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本质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对国内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课程设置情况作了介绍。提出电子商务教育知识结构的分析模型,由此产生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的二个视角。按照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视角,在对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层次作概要分析和对各个层次作简要界定之后,分析其所需的知识结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子商务本质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子商务本质研究论文 篇1:

浙商社会网络的后结构主义观

摘要:浙商社会网络的本质属性认知是研究浙商社会网络的基础,是为了拥有、拓展、利用和发展浙商社会网络。相比较结构主义研究而言,后结构主义研究者在浙商社会网络研究主体方面除了认可“关系”的研究之外,更强调了作为“关系”施动者浙商这一智能体。在属性方面,后结构主义视角的研究更强调了通过解构洞察的浙商社会网络镶嵌属性。在浙商社会网络演变轨迹方面,后结构主义更注重于目标引导的网络演变,更有利于浙商对异质性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浙商社会网络;镶嵌属性;后结构主义

A Cognitive Study of Zheshang Social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structuralism

YU Yong-hai1, HU Hong-li2

(1.School of Qianjia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Key words:Zheshang social network; embedment attribute; post-structuralism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网络思想被不断重复的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精神疗法等不同领域[1],社会网络理论伴随网络思想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当代西方社会和西方哲学已经从重视主体转向重视“主体间性”,从“自我”走向“他人”, 从单数的 “我”走向复数的“我们”[2]。在哲学的指引下,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研究的焦点从人口统计特征和心理特质转向行为和社会网络[3]。从实业界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即采用企业间网络的方式,对此很多国外学者对其产生了关注[4]。

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商帮的浙商,由于其举世瞩目的成就吸引了各界高度关注,专门研究浙商的学术团体也应运而生。浙商研究是一个庞大的需要持续进行的课题,而浙商社会网络研究是其重点之一,这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企业家主导或者支配下的企业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重视。但同时,侧重于社会网络但忽视个体心理的研究者和那些研究个体心理但忽视个体嵌入其中的社会网络的研究者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1]。就浙商研究而言,这一问题表现为浙商人文特性以及浙商所镶嵌的社会网络二者结合的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研究的匮乏。也就是说,兼顾个体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动态的综合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的认识浙商,学习浙商和发展浙商。

二、浙商社会网络研究的双主体

对一项研究而言,首当其冲的是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被普遍接受,在理论研究上表现为注重结构分析,产生了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方式主张,它试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即在人文科学中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其主旨认为一切可以认识理解的事物都存在着可以以结构建模(作为结构的思维)切入其中的思想路径与分析方法,而这一思维方式有且应该具有整体性,机制可转换性,自我调整性三个特性[5]。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网络研究聚焦于组织系统所具有的正式特性上,它将行动者置于相互依存的各股力量所构成的整个领域中,研究的重点是边界内外的行动者如何相互联结,以及这种联结的前因后果[1],这些研究成果极大的促进了对问题的整体性认识。这一状况在浙商研究上体现为关注“关系”,例如对企业集群的系列研究。作为一个现实情况就是,浙商社会网络的构成主体的核心是浙商,浙商作为理性与非理性兼而有之的商人群体是智能体。浙商以智能体的本质进行社会认知和参与社会网络的构建,必然导致浙商社会网络的主观性、变动性和暂时性。结构主义的目标是“永恒的结构”,这只能是存在于研究者研究假设状态的一种理想状况。浙商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文特性会塑造他们嵌入其中的社会网络,主体性分析范式的提出也是基于这一点[6]。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智能体的浙商应该是浙商社会网络的研究主体之一,这一后结构主义的视点可能更加符合客观现实。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但是并没有全盘否定结构主义[5]。对于结构主义的研究主体“关系”则仍然予以了认同。关系是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联系,有强弱之分并且存在于群体、组织内部及其间,它可以通过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来进行界定[7]。很多研究者发现,弱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表现突出。林南等学者则认为并非是弱关系本身具有某种优势,而是这种关系可能接触到行动者要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关键关联人物从而具有优势[8]。事实上,接触到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关键关联人物并不能具有优势,只有作为智能体的行动者拥有和利用弱关系的时候这一优势才能成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智能体研究主体地位的存在性与重要性。在浙商社会网络研究中,作为另一个研究主体的“关系”则体现为明显的血缘、姻缘、地缘和业缘,例如温州的炒房团、家族企业以及各地区商会,这一点与国外或者国内其它地区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在实证方面,中国背景下的研究也支持网络成功假说[9],这些凸显了“关系”的研究意义,因而结构主义的“关系”这一研究主体在后结构主义视角下仍然予以保留。

三、浙商社会网络的镶嵌属性

社会网络是对个体行动者不断变化着的意愿与努力的一种响应。行动者对自己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认知,是网络演变的重要决定因素[10]。正是行动者的认知和信念,构建了他们在主观上所认知的网络。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不经过自己过滤而直接地、客观地再现现实,不管这一现实是一个物质实体还是一个社会网络。结构主义者将社会网络视为德克海姆意义上的社会事实,即决定个体行动者行为结果的一种外在的、客观的约束。沿循这一思路,网络研究沿着朴素本体论的方向发展,其研究的重点是“个体间的具体关系”。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现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网络关系的易变性和主观性使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所谓的“客观的”、“具体的”社会网络脱离了社会现实,它只不过是存在于研究者意念中的构念,而不是个体活动中发生的客观模式。

浙商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为都随着事态的发展而变化,同样浙商社会网络也在时刻变更,同时者上对网络位置、属性、重要性等方面的认知也决定了其在社会网络中的行动。格兰诺维特(1985)发展了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概念并区分了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浙商现实行为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其行为嵌入的社会网络的研究,前者是果后者是因。以地域的视角来看,徽商之于盐业和海上贸易、晋商之于票号业和边境贸易、甬商之于运输业和钱庄业、京商之于娱乐文化产业无疑是曾经成功或者正在成功的典范,而这一切无一能够脱离其嵌入的社会网络。另外对浙商社会网络的研究则植根于其嵌入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性。历史和实践证明,农民以种植粮食为主商品经济意识就比较薄弱。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作为浙商嵌入的地域特征对其商业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人文决定了感知,感知驱动了行动,行动又改变了网络。浙商社会网络的研究主体除了包含浙商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包含具有细分地域特性的人文特性,如温州商人的“敢为远征抱团”、台州商人的 “硬灵互动复合”、金华商人即“婺商”的“多元差异分合”、绍兴商人即“越商”的“睿智应用和合”、宁波商人即“甬商”的“大气开放和合”、湖州商人的“中和义利仁合”[11]。

研究者发现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关系,自我有很强的动机使之平衡;与关系人的距离越远,自我获得的有关该关系的信息就越少,自我就越有可能去假定这种关系是平衡的,而不是事实平衡。后结构主义大师们的观点和方法都相去甚远,但是都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解构。通过对浙商社会网络的解构我们发现了作为智能体的浙商及关系,对浙商的解构我们则发现了其人文特性。浙商因其地域差异而体现出不同人文特性,但其整体嵌入的社会网络也体现出了“天人分离”与“天人合一”并存和结合的浙商基本人文特性,“自主性”与“相关性”统一的浙商主体人文特性,“个众”与“和合”统一的浙商总体人文特性等共性[11]。浙商的认知平衡直接决定了在商业活动中对其社会网络的认识、拥有、拓展和利用,因而浙商所镶嵌的社会网络的人文属性认知是研究浙商社会网络的基石。

四、浙商社会网络的目标引导与偶然演变

现实社会是偶然与必然的结晶,社会网络动态的永恒性使我们必须关注其演变,在动态的演变轨迹中把握其本质与规律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浙商社会网络的演变可以分为目标引导的轨迹与偶得的轨迹。社会网络的目标引导与偶然演变过程在运作和结构动力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前者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网络中存在一个管理实体,它作为经纪人计划和协调着整个网络的活动。目标引导下的网络演变是围绕网络成员共享的特定目标而展开的[1],呈现出朝着预期的理想状态而进行有目的的适应性调整轨迹。该网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高度结构化的官僚特征,不可能产生组元之间的结构洞。偶得的网络是行动者基于其自身的利益而构建联结关系或结成合作伙伴的,围绕着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随意地展现出其演变的轨迹,它依赖于碰巧与机会,不存在任何网络层次的目标用以驱动行动者间互动的过程。偶得的网络演变会持续的形成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使得部分具有智能性的行动者依靠其主观能动性获得“经纪人”利益,即影响桥的两端和获取异质性信息[10]。

纵观浙商的发展,可以看到近代浙江巨商叶澄衷因巨额资金的拾金不昧而与英国洋行经理形成“偶得的网络”,成为其以后事业腾飞的一个契机,也可以看到当代浙商改革开放之初利用“政治资本”或者“体制资本”而积累“第一桶金”和上世纪末创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而获得空前成功的马云,这些浙商之所以获取了巨额财富就在于其通过目标引导或者偶得社会网络发现并利用了结构洞。目标引导与偶得的社会网络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必然并存。市场机遇包含于社会网络之中,浙商社会网络的演变研究有助于结构洞的发掘和利用。

动态的演化研究可以发现,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引导的浙商社会网络越来越占据主流。浙商传统的会馆、公所有行业、帮派、地域之分,相互之间界限分明,壁垒森严,只是作为地区或者行业服务载体而存在,后来发展而成的浙商商会则不限籍贯与行业,使工商业者突破了狭隘的同乡同业范围,进而组合到一个区域性的商界共同体中,实现利益认同的现代化整合。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强调建构。建构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智能性主体的地位,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调动主体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后结构主义视角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12]。浙商公共网络的构建在异质性信息提供、资源获取方面提供了“桥”的功能,通过这些“桥”浙商与外部组织更频繁的接触,促进了浙商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主动建构,促进了个体行动者对结构洞的发现,开拓了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例如企业主导的分布于各地的浙商商会、政府主导的省内各种浙商协会、学术团体主导的浙商研究院作为公共网络,以及阿里巴巴作为供给与需求的企业交易平台这些目标引导的浙商网络已经成为弱关系和强关系的载体,将更多的偶得网络纳入常态,从而提供了更多发现和利用结构洞的机会。可以预见,如果将来出现某种偶得网络能够带来结构洞的发现和利用机会并且这种偶得网络具有共性,那么相对应的目标引导的浙商网络平台还会出现,因为对这些目标引导的浙商公共网络的需求本身就是一个结构洞。

五、结论

1.浙商及其关系作为浙商社会网络研究主体的确定、浙商社会网络镶嵌属性的解构和目标引导与偶然网络演变轨迹的认知,是研究浙商社会网络的基础。浙商社会网络主体、镶嵌属性和演变的认知目的是为了拥有、拓展、利用和发展浙商社会网络。

2.结构主义研究是后结构主义研究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扬。相比较前者而言,后结构主义研究在浙商社会网络研究主体方面除了认可“关系”的研究之外,更强调了作为“关系”施动者的浙商的主体智能性;在镶嵌属性方面,后结构主义更强调了通过解构浙商社会网络镶嵌属性形成主观认知;在浙商社会网络演变方面,后结构主义不否任偶的网络的存在性及其作用,但更注重于目标引导的网络演变,认为其更有利于浙商对异质性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建构,将是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1] 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M].王风彬,朱超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人文杂志,2000(4).

[3] Granovetter, M.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3):481-510.

[4]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terly, 1997(42):35-47.

[5] 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 吕福新.“浙商”从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转型研究———具有中国意义的主体之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提升[J].管理世界,2007,2(2).

[7] Granovettor,M.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6):1360-13800.

[8] Lin, N.(1995). Les ressources sociales: une theorie du capital social[J].RevueFrancaise de Sociologie 36(4): 685-704.

[9] 贺小刚,沈瑜,连燕玲.企业家社会关系与高科技企业的成长[J].经济管理,2006(15):47-50.

[10]Burt, R.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J].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92.

[11]吕福新.“浙商”的人文特性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典型意义[J].中州学刊,2008(1).

[12]朱晓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擅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于永海,胡洪力

电子商务本质研究论文 篇2: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

[摘要]对国内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课程设置情况作了介绍。提出电子商务教育知识结构的分析模型,由此产生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的二个视角。按照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视角,在对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层次作概要分析和对各个层次作简要界定之后,分析其所需的知识结构。按照电子商务企业的职位视角,调研了一些典型的电子商务企业,按照企业职位的不同层次和种类分析其所需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

0引言

电子商务自诞生以来一直发展迅速,有关专家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未来25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地位,是其得以充分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体系性的、有权威影响力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如何让电子商务教育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受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电子商务教育如何培养出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需要?这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师资、教学方法等,本文只讨论其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1我国电子商务教育研究的紧迫性

1.1电子商务发展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供广阔市场前景

电子商务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发展迅速。1994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仅为12亿美元,到2002年达8000多亿美元,估计在2001~2005年期间,美国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8%,西欧为91%,亚太地区的增长率则高达109%,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也十分迅速,1996~2000年我国上网人数一直以200%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02年上网人数达5800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发展迅猛,从2001年到2003年,B2B的增长率超过17%,总额从942亿增长到1294亿元人民币,B2C的平均增长率超过200%,从13亿增长到136亿。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人才,没有大量的人才做支撑,我国的电子商务就不能健康发展。

1.2我国电子商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1999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4所高等院校试办电子商务高职专业。2001年6月正式批准13所大学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始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6月全国首次召开“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之后,我国设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高校由2001年的13所猛增为2002年的96所。在短短的三四年间,中国的电子商务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迅速形成规模的过程。

我国电子商务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子商务的超常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教育的过快发展带来很多不足:电子商务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优良师资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各学科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有机整合,教材在内容层次上不成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没有按照电子商务的实际需要来展开等。而如何合理构建学生的电子商务知识框架,向学生提供相对成熟、系统的电子商务知识,成为目前电子商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总之,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紧迫的需求,而电子商务的教育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紧迫的问题。

令人吃惊的是:一方面,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十分紧缺。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却不能从事对口工作。联合国TIPS南京中心最近对省内该专业学生做了一次广泛调查,调查显示90%左右的电子商务“人才”找不到工作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由此说明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很大的不足。如何使我国的电子商务教育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

2国内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课 程设置情况介绍

2.1国内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介绍

在培养模式的讨论中,文献中提出的复合型模式是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献中提出在我国的每一所学校所开办电子商务专业都要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以免带来严重的竞争和市场争夺。文献中提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人才。文献中介绍了法国里尔理工大学的培养模式,共设三个模块组:信息与交流技术的社会经济学模组,对大众市场的多媒体应用设计模组,电子商务技术模组。文献围绕四个方面介绍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电子商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Internet技术,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管理系统。

2.2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

北京工商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本科(理工类)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管理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高级语言、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供应链管理、网络营销、信息资源管理等。

香港中文大学的电子商务技术硕士课程包括:①必修课: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支付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密码学、信息安全与电子商务;②第一类选修课(学生至少应该选择一个领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技术、分布式系统与软件、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开放系统、电子商务项目管理;③第二类选修课:信息技术管理、金融应用的决策方法、工程技术经济学、供应链管理。

美国MIT的MBA课程设置分为:①必修课:市场营销导论、信息系统、金融管理、金融理论、运作管理导论、电子业务、市场营销和电子业务研讨会、电子业务技术、互联网和市场营销;②信息技术选修课:21世纪的组织创新、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通信技术、电子业务技术、信息系统的合作战略;③其他选修课:电信竞争、规划与管理改变、组织领导、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组织与社会、供应商物流管理案例、技术战略、服务业的公司战略与运作、互联网上的公司竞争。

3电子商务教育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分析

3.1电子商务教育知识结构的分析模型

国内外电子商务教育研究者提出各自的培养模式,由此产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要与市场的需求适应。这要求电子商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层次要根据企业实际岗位的数量和要求来设置。由此产生对电子商务教育的两个要求:在宏观层次,要求了解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整体需求的数量和层次,各教育部门根据自身条件产生自己的市场定位;在微观层次,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调研一些典型的电子商务企业,从其职位需求和职位的能力与知识出发来设置课程与培养方向;

2)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位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育的一大缺陷是,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于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单位的市场定位来源于我国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数量和总量。然后,再根据本教学部门的自身条件来制订;

3)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电子商务实际运营的需要。要从深刻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及运作规律出发,充分反映电子商务教育的基本内容,组成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等知识模块系列,构建电子商务教育的主体知识结构。

图1是笔者对电子商务教育的知识结构的分析模型。

以上几个原则产生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层次的两个主要视角。一是电子商务发展阶段的视角。在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实际上就是与电子商务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在商务中的不断深入发展相对应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培养要分析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某一特定的发展阶段,其教学的内容要有所侧重;二是企业职位需求的视角。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人才有不同的需求,要根据企业的高、中、基层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来培养人才。以上两个视角与本教育部门的自身条件一起决定本教学组织的市场定位。

3.3电子商务发展阶段的视角

根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有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0万多家。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实现初级电子商务,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中级电子商务;小部分企业培养成高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实现初级电子商务,建立若干个中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是,在未来的10年内,企业电子商务的普及率和实现的不同水平在行业地区的企业总数中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

一般概念认为,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因此,电子商务涉及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在商业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层次:①信息流是指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②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③资金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帐等过程;④物流是指物质实体的转移过程,包括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以上电子商务流程是一笔交易所包含的环节,也是电子商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及商务与电子的融合程度可分三个层次:①初级电子商务。主要指实现信息流的网络化,即进行网上发布产品信息,网上签约洽谈,网上营销,网上收集客户信息,实现网络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实现初级经营服务信息化;②中级电子商务。主要指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网络化。即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以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为基础,实现中级经营服务信息化;③高级电子商务。指开展协同电子商务,全面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网络化。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实现零库存。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品交货、物流配送、财务处理、甚至是最后的成效评估等,都通过电子集市使交易各方能够同步作业。

在电子商务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所需知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及商务与电子的融合程度的三个层次中,初级应用水平对信息流有所偏重,越到应用的高水平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越全面。各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对学生的知识有所侧重。

3.4企业职位需求的视角

要推动整个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可以将国内学习电子商务的人员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形成一个互补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1)电子商务企业的决策者和各级领导。在教育的知识体系中要求他们熟悉企业战略、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管理知识,也需要迅速了解电子商务涉及的最新技术;

2)电子商务中层人员。他们是电子商务的积极推动者,在教育的知识体系中要求他们既要对计算机技术比较了解,又要积极地充实商业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

3)电子商务的初级管理人员。他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具体管理人员,在教学中只要求能熟练的掌握商务操作,同时对贸易知识有所了解即可。

4结束语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供大量市场需求,而电子商务的教育却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面对的紧迫问题。本文在介绍和吸收国内外不同电子商务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模型。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三个原则。由此产生了电子商务教育分析的两个视角:即电子商务发展阶段的视角和企业内部职位需求的视角。按照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及商务与电子的融合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电子商务、中级电子商务、高级电子商务。然后按电子商务涉及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各自需求分析其知识和能力框架。在第二个视角中,本文则按照决策者层、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性职位、商业性职位分类,教学要在此基础上建构电子商务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史凡.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前景喜人[EB/OL].(2002-04-29)[2008-03-25].http://media.ccidnet.com/media/ciw/1113/b1401.htm.

2李俭.浅谈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53-54.

3张卫东.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2,3(2):9-11.

4 王学东.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2,(3):38-41.

5周源.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电子商务教育[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2(2):32-35.

6 梅绍祖,吕殿平.电子商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5-6.

7 书缘工作室.电子商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12.

作者:胡 勇 徐耀铛 周建文

电子商务本质研究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迅猛发展,急需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文章对我国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探索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现有的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低,就业的综合满意度也很底,人才流动比较频繁,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人才的供需矛盾。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能够健全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角度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来构建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经济、管理、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四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涉及,但是都没有深入,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通才,而不是社会所急需的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商务并未融合。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又具有商务经济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把这两种知识灵活地交叉应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这种特征就决定了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内容,既要包括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同时也要包含与商务经济相关的课程,并且这两种要能够很好地融合,但是实际上,这两者在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孤立的、分离的。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为主,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技术,没有能够掌握系统营销理论;另一种是以商务类为主,学生只掌握了传统的商务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来从事商务活动。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开设的课程没有特色,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要开设一些,但都没有深入,培养的学生是“万能型”的电子商务人才,没有自己的专长,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这对于以培养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为主的地方院校来说,尤其处于不利的地位。

2.课程体系定位不明确,课程进度安排不合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技术型、商务型、技术+商务型,因此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比较混乱,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没有系统的科学规划。课程设置范围比较广泛,除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一般都会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程序设计、网站开发与设计、物流管理等课程,既有计算机技术类的课程,又有商务管理类的课程,但都涉及不深、不精,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特色。在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定位完全没有概念,不能掌握电子商务行业所必需的专业核心技能,更谈不上创新应用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课程进度安排也不够合理,通常都是在大一、大二安排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较少涉及电子商务理论类课程,只是在大二下学期才会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这一门课程,而在大四,学生又开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和找工作,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的时间只有大三一个学年,学生在短时间很难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不能应用和创新。同时,一些应用型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课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任意照搬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设置,随意进行拼凑,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安排顺序也不够合理。

3.课程设置受限于教材。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更新比较快,各个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设的重点也不相同。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系列教材版本很多,编写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比较混乱,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学科体系还不完善,教材包括的内容不统一。各个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选择教材时就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是选择大部分高校都选择的规划教材,还是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材,这样就束缚许多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不能传输给学生新的知识和观点,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理解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现有教材中比较偏重于传统的理论内容,实践操作内容比较缺乏,缺少相配套的实训项目。电子商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的许多核心课程,其教材内容差别比较大,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相互之间还存在重复和冲突。这些都给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缺乏。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实践环节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既包括课程内的实践操作环节,也包括独立设置的综合实验(实训)课程,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中施行操作或是仿真模拟,对电子商务知识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但是现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大多是课程内的实践环节,课时较少,缺少综合性的模拟实训课程,而且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实践环节并没有真正地开展,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大多数实践课程内容比较宽泛,没有结合电子商务岗位工作的实际,针对性较差,因此也就不能起到实践操作锻炼的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建设时,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学院的特色,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构建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按照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以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致,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社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将电子商务最新的理念、技术和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以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3.以应用特色为主线。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应用型特色,突出应用,强调实践,因此,必须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应用特色为主线构建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来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尤其是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对电子商务行业和岗位进行分析,把电子商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入到课程体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1.将技术与商务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要把信息技术和商务管理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特色。首先,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信息技术和商务管理两个方面的知识需要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确定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时,既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要包括商务管理的系统知识。其次,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需要依靠技术来实现,在确定具体的课程时,并不是把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和商务管理类的课程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要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确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此确定所开设的课程。最后,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地方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据此确定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2.确定明确的课程定位,合理安排课程进度。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的定位,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课程定位,设置课程结构。确定课程结构时,围绕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依据社会需求导向,满足学生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对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考虑到科学的学科分类和分工规律,制定合理的课程门类数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注意纵向课程结构符合认知规划和逻辑顺序、横向课程结构的学科融合和交叉,进行课程优化,避免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重复。(2)确定灵活、合理的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但能够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一方面,需要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其能力、素质和知识要求,根据要求构建其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灵活的教学内容。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比较迅速,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为了适应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3.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建设。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材一般都是选用普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材,但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速度迅速,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电子商务基本理论外,更需要在教学中反映出电子商务学科理论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发展,保证能够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编写的电子商务教材虽然有利于电子商务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对学生掌握电子商务行业实践技能的知识非常不利。

在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建设中,必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电子商务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要能够实现学科知识与行业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最直观、最新的行业发展素材,可以将课程特点与本地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组织专业教材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与其他高校合作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的精品教材和引进国外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材。这样就可以解决当前应用型电子专业教材建设的滞后问题,使教师教学能够有相应的依据。

4.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实践性教学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目前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需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具体实践训练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及拓展,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具体改革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可以分层次地设置教学内容,按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顺序分为电子商务专业认知实践、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这种分层次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按照认知逻辑顺序理解和掌握实践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起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总结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切实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将会极大地增强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32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5-GH-053),黄淮学院骨干教师项目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 杨坚争,健全.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 张佩.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3] 刘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 冯宇悦.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河南驻马店 463000)

(作者简介:赵巧,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责编:贾伟)

作者:赵巧

上一篇:检察机关刑事赔偿论文下一篇: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