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淡水资源保护论文

2022-04-29

摘要近年来,受到环境、鱼病以及渔业发展模式问题的影响,渔业经济发展遇到了重大的阻碍与挑战,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加强淡水鱼资源保护,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渔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此,简单介绍我国淡水鱼资源情况,分析淡水渔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如何加强淡水鱼资源保护、促进淡水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循环经济下淡水资源保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循环经济下淡水资源保护论文 篇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探讨

摘 要: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税收政策支持。文章从简要分析税收政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入手,具体探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实际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税收政策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 税收政策 对策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尤其是税收政策,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试图从分析税收政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入手,探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税收政策和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政府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外部效应理论。传统的“单程式经济”是以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增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了难以克服的负外部效应,如环境污染等;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产和消费中会尽量减少负的外部效应,增加正的外部效应。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会凭空实现,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会导致资源配置出现扭曲,即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供给不足,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供给过剩。为了实现由传统的“单向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政府就有必要采取适当的经济调节手段来干预市场,税收在其中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课以重税,而对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行为在税收上给予鼓励。政府通过对具有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征税,可以使损害者自行负担损害成本,从而使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即使其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对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使行为主体的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收益。

循环经济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是由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通过优化税收政策的实施,可以为有效解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尤其为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就使得优化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动力机制和重要保障。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税收政策及其问题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税收政策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现行税制中已有具有生态效果的一些税种和税收政策,这些措施与政府的其他措施相互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促使废旧物资的有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限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方面。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矿产品征税,按资源自身形成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资源税差别定额税率;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免征增值税;对焦碳和铁矿砂等资源类产品停止增值税出口退税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在消费税中新增了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税目。

2.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对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核定以及排污费的征收标准、计算方法、使用进行了规定;2006年对消费税制度的调整中进一步突出了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目标,包括的主要措施有:降低小排量汽车的税率,提高大排量汽车的税率,对混合动力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实行税收优惠;将汽油、柴油税目改为成品油税目,增设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和航空煤油子税目,等等。

3.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对纳税人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的部分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对翻新轮胎停止征收消费税,等等。

4.促进节能产品生产与消费方面。对我国企业由于执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线而取得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赠款,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与问题

1.资源税在限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再生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和非再生资(源耗竭性资源)。资源税的开征目应着眼于有利于资源节约使用,调节因为资源开采利用条件差异的级差收入和降低污染等多种功能。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税的开征存在以下缺陷:(1)资源税的设计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但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限制了其应有的作用。现行资源税并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税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2)现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太窄,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并使资源下游产品的比价产生不合理,助长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3)现行资源税是以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对企业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不征税,直接鼓励了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4)税收调节作用太弱。我国资源紧缺、浪费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但资源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仅占0.5%左右。可见,现行资源税根本起不到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所起到的作用。

2.现行增值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节能生产的效果不明显。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现行增值税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生产型增值税造成我国企业负担普遍较重,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而言,更是不利于清洁生产,在环保设施上增加投入。(2)优惠范围有限。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仅涉及煤矸石、石煤、炉渣、粉煤灰、油母页岩等几项,这只是循环经济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循环链及相应的原料及产品未被纳入。

3.现行消费税制在社会消费环节对资源利用的诱导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我国消费税制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相关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例如将实木地板、一次性木筷等纳入征税范围。但是,从全面建设循环经济的角度,消费税制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税的税目规定,为突出环保和能耗目的,目前按气缸排量大小而适用不同的税率,而对使用天然气、乙醇、氢电池等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车辆并没有规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另外,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污染的一次性用品除了方便筷之外,卫生纸品、塑料包装袋、电池等均还没有纳入征税范围,这都说明消费税制的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

4.现行企业所得税制不利于企业长期综合利用资源。现行企业所得税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具体包括:对利用“三废”进行生产采取减免的政策、对有关技术改造的设备运用进行税收优惠等。但问题也比较突出:(1)现行所得税对循环利用企业的优惠期限为5年和1年,不符合循环利用企业的运行规律。因为循环利用企业从正式投产经营到形成一定规模并初见效益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一旦优惠期过,企业面临的是同其他非循环企业一样的税收政策以及高于这些企业的沉淀成本,很容易导致企业放弃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2)循环经济大多同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生产方式相关,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无形资产的摊销管理很严,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享受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而类似的中小企业资源耗费和污染问题是最为严重的。

5.现行税制中缺乏环境保护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税种。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税收制度中征收专门的、多样化的环境保护税种对强化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现行税法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定位不高,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税种,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种长期缺失。采取收取排污费的方法远远达不到既定的目的:一是排污收费因为属于行政性收费范畴,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差;二是征收的范围较窄,对销售、消费环节考虑得较少;三是资金使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征收排污费对环保的作用非常有限。税收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依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零星规定来实现,这既限制了税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力度,又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

另外,我国目前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是以征收排污费的形式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进行末端约束,没有设立适当的限制性税种。现行排污费存在征收标准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据不科学、征收效率低和规范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对抑制企业污染行为的效果并不理想,迫切需要加以改革。

三、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建议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建虽然在某些方面体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但并没有将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因素来考虑。今后应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为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的契机,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完善征税政策,建立绿色关税征税体系,适时开征燃油税、环境税以及制定针对性优惠政策等方面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体系,来推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发展。

1.实施限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的税收政策。应正确认识不同税种在限制资源过度开发和促进资源节约使用的作用,进而形成一套互相搭配、互相协调的服从于限制资源过度开发和促进资源节约使用的税收政策体系。

资源税主要作用于应开采多少资源,根据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价而征收,应进一步发挥资源税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其一,扩大征收范围。即应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矿产资源管理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其二,调整计税方法。在计算资源税税额的时候应当采取以产量为计税依据的方法,同时在从量征税的过程中适当提高单位税额,或者采取从量征收和从价计征相结合的方法,让资源税的税额能够随资源价格的上升有所提高。其三,制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等行为减免税,引导合理生产行为。

消费税在限制资源过度使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其着眼点在消费环节对资源的消费起到再调节和诱导作用。应进一步增加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如对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制品和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可根据其消费状况对资源的耗费情况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在新调整后的消费税税目税率表中,成品油这一税目下又有汽油、柴油、石脑油等七个子税目,同时又调整了小汽车和摩托车的税目税率,对这类消费品征税,事实上又有两个目的,即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较少对环境的污染。消费税对相关税目和税率的安排要和资源税相互搭配,形成服从于限制资源过渡开发和促进资源节约使用的税收政策体系。

2.实施限制污染物排放的税收政策。(1)改“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总体做法有二,一是在环境保护税这一税种下相应设置污水排污,废气排污,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和噪声超标排污的税目;二是单独设置污水排污税,废气排污税,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税和噪声超标排污税。在具体税基的设计上,参照《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可以采用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税基,也可以污染性企业的产量作为税基,或以生产要素或消费品所包含的污染物数量作为税基。由于保护环境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合作,环境保护税应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2)发挥不同税种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的作用。资源税、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些资源在开采出来后必然要消费,而在消费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如煤炭燃烧必然产生SO2和CO2。因此,对控制这类污染,既可在开采环节将对减少污染的意图纳入资源税的开征时考虑的范围之内,这样征管起来较为方便,也可在排放过程中,纳入环境保护税的开征范围之内,这样较能反映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图。因此,对于减少污染而言,在什么样的税种或环节中进行控制,或者在不同税或环节中,税收额度的分配,各税种如何搭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3)将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消费税的方式,提高其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

3.实施促进节能产品、节能设备生产和消费的税收政策。(1)对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生产企业,对其给予一定形式的所得税减免。由于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应当将这部分社会效益纳入微观经济主体生产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收益中去,从而提高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产量。(2)推行“消费性”增值税。目前采取的“生产型”增值税,由于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不论是从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生产企业来看,还是从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消费企业来看均是不利的。推行“消费性”增值税,有助于增强企业投资环保设备的积极性,引导并鼓励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速更新设备,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市场对环保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4.建立比较系统的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

(1)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鉴于增值税的内在机制是排斥免税的,所以增值税免税应尽可能的少,尽量避免最终环节以外的税收优惠。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①在环保和节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②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首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从外部购入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在核实购入量、使用量等数据基础上准予抵扣;其次,以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生资源之间的税负差距为目标,通过提高进项税抵扣的办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③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2)调整和完善消费税相关政策。尽管2006年的消费税调整体现了国家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型、节约资源型、高附加值产业,但同时也存在“抓大放小”等方面的问题。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在更大范围内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原浆纸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二是为了促进节能,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

(3)完善营业税优惠政策。对从事节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4)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而且是一种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等特点,所以在所得税上实行优惠措施,能更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具体言之:①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②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培训、咨询等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可予以一定的所得税优惠。③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企业为减少污染而购入的环保节能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或在一定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购买的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摊销。④企业用于环保及环境美化方面的捐赠,可享受与普通捐赠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集输总厂 山东东营 257000)

(责编:若佳)

作者:付衍梁

循环经济下淡水资源保护论文 篇2:

淡水鱼资源的保护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 要 近年来,受到环境、鱼病以及渔业发展模式问题的影响,渔业经济发展遇到了重大的阻碍与挑战,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加强淡水鱼资源保护,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渔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此,简单介绍我国淡水鱼资源情况,分析淡水渔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如何加强淡水鱼资源保护、促进淡水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淡水鱼;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淡水鱼资源极为丰富,渔业自古就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平衡稳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淡水鱼资源面临着大幅减少的问题,甚至部分淡水鱼濒临灭绝。与此同时,淡水渔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极为落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需要加以创新改善。

1 我国淡水鱼资源情况概述

我国淡水鱼资源非常丰富,不仅种类繁多,其数量也十分巨大,这为我国淡水渔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地理分布来说,我国淡水鱼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黑龙江区域。长江作为我国长度第一的河流,横贯大陆东西,涵盖了多种生态环境,从而有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包括一些特有的淡水鱼种类,如江豚、胭脂鱼皆为其独有的重点保护动物。而珠江是我国长度第三的河流,同样经过了多个省份,更有着大量的支流。珠江流域包含了大量的濒危鱼类,据统计共有92种之多,大约占有我国淡水鱼类数量的10%,因此该流域的淡水鱼资源保护需求极为巨大、迫切。以黑龙江为主的北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其淡水鱼中包含有大量的冷水性鱼类,构成了与长江及珠江完全不同的渔业经济类型。

2 淡水渔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淡水鱼资源大量减少

近年来,我国淡水鱼资源锐减,即便原本丰富的资源也逐渐呈现出难以为继的态势。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于其资源开发始终处于一种不合理甚至破坏性的模式下。长期以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渔业模式始终处于混乱无序、毫无节制的状态,渔民或相关企业不顾法律约束,肆意进行违法捕捞,从而严重破坏了淡水鱼资源。导致这一问题的另一原因为执法体系的不完善,由于执法人员有限等因素的限制,违法捕捞行为始终难以得到彻底杜绝。另外,鱼病的爆发也是导致淡水鱼资源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往往会给渔业经济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1]。

2.2 环境生态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极大关系。诸如工厂废水、生活垃圾等进入到淡水流域之中,给淡水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同时也对淡水鱼资源及淡水渔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与打击。虽然近年来我国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同时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治理和保护,但环境污染对渔业造成的影响依旧没得到有效减缓,据估计,仅污染事故每年对渔业造成的可估算经济损失就高达数十亿之多。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限制淡水渔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直接的体现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尤其体现在地区产业结构失衡上。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淡水鱼养殖品种都非常集中,往往是几个少数种类产品占据了养殖市场的大部分数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严重失衡,使得当地淡水鱼市场难以健康运行,严重浪费了大量资源,更会引发恶性循环。另外,从总体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淡水渔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后者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导致其难以充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2.4 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淡水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依旧没有得到本质改变,与传统渔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在于其科技水平较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导致渔业经济水平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加工方式仍旧是传统的作坊手工形式,并没有充分实现产业化,这种建立在低廉劳动力基础上的渔业加工模式,很难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先进技术的应用不足,科技服务水平过低,使得鱼病等问题难以得到充分及时解决,也严重限制了淡水渔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3 加强淡水鱼资源保护的措施

3.1 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实际上包括增殖保护与放流保护两大措施。所谓增殖保护,是指通过人工方式来增加淡水鱼的数量,常见的方式包括划分保护区、设置禁渔期及建立种场等。划分保护区的目的在于保护某一区域内的淡水鱼资源,为该区域内的淡水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繁殖环境,尤其对濒危、特有或高经济价值淡水鱼类的保护有责重大意义。而设置禁渔期是较为常见的保护措施,其目的在于周期性、季节性地对淡水鱼资源加以保护,从而防止过度捕捞使得鱼类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建立种场则是为了保护优质种类资源和濒危鱼类[2]。放流保护则是把苗种放到天然水域,從而确保该鱼类能够得以充分增殖。在放流保护操作时,往往要考虑时间、地点、运输、消毒、投放方式等因素,尽可能提高该操作的有效性。

3.2 加大非法捕鱼行为监管力度

非法捕鱼行为是导致我国淡水鱼资源锐减的一大原因,故而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1)应对非法捕鱼相关法律条文加以完善,构建出健全的淡水鱼资源保护体系,尤其需要加大对非法捕鱼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为渔业的正常、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护。2)各地区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渔业执法人员数量,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高效完成执法任务。3)加大监管力度,各地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和制度,并严格按照该制度进行周期性、随机性地监管,扩大监管范围,优化监管细节,充分杜绝非法捕鱼行为的发生。

3.3 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污染问题对淡水鱼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落實环境保护工作是保护淡水鱼资源的有效途径。在环境保护时,一定要确立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的基础理念,一边做好环境治理工作,一边落实环境防护内容。也就是说,污染治理与污染防护要两手同时抓,在处理当地污染问题的同时,更要针对污染源进行管制,避免这一污染现象得到控制而另一污染问题又出现的情况发生。另外,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区域的工作,需要各地政府积极联合起来,共同努力,长期坚持,为淡水鱼创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

3.4 应用科技防治鱼病

鱼病爆发对淡水鱼资源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与破坏,所以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也非常有必要。1)落实鱼病防范工作,在充分研究当地常见鱼病的基础上,在对应时节按照规范做好鱼病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鱼病的大规模爆发。而各地科研机构也需要大力配合淡水鱼资源保护工的展开,积极研发相应的疫苗等药物,进一步减小鱼病爆发的概率[3]。2)鱼病的防治可以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相结合,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对鱼类资源保护有着重大意义。3)渔业人员应掌握鱼病防治的基础知识,能够及时识别出鱼病爆发的前兆,从而通过相应的服务与帮助高效地应对和处理鱼病。

4 促进淡水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 结合淡水鱼资源保护措施,改善淡水渔业经济模式

淡水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与淡水鱼资源保护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淡水鱼资源本身就面临着大幅减少的困境,那么淡水渔业自然也就很难正常运行。因此结合淡水鱼资源保护措施来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可以充分提高该策略的有效性。也就是说,从增殖放流保护、非法捕鱼监管、环境治理保护及鱼病防治等方面着手,对当前的淡水渔业运行模式进行适当调整,能够有效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4.2 优化淡水渔业产业结构

淡水渔业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使其难以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对其加以优化。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升级产业结构,解决产品集中的问题。1)各地淡水鱼养殖户可以积极引入更多种类的淡水鱼,从而避免少数产品类型占据主要市场的情况发生。2)应积极结合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全国范围内打造畅通、快速的淡水鱼产品物流渠道,从而有效解决淡水鱼产品只能在当地市场销售的问题。如此一来,淡水鱼市场的恶性循环竟被打破,淡水渔业的产业结构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3 推动淡水渔业的产业化发展

淡水鱼加工模式由作坊式向工业化方向发展,能够使其真正实现产业化,从而一改淡水渔业对低廉劳动力的重度依赖,大幅提高淡水鱼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其经济效益。无论是从经济效益的视角来看,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产业化发展都是当前淡水渔业的必然选择[5]。所以各地政府可以积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其产业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各加工企业也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积极进取,大量应用先进技术,促进自身的工业化发展。

5 结语

近年来,淡水鱼资源的种类及数量锐减,同时其渔业模式体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与策略加以改善。毫无疑问,从增殖放流、非法捕鱼监管、环境保护及鱼病防护等方面展开的淡水鱼资源保护工作是首要之急,在此基础上对淡水渔业的产业结构加以优化,同时促进其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能够有效构建出高效、稳定、健康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耿世杰,张凤云.节水渔业与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10):166-167.

[2] 岳强,王烁凯,刘建朝,等.新形势下促进唐山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河北渔业,2017(11):19-21.

[3] 魏友海.大力发展淡水鱼加工产业促进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J].科学养鱼,2015,31(4):13.

[4] 纪国辉.基于淡水鱼类资源的现状分析与保护方案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5(3):20.

[5] 魏友海,张明.保护淡水渔业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J].科学养鱼,2013,29(10):13-17.

作者:董琳 李莎莎

循环经济下淡水资源保护论文 篇3: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现代农业和循环农业尽管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它们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式开发。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代农业;资源和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目前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

1.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动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以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个概念更具有现实操作性,同时说明了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1)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2)再利用原则,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部件予以使用。(3)资源化原则,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2.循环经济的体系

循环经济是对人类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循环经济从与人们的习惯认识相反的假设开始探索,将整个经济系统预想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且,从经济系统总体来说是建筑在生物圈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经济系统是生物圈的赘生物。总之,循环经济把整个经济系统,即把所有同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关联的活动作为生态系统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从这一点出发,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以最终持久生存下去,这就成为研究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循环经济是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对产业代谢的研究,找到能使经济体系与生物系统“正常”运行匹配的可能的革新途径,最终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地球生命的最初阶段是一级生态系统,与其说是一个真正的“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简单地说,就是开采资源和抛弃废料,这就是形成环境问题的根源。

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资源变得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生命的有机物随之变得相互依赖,并组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如今天我们在生物群落中所见到的那样。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也就是说二级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变得极为重要,资源和废料的进出量则受到资源数量与环境能够接受废料能力的制约。与一级生态系统相比二级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对资源的利用虽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效率,但仍然不能长期维持,因为物质、能量流都是单向的,资源减少而废料不可避免地不断增加。即呈现“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为了真正转变成为可持续的形态,生物生态系统进化为完全循环系统,在这种形态下,对一个有机体来说就是资源。只有太阳能是来自外部的资源,这可称作三级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众多的循环借助太阳,能够通过独立的方式,也可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总的来说,一个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1)资源开采者;(2)加工者;(3)消费者;(4)废料处理者。由于集约再循环,各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人类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即呈现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废弃物排放一资源,即反馈式流程的循环经济。

3.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

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要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从来就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课题。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征服自然阶段和协调自然阶段。

崇拜自然阶段是指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产中软弱无力。因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狭隘的,他们看到有些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享受。同时,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他们带来祸害甚至伤亡。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界带来的灾难,可是所能办到的极具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了一种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就在崇拜自然的人类社会早期,先民们已经开始凭简陋的工具、坚韧的意志和不断增长的智慧与险恶的自然环境搏斗。人们在生产斗争中获得了驾驭自然的知识,这些知识鼓励人们进一步的尝试。

当人类历史进入16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征服自然的阶段。几百年来,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然而,把科学技术作为征服自然利器的人类在此时恰恰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把自然界当成取之不尽并可肆意挥霍的材料库和硕大无比可以乱掷污物的垃圾桶,终于导致了自然大规模的报复。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严酷的事实教育并警告人们,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类的对生物或被统治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人类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向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作战略转移。人类应该进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应当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不断升华境界,提高自身素质,达成“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思想共识,既注意代内需求,更应当关心代际公平,以求得人类同自然的协调和谐,产生共荣。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农业循环经济倡导

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倡导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1.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并重,夯实循环农业基础

要摆脱农业的弱势状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首要位置。我国是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国家,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与此同时,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资源消费大、环境破坏重等问题日益明显。以能源为例,我国能源效率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我国创造的GDP仅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加快循环农业建设已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一是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快人工草场建设。通过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防止土地面源和水体污染,开展土地复垦整理,规范资源开采。通过资源保护,实现永续利用;三是以减少工业“三废”污染为目标,加强对水质和空气的监测,实现农业的安全生产和无公害生产。

2.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在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上下功夫

发展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家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资产和竞争力。只有利用现代技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业水利化,工程、生物、农机、农艺措施相结合,提高综合抗旱能力,才能规避自然风险,推进现代农业长足发展。只有搭建场县共建平台,采取“反租倒包”等形式,使土地实现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才能实现农业由传统型、分散型、粗放型向现代型、集约型、效益型的转变。只有抓住招商引资和产业延伸这两个关键,扩大源头企业规模,引导和鼓励增产不增耗,增效不增污,又在末端资源化,加快产品深层次开发,使废弃物尽可能转入新的生产流程,才能从大环境上和微观领域都能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可持续,形成无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使上一级企业既为社会提供产品,又为下级企业提供原料,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3.防止城市工业对农村的污染,以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带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农业的安全问题,一方面源自于自身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农业之外的工业恶性生产。近年来,国际上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2003年在巴西召开了世界环发大会,各国政要齐聚里约热内卢研究环境问题。虽然《京都议定书》对于发展中国家没有规定减排指标,但是中国政府还是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了承诺。在防止城市工业对农村的污染上,要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从源头上节能降耗;二是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三是末端治理和废弃物回收。这样既减少了工业本身对环境的污染,也防止了对农业造成的危害,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式和理念。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加快制订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三是在经济结构战略性高速中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仪器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四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五是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六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责任编辑:唐守祥]

作者:尹洪英

上一篇:财产保险公司保费征收模式论文下一篇: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