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模式下农业推广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章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研究了青岛市农业发展如何摒弃现代农业高消耗的劣势,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发展循环型农业,并提出了青岛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一些对策。关键词:青岛市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工农协同耦合一、引言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大趋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循环经济模式下农业推广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循环经济模式下农业推广论文 篇1:

对发展循环渔业的几点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其在农业上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农业是涉及到诸多行业的大产业,它同时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各国就如何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力争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渔业是大农业中的一个分支,是农业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协调度。循环渔业的雏形早已形成,就是我们以前所提倡和发展的综合性的、立体的、多元型的渔业。今天回过头来,我们再系统地从它的原理、发展模式和发展的技术途径以及经济效益与发展的关键对策上进行讨论分析,为推进循环渔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循环渔业的原理

循环渔业的理论就是以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主,即所谓的节能减排;它是一种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和绿色产品融为一体而循环发展的模式。它所实施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可控制。

循环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循环渔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整体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达到渔业生产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那么,从产业发展理念上,循环渔业更注意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渔业生产中,提倡渔业生产全过程和鱼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在生产方式方面,注重建立资源利用高效率,外部投资最低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生产目标;在产业模式上,则是从整体角度构建渔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物质循环产业体系,使渔业生产系统相互交织,构成大产业系统。

根据渔业本身的特有性质,可以归纳出循环渔业的系统原理:

1、循环渔业的资源循环再生原理

渔业系统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是通过系统的内循环和系统外循环相结合而形成资源再生循环的。在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物质资源是可以再生利用的,其最主要的,一是风、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需要高效周年利用,具有自然再生性;二是种、养殖业转化来的饵料、肥料等能量资源;三是药物的、机械的、电力的干预性资源;四是非病毒、细菌感染了的老水、肥水和底泥,属生产中间废弃物资源。循环渔业就是采用这些可再生资源,来提高能量转化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率,从而促使再生性循环渔业的推进,达到预期的循环渔业目标。

2、有机物质组链增环原理

在渔业生产系统中,物质之间、生物之间沿着不同环节上的利用方式和食物链营养级传递与转移。利用不同物质生物营养级使各级层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分级、分次反复循环和利用,使上一级循环转移到下一级的物质,再次转化为上一级,在此期间,生产者可以得到循环过程中某一级段的产品和生物质能。这就是通过食物链增环、组链原理,从而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加生产循环,促使了物质循环周转率的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3、动、植物及微生物相互作用原理

渔业系统中拥有水陆生动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互利、互惠、原始合作、竞争干涉、捕食、寄生等多种生态作用。发展循环渔业体系,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复杂的生态作用,合理配置各生物间的生态位,利用生物之间自身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化技术来设计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的多环立体渔业,实现循环渔业的生产目标。

4、生态经济协调原理

渔业也是存在于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一个产业,其产业的目标同样是,既要获得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要维护生态协调。在特定条件下,往往渔业经济和生态功能处于矛盾之中,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按照生态经济协调原则去设计循环渔业生产体系,既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又要将其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形成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社会认可的可持续渔业模式。

二、当前可操作的循环渔业基本模式

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实力程度,发展循环渔业,只能从此较初级的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坚决避免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只能是随着经济基础的逐渐雄厚,技术水平和科技手段得到提高,生产经验丰富而来大幅度地提升循环渔业的规模,使其走向更高的层次。

客观地说,目前对我们的大部分养鱼场区来讲,比较适宜发展循环渔业大体上可行的生产模式有如下四种;

1、以鱼—猪、鸡为代表的水、陆养殖结合的循环模式。从猪、鸡等利用的初级饲料到鱼再次变为次级饲料的循环利用。主要是发展肥水养鱼,使饲料得到二次利用,饲料利用率得以充分发挥,饲料效益得到提高。

2、以稻—鱼—萍—菌多项的循环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多品的稻田养鱼已发展很久,其流程是用稻田的水养鱼,鱼吃稻田里的萍、杂草、稻谷后期的无效分蘖及田里的水生动物。鱼翻动底泥,促进水稻根系生长。鱼的排泄物又可肥田,彼此互助的生产模式。

3、鱼—菜及水上其它饲料性的漂浮植物相结合的循环模式。主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控制蓝、绿藻的大量繁殖、避免泛塘发生。

4、塘泥再利用循环模式。塘泥作为陆地植物的有机肥料,减少无机肥料投入,体现出水陆边缘效应。

三、循环渔业的技术途径

循环渔业是在综合渔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合理增环,并进一步地提高相关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通过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细化管理,科学地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达到以渔业为主的全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购买性物资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循环渔业的具体类型丰富多样,有单一渔业内部循环,有鱼、畜、禽链循环,有种、养链循环,有废弃物再循环。这些循环模式,必须将各项技术进行集成,相继各项生产管理进行集约,呈现一个主线,诸多分支,起到互用、互助、互补作用,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型的闭环产业链的综合循环大产业。通过多层增环,提高经济收入。

1、单一渔业内部循环的技术途径

养鱼的主要废弃物是过肥、过老的池水及底泥。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理念下,少用或不用机械清淤,就要研究一套渔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技术途径,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新能源来再次利用,解决的办法是:利用鱼池内的肥水、老水含有过量的氨氮及有机物、无机盐类等物质,培养水生植物,来消耗池中肥水、老水中的废弃物,从而使得水质变好,利于鱼的生长。培养水生植物优选种类应是;沉水植物中的苦草、小眼子菜。漂浮植物中的水浮莲、水葫芦、水芹菜、空心菜。苦草、小眼子菜的根须部扎在底泥中吸收底泥中营养成分,减轻底泥过肥,改良底泥品质。同时,沉水植物水面下部分的茎叶通过光合作用,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会使底层水溶解氧量增高,有时局部会过饱和,这样对底泥及底层水由于缺氧而出现的H2S值增高而大有改善。由于溶氧高,可以使H2S完全被氧化而消失。底层及底泥表层有充足的溶氧时,可促使其中的水生物的代谢产物,尸骸等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盐,再度被植物吸收,增加水体中初级生产能力;底层氧量高,可促使底栖动物繁殖、生长茂盛,为底层鱼类提供大量的天然饵料。同时,底层鱼类在高溶氧的环境中其摄食、代谢、生长也都旺盛,因此,栽种沉水植物在鱼池中出现的生态循环现象是渔业丰产上的很好一个环节。漂浮植物利用水上层的营养成分而生长。所以,当水质过于富营养化时,用其来改善水质效果很好,尤其是有效地控制蓝、绿藻的大量繁殖,避免鱼池在闷热天氨氮(NH3)的升高。同时,漂浮植物中的水浮莲、水葫芦又是草食性鱼类和猪、禽的好饲料,而空心菜、水芹菜又是餐桌上的物美价廉的应时蔬菜,同时也可以喂鱼、猪、禽等。漂浮植物一般产量都很高,亩产可达到4万kg左右,只要不超过养鱼水面的20-30%的情况下,可以大面积推广。

2、鱼、禽、畜生产链循环技术途径

这一循环模式的技术途径,就是养殖之间的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的问题。利用鱼、禽、畜所利用的生态循环过程,从而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符合于循环经济的科学要求。具体的技术途径就是利用禽、畜粪便培肥水质,以水中繁殖起来的水生生物来提供鱼类食物,再用池塘底泥及水、陆生植物经发酵培养蚯蚓作为雏鸡动物蛋白饲料、提高雏鸡成活率,废弃的蚓粪施用农作物又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最终做到了养殖的零排泄。

3、种、养链循环技术途径

种植与养殖业之间的生态循环最佳模式莫过于稻—鱼—萍—菌的循环模式,它是根据各种生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设定种、养项目。即为增环型的稻田养鱼。田间的最佳格局是垄稻沟鱼式或田荡式。沟、荡水面与稻田水面平行,鱼可在沟或荡和田中活动顺畅。稻田水面的80%可培植浮萍、芜萍、满江红等小叶漂浮植物供鱼食用。利用田间潮湿的环境,在田埂上进行袋栽食用菌,采收后菌基直接还田或配置牛、羊饲料。此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生态环境和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条件互补,可谓是效果很好的循环渔业的一种模式。它的优点是不使用除草剂,不使用或少使用(只是一次返青肥)化肥,起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的目的。

四、发展循环渔业的关键对策及建议

每一项新生事物的发展,大体都需要有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得以推进。那么,就是需要有强力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以大力扶持的政策;注入推陈出新的创新技术和不厌其烦地加大宣传力度。

1、建立执行循环渔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渔业经济是一场变革传统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渔业生产行为。象日本出台的《循环社会基本法》和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物法》那样,由此来推进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发展循环渔业的政策体系

从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循环经济本身上是有政府引导和规定制作的经济模式,所以要推进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内涵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有相应的消费、投资政策,要有生态补偿政策。尤其是农、牧、副、渔产业,其主要任务是生产食品,产品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政府应不遗余力地加以改进和扶持。

3、完善推进循环渔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渔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应重点在渔业无公害化生产的技术连接,绿色生产技术和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渔业技术标准规范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渔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4、加大循环渔业要有经济、社会、生态三效集成的宣传力度

循环渔业是寓于社会循环经济之中的,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仅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公民的自觉参与。所以,政府应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通过宣传,逐步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只有生产者素质提高了,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步伐。

作者:孙茂惠

循环经济模式下农业推广论文 篇2:

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摘要:文章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研究了青岛市农业发展如何摒弃现代农业高消耗的劣势,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发展循环型农业,并提出了青岛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青岛市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工农协同耦合

一、引言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并不断深入。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青岛市的农业发展近些年来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种高速增长是以过快的物质因素投入为代价而获得的,已导致了资源基础的消弱、退化和枯竭,同时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研究青岛市农业发展如何摒弃现代农业的高消耗的劣势,并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发展循环型农业,这将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革命。

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及特征

(一)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排放最小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产品的高产出、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能量的低利用为特征,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而循环型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征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将过去的“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转变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

2、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摒弃传统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及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提倡农业清洁生产,减少资源和物资的投入,发展集约型和生态型农业。

3、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正确把握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增长。通过废物利用、生产要素耦合等方式使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等行业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将建立循环型农业和建立循环型工业、服务业相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城市并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三、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就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只是实现了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且农产品深加工率较低,农业生产活动粗放式经营依然存在并严重损坏农业生产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效率低

由于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品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青岛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深加工率更低,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没有充分发挥工业和科技的优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状态

忽视农业和工业生产相耦合,不利于构成多级的农业、工业循环模式,最终阻碍农业、工业的共同发展。目前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尚未真正形成由农业到工业、再由工业到农业的大循环,所以说,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提档升级问题。

(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并存

作为作物生产载体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根本。近些年为尽可能地增加粮食产量,长期以来对耕地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和粗放式的经营,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另外,农业生产活动大都处于“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给环境也带来很大压力。

四、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

(一)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青岛市建立大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第一车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岛市工业发展的优势和扩张的需要,扩大加工的产业链条,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多层次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具体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及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

1、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城市一般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业产业体系,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基本条件,城市工业面临着梯次转移的需要,因此,将城市工业(本文指非农业)与农村的相关产业相互整合,改变原先工农孤立的生产布局,彼此间资源、产品互用,最终不但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还会使能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工农协同联动、多种优势互补、资源多级利用是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青岛市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众多闻名国内外的名牌工业企业,正在建立“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等六大产业基地。这些工业企业和基地都面临着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的梯次转移,这不仅能改善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给农村的乡镇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通过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青岛市农村的各级政府、科协、农民协会以及广大农户应主动寻求发展机遇和产业项目,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产销联盟,围绕市政府制定的奶牛及奶制品加工、肉鸡及肉鸡制品加工、生猪及猪肉制品加工、蔬菜及蔬菜制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七个农业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草米种植-生猪养殖-林蛙养殖”、“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奶牛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特色蔬菜种植-蔬菜加工-废弃物降解还田”、“禽畜养殖-渔业养殖-沼气生产-沼肥还田”、“林业种植-食用菌种植-林蛙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等多种循环结构模式。

3、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农业系统实际上是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可以概括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和系列加工增值”。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工农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工农产业的耦合,巧妙设计食物链,施行系统耦合与资源耦合,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值。

工业与农业的耦合,既有工业向农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青岛啤酒企业在生产啤酒的过程中,剩余的麦芽、酒糟运往养殖场作为饲料进行养殖,最后牲畜的粪便被果农用于还田,实现从田到田的大循环;也有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可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用粮食酿酒,利用酿酒剩余物酒糟、酒泥生产有机肥,酿酒分离后的废水部分用于酒精生产,另一部分生产施肥和叶面肥,形成“粮食-酿酒-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的闭路循环,从而实现“三废”的零排放。还可实施工农产业链混合耦合,如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利用潮涧带建设大型盐场,利用多级蒸发、净化原理,使海水资源通过合理分布调节,实施理论组配,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高级卤水提出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良性循环。

(二)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1、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循环经济的社会表现形态是区域的生态产业链网,就是由工业、农业各产业及其延伸的产品加工业、产品贸易及服务业、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网络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链网。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因此,发展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绝不能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分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循环经济论农业循环经济。只有站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2、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是最终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主体。因此,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中,政府要选择和激励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担当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对现有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尤其是资源再利用企业和大宗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开发绿色新品种,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也要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同时,要加快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园示范基地,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大园区内,形成特色企业群。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之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

3、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高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因工程技术、酶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生产中。目前,根据青岛市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农户文化技术素质低、大型农业企业和生态基地较少的实际情况,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开发示范园区,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参与投资建设等措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在有效应用主体生产技术的同时,重点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上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6.

2、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邵学敏.三门峡: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大发展[J].农村工作通信,2008(5).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齐 晨

循环经济模式下农业推广论文 篇3: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循环型农业的大力推广以及国家对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要求,吉林省已经明确了本省在循环型农业建设方面的发展目标,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不及时、充分的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到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制约因素 产业化 政策激励与约束

一、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早在2005年就己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并将四平市作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同时吉林省还创建了23各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7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以农业企业为依托,发展的玉米深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畜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肉禽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中药、特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等。这些以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使农业企业切实的增加了效益,还通过“企业+农户”模式,辐射带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了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以农户为主体开展的家庭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近年来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吉林省发展较快且相对比较成熟。如围绕着农作物秸秆循环再利用和户用沼气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户用沼气工程,不仅解决了传统的农作物秸秆处置污染问题,还为农户提供了廉价清洁的生活能源。截至2013年年底,吉林省已共建户用沼气池16万户,而根据吉林省沼气工程的建设规划,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将达到63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绿色的肥料。目前来看,“四位一体”模式是较为成熟的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沼气—沼气渣(肥料)—有机农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要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各项配套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对农业系统的深入研究,仅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简单照搬,没有根据吉林省各地区农业发展特点,探索综合型技术,更缺乏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同时,受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推广和操作过程中,农民还不能因地制宜的对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农业生态工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整体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也决定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率较低。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已形成了两种较为成熟的模式,即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但农业循环经济仅以小规模和小范围来发展,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推广。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以实现规模化;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鼓励微观主体积极参与,也即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包括产业化。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非常的缓慢,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规模。在吉林省现有的以农业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模式中,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较少,难以形成规模。

二是循环经济产品的竞争力较差。吉林省农业名、优、特产品较少,绿色主导产品科技含量又低,直接导致了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是农民与农业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契约关系。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过和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各方利益也缺乏有效的保障。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要想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推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而目前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效,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具体来看:

1.政策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从吉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既缺少政策的支持,也缺少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出台了一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但与现实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目前还没有用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这已明显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与法规不断推出,但却主要见于国家层面,而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却相对较少。农业循环经济配套法规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微观主体保护环境,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制,也使得违背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农业生产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要加快全面系统、方向明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明确目标、合理布局,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二是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的能力,推进科企鼓励农业循环经济参与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企合作,共同搭建联合技术开发的平台。三是加强对农民循环经济技术的培训,以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加快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就是要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要,选择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与规律,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经营的一体化,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市场牵龙头、科技主导、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循环型生产经营体系。

(三)加大政府的政策激励力度

一方面吉林省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既要加大对生态型农业、绿色农业等具体循环型农业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激励作用。应加快资源税收制度的实施,以高税收来抑制不合规的生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2]李波,张俊飚,李海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3]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北京农业,2008,(7).

[4]梁怡,张雪绸.农业循环经济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8,(15).

[5]邵学敏.三门峡: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大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08,(5).

作者简介:辛阳(1979-),女,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循环经济、文化产业。

作者:辛阳

上一篇:钢铁企业原燃料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机械作业大幅度缩小农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