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2024-04-11

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精选14篇)

篇1: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贵阳市关于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流动人口子女在贵阳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按照管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接受入学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根据本市实际,采取多种形式,逐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第四条 市、区(市、县)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教育发展规划,要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规划,统筹安排。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建立并完善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落实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第五条 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主管部门,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和督促各中小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

公安部门在办理居住证时,采集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及时提供6—15周岁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在政府投资项目投资计划中,保证我市中小学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需要,及时满足义务教育学位需求。

规划部门在城市规划中,要立足城市发展的实际,考虑教育长远发展的要求,按我市城市规划标准的要求配置教育设施。

国土部门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留足教育用地,保障教育发展项目用地。

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合理核定公办学校的教职工编制。

劳动部门对流动人口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出具有效证明。

人口计生部门为流动人口出具计划生育证明。

房管部门为流动人口出具或检验房屋租赁证明。

物价部门与有关部门制定教育收费标准并检查学校收费情况。

第六条 凡年满6—15周岁,有学习能力,父母在筑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能提供以下材料的流动人口子女,可申请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不收借读费。

(一)由公安部门出具的适龄儿童及其父母的原籍户口本、在筑居住证;

(二)适龄儿童父母在本市的有效房产证明和购房合同,或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房管所提供的租房合同登记、备案材料;

(三)适龄儿童父母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材料;

(四)适龄儿童原户籍地乡(镇)以上教育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或学校开具的转学证明。

依法设立的民办学校参照本条规定执行。

第七条 因父母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原因,由其他法定监护人监护的儿童就读,按第六条规定办理。

第八条 流动人口子女申请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适龄子女的家长应在申请学位前做好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准备;

(二)适龄儿童的家长在规定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向居住地区(市、县)教育局申请学位;

(三)区(市、县)教育局和学校根据学位情况尽量安排符合就读条件者入学。

第九条 物价部门与有关部门制定教育收费标准并检查学校收费情况。各区(市、县)政府认真执行我市教育收费政策,坚决制止乱收费。

第十条 市、区(市、县)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管理,创造条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应酌情减免书、杂费。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政府定期表彰奖励资助学生的突出单位和个人。

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在完备注册或转学手续后,方能进入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不得在没有学籍的情况下借读或代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应将学生学籍资料规范管理,按时报教育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 学校应做到不分学生户籍,平等实施教育教学。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要适当给予个别辅导等关心和帮助。

第十三条 民办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实行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多途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市、区(市、县)要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对经审批承担流动人口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给予生均经费补贴。

第十四条 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范、调整、提高”的方针加强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民办教育质量监管、安全监控和风险防范机制,保障适龄儿童的教育权益。

第十五条 凡违反本办法有关入学、收费、学籍管理和教育教学等规定者,由教育行政和物价等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肃查处。

第十六条 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六条 凡年满6—15周岁,有学习能力,父、母在深连续居住1年以上,且能提供以下材料的暂住人口子女,可申请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

(一)适龄儿童出生证、由公安部门出具的适龄儿童及其父母的原籍户口本、在深居住证或暂住证;(去石岩延期居住证)

(二)适龄儿童父母在本市的有效房产证明和购房合同,或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提供的租房合同登记、备案材料;(房管所去办税)租房居住的提供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出具的《深圳市房地产租赁合同书》及房屋租赁管理费收据《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票据》。

(三)适龄儿童父母持有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证明,或者本市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副本等证明;

(四)适龄儿童父母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计)

(五)适龄儿童原户籍地乡(镇)以上教育管理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或学校开具的转学证明。(在家开)

(6)小孩出生证明

1+5”文件

1、户口本

2、深圳居住证(大人小孩都要)

3、社保(连续一年以上,且现在还在交)或工商执照

4、小孩出生证

5、房屋租赁合同(要正规的那种)或房产证或购房合同

6、居住所在街道的“深圳计划生育证明”

7、老家教育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

其中最难的是“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全家户口本;

小孩子的出生证明;

小孩子居住证(刚办的可用回执);

房产合同或一年以上租赁合同;

父母其中一方能提供出在深一年的证明(如旧的暂住证,水电费单据等,如有一年以上租赁合同或一年以上房产合同就可以不用提供);

父母其中一方的社保或者个体户营业执照;(不用一年以上,刚刚办的没拿到卡可以用收据代替)

篇3: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教育机会平等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平等和就学质量平等两个方面。其中入学机会平等是就学质量平等的前提, 因为没有入学机会, 就谈不上就学质量, 所以入学机会平等是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标志。

一、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国民待遇”失衡

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是宪法和义务教育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我国一贯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 强调九年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为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五条进一步详细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 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亦有相同的规定。此外, 我国还在1990年通过的《全民世界教育宣言》中对世界做出承诺:保障每一个中国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宣言》明确提出:“全民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年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

这意味着, 流动少年理应享有跟当地儿童一样的九年义务教育权利, 这是一个依法普及的过程, 任何组织、团体或个人均无权阻挠或干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但在现实中, 流动人口子女却面临着入学难、失学率高, 无法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 受教育权缺乏基本保障, 义务教育“国民待遇”遭遇失衡等问题。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有关调查显示, 流动儿童中的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 一直未上学者占6.89%, 辍学者占2.45%, 后两者合计显示的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在北京, 约有300多万流动人口, 其中6~14岁的学龄儿童占3.6%, 达10多万人, 约有2万儿童就读于200多所学校, 但其正规学校的入学率只有12.5%。也就是说, 87.5%的流动儿童是被排斥在体制化的正规学校教育的校门之外。虽然有少部分进入公立学校, 但赞助费或借读费之高往往超出其家长所能承受的范围, 更多的则是无学可上。即使政府实行“两为主” (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立中小学为主) 政策, 大力提倡降低公办学校门槛, 取消借读费, 也仍会有不少公办学校想方设法向流动儿童收取借读费,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国民待遇”失衡成因

这种义务教育“国民待遇”失衡的现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和政策原因。

1. 教育制度和经费政策原因。

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政府统筹, 地方负责, 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和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 分级管理”的新体制。它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 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获取不同的教育资源。城市的义务教育由政府负担, 农村的义务教育则由农民自己买单。城乡公共教育经费差距巨大, 政府的经费投入77%在城市学校。在这样“二元化”经费投入的背景下, 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在教学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无法和城市相比, 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 缺少条件来弥补父母缺位导致的教育空档,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性格、学习、情感等问题。而被带入城市的流动儿童, 却由于“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 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 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国家非常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并从法律法规政策上予以明确规定, 并强调贯彻执行。但是地方政府, 尤其是流入地政府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致使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在许多地方陷入执行中断和政策失真的境地。究其原因, 无论是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 还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流入地政府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财政压力。因为在现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背景下, 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流入地政府很难得到中央政府所给予的相应补偿, 虽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出:“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要互相配合, 加强联系, 共同做好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但由于国家教育经费转移体制还不健全, 每年仍以户籍为准给流出地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而流入地政府不仅要把教育经费用于当地学校的发展, 还要在教育经费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支付流动儿童的教育费用, 双重的经费压力使流入地政府陷入困境。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 将会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持续发展。

那么, 究竟该由谁来为流动儿童教育买单呢?如何保障其财政来源和投入呢?回答这个问题正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国民待遇”失衡的关键所在。

2. 户籍制度原因。

“两为主”政策虽然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是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适龄儿童应在户口所在地入学, 强调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意味着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应是户籍所在地政府的义务, 流动人口子女也不例外。

在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 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首先是针对其辖区户籍居民的教育责任, 相对流入地政府, 流动人口子女作为非户籍居民, 其教育需求则被视为溢出常态之外的部分。因此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校际间义务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下, 流入地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往往有限考虑户籍居民。

事实上,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导致了社会的“断裂”, 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身份群体, 而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制度正在不断侵害公民的受教育权。有专家指出,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国民待遇”失衡的问题反映出社会排斥现象。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情况, 已使这一群体及其父母深切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和被排斥。这已不仅仅是个教育的问题, 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 将影响我国全面建立小康社会, 实现“和谐中国”的目标。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国民待遇”失衡的对策

义务教育属于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有权享受的一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应当力争在全国各地区和城乡得到比较均衡的发展, 以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 这一原则应当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1. 改革现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和经费政策。

城市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将是一个“共赢”的过程, 流动儿童的素质提高了, 不光对自身有好处, 对城市、对社会本身的稳定团结和健康发展也有好处。

其实有关部门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相关政策, 继而于1998年颁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2年6月份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又进一步明确指出, “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采取多种形式, 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继续抓好农村女童教育。”从而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 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 也都拒绝让市场支配义务教育。在成功地普及义务教育的各国, 均把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由政府全额提供。因此, 政府应在义务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监督和实施, 应该是中央政府的职责, 也应该由中央政府来解决城乡基本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 而不应该实行两种标准的“国民待遇”。

为了保证专项资金用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可考虑设立流动儿童“教育券”来解决专项资金拨付中的困难。“教育券”的主要特点是“钱随人走”。与传统的面向学校财政拨款制度比较, “教育券”的实施有利于学校之间的竞争, 因为流动儿童最大的特点是流向不定, 无论是国拨还是地方政府的经费均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在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投资的情况下, “教育券”的实施能够纠正户籍制对学生自由流动的不利影响。当学校凭流动儿童缴纳的“教育券”在当地政府部门兑换时, 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流动学生规模相匹配。它也有利于不同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 (“教育券”) 的竞争, 从而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质量, 使流动儿童享受到较好的教育。

2. 改革户籍制度。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应享受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一切正常权利, 这也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同样是孩子, 仅仅因为他们的父辈是农民, 在受教育这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上, 在起点上他们就远远地落在了城里孩子的后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所所长景天魁说:“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属于起点公平, 如果在起跑线上就不公平, 农民工子女从小就享受不到起码的受教育权利, 那么, 他们一辈子都谈不到公平!”

农民工也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因此, 我们提倡义务教育由中央政府负担, 但不能因为户籍限制而打了折扣。流入地城市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来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这是政府对于作为纳税人之一——农民工的正常服务。同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更进一步推进, 应逐步放开义务教育领域对于户籍制度的要求, 以保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国民待遇”的权利。

3. 社会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出路。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会教育以自我导向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实施全民教育 (Education For All) 与终身教育 (Lifelong Education) 为宗旨, 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全人生的基本特征。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 社会教育以尊重人性为出发点“开启民智”, 提高全民族素质。通过社会教育, 鼓励人人朝向有意义的学习, 发展可贵而独特的个性, 成为“一个人格完善, 心智健全, 情趣高雅, 情感丰富, 富有朝气的人, 而不是教育家们所惋惜的‘知识机器’”。

21世纪, 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社会, 教育、学习是全民终身的任务。社会化的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将成为未来教育体系的主流。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 我们的原则是鼓励“社会教育社会办”, 动员广泛的智力资源, 获得全社会的热情和支持。社会教育政策, 作为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方面, 要激发全社会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支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提供良好服务, 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

儿童最基本的权利就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基本教育政策, 作为“国民教育”, 不应遗忘每一个适龄儿童, 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国民待遇”, 流动人口子女怎能例外?

篇4: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家庭希望计划”的资助对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家庭收入在印尼“全国贫困家庭数据库”中处于最底层(10%);二是家庭中有孕妇和(或)18岁以下子女。根据家庭人口规模,每个贫困家庭可以获得数额不等的现金资助,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获得180万印尼盾(约合152美元)的资助,这大约是贫困家庭一年支出的15%。获得资助的前提条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保持在校学习,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到健康诊所接受必要的医疗服务(如产检、免疫等)。印尼国内大约有1.1万名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帮助这些家庭达到计划所要求的资助条件。

为了促进贫困家庭的行为发生积极变化,该计划开始组织母亲们参加相关培训,内容包括健康与营养、父母教育实践、儿童保护、家庭支出管理等。相关评估结果表明,印尼学生完成小学教育后继续接受中等教育的几率提高了8.8%,初中注册入学人数增加了一成。同时,接受产前检查的人数增加了7.1%,儿童发育迟缓病例的发生率下降了3%。如今,“家庭希望计划”帮助贫困家庭进行小型创业以补贴家庭收入。小型企业的女性创业者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这些举措的重点不在于增加家庭收入,而是让贫困家庭的儿童有更好的机会摆脱贫困境况。

篇5: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服务管理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县2013年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管理,组织好、实施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管理服务工作,特计划如下:

一、管理服务原则

(一)直系子女原则。即入学学生必须是在我县务工的非我县户籍的外来人员直系子女。

(二)有效证件原则。即流动人口子女到xxx县中小学就读,需提供“三证”、户口簿等相关证明。“三证”指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务工证明(企业证明或体现务工关系的工资表、劳动合同,个体户提供工商营业执照、营运证、税务登记证等)。户口簿要能体现亲子关系。

(三)分类管理原则。

1、具备我县学籍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原校就读,学校须给予接纳并视同本地学生进行管理。

2、具备我县学籍的流动人口子女要求转往其他地方就读,需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3、今后新进入本县中小学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其父母一方必须在本县企业务工半年以上,同时提供“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务工证明”,并出具证明其亲子关系的户口簿。

(四)就地就近入学原则。由家长联系务工地学校就读,家长联系有困难的,以务工县教育部门为主,就近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到学校就读。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流动人口入学管理服务工作,力争做到使来我县务工人员适学子女能人人入学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要求,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

(二)流动人口入学情况得到进一步澄清,全面落实外来工子女学生的登记办证录入、实时核查,确保外来工子女的入学率达100%。

(三)外来工子女入学管理服务工作保障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确立。

(四)以外来工子女学生信息库为基础,建立完善外来工子女学生综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三、具体步骤

(一)xxx县教育局成立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教育股、招生办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育股。负责教育系统开展流动人口入学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工作调研、档案管理和信息反馈工作。

(二)在9月15日前,配合当地公安部门及时做好外来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各学校要彻底摸清本单位流动人口子女在校学生的数量、掌握基本情况,逐个造册登记。

(三)各学校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管理服务工作,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动态,及时收集、汇总

上报。人口服务管理专项组各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情况,认真分析突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人口服务管理专项组各成员单位要总结回顾今年来流动人口入学管理服务工作,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探讨下一步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管理服务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是各学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措施上要与上级保持一致,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要高度重视,经常深入指导,督促工作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三是要深化工作措施,做到管理服务并重,要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免费提供入学信息和相关服务,及时查处侵害流动人口子女合法权益的案件,坚决杜绝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乱收费现象。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确立正确舆论导向,人口服务管理专项组各成员单位要把宣传工作贯穿流动人口入学管理服务工作始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宣传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服务的政策。

篇6: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学校在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根据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要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麒麟小学全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招生地段内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纳入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1、制订了《麒麟小学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2、将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并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3、简化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程序,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入学。

4、对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困难资助、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城区原住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权利。

5、把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纳入每学期开学工作检查范围,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6、对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一定资助。

(二)强化服务意识

1、学校将招生政策和有关精神及时告知学区内居民。学校在招生期间公布招生咨询电话并设立招生咨询处,接受社会和家长咨询。对居民的咨询要耐心说明、细心解释。符合入学条件的,应无条件接收。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应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努力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方便条件和服务。

2、我校将师资配备等情况及时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公开、公正,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3、在招生工作中,我校树立大局观念,讲政治,比服务,树形象。强化责任意识,特别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问题,为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方便。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优扶对象子女入学,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7: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情况汇报

我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较好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基本情况

(一)幼儿教育

全市幼儿园**所,其中公办**所,民办**所,在园(班)数**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

(二)义务教育

2011—2012学,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不含**个教学点),其中小学**所(民办**所),初中**所(完全中学**所,初级中学**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小学学生**人,初中在校学生**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计**人(小学**人,初中**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小学**人,初中**人),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11—2012学,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所(含州属),其中完全中学**所,高级中学**所,职业技术学校**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

二、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中心校和乡镇街道统一安排,在服务区域内张贴入学信息公告,下发入学通知书,各学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学校就读,由教育局封存小学生毕业监测成绩,按照学生居住地址,由电脑划片派送到就近公办初中学校就读,确保了入学公平。

(二)实行阳光招生

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并公布名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团等方面一视同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三)扩大公办教育资源

一是加大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中、*中、*小、*小、*小等学校扩大现有城区学校

学位;新建***新校区,原***老校区2011年秋季学期招收初中学生**人;新建寄宿制的**市第**小学已经开工建设,占地**亩,设*个班,建成后可以容纳**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各乡(镇)建成了中心寄宿制小学和寄宿制初级中学,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创造优越条件,基本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减轻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压力。

(四)简化入学程序

办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籍证明、暂住证明、务工证明,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五)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的监管,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六)积极扶持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一是及时下拨生均公用经费;二是组织民办学校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在质量评比方面给以适当照顾,每年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奖项均向民办学校分配一定名额,鼓励学校办学。

三、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困难

1、现有公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公办学校压力较大,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大,不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管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点经常变动,学生流动性和随意性大,想走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没有办理转学手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难增大,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得到稳定、系统的教育。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教育投入,科学合理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学籍管理,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专项档案。

**市教育局

篇8: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一、调查目的详细了解当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探究和把握国家、政府、学校及社会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上所做的工作和表现,发现在此过程中其所做的功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二、调查地点及对象

宜宾市江北江川农民工子弟学校 在校就读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向江川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2、访谈调查--走访江川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及领导

3、网络调查--上网和看书收集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借鉴

四、调查主要内容

1、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如学习环境、硬件及软件设备配给、师资力量、生活状况等)

2、校为此现状做出过哪些努力;

3、政府为此出台过哪些政策或法律文件,采取过哪些措施;

4、会人士的反应是怎样,是否有过行动;

5、对川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学校、当地政府及社会人士所做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或看法;

五、时间安排

1、第五周,组长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会,讲解确定本组的题目以及

接下来几周的工作任务及安排

2、第六至八周,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写好提纲和文献综述;

3、第九周,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拟好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所需的问

题;

4、第十周,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前往调查目的地---川江农民工子弟

学校开展调查;

5、第十一周至十二周,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调查心得和经验,并

写好各自的调查报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组长安排相关成员制作PPT;

篇9: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教育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社区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消除歧视与偏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环境,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我社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

具体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女子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我社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就业,加快了城镇化发展。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以进城务工就业的形式向城镇转移。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种新形势,我社区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出发,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各项服务工作。为此,我社区引起高度重视,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推动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城市生产力、促进城市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学习处境有着较多的困难,所承担的压力比一般学龄儿童更大,更加需要关注和爱护。我们用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满腔的热忱、强烈的责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扎实地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二、集合本社区实际,充分发挥社区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中的作用。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我社区积极与辖区内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联系。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渠道作用,促进学校更多的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且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特点,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重视合作精神,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营造全纳氛围。社区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登记管理制度,在社区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

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了宣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重要性。社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强了舆论引导工作。包括在辖区内的宣传栏张贴海报和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广大居民都能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宣传中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此次宣传活动的开展,对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引起全社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关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舆论氛围。

篇10: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关于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

义务教育工作小结

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市区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就读工作。

学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概况:

全校592人,其中随迁子女数342人,农业户籍184人。

一、思想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校生源中一多半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此安排好他们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美丽西安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按照《义务教育法》和区教育局关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的相关通知精神,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专题讨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结合学校现有的规模、办学条件,制定出了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方案。一年级新生招生工作中,在落实本学区内生源数量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招收学区内居住的适龄儿童(按规定,家长要出具五证)。接

收教育局统筹安排的生源,对于插班生,我校本着无条件就近免试入学原则,为农民工减少后顾之忧。着力推进人文关怀,积极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就学环境。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通过大家访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一方面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一方面对学生家长在教育理念、方法上给予帮助指导,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存在问题:

1.学区内流动人口增加,但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导致接收生源能力受限。

2.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导致大班额增加。

篇11: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南岭中心小学关于保障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说明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近几年来,随着我镇外来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我校本着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积极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和潜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一、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情况

1.各校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2.坚持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学。以流动人口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接收,随时插班跟班就读。

3.坚持就近入学。按户籍管理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社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分配到指定的公办学校入学。

4.是坚持同等待遇和同等权利。流动人口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与本地学生一样参加评优、评奖和入队,以及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

5.是单独建籍、单独管理。建立学籍跟踪管理制度,实行单独造册,统一管理,进出有记载有手续,定期上报。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不均衡、区域较广泛等特殊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脱节

由于个别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无法与所在学校同步,总体上也拖了各区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后腿。

三、意见及建议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务工人员将涌入城市,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亦必将成为突出矛盾,解决不好将演化成社会问题。因此,要结合我校的实际研究部署教育发展战略,立体思维,超前谋划,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篇12: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近年来,XXX中学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根据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要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XXX中学全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招生地段内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XXX中学教育发展规划,纳入义务教育保障体系。一是制订了《XXX中学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将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并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三是简化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程序,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入学。四是对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困难资助、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城区原住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权利。五是把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纳入每学期开学工作检查范围,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六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一定资助。

2、建立了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加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抓实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强力推行素质教育;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水平;三是加强课程、教学、学生三项研究,增添教育发展活力;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保障进城外来务工从业人员子女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

XXX中学

篇13: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提出如特拟定本方案: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校“两基”成果、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

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河南省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努力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各级组、处室要加强对依法保障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入学对象

6周岁以上,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校学区招生范围内务工的农民子女。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入学通知制度。为方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每学期开学前半个月,在我校校门和学区范围内,张贴《入学通知书》。

2、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特点,做好教育教学

工作。在文化学习、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平等对待。建立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对每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建立起家校联系卡,使学校、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增强双方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注意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师生尊重、关爱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愿意、乐意学习,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篇14: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工作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通教发[2013] 9号文件精神,我校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任务,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我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我校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雷立志

副组长:张福才毕磊

成员:包淑环相伟陈国强刘国郑长威

孙丹丹李珊珊麻双艳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入学通知制度。为方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每学期开学前半个月,在我校校门和学区范围内,张贴《入学通知书》。

2、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文化学习、评优奖励、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平等对待。建立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对每个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建立起家校联系卡(如监护人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使学校、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增强双方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注意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师生尊重、关爱进城务工就业随迁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愿意、乐意学习,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3、精神鼓励,不歧视,不为难,彼此尊重。

在校每一位学生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不允许使用伤对方自尊的语言,不允许由于经济上的,或学习上的原因让学生为难。在座位安排,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班级活动,犯错处理等方面不允许歧视。特别是插班生,更由于语言,习俗等方面不同,更应向学生解释,寻求理解。

4、困难学生助学制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结对子”等活动,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帮助家庭经

济困难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以切实减轻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费用负担。

5、家长座谈,提高监护水平。

每学期要与这些家长共同商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把观察到的一些问题,上升到教育的角度,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监护能力

通榆县第七中学校

上一篇:电大本科下一篇:鲜食玉米不合格果穗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