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产业到生态工业园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需求导向下高技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即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空间联动、制度促动的“四位一体”的模式。这一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高技术化、制度创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夕阳产业到生态工业园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夕阳产业到生态工业园分析论文 篇1: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生态化浅析

摘 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经成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工业生产模式和园区建设模式,促进其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园区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现状,从选址、产业定位、资源能源利用以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生态化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探索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根本之策。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层面和工业经济领域实现生态化的一个重要实践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工业生产模式和园区建设模式,可以为解决我国发展中造成的沉重环境问题提供试验田。产业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促进其生态化发展能够推动产业模式和形态根本性转变,实现园区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随着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物质流等先进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许多工业园区开始了生态化发展的探索和实践。2002年開始,原国家环保总局首先正式下文挂牌了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制糖)园区和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两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于2006年发布了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于2015年将其合并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广东、山东、天津、江苏、陕西、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开展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试点,行业涉及制糖、造纸、化工、水泥、粮油、冶金等传统行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生物化工等高科技产业。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大、产业集群基础较好、资源能源利用率较高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 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定位不清晰、资源能源利用率不高、污染防治手段和环境管理能力跟不上园区经济发展步伐等影响产业生态化的问题,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加强:

一是选址要科学。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严守“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点,从源头确保产业生态化的实现;入园企业在选址时要严格遵守园区整体规划和环境政策,以核心企业为骨架,并预留出补链产业引进和发展的空间,既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又确保园区废物和副产品得到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二是产业定位要有前瞻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为我国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实施产业链招商,着力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先发展核心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老工业基地向高新技术转型,实现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例如,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发展核心关键技术,构建“1+3”主导产业,即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壮大蓝色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服务业等,逐步实现工业发展“由重到轻”的转变,产业结构体现出了生态化、集约化;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船舶工业、港口物流以及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由传统经济向蓝色产业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不仅完成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PSC)产业链拓展建设,还自发地培育、形成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铝热联产三条高度相关的生态工业链,并进一步整合,成为一条大生态链,实现了“夕阳产业”到“绿色产业”的战略转变。

三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是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要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严格实行水总量控制,不断催生节水新技术,降低新鲜水耗,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适应能源供求格局新变化,开发、引进和吸收节能新技术,提升能源技术装备水平,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像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德生态园已经开展“被动屋”、“泛能网”等的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化的实现。

四是管理要精细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是推进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着重开展物质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和投入产出分析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厘清园区物质和能量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演化规律,为园区精细化管理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支撑;要完善科技孵化、信息共享、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环境管理认证,规范信息收集、传导与反馈机制,并与母城协调融合发展,推动园区乃至地区的产业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金平,刘巍,臧娜,等.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6,36(22):7323-7334.

[2]田金平,刘巍,李星,等.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60-66.

[3]邵文慧.海洋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6,34(5):10-17.

[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117/16/2814013_425818937.shtml.

作者:夏娜娜 徐静 张婷婷

夕阳产业到生态工业园分析论文 篇2: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 在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需求导向下高技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即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空间联动、制度促动的“四位一体”的模式。这一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高技术化、制度创新。其中,主导产业引领城市圈发展的未来,空间布局整合促进产业规模化以及同类产业集群化,技术创新是优化的驅动力,制度创新释放活力,也是顺利促进产业优化的保障。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结构 优化路径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类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龙头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三二一”结构,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偏高,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型,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相对薄弱;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业比重较之商贸服务业要小得多,与武汉的区位优势不吻合。同样作为龙头核心城市,武汉市经济规模为上海的1/3,财政收入为1/2,平均工资为上海的70%;经济规模过小导致辐射力不强,财政收入少带来投资弱化,工资收入低导致人才外流。

2、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主导产业选择缺乏优势;现有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如下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产业交替。目前武汉城市圈基本上是处于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这显然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圈以金融业、信息业为主导产业无法比拟。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都明显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说明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3、技术创新不足

武汉城市圈技术创新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农业自主创新缺乏;第二产业技术落后;第三产业优势不明显。武汉城市圈农业科技含量整体很低,呈现出小农经济的特征;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高新技术比重不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对周边的扩散作用不强的特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金融、医药化工、生物工程、石化等产业被定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不足,其生产总值比重尚不足15%,无法成为城市圈的支柱产业。

4、制度创新缺乏

制度创新能够释放产业的内在生产力,而武汉城市圈的制度创新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缺乏,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缺乏,对衰退产业援助制度缺乏。武汉城市圈属于圈域经济,缺乏核心城市武汉与周边八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整体规划制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环境下,武汉城市圈注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却缺乏对此类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制度;钢铁等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步成为武汉城市圈夕阳产业,面临发展困境,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些援助措施来改变目前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

5、产业布局不合理

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不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和自身配套能力低下;中心城市武汉的现代化功能与辐射作用不强;边缘城市间缺乏统一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目前武汉尚没形成大规模集聚的产业带或工业园区,而且新开发区内基本是各种产业的堆积,难以形成同类产业的集群,缺乏外在经济效应。核心城市武汉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上海、广州两个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经济总量偏低,为广州市的55%,为上海市的1/3;武汉的产业结构尚未达到高度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只有51%,而广州为61%,上海为59%,产业结构的低端化使其还处于资源的吸收阶段,辐射力较弱。由于受行政分区影响,武汉城市圈的外围城市间几乎各自为政,协调和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出现较大的矛盾与冲突。在实证分析中发现,武汉城市圈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很显然这已经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投资和生产的分散,使城市圈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

1、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

在进行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时,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二是比较优势;三是内部需求。而且这三个原则应该同时兼顾,在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圈的要素禀赋、内部需求等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城市圈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同时主导产业选择不宜过多,5—8个为好。结合武汉城市圈要素禀赋等客观实际,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定位为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金融业、石油化工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金融业是经济的血液,能够为其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武汉城市圈金融业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武汉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华中金融中心;二是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三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中金融机构;四是培育和发展武汉区域性票据中心市场,拓展票据市场信用工具,扩大交易的品种,建立票据专营机构,培育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票据二级市场,提高商业票据结算的集中度和速度;五是加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和8市为副中心的层次分明的产权交易网;六是促进金融所有制构成的多样化,允许私人资金适当进入金融业;七是改革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取消商业银行的官本位制,使金融机构朝着企业化的方向发展。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武汉城市圈具有比较优势的五大支柱产业为:汽车、机电制造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种植、轻纺为重点的制造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由于钢铁产业为夕阳产业,在将钢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对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其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逐步提供其产品附加值。内部需求是城市圈产业、行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在建立一条需求促动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时,应该在有效发挥城市圈的比较优势时,着眼于城市圈的内部需求;汽车作为人们现今和将来的日常生活工具,武汉城市圈可以将其作为主导产业来培养,且东风汽车公司在全国驰名,对于汽车产业的培养,应该依托东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汽车创新工程。

2、各个城市主导产业

武汉市的优势产业相对其他八市多一些,但不是在每个方面都有优势,武汉城市圈应该组成统一的评估小组,对各市产业进行科学、实际的评估,搞好各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如下。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核心,要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市聚散功能直接相关的金融业、商贸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等高级形态的第三产业和关联度、附加值较高的光电子信息、汽车、钢铁、机械设备制造等制造业,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将更多的空间和资源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成为武汉城市圈通向世界的桥头堡,更有力地带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黄石市在采矿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纺织服装、饮料饮品等传统产业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其产业定位是打造武汉传统产业(钢铁产业)的转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机械设备制造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鄂州市是鄂东冶金、建材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矿产、机械、建材等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做大做强钢铁产业链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产业重点。

黄冈市在茶叶、蚕茧、板栗、茶叶、“双低”油茶等农业资源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医药化工、汽车零配件、丝绸、轻工食品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黄冈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建设特色、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医药、食品、汽车零配件工业品生产基地以及文化生态旅游区。

孝感市与武汉市历来市场相接、人员对流,联系紧密,其功能定位是无公害优质高效农产品产销基地、盐磷膏资源加工基地和湖北汽车工业走廊节点城市。

仙桃市是新兴工业城市和全国百强县(市),其功能定位是建设国际轻纺工业和武汉“菜篮子”基地;潜江市是农副产品基地,特有的石油、岩盐工业原料基地和石化、盐化、医药生产协作区。

天门市是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梯度承接区、生态经济开发区、劳动力资源输送区,产业优势和发展的重点是基础教育产业、棉纺制衣业和林木加工业。

咸宁市是“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潜江市素来以“水乡园林”著称,是武汉城市圈西翼主要城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地上盛产粮、油、棉,地下富藏油、气、盐,可发挥其资源优势,发展医药、石油、盐化工、纺织等产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武汉城市圈和城市圈内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如表1所示。

三、武汉城市圈产业空间布局

武汉城市圈应该按照梯度分工、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武汉城市圈内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一方面要按产业层级实行武汉和周边8市的产业分工。在武汉城市圈地区产业整合过程中,武汉要当好龙头,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内要素和信息的集结与配置枢纽;另一方面要按产业上下游分工,发展产业链。以企业为主体,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以资本为纽带,发展跨区域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并据此规划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产业:以武汉为技术创新中心,周边八城市为实验基地,逐步发展新型农业。形成圆周外扩的新型农业化空间布局,重点布局于仙桃、孝感、鄂州。

第二产业: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发展应依托武汉的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广经济带这两个国家一级经济发展带,强化以武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产业空间集聚带。重点布局于黄石、鄂州、黄冈。

第三产业:主要以武汉中心进行布局,形成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光谷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中心。

四、武汉城市圈产业高技术化

武汉城市圈周边八市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是企业技术老化严重、创新能力差,从而异致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武汉城市圈应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一是科研部门与相关主体共同建立研究开发网络,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共同开发。这样一方面便于科研信息文流,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创新资本,减少创新时间和风险;二是加强联合办学,推进城市圈内产、学、研一体化。这样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加强彼此的合作;三是借助企业产权改革之机吸收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促进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等单位人员进入企业;四是确立重大项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攻关机制,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二层技术中心;五是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六是做好吸收企业的研发总部设在武汉或直接进驻开发区的工作。

五、武汉城市圈制度创新

真正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在制度上做文章,制度障碍是导致地区行政分割和市场隔离的主要因素。形成一体化的制度在近期可能有难度,但就长远而一言,进行制度融通必不可少。

1、企业制度的融合趋同

企业制度安排具有多样性,但是市场经济有一个共性,企业必须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间不同的政府企业管理制度,阻碍了区域企业的正常交流和合作,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城市圈可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内企业资源重组,形成跨区域、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结构企业或集团。

2、行政制度的一致性

一般而言,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的制度安排都是以本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制订制度的初始目的是促使地方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不同城市之间的制度差异,最终导致行政分割和地方主义,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建设武汉城市圈,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安排下,进行制度改革(主要是地方利益与城市圈整体利益协调的体制障碍、区域市场一体化过程中的体制障碍、地方性公共物品投资规划的体制障碍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协调障碍等四个层面),协调好各市关系,形成一致的办事制度。

3、政策的延续性

政策的长期固化有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政策的频繁变动常常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波动性,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有诸多好处。我们制定的许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體现了长官意志,通常党政官员上任之初都会有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出台,以显示其能力和绩效,前任党政官员制订的诸多有效措施得到废除,使政策的执行不能保证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损害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在地区主要党政官员变更时需要一定的制度约束官员的权力,避免干涉市场的行为发生,保证城市圈执行政策的持续性,使合作能朝着既定方向进行。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发展亟需完善的产业法律调节制度创新,创新后的产业法律调节制度主要为:一是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武汉城市圈要注重武汉市与周边八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整体规划;二是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武汉城市圈应该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的保护和扶植;三是援助衰退产业制度,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钢铁等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步成为夕阳产业,应该对其采取一些援助措施。

(注: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13BGL011),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号:12YJAZH131),2012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20120114)。)

【参考文献】

[1] 霍利斯·钱纳里.朱东海,黄钟译: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6—2010)[Z].

[3] 邢慧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刘晓静 刘加顺

夕阳产业到生态工业园分析论文 篇3:

新时期湖北省康养旅游开发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健康意识逐渐提升,大健康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类型。康养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基础上,通过文化娱乐、医学治疗、中药温泉等形式,实现放松身心、健康养生等目的的深度体验活动。湖北省蕲春县是明朝医圣李时珍的故乡,以此开展康养旅游事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中药养生的需求,还可以带动蕲春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康养旅游;旅游开发;蕲春县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对旅游的认识不再以单纯风景欣赏为主,而逐渐转向体验当地生活、享受慢节奏的方式。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带动了旅游产业的改革发展,康养旅游这一新型旅游理念应运而生,并为旅游业改革发展带来更多活力。在此背景下,要结合游客的旅游新需求,积极探索与开发康养旅游新业态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以湖北蕲春县为例,提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希望推动当地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康养旅游的作用

康养旅游是指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条件下,衍生出的精神层面的深度体验活动,是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品,此产业形式对人们的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此旅游形式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升身体健康水平。游客通过体验多种养生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精神状态,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进而有效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对后续的生活与工作有一定帮助。

二是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我生活环境的评价,外部环境符合内心某种标准后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此旅游形式能够带给游客優质的心理感受与生理体验,让游客在自然生态环境下感受慢节奏生活,丰富自身人生经历,在慢节奏生活中思考生活,提升幸福感[1]。

三是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人们通过康养旅游不仅可以修养身心,拓宽自身的视野,还可以收获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二、蕲春县康养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地理交通现况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黄冈市域南部,总面积为2 397.6 km2,境内兼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呈多层次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山区,万壑绵延;中部为丘陵,风景柔和秀丽;南部为平畈围区,湖泊星罗棋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目前,该县交通便捷,南部属长江流域的黄金水道,京九铁路中段贯穿全县,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还包括正在建设的蕲春民用机场和黄安城际铁路等;内部交通主要由蕲太公路、黄标公路和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蕲春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氛围浓厚

目前,蕲春县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氛围愈发浓厚,截至2020年,共建成12个乡村康养旅游项目,包括中医药康养、农业康养、森林康养等多种类型项目,如位于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李时珍文化旅游区、檀林镇雾云山村的雾云山生态旅游区等,主要以康养文化景区、温泉疗养等为发展方向。为满足游客康养需求,蕲春县打造了众多健康养老机构,如属于乡村康养体验机构的千年艾艾灸馆、三江生态旅游度假区艾灸馆等,乡村养老机构夕阳红老年公寓、百鸣养老院等,以供游客朋友与中老年朋友短期体验、长期养老。这些项目的设置推动了蕲春县旅游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的有效融合,促使其康养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自然生态现状

蕲春县有横岗山、云丹山、鄂人谷等自然景区,这些山地资源各具特色,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植被类型丰富,是开展康养旅游的最佳选址。其中,鄂人谷是李时珍的故乡,云丹山具有《西游记》成书地的特殊背景,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良好地区。在水体资源方面,蕲春县有长江、赤龙湖、温泉等自然景区,这些资源共同组成了蕲春的自然生态格局,为蕲春县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提供了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其成为湖北省康养旅游产业的特色之一。其中,青石镇桐梓天然温泉是蕲春县的重要温泉资源,其热水氟离子含量一般为2.5~3 mg/L,最高为8 mg/L,具有良好的康养价值。

(四)康养文化资源丰富

蕲春县作为医圣李时珍的故乡,康养文化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该县自古便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中药材集散地,《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 932种药材,蕲春县就有1 000余种,中医药种类丰富,以“蕲艾”最为著名,是蕲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蕲春县普阳观的医道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药王孙思邈,距今已有1 400多年历史。蕲春县的康养文化延续千百年,这一特点使乡村康养旅游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成为蕲春县康养旅游的特色名片之一。

(五)产业基础现状

在社会技术与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蕲春县实现了以“中医药”产业为主的有效发展,并推动中医药产业迈向新台阶。截至2020年,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3多万hm2,并形成了蕲太、岚洗两个药材带和15个千亩草本药材园,蕲艾市场主体已超过1 000家。以李时珍医药集团、蕲艾产业协会为龙头,带动了李时珍工业园区、李时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背景下,蕲春县致力于打造集康复疗养、休闲度假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且近年来加大了对此类项目的投入力度,为蕲春县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中药康养现状

近年来,蕲春县以“华夏中药谷、东方养生城”为旅游发展定位,制定了“药旅联动”的旅游发展战略,先后成立李时珍健康产业委员会与旅游委员会,并制定发展总规划与景区规划,促使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完善。2017—2019年,蕲春县制定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招商政策与人才引进政策,如《蕲春县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中提到了发展健康旅游业的物质奖励政策,《蕲春县全域旅游公路发展规划2018—2025》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以确保康养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2]。蕲春县以中医药产业为支撑,以康养度假为核心,打造药旅联动的健康养生目的地,深度挖掘李时珍人文资源与品牌价值,充分发挥李时珍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养老的幸福产业。目前蕲春县经过多年积累,获得了丰硕的品牌创优成果。

(七)市场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突破1 200万,占常住人口的20.09%。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城镇老年人口外出率为85.60%,这一数据表明目前湖北省的乡村康养旅游客源市场尚未饱和,蕲春县的康养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康养旅游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湖北省内游客对乡村康养旅游项目的参与热情逐渐高涨,尤其是一些具有支付能力的退休老年人,他们既有时间与财力,又有康养与保健需求,其中不乏一些出生于乡村地区或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老年人,他们对乡村生活仍保有一定的向往情感,此类老年人是乡村康养旅游项目开发与待开发的消费群体。相较于其他旅游资源,康养旅游项目更具有竞争优势,其能够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同时,并提供与其他旅游项目类似或相同的项目,这一特点促使老年群体更偏爱康养旅游项目。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省内城市与周边城市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2018年黄冈市新增就业人口为7.36万,为蕲春县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旅游客源,促使康养旅游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化,进而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蕲春县康养旅游现存问题

(一)基础设施完善度较低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蕲春县在发展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与配套设施水平落后,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游玩后仍选择到城镇地区或居住地住宿与用餐,难以有效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二是公共设施管理不足,部分设施建设只追求数量,忽略了其后期维护与管理,甚至出现部分设施处于无人管理或无人修缮等状态。

(二)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等概念相继提出,可以有效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但蕲春县在智慧旅游大数据、线上交易等方面的建设较为不足,关于智慧旅游业态标准和智慧旅游数据交换共享方面的标准规范较少,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四、新时期蕲春县康养旅游开发策略

(一)立足发展现状,制定全方位康养旅游规划

蕲春县在制定全方位康养旅游规划时要立足发展现状,一方面要强化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结合不同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打造出具有独特优势的蕲春县旅游产品与精品路线。当地可以通过资源集中、项目集聚模式建设乡村旅游集群区,如依托李时珍文化旅游区发展的中医药康养集群区、以青石温泉小镇为核心的温泉康养集群区等[3];另一方面,要强化各地区行政部门的相互配合,打破独自发展与多方管理的局限,整合各地区力量,制定方向步调一致的方案,实现综合管理与综合执行。

(二)健全基础设施,构建旅游全智慧景区覆盖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康养旅游的基础,蕲春县要加大对此方面的财力与物力投入。在居住方面,要结合国内旅游民宿经济热点打造具有蕲春县特色的民宿,如将以“蕲春四宝”闻名的蕲竹作为民宿主题,使游客体验到幽静雅致的民宿环境。在交通方面,除了强化内部交通设施建设,还要提升周边城市与进入蕲春县景区的交通通达度,结合信息技术创新交通用车形式,如针对景区位置设置不同运营模式的网络租车或网络约车,以提升游客交通体验[4]。在旅游管理方面,要以“智慧旅游”为核心,强化康养旅游智慧景区的建设,设置公共服务分级管理机制,确保管理的有序性[5]。另外,还可以推出康养旅游应用程序(App),设置集康养旅游饮食、居住、交通等诸多方面于一体的资讯功能,让游客通过App便可进行自主导览、自由搜索等,实现智慧旅游景区全覆盖。

(三)结合康养需求开发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市场全角度营销

康养旅游客源结合其来源地可以分为省内游客与省外游客。针对省内游客,应加大“周末游”“亲子游”等路线宣传力度,可以将其细分为有闲暇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老年消费群体、追求养生与舒缓压力的中青年消费群体,并分别推出不同类型的康养旅游产品[6]。针对老年消费群体以医疗康复为主的项目,应着重推荐森林、温泉旅游产品;针对中青年消费群体以修身养性、強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应着重宣传农业康养旅游产品、体育康养旅游产品。针对省外游客,主要宣传“小长假游”“深度游”等旅游时间跨度较大的旅游线路组合,通过旅游联盟形式强化与客源地旅游产业的合作。针对老年群体,可选取广播电视、口口相传等传统形式,并加强与客源地养老机构的合作;针对中青年群体可选取新媒体营销方式,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强化宣传,通过与企业单位合作以工作福利等形式进行宣传,让此群体体验后推荐给其他潜在消费群体,进而带来更多的客源。
五、结语

湖北省拥有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其中蕲春县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可以成为优质康养旅游目的地,在开展乡村康养旅游项目方面初具成效。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县政府要正确认识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品牌服务等方面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构建全智慧景区,实现康养旅游市场全角度营销,使其得以提升与改善,进而发展为成熟的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丽莉.重大疫情背景下武汉市近郊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机遇与行动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94-98.

[2] 江西省政协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调研组.旅游+康养:后疫情时代的必然刚需与对策建议——考察学鉴川浙鄂三省发展康养旅游做法经验的启示[J].当代江西,2021(10):28-30.

[3] 皮鹏程,曾敏,黄长生,等.基于SWOT-AHP模型的恩施州森林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127-139.

[4] 艾前进,李天明,郑俊.浠水林业:勇毅前行开新局——湖北省浠水县围绕“一心三区”战略创建“两山理论”转化示范县闻思录[J].中国林业产业,2021(5):17-21.

[5] 王宇波,何佳荣.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模式思考:以鹤峰县五里乡为例[J].市场周刊,2021(3):4-6.

[6] 万芸,肖拥军,唐嘉耀.基于AHP和FUZZY的富硒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以湖北省建始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17):40-45.

作者:汪士为

上一篇:世博会与公共信息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课程教学设计论文