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2024-04-17

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共8篇)

篇1: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与自然现象相关的俗语

1、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2、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3、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4、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5、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6、朝虹雨,夕虹晴。

7、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8、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9、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10、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11、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12、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13、圩里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14、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15、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6、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17、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18、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19、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20、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21、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22、荞麦见霜,粒粒脱光。

23、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24、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25、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26、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27、云下山,地不干。

28、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29、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30、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篇2: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寒损根,霜打头。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圩里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

朝虹雨,夕虹晴。

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猪街草,寒潮到。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若雨中能听到蝉叫,便可知晴天将到。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缸穿裙、盐出汗,大雨一定不少见。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老龙瘢、不过三。

水缸穿裙,大于淋淋。

猪街草,寒潮到。

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篇3: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保护

一般来说, 我们界定“山寨”现象需要符合两个条件:首先, 与山寨现象相对应的某种现实事物要确实存在;其次, 山寨现象与其相对应的原现象应当属于同一类型性质。我们可以把目前主流的山寨现象分为两种状态:

一是对正版产品直接进行仿制。在山寨现象中有许多是直接的照搬照抄, 例如盐城阜宁县的山寨版中国馆, 就对中国馆的著作权造成了侵犯。我们必须坚决否定这种山寨现象, 它对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是对正版产品部分借鉴与模仿。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例如最近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山寨手机现象, 通常它是对主流品牌手机的外观进行模造, 使消费者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到自己喜欢的手机款式;还有就是在文化领域中山寨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恶搞与挑战, 例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的恶搞, 以及金酸梅奖对美国奥斯卡奖的挑战。它们往往徘徊在违法违规的边缘, 但是又极大地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山寨产品能够让普通百姓以心仪的价格买到想要的商品;山寨文化风趣幽默, 让人们身心愉悦。因此, 对于山寨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2“山寨”现象中的知识产权法律分析

2.1“山寨”现象与商标权法

2.1.1判定商标侵权的条件

广义的商标通常是指能够被我们的视觉所感知, 并可以依此来区分不同经营主体和品牌的标志。商家想让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所熟知与认可, 并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要有个特别的商标和响亮的品牌名称。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目前商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 除了与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区分之外, 还能对消费者的选购进行指导。消费者通常都会在同类型的产品中选择市场影响力较大、口碑较好的商品。因此, 商标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帮助消费者更便捷地购买到他们心仪的产品。

我国的《商标法实施条例》和《商标法》都对商标侵权做出了详尽的阐释。判定商标侵权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 侵权人侵犯了商标权并使用该商标进行生产经营同时获取利润;第二, 侵权人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便私自使用与原商标持有人注册商标极其近似的商标;第三, 注册商标被侵权人使用在同品类的产品上;第四, 故意使原注册商标与侵权商标相混淆, 误导公众的选择。

2.1.2“山寨”现象中的商标侵权辨析

“山寨”产品一般是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 希望依靠知名品牌的品牌号召力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这些“山寨”产品往往只是擅自仿制与知名品牌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却并没有模仿其质量与售后服务, 常常在品质上滥竽充数, 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损失。

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在未获得商标持有人授权的情况下, 在同类产品上使用与原有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属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许多山寨产品不只模仿知名品牌的商标, 有时候就连商品的外包装也与知名品牌非常相似, 若消费者在购买时疏忽大意, 就很容易将正牌产品与山寨产品相混淆,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商标近似有两层含义:一是侵权人的商标在外观上与他人的注册商标极为相似;二是很容易造成普通民众的混淆。因此, 从商标近似的本质上来看, 这种仿冒行为不但使商标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还给消费者的正常购物带来困扰, 这种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相关执法部门应根据《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对其严惩不贷。

2.2“山寨”现象与专利法

2.2.1 如何判断专利侵权

在我国, 《专利法》主要保护三类对象: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

我们通常把专利侵权分为几个主要构成要件:“第一, 侵权人确实有侵犯专利权的行为;第二, 侵权人的行为必须是违法行为;第三, 专利权人的损失必须与侵权人有因果利害关系;第四, 侵权人必须有切实的过错”。同时, 受到侵害的必须是尚在有效期的专利, 被专利权人宣告放弃或专利权到期的专利属于无效专利, 不属于专利之列。另外, 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必须是出于获得商业利益的目的, 这样才有可能造成对专利权的侵犯。

2.2.2“山寨”与专利侵权辨析

我国《专利法》规定:在未获得专利权人授权的情况下, 擅自进行专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被称为侵犯专利权。商人的逐利性使得他们都希望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同时一般厂商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 很难在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方面有所建树。因此, 某些厂商为了获得利润, 常常在未获得专利权人授意的情况下, 擅自使用专利权人的专利, 对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目前市面上的专利侵权行为通常以对外观设计的侵犯为主, 因为大品牌被更多消费者所熟知与认可, 山寨厂商要想获得利润, 就需要迅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因此, “山寨”厂商一般直接仿照大品牌的外观生产商品, 再以自己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侵犯了专利法, 必须对这种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3“山寨”现象与著作权法

2.3.1 如何判断著作权侵权

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主要是文学艺术作品。在未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 擅自使用他人的文学艺术作品, 则构成了对著作权的侵犯。

2.3.2“山寨”现象中的著作权侵权辨析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37条的规定:表演者必须在得到著作权人授权并支付相应报酬的条件下才有权利在公开场合表演他人作品。若在未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作品进行表演, 则侵犯了相关权益人的著作权。但是, 如果只是在家与亲人朋友进行即兴表演, 不是进行商业演出, 则不属于著作权侵权的范畴。

3 对“山寨”产品和“山寨”行为的规范建议

3.1 对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山寨"现象的存在毫无疑问严重损害了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扼杀了整个社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 利用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对“山寨”现在中的侵权行为予以整顿势在必行。若放任山寨现象自留, 则很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延缓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对以商业利润为目的的山寨厂商严惩不贷, 其次对涉嫌抄袭正牌产品商标与外包装的厂商命其加速整改, 侵权行为较严重的企业则要依法予以关停与取缔。此外, 建立侵权违规举报中心, 接受并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违规事件, 增强群众对侵权行为的参与度。只有预防和监管双管齐下, 确保积极防范的同时加强对侵权行为的监管, 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有效的应对侵权纠纷案件,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3.2 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进行完善

要从根本上规范“山寨”乱象, 首先需要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有关法律部门首先应当全面整理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废止一些明显过时、与时代不相符的法律法规条例, 并适当地调整与修订那些无法满足现今社会需要的法规条例, 加快制定符合我国主流形势发展的法律法规细则, 与此同时出台相对应的配套措施, 让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可操作性更强。只有健全了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从根本上对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芬莲.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J].电子知识产权, 2009, (1) .

[2]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3]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李灵灵.论“山寨文化”现象——对当代文化生产机制的反思[J].中国图书评论, 2010, (3) .

篇4: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扳倒井,神力,皇权,圣人,征战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

扳倒井,是人们将局部高地挖低,去除阻隔,使得井水可以流出,形制上是一种侧面开口的筒井,看似把井“扳倒”了。扳倒井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形制,还在于与其伴生的历史记忆和传说。扳倒井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以及辽宁等北方地区。基于地域的不同,各地比附在扳倒井上的传说也各不相同。有关扳倒井的传说零星的散落在地方志或民俗的研究当中,而有关扳倒井的专门研究却少之又少,就扳倒井的独特以及扳倒井现象的历史比附,不应受到如此的冷落,故本文就比附在扳倒井上的传说来探析扳倒井现象的历史比附。

一、扳倒井与神力

传说江苏省徐州市马陵山南面的扳倒井和道教俗神杨二郎有关。相传杨二郎为获玉帝准许母子相见,担山填海为人类造土地。一日杨二郎担大山路过马陵山时偶遇一起生活了六年的义父,杨二郎为了让义父喝水解渴,将近处的一口水井扳倒了。①重庆市中梁山上干明寺内的扳倒井传说和众仙营救洪如钟有关。洪如钟在中梁山干明寺当杂役时因贤能得方丈喜爱,终于招致寺内其他和尚的嫉妒。众和尚乘方丈外出云游之际,将洪如钟扣在大钟之下,意图烧死他。玉皇大帝因觉得洪如钟人才难得,调令各路神仙下凡营救,众神仙在争先恐后打水营救之时竟将水井扳倒了。②此外,在安徽省凤阳县的扳倒井,传说宋徽宗年间此地大旱,张果老骑驴经过凤阳县时,看到民众深受缺水之苦,便将井扳倒,让神驴饮到井水后打了个喷嚏,喷出了倾盆大雨,终使当地的旱情得以解除。传说江苏省铜山县汉王镇的扳倒井也是张果老骑驴经过此处时,为了让神驴喝水解渴而扳倒的。

在中国历史中,神灵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而又尊崇的地位。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知的局限,在无法用科学的经验和技术解释扳倒井的情况下,民众转而用一些神迹传说解释扳倒井。从比附在扳倒井上的神迹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民众所推崇的价值观。杨二郎的传说可以看出民众对“孝道”的尊崇;众神仙救助洪如钟的传说可以看出民众认为贤才应得天助的理念;张果老扳倒井的传说可以看出面对人间疾苦,人们始终寄情于天。

二、扳倒井与皇权

刘秀成长于湖北,举兵于湖北,战王郎于河北,定都于河南,葬于河南。③正因如此,在湖北、河南、河北三省有关刘秀的扳倒井的传说广为流传,我们从方志中可以窥见一斑,贾恩绂《(民国)盐山新志》(民国五年刊本)记载:扳倒井,相传汉光武战败逃奔过此,渴极思饮,苦无修绠。临井观望,井忽如巨瓮之侧翻,水流地上,遂牛饮而去。土人因以为名。明翁相《(嘉靖)广平府志》(明嘉靖刻本)记载:扳倒井在邯郸县北二十里,井口倒侧,泉水外流,故名。俗传光武征王郎,曾于此饮马。此外扳倒井也和“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有关,“王莽赶刘秀”中的“王莽”是糅合王莽与王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合体。④在辽宁省、山东省等地与唐王东征有关的扳倒井的传说也被人们津津乐道。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喇嘛洞乡汤泉子庄南头有一口“搬倒井”,据传说是唐太宗东征路径此地时,为供将士喝水而将井扳倒。山东省新泰市石莱乡的扳倒井,则传说是唐王东征路经此地,得知当地民众吃水不方便,遂召集众将打了这口扳倒井。山东淄博高青县的扳倒井,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领兵征战路经此地,遭遇敌兵围堵,赵匡胤遂用神力将井扳倒以让将士解渴。河南省陕县的扳倒井则相传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郑恩为让他饮水解渴而扳倒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封建统治集团往往赋予皇帝以超乎常人的神力,以此来渲染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合理性。民众也深受“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往往把皇帝塑造成集皇权和神权于一身的神化英雄人物。因此,地方民众往往将皇帝的人生经历和扳倒井这一地方特色相结合,注入到扳倒井的传说当中。就上述比附在扳倒井上的刘秀扳倒井、唐太宗扳倒井、赵匡胤扳倒井的传说来看,民众往往借助传说,赋予封建统治者以异乎并超乎常人之神力将井扳倒以解困境,来表达“得道多助”的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出民众对于封建统治者的企盼。

三、扳倒井与圣贤

尼山脚下的智源溪旁有一口“扳倒井”,此井北面地势偏高,南面偏低。传说这口扳倒井和孔子有关,然而传说在民众口耳相传之际往往存在着异文,同一个传说存在着不同版本,但这些不同的版本虽然大同,却也有小异。

相传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叔梁纥被孔子的异相吓着,担心孔子长大后是大恶之人,便趁颜征在睡着之际将孔子扔在山洞里,不曾想鹰来护佑,虎来哺育。颜征在睡醒后得知儿子被弃,在上山找回儿子途中本想取井水解渴,可井太深,又没有汲水工具,无计可施之际井竟顺着她的手势倾斜了过来。也有传说颜征在嫁与叔梁纥为妻后,离家出走,身怀六甲仍住在娘家。依照当地风俗,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生产,颜征在只好在颜母山与尼山间的一个山洞里生下孔子。颜征在抱着孔子回娘家途中,面向西山祈祷井能够歪斜,使她得以解热去渴,话音未落井口便缓缓倾斜,井水自流而出。此外,有民众传说颜征在身怀有孕后照常干活,一日在山上挖菜时突然腹痛欲产,此时她因天气炎热而口干舌焦,最后伸手把手邊的石头一扳,岩石中间竟开了泉眼,泉水顺着泉眼流了出来。

对于比附在扳倒井上的和孔子有关的传说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广为流传的思考,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孔子以及孔子所创的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扳倒井的传说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能够使民众对它口耳相传,既是因为民众不自觉的创造:民众对贤能敬仰的必然结果,也是因为上层文化“精英”以及封建统治集团对孔子、对儒家的有目的的倡导。此外,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当地民众的心灵情感因素——对乡土的热爱,以及为了加强家乡的文化底蕴,提高家乡的文化地位,从而赋当地的事、人以传奇色彩这一因素的影响。

nlc202309012142

四、扳倒井与征战

北京市延庆县帮水峪村六郎城里有一眼扳倒井,传说是杨六郎扳倒的。当年辽兵围城,适逢天干地旱,城里水源几近断绝。一日杨六郎在巡视城池时发现一口深井,可井却没有水。南海观音得知六郎遇到了危难,令土地公予以帮助,最后在土地公的帮助下方得以把井扳倒。⑤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也有一个扳倒井村。相传,唐朝大将军尉迟敬德领兵出征,路经三井村时命随从在村头的一口井旁歇息饮马。可井很深,一时间也找不到汲水工具,无法饮马,最后尉迟敬德硬是将井扳倒,井水流出,方得以饮马。⑥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的“扳倒井”相传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和东辽王盖苏文战于此地时,薛仁贵为了让将士们解渴而将井扳倒。在大安寺通明峰西的峭壁上有一口扳倒井,传说是薛仁贵东征途中为饮马而将井扳倒。在斐焕星《(民国)辽阳县志》中有所记载:“通明山西斜石面上有古井一,俗呼之曰扳倒井。不知何时所凿,相传为唐兵饮马处。”

卡莱尔在《英雄崇拜》中提及:“人类在这世界上所成就的事业的历史,骨子里就是在当中工作的几个伟大人物的历史。”尼采认为:“英雄崇拜就是对于伟大人物的极高度的爱慕。在人类胸中没有一种情操比这对于高于自己者的爱慕更为高贵。”就上述的征战名将杨六郎、尉迟敬德、薛仁贵等人,都是为封建统治当局所认可,并且为了宣扬自身统治是天定的而加以倡导。可见,民众对于英雄的崇拜,仍属于封建统治集团牵引之下的崇拜。民众出于对征战英雄的崇拜,将征战名将杨六郎、尉迟敬德、薛仁贵等人塑造成糅合了理想成分和夸张成分的箭垛式人物形象,注入扳倒井的传说中,并且口耳相传。

五、扳倒井现象的历史比附

比附在扳倒井上的传说多是基于历史上的一些因素,在民众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杂糅了传播者的各种情感和想象而不断演变。因为每一个人讲述时,都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这就决定了扳倒井的传说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

传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表现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因此不同地区或民族的传说往往因为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存在着许多异文。但由于传说的构架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的母体或观念,所以这些异文仍属于同一个故事类型。传说因其模式化的叙事方式,使得真实性大打折扣。传说的真实性似乎也仅限于其时间、地点、人物的真实,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结果,都必须符合传说的特点。⑦

扳倒井的传说从理性眼光来看有些荒诞臆造,可却得以传承下来,这主要依赖于它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⑧

神力和扳倒井相结合的传说体现出民众的从“神”心理。扳倒井的传说中的神多是道教神仙。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賴于统治集团的支持和倡导,以及它被民众所接受的范围和程度。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道教这一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依据皇帝的喜好与民众的趣味做出了相应的自我调整,从而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代封建统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皇权和扳倒井相结合的传说体现出民众的从“王”心理。封建统治集团往往对一些事实加以夸张渲染,借以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以此来证实自身统治的正统性、权威性。民众又在传说的基础上,加上其对政治的理想和憧憬,使传说得以传播和再创造。

圣人和扳倒井相结合的传说体现出民众的从“圣”心理。⑨孔子多智,被后人尊为“圣人”。民众认为圣人后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终,所以始终将圣人作为标准和规范。圣人崇拜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崇拜之一。千百年来圣人崇拜渗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随着中国封建“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圣的神秘化被进一步加强。⑩

征战和扳倒井相结合的传说体现出民众的从“英雄”心理。这些“英雄”都对社会有贡献,并被封建统治者当局所认可。崇力尚勇是民众生活的一种基本需求,从民众对英雄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民众深受封建统治者当局价值观的诱导。在扳倒井的传说中,民众出于对征战英雄的爱戴,通过夸张和渲染而将英雄人物神化,这也正体现了英雄天定的民间信仰。

扳倒井的传说既有历史因素,又具有幻想性的因素。传说在传播之初受中国传统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又受传播者的认知以及民众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历史失实。然而传说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就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所以传说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传说的背后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对此,我们既不能夸大,但也不能忽略传说所包含的历史因素,而是比较审慎的对待传说中的历史因素和幻想性因素,并用其他史料来加以佐证。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只看比附在扳倒井上的传说这一表象,而必须审慎的去探究扳倒井现象的历史比附。

注解:

①白庚胜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江苏·新沂市》,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②赵汉明主编:《梁山志》,汉中:南郑县梁山炉具有限公司,2004年,第269页。

③梅娟娟:《“王莽赶刘秀”传说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第8页。

④梅娟娟:《“王莽赶刘秀”传说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第16页。

⑤白庚胜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河北·霸州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9页。

⑥苗明峻主编:《魅力宁阳民间文化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⑦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1页。

⑧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⑨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72页。

⑩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72页。

作者简介:薛晓秀(1993—),女,汉族,山西省霍州市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篇5:公地现象与环境问题

公地滥用行为是我国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小农经济及其小农文化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文化障碍.只有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与环境相宜的“天人合一观”,摒弃不利环境的小农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 者:贾廷秀 周从标  作者单位:荆州师范学院,湖北,荆州,434104 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年,卷(期):2003 20(5) 分类号:X2 关键词:公地现象   小农意识   环境问题  

篇6: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上的应用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8级25班

200811091119

王安磊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对自然的开发和对环境的保护进行研究,要求人类活动既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又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字: 自然辩证,自然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同是也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它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是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对几千年来自然科学技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的科学概括、合理继承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然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随意的违背规律都会遭到它的惩罚,给人类以深刻的教训。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运行机制,非生物因素(水、气候、土壤等)与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等)之间以及各自内部是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现有的体系,维持着系统的稳定。

对于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地球来说,人类300万年的历史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是,人类的存在和对地球的利用和改造却使得这个古老的星球有了全新的面貌。人类数量从公元初年的几亿人口,到现在的60亿,逐渐成为地球上严重的负担。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发新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矿藏来满足人类的生存所需。这些都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加重了人类于环境容量的矛盾。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非可再生资源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资源锐减、退化、濒危。

然而,地球表面的资源是有限的,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办法向太空扩展。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由于人类的增长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地球的生命可能只剩下50年。除非人类寻找到新的能源来代替现有的自然资源来使用,或者向外太空开发更多的空间,否者,人类的未来将非常危险。

在人类无止境的向自然索求丰富的物质能量的同时,也不断的向自然排放各种污染物质,使得自然环境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现象。人类活动不断的向环境引入各种物质和能量,危害了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导致各种环境的问题。当被污染和破坏了的环境再反作用与人类时,就会危及甚至毁灭人类的正常生活。这种作用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是难免的。

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对其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预见到人类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比较近期的、直接的后果还比较容易,但是要预见到比较远的、间接的影响就比较困难了。常常是解决了旧的问题,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人类社会也在不停的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在人类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的区别不大。人类的“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十分突出。那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像动物那样的无知,乱采乱捕、滥用资源,从而造成生活资料匮乏而引起的饥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不得不被迫学会去吃一切可能吃的东西,或者被迫扩大自己的生产领域,学会适应在新的环境中学习新本领,逐步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的必要,开始有意识的改造环境。

随后,人类学会了培育植物和驯化动物,开始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明显的显示出来,同时也凸现出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大量的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往往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和沙漠化;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也引起土壤盐碱化、沼泽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建立在个人才能、技巧、和经验上的小生产逐步为基于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的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现代工业国消耗大量的矿物燃料和矿产资源,使得这些非可再生资源逐步走向枯竭。同时,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些列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自然界一直维持的平衡于稳定,导致自然界失稳,产生更多无法自动消融的污染和生态现象的紊乱。例如我们常见了的工业生产中的“三废”,都是生物和人类所不熟悉、难以降解、难以同化和忍受的。因此,工业生产导致了以环境污染为主,范围较广,影响较深远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近年来,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大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跨步前进,原来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典型的环境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的新问题。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以及突发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越境污染和迁移,对全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发出了挑战。

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不停的改造自然,然后从自然中获得利益,又被自然反抗。恩格斯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不断的开发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们不断的认识到自然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到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大限度的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是要无限度的向自然界索取,而是要和自然和平共处。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的时候,需要我们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大自然并不是按照简单的线性发展演变。现在所遭受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孤立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引发的。改造自然是建立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在我们还不具备先破坏后恢复其生态功能的能力时,尽量维持自然界已经发展出的现有的复杂的制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在经历了人类依靠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与教训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自然的自身发展,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将人类视为与自然平等的存在,否定人的特殊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核心地位,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保证人类的生存,实现人类的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又分为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类的本质是为了生存而求发展,而不是去毁灭人类,这就意味着人工自然的存在必定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自然的发展,而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人类必须通过对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形式的协调、作用的互利、意蕴的相洽的不懈追求来递进实现人工与天工的璧合,从而为自身创造一个完满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以达到“天—地—人”系统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全面和谐。

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系统,它应该成为和谐统一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一旦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主仆关系,乃至把自然界作为异己的力量进行征服和破坏时,自然必然要起而对抗,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符合系统的要求,树立生态自然观,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积极的适应和改造周围的自然界,使其顺应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人类自身和自然界同步发展,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的同时保证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新的和谐景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2] 教育部社会工作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3] 林肈信,刘天齐,刘逸农等.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黄志斌.刘志峰.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6] 盛连喜等.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力,改进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观点,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学技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生态的恢复、自然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重点表现在:

科学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防污、治污,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环境的保护。通过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生态化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减少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摒弃传统科技观,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能源。

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向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特别是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到低能耗、低污染、效益高的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而这些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产业。

科学技术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态价值观的转变,从而促进了生态伦理观的形成。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改进,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也甚为深远。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往往引发认识论的革命。认识论的更新必然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革新。

伦敦, 人们就会把“雾都”的称号与它相连。的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 伦敦称为雾都是世人共知的。伦敦烟雾缭绕, 迷茫一片。尽管街头路灯明亮, 但能见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东西。在人们的眼前总感到模模糊糊。可如今,伦敦上空已基本难见其滚滚浓烟和弥漫黄雾。绝迹多年的上百种小鸟重返伦敦飞翔, 许多鱼儿又回到了泰晤士河。空气中的尘埃大为减少, 使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应归功于近30多年来对污染的治理。伦敦将燃煤的工厂尽量关闭或迁出市区, 城市居民杜绝烧煤, 汽车全部使用无铅汽油。使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了 75%以上, 从而在根本上“赶走了”污染源。英政府制定的《环境法》, 确保了环境政策和具体措施的贯彻。在伦敦, 公共场所乱扔废物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 处以高额罚款。在公共场所严禁吸烟, 违者最高罚款 1000 英镑。近年来, 伦敦更积极增设公园和绿地, 实现城区内不露泥土, 市郊建立 10 多座卫星城, 城区拥挤现象大为减轻。现在的伦敦, 市区公园星罗棋布, 林木葱郁, 绿草如茵。基本告别了“雾都”形象, 成为一座洁净的城市。然而, 去年冬天伦敦又出现一次弥漫烟雾, 这就说明对污染源的整治一刻也不能放松, 应常抓不懈。

篇7: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主要培养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的基本方法,又具有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资源信息管理与综合利用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资源、环境、土地、环保、化工、农资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测量学、资源环境概论、土地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等。授予学位:理学(或农学)学士 环境科学

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保产品开发、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主要课程: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生态学、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环境科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环保、市政、建设、农业、规划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学校、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等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林学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和药用植物栽培)、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生物技术、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林木遗传育种、林业生物技术应用、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经营与信息管理、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化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森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培育学、城市林业、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林木遗传育种、林木育种学、林木生物技术、植物营养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测量与遥感、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本专业培养具有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生物学、土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流域综合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毕业后能在水土保持、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及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也可在与上述行业有关的生态环境类高科技公司从事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工制图、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经济学、测量学、土壤及土壤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植物学、生态学、AutoCAD制图。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环境生态类)。土地资源管理

本专业主要培养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基础,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运用计算机、遥感、GIS、测绘等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及管理的问题,能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与经纪,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测量学、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有关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洪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水法、水资源及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毕业后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技术经济分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测量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数学规划、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信息技术、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水环境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利经济学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类:

实行2+2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可选择到本大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各专业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现代制造技术、冲压模具设计、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及数控综合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车辆工程

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掌握现代汽车、拖拉机、发动机设计、制造及试验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能从事车辆的整车及零、部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维修、销售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车身结构与设计、汽车试验学、汽车制造工艺学及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主要培养具备专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掌握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

篇8:自然环境与建筑

关键词:建筑,自然环境,客观规律

1 建筑的概念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个主要方面,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的不同活动,需要有不同的建筑,如居住的住宅、工作、办公场所、观看演艺的剧场等。

人是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同时也是建筑的策划和建造者。由此看来建筑离不开人的活动,它首先是人工的产物,其次为人的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建筑是空间内的空间,是空间和实体的艺术。面对世界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加剧,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创造出健康美好的人居环境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使建筑与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是涉及到社会、经济、艺术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建筑师和设计师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城市的观点、环境的观点看待建筑,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

2 建筑的属性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防止其他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需要有一个赖以栖息的场所——空间,这就是建筑的起源。当然,要围成一定的空间就必然要使用各种物质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工程结构方法把这些材料搭建起来。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每个房间正是由于功能、使用要求不同而保持着各自独特的形式,以区别于另一个房间。例如居室不同于书房,生产车间不同于购物广场等。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依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依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例如学校、医院、办公楼一类建筑,按照功能特点一般适合于以一条公共走道来连接各使用房间;可是对于展览馆、火车站等建筑来讲,则往往以连续、穿套的形式来组织空间,才能适合它们的功能要求;至于影剧院、体育馆等建筑,按其功能特点又有其独特的空间组合形式……凡此种种,都说明一定的功能要求只能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这就是功能要求只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3 自然环境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不可分割的部分。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的产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对居住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寓所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要求之外,还增加了美观性、密闭性、健康性的需求,并希望其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有利于居住者身心健康。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种生态环境适合人类生活居住。

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极其广泛,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或建筑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等环境。自然环境指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要素,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固有因素;人工环境包括一切非自然的建筑物、道路和构筑物等,更具体来讲包括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

当来到故宫、园林一类建筑,会为它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鱼塘荷叶、小桥曲径而心驰神往;当遇到寸草不生、狂风沙尘、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人们就会避而远之。这就是环境对人类产生的物理、生理、心理效应。

现代建筑学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将传统建筑学的合理内涵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既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也研究建筑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协调、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内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但今天的建筑设计已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美观和经济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到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即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一个建筑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师只有解决好各阶段的问题,才能设计出一个健康、安全、高效、节能、方便、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响下,也给人一种千楼一调、百城一色的感觉,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创新,需要营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的过程,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即收集资料的过程,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设计思想以及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建筑设计是一件艰辛而复杂的智力劳动,一项优秀的建筑作品的诞生要求建筑师有全面的设计知识、扎实的设计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决非直接搬用国内外的设计作品,而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而一个有特色的建筑,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往往都会得到大家的欣赏。

4 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

在时代的变迁中,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从而人们对建筑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建筑师应如何满足这种新的要求,让人们再回到过去,在建筑中创造一个公共的空间环境模式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应该首先营造一种便于邻里交往和人与人交流的空间环境,做好住宅和周边环境设计。现在城市高楼林立,居民人口密集,楼宇间空地不多,切不可将宝贵的空地停满汽车。楼宇间应有草坪、绿树、阅报栏、座椅、雕塑、健身器材等,这才会晨有健身人群、暮有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这一切将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切合人的行为习惯。

现在将目光对准老北京的四合院。孩子们在院中嬉戏,老人们沐浴在阳光里同享闲趣;邻里间相互照应,亲如兄弟姐妹。然而现如今这一切均被高层住宅中的单元房断然隔离。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梦想追回四合院的情趣。

城市总是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的气候特征、山川河流和土生土长的建筑材料,使城市各具不同的风貌。如:承德具有北国江南风光,以大型皇家园林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外八庙和十景为特色;绍兴则表现典型的南方水乡城市特色;山西平遥则多大宅院,城市富庶而建筑装饰华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山水景色不同,气质各异,形成不同的城市风貌。从建筑风格上看,北方厚重,南方明快、高原粗犷、水乡秀丽。这些正是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应把握的基本要素,是创造城市特色的参照系。因为它们与自然条件是那么融洽和谐,完全适合那里的生态环境。

因此,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考虑,建设师和设计师们更要以生态学的观点审视设计对象,适地适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并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5 结语

建筑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建筑师应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在建筑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作品。提倡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重新认识生态建筑环境观的当代价值,出现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当代作品。

参考文献

[1]卜德清,唐子颖,刘培善.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服务创新创业下一篇:四部门《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