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陈鹤琴的“做人”教育,即教师教学生如何做人,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在今天加强教师立德树人教育中仍然有积极的指导启示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陈鹤琴“做人”教育,从中汲取育人价值的养料,为今天的立德树人不断助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篇1:

预科汉语精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将其仅仅放在思政课或班会、团课上开展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精读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预科 精读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伊犁师范学院教改项目《预科汉语精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GKC17197)成果。

本文所讨论的预科指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进行的预科教育。目前,在预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集中在思政课、团课或班会上,而且仅仅由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个别人承担,作用和成效有限。预科学生众多,教师们精力有限,不能完全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预科教育有必要在强化汉语技能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精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通过系统地课文讲授进行词汇和语法教学,课时比重占全部汉语课程的1/3。并且精读课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具有较多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在预科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具体内容,挖掘其中具有思想性的汉语文化知识点,可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下面本文具体展开路径探究:教材、教法的分析和举例。

一、教材分析

本文所讨论的预科汉语教学主要是针对新疆高校预科,其所使用的教材《大学汉语·精读》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套系列教材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其他几所新疆高校共同编著的。本套《大学汉语·精读》教材共五册,每册书共15课,供一学期使用。根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使用不同等级的教材。本教材的课文内容涵盖面广,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囊括了诸多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内容,如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内容。

二、教法举例

(一)案例扩展

教材第二册第一课课文《神奇的飞舟》讲述了我国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情况和意义,阐明了我国航天科技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教师在讲授该课文时,可一并将最近的科技成果讲述给学生,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祖国科技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加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教材第一册第八课课文《维吾尔族父母与汉族儿女》讲述了一位维吾尔族母亲收养一对汉族姐弟的溫情故事。届时可以将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课堂当中。同时再举一些实例,如身边有的家庭就是多民族组成的,或者新闻当中的“勇救汉族青年落水者的维族小伙图尔荪”等事例,强化学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更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结合演示法,播放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有具体直观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词汇教学

在讲解“忠诚”一词时,除了讲解词义之外,还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感受词义背后的深刻内涵。如可以讲述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革命前辈的英雄故事,还可以列举守卫士兵、维和部队、科研人员等奋斗在一线的祖国的“忠诚卫士”,还可以加上感动中国人物系列实例。这样让学生从情感上加深“忠诚”认知,把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的信念逐步确立起来。

在讲解“志愿者“一词时,强调“志愿者”是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讲时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发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明确大学生之于社会、之于时代的责任,要有一颗大爱之心“兼济天下”,强化思想品德教育,讲明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讲授课文之前,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在学习教材第一册第一课课文《中秋节》时,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是哪个?为什么?课上,教师可以让多名学生作答,然后再系统梳理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知识。可结合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详细讲解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郭新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预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杨海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3.5.

作者简介:

李春慧,河北张家口人,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分院教师。

范学新,湖北浠水人,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韩晶,新疆伊宁人,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分院教师。

作者:李春慧 范学新 韩晶

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篇2:

陈鹤琴“做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及育人价值

摘 要 陈鹤琴的“做人”教育,即教师教学生如何做人,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在今天加强教师立德树人教育中仍然有积极的指导启示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陈鹤琴“做人”教育,从中汲取育人价值的养料,为今天的立德树人不断助力。

关键词 做人教育 本质特征 教育意义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做人”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烙印。“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其做人教育的基本内涵[1],蕴藏着巨大的育人价值。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从根本上就是要求教师做人、教学生学做人,只有把教学生学做人始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去抓,才是真正的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离不开对我国优秀教育文化的继承发扬,而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探索。

一、何为“做人”

陈鹤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人,因此他非常重视做人,将做人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教育生涯。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笔者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做热爱人类、热爱真理的人

陈鹤琴认为:作为人,必须热爱人,爱自己周围的人,爱各民族的人,爱各个国家的人。也就是说作为人,首先必须爱人类。另外,还必须热爱人类公认的真理,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热爱人类体现了他对人类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热爱真理体现的是他对人类形成的共同生活准则的确认和维护。陈鹤琴的“做人”观首要的是对人类自身及人类形成的共同生活准则的热爱,也就是要热爱人类、热爱真理。

2.做热爱自己国家的人

陈鹤琴认为: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就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度、国家。他还认为: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拥有共同的历史;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其命运息息相关;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要爱这块生自己养自己的土地;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要热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要热爱自己国家的民族同胞。“做人”,要做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

3.做承担时代责任的人

陈鹤琴认为: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任何特定的时代都有其历史使命。他提出了要做一个承担时代责任的人的观点。例如针对旧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外敌入侵的问题,他提出了要做一个救亡图强能够有能力愿意承担时代责任的中国人。另外,他针对当时中国只重心育而轻视身育、外辱内乱需要建设、专制统治和科举禁锢人的创造力、近代社会麻木不仁和缺乏合作、国人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提出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合作态度、服务意识方面的时代要求。

4.做一个向自然、社会学习的真人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2]他反对把人束缚在书上的条条框框中,他主张人应该从现实的社会、自然中学习,现实中的社会与自然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来源。他认为,传统只重视用书上的内容来教人学做人,很容易培养出妍媸不分的书呆子。书呆子就是只知道读书本知识而造成的,这是一类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的虚假无用之人,解决之道就是要让人们学会去读大自然、大社会这本真正的书,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5.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认为,应该做的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做,做是一切知识本领获得的基础。他说:“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是要靠‘做’的。”[3]另外,他提出了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做的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探讨。他认为,只有这样积极正确地去做、去进行实践,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主张积极主动地去做、去实践也是陈鹤琴“做人”教育的主要内涵,陈鹤琴认为做人也包括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陈鹤琴关于何为做人的解读,是特定时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他期望教育能够培养出真真正正的人。

二、“做人”教育的本质特征

陈鹤琴提出的“做人”教育,其实就是我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和近现代先贤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有其深刻的本质特征,映现出了那个时代对树人、育人的执着追求。

1.历史性

陈鹤琴的“做人”教育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教人学做人”的本质理念。孔子将文、行、忠、信作为自己的教育内容,其中行、忠、信这三方面都是教学生学做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非常重视做人教育,做人教育一直是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核心。如战国时期孔子的嫡传弟子孟子继承孔子做人教育思想的精髓,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明人伦其实就是要让人们向古圣贤学习做人的道理及如何做人。我国封建社会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认为一个在家孝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对国君尽忠的人,将忠孝作为做人的根本,非常重视做人气节。其实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纲领“三纲五常”对人的要求。当然,目前来看儒家的“三纲五常”有不少不足之处,但它为维护封建社会稳定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儒家的大儒都对做人进行过进一步的阐述,如北宋关学的创始人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的做人要求与标准;明代的冯从吾将“千教万教教人做好”作为教育信条可谓是掌握了儒家教育的真谛。另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获得礼仪之邦的荣称、没有成为亡国奴,都是源于重视做人教育。陈鹤琴就是继承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教人学做人的精华,结合当时的国情提出了“做人”教育思想,为中国近代传统教育转型融入了现代的新元素。

2.普世性

陈鹤琴一生为了能够培养我国时代需要的新人,积极在教育领域里做贡献。他主要在学前教育、家庭教育里努力耕耘,提出了“鼓励学生做”的教学论即儿童能够做的就让儿童做,同时他还提出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的观点。他的这些做人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做一个独立自主成为其自身的人,做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陈鹤琴教育的纲领,他为了培养祖国的未来,一辈子含辛茹苦,数十年如一日,真正体现了他“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5]的教育信条。陈先生的做人教育具有普世性,这是他一辈子在幼儿教育领域践行做人教育进而反映揭示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3.示范性

陈鹤琴的“做人”教育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要贯彻做人教育,必须以身作则。只有自己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做一个真真正正的时代需要的中国人,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培养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陈鹤琴了解到当时中国教育落后于西方,决定在学前教育领域做研究。看到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主要由外国人创办、国人自主研究学前教育一片空白,他就立志于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道路,他用自己的一生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做人。

4.奠基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职责的根本所在。教书与育人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方向与目的。教书的过程也就是育人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等同于育人,而育人过程就是进行做人教育的过程。陈鹤琴继承我国古代儒家教学生学做人教育的精髓,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及时代需要,针对当时国人不懂做人的要义及做如何做人的理念,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观点,并先后提出了如何对待国外学前教育及如何探索建立我国学前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等教育设想与实践。育人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有极其深远影响的事情。不论任何时代,德才兼备都是人才的必备品质,而德被称为才之帅,成就人的德主要体现在做人教育上,故做人教育具有培养国家需要人才的奠基性。

三、借鉴做人教育理念,重视育人工作

重温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反观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生态,我们教育界应追溯陈鹤琴的“做人”教育理论,依据“做人”的教育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1.坚定“做人”的教育理念

“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6]我国当前还存在着过分重视智育的应试教育,学校教育只重视教师的教书职能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育人职能。重智育轻德育从根子上讲是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树立树人、做人的教育理念。只有教育重新回到以树人、做人为本真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育恪守自己育人的本真,不为世俗物欲所困扰。我国教育要回归到“做人”的教育理念,应该借鉴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构建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需要大力加强做人教育。由于育人长期被忽视及育人的复杂性,建立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显得极其重要,怎样建立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首先,相关专家学者为做人教育机制的开展建言献策设计出建立做人教育机构的方案,国家教育相关部门按照方案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来管理做人教育;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部门按照上级的要求来贯彻做人教育;再次,社会新闻媒体及利益相关的各界都可以监督做人教育的开展并提供反馈建议。当然,构建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并非上面说的那么简单,但是只要相关利益群体都积极参与,为做人教育机制的开展建言献策,相信一定能够构建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从而促进做人教育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3.加强教师的主体责任及师表作用

在进行立德树人加强做人教育中,教师的示范和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成为立德、做人的践行者,为学生做出表率。教人者先教自己,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要先对自己进行立德做人教育,做好自己。只有教师做好其自身,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另外,做人是个复杂的活动范畴,不能一蹴而就通过简单的说教来达到目的,必须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亲身示范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做人教育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更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也更具有说服力,进行做人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以理性主义提升做人教育的思想境界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精华之一。主要是让人们不盲从不迷信、坚信因果关系、科学认识事物和检验结果。我们今天借鉴陈鹤琴的做人教育,应该理性分析,不拘泥狭隘,要结合当前的国际、国情、时代需要进行理性分析,要按照当前的国际、国情、时代需要来理解做人教育及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当今时代,做人应该是做一个热爱人类赖以生存地球的人,做中国人应该做一个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要做一个有民族自信心、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我们要用理性的思想观点来提升做人教育,只有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的新理论并用之提升做人教育,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做人”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做人”教育思想体现着诸多教育规律,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重新发掘其价值,定能为立德树人乃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断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书光.回归命脉:重审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2] 田景正. 略论陈鹤琴教学法与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致性及特色[J].教师教育研究,2008(1).

[3] 黄贵,苏永骏. 陈鹤琴和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思想之对比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5).

[4] 肖发荣. 张载哲学精神的近代回响——以马一浮对“横渠四句教”的阐发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 王炳照,秦学智.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J].学前教育研究,2006(3).

[6] 陈晴,董宝良.陶行知“真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5(9).

[作者:范丽娜(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方建华(1975-),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者:范丽娜 方建华

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易经中关于人的命运的哲学之思

摘要:命运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命运是命和运的有机组合的密切联系的整体,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历程。对于命运,要从主体与客体、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行辨析,进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命运,因为人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个人命运不是个体的独立性存在,它必然与其他的命运相互作用和联系而存在于人类命运和自然之中。在把握好个人命运的同时,当然更要关心国家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

关键词:易经;命运;选择

收稿日期:2010-04-28

作者简介:李印锋(1983-),男,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

谈到易经这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很神秘,有许多人把它用来占卜和算命,自然而然的这就与人的命运联系起来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们虽然常说命运,但却对它不大理解,就如黑格尔说的“熟知不等于真知”。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阐释和研究。

一、命运

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存在,命在来到世上以前就已经存在着的,命是父母给的,不尊重父母和不孝的人,首先是对自己的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命是与生俱来的人生规划,是自然而然地给你划定的一个自然范围,是即使你在最好的状态时也无法超越的极限。运是有了命以后的事情,也就是命的运行的过程,是一个由生到死的存在的动态过程。运通常会和气联系在一起,就叫运气。气是命存在的状态表现,没有命也就根本没有气,实际上,说一个人没气了,也就是没命了。气是谁的,自己的;是谁在运,也是自己。自己运好了就运气好,运不好就运气不好,这怪谁,看来只能怪自己了。同样的道理,命是根本,运是命存在的动态状态,所以我们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叫命运。

命运是命和运的有机组合的密切联系的整体,命运是存在的主体即人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在相互作用的时空运行中的存在状态及发展的历程。《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命运的词写道:“(1)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者认为是生来注定的)。(2)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相比较而言,在此的第二种说法是比较科学的,有点了马克思主义的味道。命运的本质就是主体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在此实践过程中的存在状态及发展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 这说明人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的本质,是相互一致的,这也证明了命运其实质也就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 这说明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二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就像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曾说:“自从命运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见面之后,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两个的共同事业。” [3]命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口头上还是文书上、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存在,存在的东西一定会有其存在的道理。

二、关于命运的哲学辨析

易经告知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顺从自然,有所得则吉,违背自然,有所失则凶。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其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变的规律。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命运,应该对命运的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行辨析。

1.人的命运是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即人作为有意识、有理性、有创造性的存在,对自己的命运以及实践活动是有自由的,自由选择、自由创造、自由负责就是人自由的集中表现,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其带来的后果。当然,人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其作为客体即自然的一分子,必然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也可以说受环境的客观制约。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夸大任何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说:“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 [3] 这说明命运是一个人与环境双向作用的过程。环境对人的制约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努力可以改变的。所以,人们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2.人的命运是原因与结果的辩证统一过程。人与人为什么会有大不同的命运和遭遇,究气原因会有很多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等等,所以就人与人有不同的命运的结果。在人的命运中,原因和结果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易经中有说:集善之家,必有余庆,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因果关系的现实体现。还有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与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不同的选择与行动,这就注定了人必定会有不同的命运。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事出有因,人选择了,就应该承担其后果。命运的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因果关系的现代思维方式。

3.人的命运是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过程。恩格斯说过:“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4]人的命运的动态发展过程和种种结局,都有着某种程度的必然和偶然。人的命运的种种,其所在的客观环境的确定性因素和个性主体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等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人的命运的必然性方面。有句话就有这么个意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一生中,在很多的情况下,偶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能改变人生的命运。成为大人物首先必然需要有特殊的才能,一种内在的特质,就像程咬金那样最起码有砍三斧的能力;其次,要在特别的情况下(偶然)让别人相信你是大人物,并且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你并且跟随你。“时势造英雄”和“怀才不遇”都体现了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没有时势,也不会有什么英雄出现,有了时势,具体出现哪个英雄,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是具有偶然性的;一个人很有才,这是已经形成的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如果没有机会(机遇)这个偶然的出现,他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废才。

上面对命运的哲学辨析还不够全面,其实还有其他的辩证关系存在,比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多样性与统一性、决定性欲选择性、进步与代价、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绝对与相对辩证统一关系也同样在命运中有所体现。对命运的哲学辨析,终归会回到其实用性上。

三、人的命运是选择的过程和结果

易经中虽然多现吉凶两个字,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其本意是给我们以启示:自然是没有吉凶的,吉凶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是人在关注自己的吉凶。很多人研究易经是为了一个功利性的目的——算命占卜,其实我们更应该重视其背后的道理。也有人说那是迷信,其实不是,懂得其中道理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迷信。命运是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是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过程,把握好命运,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做好自己。

易经是可以占卜算命的,但占卜算命的目的,不单是告诉你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给你多一种参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不同的可能出现的结果,告诉你更应该怎么去作出一个适当的选择。人生是多样性的,但选择的决定性与多样性同时存在,多样的存在也相对需要统一,人不管能够选择的对象有多少,但你你总要去选择,既然选择了也就应该负起责任,人也不可能只要进步而不用付出代价的。所以,人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命运是由自己选择的,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同样就注定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人选择了做什么样的人,同时也就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综上所述,易经给我们以启示:人的命运是一个吉吝凶悔循环往复的过程。人总是在吉之后,往往会得意忘形,就变的吝了,就老对不起人,别人就会动你,就会变凶的;经历凶才会后悔,后悔改正才又走向吉。人只有时常处于悔的状态,才有可能时常有吉的可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过:人要后悔在先,不要后悔在后。对于命运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好好选择和把握它。首先,正确认识命运,命运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做人也不能只看重结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次,努力做好自己,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好自己坚实的良好的品质。最后,积极合理把握好发展机遇(机会),对于机遇要做到眼界要开阔、目标要明确、思维要灵活、意志要坚定、行动要果断。个人的命运不仅仅是其独立性的存在,他以某种方式与其他命运的存在相关联,而且存在于人类命运和自然之中。这与没有国就没有家是同样的道理。江泽民说过:“年轻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6] 而现在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同样体现了并要求我们也应该关心自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必须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抛开国家的命运,只注重个人命运,那么人的社会价值就无从体现。所以,我们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以及自然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1.

[4]冯友兰.哲学精神[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18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80.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the Destiny of People in the Book of Change

LI Yin-fe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Wulumuqi 830054, China)

Key words: the book of change; destiny; choice(责任编辑/ 郭伟)

作者:李印锋

上一篇:电子商务本质研究论文下一篇:软交换中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