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证据保全网络安全论文

2022-04-16

摘要:以“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证据保全研究项目为样本,对样本年代、类别、学科、机构等各方面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体概况了近年来我国证据保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我国科研管理机构更好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证据保全网络安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证据保全网络安全论文 篇1:

铁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能力分析

摘要:铁路自身的开放性、地域广泛性使得其更易成为恐怖袭击对象。大数据时代,铁路公安工作被动转主动,打击转预防,网络安全与执法职业能力成为关键,分析铁路网络安全与执法能力需求,对于铁路公安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间接对更有力、有效地保障铁路公共安全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铁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大数据时代

一、铁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背景分析

1.铁路安全特点。铁路运输系统日常乘客运输容量大、系统开放性强,这两个特点造成整个运输系统非常脆弱,而且很难保护。近年来的重复性攻击更是证明了以铁路为主的运输系统,已经成为恐怖袭击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在这种既要求保持其开放性、广泛性、可访问性和可负担性的属性,又要求保护整个铁路运输安全的情况下,铁路安全保卫面临着巨大挑战。

2.大数据时代对铁路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影响。大数据的出现给公安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必然给公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数据量大、数据多样化、数据价值密度较低且处理时效性要求高的特征,使得必须通过全面采集、整合、处理、分析、深度挖掘,发现数据的内在规律,才能够为预防、打击犯罪提供支撑,进而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在铁路公安工作中,利用大数据作为提高公安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促进公安信息化深度应用,是铁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的一部分。运用得当,则可提升侦查能力,应对针对铁路的高科技犯罪,增强铁路公安情报工作洞察力,达到预防犯罪,维护铁路沿线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二、鐵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工作分析

1.网络安全监察。主要是针对辖区(路局所属各各单位)的信息系统安全措施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单位使用互联网备案、新建、改建、扩建系统的安全方案备案,重要系统等级保护定级管理等工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2.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舆情监控主要是对互联网公共信息进行巡查、搜索、分析、整理,工作主要目标是论坛、贴吧、微博等互联网公共区域。通过网络巡查,一是加工形成网络舆情信息,提供领导做决策参考,同时会同宣传部门,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对网络舆情焦点适时和适当回应,避免不明真相网民的炒作;二是提取情报信息,为侦察破案提供线索。

3.网络案件侦办。网络案件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或针对计算机系统实施犯罪的案件。针对当前突出的网络犯罪,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执法部门对其采用打防结合战术,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打击整治行动,采取境外集中抓捕、重点地区派驻侦查、警银联动联查、技术手段智能拦截、面上防范宣传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电子物证提取。电子物证提取主要包括现勘和远勘两种,需按照公安部相关规范来执行,包括要求、流程和文书填写制作等。现勘指现场勘察,即现场的电子证据保全,包括开机状态下的信息保全和现场电子介质的提取;现场勘察提取的电子物证,交由电子物证实验室使用专用的取证设备,分析查找和案件相关的文档、音视频、邮件、聊天记录等信息;远勘指通过网络远程勘察,通过对已知嫌疑人的虚拟身份情况,远程获取与案件相关的真实身份信息。

5.信息化建设。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公安机关适应信息社会形势、全面提升警务效能、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必然选择,同时改进警务模式、指挥模式和队伍管理模式,不断推进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代表着公安工作发展的方向。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和深入推进同样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根据警务工作内容地不断变化而进行建设。需求的变化、技术的更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设备、软件系统都是有一定生命周期的,且更新换代未来将更加频繁,以最恰当的性价比、最合适的技术架构来实现最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这也是目前铁路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与执法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铁路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与执法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上述铁路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工作内容,铁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开展铁路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能力、网络舆情监控能力、网络案件侦办能力和电子物证取证能力。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分软件和硬件方面,软件方面应掌握操作系统原理和各种编程语言的应用,分为应用系统类编程、网站类编程等类别;硬件方面应掌握硬件结构组成和实现原理。

2.宽泛而有一定深度的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方面要掌握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的功能、作用和接口模式,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搭建方式和实现原理,互联网的资源分配和命名原则、三大运营商的资源情况和光纤入户的基本方式,无线WIFI的实现模式。

3.熟练掌握接入互联网的各类操作系统和应用。熟练掌握接入互联网的各类操作系统和应用主要是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各类系统和应用,掌握常用工具和网站的注册及使用细节,例如微博帐号注册是手机验证还是邮箱验证,不同的论坛或即时通信工具之间账号能否共用、QQ的绿钻、红钻等都适用于什么应用等。

4.了解铁路公安辖区范围内各种重要的信息系统。了解铁路公安辖区范围内各种重要的信息系统主要是要求对辖区的各种重要系统和网站有深度了解,如列车调度系统、客票系统的网络架构、功能、使用范围、数据如何流转存储及在铁路运输生产中的重要性,具备使用工具对重要系统和网站的进行漏洞检查和防护增强的建议能力。

5.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对国家和个人都至关重要,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应具备相当的信息敏感度及鉴别信息的能力、推动信息实践应用的能力。加强信息意识,主动高效获取信息,学会进行主动思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积极迅速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6.從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能力。要求执法人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网上办公、办案。

7.开展信息网络安全犯罪案件的调查和侦查工作能力。根据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要求,该岗位的警务人员需要能够开展信息网络安全犯罪案件的调查和侦查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安全与执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侦查学知识以及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破案和执法能力。

8.开展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和执法工作的能力。开展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和执法工作,要求执法人员具备深厚和宽广的信息网络安全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并且熟知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9.开展公共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信息网络无处不在的新形势下,网络安全与网络发展相辅相成,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权益的重大问题。具备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安全手段的能力,才能更好构筑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好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权益。

10.电子物证取证分析能力。具备计算机犯罪现场保护、现场勘查和对计算机犯罪现场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11.公安执法人员须具备的其他能力。包括较强的公安工作思维能力、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群众工作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能力、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使用武器、警械的技能及其他警务技能等。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铁路安全问题凸显,而铁路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相对地方起步晚,但新形势下其工作成效对整个铁路公安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性、由打击转向预防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分析铁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能力需求,为公安院校提供培养适合实战需要的人才将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作用,希望能进一步引起大家对铁路网安乃至铁路公安工作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卫东,等.开放式信息安全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0,(10):97-99.

[2]靳慧云.地方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探究[J].技术研究,2011,(10).

Key words:railway public security;network secu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large data age

作者:庄海燕

网络证据保全网络安全论文 篇2:

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证据保全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以“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证据保全研究项目为样本,对样本年代、类别、学科、机构等各方面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体概况了近年来我国证据保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我国科研管理机构更好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证据保全;国家社科基金;现状与趋势

0引言

证据保全作为刑事案件的重要手段,素来是法学领域探讨保护证据的重要话题之一,然而其在传媒领域的研究却少之又少。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新一轮文化强国战略规划,力图在愈加激烈的文化竞争乃至国家竞争中抢占先机。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步关注到知识产权中的证据保全方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然而与世界文化大国强国比,我国证据保全制度起步较晚,各项相关规划与建设能力仍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1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资助政策和资助体系的逐渐成熟,国家社科基金设置学術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趋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鉴于此,人文社科研究者越来越多地通过对各级科研项目的计量分析,来观察本学科发展的趋向和热点。

总的而言,现有研究已经充分意识到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与相关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在关联,并发展出了较为成熟多样的文献计量方法。文中将以“五年规划”为分析性的时间单元,以“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证据保全研究项目为样本,通过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时间、项目类别、研究机构、课题负责人等情况进行统计考察,总体勾勒进来我国证据保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期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准确把握学术界研究态势,适时调整科研资助的重点和方向,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文中研究数据来源于“海研”数据库。通过这一数据库,搜索查询了2011-2016年所有名称中含有“证据保全”或者“网络数据安全”的科研项目,并剔除大多数和传媒方向联系较小的法学方向项目,将项目相关情况依次录入SPSS软件,展开计量和统计分析,统计时间为2019年4月20日。

2“十二五”期间证据保全科研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2.1项目时间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最早资助证据保全研究是在2006年,当年,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兰跃军申报的“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机制研究”获得立项。不过,在随后多年时间里,证据保全研究既非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非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热点。从2006-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仅资助了7项证据保全研究课题,平均每年不到1项,其中多数年份如2007年,2009-2011年和2016年,更是没有一项证据保全研究获得立项。而已有的立项也均是集中在法学领域,如2014年西南政法大学段文波申报的“迈向制度理性的民事庭审阶段化构造研究”,论述证据保全在法庭制度重要性并细化其程序原则。笔者重新输入“网络数据安全”搜索和传媒专业相关的研究发现,自“十二五”规划以来,随着数据安全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的提升,国家社科基金对传媒方向的证据保全研究的资助进入常态化阶段,从2011年开始,每年至少有一项相关课题获得资助。

不过,“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对于传媒方向的证据保全研究课题的资助也非常有限。从2011年到2016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立项数仅为1项。2014年为2项,2015年和2016年逐渐有了一些突破。分别为4项和3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数据安全立法的合理性。如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马民虎申报的“网络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着重论述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加强网络数据安全管理,以应对跨境数据流动的挑战。

2.2项目类别分布情况

经过过年发展,国家社科基金已发展成为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在内的立体化资助体系。经统计,“十二五”期间13项证据保全研究项目中。重大项目数量和占比最高,以4项立项数占立项总数的30.8%,项目多是与传媒方向的证据保全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对证据保全领域新兴研究力量的支持。如国家信息中心倪光南主持的2014年重大项目“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集中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为建立可持续提升的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提供技术参考和建议对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有1项西部项目立项,项目的研究者大都来自中西部和边疆地区高校,他们的证据保全研究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四川理工学院郭岚主持的2015年西部项目“政府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嵌套机制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川南地区酒类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博弈分析。

2.3项目地域分布情况

证据保全研究的地域分布,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不同省份在知识产权保护建设所处的位置、投入的力量及其在证据保全领域的实力。看出“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资金赞助的13项证据保全课题被包括军队系统在内的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获得,立项数较多的省份为西安和北京,分别为3项和4项。其余省份黑龙江、河南、四川、湖北、广西和江苏均只获得1项立项。

3结论与建议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下,证据保全研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和支持。基于对这一时期国家社科证据保全研究项目的计量分析以及研究热点的初步分析,国家社科基金要更好地发挥融合学科研究和个国家战略,应围绕以下3个方面试图调整资助政策:

第一,加大对政府机构的资助力度,鼓励从实际工作中凝练出来的项目选题。目前,证据保全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国内高校,这一情况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鉴于文化议题的全局性、实践性特征,仅仅依靠来自高校的研究者无法满足国家战略需要。鉴于此,国家社科基金应该进一步鼓励政府机构投入证据保全研究。

第二,加大对证据保全领域核心专家或核心研究团队的培育资助力度。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证据保全研究领域,尤其是传媒方向缺乏核心专家,而核心专家及其团队将引领学科快速发展成熟。国家应当鼓励研究者们将自身研究积极整合到“文化强国”的国家需要上,并在未来形成不同领域建的良性对话关系。

第三,加大对证据保全发展战略的研究的资助力度。“十二五”期间,虽然已有课题研究网络数据安全等传媒方向的证据保全,不过并不全面,也不能覆盖传媒行业的各个方面。国家社科基金应适度加大对文化强国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尤其是文化保护。只有清楚分析总结证据保全的演进过程和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强国发展进行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1] 闫倩,马海群. 我国开放数据政策与数据安全政策的协同探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05):p1-6.

[2] 何波. ”互联网+”时代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思考[J]. 互联网天地.2016(012):p48-52.

[3] 吕欣,韩晓露.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信息安全研究.2015(01):p211-216.

[4] 郭岚,苏忠秦. 地方保护、政治关联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酒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软科学.2017(06):p111-114

[5] 李振谊. 大数据与中国网民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的动力机制建构[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p84-86

作者简介:

倪方维(1996.12)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学历: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南加州文化产业创意学院   上海  200240)

作者:倪方维

网络证据保全网络安全论文 篇3:

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在信息时代的审判实践中,网络侵权案件不断增多,电子证据保全公证成为权利人固定电子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从探究中国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现状与困境入手,针对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各种瑕疵表现,尝试建立中国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多项具体规则。同时,建议公证机构应当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保障以促进行业的长远良性发展,以及人民法院应当统一公证后电子证据的效力认定标准。

关键词:电子证据;保全公证;规则;建议

一、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现状

(一)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含义

电子证据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或电子设备形成的一切证据,或者以电子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证据 [1]。公证保全,是指由公证机构按照《公证法》的规定,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对与申请人权益有关的、日后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加以验证提取,以保持其真实性和证明力的活动 [2]。网络侵权行为发生时,及时申请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公证是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实务中中国对电子证据保全仍然采用传统的公证方式,公证机关首先审核当事人或代理人的申请,然后依照法律的规定对被申请保全的电子证据进行公证,并出具书面形式的公证文书。通常由中国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书,人民法院都直接作为有效证据予以采信。

(二)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特点

1.保全公证缺乏统一规范。互联网具有无限延伸性、跨地域性的特点,因此申请人时常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作为“事实发生地”或者“行为地”。因此,电子证据保全公证较为分散。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各地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书规范程度差异很大。有的很规范的公证书,对保全证据使用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都进行了说明,对保全网页证据过程中的计算机操作步骤也进行了详细记载,从启动计算机到具体操作,再到关闭计算机的每个步骤都有记载,并且进行实时打印和录像。但有的不规范的公证书,公证员系通过手机上网进行公证,整个公证书正文部分只有百字,且没有对具体操作步骤进行记载。

2.涉及的网络主要为互联网。通常,公证保全涉及的证据主要以计算机硬件为载体,通过计算机展现,以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但有的案件中侵权行为是通过WAP网站实施,这些网页内容以通信网络为媒介,无法通过计算机终端直接浏览,只能在手机等无线设备上浏览。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此类通信网中的证据保全需求必将日益增加。

3.公证瑕疵率较高。由于没有统一的针对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操作规范,公证常常存在程序或者实体方面的瑕疵,如不符合公证管辖的规定、申请人存在瑕疵、未检查网络连接以及计算机清洁度等。司法实践中,被告大多对此类证据提出质疑,但鉴于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较高证明力,以及被告难以提供相反证据推翻通过公证获得的侵权证据,其大多愿意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

二、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困境

(一)立法缺位:公证机构没有统一的操作规则

由于缺乏统一、详尽、细致的公证规则,许多证据保全业务还停留在经验摸索阶段。虽然立法机关已经认同保全证据公证的价值,并且2005年《公证法》已写入了法定的业务名称和公证事项等,但关于证据保全公证的行业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文件仅有《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公证细则》、《司法部、国家版权局关于在查处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发挥公证作用的联合通知》、《中国公证员协会关于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涉及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程序的规范更是只有寥寥几笔,规定过于原则,而且对网络连接、清洁度检查、公证地点等具体事项都没有规定,很难满足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对规范性的要求,从而导致电子证据保全公证过程存在诸多瑕疵,不同区域的操作规范性也参差不齐,极不统一。

(二)技能缺位:公证员缺乏电子信息知识

目前,仅从担任公证员的条件看,中国对公证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识方面,实际上,绝大多数公证员的知识背景也主要是法律,① 并不要求公证员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显然,现有公证员很难达到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导致大多数公证员在公证时意识不到检查网络连接、电脑硬件清洁度等步骤对确保证据真实性方面的重要性,各种各样的程序或实体方面的瑕疵的出现在所难免。

(三)环境特殊:眼见未必为实的网络环境

在存储、处理的过程中,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证据必须用特定的二进制编码表示。与传统的主要以有形“纸介”为基础的证据相比较,运用不可见的无形的编码来传递的电子证据,具有较强的非直观性。同时,如果有人故意或者因为过失对计算机数据进行截收、删节、篡改,单从外观上很难察觉。而对于电子证据的保全方式,公证机构仍然采取传统的方式,由公证员监督申请人操作计算机,登陆目标网站,进行下载或者打印,即公证员扮演的角色仍然是被动的监督者、见证者及记录者。这种方式用于现实环境中的证据保全并无不妥,但在网络环境下,考虑到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公证员眼前看到的未必为客观发生的事实。比如,计算机虽然已经连接网络,但通过事先操作更改特定域名指向的IP地址,从而使特定域名显示自己所需要的网站。

三、完善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制度的建议

(一)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规则

第一,公证时,对于网络实时电子数据进行保全,应当使用公证机构的计算机;对于非实时电子数据进行保全,应当要求申请人将存储电子数据的移动电子设备带至公证机构,在公证机构进行证据保全。第二,公证机构作为电子证据固定采集的主体,申请人只是进行目标、方法、步骤上的指导;对电子证据固定采集的具体操作,由公证人员实际进行。第三,公证机构应当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用于取证的计算机及电子设备进行“清洁性检查”。“清洁性检查”是指对相关计算机或电子设备中的软件系统、功能、配置进行查看或固定,以确保通过该计算机或电子设备所获取的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第四,公证机构在进行电子证据保全时,应当按照以下操作流程:(1)公证员审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确认电子证据的合法性;(2)公证员根据所需保全的电子证据特点,选取最佳的保全方式。必要时,对于记录、存储电子证据初始形成的载体、设备、介质等,应当随同电子证据一并固定采集;(3)公证员应当详细记录登录网络、进入网址、下载、打印(或刻录)等整个过程和所使用的操作软件名称、版本;(4)公证员应当审核下载内容与网页内容是否一致;(5)必要时可以对保全过程进行录像。

(二)行业人才、技术保障的建议

为适应当前网络社会发展的环境,应努力培养能够胜任电子证据保全的公证员队伍。笔者建议,公证机构应当重视培养公证员的计算机操作、网络安全控制、电子信息识别等技能,加强对现有公证员队伍的电子、通信、网络等知识培训力度,与相关机构合作为公证员提供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网络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知识的学习机会,进而全面提高公证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电子证据公证保全还没有突破传统的公证业务框架,也没有改变传统公证的性质和流程,仍属于传统公证的形式 [3]。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电子证据,一种新的公证模式应运而生——网络公证。2008年国内首个电子证据保全系统——伊时代电子证据保全系统的上线运营,说明建立统一的网络公证平台,实际已经具备了可行的技术条件。为了让网络公证能够不断完善,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与法律完善两方面努力。在技术层面,网络公证软件的研发尤为重要,争取开发出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证软件系统;在法律层面,需要对网络公证进行法律约束,避免数字证书被滥用的风险。

(三)司法应对瑕疵证据的建议

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在程序或实体上存在瑕疵,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在否决具有瑕疵的公证证据的效力上,态度应当非常谨慎,公证证据本身存在的瑕疵,并不必然导致其丧失证据效力。因为依据《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法》等法律的规定,公证证据在诉讼中具有优于一般证据的效力,而且在网络侵权现象日益泛滥的今天,权利人打击侵权行为、固定侵权证据的主要或者唯一手段就是公证保全。

人民法院应当统一效力认定标准,给公证机构以及相关当事人以明确的指引和预期。对于操作人员选择、公证地点、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等影响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真实性的瑕疵,可以将“公证员是否可控制”作为效力认定的标准,即虽然公证文书确实可能存在程序不规范、操作不当等瑕疵,只要公证时所使用的计算机处于公证人员实际控制下,申请人事先进行技术操作的可能性就能够被排除,则该程序上的瑕疵不应对公证文书的效力产生实质性影响,当事人提出的质疑也不应被认定为“足以推翻公证书的相反证据”。对于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存在保全内容不完整、保全内容不准确以及保全步骤不完整等瑕疵的,在审查判断其效力时,应当区分公证证据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

只有在立法、司法及公证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才可能在源头上避免和消除公证过程产生的瑕疵,适应网络时代对公证行业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公证体制打击网络侵权行为、保护权利人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的多元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第4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85.

[2] 何悦,刘云龙.电子证据保全公证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发展,2012,(2).

[3] 刘品新.电子取证的法律规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75.[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刘嘉

上一篇:项目计划控制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选煤厂机械自动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