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论文

2022-04-30

[摘要]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出现了明显的阻塞现象,资金无法顺畅地从金融机构内部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现状的分析,得出微观传导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的市场化行为不够是引起传导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为理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政府需从规范传导主体行为上着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论文 篇1:

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与和谐的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金融产权制度性的缺陷,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的缺失导致,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很难抵御金融风险,造成金融行业稳定性趋于弱化。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探讨,旨在与同行交流,促进我国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金融经济能否和谐发展。注重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掌握和运用金融经济发展规律,确保金融业稳步向前发展。

一、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金融行业作为掌握信贷资源的主体,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方能将微观经营行为与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金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有助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初具规模,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支撑的作用,但在金融发展进程中尚存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体现了金融体系的不和谐型和脆弱性。我国的金融体制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金融体制的改革如火如荼,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助推金融体制改革的真实需要。

3、有助于维护金融的稳定

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既是金融行业稳健发发展的关键,更是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的坚强后盾。

4、有助于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1)决定资金流向:现在我国很多银行都着力于地区、行业和相关企业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资金流向,环境好则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流入,反之则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流出。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以不断优化金融和信用环境,提升本地区的资金吸引力,提高竞争实力。

(2)决定金融运行质量: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将会导致银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造成信贷资金沉淀,最终导致银行信贷投资力量不足,对金融运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财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对竞争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功能的强化和创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1、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只发“出生证”,不发“死亡证”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恶化了金融生态体系,最终导致有问题类的金融机构影响了正常的金融机构。

2、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由于目前的金融机构都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都是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实施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使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全面软化。

3、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由于长期的信用机制缺失,对不讲信用者缺乏惩罚机制,导致失信者获利,守信者吃亏。

4、缺乏和谐的组织体系

在新监管格局下,由于缺乏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直接影响了金融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地方和基层,金融系统实质上处于“群龙无首”状态。

三、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构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安排,建立以法律为支撑,以政府为主导,以“一行三会”为主体,以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为基础的组织体系。

1、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等法律

金融机构破产要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破产的成本要由失败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相关利益人来承担,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来处置金融机构的破产。

2、把金融监管的职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

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把监管主体的职责真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来。二是尽快构建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实施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以保护债权为中心,为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目前,人民银行继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将实现全国联网查询。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客户信用状况,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4、以建立金融产权制度为重心确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一是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做到花钱买机制。

5、以改善银政、银企关系为基础,优化经济运行环境

一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二是制定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金融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三是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保障。四是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加大案件執行力度,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

总之,只有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加快金融机构破产法等相关政策出台,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助推金融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蔚.浅谈对金融生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2009(9).

[2] 王 蔚.金融危机背景下再论金融生态建设[J].学理论.2009(8).

作者:南斯拉玛

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论文 篇2:

从微观主体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

[摘 要]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出现了明显的阻塞现象,资金无法顺畅地从金融机构内部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本 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现状的分析,得出微观传导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的市场化行为不够 是引起传导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为理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政府需从规范传导主体行 为上着手。

[关键词] 信贷渠道;微观主体;货币政策

[作者简介] 崔秀荣,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河南 信阳 464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发展,货币政策的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过度。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没有完成,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对利率调整的反应不够敏感;资本市场发展处于初期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资本市场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利率和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比较有限;虽然初步形成了多种货币传导渠道,但仍然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微观传导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的市场化行为不够。为理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政府需从规范传导主体行为方面着手。

一、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理论及过程

信贷渠道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比较新且有争议的理论。早期由凯恩斯提出,后经希克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通过影响资本成本(利率)从而达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由于货币传导途径忽视了信息的不完全和金融市场的自身结构问题,从而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信贷传导途径理论的挑战。伯南克、布林德等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证明了信贷配给行为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自发产物,在基础理论上说明了信用传导机制,即信息不对称性催生了金融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可以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因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信用机制的建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借款人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是否足够高,以致借款人外部融资费用的变化对其投资等行为将产生直接、决定性的影响;二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银行贷款行为。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过程是(以扩张货币政策为例):扩张货币政策→利率↓→企业净价值↑→外部融资成本↓→投资需求↑→产出↑→GDP↑,或是扩张货币政策→利率↓→股票价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贷款↑→I↑→Y↑。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可用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其强调的不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增加银行的存款,并通过银行存款的增加起到降低债券利率的效应,更重要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银行的贷款增多,而增大了的信贷供给,会使投资水平上升,从而使产出也处于上升态势。

二、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现状

依据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观点,货币政策所提供的名义货币量虽然是金融中介机构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的关键变量,但并不是连接实际部门和金融部门最合适的指标,因为传导机制并不能保证名义货币量变动能够全部反映在实体经济中。在我国,出现了信用传导机制扭曲、信贷传导渠道不畅的现象,其体现在:

1.货币增长与存差同时存在。尽管2002-2006年期间,先后升息3次,两次上升存款准备金率,但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仍旧增长,到2006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5%。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内存在大量的存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23.9万亿元。巨额存差的出现,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2.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结构不对称。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的不对称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在实体经济领域,我国已形成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同在、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而在金融经济领域,则形成了计划性的正规金融体系和市场性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构成的二元结构。从资金需求层面看,当前,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对资金产生了强烈需求,而国有企业对信贷需求增长缓慢。从资金供给层面看,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国家信誉”优势吸收了大量存款,支配了绝大多数的贷款资金供应,但它们的资金供给在制度上仍局限于国有经济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而非正规金融体系中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又缺乏国家信誉做担保,因而存款增长缓慢,贷款能力不足,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也相当乏力。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经营,但由于其自身经营受到其成本、规模及政策的制约,因而无法在短期内与一些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合理的资金对应关系。也正是由于资金需求结构和资金供给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使得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拥有我国银行业80%以上的资产和负债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事实上长期存在着“信贷偏向”。另外,近年来一些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的资金运用结构似乎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在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上出现了“能贷的不愿贷(国有商业银行),愿贷的贷不了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情况,这就直接紧缩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来源,也将中小金融机构游离在货币政策之外,导致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环节上传导不充分,使货币政策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即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是扩大货币供应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中的中小企业感受到的却仍是持续的“信贷紧缩”。

3.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和中西部金融机构很少。近几年,国有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在农村和中小城市纷纷撤并(见表1),县级机构仅为存款机构,无贷款权,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未及时跟上,致使在县级出现了一些金融服务的空白,从而造成单个银行体系“体系性退步”这一“非理性”结果,个体成本节约导致了宏观成本增加,从而加剧了信贷服务机构的分布不平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结构性矛盾。

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不畅的原因

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金融主体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中央银行和企业、居民的中介,在存款货币扩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并以信贷投放等形式加以贯彻,才能达到货币供给增加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信号反应迟钝,致使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中传导受阻,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缺乏动力贷款。一是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差距过大。2006年8月,一年存款利率为2.25%,同期贷款利率为5.76%,对个人贷款还可以上浮10%,银行只拿出不到一半存款放贷便足可支付存款利息;二是准备金存款利率过高,截至2006年7月底,商业银行准备金方面,总准备金余额一般在2.3万亿左右。按照1.89%的法定准备金利率,以及1.62%的超额准备金率,央行的年利息开销在300亿元上下,各大商业银行均可坐享这部分收益。据社科院一研究人员的初步推算,仅工商银行每年的准备金利息收入便可高达50亿元以上。准备金存款利率过高,使金融机构放贷的惰性较强,往往将居民、企事业单位存款作为超额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吃利息。

(2)过度强调风险防范,致使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一是严格的风险管理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善了信贷管理体制,但责任约束过度,其弱化了基层信贷人员的信贷扩张潜力及政策的传导效果。二是管理体制滞后,削弱了基层行自主经营决策能力,导致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作为实行一级法人高度集中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均制定了各自的信贷政策,将信贷重点投向资金流动性强、经营效益好、银行收息率高的优势重点企业,忽视了一大批有一定市场潜力且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造成信贷投向集中。

(3)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客观上压抑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根据2006年底的统计数字,中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4.54万亿元,为贷款余额的7.5%。为此,商业银行对贷款条件等信贷制度作出严格规定,对放款进行严格约束,但在促进贷款、调动贷款积极性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4)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转轨还没完成,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传统的运作模式与市场化模式相摩擦,大大消耗了银行系统的能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信号在银行系统内衰减。目前仍然是直接的行政指令管理与间接管理并行,有些指导性的管理会演变为指令性的管理,从而也削弱了银行的活力,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上的矛盾,往往会造成市场信号与政策信号的不一致,并引起银行行为的紊乱和预期效果失误,最终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受影响。

2.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货币政策传导的客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作用于经济主体,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部门,而且取决于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风险和利益约束机制不健全,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持续低迷,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使用效果差,这些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也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分析其原因为: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不浓;受收入水平限制,居民消费难以扩大;受社会保障体制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受消费环境制约,目前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受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影响,消费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储蓄存款近三年分流的主要去向是股市、国债和外汇资产等三方面,而增加消费的并不多。

四、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约束和利润考核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把利润目标的实现与金融风险的防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实现最佳利润目标的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此外,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外部约束。在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指标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撤销少数难以救助的金融机构,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协作。

2.推进企业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企业是货币政策的最终作用对象,他们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性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预算约束程度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能否发挥效应。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效益低下,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下游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应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信用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疏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关键。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与经营实力较小,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向银行提供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能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建立多层次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可设计为由地(市)、省、国家三级机构分层次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业务以地市为主,再担保业务以省、国家为主。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和发展前景的、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各类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均可列入担保范围。在建立担保机制的同时,也要保证担保基金的充足和稳定,基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基金会员交纳会费、向社会公众和法人单位募集资金、发行债券等多元化渠道筹资。

4.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善公众的预期,为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一方面应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加大投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提高证券资产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应加快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等多项制度的改革,引导居民的消费预期。只有努力改善消费和投资环境,通过发展对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鼓励金融创新,才能改变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增强对利率反应的敏感性,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夏德仁,张洪武,程智军.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述评[J].金融研究,2003,(5).

[2]徐艳.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3]刘玮.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J].经济论坛,2004,(14).

[4]王君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

[5]蒋满霖.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海南金融,2004,(6).

[责任编辑:李小玉]

作者:崔秀荣

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论文 篇3: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困境,从加强中小企业自我强化内在管理、改革相对落后的金融体制、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性措施。

【关键词】 间接融资 第二块板块市场 租赁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3日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2008年上半年全国约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减少15%。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尤为突出,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一次被社会各界所关注。2009年10月30日中小企业创业板在深圳上市,但1000家上市企业对4200万中小企业来说,大多数只能望其相背。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背后,既有普遍意义上的原因又有制度上的根本性原因。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原因,即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融资特点与现行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严重不匹配。我国的金融体制从一开始设立的时候,就没有给中小企业融资空间,因此从金融制度上就严重地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小融资难原因。

1、高度集中的间接融资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

间接融资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高度集中,银行凭借政策优势成为具有超市场能力的垄断者,对于信贷市场的资金供给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这种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从体制上把中小企业排除在信贷资金供给之外,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第二,金融抑制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和收费限制较严格,规定了基准的贷款利率,而且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非常有限。在无法实行市场化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很难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等,从而造成中小企业巨大的金融缺口。第三,银行内部缺乏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信贷“责任到人”的政策,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为避免承担责任,基本放弃了那些风险大但有更高收益预期的项目,从而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贷款。

2、中小企业内部融资能力弱

(1)中小企业的产权模糊、管理方式陈旧。大部分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表现为一次博弈制度,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私营经济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代替经济行为规范,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企业初创时期的发展,但却不适于企业规模扩大后经营管理的需要;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由于受经济条件、资源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投资项目普遍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不高。

(2)人才素质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欠缺。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式、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导致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盈利能力不足。

3、信用制度不健全,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是维系市场交易秩序运转的基础,一旦信用关系基础不牢靠,收益不变而市场交易风险会大大增加,就缩小了市场交易范围、规模和频度。我国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与其缺乏信用保证度有很大关系。我国中小企业不仅资信差,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也不对称,这是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得不到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很难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这样银行很难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济效益,即使将资金贷给企业也没有办法控制贷款风险,为了规避这方面的风险,银行往往选择回避对中小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加大。

4、现行金融体制中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融资不仅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融资渠道的畅通,还需要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但目前融资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首先,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主要表现在法律执行环境差,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难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抵押贷款、信用担保等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其次,担保体制尚需完善。担保机构规模小,发展缓慢,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担保机构的运作和内部管理存在缺陷,政府干预较多;担保登记、评估手续繁杂,审批要求过于严格,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全国或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健全。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首先是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自己的努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进行金融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正常的资金融通体系和渠道,完善我国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利用业已推出的中小企业板融资

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证券资本市场是满足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需求的最佳选择,它不仅可以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且为注入中小企业的股权资金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融通资金。深交所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根据中小企业外部股权融资的需要和效果,适当放宽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的上市条件,通过增加企业规模和赢利标准的弹性,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到股票市场上市;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着重强调的是企业的成长性;适当调整现有股票市场的再融资政策,使再融资政策的具体要求与企业的竞争性、成长性等特点相联系,使再融资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促进企业的融资效率。根据这一系列的政策、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在中小企业板的进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更需强调的是,中小企业板更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性,而非高科技属性。这就为市场进入设定了门槛,需要我们培养大量极具潜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而非仅有科技因素即可。因此,对于有条件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政府应积极对其进行“孵化”,助其进入中小企业板进行融资,一方面,借助国内设立中小企业板的有利条件,积极建立优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育成制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已进入成熟和获利重整阶段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买壳上市”的方法进入主板市场融资。

2、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间建立互助金融组织

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中介型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即组建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就成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最为紧迫而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必将应运而生。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实力与中小企业相当,或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从而有利于不断积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质量。此外,中小企业间也可建立互助金融组织,加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的能力,并为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板块市场”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二板市场的设立是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必然趋势。但在目前主板市场还很不规范、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的条件下,发展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需要对满足中小企业权益资本融资的市场形式进行重新选择,建立和发展以实质性产权交易为核心内容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应成为当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主要内容。目前,可以考虑在经济运行相对规范、资金需求比较突出的有条件地区,积极建立和发展多个以实质性产权交易为主要内容、以中小企业发展募集权益资本、为并购和战略投资提供交易场所为主要功能的场外交易市场。

4、加大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壮大,它是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中小企业的一支劲旅,为引导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提供了又一条通道。通常,它在企业的种子期或初创期进入,既解决了这一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又可以利用其先天的管理和社会关系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在企业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之后,便抽身而出,重又投资于其他的创业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期限往往较长,且风险大。其之所以愿意对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就是看中了它们的高成长性,一旦投资成功,收益率将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风险投资基金的进入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风险投资公司向企业输出的不仅是资金,还向企业输出现代化人才和管理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投资基金除了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外,还将扮演现代化企业摇篮的重要角色,值得我们大力扶持、积极利用。

5、推动设备租赁业规范发展

从国际上看,融资租赁也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从理论上看,设备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特殊的作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更多的只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而固定资产的资金往往是求贷无门。相比之下,设备租赁具有按揭的特点,可以在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满足其资产融资的需要。但在我国,租赁尤其是设备租赁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促进作用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业务量也很不理想。在目前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有必要将发展设备租赁作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积极推动和鼓励租赁业的发展,以充分挖掘设备租赁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巨大潜力。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靠一种途径是行不通的,需要从多种渠道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表面上看是融资渠道狭窄,深层原因却是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兆生: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2] 欧阳海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

[3] 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尹淑峨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