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作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层次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考察和综合评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分析论文 篇1: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促进节能降耗

【摘要】伴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能管理”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是否拥有齐全的计量器具、测量设备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衡量一个企业节能工作好坏的标准。如果没有计量节能成果,效益就无从谈起。每年企业将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占用很多宝贵的生产资料。所以,企业要想实现挖潜增效、降低成本,就必须节约使用资源。本文将对能源计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能源 计量 管理 节能降耗

1 概述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以上,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下,大多企业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节能降耗,简言之就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强化管理入手,加大管理降耗和改造降耗力度,使高耗能设备的经济运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向节能降耗要效益。

目前,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企业在单位能源消耗和物料消耗等方面大大高于国外发达国家,能耗综合利用率只有30%,高消耗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削弱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狠抓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求得最大经济效益。

计量是实现能源科学管理的技术基础和手段,只有通过计量工作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才能有效地减少电、气、水资源的浪费现象,真正达到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只有配齐能源计量器具,做好抄、核、收工作,加强能源计量检测,搞好能源计量管理,才能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能耗数据,用来进行能耗分析、预测、计划、编制定额等,做出科学决策,才能做到用能有数,节能有数,减少浪费现象,计量工作与降低能耗有着密切关系。

2 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不足之处

2.1 有些能源计量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经营形势的需要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由于企业对电、气、水等能源投入产出的意识不强,所以没有足够重视单位的计量器具是否配备齐全。随着设备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逐步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测试和维修。这样不仅保证了检测质量,也能降低能源消耗,使测量数据更敬爱科学和准确。

2.2 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发展,某些计量器具的精度和计量手段、方法已不能满足检测和监控的需要

有的能源计量器具,例如锅炉燃气计量表、蒸汽流量计、水表、电表等由于检测、检修不及时,甚至在损坏后没有得到更换,没能真正担负起企业内部计量、加强成本管理和量化监控的作用,从而导致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

2.3 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计量器具的配置、维修、计量和收费,甚至有时校验企业也可以管理,有一定的自主权。因存在利益驱动易使计量产生偏差。同时,能源管理和能源计量工作互相脱节,管计量的不管能源消耗,管能源的对能源又不能管计量工作,这都对能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良影响。

3 加强能源消耗计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对能源计量器具的全过程管理

从能源计量器具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维修和检定等各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和全过程监督,制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计划,集中管理能源计量器具和计量信息,确保统计的各种数据准确可靠,为合理进行能耗定额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档案,提高计量技术管理水平

建立计量标准档案,有专人负责,其内容包括:测量设备、仪器仪表及配套设备明细、使用保管人姓名、检足记录、维修记录、计量装置设计、安装技术图纸资料,计量仪表历次检定证书,计量仪表使用说明书等几部分。计量标准档案的建立,保证了计量仪表的数据准确、可靠,同时又为正常计量交接提供了有效的法定依据,也避免了因计量技术问题而产生的计量纠纷。

3.3 认真执行国家计量法规,严格按照计量检测体系要求,更好地发挥计量检测体系的作用

企业必须认真贯彻国家计量法规,根据ISO10012标准的要求,按照有关程序加强内部检查审核,针对内审中的不符合项,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安排,限定时间落实整改情况,逐步推行计量检测体系内部审核工作进行量化检查考核,通过计量检测和监控,节能降耗,增加经济效益。

3.4 加强节能宣传力度,使节能降耗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每个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到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节能降耗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谁也不应该轻视它,我们不能不屑一顾于一滴水、一度电、一块煤的价值。

企业要在职工中广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从我做起”活动,经常性地开展以“从我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一立方米天然气”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牢固树立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从细微之处节约”的节能意识。

节约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增强节约意识。看到水管没关严主动给关上,工作完毕随手关灯、关闭电脑和空调等办公室耗电设施,发现管道跑冒滴漏,及时修理。以不断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地投入到节能降耗活动中去,坚持不懈地做好节约能源的工作。以最好的管理,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能源的使用效率,节能降耗。

3.5 加强计量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计量标准法规的实施与先进的计量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计量人员的努力。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推进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组织人员参加局举办的技术监督质量、计量和标准化培训班,听有关计量专家讲座和有关计量技术的理论,进行技术交流,并请有关计量仪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讲解有关计量仪表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特点,先进计量仪表应用等技术问题。使计量人员系统地学习计量技术理论,大大提高了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4 结论

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水平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应严格加强对能源计量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的计划、组织、检查和落实,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坚持不断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努力探索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的新途径,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向更好、更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珂.从企业节能降耗谈能源计量[J].节能技术.2010(04)

作者:孙玲 郜小华 张彬 史烈庆 张广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分析论文 篇2:

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协调度双层次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估

摘要:作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层次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考察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协调度大体可分为“高水平协调”、“中等水平协调”、“低水平协调”、“高位弱协调”、“低位弱协调”和“极不协调”等六种类型;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之间具有较高的正向显著相关关系;四大区域内部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不断增加弱势地区的学位授权点数量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机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合作,大力鼓励跨区域互动合作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互惠共享。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协调度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研究生教育在区域乃至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区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区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政策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民族发展政策、国际及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迁:由追求合理布局阶段(1949-1978)到追求效率优先阶段(1978-1995),再到兼顾效率与均衡阶段(1995-2003),最后到从均衡布局到协调发展阶段(2004-)。受国家研究生教育政策“路径依赖”的影响,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性进一步扩大,导致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要素良性运转、外部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因此,对区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协调度的实证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学术界最初较为关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巴克姆·哈德森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刘易斯·索罗姆对教育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杰·吕克等人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萧今分析了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此外,有学者还研究了自然资源禀赋、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还有学者以台湾为例对经济增长中的高等教育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网,还有学者基于中国的数据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教育回报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上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理论层面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等视角;实践研究主要以某个区域为案例,分析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经验及不足,探讨实现协调发展的策略等。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袁本涛认为研究生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如何从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㈣。张振刚等人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并分析了我国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五种形态。赵琳等人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出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的二维象限图,以此分析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该文研究结论显示,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匹配度较高的有十六个省份,匹配度不高的有十五个省份。李立国等人研究发现我国博士学位授权数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系数仅为0.629,远低于美国的0.952。黄海军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我国2009年各省区研究生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发现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相协调的省区约为17个左右,且协调性呈现出以低水平协调和“高位弱协调”为主的特点。该研究对本文研究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但该研究只是揭示出了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现况,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区域非协调发展的内部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也并未给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协调状况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估,冀望为更快、更好实现区域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探索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区域研究生教育布局优化的可能路径。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对竞争力的分析大多采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陈衍等人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改进钻石模型。该模型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其中基本决定因素为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辅助因素为机会和投入。在借鉴钻石模型和改进钻石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都是复杂的系统,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选取多维度的、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才会对研究生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衡量和评价。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获性、代表性及独立性等基本原则,结合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最终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为双重目标层,即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准则层从研究生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结构、教育效益、教育机会和教育投入六个维度对区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进行综合反映;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四个维度对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综合反映;指标层总共包括40项具体指标,以全面衡量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见表1)。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衡量指标选取时,本文选取了反映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指标变量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的变量指标较多,数据量较大,而且变量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会产生信息重叠,为了避免直接采取简单或者加权算术平均法合成指数算法简单化的不足,本文将采用使用较为成熟的多层次因素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相关研究。多层次因素分析是以因素分析为基本分析法,通过对整个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进行逐层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分析方法。此种分析方法较之单一的因素分析不仅能对最终结果进行测评,还能对影响最终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从而使我们对客观经济现象做出更为全面的把握。因此,本文指标体系的设计情况决定本文具体使用双层次因素分析法进行相关研究。具体研究过程为:首先通过第一层次因素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准则层和经济发展竞争力准则层上的得分情况,其次通过第二层次因素分析法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上的综合得分,并分别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得分排序情况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上的等级差;最后进行协调度的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三)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体系中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数据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经济发展竞争力数据是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中相关数据直接引用或间接计算而得,其中,个别指标数据根据上述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后所得。将数据标准化为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数据。对于指标体系中的逆向指标,通过取倒数的方法进行正向化处理。采用专业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20.0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2010年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估

1 2010年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估过程及结果

在进行因素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原始变量进行检验,以判断其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第一层因素分析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值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知,衡量研究生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KMO值分别为0.819、0.867、0.766和0.771,均在适合因子分析的临界值内;球形Bartlett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均为0.000,因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适合于作因素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0.9的原则进行因子提取,可以得到衡量各省域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公因子(见表3)。从表3中可知,第一个公因子分别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关变量总方差的96.154%,研究生教育结构相关变量总方差的91.771%和研究生教育效益相关变量总方差的71.803%,前两个公因子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关变量总方差的92.056%。因此,采用第一个公因子对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规模、结构和效益水平进行衡量和评价,采用前两个公因子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衡量,既简化了结构,又可以保证足够的准确性。最后,以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按照公式: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一级指标得分=(第一个公因子得分×对应方差贡献率+第二个公因子得分×对应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此处公因子得分由SPSS自动计算所得),可以分别得到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一级指标综合得分(详见表4)。

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采用第一层次因素分析后得出的六个准则层竞争力得分数据,将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综合指标作为分析平台进行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52,球形Bartlett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为0.000,因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适合于作因素分析。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进行因子提取,可以得到衡量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公共因子,该公因子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相关变量总方差的91.136%,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见表5)。

根据第二层次因素分析因子提取情况,利用SPSS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综合得分,具体得分情况见表10。

2 2010年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估过程及结果

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过程与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分析过程完全类似,首先对原始变量进行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从表6中可知,衡量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的KMO值分别为0.607、0.600、0.634和0.770,均在适合因子分析的临界值内;球形Bartlett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适合于作因素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0.9的原则进行因子提取,可以得到衡量省域经济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公因子(见表7)。从表7中可知,第一个公因子分别反映了经济发展规模相关变量总方差的85.928%,经济发展结构相关变量总方差的92.380%,经济发展质量相关变量总方差的59.281%和经济发展效益相关变量总方差的93.855%。因此,采用第一个公因子对经济发展竞争力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水平进行衡量和评价,既简化了结构,又可以保证足够的准确性。最后,以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按照公式:经济发展竞争力一级指标得分=(第一个公因子得分×对应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经济发展竞争力公因子得分由SPSS自动计算所得),分别得到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一级指标综合得分(详见表8)。

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采用第一层次因素分析后得出的四个准则层竞争力得分数据,将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指标作为分析平台进行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644,球形Bartlett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为0.000,因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适合于作因素分析。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进行因子提取,可以得到衡量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两个公共因子,前两个公因子反映了经济发展竞争力相关变量总方差的91.19%,也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见表9)。

根据公式Ei=(65.411×f1+25.779×f2)/91.19,i=1,2,…31,可以分别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得分(详见表10)。

采用表10中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排名数据,可绘制直观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分布情况地图。由于缺少我国台湾省的数据,故以“0”来代替,将排名分布情况按照“0-7名”、“8-13名”、“14-19名”、“20-25名”及“25及以后名次”的标准进行大体类型划分,颜色越浅代表竞争力越强,颜色越深代表竞争力越弱,分析结果具体见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整体而言,东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新疆、云南、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均处于落后地位。

(二)2010年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为了衡量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别将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准则层指标,即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效益、研究生教育机会及研究生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做Person简单相关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1。

表11的研究结果显示,衡量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六个主要维度与省域经济竞争力均是正向相关关系,且均非常显著。从具体维度来看,与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高度相关的为研究生教育效益和研究生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竞争力中度相关的维度为研究生教育规模、机会、结构及质量。整体而言,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之间具有较高的正向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三)2010年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聚类分析

为了考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性,借鉴相关研究分析思路,对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数据和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数据分别进行三等分和五等分,得到的聚类匹配结果如图2所示。

对于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三分法矩阵图而言,实际显示的是一个九宫图。九宫图中的九个区域根据研究生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又可分为六种类型:(1)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高水平协调区,具体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与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且二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协调区的区域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辽宁,这些省市均为东部发达省份。(2)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中等水平协调区,具体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与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均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且二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协调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协调区的区域有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和重庆等省份。(3)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低水平协调区,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较慢,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且二者之间的互动较弱,处于低水平协调区的区域有广西、云南、宁夏、贵州、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份,这些省市均为西部欠发达省份。(4)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高位弱协调区”,具体表现为研究生教育排名领先,但经济发展排名却相对滞后;或者经济发展排名领先,但研究生教育排名却相对滞后,处于“高位弱协调区”的区域有陕西、四川、湖北、天津、福建等省份。(5)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低位弱协调区”,具体表现为研究生教育排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经济却发展滞后;或者经济发展排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研究生教育却发展滞后,处于“低位弱协调区”的区域有吉林、甘肃、江西、山西、海南等省份。(6)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理论盲区”,具体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名位居全国前列,但经济发展却极度落后;或者经济发展竞争力排名居全国前列,但研究生教育水平却极度落后,处于“理论盲区”的省份有内蒙古自治区。

对于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五分法矩阵图而言,可将各省市分布归到一个二十五格的二维表格中,理论分析中可知,若某个省份分布在表格的对角线上,则该省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协调程度较高,若某个省份分布离表格对角线较远,则可以认为该省份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因此,从图2的右半部分可知,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协调程度较高的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山东、四川、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新疆、青海、贵州及宁夏等省份,而离对角线较远的陕西、内蒙古、海南等省份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

(四)2010年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回归分析

1 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将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将各省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E=α01H+ε (1)

其中,E为各省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H为各省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根据前面分析所得数据,采用Enter回归法做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e=6.452E-005+0.64H

(0.001) (7.896) (2)

其中,R2=0.688,调整后的R2=0.678,D.W.=2.06,F=64.056,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检验。通过该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将提高0.64%。

2 省域研究生教育一级指标得分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得分的回归分析

将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一级指标得分作为解释变量,将各省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E=αiiHi+ε (3)

其中,E为各省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Hi为各省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机会和投入指标得分。根据前面分析所得数据,采用Enter回归法做线性回归分析。

对于研究生教育规模而言,其回归结果为:

e1=6.452E-005+0.604H1

(0.001) (6.792) (4)

其中,R2=0.614,调整后的R2=0.601,D.W.=1.94,F=46.131,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对于研究生教育结构而言,其回归结果为:

e2=6.461E-005+0.605H2

(0.001) (6.788) (5)

其中,R2=0.614,调整后的R2=0.600,D.W.=2.13,F=46.078,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而言,其回归结果为:

e3=6.452E-005+0.787H3

(0.001) (7.094) (6)

其中,R2=0.643,调整后的R2=0.63,D.W.=1.78,F=52.187,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对于研究生教育效益而言,其回归结果为:

e4=6.452E-005+0.620H4

(0.001) (7.291) (7)

其中,R2=0.647,调整后的R2=0.635,D.W.=1.77,F=53.154,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对于研究生教育机会而言,其回归结果为:

e5=4.614E-005+0.570H5

(0.001) (7.291) (8)

其中,R2=0.532,调整后的R2=0.516,D.W.=1.61,F=33.012,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对于研究生教育投入而言,其回归结果为:

e6=6.452E-005+0.728H6

(0.001) (7.291) (9)

其中,R2=0.720,调整后的R2=0.710,D.W.=2.14,F=74.507,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通过公式(1)-(9)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在研究生教育一级指标当中,对经济发展竞争力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投入、研究生教育效益、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研究生教育机会。由此可知,各省在发展研究生教育过程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切实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而不仅仅是一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五)2010年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内部差异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的描绘出不同地区在研究生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内部之间的差异,此处绘制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洛伦兹曲线,以揭示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情况。首先构造各地区人均GDP洛伦兹曲线,具体绘制办法是先将各地区人均GDP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接着分别对各地区人均GDP求和并计算各个地区占总人均GDP的比例,最后用地区个数占地区总数的比例累加值作为横轴,用各地区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总和的比例累加值作为纵轴,绘制出各地区人均GDP的洛伦兹曲线(具体见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内部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内部差异最小。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采用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表示省域研究生教育水平,绘制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洛伦兹曲线,用以衡量四大区域内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差异情况(具体见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研究生教育水平区域内部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内部差异最小。结合图3和图4可以发现,我国四大区域内部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这提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以促进区域研究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协调度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市为“高水平协调区”,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和重庆等省份为“中等水平协调区”,西部欠发达的广西、云南、宁夏、贵州、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份为“低水平协调区”,陕西、四川、湖北、天津、福建等省份为“高位弱协调区”,吉林、甘肃、江西、山西、海南等省份为“低位弱协调区”,而内蒙古为“极不协调区”。

2 整体而言,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竞争力之间具有较高的正向显著相关关系,具体而言,研究生教育效益和研究生教育投入与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高度相关,研究生教育机会与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中度相关。因此,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3 回归结果显示,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省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将提高0.637个百分点。分项回归结果表明,在研究生教育一级指标当中,对经济发展竞争力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投入、研究生教育效益、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研究生教育机会。由此可知,各省在发展研究生教育过程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切实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而不仅仅是一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4 研究生教育水平区域内部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内部差异最小;而经济发展内部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内部差异最小。我国四大区域内部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以促进区域研究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二)政策建议

1 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

一方面,应继续探索建立我国研究生教育机构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引导区域研究生教育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继续改革和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不断扩大和落实地方政府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以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

2 弱势补偿:不断增加弱势地区的学位授权点数量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区域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下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不断扩大,严重损害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因此,必须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对弱势地区进行补偿。一方面,应结合弱势地区已有条件和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研究生教育弱势地区的学位授权点数量,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弱势地区的学位授权点建设,使之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的专门人才。

3 三重螺旋: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机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合作

在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中,应面向社会办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凸显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以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机构应与政府和企业不断互动,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教育机构可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联合研究中心,以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为中介,开展合作研究。研究生教育机构、政府和企业的这种“三重螺旋”可以为区域研究生教育不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和“活水源”。

4 资源共享:大力鼓励跨区域互动合作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互惠共享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机构与区域互动性的不断增强,优质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弱势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这种跨区域的互动合作,可以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效益”,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今后,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应努力寻求与东部优质研究生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以带动当地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应继续加大东部名牌高校对口支援西部落后地区高校建设力度,使对口支援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作者:高耀 张琳 顾剑秀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分析论文 篇3:

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若干探索

[摘要] 本文通过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结合1985年~2005年民营企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国家巨大的贡献,同时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城市新增就业的巨大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特殊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我国的民营企业的产业形成了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已经影响到我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找出自身产业结构的弊病,并有计划的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特征

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主要特点如下:

(1)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由于制度及国家对农林畜牧业的保护等外在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主要选择进入壁垒比较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发展。但早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如近些年来中小型的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正能很好说明这一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等行业对民营企业的开放,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2)第二产业中的民营企业有许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落后企业。尽管民营企业在第二产业上的相对比重在降低,但绝对量并未减少。而处于第二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属于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在这些产业中,许多民营企业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较低的附加价值已经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至已经影响到这些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2.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早在2004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就指出了我国民营企业产业发展中新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三个产业间的结构严重不合理。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是伴随着我国继改革开放后各个时期推行的政策决定的。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我国民营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不仅影响民营企业总体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影响到各方面、各层次的比例失调,最终制约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2)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很不协调、高耗能的产业比例增长过快。我国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产业是以能源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工业部分仍局限于其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增长主要表现在量的扩张上,很多经济大幅的增长都是以能源的过渡消耗为代价的。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实际上决定了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结构“重”,则能耗相对高;产业结构“轻”,则能耗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GDP能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种工业比重偏高的产业结构以及重工业增长偏快的发展趋势,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3)热点行业的投资(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等)增长过快,区域过于集中。投资的过快增长,一直有深刻的体制原因,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些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等等。而对于民营企业,在利润等利益等短期目标的驱使下,更愿意在热点行业投资,以取得更大的、更快的投资回报。当前投资高增长在区域和产业上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投资的高增长对中长期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因此,要控制当前投资增长过快的局面,应大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产业结构理论强调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而且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能够适应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既然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想进一步健康地持续地发展,就必须要对当前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使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适应新时期的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数量分析

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基石,其变动总是和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也是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前文已经通过对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特征的阐述结合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凸显出来的矛盾,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进行适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推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种好的思路,但是就规模递增效应而言,是否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否应该将资本和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还有待验证,下面本文就民营企业的三次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产出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可行的。

本文选取1985年~2004年民营企业的相关数据分析比较民营企业各个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率和各个产业的规模效应,从而分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

1.模型的确立

影响民营企业的产出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等。鉴于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对民营企业的产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文将选取劳动力和资本两个要素来加以研究。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是否需要调整,关键在于比较相同的各个产业的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也就是各个产业的劳动力和资本对各自产业的贡献率并判断各个产业是否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综合以上因素,本文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各个产业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对各个产业的产出的贡献率。

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i产业第t年的民营企业总产值;A为规模参数,表示第i产业第i年在民营企业中从业人员的总人数;表示第i产业的资本,一般我们用该产业第 年的民营企业投入的总资产来代替,为随机误差项。

为方便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对各个产业产出的影响,我们通常对上式两边去对数,则得到如下形式:

2.数据分析和结论

本文选取1985年~2005年的民营企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值、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相关数据,先进行整理,然后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借此来分析劳动力和资本两要素的投入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出的影响。

根据第二产业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根据表中第三产业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从以上的两个Eviews软件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回归的效果都比较好,可以认为已经通过显著性检验,說明用该C-D生产函数来分析民营企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从以上得到的计量经济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较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分析结果,, 说明了劳动力和资本在不同产业中的作用不同,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简单,因此增加劳动力就可以带来较多的产出,而第二产业主要为制造加工业,需要较高层次的有技术的熟练劳动者,因而加大劳动力的投入并没办法达到象第三产业一样多的产出。因此,在现阶段,为更有效率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鼓励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是有必要的。,说明在现阶段,民营企业将资本投入到第二产业仍然可以带来很高的产出,但是资本的投入所带来的第三产业的产出相比较相同资本投入到第二产业所带来的产出相差并不是太大,而且从分析表中还可以看到,的值非常接近于1,但是比1略小,鉴于模型存在的误差,基本可以认为民营企业的第二产业目前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但是有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而的值相比较1而言非常接近但略大一点,基本可以认为我国民营企业的第三产业正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但是有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也就是说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第三产业相比较投入到第二产业会带来较高的回报。因此,从模型分析结果上可以认为将资本和劳动力有计划的向第三产业转移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可行的。

三、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

从前文中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民营企业的第二产业已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迹象,这就不难解释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大多都是劳动力和资本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分不开的,这种高消耗、高投入只能带来了短期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使得我国民营企业能做得更大更久,就必须正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另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第三产业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将会带来更多的产值回报,而且第三产业的部门主要是服务部门,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较第二产业要低,吸纳的就业人员也较多,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不仅可以缓解我国民营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因此,为确保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顺利的发展,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从理论上说是必要的,从数据上显示是可行的。本文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议来改善产业结构的矛盾。

1.明确产业发展导向,政府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譬如说从政府角度讲,对那些可竞争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产业部门,政府一定要尽快放松规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另外,政府还应通过国债、财政贴息、税收等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促使广大民营企业由过去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的粗放经营模式向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集约经营模式转化。

2.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集群,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导致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内耗式的低水平竞争,产品档次质量低,结果导致整个行业衰落,资源浪费。民营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创新。

3.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力抓技术结构的调整

当前,民营企业大多技术创新能力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要使企业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4.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

首先,相对而言,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的壁垒较低。其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信息、物流、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降低农业、制造业的运輸成本和交易费用、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增进专业分工协作、创造新的部门,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率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国际运输等服务出口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创汇,经验表明,服务业的新增就业率比第二产业超过一倍以上。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胡玉霞 程细玉

上一篇:初中英语学习效率课堂管理论文下一篇:上市企业债券筹资资金募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