部分,即按自然资源类型分别讲授与土地、水、矿产资源、野生动物、林业、渔业、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相关的法律机制和法律制度等。

3 能源法课程

从物质的自然属性来看,能源与自然资源存在着概念范畴的交叉,但鉴于当前能源问题的突出地位,以及能源法在能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理工类院校如水利、电力等专业培养的需要,有必要将能源法开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能源法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能源法概述;能源法的体系和渊源;能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特定领域的能源法,如电力法、煤炭法、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

4 环境影响评价法课程

理工类院校的许多专业都是面向实际建设工程需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广泛适用于各类建设项目中,因此,单独开设一门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专门的学习是有必要的,也凸显出理工类法学教育的特色。环境影响评价法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概论。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等。

5 环境法专题研究课程

环境法专题研究课程针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课程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选择和调整。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重点和学科优势,开设相应的专题课程,不必整齐划一,可以考虑开设诸如:水资源保护法专题研究;环境管理体制法律基础研究;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立法研究;流域管理立法研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法研究等专题研究。

上述课程内容的设置,是针对理工类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学生设置的,而为了使理工类高等院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环境法基本知识,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给理工科学生开设环境法课程,这类环境法课程的设置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因与环境法学的联系最为广泛和紧密,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环境法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在开设一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课程。未来如果该专业学生需报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则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是四门必考的科目之一。而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报考该资格证的学生逐年增多,成是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又如,面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或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自然资源法课程,同时突出《水利法》、《防洪法》等内容。总之,要区别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授课目标,开设具有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和不同深度的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目前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条件下,环境法课程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具体的区分。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两门课程宜设置为必修课,能源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而言,可上述四门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同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将法学专业的学生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区别对待,在教学大纲和教材选取上,也区别对待。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与本科生环境法课程其中最主要的不同点体现在授课范围的广泛性和授课内容的深入性,应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研讨性。

注:①本文第一作者姜明为湖南大学博士生,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讲师。

②本文第二作者张敏纯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长沙理工大学法律系讲师。

作者:姜 明 张敏纯

上一篇:保险业竞争环境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