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从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领域,探讨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公共外交着重研究一国对他国公众的影响并使该国外交政策、价值观念或文化取向为他国公众所知晓并接受,进而影响他国政府和民众,减少本国外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树立本国在他国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来实现国家利益。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闻传播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体育教育论文 篇1:

江西省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江西省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江西省 媒体 体育新闻 传播

[作者简介]张珍(1963- ),女,江西高安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李红(1977- ),女,江西乐平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体育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TQ06201)

众所周知,媒体对体育的宣传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因为通过宣传,群众的体育意识能够得到增强,群众体育会得到发展;另外因为媒体的作用,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相关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西省体育宣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发现江西省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以保证江西省体育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本文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如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江西网、大江网)发布的信息数量、类型、特点,以及体育新闻受众的结构特点、心理动机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在校大学生(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南昌大学体育学院、华东交大体育学院、江西农大军体部、江西省体校)和其他受众群体各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均为500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490份和420份,对问卷结果采用数理统计法等进行了分析,以了解江西省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

一、江西省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分析

1.在校大学生是体育新闻的主要受众群。受众数量是反映媒介市场大小的重要指标。从下表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天天收看(听)与经常收看(听)体育新闻的人数总和达到78.1%,其他受众群体则达到80.6%。可见,目前江西省绝大部分市民与大学生都很关注体育新闻。

2.网络媒体传播重大体育赛事新闻的效果不及电视媒体。针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我们以第28届奥运会期间获取体育新闻的渠道为题,对受众进行了调查。发现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其他受众群体,绝大部分都热衷于从电视上获取奥运会信息。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通过电视得到比赛信息的人数为460人,其他受众达到320人(其中包括同时选择网络和其他媒介的人在内);在校大学生选择报纸的人数多于选择网络的人数,分别为300人、280人;其他受众群体的情况则正好相反,选择网络的人数高于选择报纸的人数;而两种调查对象中选择广播的人数都是最少的。对于最希望以何种渠道获得体育新闻这个问题,429位在校大学生与285位其他受众都选择了电视。可见,电视品牌在我国现阶段还有着最大的优势①。

3.各类媒体均以报道赛事新闻为主。一般来说,体育新闻分为体育赛事新闻、人物新闻以及事件新闻②。调查表明,490位在校大学生中有322人,420位其他受众中有285人都认为,目前江西省各类媒体均以报道赛事新闻为主。分析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我们发现赛事新闻之所以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体育项目多、赛事频繁,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源。第二,体育比赛特有的吸引力是媒体报道赛事新闻的重要原因。体育项目比赛最大的魅力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有一位好莱坞著名导演曾经说过:“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悬念能与一场足球比赛相媲美。在运动场上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发生的,竞赛对手之间的实力越接近,双方的竞赛水平越高、其悬念性越强。”③正是这种悬念性,使体育比赛最具有新闻性,也就最能吸引受众。

4.受众一般通过标题选择所需新闻。90.6%的在校大学生、90.3%的其他受众群体选择通过新闻标题来阅读新闻,选择图片的人数只占了很小比例。在报道面很大、体育信息非常多的情况下,信息的标题是引起关注特别是吸引受众点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仅仅因为标题是一篇新闻的标示,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主要采用超链接方式,受众在网上所能看到的新闻,大部分需通过点击标题而进入正文。因此,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是事关整个新闻写作能否成功的关键④。

5.各类媒体间转载、抄袭体育新闻现象严重。由于国家政策禁止网络媒体发布新闻、自行采写新闻,所以网络媒体中的新闻除了从国外相关网站摘录外,多数都是从报纸或其他传统媒体中转载而来。这对整个网络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体育的网络化传播也带来很大阻碍。

6.目前江西省没有专业的体育媒体。目前江西省宣传体育的媒体均是综合类媒体,还没有专业的体育媒体,如江南都市报体育版面、江西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国江西网体育新闻网页等。

二、改进江西省体育新闻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专业的体育宣传媒体。目前江西省缺乏专业的体育宣传媒体。根据调查得知,江西省体育新闻受众很多。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更好地传播体育新闻,促进江西省体育事业、体育新闻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应建立多种专业的体育媒体。例如,江西省电视体育新闻受众最多,应建立专业的体育频道。

2.加大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深度。从内容方面看,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赛事报道、花边消息和深度报道。但是目前江西省体育报道流于浅层次,虽然报道数量可观,但深度报道分量还很不够。此外,与其他项目相比,足球和篮球运动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商业性色彩也更加浓厚一些。大量报道集中于两大球(足球、篮球),而对其他比赛,如棋类、田径类,报道偏少,并且存在报道花边消息过多的现象。

3.各类媒体应努力打造精品体育栏目,树立个性品牌。各类媒体应多刊登自行采写的新闻,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降低新闻的高重复率。由于我国政策规定非媒体网站一般没有独立的新闻采编权,网站的新闻实务一般只限于对第二手新闻的编辑与整合。这是导致信息重复率过高、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做出政策上的调整,赋予网络媒体自行采编新闻的权力。

唯有个性的才是最专业的。媒体要树立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必须从新闻稿抓起,因为媒体经营的产品是信息,真实的信息是媒体的生命。媒体应加强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编辑,并应建立自己的新闻采写队伍,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的质量。

4.媒体应注意处理好商业化和导向性的关系。任何时候体育新闻媒体都要牢记和遵守作为新闻媒体的规律,既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赢利能力和实现资产增值,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守住自己捍卫社会良知的精神底线;既要以更加丰富、健康的休闲娱乐内容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受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努力提升体育的文化品位,陶冶受众的性情,在无形中尽到媒体引导受众向上的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讲,商业化与导向性并不是一对矛盾,做好内容,做好新闻,赢得声誉,树立权威,增强公信力,扩大号召力和影响力,是媒体建立品牌优势、提高赢利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注释]

①王利兴.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优势的发挥[J/OL].http://www.zcmet.net/

yjs/readnews.asp?newsid=231,2004-09-13.

②郭晴,顾春先,王宏江.成都体育新闻受众形态的实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4):20-23.

③黎莎,李丹.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J/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_view.jsp?id=1329,2003-06-04.

④刘卫桥.略论新闻标题的美[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6):48-49.

作者:张 珍 李 红

新闻传播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青年奥运会为例

摘要:从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领域,探讨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公共外交着重研究一国对他国公众的影响并使该国外交政策、价值观念或文化取向为他国公众所知晓并接受,进而影响他国政府和民众,减少本国外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树立本国在他国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来实现国家利益。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而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是各国组织和人民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展示国家形象和建立交流沟通平台的大好时机,体育公共外交无疑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支撑。研究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不仅可以丰富体育公共外交的价值理论,而且,对中国和平发展时代的今天怎样运筹和实施体育公共外交战略,确保中国体育公共外交战略发挥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和平发展;体育公共外交;奥运会;中国体育;青奥会;国家形象

和平发展是中国为了消除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慌,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而对我国国际战略所做的新概括。它是对我国原有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通过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去维护世界和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1]。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9月6日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对外发展的总体战略为和平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现其全球化意义[3]。这条道路的成功既需要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外部世界的理解与支持,对外传播一个和平、真实的中国,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被提上议事日程[2],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世界青年奥运会的举办,这是世界体育界的二次盛会,也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互相交流和互通有无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体育公共外交的好时机。因此,从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领域,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青年奥运会为例探讨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不仅可以丰富体育公共外交的价值理论,而且,对中国和平发展时代的今天怎样运筹和实施体育公共外交战略,使体育公共外交战略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性的战略效应,确保中国体育公共外交战略发挥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启示。

1 公共外交概述

1.1 公共外交内涵界定

公共外交在国内的研究于近5、6年兴起。学者们对于公共外交有不同定义,分歧较大。国内学者赵可金在其《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2007)一书中提到,公共外交是政府行为,必须由政府出资和资助,民间和个人的交流活动不能算作公共外交[4]。该定义将公共外交工作全部交给政府,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分隔开来,政府公共外交色彩过重。韩方明在其《公共外交概论》(2011)一书中提到,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5]。 该定义认为公共外交行为主体是一国政府,强调“公共外交”中行为主体的“外交”主权和权力,而不是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沟通的对外传播义务。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2011)一书中提出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6]。该定义对于公共外交的界定较为宽泛,只要有公众参与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便可算作是公共外交。21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传播媒介和国际行为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公共外交的内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此衍生出了新公共外交这个概念。新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为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所有的国际行为主体都可以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公共外交成为每一个人的事情,即全民外交[7]。中国的公共外交传播主要目的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发出中国的声音,讲述多种多样中国的故事,让国外广大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育、生活等。

1.2 体育公共外交

体育公关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种,我国最早的体育公共外交可追溯到二战后的“乒乓外交”。体育公共外交通常通过体育赛事而展开,能起到改善各国间关系的作用。在世界级体育盛会中,各国运动员、政府官员、记者、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和观众等互相交流,主权国家更可通过这种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各国民众间的沟通,赢得信任,并由此加深他国民众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的理解,树立国家正面形象,从而达到体育公共外交目的。此类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为各国民众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合适的机会,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尤其在某些特定时候,传统的外交活动无法为民众提供有利条件进行有效沟通的时候,体育公共外交为两国创造了有利的民间交流平台,进行关系的改善,例如在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这种体育盛会上,因其跨国界性和广泛性,给各国民众和各行各业人员提供了加深认同和了解的平台,是各国发展体育公共外交的好时机。体育公共外交还能拉近民众距离,改善民众关系。通常在体育赛事中,体育明星经常成为本国最直接的体育公共外交主体行为者。通过体育明星,外国民众能直观的认识到该国的风貌,拉近两国距离。如篮球明星姚明,就是中美间体育公共外交的最好代表,美国人民通过关注NBA、关注姚明,更加了解中国、中国民众和社会文化,而中国人民通过姚明更加了解美国、美国篮球运动和美国社会文化,姚明无疑在中美体育公共外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北京奥运会到南京青奥会的变化凸显体育公共外交地位与作用

2.1奥运会与青奥会战略价值的变化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8月16日第二届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分别在我国成功举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奥会)是一项专门为年轻人设立的最大的全球性体育赛事。青奥会是为各国创造了一次通过跨国交流,促进国家之间关系的机会。奥运会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奋斗目标,更关注竞技本身与运动成绩。与传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一样的是,青奥会除了关注体育竞技本身,还将从不同角度,如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互相促进,从而培养出下一代更优秀的运动员和各领域人才,这是青奥会体育公共外交发挥的最核心的作用。青奥会秉承了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培养下一代优秀的年轻人,促进各国间往来的理念。青奥会参赛主体突出青少年群体,注重体育、教育与文化的融洽,淡化竞技的功利性,推崇世界青少年普遍参与,希望实现世界文化共享,实现对青少年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形成[8]。青奥会宗旨在于吸引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青少年,让他们认识体育运动的乐趣,进而为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而努力奋斗。青奥会的意义不仅在于运动,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健康生活方式、快乐方式和社会责任的教育。除创设体育赛事外,还开展一系列教育与文化活动,(如青奥会计划4个支柱、5个主题、6个方面受众群和7个要素推出文化教育项目50多项活动),相比于奥运会注重比赛成绩和奖牌,青奥会更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是举办青奥会的真谛[8]。青奥会的创新、淡化奖牌、育人、节俭等原则更具时代性,体现了青奥会对现代奥运会弊端的规避,体现对青少年的关注,真正显现出从奥运会到青奥会体育公共外交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凸显体育公共外交发挥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价值。

2.2奥运会到青奥会注重文化内涵与交流的变化

北京奥运会更注重的是古代奥运会崇高理想,奥林匹克精神和价值观。而青奥会的教育文化活动包括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互动和论坛,讨论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反对使用兴奋剂和毒品,使青少年成为真正具有体育精神的人。互动活动由著名奥运冠军和来自教育界、体育界、文化界的国际专家参与;文化活动将结合奥运会的象征仪式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价值观。奥林匹克运动是多元文化的互补、互动的过程,是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不过,也出现了单纯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培养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和谐的状况[8]。我国体育公共外交先行者,2008年申奥功臣何振梁先生在理念和价值上曾强调我们既要重视金牌,更要重视金牌背后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别忽视了对奥林匹克文化追求。青奥会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它所强调的文化教育交流功能,正是国际奥委会希望奥运会可以重新找回的价值要素。更注重与现实结合,注重奥林匹克精神与生活融入,注重多样化文化形式的开辟,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各种平台更注重文化参与性与体验性,更具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真正体现了体育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作用。

2.3体育公共外交的跨文化传播有利于提高演绎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

奥运会和青奥会公共外交的跨文化传播:利用活动的影响力,广泛地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效果最好的跨文化传播手段并不是大众媒介,而是借助于各类活动的人际传播,通过举办活动,可以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9]。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海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文化节”不断取得轰动效应,收到良好效果,这使我们近一步认识到文化活动可以容纳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寓传播于文化交流之中,比一般的对外宣传更有效。从北京奥运到南京青奥会,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仅注重成绩与金牌,而更看重的是文化演绎与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我们不仅要组织好体育公共外交在青奥会上的文化演绎能力,而且用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人性化的一面。

2.4加强合作关系,促进文化互动,掌握文化传播话语权

加强文化合作,促进文化互动,在跨文化传播中会因双方话语不统一而出现失语现象,或因话语不平衡而出现话语霸权现象。从北京奥运到南京青奥会,我们看到的是文化活动量大涉及面更广,我们要学会用跨国界、跨体制、跨种族的合作来填平文化的差异。青奥会是开放合作的青年盛会,通过加强海外各种文化集团、机构和组织的合作来进行,培养锻造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应用当代最新的艺术表现理念,以符合海外观众的文化心理。如会徽、吉祥物、形象产品等的设计,重要场馆设计、重大活动的创意方案等面向全球进行公开征集,就是加强对外合作模式,以更加开放和敢于合作的姿态,才不至于在跨文化传播中会因双方话语不统一而出现失语,最终掌握全球传播的话语权。

2.5体育公共外交的传播价值在于交流与沟通

跨文化传播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体制和不同信仰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要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顺利进行跨文化传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传播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意识,传播者与要与信息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在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中达到互相的理解,互相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达。《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对外媒体开放事件,本意是为外国媒体与记者提供便利,结果却是质疑声不绝与耳,体育公共外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4]。从北京奥运到南京青奥会,最大的变化就是交流、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了体育公共外交的理念与价值。青奥会的受众主要是青年人,青奥会交流与传播的最大价值就是实现青年人的交流与沟通。国际奥委会之所以决定创办青奥会,其目的是希望奥林匹克理念和奥运精神能更广泛地在青年群体中发扬,是为了弘扬奥林匹克运动除竞技之外更多的教育、文化、人文等元素[10]。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举办青年奥运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创建一个类似奥运会的小型奥运会,它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它不是全部意义的体育比赛,而是通过体育教育青年,青奥会要为青年提供一次感受奥运精神的机会。”[8] 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国际奥委会的用意,那就是共同参与彼此尊重的青年交流与沟通,真正体现了体育公共外交的传播价值。

2.6体育公共外交的作用是加强体验性与互动性,满足受众的参与需求

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了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与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中国。南京青奥会实际上是一个重在参与、调动青年积极性,加强体验性与互动性,满足受众参与需求的一届盛会。8月16日的开幕式上,在4000多名演员的衬托下,南京青奥会以“中国梦”为开幕式主题,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青奥会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各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本届青奥会至今已经有超5万人次参加南京青奥会各项文教活动,在青奥会的气氛带动下,更多的人们已经加入到了与世界各国友人交流的队伍中。在青奥赛场上,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不亚于奥运会,但在比赛结构上青奥会有创新,更强调合作、沟通与体验、互动,让青奥会和奥运会很不同。在参赛之外,参赛队员会全程参与到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如与奥运冠军分享他们的成功与成长经历,中国的杨杨、刘翔和俄罗斯的伊辛巴耶娃、布勃卡等。在青奥会期间,穿汉服、学中文、学绘画、学古琴、学汉字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让青奥村变得热闹非凡。在这种方式的带领下,南京青奥会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最精彩的赛事,同时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深刻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年轻人成为朋友。通过这种方式,中国的年轻人也会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通过青奥会在真正意义上促成了年轻人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满足受众的参与需求。彰显了从北京奥运到南京青奥会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变化,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3 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启示

和平发展语境下体育是搭建各国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南京青奥会的变化中,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总结如何更好的利用体育公共外交促进各国间关系,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凸显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确保体育公共外交发挥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价值。

1)加强培养体育公共外交人才,尽快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公共外交的大使,促进各国体育公共外交大使的交流,以带动各国民众之间的沟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交流,体育公共外交大使也可以更多地走向基层,通过各国之间体育大使之间的互动,增强各国民众之间的友谊与交流。比如,姚明曾在2013年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与英国的威廉王子和足球明星大卫.贝克汉姆共同拍摄保护犀牛的公益广告。通过国家形象大使的交流和共识,可以使得民众之间达到共同的认识,并更加肯定且了解彼此,从而增加积极的交流,真正体现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

2)利用体育公共外交促进各国间关系。从2008年4月6日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过程中遭受干扰,企图阻拦火炬传递和扑灭圣火事件[11]。2008年4月26日上午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日本长野举行时发生了观看火炬传递的中国留学生被无端殴打事件[12]。2008年4月1日至5月3日,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传递活动,英国的BBC、美国的CNN和《泰晤士报》、德国《柏林晨报》、法国的《解放报》等一系列西方媒体全然不顾事实真相,炮制了不实报道,一些西方正要,非政府组织等借机攻击中国,制造事端,中国国家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13]。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这些事件和不实报道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完全消失,这应引起我们对中国体育公共外交地位和作用的深思。

3)加强合作关系,掌握文化传播话语权。北京奥运对外媒体开放事件。为了履行在申奥时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政府出台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这本是为外国记者在奥运及其筹备期间的在华采访活动更大的开放度和更多的便利,但西方国家在肯定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对其实效的质疑声始终不绝与耳,严重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14]。中国体育公共外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南京青奥会时中国体育公共外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更没有对外媒体开放与不开放的问题。这些都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4)利用活动的影响力,广泛地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伴随大型赛事的举办,除了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赛场上的竞技,更要注重场下的文化交流。奥林匹克精神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但如今的大型赛事,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队员为了荣誉而不择手段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这违背了奥林匹克的精神。体育公共外交的目的之一也是正确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赛场下不同背景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各界人士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为他们创造平台使他们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的积极意义。注重参与和体验,传播健康文化,鼓励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公共外交事件,凸显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文化传播作用。

5)提高演绎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政府和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应该投入更大力度扶持民间的体育组织和团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的体育组织进行交流。民间的体育组织团体,包括校园的体育运动队以及运动组织机构,都是更亲近于普通人,也是有着很大关注度群体。但这样的群体组织往往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而逐渐无法坚持下去,最终解散,这其实是很大的一笔损失。以传统的学校运动队为例,目前过于封闭只为成绩的训练模式,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如果可以适当让学校与其它国家的学校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友谊比赛,不仅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还可以促进体育运动队甚至学校以及国家之间体育公共外交。

6)和平发展语境下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是加强交流沟通,传播优秀文化,体现出体育的人文价值,促使体育公共外交战略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性的战略效应。在谋划中国体育公共外交未来发展战略时,真正体现出体育公共外交在交流与传播人文价值的重要意义。因此,从北京奥运会到南京青奥会地位与作用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体育文化的传播,更是为中国与世界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通过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引导,使真实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凸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袁胜育.和平发展道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13.

[2]和平发展 [EB/OL].[2015-05-10].http://cpc.people.com.cn/GB/134999/135000/8103429.html2008.9.25.11;17.

[3]奚洁人.和平发展《科学发展观白皮书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

[4]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4.

[5]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6]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7]钟新,韩寒,吴艳玲.赛时新闻发布的体育公共外交价值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

[8]刘祖阳.青奥会知识读本[EB/OL].[2015-05-10].http://liuzuyang.diandian.com/post/2011-06-21/2272519.

[9]单波.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10]纪玉娣.青年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效应与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9):3.

[11]闾丘露薇.中国需要公共外交[J].中外书摘,2011(4):27-28.

[12]周海鸿.从认知角度看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关于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语篇[D].安徽:安徽大学,2009.

[13]沈建良.中国公共外交项目运作分析--以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4):23.

[14]涂玥.从外媒视角看中国奥运语境下的传播政策--国务院477号令实施效果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8.

作者:金萍 徐问宇 徐赟

新闻传播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六学并举”贯彻全会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彰显政治担当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山东大学共青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山东大学根据团中央、团省委要求,落实全团部署安排,组织化开展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并结合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等,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在充分领会、深刻理解全会精神的基础上,与巡视整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十四五”改革发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贯通融合,通过同时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形成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六学”矩阵式组织化学习模式。
“团”聚支部力量,全体团员“参与学”

团支部作为共青团的基本单元,承担着引领青年思想、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山东大学团委面向一校三地团支部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从百年征程中汲取智慧力量,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布好全团学习“一盘棋”。

一校三地各学院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立即组织发动学习,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纳入“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主要学习内容,以主题团日和“青年大学习”为依托,通过团支部学习会和系统团课的形式,综合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发掘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多平台、多渠道地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带领全体学生走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上好思想意识培养这堂必修课。山东大学成仿吾英才班团支部开展“汲取百年智慧,激发使命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数学学院2020级强基班团支部开展“学精神,懂决议”主题团日活动,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20级全日制硕士生团支部开展“青春心向党,逐梦新征程”主题团日活动等,各活动各具特色、迭次开展。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1313个学生班级团支部、社团团支部开展了1500余次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形式及各具特色的学习内容掀起了全校的学习高潮,并形成了多层次的学习体系,实现了全员覆盖。
依托团校培训,团学骨干“引领学”

学生干部队伍是共青团发挥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在青年群体中发扬会议精神,离不开团学骨干的领学作用。山东大学将学习全会精神纳入团校课程,开展以“赓续红色血脉不负强国使命,弘扬山大基因矢志一流建设”为主题的大学生骨干专题培训,并借助“双代会”“一校三堂四班”等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组织青年团学骨干收看、学习全会并进行积极讨论,跑好全团学习“第一棒”。

在学习和热议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团学骨干共同回顾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重温党的初心使命。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校团委兼职团干部薄雨昕感悟到,百年前,南湖上小小红船承载千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我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们要接好前人手中的接力棒,在鲜红的旗帜下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山东大学学生会负责人焉祯体会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中国人民改变命运、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进程,新时代青年学子面临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和时代际遇,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砥砺前行,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亦学亦悟,亦论亦思,山东大学团校以讨论学习的形式勉励大学生骨干进一步提升格局、拓宽视野、勤于创新、勇于谋划、善于合作、牢守规则,以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提升全校青年学生的同学满意度、大局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团学骨干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在学习中感悟使命。
发动学生组织,自主担当“立项学”

山东大学学生组织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承担着将特定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活动并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职能。为将《决议》对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未来之问的鲜明回答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于学习实践活动中,山东大学团委号召全体学生组织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这一主线进行主题立项,绘好担当奋进“自画像”,力求培育形成多个覆盖广、可持续、有深度的优秀项目。

立项伊始,校院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运行机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融贯性优势,使广大青年在精神学习中,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三方全面理解《决议》,深刻领悟其价值定位和目的要求。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立项主题,继续发展壮大马院的平台优势、党建学科的师资优势、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优势,带领全院学生掀起全会精神学习热潮;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会以“学习历史经验,汲取智慧财富”为立项主题,围绕《决议》开展思想知识竞赛,进一步引导团员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山东大学学生亦弓亦弦小提琴社团支部以“初心向党,妙音生辉”为立项主题,将党史知识和全会精神以音乐的形式传递,让学习贯彻工作“热”起来。此次立项活动将有效帮助青年学生感悟百年光辉历程,同时,也将起到统筹各组织协同推进学习进程、营造学习声势、烘托学习氛围的作用。
借力评议抓手,创先争优“主动学”

学习先行,以记为准。山东大学各级团组织以共青团“智慧团建”系统开设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专区为基础平台,借助团支部工作日志、媒体新闻、线上打卡等多种形式,写实记录组织生活会和专题学习会等支部活动、公示团员评议和团支部达标升级考核标准、记录团员学习和参与组织活动情况,帮助团员总结个人思想、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团员素质,提高团员学习进度和团支部组织情况的可视化程度。

山东大学将以2022年“五四”评比及“一二·九”评比为牵引,将全会精神学习和记录宣传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团员评议和团支部达标升级的考核当中,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学习氛围,引领团员学生学习先进、抢学争优,使团组织主动提升自身战斗力,助力全会精神学习加快转化为学习成果,形成学习实效,保障实现团支部学习全覆盖,切实增强共青团的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握稳考核“指挥棒”。
打造媒体阵地,青年宣讲“示范学”

打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新高地”。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展以来,山东大学团属宣传平台提前谋划、周密部署、紧密动员、及时行动,发挥青年媒体效能,转播学习内容、传递全会精神、分享学习成果。紧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依托青春山大网站、公众号以及其他新媒体形式,坚持分众化传播,用好实践化产品,提高宣传引领实效。关注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团支部、学生组织的学习情况,提炼好的做法和案例,将典型经验通过青年媒体平台予以宣传,让我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历史意义深入人心。

树立全会精神宣讲“一面旗”。山东大学团委传承优良宣讲传统,迅速组建成立由团干部带头、专业老师指导、优秀学生组成的“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青年宣讲团”,同时也注重发挥好、利用好如电气工程学院“声入人心”宣讲团、管理学院“光辉岁月”红色文化调研团、法学院“青春向党,红色筑梦”实践团等优秀团队的感染辐射力量,与新生青年宣讲团一起,面向山东大学所有学院和全体团员,以成就教育和形势教育为重点,创新开展深入浅出、有形有效的宣讲、研讨等阐释活动。作为青年宣讲团指导老师的周明明表示:“要带头学习宣传全会精神,组织青年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集体备课、巡回宣讲,推进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青年学子中迅速掀起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全会精神的热潮。”山东大学青年宣讲团着力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在巩固前期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引导团员青年以学习《决议》为大纲,突出思想性和知识性,进一步抓住党史主题主线、理解党的重大历史结论,不断增强对党的理性认同,从而更加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推动形式创新,党史五育“结合学”

山东大学站在建党百年、建校百廿新起点,校团委将全会精神学习贴合五育教育,奏好全会精神和五育结合的“协奏曲”。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团组织及时组织开展了全会精神主题学习;山东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团支部联合中共山东大学幼教服务中心总支第三支部,进行了以“党团共建促发展,携手共进办实事”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使研支团团员深刻领略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奉献中感受自我价值;体育学院团委通过“党史+体育”的形式开展“守初心,接力跑”活動,加强体育教育;新闻传播学院团委通过举办研究生“庆百年”文化艺术节,用歌曲、舞蹈、图像和电影生动活泼地描绘熠熠生辉的百年党史,让同学们在美育教育中体味奋进精神,使党史学习更“活”更“美”;历史文化学院团委深挖红色资源,举办本科生党史知识竞赛,让红色知识落在耳畔、浸润心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入行,使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山东大学青年师生将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共青团工作实处,不断汲取共青团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切实增强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信心决心,为推进山东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助力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上一篇:体育教学隐性功能论文下一篇:证券市场诚信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