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性农业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式及布局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摘要: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200~400 mm、干燥度1~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地区,属于半干旱生态脆弱地区。在当前国际社会对生态脆弱地区高度关注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肩负生态屏障、区域均衡发展等重要使命的北方农牧交错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然而,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地表水资源已几近枯竭。而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无序使用,更是加剧了区域的水危机,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严重危及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有必要从水资源约束视角关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与布局问题,在有限水资源支撑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在对既有北方农牧交错区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与北方农牧交错区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区典型代表区域——通辽市作为案例地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判定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认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问题在于水资源的缺乏与传统农业过度开发引起的区域水资源部门间配置不合理导致的生产发展矛盾,以及传统农业过度开发有限水资源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水资源为条件约束,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传统农业发展路径、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等3种路径的综合仿真研究,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基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最优路径,具体构建农业、农牧、牧业等3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在各模式经济效益分析基础上,依据技术难易、经济投入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将各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细分为6种具体子模式,以供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选择。为更好指导区域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本研究以乡镇为行政单元,从现状、发展优先状态和水资源制约等3种发展状态开展农牧空间功能分区研究,并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开展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布局研究,最终形成如下研究结论。(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通过对退耕还牧、循环经济等发展路径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研究,并对运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模拟期末循环经济路径下GDP总量分别为传统农业路径和退耕还牧路径下的1.08和1.95倍,用水效率分别为1.41倍和1.82倍,这说明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较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可持续发展。(2)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多种选择。通过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改变了长期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缺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指导体系的现状,有效地促进了循环农业经济优势和价值的发挥。研究表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比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体系的人均收入提高了47.44%,用水效率提高了80.75%,地均效率提高了80.96%,总用水量节约了18.43%,总占用土地面积节约了18.53%;循环牧业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均有相应提高。同时,研究按照发展阶段不断高级化和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化的原则设计了循环农业经济子模式,既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也农牧交错区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科学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是合理布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过度发展的事实,提出层级递进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思路,并开展了通辽农牧空间功能分区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与发展优先农牧及生态优先空间分区相比当前状态下分别有16个和26乡镇过度开发了农业,分别占乡镇总数的21%和33%。这说明当前状态下,通辽市的农业发展呈过度开发态势,需要通过改变当前的发展路径来扭转这种态势。(4)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布局明确了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循环农业的空间格局。确定了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的4条原则和4种方法。并在遵循原则的情况下,利用综合布局方法,实现了通辽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时空结合的多尺度动态布局,有利于区域实现循环经济促动下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区域循环农业经济实现长效的发展,这为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5)提出了推行农业生产组织有效地促进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建议。在对循环农业经济技术采用模式综合布局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推行农业生产组织有效地促进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推行循环农业经济时要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相结合,利用循环经济的技术模式来丰富组织模式的内容,利用组织模式来推动技术模式的发展,相互支撑。本研究提出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区的4种组织模式,分别是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生态园区等4种组织模式,并建议不同的组织形式与相适应的循环农业经济技术模式相结合,以更好地推动通辽是循环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通辽市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评述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区影响研究

2.1.2 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2.1.3 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2.1.4 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研究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农牧交错区演变研究

2.2.2 农牧交错区人地关系研究

2.2.3 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2.4 农牧交错区研究方法

2.3 研究述评

2.3.1 研究现状述评

2.3.2 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环境承载力理论

3.4 循环经济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4.1 案例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4.1.1 案例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2 北方农牧交错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4.2.1 北方农牧交错区传统农业地位与作用分析

4.2.2 水资源对传统农业发展路径约束效应分析

4.2.3 北方农牧交错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仿真研究

4.3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4.3.1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

4.3.2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仿真研究

4.4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4.4.1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4.4.2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仿真研究

4.5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5.1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

5.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2.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分析

5.2.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5.2.3 农业循环经济子模式研究

5.3 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3.1 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分析

5.3.2 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5.3.3 牧业循环经济子模式研究

5.4 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6.1 层级递进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2 农牧空间功能发展现状

6.3 发展优先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3.1 发展优先农牧空间功能各项指标评价

6.3.2 发展优先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4 水资源约束下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4.1 水资源约束下农牧空间功能各项指标评价

6.4.3 水资源约束效应评价

6.4.4 水资源约束下空间功能分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空间功能分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布局研究

7.1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原则与方法

7.2 乡镇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

7.3 旗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

7.4 市级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

7.5 本章小节

第八章 循环农业组织模式研究

8.1 家庭农场组织模式

8.2 合作社组织模式

8.3“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

8.4 生态园区组织模式

第九章 研究结论、创新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调查足迹图

附图2 旗县层面近期发展循环经济策略布局图

附图3 旗县层面中期发展循环经济策略布局图

附图4 旗县层面远期发展循环经济策略布局图

致谢

上一篇:顾客关系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ERP应用风险与内部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