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2022-04-17

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篇1:

跨境电商对浙江生产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 ?

基金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2017年一般科研项目:跨境电商对浙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能力贡献度研究,项目编号:Y201738499,项目负责人:唐夏韵;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2018年度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跨境电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B201804,项目负责人:唐夏韵

摘 要: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互联网+”战略性的产业,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贸易流通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升和改造我国传统外贸方式的途径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的影响,可以帮助广大生产型外贸企业决策者分析影响企业有效吸收跨境电子商务技术的因素,有助于更多生产型外贸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逐步转变企业贸易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升级能力的培育,实现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跨境电商;生产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外贸强省,外贸出口一直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中数量众多的,集生产、加工、出口为一身的生产型外贸企业处于嫁接国内外经济的核心地位,是浙江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具体执行部门,也是当前外贸转型升级的重点企业。

在当前我国传统外贸面临发展困境的形势下,生产型外贸企业应该顺势而为,通过搭上跨境电子商务的快车,在外贸转型升级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以对冲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交易规模的锐减和竞争力的下降。这是因为,相对比传统贸易方式,跨境电子商务能够突破贸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贸易效率高、交易透明化、平台化,贸易成本低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基于跨境电商的生产性外贸企业升级能力内涵分析

学界一般认为,所谓的企业升级是指企业能够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即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层次的过程,或者把企业从低技术含量提升到高技术含量的层面上来:从扩大范围来说,企业升级是指所有企业以前不曾涉足,但是未来对提升经营绩效有重大帮助的活动,例如:改变生产模式,研发新产品,提升人员素质、拓展营销通路、提升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的活动。因此,基于跨境电商的生产性外贸企业升级能力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产品层方面的升级能力,包括企业对产品生产及质量的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沟通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营销和研发能力;

第二层是制度层方面的升级能力,包括各企业经营管理要素所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等;

第三层核心层方面的升级能力:即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主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拥有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对应生产性外贸企业升级能力的内涵分析,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产再造能力(包括生产制造系统、组织成员配备、组织结构设置、信息技术应用等要素)、产品升级能力(包括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新产品开发管理等要素)、功能变迁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要素)和知识创造能力(包括组织专业系统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等要素)。

二、基于跨境电商应用的生产性外贸企业升级机理分析

1.跨境电商助推外贸升级的运行机理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外贸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有效激发企业在产品生产环节、生产工艺、组织方式等生产流程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帮助企业提升或改善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促进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从而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跨境电商助推外贸企业升级的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看,跨境电子商务可以激发贸易模式创新,从而扩大贸易主体范围、减少贸易环节以及深化国际分工,最后影响国际贸易格局。而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外贸业务密集边际化,促使企业专业服务升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外贸企业通过小额贸易、产品品类多元化,创新品牌,延伸产品的价值链。两方面的合力,促使企业的转型升级。

2.基于跨境电商应用的生产性外贸企业升级路径设计

对于生产性外贸企业而言,通过跨境电商促使其升级的路径可以从三个层次体系:其一是微观层面,跨境电商应用于生产性外貿企业,可以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其二是从中观的层面,跨境电商引导行业价值链的重构,促进企业供应链优化,企业的市场方式发生改变。其三是从宏观层面,跨境电商将使得企业贸易活动的主体结构发生改变,拓展国际市场范围。详见图1所示。

三、生产性外贸企业运用跨境电商的情况分析——基于浙江企业调研数据

1.影响生产型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因素分析

企业在确定跨境电商转型战略后,能否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跨境电子商务的运营能力,包括企业的网络营销能力、产品适应性(包括品牌与质量)、企业信用、平台运营能力和电子通关能力。杨坚争、郑碧霞等(2014)人认为网络营销、电子通关是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指标。翁春颖(2014)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选择与运营的知识、能力不足,电子支付安全性不够,企业跨境电商营销水平不高是宁波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电商转型的制约因素。乌义汗(2016)则认为传统中小外贸企业产品质量不高会降低企业跨境电商的业务转化率,而缺乏品牌意识的弊端,将在中小外贸企业转型过程中凸显出来。

根据本课题组对浙江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87%的受访企业认为国际销售能力因素对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很重要;95%的企业认为售后服务能力因素对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有重要影响;95%的企业认为成本控制能力因素对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有重要影响;95%的企业认为人才是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成功的关键;91%的企业认为创新能力因素影响企业有效开展跨境电商;开发国外客户能力因素对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影响占89%;88%的企业认为平台选择能力因素对企业有效开展跨境电商有重要影响;认为电子通关能力因素对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有重要影响的占80%;认为国际物流能力因素对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有重要影响的占86%;认为处理国际纠纷能力因素对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占76%;认为掌握法律法规能力因素对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有重要影响的占80%。

由此可见,基于跨境电商的生产性外贸企业升级能力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品牌推广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吸引人才能力、电子通关能力、国际物流能力、处理国际纠纷能力、掌握法律法规能力、开发国外客户能力、平台选择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这12个变量贡献率指标来构建跨境电商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

2.生产性外贸企业运用跨境电商的情况分析

在对浙江省生产性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或互联网技术主要用于这些方面:发布产品、服务信息、网上支付、网上订购、生产/内部管理、进行国际市场调查、提供在线客户服务、政府主管部门的电子报关签证、通过Email/EDI与客户/供应商的信息交换、整合供应链。从企业对跨境电商的吸收深度方面看,主要考察其网上采购的商品占全部商品采购的比例、网上销售占全部销售的比例、网上贸易机会信息搜集占全部贸易信息比例、网上订单占全部订单的比例、网上支会占全部订单的比例。详见图2。

具体而言,在接受调研的企业中,企业网上采购的商品占全部商品采购的比例30%以上的企业占49%;企业网上销售占全部销售的比例在50%及以上的企业占53%;企业网上贸易机会信息搜集占全部贸易信息比例50%以上的企业有53%:企业网上订单占全部订单的比例在50%以上的企业有54%;企业网上支出占全部订单的比例30%以上的企业有51%。

而在企业运用跨境电商挖掘并保持其持续竞争优势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指标因素来考察:企业知名度提高、海外新客户/供应商的数量逐年增加、产品/服务质量提高、产品或服务更加迎合了客户的需要、产品海外销售额/采购额逐年增加、产品或服务与供应商/客户的产吕或服务有效互补、企业的库存和采购成本逐年降低、应对业务上的各种变化更快、企业内部的协调沟通变得更好、企业的经营模式极大创新。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生产性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后,其持续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例如,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3.83%的企业认为自身的知名度有了明显提高;有接近60%的企业的海外订单或采购额大幅增加;应用跨境电商后有55%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得到改善,而且更迎合市场的需求;51%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商的应用,可以促进企业海外新客户数量逐年增加;48%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商有效地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极大创新。详见图2所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互联网+外贸”的新型贸易模式,跨境电商的应用,对生产性外贸企业的升级能力有着明显的贡献度。更多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将有助于其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推动企业从OEM转变为OBM,逐步转变企业贸易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升级能力的培育,实现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樊文静.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J].国际经贸,2015(1):4-7.

[2]任志新,李婉香.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探析[J].對外经贸实务,2014.4.

[3]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4.5.

[4]方虹,潘博等.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转型升级模式及路径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4.(05).

[5]蒋苏月,胡绪华,蔡济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能力评价与路径选择[J].管理现代化,2013(5):32-34.

[6]温珺.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吸收因素及其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M].对外经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7]王爱红,张群.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模式与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

[8]杨坚争.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境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贸经济,2014(9):94-102.

[9]谌楠,刘罡.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不同规模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4(8):55-62.

[10]杨坚争,刘涵.我国不同规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1):25-29.

作者简介:唐夏韵,女,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高职教学改革

作者:唐夏韵

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篇2:

浅析增值税转型中经济方面的法律意义

【摘要】众所周知增值税税收在我国始终占领着龙头地位,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这是从根基上动摇了税制体制,使我国税收体制更有利于基础类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长足发展,之所以进行转型是因为较之前的增值税模式在取消地区及行业的限制以外,还进行了两方面改进:一是对于企业新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会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而不再像以前一样购后退税;二是以前的购入设备时会受增值税增量的限制而改革后会使这一状况得到改进,从而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法律;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的改革背景

1.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增值税转型的模式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在对货物和劳务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前提下,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其主要表现在增值税税基的缩减,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短期可为企业减负、增加企业投资积极性,长期可以刺激投资,提振内需,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配合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

2.增值税转型的背景及原因

(1)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对于我国的情况来说,1994年的增值税法的制定的生产型增值税对于当时投资过热、税收不足的情况起到了恰当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不合时宜的缺点也慢慢的暴露在我们面前,最为突出的就是生产型增值税将导致重复征收企业的税负,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特别是机械进出口企业,出口商品时根据生产型增值税的计算方式并没有彻底完整的实现退税,这样必将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提高,经济收益的降低。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必须提高价格来弥补高昂的增值税,而这也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以及日后的发展前景。

(2)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生产型和消费型增值税之间的差异,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企业本计税期间购入一固定资产,需要到税务部门交税时需要用哪个计税方案来缴纳税款。前者系对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支出免征增值税即将机器价款不计入征税基数而不予抵扣,而转型后的消费型增值税,对于价款征税是准予抵扣的。因而增值税转型改革:体现着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激励。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转型”改革,是因为生产型增值税制的产生是基于我国当时的立法背景以及其经济基础。众所周知,生产型增值税制诞生于1994年。在那个时候,过热投资通胀消费和经济短缺,税收等方面的财政收入不足、在国民GDP所占比重不高等。那时的税制改革,自然要被赋予抑制通胀、减少泡沫经济的任务。但是经过十几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1994年投入使用的《增值税暂行条例》为经济发展而因地制宜地出台了许多较为细致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规章,这种立法的初衷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立法的混乱。且这种增值税模式在经济上也逐渐暴露出很多的弊端,若要与经济环境相配套,我国增值税就迫切需要较大范围的深刻改革。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克服了通货膨胀和短缺经济的矛盾,我国国际市场的发展反倒彰显出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供过于求。所以,当前我们所须追求的目标,是扩大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从而适当调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立法方面,实施这一改革也有利于打破原来法律的混乱,促进法制环境的统一性、科学性和稳定性。

(3)增值税转型试点成功。2004年9月起国家首次启动了对东北三省、内蒙古五市及四川汶川和大连市的增值税改革。这次改革共认定东北三省增值税转型企业40306户,占东北三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登记总户数的32.2%。之后,2007年5月国家又将增值税改革的试点扩大到中部六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到2007年底,试点地区的增值税抵退额达到了34.5个亿,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成功的实践证明了:增值税转型既不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混乱超额攀升,也没有对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影响。相反,改革会在推动产业升级、设备更新以及扩大投资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政府利用法律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

(二)增值税转型的影响

1.增值税转型立法的立法目的及其价值

一门法律的产生必须跟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需要所吻合,且一门法律从制定完成后的投入实施并不是其终了模式,法律的立法目的就是要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现其欠缺,不断修正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样的立法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法律价值的评价标准往往体现在:效率、公平、正义、实用等方面,增值税法作为一部利用率极高,与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法律,其价值与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从法律角度看,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的是它自身的“间接税”特性,这一定位决定了它的效用性是摆在首位的,只有用法律的准绳来保证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活力,可起到激励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作用,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从而确保整个产业链上的受益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样也就必然会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平稳昌泰。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主要靠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增值税转型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刺激企业领导层加大研发费用的积极性,促进技术的升级换代,为企业赢得市场优势奠定良好基础。

2.增值税转型立法的立法措施及其意义

我国1994年版的增值税征收条例中规定的征收办法错综复杂、条理不清,很不利于使用,甚至有些条理的理论性过强,在实用中基本没有可以应用的地方,早已名存实亡。所以,我们在转型时期,有必要在立法是注重计税技术的整体改进,在设置上更体现出法律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涉及技术的方面更关注法律的协调性、关联性、合理性等方面,对于某些不合时代步伐的条文,可以大胆的删减与修改,这样会更利于广大使用人的学习应用。

另外,出于增值税实用性方面的考虑,立法者不能闭门造车,要集思广益,积极听取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工作者的建议,结合国外的经济学方面的立法与税法方面的相关理论,争取制定出来的法律成为一部科学全面、简明实用的增值税法。

3.重整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促进就业和增加国民收入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增增税转型将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恢复企业和公众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促进国内消费重振。企业负担减轻之后,企业发展的动力得到一定程度激发,企业的发展得到更为宽松的发展投资环境,再加上税负降低带来的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可提更多工作职位,降低失业率,也将提高社会整体收入水平,增加国民收入。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在法律方面的影响分析

(一)增值税转型凸显减税效应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实施减税战略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宏观经济。而直接受益者,享受减税优势的是纳税人。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应纳税额/增值税应税销售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增值税应税销售额。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构成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而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直接计入当期的进项税额,从而抵减当期应纳税额,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较之转型前会降低企业增值税税负。增值税转型直接推动企业技术变革、设备更新,进一步激活企业创造力。

(二)对增值税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在增值税转型后当企业购进或者某些工业企业自制固定资产时由原先的不予抵扣增值税改为按企业消费情况进行抵扣,这样会缩小增值税需纳税额,进而带来增值税收入的减少。但从长期来看,消费性增值税可以使企业购入新的生产设备在纳税时的予以扣除增值税额,这对于多以技术密集型为支柱的大型企业扩大规模、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对许多僵化的国有企业也带来了福音,可以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对于提高国家的纳税收入也必然会水到渠成。

(三)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以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为基数的。因此,转型后,增值税收入的减少也会带来两者的同向变动。按法定税率计算,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企业应纳增值税额会比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少,则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会同比例减少。因此,增值税转型将减轻企业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实际负担。如表可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及其配套政策后应缴纳的城建税及教育税附加与转型前相比也相应减少了3.651亿元。

参考文献:

[1]王燕红.浅析增值税改革及征管和核算中存在问题[J].现代商业,2009.

[2]赵燕.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的法律问题[J].经济导刊,2010.

作者:李慧

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篇3:

出口模式的选择对出口退税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摘要:在国内通货膨胀的推动之下,原材料价格与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挤占了出口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而退税政策的复杂性与不一致,为企业出口退税的纳税筹划提供了操作的空间。本文以生产型集团公司为例,就不同的出口模式对生产型集团公司的出口退税与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比较说明。

关键词:出口模式 出口退税 经济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浙江省的出口贸易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出口贸易的不确定因素、不稳定因素增多,出口贸易的未来发展前景比较迷茫。在国内通货膨胀的推动之下,国内原材料资源价格与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挤占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外需下降和本币升值,意味着现有产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对外国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在这种环境下,迫使出口商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使得出口商的利润空间更为狭小。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中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出口退税成了出口企业生存的“救命稻草”,从而凸显了出口模式选择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出口退税是国家鼓励出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其最终落脚点是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一是退还购进环节向买方缴纳的增值税,二是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基于我国国情考虑,目前实行的增值税退税政策是不完整的退税政策,征收率与退税率之间有差额,其差额不得在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计入出口货物的销售成本。我国现行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了两种退税计算办法:一种是“先征后退”,主要适用于收购货物出口的外贸企业,其计税依据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购进金额;二是“免、抵、退”,主要适用于自营和委托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型进出口企业。就生产型进出口企业而言,购进材料加工成成品需要复杂的加工环节,作为征税部门的税务机关很难准确核定出口货物中所含直接材料的比例,对于应退税额的计算不能采用外贸企业的计算方式,实行“免、抵、退”的计算方法,即以出口货物的离岸价为计税依据。对于不同的企业性质采取不同的退税政策,且征、退税率之间存在的差额,其产生的复杂性与不一致性,为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空间。本文以生产型集团公司为例,就不同的出口模式对生产型集团公司的出口退税与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比较说明。

二、生产型集团公司自营出口方式下出口退税计算与核算

(一)模式1:生产型进出口企业自营出口

例1:某集团公司下设独立核算的生产型进出口企业与外贸企业。生产型进出口企业本期发生如下经济业务: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34万元;将购进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出口,总成本22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成人民币250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该产品的征税率17%,退税率13%。

该公司应退增值税会计分录如下:

1.购进时:

借:原材料 2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 000

贷:银行存款 2 340 000

2.出口销售时:

借:应收外汇账款 2 500 000

贷:自营出口销售收入 2 500 000

3.计算本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数额。本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征税率-退税率)=250 ×(17% -13%)=10(万元),调整增加出口货物的销售成本。

借:自营出口销售成本 100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100 000

4.申报出口退税时,计算本期出口货物应退税额。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本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00×17%- (34-10)=-7(万元)<0。本期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退税率=250×13%=32.5(万元)。本期应退税额=7(万元)。本期免抵税额=32.5-7=25.5(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 70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70 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55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55 000

由此可见,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期应退税额、本期免抵税额和留抵税额。本期应退税额是指可向税务机关申请的出口退税额,本期免抵税额是指在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中准予抵扣部分,留抵税额是指留待下期继续在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中抵扣部分。对集团企业而言,本期出口退税额为7万元,还有25.5万元留待下期进行抵扣。纵观全局,本次出口业务集团公司实际享有的经济利润为(250-220)+32.5=62.5(万元)。

(二)模式2:外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

例2:承例1,将这批货物以不含税价格240万元卖给集团内具有独立核算的外贸企业,由外贸企业办理出口,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折合成人民币为250万元。

本期应退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的购进金额×退税率=240×13%=31.2(万元)。生产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的不含税价格×征收率-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240×17%-34=6.8(万元)。

对整个集团公司而言,本期实际享有出口退税额为31.2-6.8=24.4(万元),不得抵扣税额为9.6万元,享有的经济效益为(250-220)+24.4=54.4(万元)。

(三)模式3:外贸企业委托生产企业加工后出口

例3:承例1,集团企业将购进原材料委托给加工企业进行加工,支付不含税加工费30万元。加工成成品后由外贸企业出口,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成人民币为250万元。

本期购进货物和接受加工劳务可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购进金额+加工费)×征收率=(200+30)×17%=39.1(万元)。本期应退税额=本期购进货物和接受劳务的不含税价格×退税率=(200+30)×13%=29.9(万元)。

对整个集团企业而言,本期出口退税额为29.9万元,不得抵扣税额为9.2万元,享有的经济效益为(250-200-30)+29.9=49.9(万元)。

三、不同出口模式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改变出口模式,会对集团企业的出口退税额与经济效益带来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计税依据不同。生产型进出口企业自营出口模式下当期应退税额的计税依据是出口货物的离岸价,在离岸价中不仅有购进原材料的购进价格,还有加工环节的辅料、人工成本、机器设备的损耗等制造费用,计税依据明显偏高。而外贸企业出口应退数额的计税依据是生产型进出口企业卖给外贸企业的不含税价格,同时视同销售业务需要缴纳增值税。若将加工环节委托给集团外生产企业,需要支付加工费,则外贸企业出口应退数额的计税依据为购进原材料的计税价格与接受加工劳务的计税价格之和。

四、生产型集团企业出口模式的选择

模式1:不论内销金额的大小,本次出口业务中不得抵扣部分的进项税额为10万元,其本期应退税额的多少取决于本期内销产品的不含税销售额。只要本期有内销,则本期应退数额肯定小于外贸流通企业出口货物的退税额,假设出口货物离岸价为P,则本期“免、抵、退”税额为P×13%,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P×13%+30,从上述公式可得出,出口离岸价越大,则为集团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大,反之亦然。

模式2:假设不含税销售价格为M,则本期实际享有出口退税=M×13%-(M×17%-34)=34-M×4%,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64-M×4%,从上述公式可得出,不含税销售价格越低,则集团公司本期实际享有的出口退税额越大,为集团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则越大,反之亦然。

模式3:假设加工费N万元,则本期的出口退税额=(200+N)×13%,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200+N)×13%+(250-200-N)=76-N×87%,从上述公式可得出,加工费越低,出口退税额越小,则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率则越高,反之亦然。

模式1与模式2之间的比较分析如下:采用哪种出口模式,取决于两个要素,即出口货物离岸价与销售价格。当出口货物离岸价大于264万时,不论销售价格如何,采用模式1更有利;当出口货物离岸价与销售价格都大于200万元时,采用模式1更有利;当出口货物离岸价小于200万元时,采用模式2更有利。

模式2与模式3 之间的比较分析如下:采用哪种出口模式,取决于两个要素,即加工费与销售价格。当加工费小于14.25万元时,选择模式3对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更有利,反之亦然。

对于生产型集团企业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采用哪种出口模式更为有利,而是要一分为二,综合评估对集团企业的影响,既要看到出口退税对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又要分析出口模式对出口利润的影响。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准纳税筹划的基本点,正确选择出口货物获利最大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潘江玲.企业应对出口退税再次调整的对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12).

2.田苗.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3.刘春才.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J].集团经济研究,2007,(9).

4.李红,张泉.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2008,(7).

5.赵书博.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J].税务研究,2006,(4).

6.刘穷志.出口退税与中国的出口激励政策[J].世界经济,2006,(6).

作者:茹冲

上一篇:马克思生态经济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