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然环境论文

2022-04-16

【主持人语】自然环境的变迁,是历史的存在;而研究环境史,则是人文的情怀。环境问题既有自然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又有人类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从人类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人类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学自然环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科学自然环境论文 篇1:

应对各种自然环境,进行科学田径健身的策略

摘 要:人体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人体活动的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更是与环境不可分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阳光、空气、水、气候、动植物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经济条件、劳动条件、生活方式等。本文探讨走跑健身锻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找出相应的策略,对减少意外伤害,提高锻炼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环境;田径运动;健身;策略

一、不同季节中田径运动健身的策略

(一)夏季热环境中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人类是恒温动物,体内应保持着恒定温度。人体进行的生理活动要求体温维持在37℃左右,太高的体温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当体温超过41℃时,热辐射疾病将会发生。在走跑健身锻炼时,热量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副产品。在夏季热环境中锻炼应维持体温恒定,防止热量引起体温的升高。

1.热量的散发

对流和蒸发是热量散发的主要形式。对流是指体内热量借助身体周围的空气或水的流动散发于体外,当身体周围空气或水的温度低于体温时才能有对流现象。空气或水的流动越快,热量散发就越多。蒸发是指体内水分转化为气体并散发于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散热方式。即人体通过出汗,由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转变为水蒸气而散发热量。炎热的空气中空气对流有限,蒸发就成为散热的重要方式。汗的蒸发可吸收大量的热量,随蒸气逸出体外。当气温高于体温,只要空气干燥,对流的空气促使热量随出汗而蒸发。在温度过高、闷热、通风又差的条件下,不适宜锻炼。

2.热环境中走跑健身锻炼注意事项

(1)开始锻炼时,应缓慢,逐渐增加走跑速度。但时间不宜太长,约20分钟左右。

(2)随时检查心率,以使心率在目标心率之内。

(3)穿合适衣服。夏季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时,穿的要少,皮肤裸露要多,扩大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有利于热量的对流和蒸发。穿轻便、透气、吸水力强的轻质棉、亚麻制品,促进对流与蒸发。在阳光下锻炼时,可戴帽子。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后脑,可将有帽檐的帽子后转。

(4)锻炼之前、锻炼期间、锻炼之后补充足量的水或清凉饮料。

(5)在一天中最凉爽的时候进行锻炼。晨练最好,日落之后较好。避免太阳的直接辐射,如果不得不在一天最热的时候锻炼,必须寻找阴凉和通风之处。

(6)锻炼之后,不要贪图一时凉快洗冷水澡,这样做易着凉、感冒。

(二)冬季冷环境中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1.冬练“三九”,能够提高人体抗寒能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严寒的冬季,由于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粘滞性增大,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影响了运动能力。同时,厚重的保暖衣服使动作不便,增加了额外负担。气温低,造成身体热量过多蒸发,增加冻伤危险。在冬季冷环境中锻炼要克服上述不利影响,应尽快适应冷环境。

2.冬季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注意事项

(1)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肌肉、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准备活动还可以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使之更好地满足锻炼需求。

(2)呼吸时用鼻子吸气。鼻粘膜的血管丰富,腔道弯曲,对吸进的冷空气有加温和湿润的作用,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咽喉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喉痛和咳嗽等,不宜张大嘴巴吸气。

(3)户外锻炼时间不宜太长。注意对手、脚、耳廓、鼻尖和面颊等处的保护,因为上述部位易冻伤。

(4)冬季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理想的服装应是多层的,既能保暖、防寒,又能保证汗液正常蒸发。选择合适的帽子,使头部保暖。

(三)春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春天是万物复苏之季,不管是对常年坚持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的人,还是对初次参加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的人,春暖花开之季是健身锻炼的最理想季节。春天田径健身运动应注意以下事项:

(1)气候变化。春天气候反复无常,忽冷忽热。田径运动健身过程中要随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

(2)防止潮湿。春天雾多,空气湿度大,穿暖一些,不要把身体裸露太多。

(3)防止风沙。在北方风沙大的天气中,选择避风地方,尽量用鼻子呼吸。

(4)运动量逐渐加大,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四)秋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入秋后天气渐凉,也是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较好的季节。秋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应注意以下事项:

(1)气温的变化。秋天气温忽热忽凉。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合理安排运动量。

(2)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可以采取增加时间、增长距离等方法。

二、不同天气情况下田径运动健身的策略

1.雾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城市的空气里常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雾能阻止这些废气在高空扩散,使空气变得更坏。因此,在城市里雾天不宜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田野里有雾时和无雾时空气一样新鲜,只是有雾时空气湿润一些,湿润空气吸入体内不会影响健康。因此,可以照常锻炼,但运动量要小一些。

2.风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刮风下雨是正常的天气现象。风天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炼意志。风天锻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逆风时,身体应前倾,身体重心适当下降,减少迎面风的阻力;顺风时,应减小身体前倾角度,注意稳定身体重心,以避免被风吹倒;尽量用鼻子呼吸;风大而且严寒,应在背风处锻炼。

3.雨雪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下小雨时,可戴上防雨帽,穿雨衣、雨鞋,田径运动健身的速度适当慢些。锻炼后要用毛巾擦干身上汗水和雨水,换上干的衣、鞋、袜。下雪天戴帽、手套,步子小,速度慢,防滑。避免雪后天晴锻炼,以免引起雪盲。

三、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应对污染的策略

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两个重要污染源。臭氧是在放电或阳光的作用下,由空气中氧气变成的;二氧化碳是燃烧矿燃料产生的。不要在炎热的夏季中午锻炼。此时,臭氧含量最高,紫外线辐射也最强烈。不要在交通拥挤的马路旁锻炼,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多。宜在公园绿地、林地空气流通的地方锻炼。

一天中,污染危害较重的两个高峰是:夏季早5时,晚7时;冬季早7时,晚6时。避开这两个高峰。应在烟囱排气的上风向或侧风向锻炼。

四、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地方和时间的选择

(一)地方选择

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不需要专门地方,一般比较平坦的地方都可以。可根据各人居住的地方、环境、身体状况和兴趣确定,不要强求一致。可以选择以下地方:

(1)操场。操场平坦、安全,能知道田径运动健身的距离,但在操场上进行田径运动健身比较枯燥。青少年学生选择操场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较多。

(2)公园。公园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沿公园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心旷神怡。

(3)乡村。乡村田野的小路周围有庄稼、小河小溪、池塘,自然风光美丽,空气新鲜。

(4)公路。公路平坦、宽广,尽量靠边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注意交通安全。

(5)树林。林中空气新鲜,环境幽雅,在林中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应注意安全。

(6)海边、沙滩边。一边欣赏大海,一边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使人心胸开阔。

(二)时间选择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什么时间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二是每次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持续多长时间。

1.每天什么时候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为宜

(1)清晨。清晨,空气新鲜,杂质、灰尘较少,是一天中环境条件最好的时间。清晨也是人从睡眠状态和抑制状态转为积极兴奋状态的时间。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可为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在身体机能方面作好准备。清晨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最好到树木较多的地方,置身于青松翠柏之间,可调血气而爽精神。

(2)下午。下午进行田径运动健身能消除紧张,尤其对那些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效果更明显。

(3)饭后。近年来,医学研究认为饭后应适当静坐或仰卧稍事休息,再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更能益寿延年。

(4)晚上。有人喜欢晚上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锻炼后全身舒服,促进睡眠。也有人锻炼后,感到兴奋,反而影响睡眠。

一般来说,早晨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较为合适。如果不能晨练,晚上也可以,但要掌握运动量,以免量大,影响睡眠。学生主要在早晨、下午课外活动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2.每次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持续多长

时间

(1)一般来说,每次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在20~60分钟之间。应根据每人身体强弱、运动水平高低,决定每次锻炼多长时间。

(2)注重频率。俗话说,“要想身体好,天天练田径。”坚持天天练或隔日练,才能达到健身目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无故中断锻炼,通过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所得到的益处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退。

参考文献:

[1] 游春栋.体育与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颜军.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

[3] 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苏 玲

科学自然环境论文 篇2:

自然环境的人文社会科学观(笔谈)

【主持人语】自然环境的变迁,是历史的存在;而研究环境史,则是人文的情怀。环境问题既有自然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又有人类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从人类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人类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大。这就表明,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生态问题,更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的问题,因此,也就决定了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既需要自然科学的手段,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正是时代赋予环境史研究的重大任务。诚如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所言:自然科学教导人类控制自然力量,史学则有可能教导人类控制人类自身行为。本期刊发的笔谈,将有助于加深这一认识。笔谈文章既有对环境史学科建设的宏观分析,又有对中国历代治水得失的个案探讨;既有对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环境的总体评价,又有对特定年代自然灾害及社会影响的具体考察。总之,刊载这组文章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以借用王玉德教授的一句话归纳:“环境史着眼于历史,受益的是现代;关注的是自然,思考的是社会。”我们期望编者的初衷,能变成大众的共识。

科学自然环境论文 篇3:

在自然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幼儿科学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现代的科学探究教育转变,其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有明确强调幼儿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基本的探索活动过程。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结合其周边自然环境,有计划、合理的制定活动方案与准备材料,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知自然、探究自然、保卫自然,与大自然进行情感沟通,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变化,培养其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自然环境;幼儿;科学教育

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新鲜和未知的事物吸引着他们的眼睛和注意力,如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理解和解决这些事情呢?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自然科学教育活动,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1.自然环境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意义

小孩子天生对大自然感兴趣。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灵活地伸展自己。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自然的角落里有一些闲散,或者只对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活动感兴趣,比如,浇水。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自然探索活动开始时,大部分孩子第一时间去拿水壶,一遍又一遍地浇水,直到植物都泡在水里才肯罢休。虽然老师也会引导孩子们探索土壤的奥秘,或者间接告诉孩子们适当的浇水时间和水量,但他们还是坚持浇水这一件事;在他们看来,浇水是自然活动的第一要务。尽管这种重复劳动给了儿童锻炼和发展运动的机会,但它在自然教育中的价值值得商榷。

由于幼儿的有意注意有限,探究过程时长时短,好不容易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一个持续的探究,往往会因为幼儿的参与度低而作罢。一个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有意义的结尾,总是让人扼腕叹息。比如,有一次,个别幼儿观察发现蚕豆叶子上有黑斑,立即吸引了全班幼儿的关注,教师也在酝酿如何支持和引导幼儿持续开展探究,没想到第二天他们的兴趣又被其他事吸引,没人提起蚕豆叶上的黑斑了。探究的过程如此短暂,也就谈不上经验的生长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了。

此外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科学教育活动需要孩子们零接触自然,这种方式让孩子们直接接触周围的环境,动植物,对自然进行探究活动,孩子们会逐渐发现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对人与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对动植物、自然的微妙关系,并通过各种活动,逐渐产生对自然和自然资源的热爱,如对生命的敬畏,从而初步具备了环保意识,学会爱护生命等。

科学教育培养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是强调儿童能够运用各种感官,运用手和脑,探索问题,使儿童体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他们周围的事物和生活。通过探索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学习,而且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必要的能力和行为。

2.活动设计,巧妙调动情绪

大自然好似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书页十分厚、内容饱满,以其强大的魅力吸引着教师与幼儿一起在活动中去探索发现。为合理的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课程,需要先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对幼儿园的空地进行统筹规划,开辟出种植区等,尽可能给幼儿提供愉快地户外活动环境。而且教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段特征,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可结合课堂情况巧妙地模仿幼儿的说话方式来使用情感语言与幼儿交流,增强亲切感,这样更易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例如,幼儿在看到、感受到环境交替变化时,经常会被新鲜事所吸引住,心中浮现出各种疑问,急切去追着老师询问,“我的面包渣子掉地上了,好像有蚂蚁在捡,小蚂蚁会飞吗”……幼儿们产生了极强的探索欲望,基于此教师可巧妙运用引导幼儿参与到“小蚂蚁过河的活动中”,让幼儿们一起使用材质的物体在水中展开沉浮实验,鼓励幼儿主动动手实验、细心观察、主动联想与思考,初步感知沉浮现象,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大致明白其原理,在这一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动手等多项能力,还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3.保护环境,热爱这片土地

在亲近大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珍惜保护自然资源。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其中,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幼儿行为方式和情绪变化的关注,以便抓住关键教学实际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例如,笔者在日常发现幼儿们往往对动感的旋律比较敏感,都喜欢哗啦啦流动的水,结合幼儿的这一喜好特设计了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前往幼儿园内的水潭旁观察流动的水,在观察时许多小朋友都在猜测水谭是如何被机关控制,在细心地进行观察,

正好在水潭的另一旁堆放着工人师傅刚吊上来的垃圾,借此教师可把握住教学的有效时机,告诉幼儿清澈的水是通过工人师傅们辛苦劳动换来的,不得随意乱扔垃圾。不一会,师傅回来了,就有幼儿激动地跑过去,给敬爱的师傅说了一句:辛苦了,谢谢你让它变得这么美!既活跃了活动的气氛,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4.细心观察,发现自然之美

自然环境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当中的形态、颜色、芳香,都是看的着摸得到的,静谧的自然环境下,蕴含着大自然之美。例如,幼儿园可通过对周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价值、适用性的筛选,选择了以种植本地常见蔬菜、花卉、树木为主的种植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的探索方向。教师可有序地组织幼儿主动挑选自己喜欢的种子,并观察其颜色、形状和大小等,鼓励幼儿用稚嫩的语言去进行种子样子的描述,大胆幻想一下种子长出之后的样子,每个幼儿都在用简单的形容词进行描绘,有的把种子比作水滴等等,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还可让幼儿使用五颜六色的画笔为植物制作标识卡片,许多孩子会很兴奋,还边画边说:“小樹,小树,我画了你的样子,还写了名字,这样就有更多的小朋友喜欢你了!

5.鍛炼思维,发现自然奥秘

对于幼儿而言,生活在他们的脑海中是五彩缤纷的,实际上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可将科学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展开,引领幼儿去发现自然奥秘,这样更有利于烘托活动气氛和强化对幼儿观察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探索物体下落时,教师可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和果实进行实验,引领幼儿去观察两者的下落路线,可能叶子的下落呈曲线,而果实下落呈垂直路线等,教师可简单向幼儿解释是因为叶子与果实重量不同。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探索研究如何用叶子和果实,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让叶子也能垂直下落到特定的容器里。在这一模拟实验过程中,幼儿不仅带着兴趣去比较观察不同物体的下落路线,思维面得以打开,还可爱的用自己进行实验细节的记录,在探索过程中真的是收获满满。类似于这种趣味实验活动,幼儿园应将其设置为常规活动,专门创设园区角作为趣味实验的场地。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实验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十分重要。例如,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可向幼儿发放不同的容器、袋子、气球等,引领幼儿触摸进行感受,或使用肥皂泡泡边体验边思考,兴奋的幼儿在脑子里浮现出各种想法,主动参与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虽说幼儿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在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在细心观察、积极发散思维,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可结合每一个幼儿的表现情况,适当给予幼儿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如夸一下幼儿“你真棒”;或是奖励幼儿一个小贴画,幼儿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适当地激励可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6.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言:“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化的自然环境中,身边的自然环境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等待着幼儿们去探索体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研究者,应持续去挖掘适合幼儿年龄段的探索内容,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活动,引导幼儿融入自然,扩大他们的视野与发散想象力、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真正热爱起大自然。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刘占兰.指南各领域要点解读—科学领域[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03)

[3]王娟.自然物探究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

[4]潘晓萍. 感受自然,探索自然—浅谈自然环境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作用[J].好家长,2017(50):31-31

[5]张莉羚. 以幼儿为中心 回归探究本源—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新思考[J].小说月刊:下半月,2018(10):281-281

作者:尹小凤

上一篇:安全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化学教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