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探讨论文

2022-04-30

[摘要]新时期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自身缺陷与不足,要求对中专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本文在分析了中专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对重新定位后的中专英语教学诸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微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微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探讨论文 篇1:

立体化教学环境下的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当前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有机划分方法,提出了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同时阐述了立体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原则和作用,研究了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教育模式的切入点和如何合理安排双语教学和使用原文教材。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课程特征;立体化教学;职业教育模式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s under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HUANG Li-wen, WANG Pei-ro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z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 China)

Key words: target teaching method; course character;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社会的发展决定于竞争力,竞争力的大小则决定于创新力的大小,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才,而教育的成败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1]。

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过程的反馈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课程教学中衡量学生的对课程涉及到的原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大体可以观察考试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教学模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教学方法则属于微观的范畴。工科本科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3大模块: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这三大模块的课程有其截然不同的特征,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是各模块课程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

1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特征分析[2]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学习讨论具有控制器的数字系统的硬件设计和分析方法,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机器硬件密切相关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技巧,同时该课程又具有原理课程学习的共同特征,需要学生能以信息流为主线索,形成微机系统的工作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为相关后继课程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掌握微机组成原理,工作过程,建立微机系统工作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的微机应用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具有进行软件、硬件开发的基本能力。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 + 实训课程的方法较为恰当。

2 理论教学上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不同的教学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为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 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制定教学大纲,结合21世纪信息学科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建设规划,兼顾国家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三级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对课程按内容划分成小单元,对每一单元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归纳总结,并配合实例,以便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学习。

根据我校课程设置及工科学科特点,为达到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按照主线索组织教学:微机原理分析―软件开发―硬件设计与分析,最终建立微机系统概念。主要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微机工作原理和微机应用技术两部分各有侧重,理论和实践并重;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工作原理;最后,通过对典型微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分析,使学生对控制系统设计中所需的软、硬件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这样,以期最大限度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安排上注意对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的建立。对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大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在章节取舍、学时安排、实验的开出及数量等都有区别。分阶段组织安排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调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将部分内容向课外延伸。

2.1 原理分析

内容:微型计算机概述;Intel x86微处理器结构;输入/输出工作过程;中断概念及中断过程;各类接口、总线、功能板的原理。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以信息流为主线索,贯穿微机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的分析。

2.2 软件开发[3]

内容:Intel x86 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从语法体系变为问题体系,采用案例教学法。指令系统部分仅强调指令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的基本功能,程序设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用案例教学法针对例行程序的分析和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技能。

2.3 硬件设计与分析

内容:存储器接口技术;输入/输出系统设计和控制程序设计;具有中断功能的硬件系统设计与含中断的软件模块的编程;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应用

教学方法:从芯片级、系统级讲解,注重微机系统的整机系统建立。在讲解CPU、、8259A、DMA等微型计算机有关电路芯片时,直接给出了硬件电路的实际元器件引脚连接图讲解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认识、分析、应用和设计能力,同时结合sopc技术等有关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引导学生不断汲取最新知识。

3 建立立体化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环节中增加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载体。课程建设以网上教学互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新的突破口,建立了立体化教学环境[4]。

在微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环境中,我们把网络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建立以班级教学为核心、校内教师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模式见图1。并且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用户管理数据,以学生的学号和教师的编号作为ID,这样有效屏蔽干扰,保证网络交流的安全性,真正做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的为辅的一体化教学。

4 引入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教学结构改革的热点之一,它可以加快学生就业的速度,减少待业和实习时间,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这种教学模式从教学计划层面上有两种主流:1)采用3+1模式,即前3年在高校接受教育,最后一个学年到特定单位实践;2)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实践(设计),结合实际题目到企业或设计单位进行。其核心是学完所有课程,并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更深一步学习,是一个高层次的实践锻炼。它要求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要能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并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实践的结果表明,这种“真题真做”、“一帮一”的实践培养模式,效果显著,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高[5]。

为了配合现代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课程教学也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前为高等教育中的“工程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实训课程设计我们从本着3个原则:首先,体现实用性,一方面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划分出所需要的技能,提出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根据世界先进的微型计算机产品和技术组织课程内容和实验,这样培养的人才既符合企业需求,又保证学生能与世界主流微型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其次,体现整体概念,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后,体现实践性,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践环节的建设,提出和实现了具有特色三级实践教学模式——基础、单元、系统。即: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单元电路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完成综合微机系统设计,使学生从基础到复杂系统的开发分步完成,最终通过感性和理性知识的归纳总结、融会贯通,掌握微机系统的开发和分析方法,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课程实验由微机原理部分及接口部分组成,微机原理部分主要以微机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为主,程序设计面向16位/32位系统。接口部分以各类微机接口芯片开展实验,同时配置了部分关于微机接口功能卡(PCI卡)的部分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硬件电路,编程面向16位/32位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和爱好以及理论教学对实验的要求通过网络选择实验项目;同时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学术研究素质已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注重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有机地与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导师制”、学生科研助手等措施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1)基础实验项目有:16位微机系统认识实验;数码转换及程序调试实验;

2)单元实验项目有:运算类编程实验;分支程序设计实验;循环程序设计实验;DEBUG调试程序的使用实验;排序程序设计实验;并行接口(8255)应用实验;定时/计数器(8253)接口实验

3)系统实验项目(含自主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宏汇编实验;中断系统(8259)实验;步进电机实验;直流电机闭环调速实验;温度闭环控制实验

在系统级的项目中,整合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应用、DSP应用、EDA技术课程群的内容,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学生对微机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以工程化教学为目的,在整个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注入系统的理念。

在实践性教学上,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包括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给定信息处理要求,由学生自拟实验程序,并自己动手调试;给定控制任务,由学生自拟电路及实现方案,通过实验,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和控制程序的正确性,完成设计任务,达到指标。通过上述各环节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双语教学与外文原版教材的合理引入

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尚有许多不足,它与传统的单语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师资/教材/教学环境配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双语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双语教学的效果,而双语教学效果又与其内容密切相关。对教师应从双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处理、双语教学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双语学习指导与教学过程调控等方面,对学生既应注重学生学习双语的各种目标,更应注重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多元文化的体验和适应等方面[6]。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高校在大二下期或大三上期开设,是微机课程群中的基础和应用过渡的课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其中注入双语教学的原则是基础理论教学以汉语教材为主、采用汉语教学,使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在案例分析中适当选用外语资料,让学生打开眼界,紧跟世界微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达到提高科技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科技知识检索能力。

6 结束语

探索根据课程特征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新型教学环境,研究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7];同时以系统论的观点、工程化的思想,研究探索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探索,由此形成良性教学循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建构主义所追求的高级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丽雯,王培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0):8120-8121.

[3] 王培容,黄丽雯.《微机原理及应用》课堂教学的探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108-109.

[4] 柳春艳,傅钢善.论学习共同体——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6(3):13-15.

[5] 韩少男,张智钧.工科专业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205-206.

[6] 刘晓光.双语教学评价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75-76.

[7]张承江.试论高校网络教学体系结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202-204.

作者:黄丽雯,王培容

微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探讨论文 篇2:

新时期中专英语教学的定位与思考

[摘 要]新时期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自身缺陷与不足,要求对中专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本文在分析了中专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对重新定位后的中专英语教学诸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专英语 专业英语 学生 教学

一、中专英语教学面临的现状

中专英语教学与同等层面的英语教学相比,显得苍白无力,死气沉沉。这主要表现在中专英语教学与学生实际水平严重脱节,师生中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的思想,尤其是英语在中专教学中的地位不突出不专业,面临被冷落的尴尬局面。另外,中专英语教学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重新定位,教学方法需要实现主体转移。中专英语教学必须走与专业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思想。

1.现行中专英语教学与学生实际水平严重脱节。由于高校扩招,高职的出现,高中、普高、职高与中专在生源上竞争,中专学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直至没有了底线。在这样的状况下,入校学生素质大幅度降低,自控能力差,普遍缺乏自学能力,导致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与现行中专英语教学的起点发生脱节。

2.重专业、轻基础的思想给中专英语教学带来的困境。中专学校为了适应新环境及社会对于中专人才的新要求,积极运作,必须努力以有特色的专业吸引生源。由于学校抓特色,学生重专业,强调应用,中专英语教学出现了被人冷落的难堪现状。

3.不良学习风气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不容低估。有的中专学校由于生源不足,出现经费危机,学校维持都极为困难,更谈不上添置更新教学设备,这样也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另外,由于学校出现了生存危机,人心浮动,教师为自己的将来出路担忧,放松了抓教学,尤其表现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家长担心自已的孩子过早地进入社会,只求把孩子送到学校,让学校管理等等。这些都对学习风气的形成起着干扰作用。

4.教学资料及手段明显不足,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要求,这样就很难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创新。

二、中专英语教学自身的缺陷

1.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习惯了对过去较高素质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可比性,教师大多讲完课就走,与学生交流得少。学生满腔热忱的期待化为对教师对所教课程的冷漠。某些教师教学以课本为主,而没有以学生为主,教师系统地、逻辑地、完美地讲授了课文内容,而学生如听天书般觉得晦涩、难懂。教师教学效果低,学生苦恼情绪多。

2.将中专英语与高中英语进行比较。虽然中专和高中的学生同处一个年龄段,都是初中毕业生,但从生源来讲,高中录取的是初中生的精英,而中专已是无任何门槛只需获得初中毕业证即可入学。而在课时分配上,高中英语课时足,受重视,为主课,中专英语课时少,遭轻视,为辅课。高中英语课程受训严格,中专英语训练松懈;高中英语教材研究者多,教学科研资料丰富,中专英语教材研究者少,教学科研资料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在同等层面的教学上中专英语教学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三、新时期中专英语教学的出路及中专英语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中专英语要结合中专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而重新定位,为中专的生存能力加把力。笔者认为,重新定位即找回中专英语自身的教学特色,实现特色可通过二步来走。第一步,从实际出发回归初中阶段的相关知识和基础训练(这是由入校学生的质量所决定的)。因此,在学生入校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里,就要重视对学生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实行模块式教学。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开设专业英语课。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配合中专特色教学,着重于英语与专业的结合,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习英语积极性,让中专学生具有更多的谋生本领和更广阔的信息获取能力。具体可从如下几个层面来探讨解决:

1.教材应该创造一个新局面

在沿袭传统的通用英语教材模式的基础上,各校可根据自身所设的专业自编一些贴切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的教材,因材施教。如在笔者学校就针对轻轨专业自行编写了《城市轻轨专业英语》、针对空港专业增开了《民航英语基础教程》、《民航英语实用口语》,对教材创新进行了一些探索。

2.师资要求与队伍建设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长期存在技能取向和内容取向两者分化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恐怕在于语言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而专业教师又缺乏语言知识与技能,结果语言内容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因为这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和语言教学功底,而且具备比较过硬的相关专业知识。为此应有意识的让两类教师相互渗透,尤其以专业教师向语言教师渗透为主。在此,笔者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把机械、微机专业类的教师中英语水平好的且喜爱英语教学的教师调入英语教研组,对其语言教学方面进行培养指导后再由他们来担任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在综合英语与专业英语结合的模块教学方面切实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好的效果。

3.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但各专业教学重点和素质培养途径存在很大差别。我们既要着重英语素质培养的全面通用性,具体包括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又要侧重英语在专业语境的具体运用,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素质。同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有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出发,切忌好高骛远,终至目标难于实现。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教学目的是切实可行的:

(1)打好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日常用语;(2)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利于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3)提高个人学习英语的兴趣;(4)拓展相关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

4.中专英语教学的渠道和方式

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并重。教师首先要全力以赴抓好课堂教学,在不多的学时内做好文章,提高45分钟效率,提高课堂质量。但是,我们应同时下功夫把课外阵地占领下来,做到课内、课外并重,在课内基础上,使学生在课外求得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延伸、巩固、迁移和升华。课外活动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着重指导学生看一些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简单英语故事、科普文章,让学生学会查词典,根据上下文猜生词。

第二类,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或训练,难以克服只顾全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的缺点,无法细致、深入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和针对性实践性更强的训练。课外则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更多,更接近实际,学生可以“各取所需”,教师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外活动实践,化为内在的因素和能力。如用英语写日记、互相通信,用英语写请假条、写借据、写收据、写便条、翻译校名、组织各种竞赛等。

第三类,开设提高班,选拔尖子学生参加学习、动员学生参加国家“PETS”考试,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5.中专英语教学方法

广大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由教材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以讲授为主体,转化为以启发、引导为主体。在教学要求上,实现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主。中专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力争在教学中更注重通过传授知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更注重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更注重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以把课本讲清楚为满足,而应千方百计地把枯燥的语言知识与规律,用灵活多样、生动鲜明的演示表现出来。教师必须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要求,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质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知识越来越多,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也越丰富,教师所能传授给学生的是极为有限的,其余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索。教师教给学生的也应包括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善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6.创造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一般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的创设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其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成败。原则上,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求解方式置学生于丰富多样的口语、书面语实践环境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恰当把握可理解的课堂输入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完整把握上,并因人、因材地实施控制和引导。

7.教学成果的评估

(1)教学成果评估的意义。对教学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具有评判和指导的作用,是改革教学和开辟全新教学领域的最为有说服力的依据。评估现实地揭示了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水平,也可客观地反映教师的阶段教学质量与水平。经常性地教学成果评估不但可及时地掌握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便纠正低能的教学手段和改进不合实际的教学方案,还可直接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必须作好教学成果的评估工作,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相对稳定的制度。

(2)教学成果评估的标准。第一,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否打得较为牢固,是否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基础英语语法知识和理论,并能用这些知识去辨别语言变化的一般规律。第二,是否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语调,基本上具备了正确使用所学基础词、词组和句型的能力。第三,是否掌握了所学各项语言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模块交际能力、阅读本专业的英语简浅读物。第四,更高一点层次的学生是否通过教学爱上了英语这门课程,并为今后个人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8.教学成果评估的具体步聚

(1)形成性评价。随着教学过程同期进行,教师可每学完一个模块的内容就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让学生及时地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也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期中进行一次覆盖面较广的中型测试,以巩固半学期完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为期末考试打下基础。

(2)终结性评价。可分期中、期末或学年进行。一般期中进行一次覆盖上半学期内容的中型测试,以巩固半学期完成的教学内容,学生清楚地了解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为期末考试打下基础。学期或学年末进行全面的测试,按照听、说、读、写等方面,分别进行系统考核。再以测试结果为依据,总结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这既是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在此基础上,教研组里可全面地制定出下一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对策,调整不得力教师,指派任课教师的人选,并更正不合适宜的教材和教学手段。

总之, 中专英语教学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只有切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贴切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量进行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能彻底改变目前这种被动、苍白、无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2006.

[2]刘朝晖.高职英语教学策略中的职业目标导向[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3]刘建蕊.如何提高英语效率[J].当代教育,2005(10).

作者:张维进

微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探讨论文 篇3:

软件工程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

[摘要]文章从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探讨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程实验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能力培养

引言

随着国家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的增长,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软件行业的社会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培养从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中、高级软件工程师,包括软件分析和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软件集成和测试人员、软件维护人员、技术支持人员、软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等。依据此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应侧重于工程思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要想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单单依靠独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学校开设的一系列相关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去贯穿这一思想。在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笔者在总结自己讲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1.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涉及到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在讲述软件部分时,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记,主要在于汇编语言指令丰富,编程复杂。在讲解的过程中,建议可以适当调整内容的讲解顺序。例如在介绍“指令系统”这一章时,可以先讲基本指令,如:传送类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对于转移指令,可以分别调整到分支、循环程序设计章节介绍,串处理指令可以调整到循环程序设计章节介绍,中断指令可以调整到中断系统章节来介绍,而输入输出指令可以调整到输入/输出系统章节来介绍。这样不但学生不容易混淆,而且也在一定程序上对汇编指令的用途进行了分类总结,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辅助作用。在讲述硬件部分时,采用先综合后具体、重应用轻细节的方式。首先要介绍各种芯片的功能以及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介绍芯片的具体细节。在介绍芯片本身时,每个管脚的功能可以少讲,而芯片与其它功能部件如何配合、如何使用芯片进行设计和开发可以多讲。这样有助于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1)在汇编语言的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关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C语言,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与C语言进行对照来讲。例如PRT伪指令可以对照C语言的强制转换语句,LOOP指令可以对照C语言的DO WHILE语句。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在程序设计章节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介绍良好的编程风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2)在接口部分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实物教学的方式。例如在介绍8254定时计数器时,先演示一个使用8254和光电门配合计数的产品(属自主研发项目),然后再介绍芯片细节。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芯片的外观和用途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达到了科研项目与教学相结合的目的,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起到辅助的作用。或者也可以先演奏一段用汇编语言编写的通过控制微型机的扬声器发声的流程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然后再分析发声的原理,以及如何对芯片进行编程。

(3)注意与英语的结合。例如在介绍微处理器的外部引脚时,引脚AEN扩展成“ADDRESS ENABLE”,即为地址允许信号;引脚DREQ也可扩展成“DMA REQUEST”,即为DMA请求信号。在讲解接口芯片引脚时也可用到此方法,如芯片8255A中,引脚IBF可扩展成“INPUT BUFFER FULL”,即输入缓冲器满;引脚INTQ可扩展成“INTERRUPT REQUEST”,即为中断请求;ACK引脚可以扩展成“ACKNOWLEDGE”,即为确认应答。由于本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大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授课方式,强调学生的英文水平,因此这一方法即可以强化记忆,又符合该专业的特点。

3.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理论部分的讲解进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实验环节,不但能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按照循环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笔者把实验环节分为3个类型,即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1)验证型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针对基本的汇编程序设计、以及8254定时计数器等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各种芯片的引脚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已提供的程序代码,并改正程序中的错误,达到实验的要求。通过验证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对汇编语言以及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2)设计型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针对本课程介绍的多个芯片进行组合,来完成一定功能。例如把中断控制器8259A芯片与并行芯片8255芯片相结合,动态的显示学生的学号。在设计和调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型实验。此类实验,最好是从相关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功能作为题目。在做实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组长。各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由组长进行整体协调。研究型实验使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束语

由于软件工程与其它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所以教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调整课程的实验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项目协作、项目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洪玫,李旭伟.关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方案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年8期:67-68.

[2]张文国.关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5期:49,51.

[3]孙力娟等.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周玉庭,陈静,郝培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5):191-193.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作者:闵丽娟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哲学论文下一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