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农村水利建设是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农村水利事业在扶贫开发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仍然面临着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小型病险水库数量大、农业灌排设施老化失修、水环境持续恶化、水电资源无序开发等突出问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必须从更新观念、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水利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水利建设论文 篇1:

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形势、对策与措施

摘要: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将迎来新的春天。本文从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与形势,并就构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水利 建设 改革 对策 措施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and measure

Huang Ze-jun

Hubei Water Resource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70 Chin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了农村水利建设十分薄弱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了农村水利设施的脆弱。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将迎来新的春天。

一、重新认识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与形势

农村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御自然灾害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1.农村水利建设地位重要,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

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就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一是可以抗旱,二是可以防洪排涝,三是可以改良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并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名言。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也把水利投入的重点放在利益相关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已有的农村水利设施管理日渐荒疏。

2010年、2011年我国诸多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水利建设地位与作用。

2.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公益性和群众性,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农民的参与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是集体(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其责任是明确的。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多数地区集体经济退出和瓦解,农村水利建设主体缺位和消失,上世纪80年代,水利建设出现明显的滑坡。

1990年,国务院出台“两工”政策,政府和基层可以据此组织大规模农村水利建设,暂时掩盖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农村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工程建设责任不清,行为主体严重缺位。“两工”取消后,沒有相应的替代措施,必然会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开展。

很多人认为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应该农民来办;而农民特别是种植粮食的农民认为,农村水利建设应该由政府来办。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央认为按事权划分,其财政投入该由地方负责,地方则认为中央财政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沒有形成有效机制调动农民自身资源的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政府要投入,农民也要参与。

3.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

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农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农村水利建设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水利、农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了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并提出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的目标任务。国家已将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位置,农村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相信,农村水利建设将掀起新的建设热潮。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冒进,同时政府要搞好统一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二、明确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强调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的“五坚持”基本原则。根据当前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面临的形势,我们必须明确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过去的30年,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呈逐渐弱化的趋势,政府过分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在农村水利建设上投入明显不足,农村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和新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构建新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一是“多主体”构建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供给主体新模式。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如,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投资不大、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二是“多渠道”构建财政渠道、市场渠道、其他渠道共同参与的筹资新范式。首先是财政渠道,如财政预算内渠道、财政预算外筹资渠道等。其次是市场渠道,如发行长期基本建设国家债券,成立旨在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发展基金,向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减免税收和给予信贷优惠等政策调动经济组织投资等。三是发行彩票渠道。通过发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彩票的形式进行融资等。另外还可经通过非政府组织筹资、境外筹资、个人筹资和企业家捐助等方式解决当前投资不足的问题。

三是“多元化”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资源动员新格局。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逐步构建起对农业、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历史角度看,农民资源投入一直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和劳务来源之一。农民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受益群体,农民资源从理论上应成为社会动员的主体。在国家财力尚不十分雄厚的前提下,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进行农村水利建设依靠的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强制动员机制。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逐渐减弱,随着农村税费的改革和“两工”的取消,农村水利建设的行为主体出现缺位。这就要求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本位”为主线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民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等,以农民的需求作为建设项目决策的依据,保证农民的声音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得到体现。如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派出专门调研人员到农村进行访问,吸收农民的意愿,并反馈到政策制定部门,再由政策制定部门召集农民代表、农业专家、社团代表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在农民和政府之间建立表达农民真实意愿的平台。

二是实行农村水利建设问责制。2010年、2011年我国诸多地区发生特大干旱,这不仅有天气的原因,更多的是暴露出了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投入不够,不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云南省如果能拿出旱灾中受损的10%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旱情也许不会如此严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将这“10%”落实到实处,必须建立问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视,逼着政府进行必要的财政投入。

三是重构农户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当地农村本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农村水利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如山东费县产权制度改革、河南博爱县的股份合作制、广西平果县的用水协会等案例,有效动员了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3.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水利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法规研究,为农村水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农村水利建设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轨道。重点是要研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节水浇灌、水价改革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要尽快完善农田水利技术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体系,抓紧搞好各项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厉性。

二是加强农村水利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与农业大国、灌排大国相适应的农村水利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研制开发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农村水利技术和设备,对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组织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力量联合攻关。加大农村水利先进适用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知识的科普宣传,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三是加强农村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基层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农村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mwr.gov.cn/slzx/slyw/btxx/201101/t20110129_254161.html,2011-1-29.

[2] 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EB/OL].http://www.jianshe99.com/html/2006/12/wc95325834122216002710.html,2006-12-22.

[3] 郑风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反思:问题、困境及出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7.

[4] 农村水利建设:小水利才是硬道理[EB/OL].http://news.sohu.com/s2010/dianji395/,2010-03-24.

[5] 农田水利问题是“制度性缺水”[EB/OL].http://bbs.qzzn.com/read-htm-tid-12703889.html,2011-2-22.

[6] 小型农村水利改革思路[EB/OL].http://www.jxagriec.gov.cn/a_zt/www/ntslssjs/detail.asp?id=9388,2009-11-3.

[7] 徐邦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30.

[8] 娄复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19):269.

[9] 王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4):278.

[10] 黄少锋,齐福军.论强化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举措[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149.

[11] 徐娜,高明.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公私合作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8-62.

[12] 宋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节水灌溉,2011,(6):71.

作者:黄泽钧

农村水利建设论文 篇2: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摘 要:农村水利建设是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农村水利事业在扶贫开发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仍然面临着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小型病险水库数量大、农业灌排设施老化失修、水环境持续恶化、水电资源无序开发等突出问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必须从更新观念、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农村水利建设;广西

农村水利建设是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属于行业扶贫的工作范畴。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对摆脱西部贫困地区落后状态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即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人均基本口粮田得到保障。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2011年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1]。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广西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剖析广西的经验与不足,可以为新形势下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广西农村水利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

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不断推进农村水利管理改革,完善农村水利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在农村饮水安全、水库建设、农田灌溉、防治水土流失、农村电气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广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50多亿元,其中,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00多亿元,初步形成蓄、引、提并举的水利灌溉体系。全自治区已建成水利系统管理的各类水库4349座,其中大型25座,中型181座,小(1)型1092座,小(2)型3051座,总库容328.68亿立方米;建成灌溉面积100亩以上的灌区4.1万处,灌溉渠道总长约21.61万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284万亩,占全自治区耕地面积的34.2%,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237万亩,占全自治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56%。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0.38提高到2010年0.415,解决了2656.1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全自治区农村总人口数的63.8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8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降至6%。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49个。实施村村通电工程,累计解决45万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难问题,农村用户通电率达到99.75%。国有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自治区共562个水管单位全部完成重新定性定编,核定事业编制12980名。全自治区各地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7200多个,管辖各类水利工程17865处,管理灌溉面积达587万亩[2]①。

二、广西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应对水利建设新形势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特别是取消“两工”和农业税、村民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后,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基层政府组织农民开展水利建设难度大,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些情况,广西通过全力实施《冬春水利建设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大投入、大建设、大提高、大发展,2010年在应对历史罕见的西南特大干旱灾害中及时发挥了效益,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甘蔗、木薯、蚕茧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等多种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联动,构建水利建设大格局

为大规模兴修水利,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广西连续多年开展“兴水利、强基础、保增长、促发展”的冬修水利建设主题活动。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家班子领导连续多年带头参加兴修水利劳动,带动了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受益群众积极投入冬春水利建设,全自治区日最高上工人数超130万人,在全自治区上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冬春水利建设大会战,形成了上下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共谋水利发展的良好氛围。此外,广西以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一事一议”、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等做法和试点,取得很好效果,不仅调动了农民治水管水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民主意识和自主管水能力,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保护生态,实现水利建设和谐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刚性指标。近年来,广西各地广泛实施的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及退耕还林项目等,把治山与治水、保水源与净水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人水和谐,确保水资源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投入,狠抓水利建设工程项目

近年来,广西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了洁净、安全的饮用水,有力保障了农民身体健康,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使广大农民用上了清洁的能源,增加了创业的机会等等,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三、广西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广西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广西集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等特殊条件于一体,农村水利建设仍比较滞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多

百色、河池、崇左等市的大石山区严重缺水问题较为突出,广西沿海地区的苦咸水及局部地区的高氟、高砷水问题比较严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突出。截至2010年底,广西农村总人口4163.07万人,其中,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506.9万人(含农场13.20万人、林场9.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6.2%,其中,水质不达标697.6万人,占46.29%,干旱缺水809.3万人,占53.71%;农村学校饮水不安全人口272.74万人,占农村学校总人口的49.4%,其中,属水质超标的98.78万人,占36.2%;属干旱缺水的173.96万人,占63.8%[2]。广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二)农村小型病险水库数量大

广西水库地域分布广泛,4000多座小型水库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这些小型水库数量大、标准低、范围广、隐患多,工程老化失修,抗御洪水风险的能力很低,成为农村防汛安全的隐患。目前有3319座小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占小型水库总数的80%,8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其中大型24座、中型63座)需要进行除险加固。

(三)农业灌排设施老化失修

截至2010年底,广西共有各类灌区(片)32439个,总灌溉面积3246.38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284万亩,但仅占总耕地面积的34.2%;有灌溉渠道15.6万条,实际通水长度28.61万公里,衬砌长度1.83公里,渠道衬砌率仅6.4%;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于全国0.5的平均值;各类用于灌溉的小型水源工程33.18万处,工程完好率不足50%;排涝工程3754个,排水除涝总面积仅291.83万亩,排涝标准以5年一遇为主,标准较低。尤其是桂西北大石山区、桂中地区、左江、右江旱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了农民增产增收。

(四)农村水环境继续恶化

目前,广西水土流失面积为2.81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12%。其中,土山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石山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尽管水土流失总面积比1989年下降了0.35万平方公里,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却呈加大趋势。在桂西北、桂西南及桂中的石灰岩地区和桂东南的花岗岩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石漠化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存安全。此外,广西仍有一定数量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水库中,相当一部分流入农村地区,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

(五)农村水电资源无序开发

广西水能可开发量达到2200万千瓦,其中小水电水能可开发量达794.9万千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形成小水电开发热潮。由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职能没有明确,开发利用无法可依,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扩大投资,随意开发地方中小型水电,未经批准出让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任意越权审批水电项目,由此导致了水能资源无序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用水、防洪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四、制约广西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剖析

作为行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农村水利建设是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制约广西农村水利建设的因素很多,但从影响的深远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水利建设的观念滞后

根据国家财政部的统计,全国近30年以来财政支农资金的60%都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而这40%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又微乎其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3]。广西的情况与此基本吻合,作为欠发达地区,广西各级政府都面临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这导致了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仍然以追逐GDP为导向,认为农村水利建设对GDP的贡献不大,是花钱不见效果的无底洞,因而对农村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在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使用上,很多地方主要把重点放在见效显著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

(二)农村水利建设的体制不顺

职权不明、权责不清是传统扶贫开发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在许多重大体制问题上缺乏清晰的政策界线。如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已建成工程设施的资产监管和产权归属,公益性设施运行损耗和政策性经营亏损补偿、工程的管护责任落实等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政策规定。这造成了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理论上存在许多政策与法律真空地带,在实践上产生许多误区。如有的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农民直接受益,不属于公共产品,因而责任主体应当是农民,政府的责任只是引导鼓励;有的认为小型农田水利私人不愿投资,应当由政府弥补,因而应当纳入公共产品,由政府负责供给等等。

(三)农村水利建设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水利建设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其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让很多政府官员由于片面追求短期政绩而缺乏驱动力,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作为水利建设直接受益的农民也对水利建设并不持太大的热情。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以农民义务投工投劳为主要形式,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由于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与自己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存在高度相关,农民在维护中存在明显的搭便车现象和机会主义倾向,导致维护投入明显不足,致使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使用效率低下。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就业,也使投入和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的机会成本增加,阻碍了农民投入和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而留守农村人员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难以担负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四)农村水利建设的队伍不强

乡镇水利站是最基层的管理服务部门,在服务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乡镇水利管理站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队伍不稳、功能衰退、难以为继的问题日趋严重。广西原有乡镇水利站886个,水利员2367人。机构改革后,由于体制、经费、人员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地方予以合并或撤销。目前全广西乡镇水利工作站仅存89个,水利员编制269人,实有333人,其余的698个归并于农业服务中心。在实际工作中,乡镇水利站被撤并后,水利技术力量被严重削弱,农村水利建设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水利管理业务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村级农民技术员选聘工作刚刚起步,普及面还不广,所聘人员缺乏专业水利技术,难以及时指导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五、实施新扶贫纲要背景下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建设的对策思考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既提供了机遇,也赋予了压力。西部贫困地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只有更新观念、锐意创新,才能迎来农村水利建设的更大发展。

(一)更新观念,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正确导向

水利建设本质上是一个民生问题,农村水利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事业。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农村水利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水利建设是属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范畴,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直接带来经济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这就特别需要各级政府转变传统治理理念,摒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不再盲目以追求GDP增长为目的,应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更加重视民生,把推进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灌区改造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为进一步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理顺体制,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要突破农村水利建设的体制障碍,就必须以顶层设计的视野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水利事权的划分,明确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构建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利建设体制。具体而言,要在区分水利工程性质的基础上分类推进改革,主要是确定产权归属并厘清相关部门的监管内容与责任范围,如对公益性与准公益性水利工程,要确定政府财政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对经营性水利工程,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其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深入开展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落实管理权,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益,明析所有权,搞活经营权。

(三)加大投入,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属于投资大、见效周期较长的公共工程,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财政预算、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性信贷用于农村水利的规模和比例,保证各级财政用于农村水利的投入总量和增长幅度要有明显提高,并且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起到政府主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单纯依赖政府直接投入还不足以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政府要通过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盈利激励等方法,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特别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同时,通过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调动农民兴修农村水利的积极性。只有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才能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四)强化队伍,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农村水利既是一个崇高的事业,也是一个艰苦的事业。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水利干部职工队伍是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强化农村水利队伍建设要在“存量”与“增量”两方面下工夫。“存量”是指在职的干部职工,要切实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尽量解除他们的生活之忧,同时要通过同行交流、在职教育、继续培训、下派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在“增量”方面,则要千方百计通过政策倾斜、事业平台、薪资待遇等方面,吸引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投身于农村水利事业中,鼓励他们在扶贫开发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注释

①以下索引数据除了特别注明外,均出自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DB/OL]. [2012-02-01]http://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

_2056357.htm.

[2]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2010年广西水利统计公报[DB/OL].[2011-05-31]http://www.gxwater.gov.cn/Web/ArticleShow.aspx?ArticleID=830.

[3]编辑部.“GDP崇拜”是农村水利滞后的根本原因[J].商用汽车,2011(16):27.

责任编辑 凌经球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y

in Rural of Western Poverty Region

——In Case of Guangxi

1. Tan Yingjun 2. Hou Yongneng

(1.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ommittee of C.P.C. Nanning Guangxi 530021,

2. Guangxi Water Resources Bureau Nanning Guangxi 530023)

作者:谭英俊 侯永能

农村水利建设论文 篇3:

浅析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水利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命脉,农村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进行农村水利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的提出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现状问题;解决策略

农村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作为一个基础,其决定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农村水利建设决定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仍然相对于当前农业发展速度发展缓慢。当前的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诸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机制落后、资金投入不能满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进行农村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不经要加强规划,还要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队伍和保护水利设施的工作。

一、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加强了农村水利建设,其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问题还是存在不少,现状难以适应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一些问题甚至阻碍了农业水平的发展,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导致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的现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年代相对比较久远,维护水平普遍不高,而且设备也是一些老旧设备,甚至有些设备已经损坏,难以发挥其应有效益,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目前较高的农村水利工程要求,要求在灌溉、防旱抗涝方面都有优良的作用,落后的设施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现实要求。

(二)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水质恶化也不断加剧,农村随意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里,农药及化肥也严重的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水環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农村水利的发展,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也阻碍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三)没有健全的投资体制,投入严重不足

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无法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当前,我国许多地区恰恰缺少投入资金,也就导致了农村水利建设进度缓慢,越来越无法适应农业发展水平的发展。尤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缺乏有效机制,资金投入严重滞后,导致其农村水利建设也相对落后。

(四)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水平低

我国目前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导致水利设施建设后,责任管理维护单位不明确,导致一些水利建设完工后,无法得到有效管理,甚至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处理,导致水利设施无法承担其应有的作用。农村群众也不能认识到农村水利设施与其自身利益有着关联,在使用时不能积极投入到管理和维护工作中,也间接的导致了农村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五)基层队伍薄弱

当前的农村基层水利站划归县级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原来是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的,由于目前的水利管理人员大多不是老本行,缺乏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导致了水利设施在管理和维护上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指导工作,这也就严重的影响到了水利建设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策略

由于当前的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非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既要结合农村实际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也要从机制上完善制度,早日走出目前的尴尬境地,使得农村水利建设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需要。

(一)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

农村水利建设要靠科学的规划来推动建设水平,只有具有明确的总体规划,农村水利建设才能有明确的建设方向和建设保障。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当地的实际环境,因地制宜,确保水利建设适应当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既要考虑农业生产需要的灌溉问题,还要考虑水利设施具备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确保能在旱涝情况下,确保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通过合理的总体规划,建设优质的水利建设项目,为建设美好新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

作为公益性的农业基础设施,水利建设的投入是政府投入的,需要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大。我国当前的水利建设投入途径单一,资金相对有限,农村水利工程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迫切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进入水利建设领域,通过建立融资平台,拓宽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水利建设的管理中去,建立农村水利投入与产出的稳定机制。

(三)依法保护农村水利设施

农村水利设施的保护也要加大力度,通过各级部门通过健全制度进行管理水利设施。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反规定,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和做法,逐步将水利设施的保护纳入通过法律轨道,切实做好水利设施的保护。

(四)加强农村水利工作队伍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村水利行业队伍无法满足当前的水利事业发展,建立明确的职能和合理的精干队伍,形成良好的水利服务管理体系。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水利行业的待遇水平相对不高,无法对从业人员形成吸引,导致了人才流失严重。当务之急,通过学习和交流,培训一批能够适应当前水利建设发展的人才队伍,解决当前的农村水利部门人才缺乏的困境。在乡镇的水利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基层水利部门队伍得到补充,为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

三、小结

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有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目前农业发展的水平,积极采取有效策略进行改进和完善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才能将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春雷,浅析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技术

[2] 杨海峰,农村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田水利

“不经要加强规划”改为“不仅要加强规划”

作者:黄明德

上一篇:素质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电力工程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