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比较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比较研究

摘要: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在人类经济思想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财富观得以形成和发展。对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其内在联系及区别,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比较,发现二者财富观的联系在于他们都坚持与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考察了财富生产的最终目的,强调了财富分配的积极意义。他们不同之处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上,这种差异导致他们对劳动与价值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对财富的消费与财富增进的最终目的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分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财富观,给出了这一时期财富观的内在联系。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发展,批判了斯密的价值规定的错误,重新解释了价值的决定因素与劳动时间的规定。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将财富看成客观的东西,独立于人之外进行抽象的研究。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西斯蒙第,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指出财富应该公平合理的分配,财富的最终追求是人的享受与消费。而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将财富放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历史的考察,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财富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综合与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区别与联系,得出二者财富观的比较结论。马克思财富观伴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成熟而不断完善,其财富观具有科学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坚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财富观对于构建新时代我国主流财富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劳动价值论;人的全面发展

学科专业: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拟创新之处

2 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概述

2.1 威廉·配第的财富观

2.1.1 历史背景

2.1.2 主要内容

2.1.3 理论价值

2.2 亚当·斯密的财富观

2.2.1 历史背景

2.2.2 主要内容

2.2.3 理论价值

2.3 大卫·李嘉图的财富观

2.3.1 历史背景

2.3.2 主要内容

2.3.3 理论价值

2.4 西斯蒙第的财富观

2.4.1 历史背景

2.4.2 主要内容

2.4.3 理论价值

2.5 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内在联系

2.6 本章小结

3 马克思财富观概述

3.1 马克思财富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3.2 马克思财富观的基本内容

3.2.1 财富的生产

3.2.2 财富的分配

3.2.3 财富的交换

3.2.4 财富的消费

3.2.5 财富的异化

3.2.6 财富增进的最终目的

3.3 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价值

3.4 本章小结

4 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联系与区别

4.1 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联系

4.1.1 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财富观

4.1.2 以人的利益作为财富增进的根本动力

4.1.3 对财富生产及分配的重视

4.2 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区别

4.2.1 研究方法与研究立场不同

4.2.2 对“劳动”的理解不同

4.2.3 财富与价值的区分不同

4.2.4 财富消费的重视程度不同

4.2.5 财富增进的最终目的不同

4.3 马克思财富观与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比较结论

4.3.1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批判与继承

4.3.2 马克思财富观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的新发展

4.4 本章小结

5 财富观比较研究对新时代我国主流财富观构建的启示

5.1 新时代我国主流财富观的构建要以马克思财富观为基础

5.1.1 坚持马克思财富观的科学性

5.1.2 坚持马克思财富观的实践性

5.1.3 坚持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性

5.2 新时代我国主流财富观的构建要凸显时代性

5.2.1 赋予马克思财富观新的时代活力

5.2.2 体现绿色与创新

5.3 新时代我国主流财富观的构建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3.1 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

5.3.2 满足人民绿色生活需求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观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质量监控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