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几十年由于问题专利加剧使得世界范围内专利法关注度持续增加,我国也开始逐渐注意到专利法的问题。如何完善专利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重新认识专利制度和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本文将对我国专利法实施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论文 篇1: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实证调查

摘  要:近年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进程逐渐加快,立法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知识产权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但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仍旧普遍存在,这固然与知识产权法律执行力不足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缺乏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以期为培育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培育提供支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实现知识产权法律价值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实证研究

1 问卷设计

1.1 问卷设计原则

为提高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在设计问卷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原则:完整性、简单性、中立性原则。为保证上述原则贯穿于问卷调查的整个过程,首先,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将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结构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横向结构作为问卷设计依据,将问卷题目与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结构中的要素进行对应性设计,另外通过专家老师的指正以及与法学专业学生的探讨,对问卷进行多次修改,确保问卷的完整性;其次,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性极强,即便调查对象为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也难免对知识产权的术语有些陌生和困惑,为此笔者一方面尽量少的将专业术语置于问卷之中,让受访者对于题目和题干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预调查将问卷中,将受访者无法读懂的题目进行修改,实现问卷简单化;最后,问卷的中立性设计是获得科学研究结果的前提,本问卷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不偏不倚,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不加入任何引导性作答的语言。此外,本问卷中的题目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不仅涉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还将法律的运用囊括其中,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律的运用也能够较为直观的体现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水平。

1.2 问卷构成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标题、卷首语、题目和结束语。问卷题目的设计是以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横向结构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主要由四个版块构成,包括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知识产权法律情感、知识产权法律意志和知识产权法律信仰。

在调查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版块中,主要内容是调查我国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我国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我国刑法中是否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文或规定”、“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的取得是否需要登记”、“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管理机构”等8个题目。

在调查中知识产权法律情感的板块中,主要是发现大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现象所表达出来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我国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如何”、“采取何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技术发明”、“是否知道学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或讲座”、“对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态度”、“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现在的法律环境能否保护知识产权人权益”等8个题目。

在调查中知识产权法律意志的板块中,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在面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及其不良诱惑时所体现的精神和品格。包括 “身边的人使用盗版产品对自己有何影响”、“造成知识产权侵权的主要原因”、“您不购买侵犯知识产权产品的原因”、“对待假冒和盗版的态度为何”等6个问题。

在调查知识产权法律信仰的板块中,主要发现大学生在学习或者经历长期法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主观因素。包括“出现知识产权纠纷时是否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专利权利受到侵犯时进行维权的首选部门”、“保护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的理想状态”、以及“擁有知识产权的情况”等4个问题。

2 调查过程与结果

2.1 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采取网络发放填写方式,共回收有效样本578份,总体情况如下:

1.按性别标准划分:男生共282份,占48.79%;女生共296份,占51.21%;

2.按照地域标准划分:城镇学生326份,占56.4%;农村学生252份,占43.6%;

3.按照年级标准划分:大一年级253份,占43.77%;大二年级84份,占14.53%;大三年级80份,占13.84%;大四年级93份,占16.09%;大五年级68份,占11.76%。

4.按照专业类别进行划分:工学194份,占33.56%;管理学155份,占26.82%;文学74份,占12.8%;法学70份,占12.11%;经济学39份,占6.75%;理学23份,占3.98%;其他专业23份,占3.98%。

因经费、地域、研究者能力与被调查者意愿等诸多限制因素,本次调查结果与显示状态存在一定误差,但并不影响样本的整体性分析,该样本数据依然具备分析与参考价值。

2.2 调查结果

2.2.1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调查结果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调查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基本内容、对象种类、法律程序、管理机构四个方面内容。首先,就知识产权法律基本内容而言,当问及知识产权法主要内容时,认为包含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7.23%、86.68%、93.25%,而对于TRIPS协议,则只有37.2%的受访者认为包含在知识产权法之中;认为我国刑法中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文和规定的比例也达到71.28%,另外仍有28.72%的受访者不知道或者认为没有相关规定。可见,虽对于知识产权法的国内法规定的内容大学生相对了解程度相对较高,而对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的了解,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其次,就知识产权对象种类而言,对于专利的种类和传统商标的种类了解程度普遍较高,而对于新的法律规定,受访者的了解度普遍较低,如对于商标种类,只有39.79%的受访者认为声音可以注册为商标,同时,认为数字和字母可注册为商标的比率也远远低于文字和图形,可见,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标种类受访者比较了解,而对于非常见的商标种类受访者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再次,对知识产权的取得程序来说,85.81%的受访者认为著作权的取得要和商标权、专利权的取得相同,要进行注册或者登记。同时,对于专利的申请程序中,知道向哪一机构申请专利的受访者为55.19%,有近一半的受访者不知道对专利申请机构有错误认识。这些数据表明受访者对于取得知识产权法律程序的规定了解匮乏,进而更无法谈及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与维权问题。最后,对知识产权相关管理机构而言,认为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属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机构的受访者分别有72.84%、85.81%,而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出版总署属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机构的比例均不足4成,认为公安部也属于相关管理机构的更是只有10.73%。

2.2.2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情感调查结果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情感的调查包括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对技术发明采取的保护方式、对于盗版、知识产权战略的态度、知识产权保护目的、法律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市场打假效果等内容。经调查,83.22%的受访者认为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强,受访者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的途径当中,73.01%是通过电视网络,62.63%是通过学校课堂,但是能够准确知道学校是否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或者講座的同学仅有20.93%,这说明在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中仍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仅有20.76%受访者通过家庭教育获取知识产权知识;而对于技术发明的保护问题,83.22%受访者选择申请专利的保护方式,只有少数受访者通过与相关厂家合作、采取保密措施的方式保护技术发明;对于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认为该战略重要及时的比例非常之高,但同时对其贯彻落实以及起到的作用则持不乐观的态度,图3-2可以更加明确表现出受访者的态度。95.33%的人认为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保护创作者或发明人的利益,以鼓励创新,另外有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保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创建创新型国家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对“您认为现在的法律环境能否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的调查中,11.9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46.54%的受访者认为基本可以,26.64%的受访者认为基本不可以6.4%的受访者认为不可以;关于目前我国市场上打假行动的效果,73.7%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打击市场假冒行动的效果平平,达到预期的认为效果明显的不足17%。

2.2.3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志调查结果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志的调查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侵权发生的原因、身边侵权现象对自己的影响、对侵权行为的处理方式等内容。对于盗版产品问题,从未购买过盗版产品的受访者为25.61%,并且周围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家人都购买盗版产品,周围人也从未购买盗版产品的比例仅为4.33%,这说明购买盗版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十分严重,不仅仅是大学生,调查显示出得数据说明社会中购买盗版问题也非常泛滥;受访者认为知识产权侵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价格便宜,因贪图小便宜、不法商人牟取暴利、盗版产品供应太多容易买到、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而侵权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72.15%、62.63%、62.11%、65.57,但与此同时,因价格低廉而可能会导致质量问题,是受访者拒绝购买盗版产品的首要原因,由于该原因不购买盗版产品的受访者比例达到65.29,还有26.82%的受访者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拒绝购买盗版产品,然而仅有7.27%的受访者意识到购买盗版制侵犯了知识产权;面对周围频发的侵权行为,93.08%的受访者认为这些侵权行为对自己的选择会产生影响;另外,受访者对于买卖盗版和假冒商品行为总体上态度鲜明,80.97%的人认为应严厉打击;可见,经营者和购买者有利可图以及侵权行为的泛滥是知识产权法律意志薄弱的症结所在。

2.2.4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调查结果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信仰的调查内容包括面对纠纷是否诉讼以及解决纠纷的首选部门、知识产权拥有情况等。在面对知识产权法律纠纷时,有83.39%的受访者会通过诉讼的渠道解决纠纷,另外也有16.61%的受访者不进行诉讼;而当专利权人的权利受到侵犯,53.81%的受访者认为应首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寻求权利保护,而选择法院的受访者仅为20.42,另外首选检察院和工商局的比例分别占到12.11%和13.67%;不难看出,面对侵权,受访者愿意通过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但基于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欠缺,在维权机构的选择上有所误区;受访者对保护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的有着较高的要求,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是法制环境理想状态的应有之义,另有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严惩侵权行为、全体公民守法、严格执法也是法律环境的理想状态;在对知识产权拥有情况的调查中,受访者中除了拥有著作权的比例达到75.43%,对于专利权的拥有比例也达到了49.13%,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成果的体现。

3 调查结论

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呈现出差异性、矛盾性、和发展性三大特点,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状况仍旧淡薄,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知识产权法律情感严重匮乏、知识产权法律意志不够坚定、知识产权法律信仰严重缺失四个方面。造成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教育模式影响法律知识传播、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缺乏历史文化土壤、商品经济与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志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初探[J].科技与法律,2015,(04):640-673.

[2]  石苏谊,张小红.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基于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生问卷调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3).

[3]  郭秋梅,杨晓研,牛广召.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8-70.

[4]  邓仪友:美、日、韩三国知识产权政策评述[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7期.

[5]  何华.知识产权意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27-30.

[6]  刘华,周莹. 我国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0):103-111.

作者简介:赵彦辉;1992年5月1日生,男,汉族,辽宁凌源人,硕士学历,助教,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毕业专业:经济法学,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学,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学生工作专项)“互联网+”班团建设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XG2019-034

作者:赵彦辉

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论文 篇2:

我国专利法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十年由于问题专利加剧使得世界范围内专利法关注度持续增加,我国也开始逐渐注意到专利法的问题。如何完善专利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重新认识专利制度和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本文将对我国专利法实施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关键词:专利法;实施问题;提高专利质量

作者简介:奥美玲(1984-),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法学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商法。

一、专利及专利法的概念

(一)专利的概念在我国专利理论和实践中,“专利”有三层含义(1)专利权的简称,即指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照专利法进行审查,认定为符合专利条件即可专利性(patentability)而授予的对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的、排他的一种民事权利(2)记载发明创造内容的文献,即“专利文献”的简称(3)受到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即一种新的、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

(二)专利法的概念专利法是确认发明人(或其权利继受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规定专利权的取得与消灭、专利权的实施与保护,以及其他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专利法的完善和实施可以有效地鼓励和调动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合理调整发明创造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智力成果、公平竞争机制的有力保障,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动科技研究和科技创新,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

二、当前专利法实施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一)维权周期长通常审结一个专利侵权案件需要9月到1年半,与国外相比,这已经是比较快的了。为什么大家还感觉周期长呢,一是专利案件比传统民商事案件多了技术事实查明,可能需要鉴定。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民、行二元分立制,导致侵权程序需要中止,等待无效程序终结。而无效程序是三道程序,通常一年半,时间被大大拉长了。

(二)举证难为什么举证难,这是由权利性质决定的,也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有关。怎么办?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鱼。答案不言而喻。其实,解决权利人举证难的出路不在于,替权利人举证,而应当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证据规则,让当事人用好这个规则完成举证。可喜的是,这次修法和司法解释稿都移植了商标法上的举证妨碍制度。但遗憾的是,仅仅局限在赔偿数额方面。

(三)赔偿低其实,赔偿低是举证难导致的。赔多少要看证据,不能拍脑袋。当前,有一种观点将赔偿低的原因归于法定赔偿制度。其实,恰恰是因为原告举不出损失或获利的证据,不得已适用法定赔偿,这一制度的本意恰恰是为了缓解举证难的问题。当举证难的问题解决了,赔偿低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完善专利法的实施,提高专利质量

(一)完善实用新型制度对使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条件的提升,不妨参考德国对实用新型制度的规定,实用新型与发明的差异主要并不在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在于实用新型的授予程序相对简化可加快发明的授权,但若是不具备专利的条件,在德国这样的专利是没有执行其权利的空间。对此,在初步审查中应当改变形式审查的限制,引入明显不具备创造性或创新性审查,凡是明显不符合创造性条件的,应当直接予以驳回。同时,缩短维权周期。

(二)专利申请人信息披露义务的完善在专利申请审查中申请人及相关人员与审查人员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某一项发明而言,相对于审查人员,对现有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更为了解的应该是申请人,申请人能够在申请阶段提供与授权考量有关的重要信息,将大量节约审查的时间成本,同时提高审查的质量。

(三)专利审査质量监督体制的完善改变现有的抽检方式,不再根据结案的案卷来抽检,而以審查员审查完成的案卷数量的一定比例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的结果与审查人员的绩效挂钩。在每个审查员被抽检比例相当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抽检率。同时,在审查质量的评价方式上,有学者建议借鉴美国专利审查抽查中采用的“第二眼”的方式,即将所抽取的审查案件独立再审一遍判断结论是否与原审查结果一致。

总之,我国的专利政策应当更关注于质量而非数量,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维权周期长、举证难等问题。我们应立足本国实际,积极地借鉴德国专利法相关制度经验,努力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提高专利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吳汉东.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J].中国法学,2010.01.

[2]贺宁馨,袁晓东.专利钓饵对我国专利制度的挑战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科学学与

科学技术管理,2013.01.

[3]张汉国.对现阶段专利审查工作的基本分析[J].知识产权,2014.05.

作者:奥美玲

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论文 篇3:

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法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摘要】中国的上层建筑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基本的蓝图,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结果,作为上层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中国的法制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体现。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起到的立场、方法论指导作用、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的贡献以及对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及我国的法制建设前进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制建设;方法论;理论;制度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价值以及内容的一系列认知的总和,是依据其创立的政治法律学说所创立的法律科学体系。而中国的法制建设则是指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律理论建设以及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总和。在我国的法制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法制建设进程中,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的法学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是否需要向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进行大规模的学习和移植?这种学习和移植是否会是对我们当前的法制建设的一种否定或者退步?我国当前究竟应该实行民主宪政还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产生了质疑。文章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法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的探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一点细微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贡献

法学研究是法制建设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法学研究基础,任何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只是空中楼台,是经不起推敲,也无法在实践中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贡献在于,它为中国的法学研究提供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方法论的指导。(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中国法学研究提供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作家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时候,就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对法的本质进行了揭示,他们认为,法是为人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中国的法学研究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法学研究应该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立场,这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指明了基本的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中国法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的确立。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围绕有法可依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立法: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在立法的步骤上,邓小平认为,“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两手抓”思想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搞好经济建设必然需要法制的保障,对此邓小平总结出“两手抓”的思想。1986年1月17日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主张法学研究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我们研究一项法律制度需要将这项制度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辨证的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根本在于他们改变了唯心主义的法学研究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开展法学研究能够有效的防止个人意志或者唯心主义对法学研究的影响,在观察任何法律现象、分析任何法律问题、研究任何法律制度的时候,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使得法学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也能够避免由于法学研究上的失误造成的历史悲剧重演。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法学主张从社会实践中产生法,这一方法论对于我们的法学研究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确实必须要将其置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才能够有一个更为深刻和清晰的认知,这一观点也使得我我们能够通过研究发现,法由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根源以及发展动力也取决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生活。具体到我们国家的法学研究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我们认识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后,我们的法学研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提供的方法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研究,是我们法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贡献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全部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以及党的领导”,这一理念是我们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并结合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的新发展,使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实际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源还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关于国家和法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和谐社会理论的贡献

和谐社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最新成果,其内涵包括了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于这一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通过理性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必须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认为,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通过民主和法治能够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而有效的调整,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和谐相处。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与时俱进,它要求我们的和谐社会理论需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确立新思维,在现阶段要全面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同时逐步完善利益调控的法律机制,为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指导作用

对于宪法,马克思主义法学一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是以摧毁旧的法制,并且创建新的《宪法》作为一项重要标志的。我国于1954年诞生了第一步《宪法》,而这也被视为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标志。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一系列真正的人民权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基本要求。比如,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都是这一基本要求的结构,而这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特色所在。在我国《宪法》的修订也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时俱进的品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需要正确的反映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且能够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1982年之后,我国的《宪法》经历了3次重大的修订,每一次修订都是根据当时出现的重大社会经济变化,比如“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权”等相继写入《宪法》就是最好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公法制度的指导作用

公法是配置和调整公权力的法律规范,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公法的相关理论论述是比较多的,比如马克思的政党学说、法与政治学说、公务人员应该是国家的公仆的学说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的公法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将政府的职能从管理转为服务、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等公法理论的涌现,以及《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刑法》等相关公法的出台和完善,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公法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私法制度的指导作用

私法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私法的相关理论论述相对而言不是很多,但是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都进行了研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就经济发展与私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需要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的自由、平等、权利的法律观念。这一基本观念对于我国的民法、商法、经济法以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法律的出台和完善,无不是围绕构建一个自由、平等、私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的社会秩序而努力的。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未来中国法制建设中核心问题的解决

(一)中国法制建设的道路问题

中国法制建设是要走哪条道路,是学习大陆法系还是借鉴英美法系,抑或是自成一派,这一问题是我国法制建设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我国的法制建设道路是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依据,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只要是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相符,不与我国《宪法》的基本理念相违背,就可以进行借鉴。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道路。

(二)关于人民民主宪政的问题

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宪政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独有的执政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宪政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而宪法的核心则在于对国家的权力结构进行合理的配置。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人民民主宪政并不会对社会基本制度造成冲击,反之它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国未来的法制建设应该是以人民民主宪政作为一个基本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五、结语

文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指导作用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全面指导作用,中国的法制建设也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法学指导之下进行,它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正在解决我国未来的法制建设必然面临的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也必然引领我国的法制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参考文献:

[1]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论纲——写在<现代法学>首任主编黎国智教授80寿辰之际[J].现代法学,2007(05).

[2]谢邦宇.法学繁荣 繁荣法学——关于我国新时期法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1990(06).

[3]朱力宇.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依法治国”——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4]李龙.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5]张述周.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历史轨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6]公丕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概览[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00).

[7]李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兼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历史地位[J].政治与法律,2008(01).

[8]李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学的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4).

作者:霍佳

上一篇: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下一篇: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