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奖惩机制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近年来,随着央企整体改制上市或主业整体上市,有力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但是,央企从权力制约机制运行结果来看并不理想,权力腐败和资产侵蚀并没有被有效遏制,在内部监管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漏洞,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对央企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奖惩机制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奖惩机制内部审计论文 篇1:

对加强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现有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督运行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种腐败问题发生,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以及有章不循或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一直起着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监督运行机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没有建立。

市场经济呼唤的是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还有差距,从权力结构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还没有完全实现“三权分立”,独立发挥各自的作用,特别是监督权不到位,有的形同虚设,与决策权、执行权相比,显得软而无力,监督作用不能得到正常发挥。

2.选人用人的不足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

国企人事制度,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有了一系列干部任用制度,但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用人制度。许多企业领导者,基本还是任命制,缺乏竞争机制。企业领导干部的直接利益与企业利益脱节,岗位变动频繁,很难使管理者全身心投入到企业长远发展中去。这与国有企业跻身国际经济一体化,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保证企业持续长远发展,对企业人才稳定性、全面性、驾驭性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3.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还比较薄弱

虽然制定了制度、建立了机构,但有的制度特别是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程序不够完善、责任不够明确,而财务和审计机构人员配备不够充分,加之部分人员素质不够高,造成有的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决算编制和预算管理不够规范,审计工作效果有限等。

4.职代会的作用发挥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有的企业职代会工作流于一般性的听听职工意见、搞搞厂务公开、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开展工作不够。有的企业职代会制度建设抓得不紧,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不够。有的厂务公开不够具体、明细,看似公开了,但看不出问题所在,难以进行监督。有的厂务公开时间较短,形式单一,能看到的职工不够多。

二、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对策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国有企业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行长效管理,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围绕这一机制提出了以下对策。

1. 建立有序的权力制衡约束机制

切实落实出资人责任,依法规范企业运作,建立有序的权力制衡约束机制。从改变现行的国有企业运作模式入手,建立由出资人委任的董事会履行决策职能;将现行经理由出资人任命还权给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加强考核,定期轮换;将财务负责人、审计负责人由行政任命改为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其待遇由董事会决定,从而达到权力适度配置与制衡之目的。

2.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任用机制

针对现行干部任用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体制改革。首先,应改任命制为有期限聘用制,任期届满后,职务自然免除,其可以参加下一任的竞聘,也可以竞聘其他职位,以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有问题时换个地方做官的局面;其次,要改革干部任用推举办法,能公开招聘的要公开招聘,尽力克服用圈子里的人,用身边的人现象;再次,要探索和改变干部考核办法。

3.建立规范严谨的资产财务监督机制

当前,国家和作为出资人的国有企业对其所属国有企业的资产、财务监督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二级、三级分、子公司的资产和财务管理处于失控状态。虽然现在提倡对领导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尽管这是一种事后监督方法,但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实施。因此,出资人必须加强对所属国有企业的资产、财务监管,可以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所属企业的财务运作作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了解审查;同时,要加强审计监督,形成制度化,定期进行,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严肃查处。

4.改进国有企业监督环境

改进国有企业监督环境,鼓励职代会等群众组织参与企业监督管理。要加强职工民主监督,建立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的制度,并把民主评议的情况作为对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尽可能提高企业人事、财务、经营方面的透明度,建立和疏通职工反映意见的渠道,便于职工了解、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当前,要按照中央的精神大力推进厂务公开,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治权利,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的作用,使职工真正当家作主,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出主人翁的作用。

总之,在国企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然要求。在改革之中不断完善各种监督机制、总结成功经验,强化国有企业的监督制约工作,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完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8,(7)

[2]苏志刚: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8,(4)

[3]鲁宏: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报,2003,(3)

作者:王 蕾

企业奖惩机制内部审计论文 篇2:

央企监督约束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央企整体改制上市或主业整体上市,有力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但是,央企从权力制约机制运行结果来看并不理想,权力腐败和资产侵蚀并没有被有效遏制,在内部监管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漏洞,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对央企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央企;监督约束机制;权力制衡

央企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央企整体改制上市或主业整体上市,有力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尽管央企的内部治理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三权分立格局尚未形成,从权力制约机制运行结果来看并不理想,权力腐败和资产侵蚀并没有被有效遏制,央企已经成为腐败的高发区。从近年来披露的事实情况特别是中石油腐败案可以看出,在内部监管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漏洞,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央企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央企监督约束机制的现实状况

按照政府的管理权限划分,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央企)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截至2014年1月,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数量113家,加上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直接管理的金融央企,一共为125家央企。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形成了一批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央企。截至2012年底,国资委系统监管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953家,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69万亿元。在美国《财富》杂志201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有44家,比2010年年增加6家。央企公司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运营水平及内部的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当前,在央企中有法律监督、党内纪检委监督、监察审计监督和职工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此外,还有各级各类组织和制度进行监督和制约,如监事会、职代会、股东代表大会等,董事会规范运作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外部董事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和加强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可以说企业监督制约机制初步形成。

二、央企监督约束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董事会制度缺乏制约性

西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董事会,董事会通过票决制体现决策的集体性,通过制定决策、任免、监督奖惩等制约经理人员。目前中国央企董事会制度中监督制约机制几乎不存在。央企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既是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董事与经理严重重合,造成决策机构无法制约执行机构。集团公司党组和股份公司董事会的组成方式与事业单位党委组成方式相差不多。股份公司总裁和高级副总裁全部进入董事会,占执行董事的一半,总裁担任副董事长,这使董事会监督乏力,对经理人员的制约作用难以发挥。

2.监事会和纪委监察机构的监督作用缺失

委托人通过监事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监控作用极为有限。因为监事来源不独立,监事级别低权力小,职工监事设置形式主义,这种企业内设的监事会缺乏权威性,使监事会的权力制衡作用未有效发挥。监事会有时在央企中的地位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摆设,其监督约束被大大弱化。而现有央企中纪检监察组织是在本企业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他们在很多方面受制于董事会和总经理,造成纪检、监察人员多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大多走形式,很少动真格的,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十分有限。

3.职工民主监督弱化,流于形式

虽然央企基本上建立了工会组织,但并不是独立的劳方组织,而且实际上是依附于公司内部并听命于公司高层,主要是给职工组织些活动、办些实惠事,在监督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这些规定由于未能明确规定职工作为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加之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难以真正发挥职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4.委托机构对代理人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现有国资监管体制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国家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每经过一次委托代理过程,力度就削弱一次,监督成本也就越高。由于每一级之间的委托代理环节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委托人对代理人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最终导致股东会、监事会的制衡形同虚设,董事会成为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的权力机构,企业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法人约束机制。

5.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公信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如有些中介机构在利益的诱惑下,为达到企业上市的目的,帮助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编造虚假证明材料骗取上市资格;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为了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或稳定客户,放弃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无法保持其在执业过程中应有的独立性,从而造成审计意见或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公允性大打折扣;部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证券评级机构受利益的驱动,违背职业道德发表误导性投资建议和评级结果。证券市场中介机构存在上述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导致无法实现其对上市公司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而言,凭借其资源优势和在本行业的主导或垄断地位,则更加容易控制或影响这些中介机构。

三、对策和建议

1.科学配置权力,强化权力制衡

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就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确保分权—分责—制衡的有效性。要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保证董事会独立决策权,保证经理人员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各负其责,建立规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机制,形成企业董事会与经理层、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要将董事会与经理层分离,尤其要解决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肩挑”的问题,以确保董事会对经理的有效监督。

2.加强监事会的权威性

对监事会的议事、决策内容和程序予以明确规定,确保在公司治理机制中所有的人都能受到监督约束。首先保证监事要知事,再者赋予其广泛而巨大的权力,使其有权列席企业各类重大会议,有权调阅财务资料、审计报告等实施财务监督,拥有提议、建议、发表独立意见、知情、监督等多项权力。并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行为和总经理的经营业绩进行监督、评价和记录,向国资管理机构提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及奖惩建议。通过强化监事会职能,构筑国资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监控桥梁,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3.明确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在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地位

当前,要认真执行好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使纪检组长(纪委书记)依法进入董事会、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依法进入监事会。强化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对提交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管理层审议的重要事项进行事前监督,重点强化对人事任免、物资采购、工程管理、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运作的事前监督。纪检监察组织要参与党组织对干部的考评、任免、党员评议等工作,切实加大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使监督作用落到实处。

4.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监督机制

群众监督往往不会对被监督者直接产生作用,只有通过把群众监督转化为党政纪监督、法律监督、党组织监督、法人治理机构中决策监督、执行的参考和依据方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此,要扩大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范畴,疏通参政渠道,发挥职代会作用,详细规定职代会程序、让职工代表依《公司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使职工以法定形式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监督,使经营者行使权力受到群众监督。

5.强化外部的审计和国资委的考核

除了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分权制衡机制的运行外,就目前来看,要监督约束一把手,还需要强化外部的审计和国资委的考核和监督。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大多以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为主导,从设立撤销、政策制定、内部管理体制、投资预算、人事任免到调查审核和工作汇报,国会都是最高权威。建议设立人大公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对国有企业政策决策、人事财务进行把关,派遣监事、外部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处罚,设立企业信息公开、群众质疑和举报的网上平台。在加强国资监管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促进经营管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切实解决监督乏力的问题。

6.提升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明确中介机构虚假行为的赔偿责任。提高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合谋成本,以减少上市公司的不规范披露行为。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中介机构虚假行为的赔偿责任,补偿受害者所遭受到的损失。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提高从业者的素质,提升证券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与监督意识,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联结从业者与监管机构方面重要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灵英.浅谈国资新体制下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J].科学之友,2008,(2):78-79.

[2] 张太升.关于完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8,(7).

[3] 李济广.企业治理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基于案例的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03-115.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田耘

企业奖惩机制内部审计论文 篇3: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

[摘 要]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因素。而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则是现代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保障。因此,文章根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信息化能力、操作监督、控制制度等方面,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议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信息化

国有企业主要指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参与投资或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在一定环境下,企业为提高经营效率,实现既定管理目标而制定的程序或措施等。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无法有效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与欧洲发达国家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优化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

1.1 内部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有企业对信息化接收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多数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缺失,不仅增加了国有企业基层人员工作负担,而且阻碍了办公信息化系统实际效力的充分发挥。

1.2 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手册与实际执行不符

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手册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顺利运行的主要依据。但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明确事项与实际执行内部控制操作情况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实效性。如国有企业在内部运营、投资、盘点阶段,没有依据原有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手册进行,最终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1.3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如内部控制基本方式不恰当、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缺失,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措施

2.1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对信息化接收程度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直接相关。据此,国有企业可从统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逐步加大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建设力度。一方面,在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块建设的前提下,国有企业可利用现有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全面挖掘、分析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数据,为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开展经营管理提供充足的支撑。以便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可结合日常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潜在风险。并设定对应解决方案,降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出现概率,促进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另外,国有企业以日常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协同办公自动化管理为要点,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财务管理、统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信息化系统优势,结合财务管理、统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需要,以实时信息处理为目的,进行内部信息化管理制度执行体系的细化设置,为业务进度动态跟踪调查、行政事务实时查询、资产管理动态盘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操作监督体系

针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手册与实际执行不符的现象,国有企业可在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编制完成之后,依据内部控制手册的相关要求,申报上级领导,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手册执行监督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设置明确的内部控制跟踪机制及奖惩措施,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执行跟踪机制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同步进行,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操作监督体系运行阶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可在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运行的基础上,协调处理内部审计机构与部门领导间联系,明确相关责任方权利义务。同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可将以往以查错纠弊为核心的审计工作,转换为以监控、服务及评价为核心的审计工作,从过程预警、事后审计等方面,制定细致的内部控制监督审计流程,保证内部审计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另外,为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可加强对部分人员业务素质、财务内部控制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各部门人员责任意识。同时,合理配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在保证相关部门工作独立性的同时,加大对内部人员弄虚作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在这个基础上,国有企业可从管理层人员从业资格、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增强竞争力。同时,针对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薄弱性,国有企业可依据持续完善的原则,鼓励内部工作人员主动自我评测。全面落实监督追踪问效及后续跟踪审计机制,保障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操作监督评价的严谨性。

2.3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为保证我国国有企业工作效率,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信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以信息资料安全、完整为前提,从内部控制基本方式、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内部风险评估等方面,逐步完善优化,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

首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方式主要包括组织规划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审计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等模块。其中在组织规划控制模块中,国有企业可依据内部控制实际要求,进行组织规划控制细则的完善设置。如国有企业可依据我国财政部门与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自身内部环境、经营业务范围及经营时间,合理设置组织架构、岗位人员职责权限明确方法及人力资源政策。

在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及授权审批控制模块,国有企业要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防范企业不良经营活动为要点。在经济业务处理时,在审批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业务执行;同时结合自身经济管理目标,明确内部职员工作职责,保证预算编制成果与实际管理要求相符。

其次,在内部控制基本方式实施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管理思想,明确国有政策宏观调控在内部管理中的作用,以保证内部控制监督、激励、考核的有效性。同时,为保证国有企业内部资产顺畅运转,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可结合阶段发展目标,构建灵活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合理调整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范围及管理要求,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相符。

最后,针对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缺失情况,为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国有企业要以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为目标,协同内部各部门,搭建高效顺畅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保证各部门信息交互的及时性、准确性。

3 总 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关于国有企业管理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据此,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我国经济政策,结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特点,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机制。同时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监督体系及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穆昱.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影响[J]. 财会学习, 2016(13):221.

[2]黄妙仁. 浅谈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9):171-172.

[3]张瑾.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产权保护与内部控制[J]. 中外企业家, 2016(7):129.

[4]董福亮.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 全国流通经济, 2017(11):27-28.

作者:靳日涛

上一篇: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农产品网络化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